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doc_第1页
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doc_第2页
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doc_第3页
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doc_第4页
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14;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GB12476.1-2000)第1节: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选型和安装(GB12476.2-2010);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15577-2007);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3009-2007);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条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68号);工贸行业可燃性粉尘作业场所工艺设施防爆技术指南(试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3术语释义3.1粉尘dust在大气中依其自身重量可沉淀下来,但也可持续悬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固体微小颗粒,包括纤维和飞絮及现行国家标准袋式除尘器技术要求GB/T6719中定义的粉尘和细颗粒。3.2可燃性粉尘combustibledust在空气中能燃烧或无焰燃烧并在大气压和正常温度下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粉尘、纤维或飞絮。3.3可燃性飞絮conductiveflyings标称尺寸大于500m,可悬浮在空气中,也可依靠自身重量沉淀下来的包括纤维在内的固体颗粒。3.4导电性粉尘conductivedust电阻率等于或小于1103m的粉尘。3.5非导电性粉尘non-conductivedust电阻率大于1103m的粉尘。3.6爆炸性粉尘环境explosivedustatmosphere在大气环境条件下,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被点燃后,能够保持燃烧自行传播的环境。3.7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分区dangerouszonesofexplosivedustatmosphere3.7.120区zone20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连续或长期存在或短时频繁出现形成爆炸性环境的区域;3.7.221区zone21正常运行时,空气中可能偶尔产生的可燃性粉尘云形成爆炸性环境的区域;3.7.322区zone22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不可能发生,如果发生,仅是短时间存在形成爆炸性环境的区域。注: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分区示例见附录B4场所划分4.1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4.1.1具有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4.1.2具有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4.2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2.1具有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4.2.2具有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4.2.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火灾危险场所。4.3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4.3.1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火灾危险场所。5技术要点5.1自查要点核查粉尘的种类、防雷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填报有关信息(详见表一)。5.2防直击雷的排查要点5.2.1接闪器的类型、安装布置情况、保护范围、材料规格、连接方式、腐蚀情况、独立接闪器的安全距离。5.2.2引下线的数量、间距、敷设方式、材料规格、连接方式、腐蚀情况。独立引下线的安全距离。5.2.3接地装置的类型,接地电阻值,人工接地装置的结构、材料规格、埋设深度,独立接地装置的安全距离。5.2.4比照以下情况检查放散管、排风管等处于保护范围内。1)当有管帽时,应按下表规定确定:2)当无管帽时,应为管口上方半径5m的半球体。5.2.5排放粉尘的放散管、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以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打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应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应保护到管口。5.2.6天面铺设的电源(信号)线应套金属管(槽)屏蔽,金属管(槽)应全程电气连通,宜每隔15m做重复接地,并至少双端接地;5.2.7确保收集可燃性粉尘的管道、烟囱、放散管等不作为接闪器和引下线及接地装置。5.2.8引下线安装与易燃材料的墙壁或墙体保温层间距应大于0.1m。宜利用建筑物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当采用明敷的专设引下线时,引下线不应暴露在爆炸性粉尘环境中。5.3防闪电感应的排查要点5.3.1建筑物内、外的大型金属物(含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散管、风管等)与接地装置的连接。5.3.2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也应跨接。5.3.3所有金属管道连接处(含螺母多于5个的法兰),应进行电气跨接(跨接材料应至少6mm铜线,或更高规格材料),跨接处的过渡电阻应小于0.03时。5.3.4当屋内设有等电位连接的接地干线时,其与防闪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2处。5.3.5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m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2现场浇灌的或用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网的交叉点应绑扎或焊接,并应每隔18m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3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的接地装置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得小于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网支柱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的0.4倍,且不得小于3m。5.3.6配电方式采用TN-S型。5.3.7设备的保护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照现行国家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50065的有关规定,下列不需要接地的部分,在爆炸环境内仍应进行接地:a、在不良导电地面处,交流额定电压为1000v以下和直流额定电压为1500V及以下的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b、在干燥环境,交流额定电压为127V及以下,直流电压为110V及以下的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c、安装在已接地的金属结构上的设备。2)在爆炸危险环境内,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可靠接地。爆炸性环境20区、21区内的所有设备以及爆炸性环境22区内除照明灯具以外的其他设备应采用专用的接地线。该接地线若与相线敷设在同一保护管内,应具有与相线相等的绝缘。爆炸性环境22区内的照明灯具,可利用有可靠电气连接的金属管线系统作为接地线,但不得利用输送可燃物质的管道。5.3.8设备的接地装置与防止直接雷击的接闪杆的接地装置分开。5.3.9户外引入的金属管道,应在建筑物入户处与总等电位连接排进行连接,金属管道进入爆炸性粉尘环境应与局部等电位连接排连接。5.4防闪电电涌侵入的排查要点5.4.1爆炸危险区和火灾危险场所内的电源、信号线路应采取屏蔽措施,金属屏蔽体应全长保持电气连通,并至少双端作接地处理。5.4.2爆炸危险区域内或为爆炸危险区域内供电的配电箱应安装适配的电涌保护器(SPD),SPD应与上级配电箱内的SPD达到能量配合,SPD的参数应满足安装处的预期电涌电流及被保护设备的耐压等级要求,SPD应具有与爆炸危险环境匹配的防爆等级要求。6其它要求6.1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可燃性粉尘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6.2建立防雷安全制度,明确技术责任人,定期填写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情况登记表(详见表一)及可燃性粉尘场所场防雷安全排查表(见表二),报送至气象主管部门。并通过深圳天气APP或微信公众号等获取雷电预警信息。6.3完善爆炸性粉尘场所应急预案,发生雷电灾害后及时上报至气象主管部门。6.4遇雷暴天气,宜停止爆炸性粉尘区域作业。表一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情况登记表(注:内依据实际情况填。)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m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现场浇筑的或用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网的交叉点应绑扎或焊接,并应每隔18m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与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的接地装置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得小于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网支柱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的0.4倍,且不得小于3m。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爆炸危险区和火灾危险场所内的电源、信号线路应采取屏蔽措施,金属屏蔽体应全长保持电气连通,并至少双端作接地处理。爆炸危险区域内或为爆炸危险区域内供电的配电箱应安装适配的电涌保护器(SPD),SPD应与上级配电箱内的SPD达到能量配合,SPD的参数应满足安装处的预期电涌电流及被保护设备的耐压等级要求,SPD应具有与爆炸危险环境匹配的防爆等级要求。建立防雷安全制度,明确技术责任人及联系方式,定期填写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情况登记表(详见表一)及可燃性粉尘场所场防雷安全排查表(见表二),及时报送至气象主管机构。并通过深圳天气APP或微信公众号等获取最雷电预警信息。爆炸性粉尘场所应急预案应包含的内容: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指定防灾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当出现雷电灾害时及时处置,第一时间将实况报告本单位领导和市气象主管机构等。粉尘云连续生成的管道、生产和处理设备的内部区域。当粉尘容器外部持续存在爆炸性粉尘环境时,划分为20区。粉尘容器内部场所,贮料槽、筒仓等,旋风集尘器和过滤器,粉料传送系统等,但不包括皮带和链式输送机的某些部分,搅拌机、研磨机、干燥机和包装设备等。由一级释放源形成的设备外部场所,其区域范围应受到粉尘量、释放速率、颗粒大小和物料湿度等粉尘参数的限制,并考虑引起释放的条件。对于受气候影响的建筑物外部场所可减小21区范围。21区的范围按照释放源周围1米的距离确定。当粉尘容器内部出现爆炸性粉尘环境,为了操作而需频繁移出或打开盖/隔膜阀时,粉尘容器外部靠近盖/隔膜阀周围的场所;当未采取防止爆炸性粉尘环境形成的措施时,在粉尘容器装料和卸料点附近的外部场所、送料皮带、取样点、卡车卸载站、皮带卸载点等场所;粉尘堆积且由于工艺操作,粉尘层可能被扰动而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时,粉尘容器的外部场所;可能出现爆炸性粉尘云,但既非持续、非长期、非频繁时,粉尘容器的内部场所,如自清扫间隔长的料仓(偶尔装料和/或出料)和过滤器污秽的一侧。由二级释放源形成的场所,其区域的范围受到粉尘量释放速率、颗粒大小和物料湿度等粉尘参数的限制,并考虑引起释放的条件对于受气候影响的建筑物外部场所可减小22区范围。22区的范围按超出21区3米及二级释放源周围3米的距离确定。袋式过滤器通风孔的排气口,一旦出现故障,可能逸散出爆炸性混合物;非频繁打开的设备附近,或凭经验认为粉尘被吹出易形成泄漏的设备附近,如气动设备或可能被损坏的挠性连接等;袋装粉料的存储间,在操作期间,包装袋可能破损,引起粉尘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