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学研究_第1页
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学研究_第2页
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学研究_第3页
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学研究_第4页
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学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社会学研究 王爱苹(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班,041210361)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传统的生育文化,不当的生育政策以及性别选择技术的广泛应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对症下药,从经济、文化、法律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从而使农村出生性别比恢复到正常水平。关键词:农村;出生性别比;性比比偏高;原因;对策Sociological Research of High Sex Ratio at Birth in Rural AreasWang Aiping(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 2 Grade 2004,04121036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henomenon of high sex ratio at birth in rural areas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Including backwar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birth culture, improper fertility policy and the wider use of sex selection technology. In light of this situation, right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use, including economic, cultural, legal policy and so on, so that the rural sex ratio at birth restored to normal levels. Key Words: rural; sex ratio at birth; high sex ratio; reason; countermeasures引言所谓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活产婴儿中男女性别的比率,国际上通常以每百名出生女婴对应的男婴来表示按照国际上长期的观察,在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应该在103-107之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出生性别比处于较高的状态,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一 我国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及后果(一)现状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多数省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得到1981年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08.4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的1989年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11.92;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竟高达119.92,这种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在农村表现尤为严重。自1986年以来,农村出生性别比逐年上升,1986年为107.8,1990年为111.8,1995年为118.64,1999年为125.49,这就意味着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现象,具有持续性。每年出生人口中,男性比女性人口要多,而逐年相加起来,男性出生人口与来越多,女性越来越少。拿广西来说,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广西110个省(市,区)有90个出生性别比超过正常值,出生性别比高达130以上的就有27个县,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区)。广西0-14岁人口性别比乡村高达128.43。安徽省是总量超过6300万的人口大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出生率为24.47,自然增长率为18.22,经过“八五”“九五”期间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出生率为13.4,自然增长率为7.64,10年少出生人口约600万。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了升高现象。“四普”时0岁组人口性别比为111.57,而“五普”时已高达129.43。湖南省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1990年 湖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25,略低于全国水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湖南省出生人口性别升高到126.16,比国际公认的正常出生人口性别比高19.16,比全国平均水平116.86高9.3个比点。可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并非只是存在于某个地区,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以上这些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最主要的根源就是落后的农村地区,而且,出生性别比偏高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二)后果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冲击后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出生性别比偏高会造成对婚姻的性别挤压,从而影响到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由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是累进趋势,未来婚姻性别挤压也将呈累进增大趋势,越往后挤压越是严重,所以在未来一个时期,会面临严重的女性婚龄人口的短缺,在代际之间可能会因争夺配偶发生矛盾。未来单身男性剧增,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单身男性家庭,从而对其父母和个人的养老保障与精神生活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男性同性恋和第三者插足可能增多,而且农村拐卖妇女的现象也日益泛滥,影响婚姻质量和家庭结构的稳定,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另外,农村婴儿出生性别比整体性长期失衡,与人口总数的持续增加和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并存,会加剧人口结构的不合理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言而喻,这种由出生性别比升高引起的潜在的婚姻性别挤压,以及教育、就业等的全面的社会性别挤压,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任其继续发展下去。要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对症下药。二 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一)社会经济原因性别比失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现阶段经济因素是导致性别比失调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农村地区的性别问题突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对生男孩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普遍比较低,农村经济发展先对缓慢,机械化耕作还没有推广,大量的户外生产劳动依然靠手工完成,从而突出了农村劳动的特点,这就是技能简单的重体力劳动。这种现状决定农业劳动仍然对体力要求很高,意味着体力越好,体力付出越多,经济收入就越高。所以在广大农村,男人仍然是家庭的主要支柱和主要创收者,男孩越多给家庭带来的未来收益也越多。而女性劳动力受生理,身体等多方面影响,生产劳动受到限制。妇女的体力不如男子,而且有些农活从传统意义上或安全上都不宜妇女参加。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尽管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生产单位缩小到以家庭为主,农村家庭可耕地面积少,使用大机器成本高,农业生产仍然以重体力为主,男性劳动力成为农村家庭这个“单位”的主体,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来源。因而生育男孩仍然被认为是解决农村家庭劳动力来源的理想选择。调查显示,农民普遍认为:目前有两个男劳动力的家庭收入普遍比只有女孩的家庭高。因此,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的经济改革后,中国农民对于男孩的偏好得到强化,90年代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大多数农民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男孩偏好仍然相当强烈。 2 农村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决定了对男孩的需要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因此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有限,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农民的各种风险主要由家庭独自承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频繁,他们的生、老、病、死、伤、残等风险不断增加,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民家庭难以抵御较大风险。现实中,农村家庭因遭遇风险而贫困的现象不少,致富后的农村人口因病返贫的例子也屡见不鲜。目前的实际是,养老送终主要依靠自己的儿子孙子,女儿孙女儿出嫁后要赡养丈夫家的老人。 据2003年数据显示,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30%,而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数字将达到总人口的三成以上。据测算,未来25年,我国养老金缺口达到1.8亿人民币,赤字运行时间二十多年,年均缺口700多亿,而且期待率只有58%左右。面对这一连串的养老保障危机数字不得不使人联想到,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及利益补偿机制,将使大部分人无法放弃“养儿防老”的观念,因此这部分人选择放弃女婴,选择男婴。而且在没有全面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养儿防老不仅仅是农民的一种观念,确实是一种实际需求。养儿防老成为农村、农民不然选择的生活保障。农民在失去劳动力之后,需要有一个可靠的经济保障,显然只依赖农村老人自己不稳定的劳动收入来养老是不够的,这是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生儿子就意味着给自己购买了一份养老保险。(二)文化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儒家。而儒家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是古人乃至现代许多人的想法,并且他们所说的“后”仅仅是指男孩。重男轻女,三从四德成为男性地位的象征;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儿孙满堂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人生信条。特别是在农村中,部分群众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有男孩才能继承香火,继承家族,光宗耀祖,没有男孩便是断子绝孙,愧对祖宗。甚至在古代休妻的理由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无所出”。尽管近些年我们一直在宣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等思想,但大多数人的观念仍是养儿子是为自己养,而养女儿则是为别人养,所以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这种思想也就直接导致了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文化环境。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就只能三从四德,这种性别不平等的最直接明显的表现就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生的孩子都是随父姓的,父亲被看作近亲,而母亲被看作远亲。另外,受传统伦理道德和生育文化的影响,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生育了男孩都比生育了女孩的要高一等,中国古代就有“母以子贵”之说。女人在家庭中生育了男孩,便会得到这个家庭的认可,也就意味着坐稳了在家庭中的位子,也会在伦理道德上得到各种社会舆论形式的褒奖和赞许,母以子贵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相反,如果女人在家庭中没有生育男孩,在古代丈夫便可以堂而皇之的纳妾,而这种不能生育男孩的女人地位便会一落千丈。不仅仅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家庭或家族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男孩,那么他的社会地位一般不会得到承认,会受到人们的歧视或嘲笑。相反,男孩多的家庭则会被人们认为是香火旺盛,人丁兴旺。基于这种原因,每个家庭也会偏向于生男孩。特别是在农村大家族中,不仅各个家族之间,同一家族的不同支系之间,都存在竞争,在这种竞争中,男性人口就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女性的继承权一般不会和男性对等,甚至有的家族中的女性根本就没有继承权,在这种家族中,没有男孩的家庭就更没有地位可言。最后,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相当多的父母倾向生育一个男孩有更深刻的原因。他们并非囿于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思想,更不需要养儿防老。他们觉得女性要付出更多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女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中的相对劣势以及女性在繁衍后代,家庭责任上的付出多于男性而倾向于生男孩。这使得许多即使拥有高学历高收入的育龄妇女也存在男孩偏好,已育的妇女生育了 一个男孩的颇感欣慰,未育的则希望将来养育一个男孩。而且女性必须承担生育的职责,这一职责也成为大部分女性在劳动就业中受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些,许多父母更加倾向于生男孩。(三)政策制度原因1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外在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较为宽松,特别是5060年代,还没有普遍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生育孩子的数量基本上不受限制,大多数家庭都可以通过多生达到生育男孩的目的,而不必认为干预胎儿性别或实施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这样,出生性别比会自然地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从1971年开始,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1980年国家正式提出“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对城乡确有实际困难的可生二胎,少数民族可以生三胎”的生育政策。这种政策对降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数量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我国计划生育要求的生育率和普通民众的意愿生育率虽有差距,但仍较接近,虽然生育率低,但民众对于生男孩的愿望却依然强烈,因此,计划生育政策过分压缩家庭的子女数促使了性别比的升高。特别是在大多是农村实行的一种“头胎是女孩,过几年后可以在生二胎”的这种政策,更加为人们实现生育男孩的愿望提供了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不能通过多孩生育和自然选择途径实现自己的生育意愿,那些性别偏好过于强烈的人,势必会更多地考虑用认为选择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生育目的。特别是那些已生育了一个女孩,按政策可以再生一个孩子的农村家庭,就会通过人为选择的方法达到生男孩的目的。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出现了出生婴儿漏报、瞒报问题,偷生问题,非法选择性流引产问题等等,从而引起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升高。可以说,正是由于生育政策实施力度的逐渐增大,人们依靠生育数量保证男孩需求的“自然选择”途径难以实现后,通过人为选择的方法实现生育性别选择才随之强化。同时,相关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和农村计生工作管理上的缺陷,使一些违法者有机可乘,能够轻易逃避惩罚,或者受到的惩罚偏轻,没有起到震摄作用。并且,有关的政策法规中还缺乏完善的经济奖惩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对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家庭扶助不够,实行计划生育的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没有能够普遍做到“少生多富”还面临着“成长风险”“成才风险”“养老风险”等问题。2 我国一些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女性保护政策的缺失加重了人们的性别偏好。我国有些法律政策无论从制定上还是实施上都缺乏性别平等的视角,如对男女公务员不同退休的规定,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女性,农村出嫁女、离婚妇女的户口、责任田及土地补偿费等得不到公正对待,都给女性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许多障碍。由于得不到完善法律保护,在经济方面,妇女的资源获取机会普遍不利,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权益保障普遍显弱;在政治生活中,妇女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尤其是在领导权,决策权的参与度、参与层次、参与比例和参与渠道上往往受到诸多限制。所以,这种法律政策上的不平等和缺失使本已存在的男孩偏好生育观念更加根深蒂固。(四)技术原因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使人们通过多生孩子和自然选择来达到自己生育意愿的想法不可能实现,这时候人们就转而采用人为选择的方法来实现生男孩的愿望。人为的性别选择在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存在的,例如溺婴、弃婴曾在旧中国十分流行,甚至在现在的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存在这种残忍的选择方式。但是这已经不再是性别选择的普遍行为,现在人们主要采取的性别选择方式主要包括选择性受孕技术、胎儿性别鉴定技术和终止妊娠技术。选择性受孕技术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由于费用高,技术难度大,普及性低,虽然在中国成为合法技术但还不能为广大人群所接受。在中国农村,有性别偏好的人群主要是运用胎儿性别鉴定技术,通常是使用B超来测定所怀胎儿是男是女。B超技术使用简单,价格也不昂贵,收费一般的老百姓都承受得起。而且很多人都打着“查环、查孕、查病”的幌子进行性别鉴定也不易内发现或杜绝,这就使得这项技术迅速在人群中普及和推广。B超鉴定胎儿性别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实际操作中也容易实现。所以尽管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通过前卫生部和有的地方政府早就明令,除医学原因需要外禁止使用B超作胎儿鉴定,但是,检查者和被检查者双方为各自利益驱动,常常是令行不止。所以许多学者和计划生育管理人员认为B超机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农村的普及与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有直接关系。在B超检查胎儿性别后,人们使用的就是终止妊娠技术了,包括手术引产和药物引产。人口流产在中国不仅是一种性别选择的措施,更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手段,因此在中国是合法的并且以很快的速度普及推广。所以出于对未婚人流的保密,使得很多地方不需要做真实姓名登记和有关询问就可获得人流服务。这就使得那些有性别偏好的人可以很方便地将所怀女胎儿引产,为性别选择大开方便之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新的,易于普及的性别选择和人工流产技术问世,如果不科学管理和规范,势必会对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除了以上四个原因以外,有的学者还认为,由于中国政策的不完善,许多地方存在瞒报、漏报女婴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得到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数据。虽然这种情况在有些地方存在,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更不能因此就认为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结论是假性的。三 解决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对策以上我们具体分析了引起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几个原因,我们可以根据这几个原因提出相应的几个解决措施。(一)经济方面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从而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养儿防老,因此必须对推动建立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并向独女户、双女户倾斜。一方面能够帮助农民抵御各种事故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让老年人口都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制度化的社会保障,这样将有助于淡化和最终消除他们在性别上的偏好。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以技能简单的重体力劳动为主的现状,尽量缩小经济收入在性别上的差异。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有效的惠农政策,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应重视农村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增加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以改变传统的劳作方式,让体力差异不再重要。总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将有助于性别比问题的最终解决。(二)社会文化方面1 加强农村文化宣传和文化建设,转变男孩偏好的生育观念。从妇女生育意愿调查来看,生育子女数量为1.36个,而性别比则为145160。现实中大量事实也证明:目前超生者的主要目标还是一个男孩。据此可以认为:现阶段控制计划外生育,应着重在消除生育者的性别偏好上下功夫。只要生育者的生男孩欲望消除了,计划外生育的数量也就极为少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标也就实现了。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男女平等思想,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大力倡导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还要通过强化宣传教育,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对干部群众进行正面教育,组织典型人物现身说法,实行以群教群,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到出生人口性别比带来的不良性社会后果,从而克服重男轻女的思想,自觉进行自然生育。2 运用各种手段,切实提高女性地位,关注妇女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讲,性别比的升高意味着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只有切实提高妇女地位,让人们意识到实际生活中男女没有很大差别时,出生性别比才有可能恢复到正常值域中去。因此我们要努力消除人们头脑中腐朽落后的男尊女卑意识,还要不断地解决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婚姻家庭等方面遇到的新老问题。加强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同一切歧视、虐待生育女孩的妇女和女婴、女童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严肃查处溺弃女婴的犯罪行为。使妇女在政治权力、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人身权利、婚姻家庭财产权利等方面真正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还要关注妇女健康,举办各种培训班、讲座,在育龄妇女中普及科学生育知识和生育文化,使广大妇女从自身健康出发,自觉抵制非法的人流、引产。同时,提高妇女的整体文化知识水平,营造出适合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三)生育政策方面1 取消任何性别决定生育子女数量的政策规定。以第一个孩子的性别决定能否生育第二个孩子政策本身,就包含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成分,客观上又诱发了新的性别偏好选择。虽然这类只生育一个男孩的家庭所占的比例很低,但它的性别偏好影响却不可忽视。农村普遍推行的独女户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如前所述,这是直接导致第二个孩子出生性别比陡然升高最主要的原因。为减少人为性别选择,重新回到生物学规律的自然选择,生育数量的政策规定应力戒同性别联系起来,推行不分性别,真正男女平等意义上的生育政策。2 适当运用法律和奖惩手段,辅助各种生育政策的实施。政府应加大财力和精力投入,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生女孩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利益。具体来说,完善并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切实保证计划生育女儿户的生活不低于平均水平。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情况,在入学就业、批宅基地、招工就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独女户、双女户以照顾。加大政府投入,对按政策生育女孩家庭实施以利益导向为主的六项优惠政策,政府参与指导和推行、实施“关爱女孩”工程。以切实利益导向措施和强有力的政策推动,真正提高女孩家庭的社会地位,在运用综合管理措施,从根本上改变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比如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在各地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岁以后,由中央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扶助,标准为每人年平均不低于600元,直到亡故为止。这种奖励手段就有利于淡化农村居民的男孩偏好,调节农村出生性别比。(四)技术措施方面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行为,规范终止妊娠技术。B超技术和人工流产手术是目前人为性别选择,就必须加大对这两种技术的监控和综合治理。为此我国相继出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实施办法以及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但是这些技术随着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已从过去卫生、计生专业单位扩散到城乡集体和个体,大量的非法经营迅猛发展,这样计划生育部门单打独斗是难以奏效的。同时当前对这方面的管理法制不健全,执行无队伍、无手段。所以现在的关键是要将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落到实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