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_第1页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_第2页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_第3页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_第4页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 宁波大学答题纸 课号: 课程名称: 改卷教师:学号: 姓 名: 得 分: 案例分析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 国内 S 公司向国外 H 公司购买一批货物, G 公司是S 公司的外贸代理人,其以自己的名义向保险公司投保,发生货损理赔,一审法院认为,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该批货物所有权只有 H 公司和 S 公司之间进行转移。 G 公司不能也无需承担运输途中的风险,故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二审法院回避外贸代理人是否具有保险利益的问题。 S公司是货物的买方, G 公司是 S 公司的代理方, G 公司就货物向保险公司投保,是受 S 公司的委托。 G 公司代理 S 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是成立且有效的。 没有进出口权的企业对货物是否具有保险利益? 进口企业对未办理进口许可证的货物是否具有保险利益? 外贸代理人是否具有保险利益? 答:企业有无进出口权对企业的保险利益无直接影响。该企业虽是货物所有权人,但企业对货物有无保险利益还须视货物保险合同的情况而定。保险利益 ,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认可的利益,又称可保利2 / 16 益,保险法要求财产保 险中,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须具有保险利益,否则保险合同无效。当代理人以被代理企业的名义订立保险合同时,该企业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在此情况下,无进出口权的企业无疑对货物有保险利益。当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签订保险合同时,属于间接代理,依据合同法的规定,企业可享有代理人对保险人的权利,因此也具有保险利益 答:依据保险法原理,企业对其享有所有权的货物无疑是具有保险利益的,但是在企业未办理进口许可证的情况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 “第十四条 违反国家进出口管理规定,进出口 国家限制进出口的货物,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向海关申报时不能提交许可证件的,进出口货物不予放行,处货物价值 30%以下罚款。违反国家进出口管理规定,进出口属于自动进出口许可管理的货物,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向海关申报时不能提交自动许可证明的,进出口货物不予放行”,企业将无法取得货物,此种情形属于违法法律法规规定,一般不属于保险合同所规定的保险事故或者属于免责事由,企业及时具有保险利益也将无法获得赔偿。 答:在外贸代理人以自己名义订立保险合同的情况下,代理人是在企业的委托之下行使代理人权利、履行代理人职 责,依据委托合同关系,代理人对货物享有因合同而产3 / 16 生的 保险利益。在代理人以企业名义订立保险合同时,合同直接约束企业和保险人,代理人无疑不具有保险利益。 宁波大学答题纸 课号: 课程名称: 改卷教师:学号: 姓 名: 得 分: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案例 案例一 1994 年 1 月,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在加拿大购买了一批玉米,交由加拿大某航运公司的 Q 轮承运。同年 3 月,中国公司收到这些货物的两份提单,其上面的首要条款均载明提单的有效性依据海牙规则, 并受其约束。 Q 轮是一艘利比里亚籍散装货轮,船级为挪威船级社十 A。该轮 2 月 1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港装载中国公司的玉米,分别装于第一、三舱, 14 日驶往美国洛杉研港加载其他货物于第四舱, 17日自航开往中国。开航前船长收到一份远航建议书,提及在Q 轮预定航线上可能遭遇恶劣天气。 Q 轮在驶生中国途中果然遭遇大风浪。驶抵中国海口港后,经有关船检、商检部门对 Q 轮的货舱及货物进行检验,证实:该轮货舱盖严重锈蚀并有裂缝,舱盖板水密橡胶衬垫老化、损坏、脱开、变质,通风箱损坏。开舱时,发现在裂缝、舱盖边缘、舱盖板接缝下以及通风筒 下的货物水湿、发霉、发热、结团、变质。中4 / 16 国公司因此对加拿大航运公司提起诉讼,认为被告未能确保船舶适航,要求其赔偿货损。 加拿大公司辩称: Q 轮船长富有经验,船舶的各种技术证书都在有效期内,整个航次处于挪威船级社十 A 级。装货前,大副等船员还对货舱舱盖进行过水密试验,货舱及舱盖板橡胶衬垫处于水密、柔软状态。船舶在开航前和开航当时处于适航状态。货损是由于船舶在航行中遭遇大风暴所致,根据海牙规则,被告对此不承担责任。 【问题】 1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承运人的主要义务是什么 ? 2 Q 轮在开航前和开航当时是否适航? 3货损应由谁承担? 案例二 1993 年 5 月 8 日, G 公司与 M 厂签定购销合同,约定:由 M 厂向 G 公司提供三种规格的胶合板,以信用证方式结算。 6 月 4 日, G 公司向银行申请即期不可撤消跟单信用证。 信用证规定:货物装运期不迟于 93 年 7 月 31 日,可分批装运,不可转运,议付单据包括一套以银行为指示人的清洁已装船提单,信用证有效期至 1993 年 8 月 21 日。 7 月 23 日, M 厂发运第一批货物, G 公司根据信用证5 / 16 的规定 议付了货款。 第二批货物由 L 公司承运, L 公司向 M 厂签发了一式三份的清洁已装船提单,签发日期为 93 年 7 月 31 日。 8 月3 日, M 厂传真通知 G 公司,第二批货物已于 93 年 7 月 31日装上 X 轮,并附上 L 公司签发的提单。 G 公司接到货物已装船的通知后,于 8 月 5 日与另一 S 公司签定一份产品订货合同,定于 8 月 15 日将货物全部交付 S 公司。如果 G 公司违约, S 公司有权拒收货物,并按合同追究违约责任。 8 月 24 日, G 公司收到要求付款赎单的通知,此时,货物尚未抵达。据调查, X 轮 1993 年 7 月 30 日至 8 月 6 日还在进行上 一航次的卸货, G 公司认为 L 公司与 M 厂恶意串通,签发了虚假提单,属于提单欺诈行为,遂于 8 月 25 日向法院提出冻结信用证的申请,法院准予 G 公司的申请,于8 月 27 日裁定冻结 G 公司申请开出的信用证,止付信用证项下的货款。 L公司承认,第二批货物实际于 93年 8月 13日装船,8 月 25 日装船完毕, 9 月 16 日抵达目的港。 由于第二批货物没有按期转运, G 公司不能按期履行其与 S 公司的产品订货合同, G 公司为此已向 S 公司退还订货定金,并赔偿定金。 G 公司起诉认为, M 厂没有按照购销合同约定的期限发运 货物,而向 L 公司预借提单, L 公司在货物尚未装船时6 / 16 就向 M 厂签发已装船提单,两者合谋欺诈 G 公司,致使 G 公司无法履行与 S 公司的合同,产生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请求海事法庭判令两被告赔偿 G 公司利润损失和向 S 公司赔付的定金损失。 L 公司答辩认为: L 公司在客观上预借了提单,但主观上没有恶意。 G 公司通过申请法院冻结信用证,止付货款,没有取得提单,意味着没有取得提单项下的货物所有权,也意味着放弃了凭正本提单向船东索赔的权利,以此 G 公司对L 公司不具有诉权。 M 厂没有答辩。 问题: L公司和 M公司 是否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依据是什么? L 公司认为, G 公司并未取得提单,因此无权起诉 L公司。这一抗辩是否成立?为什么? 案例三 被告 A 贸易公司从印尼购买一批木地板,货物运抵卸港,因被告未取得正本提单,故向原告 B 代理公司请求凭保函提货,原告基于与被告长期的合作关系及被告良好信誉考虑,在未得到承运人联发公司同意的情况下接受被告请求。被告向原告出据提货保函称:赔偿并承担原告及其雇员和代理因此承担的一切责任和遭受的一切损失;一旦收到全套正本提单,即交原告,被告在本保函中的责任 随即终止。7 / 16 后被告提取了货物,经检验表明货物质量不符买卖合同要求,被告与卖方即提单项下托运人就货物质量多次进行交涉未果,双方发生纠纷,被告未按约定付款赎单。得知 A 贸易公司无正本提单提取货物后,卖方遂在新加坡初等法院起诉承运人联发公司,联发公司败诉并赔偿了卖方损失。 问:新加坡法院判决联发公司败诉是否正确? 经法院查明, B 代理公司系联发公司在卸港的代理,联发公司赔偿后可否向 B 代理公司索赔?或者可否直接从代理费中扣除相应款项? 被告 A 贸易公司辨称,其无正本提单提货属实,但货物至今仍保存在保 税仓库,故原告可交回保函,其可返还货物。这种说法应否支持?本案应如何判决? 案例四 原告 S 省 H 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被告 B 市 J 有限公司 原告诉称,原告与被告系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关系,原告为承运人,被告为托运人。从 2002 年 4 月 20 日至 2002年 9 月底,被告先后委托原告为其承担了二十笔出口货物海运业务及与此相关的港口、陆运、装箱等服务,共发生海运费、港口费、装箱费、陆运费、报关费、检疫检验费等费用共计人民币 341, 749 元。原告按照被告的委托,履行了将货物安全运 抵目的港的义务,并为被告提供了装箱、陆运、8 / 16 报关和代垫港杂费等相关服务,然而被告至今拖欠原告海运费等款项,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给付拖欠原告的海运费等费用 341, 749 元及其上述款项的逾期付款利息损失,诉讼费由被告负担。 被告辩称: 一、原告与被告之间不存在货运代理合同关系,原告无权就此向被告提出任何请求。 1、原告所提交的有关货代费用的证据中,全部为原告垫付款项的证据,没有证明货运代理合同关系如何建立、与谁建立的任何证据。 2、根据原告传真至案外人 T 市 X 公司 集装箱配载明细表以及费用确认,可以确认原告与 X 公司建立了货运代理合同关系,原告明确要求 X 公司将港杂、装箱、报关、商检等货代费用支付到其指定帐号。 二、原告与被告之间不存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 1、提单只是运输合同的证明而不是运输合同本身,在本案中,出运事宜由 X 公司向原告委托,运价是原告与 X公司之间约定,货物出运后原告向 X 公司提出付费要求,所以原告与被告之间不存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 2、 X 公司向原告实际交付货物的行为也构成了海商法中有关实际托运人的特征,因此本案负有支付海运费9 / 16 义务的人应该是 X 公司而不是被告。 3、根据被告与 X 公司的协议书,被告将自境外收取的含运费的货款扣除利息和应收的代理费后,全部付给了 X公司。所以,原告在签发被告为托运人的提单时,实际上就知道被告与 X 公司之间的代理关系,主动向 X 公司索要海运费。而且原告多次向 X 公司发函催收各种费用。以上证据均表明涉案提单项下海运费的支付者应当是案外人 X 公司。 4、 X 公司在 2002 年 4 月 29 日将人民币 5 万元支付到原告 指定帐号,在以往的业务中,原告从来都是将美元海运费折合成人民币自 X 公司收取。 5、本案诉争运费项下货物的实际承运人为 S 省 A 船务有限公司而非本案原告,因此原告并不具有向上诉人请求海运费的权利。 法院查明: 1、 2001 年 10 月 1 日,被告与案外人 X 公司就合作出口货物达成协议,协议约定, X 公司负责收购货物并与日本客户签定出口合同,被告负责组织货款,货物 所有权归被告,货物出口收汇后,被告扣除货款和代理费及相关费用后,将余款支付 X 公司, X 公司协助被告在X 公司指定的货代 公司办理出口运输事宜,并承担整个过程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2、货物分批出运,自 2002 年 4 月 20 日至 2002 年 910 / 16 月底,原告为被告承运 20 票货物,从 20 张涉案提单记载的内容看,原告为承运人,被告为托运人。 3、海运费为 22, 4669 元。原告为上述货物出运垫付港口费 13, 176 元、装箱费 33, 092 元、陆运费 17, 496元、报关费 2, 700 元、检疫检验费 44, 447 元。 4、 2002年 4 月 29 日 X 公司给付原告海运费 50, 000 元。 问题: 1、试分析本案中的法律 关系。 2、本案中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可以得到支持? 案例 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案情简介 9 月 18 日,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与美国 M 国际贸易公司、 B 公司三方签订一份协议书, B 公司的代表徐某在该协议书上签字。该协议书详细地约定了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出口销售给 M公司服装的运输事宜,贸易方式为 fob上海,交货地为墨西哥。次年 1 月 16 日、 2 月 22 日,上海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收到 B 公司徐某的“配舱信息及进仓通知”两份传真件,均指令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将货物送至上 海 X 国际集装箱修理储运有限公司的仓库。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即按指令将出口服装送至上海市 X 公司的仓库。上述货物由 C 公司代理报关,同年 3 月 7 日, C 公司开具了以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为付款单位的运费发票。 11 / 16 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交付货物后,始终未收到 B公司签发的提单。经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向徐某催讨后,徐某仍无法向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出具提单。同年 9 月3 日,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以 M 公司实施诈骗为由向南汇公安分局报案。经警方证实,徐某在安排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的货物出运时,正在办理从 B 公司至 C 公司工作调动,关于此事,徐某及 B 公司并未告知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其仍以 B 公司的名义通知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发货。该批货物不是运到墨西哥,而是运到美国洛杉矶,在目的港被擅自放给了美国某公司。 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认为 B 公司、徐某和 C 公司均参与了货物运输,且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不明,故以承运人未签发提单而造成其货款损失为由对三者均提起诉讼。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未能证明与三被告或三被告之任何一方签订了货物运输合同,其要求三被告签发提单没有法律依据,且上海 A 服 装发展有限公司未收到货款与承运人无关。法院判决对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分析评论】 诉请人的主体资格 C 公司辩称: C 公司与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之间未签订运输合同, C 公司在本案中为货运代理人,所办理的业务仅是接受 M 公司的订舱委托及办理内陆货运代理服务,12 / 16 C 公司未接受过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故上海 A服装发展有限公司对 C 公司不具有诉权;法院认为,上海 A服装发展有限公司系 fob 贸易合同下的货物卖方,其以交货托运人身份主张权利,诉权存在。 三方运输协议书 的法律效力 我国合同法第 37 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如果意向书已具备合同的基本条款,当事人没有明确排除其约束力,且一方已经履行了该意向书项下的部分义务,他方也接受的,通常应认为意向书的条款具有法律效力。此时的“意向书”在性质上已经转化为正式合同。但本案中,该份协议因缺少合同标的、数量、质量、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等合同主要条款,无法依该协议履行,该协议也未实际履行。故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与B 公司、 M 公司签订的运 输协议,仅为一份意向书。 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表见代理导致 B 公司应承担相应责任? 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认为徐某代表 B 公司在协议书上签字,构成表见代理, B 公司应承担相应责任。 对于表见代理的认定,一般应具备以下构成条件: 1、须行为人无代理权。成立表见代理的第一要件是行为人无代理权。所说无代理权是指实施代理行为时无代理13 / 16 权或者对于所实施的代理行为无代理权。如果代理人拥有代理权,则属于有代理权,不发生表见代理的问题。徐某代表B 公司在协议书上签字时,还在 B 公司任职,该 行为系职务行为,其法律后果应由 B 公司承担。 2、须有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这是成立表见代理 的客观要件。这一要件是以行为人与被代理人之间存在某种事实上或者法律上的联系为基础的。这种联系是否存在或者是否足以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应依一般交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行为人持有被代理人发出的证明文件,如被代理人的介绍信、盖有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或者有被代理人向相对人所作法人授予代理权的通知或者公告,这些证明文件构成认定表见代理的客观依据。对上述客观依据 ,依合同法第 49 条的规定,相对人负有举证责任。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盗用他人的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合同的,一般不认定为表见代理,但被代理人应负举证责任,如不能举证则构成表见代理。对于借用他人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的合同,一般不认定为表见代理,由出借人与借用人对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负连带责任。本案中,徐某已于 2001 年 10 月 31 日与 B 公司解除了劳动合同,其在 2002 年 1 月 16 日、 2 月 22 日传真给上海 A 服装发展有14 / 16 限公司的“订舱信息及进仓通知”,上面只有徐某的签名,并没有 B 公司的签章,仅以此认为徐某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于法无据。 3、须相对人为善意且无过失。这是表见代理成立的主观要件,即相对人不知行为人所为的行为系无权代理行为。如果相对人出于恶意,即明知他人为无权代理,仍与其实施民事行为,就失去了法律保护的必要,故表见代理不能成立。民法通则第 66 条第 4 款规定,相对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经终止还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相对人和行为人负连带责任。徐某调至 C 公司后,一直以 C 公司名义与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联系,故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理应知道徐某已不能代表 B 公司的事实。上海 A 服装发展有限公司对此存在一定的过错。 4、须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民事行为具备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表见代理发生有权代理的法律效力,因此,表见代理应具备民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