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ppt_第1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ppt_第2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ppt_第3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ppt_第4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本讲主要讨论:,第一节科学技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历史考察:科学中心与经济中心转移的相关性理论分析:作为生产要素的科学技术社会现实:“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创新系统,一、中心的转移:科学与经济相关性,1、科学中心的转移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830)法国(17701830)德国(18301920)美国(1920),2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科学中心的转移有正相关。,英国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6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分裂与战争给英国以赶超的机会。专利制度的作用。1662,“皇家学会”。群众团体的学术与科普活动引发了英国的科学革命。168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实现了近代科学的第一次重大综合。,英国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织布与纺纱之间的矛盾(工具机革命)导致了工厂制度诞生织技术与纺技术的相互促进:凯伊1733飞梭惠特1733滚筒纺纱机哈格里沃斯1765珍妮机阿克莱特1768水力纺纱机克伦普顿1779Mule卡特赖特1785水力织布机。,瓦特蒸汽机的产生(动力机革命)改变了整个工业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面貌。纽可门1712发明瓦特1784改进和创新对瓦特机的改进和完善在企业家支持下1785年开始生产。,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恩格斯:“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撼动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小工业创造了资产阶级,大工业创造了无产阶级”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占据主导地位。1770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约提高了20倍。棉纺厂工人的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纺锭总数比法国多三至四倍,比德国多十倍,遥遥领先于世界。生铁产量,1825年已超过法、俄、美、德四国产量的总和。煤产量,1840年相当美、法、德三国产量总和的四倍多。1840年,英国商船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产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法国的产业革命和科学的兴衰,几乎与英国同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18纪下半叶以来,法国科学有较大的发展,实验科学方面也跃居世界前列,17701830年间成为科学中心。对这种原因的探讨: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学派,科学职业化,发展科学教育。但为何很快就再度落后了?政府科学?集中式科学?,德国的崛起,最能体现科技是生产力,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受益最多。1830年,德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这时德国已经出现了科学的高潮。经过40-50年代科学的发展,60-70年代科学的兴盛,1875年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到德国,这时德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德国,工业发展速度接着也超过了英国,1895年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直到20世纪上半叶德国在科技中保持领先。,德国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科技与教育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使得德国成为世界的科技和经济的中心。靠培育人才与科学研究事业启动。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期,德国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一批科学家学成回国,开创了德国科学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如数学家雅各比、高斯,物理学家欧姆,化学家李比希。,李比希与德国的化学,学成回国,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首创肥料业。通过煤化学的研究建立了德国的煤化学工业,获得“德国化学之父”的光荣称号。著名的教育家,培养了很多优秀化学家,其中有凯库勒、霍夫曼等。,合成染料,英国从殖民地获天然染料,德国只好搞合成染料;大力发展煤焦油工业,靠创新打开突破口。1871德国煤化工技术世界之首;1873年德国产量、质量都超过英国;1900年仅合成染料就创汇一亿多马克;1913年,德国的染料占世界80。带动了纺织(合成纤维)、制药、油漆和合成橡胶,迅速形成几十亿马克的煤化学工业。带动了酸碱、造纸等。,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奥托与煤气机;戴勒姆与汽油机;狄塞尔与柴油机;西门子与发电机,1830年德国出现科学革命高潮,1875年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1895年世界经济重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用了40多年的时间(18601900)完成了英国100多年事业,实现了工业化。科研走在生产前面的客观规律,得到充分体现。,美国的产业革命,南北结束,美国发动了产业革命,继承英、德经验,发展了一批先导产业:铁路电讯先行。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托拉斯,整体上提高了效益、竞争力。重视信息利用。,走上工业创新之路(1850),宪法鼓励创新。电力技术,使美后来居上;1882年爱迪生第一个发电厂。1886年交流发电厂。电气化热潮,第二次技术革命。大规模生产方式,元部件标准化、系列化生产。管理科学。福特生产线。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石油)化工、电力三大技术,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三大技术。,1860年以前,美国还处在殖民地的经济萧条状态。18601890年,通过工业技术革命、创新,使产值上升了9倍。1880年,它已是西方的第二经济大国;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1913年黄金储量到达70,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结论:,相关性是存在的相关由可能变为现实需要一定的条件20世纪更加证明了这点。(日本、韩国;香港与台湾)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它重视科学技术并注意促进与经济结合的时候,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质量较好;反之亦然。,二、理论分析,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可以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内涵性增长。,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武装人。发明新劳动工具。开拓新劳动对象。促进管理优化。,科学技术影响着生产要素的组合,构成生产过程的整合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生产要素组合的不断创新,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科学技术影响着社会基础结构的状况,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导致经济系统运行状态的改变。,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的涵义:主导的、决定性的。1)科学、技术与生产相互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2)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机制的形成3)社会生产与社会生产者的广泛知识化,科学技术在推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决定性力量。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主导性要素。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20世纪初为5,现已经达到60%左右。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日益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特征。科学技术促进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着经济结构的更新;促进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着上层建筑的变革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具体表现为: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都在认识能力和延长人类的大脑与感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人类认识的深度和领域不断扩展和开拓。推动了观念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推动着社会民主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整个人类的精神生活的现代化。,1、科学理性,从认识论上看,理性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个高级阶段,是标志人的认识能力的认识论范畴。理性认识是以抽象、分析以及概念为手段的一种认识,它源于感性,高于感性。它借助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理性,一方面指以理性为特征的认识是科学的精神之一,另一方面则是相对于其他认识方式来说的,即科学是以不迷信权威、只以事实和建筑在对事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之上的认识为基本特征。,2科学的自由和民主精神,科学研究天生是自由的。在科学上,从原则上看,没有不能探索的禁区,科学要求自己的探索者具有大无畏的自由精神。反过来说,只有具有自由精神的科学家才是合格的科学家。16世纪-17世纪为真理而献身的象布鲁诺那样的科学家,以及象伽利略那样勇于追求的探索者,都是科学自由精神的代表。,科学的民主精神主要体现在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中,虽然解决科学问题,不能依据同意哪种科学观点的科学家多寡而按照大多数意见办事,因为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科学家在讨论科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时,从来不能以势压人,从来都是民主地讨论问题,争论问题,至于问题的解决则交付给实验和研究对象的实际检验与逻辑检验方面。,科学对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所作的贡献也是其它事物无可比拟的。例如,无线电的发现和无线电广播、电视的发明,就大大地扩大了人民的知情权。爱因斯坦就曾指出:“首先使真正民主成为可能的是科学家,他们不仅减轻了我们的日常劳动,而且也造出了最美好的艺术上和思想上的作品,而对这种成果的享受,一直到最近以前都只有特权阶级才有可能,但现在大家却都接近于得到它们了”。(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59页。),3科学的批判功能,科学天生也是批判的革命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就要求科学家对已知和未知采取批判态度,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这对科学和一切事物均都如此。科学的批判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和以事实为准绳基础上的批判。科学的批判是合理性的质疑,是理性法庭的审判,是哲学意义上的扬弃。科学的批判也是逻辑和经验的检验。,科学的批判,不仅指向外部事物和对象,而且也指向其自身。科学常常通过对自己的逻辑检验和实验检验,以及在自洽性和真理性方面的批判,使自身得以净化、进化和革命。科学通过自己的科学理性,改善了人们的世界观、历史观、知行观、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因此大大地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革和进步。,36,第三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提出:英国学者CP斯诺(Snow)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1959年,剑桥讲演)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现代社会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人文文化:文学知识分子双方互不理解且有反感和敌意。对对方形成了一种歪曲了的印象,在各个层次上(处理问题的态度、情感)难以找到共同的基础。,对科学和人文的各执一端造成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裂,这种分裂不仅使学者之间产生隔阂和反感,而且也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主要在于:(1)对专业化教育过分推崇(2)对一种稳定社会模式的期望,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化倾向和唯科学主义的盛行。理性在科学中的作用被过分强调,一切非理性的因素被排除出科学而归属人文,于是形成了科学和人文两个相互对立的领域。理性自身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