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借条能否报案_第1页
拿借条能否报案_第2页
拿借条能否报案_第3页
拿借条能否报案_第4页
拿借条能否报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2 拿借条能否报案 骗取借据、欠条等借款凭证是否构成犯罪 案情: 鲍某向舒某借款 13 万元,并出具借条一份。偿还期限早已届满,并已超过还款期限三年。舒某多次向鲍某催要款项,但鲍某均找借口拒不偿还。无奈,舒某向法院提起诉讼。鲍某在接到法院传票后,约舒某到银行,谎称暂还款给舒某九万元,让舒某先行撤诉。舒某同意,并将借条还给鲍某。在舒某将 9 万元交到银行柜台准备存入时,鲍某突然对柜台工作人员说,这笔钱不是还给舒某的,而是还给另外一个人,然后迅速离开银行将借条撕毁。鲍某随即报案。 针对本案有两种处理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鲍某不构成诈骗罪,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事纠纷。理由是诈骗罪侵犯的是他人的财产权利,而借条并不是财产本身;另一种意见是鲍某构成诈骗罪,理由是借条虽然是借款凭证,但属于是刑法意义上的财产,并且鲍某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评析: 笔者同意上述另一种意见,应以诈骗罪追究鲍某的刑事责任,理由如下: 1、鲍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鲍某向舒某借款 13 万元,还款期限早已届满,但鲍某始终不予偿还。舒某无奈,遂于 2016 年 9 月 21 日向迎江区人民法院 提起民事2 / 22 诉讼,在民事案件受理后,鲍某于 2016 年 11 月 15 日以假借还款之名,将舒某持有的借条骗取后当场撕毁,其最终目的并不是毁灭借条这个债权凭证,而是通过使舒某持有的债权凭证灭失的手段达到消灭自己债务的目的,即非法占有本不属于自己所有的 13 万元,不再归还。 2、鲍某客观上实施了诈骗行为。鲍某以假借还款之名,将舒某约至龙山路交通银行。鲍某拿出九万元时,舒某要鲍某将九万元交到柜台营业员点数,拟准备将此笔钱存入自己的银行卡里。在银行工作人员点完钱后,鲍从舒某处要回了借条。当舒某准备将自己的银行卡交给柜 台营业员存钱时,鲍某阻止舒某将卡交给柜台营业员存钱,此时鲍某叫来另外一人,出于舒某意外,鲍某拿到借条后,对营业员说此钱是还给陈某,舒某要求退还借条原件,鲍某不给,双方发生冲突,鲍某立即撕毁借条。显然,鲍某是有预谋的骗取债权凭证,并实施了销毁。 3、借条能成为诈骗罪的犯罪对象。刑法规定的诈骗罪所侵犯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实实在在的财物,而且更主要的是侵犯了公私财产的合法所有权。借款凭证本身虽不是财产,但却是财产权利的主要证明凭证,在已经提起的民事案件中甚至是唯一的证明凭证,丧失了这种凭证,债权人就难以甚至 根本无法向债务人主张自己的财产权利,甚至最终会丧失财产所有权。因此,可以说在特定情况下,借款凭证往3 / 22 往就等同于同值的财产。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浙江省公安厅关于抢劫、盗窃、诈骗、抢夺借据、欠条等借款凭证是否构成犯罪的意见已有明确规定,在相关司法解释还没出台之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案已经提起民事诉讼,在没有债权凭证原件的情况下,舒某在民事诉讼中将会丧失胜诉权,鲍某将最终非法占有 13 万债权。 借条的证据效力 借条效力的实务争点 目前,对于借条在民间借贷案件中的证据效力,主 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借条是书证,在必要时也可以成为物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 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70 条的规定,借条效力优于其他的证据完全证明力。况且根据 一般生活常识, 如果双方不存在事实上的借贷关系, 借款人也不会随便给借条持有人出具借 条, 在借款人没有相反的证据足以推翻借条效力的前提下, 借条应当能够直接证明双方当事 人借贷关系成立。 因此, 除非对方当事人有确凿的、 相反的证据足以推翻借条所记载的内容, 否则,借条持有人请求出具借条的借款人归还借款的诉讼请求一般应得到 支持。 第二种观点认为,民间借贷合同是实践性合同,要证明借贷关系的成立,不能仅凭一张 借条就认定双方之间的借贷关系成立。 出借人要证明民间借贷合合同成立与生效, 除了提供 借条这一直接证据之外, 还要证4 / 22 明其确已支付了借款。 因为现实中存在很多借款人已经还款 但没有要回借条的情况; 也有出具了借条但未获得款项; 甚至还存在被强迫打借条等特殊情 况。单凭一张借条并不能证明借贷关系的成立,原告没有完成举证责任。如果被告否认并且 提供了足以怀疑借贷关系存在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三种观点认为,原 告主张以现金支付的方式出借款项,除借条之外,不能提供其他证 据证明存在借贷关系。 被告否认, 经审查无法认定借贷关系是否存在, 对于数额较小的借贷, 出借人作出合理解释的,一般视为债权人已经完成证证明责任,可以认定借贷事实存在;对 于数额较大的现金支付, 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出借人本人、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有关经办人员 到庭,陈述款项现金交付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用途等具体事实和经过,并接受 对方当事人的质询和法庭的询问。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即应当 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至于数额大 小的判断,由法官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予以确定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均值得商榷。对于本问题,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来展开阐 释。 被告抗辩主张已经偿还借款的 当事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包括两个要素: 一个要素是双方形成了借贷的 合意, 也就是以书面为载体或者通过口头形式表现出的民间借贷合同, 这个合同起到了证明 双方就借贷事项达成5 / 22 了一致意见; 另一个要素是出借人支付了款项, 出借人支付款项的行为 意味着其完成了出借款项的义务。这两个要素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发生在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的性质 是实践性合同, 民间借贷合同的生效应当以出 借人给付钱款为条件。作为自然人的原告起诉作为自然人的被告,要求被告承担还款责任, 原告仅仅依据借条尚未完成举证责任。 因为原告提起民间借贷纠纷诉讼, 是要以民间借贷合 同的成立并生效为前提, 而民间借贷合同的生效的举证责任, 显然应当由作为原告的出借人 承担。 按照民事诉讼法解释第 91 条第 1 项规定:“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 产生该法律关系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就自然人之间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基本事 实而言,如上所述,包含两个 基本要素,这两个要素不仅是证明合同生效不可或缺的条件, 也是出借人诉讼请求能够获得支持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就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 出借人提起诉讼主张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 除了要证明其与借款人之间存在着借贷的合意之 外,还负有责任证明出借人履行了“提供借款”的义务,只有出借人履行了这一义务,才能 拥有向借款人请求还款的权利。 就此而言, 出借人应当对其履行了“提供借款”的行为要承 担举证责任。 但是,这里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如果被告主张,虽然借条仍然在原告处,但其已经偿还 借6 / 22 款。笔者认为,被告的这种抗辩 就会产生两个法律效果:一是等于被告承认了借贷关系确 已发生, 被告曾经收到过原告支付的借款, 这也意味着原告可以不必再为借贷关系的成立负 举证责任;二是被告对其已经偿还借款的抗辩主张,应当提供证据证明。 1如果被告提供了证据,证明其确已还款,则原告负有举证证明借贷关系依然成立的 责任,也就是说,原告要举证证明,被告还款并不是偿还所起诉的该笔借款;或者举证证明 被告根本没有还过款;或者举证证明被告还款远远不够本息金额,等等。 2如果被告仅抗辩主张其已经还款,但又提供不出其他证据证明,被告的主张因为缺 乏证 据证明,此时法官的内心确信往往会向原告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认定双方之 间借贷关系成立并生效,被告尚未还款。但是,人民法院还是应当注意要结合借贷金额、款 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 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民间借贷是否真实发生,防止虚假诉讼。 被告抗辩借贷事实未发生的 作为出借人的原告只提供了借条而无其他证据, 在此情况下, 被告若抗辩借贷事实未发 生,比如,未收到原告支付的款项;原告不同意出借款项,等等。对此,由于借条乃由被告 所书 写, 那么作为被告的借款人应当向法庭说明, 为何会在原告未提供借款的情况下仍然出 具借据。如果被告的说明、7 / 22 抗辩或者反证足以对款项支付的真实性引起合理怀疑,则应当再 由原告进行举证,以证明款款项已经支付给被告。 这是因为, 借条仅仅是形成借贷合意的表征, 但绝非是借贷行为已经发生和履行的天然 最佳证明。民事诉讼法解释第 90 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 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作出判决前, 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 其事实主张的, 由负有举证证明责 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就此而言,出借人仅提供了借贷凭证 借条,基本可以认 定两个事实:一是双方之间达成了借贷合意;二是民间借贷合同成立并生效 o 但对于合同一方当事人是否按约履行了合同, 要如, 出借人是否提供了借款,应当由履行合同一方当事人举证证明。因此,出借人仅提供借条但 未提供交付款项证据的, 还应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主张协议己实际履行的出借人, 出借人应当 就履行了“提供借款”的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只有如此, 才能获得向被告主张返还借款的实 体权利。 也有的认为, 一般情况下, 借款人给出借人出具借条, 往往都是收到了款项之后才出具, 如果没有收到所借的款项, 借款人断然不会为出借人出具借条, 这已经成为墨守成规的民间 交易常识,或者说已经成为一种无可厚非的寻常习惯。然而,我们不能忽略的事实8 / 22 是,近年 来全国各级各地法院受理的大量民间借贷案件中,借条产生的原因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有 的借条载明的借款本金中既包括借款又包括其他基础法律关系产生的债权; 有的是为受托办 理入学、工作等事项不成,将收取的委托办理事项费用转而写成借款;有的是因赌博欠债出 具借条;有 的是被逼迫威胁而写借条,事后又向公安报案或者干脆不报案;有的虽然出具了 借条但实际上根本未得到借款; 有的是因为感情的原因出具的欠条; 有的已经偿还了借款但 却忘记收回借条,等等。 实践中还出现制式性借条, 即借条均由出借人事先统一印制提供给借款人, 借款人不能 随意更改借条的内容, 只在借条上签字确认即可。 制式借条的用词造句一般都很严谨, 本金、 利息的表述均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 此外, 出借人还与借款人之间定期结算。 签订结算协议、 还款协议等书面文件,用以佐证借条内容的真实性。 因此,一旦出借人以借 条为依据要求还款,借款人以借条本金包含隐性高息抗辩时,法 院很难查证出借本金的实际数额。 诸如此类情形在当下的现实中不胜枚举。 那种“一手交钱、 一手交借条”的传统思维, 已经被现实版的民间借贷之怪现状冲击得七零八散, 再想当然地 运用传统认识去看待当今现实版的民间借贷, 进而使其上升为生活经验法则, 甚至在举证责 任分配上发生颠倒,是对现实充耳不闻的表现。因此,不能认为被告只要出具了借条就9 / 22 意味 着其获得了借款,更不能将之认定为习惯。退一步而言,即便算作一种习惯,然而,法律规 则优先于习惯应用, 习惯是只在 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作为裁判的参考依据, 法律对 举证责任已具明文的,不能以交易习惯作为认定事实和证据分配的参照或准则。 还需要提及的是, 除双方均为自然人之外的其他民间借贷合同, 从属性上都应归类于双 务合同。双务合同中,当事人所负的给付义务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牵连性,亦即目的 性的相互依赖性。民间借贷合同存在着两个给付行为,出借人支付款项和借款人偿还借款。 这两个给付行为实际上是有前后顺序而非互为因果的。 出借人首先要支付款项, 之后借款人 才能偿还借款。如果出借人人没有提供款项,则借款人即保 有合同法中的先履行抗辩权。故 此,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还借款,必须先证明自己已经履行了合同约定的义务。 被告不抗辩的 人民法院审理的民间借贷案件中, 有的被告根本就不抗辩, 而是直接认可借款事实实际 发生, 但却没有钱偿还;有的被告或者干脆不出庭。 需要注意的是, 按照民事诉讼法解释 第 110 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以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当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关事实接受 询问。在询问当事人之前,可以要求其签署保证书。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 1.被告直接认可借款事实已经发生的 按照民事诉10 / 22 讼法解释 第 92 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 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须举证 证明。这是关于自认的规定。一般而言,被告自认后,免除了原告的举证责任。但是,自认 并不意味着原告举证责任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法院可以根据自认而确定案件事实。 如果法院 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有疑点或者产生合理怀疑的, 仍然负有继续查明事实真相的义务。 也就 是说,自认的事实并不一定就是案件事实。正因为如此,民事诉讼法解释第 92 条第 3 款才规定:“自认的事实与查明 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在审理过程中, 人民法院应当分别要求原告和被告对借款的事实经过予以陈述, 尤其是 原告支付了款项的事实作重点审查。毕竟,原告提起了民间借贷诉讼,原告应当对民间借贷 法院关系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如果经审查,合理怀疑无法排除的,或者说无法达到对待证 事实是否存在的内心确信程度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解释第 108 条关于高度 盖然性证明标准的规定,对原告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2被告根本不出庭的 被告因为种种原因拒不到庭,导致案件事实无法查清的,人民法院可以援引民 事诉讼 法第 174 条的规定,对被告实行拘传。需要注意的是,被告未到庭,或者经法庭传唤无正 当理由 11 / 22 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仍然要查明借贷案件事实。如果经查证借贷事实确已发生,被 告确未还款的,则应当判决被告承担实体责任;但如果经查证借贷事实确未发生,或者借贷 事实是否发生真伪不明, 则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绝不能因为被告拒不到庭就理所 当然地让其承担败诉的后果。 同类问题 能否以借贷数额大小作为区分证明责任的标准? 在 2016 年 7 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之前,各地人民法 院根据当地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实际, 出台了若干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意见, 为审理大量此类案件提供 了很好的规范指引。 对于这一问题, 许多高级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中形成了一个习惯性 操作或处理规则: 以数额大小作为区分对待的分水岭。 即对于传统的数额较小的民间借贷案 件,如果出借人主张是现金交付,但除了借条又没有其他证据的,出借人提供借条并能作出 合理解释的,可以认定交付借款事实存在,一般可视为其已完成了举证责任。这是由于民间 传统借贷的交易习惯和具有的救急功能决定的,在借款人没有相反证据可以推翻的情况下, 按照交易习惯,就可以认定借款事实存在,借款人应当还款。对于数额较大的案件,出借人 必须提供已经交付款项的证据。然而,对于此种习以惯之且行之有效的做法,笔者不敢完全 苟同。 笔者认为, 根据数额大小作为区分的标准没有正当性, 尽管这种做法发生在当事人12 / 22 之间 身份较为亲密且出借人具有支付能力的情形下更具说服力,甚至与当地交易习惯直接关联, 但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法律的规定。 因为决定法院是否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的, 依据的是原 告主张的民间借贷是否是真实存在的, 而不取决于借贷的量。 出借人对于已经出借款项的事 实负有举证责任,这一责任不因数额较小就可以免除。并且,以借贷金额的大小作为划分举 证责任的界限不仅没有法律根据,而且也不具备现实意义。数额的大小的相对的,以 5 万元 为例,对于不同地区,有的地方认为 5 万元为较大数额,但较为发达的地区则不这样认为; 即使对于同一地区不同的人, 5 万元同样会有大数额和小数额的不同认识。因此,以借贷金 额大小作为区别或者划分举证责任的标准有失公允, 其操作性并不强, 而且容易导致产生相 同案件结果不同的窘境。 或者正因为如此, 有的法院尝试规定不能仅以数额大小来确定举证 责任的分配和相应证明力,这种做法无疑值得借鉴。 另外,出借人仅凭借条起诉,按照有的法院的做法,对于数额较小的案件,只要出借人 作出合理解释即可认定其借贷事实存在, 并认为, 这种“合理解释”同样是在证明“已提供 借款”。 也就是说, 当事人在运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当事人的陈述”这一证据种类来对自 己的主张加以证明。对于案件审理而言,当事人陈述是查明案件事13 / 22 实的一个线索,应当给予 重视,但还应当注意到,双方当事人在案件中处于对 立地位,他们之间存在利害冲突,可能 会夸大、缩小甚至歪曲事实。所以,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对于当事人的陈述应当 客观地对待,只有把当事人的陈述和案件的其他证据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审查,才能确定其 是否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借条被撕毁后又重新粘贴的,能否作为原告提起诉讼的证据? 司法实践中,撕毁借条的情形比较普遍,但被撕毁的原因却有很多,实务中主要是出于 借款人已经还款因而撕掉借条; 也有的是借款人从出借人处把借条抢夺过来撕毁, 意欲逃脱 债务。万沦撕毁借条的原因为何,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借条被 撕毁后又重新粘贴的,能 否作为原告提起诉讼的证据? 原告提交的借条系撕掉后重新粘贴的,一方面,但粘贴后的借条如果仍基本完整,法律 并没有规定被撕掉后重新粘贴而成的单据不能作为主张权利的依据, 另一方面, 原告提交的 借条是以其文字记载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 而且又是原件, 属于书证 和证据。因此,原告以此作为主张存在借贷合意的证据是可以的。但是,原告欲主张被告偿 还借款,原告仍然还需要先对其已经提供了款项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如果主张撕掉借条即意味着已经偿还借款, 虽然该项主张在现实中不乏实 例, 许多 民间借贷的借款人偿还了借款后都是将借条收回时撕14 / 22 掉, 但是, 这一主张并不能完全证明其 已偿还借款,尤其是原告不认可的情形下,被告尚需提供其他证据佐证其已还款。 原告持撕掉后重新粘贴的借条起诉, 并提供了其他已支付款项给借款人的证据, 被告主 张因偿还了借款所以将借条收回后撕掉,且也提供了其他已偿还借款的证据,此种情况下, 应当依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 73 条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 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 的证明力 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 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日益增多,在此类纠纷中,借条或借据是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合意 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作为民间借贷的当事人,在借款的时候,出借人应要求借款人及 拿着借条,怎么输了官司 【要旨】 1、借条是重要的书证。一般说来,除非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借条载明的事实,否则,数额较小的借条是认定当事人债权债务关系的有效证据。 2、对于标的额较大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出借人应举证证明支付方式,仅凭借条不 能当然认定当事人之间借贷关系成立。出借人陈述支付方式为现金交付的,借出款项人有义务证实借款人已经实际收到借款。人民法院应根据当事15 / 22 人陈述、现金交付金额、出借人支付能力、交易习惯等因素综合审查判断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否成立。 【案例】 原告刘某与被告王某原系朋友关系。 2016年 11月初,原被告共同出资整体购买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某处商业用房,房屋总价款包括佣金、相关税费等合计 140 余万元。二人约定,前述房屋中的 7 号、 8 号门面归原告刘某所有,二楼商业用房归被告王某所有。 在原 被告购买前述房屋的过程中,原告刘某及被告王某均通过自己的帐号向开发商、拍卖公司等支付房款及其他相关税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其中大部分款项是通过原告刘某的帐户支付出去。被告王某通过自己的银行账户陆陆续续向原告刘某账户转账若干,以归还原告刘某垫付的部分购房款。 2016 年 11 月 19 日,被告王某向原告刘某出具借条一张,载明:今借到刘某人民币 30 万元。借款人王某。 因双方对共同出资购买涉案房屋中各自应承担的购房款数额,以及被告王某应向刘某支付垫支款数额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发生矛盾。 2016 年 7 月初,原告刘某向法院起诉被告王某,要求王某偿还自己代王某垫付的购房款等款项。 在前案案件审理过程中, 2016 年 7 月 18 日,原告刘16 / 22 某向渝北区法院另案提起诉讼,要求被告王某归还自己的借款 30 万元。 在后案庭审中,原告刘某称自己在 2016 年 11 月 19日是以现金方式借给被告王某 30 万元,并称该 30 万元现金来源于自己经营洗脚城的营业收入。 被告王某辩称该借条是应原告刘某要求而写,是双方在共同买卖涉案房屋过程中,在原告代自己向开发商支付部分房款后,确认被告该支付给原告刘 某垫付的购房款;原告刘某并没有将该 30 万元现金支付给本人,双方之间不存在真实的借贷关系。 渝北区法院审理认为,被告王某向原告刘某书写借条属实,已能证实双方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有效存在;被告承认借条系自己书写,仅辩称原告未实际支付所借款项,但不能举证证实,其辩解不能成立。遂判决:被告王某应向原告刘某归还借款 30 万元。 被告王某不服渝北区法院一审判决,在上诉期内向重庆市一中院提起上诉,要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驳回原告刘某的诉讼请求。 【代理思路分析】 作为被告人王某的 二审代理人,笔者在仔细研究了本案相关证据材料后,理出了自己的代理思路: 1、从证据上看,对被告王某最为不利的证据是其在17 / 22 2016 年 11 月 19 日亲笔书写的金额为 30 万元的借条。若径直否定该借条不是被告自己书写,原告完全可以通过笔迹鉴定来推翻被告王某的辩解,王某既达不到抗辩目的,同时也会给法官留下不诚信的印象,极为被动。此思路不可行。 2、本案借贷纠纷案标的高达 30 万元,属于较大数额的借款。按照生活常理,如此大额借款若真实发生,原告最安全、省事的做法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向被告划款;原告称自己 以现金方式支付给被告 30 万元不太符合生活常理。 3、按照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8 之规定,本案涉案金额高达30 万元,属于标的额较大的案件,原告陈述支付方式为现金交付。除了借条,原告还应补充证据,证实被告实际收到款项。但原告的陈述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合情之处,其证据效力达不到证明标准要求,在事实真伪不明时,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以此思路抗辩,当为有效。 【辩论提纲】 一、借条是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借贷关系的书面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 4 条规定,法院审查借贷案件时,应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条,无书面借条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没有证18 / 22 据的请求,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可见,借条是法院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借贷关系的书面凭证。有效的借条就代表着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就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二、在小额借贷纠纷案件中,借条是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最重要的凭据 在现实生活里,小额借贷现象司空见惯。在这些借贷行为中,当事人根据自己的交易习惯,以便 利为原则,出借人有用转账方式借出款项的,也有用现金方式借出款项的,两种支付方式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借条是认定当事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最重要的凭据,这种认定正是基于对人们日常生活交易习惯做法的尊重与认可,有现实生活的基础,自有其合理的法理基础: 1、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法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没有现实生活基础的法律是闭门造车的产物,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注定是没有生 命力,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与遵守。小额借贷行为中,大量存在着现金交付方式,以借条证明借贷 关系。作为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法律不宜对人们习惯的做法漠视甚至反对。 2、小额借贷行为中,出借人以现金方式交付款项,手续简便,具有经济性的优势,对社会、他人利益无危害。19 / 22 作为保护平等主体利益的法律没有理由对人们这一普遍采取的行为模式予以干涉、否定。 故,较小金额的书面借条一旦形成,除非借款人举示相反的有力证据来证实自己未收到该借款,否则,法院一般就会被认定为借款人收到所借款项,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成立。 三、在较大数额的借贷纠纷案件中,借条的地位与作用 民间借 贷纠纷中,至今尚无权威部门解释较大数额借款中“较大”的标准。不过,在司法实践中,超过 10 万元的借款通常会被法院视为“数额较大”。 1、现实生活中,大额借贷行为发生的通常模式 一般说来,较大数额的借款的发生、形成对当事人来说是比较重大的事情,不可能不引起当事人的重视。作为神志正常的理性的经济人,当事人会以最大的谨慎来处理这类事情。通常说来,较大数额借款的发生应该包括几个步骤:借款人向出借人提出借款的要求;当事人之间经协商后达成书面或口头借款协议,约定借款的数额、借款期限、是否支付利息, 是否需要抵押、担保等事宜;出借人向借款人提供的账户划款;借款人收到借款出具收条或收据。 固然,社会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桩借款事件的发生都固定遵循前述的步骤与手20 / 22 续,不排除一些当事人基于双方之间的关系、不懂法、怕麻烦等考虑,省却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步骤,支付款项也有可能使用现金。但法律是由社会通常生活经验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