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礼记论文格式 礼记儒家言谈礼仪规范及其历史意义 摘要 礼记中关于儒家言谈礼仪的规范颇具哲理和启示。礼记主张谦逊慎言,把握分寸,内外有别,不妄说胡扯;提倡讲究交谈技巧,重视语言表达的艺术;注重交谈内容的选择,强调言谈与场所环境及交际对象的身份相符合。礼记所倡导的儒家言谈礼仪规范不仅对于倡导言行一致的社会风气、维护正常的礼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 关键词:礼记 儒家 言谈礼仪 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礼记是中国战国至秦汉之际儒家经典之作,其中散见于礼记各章中关于儒家言谈礼仪的规范,虽受到一定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颇具哲理和启示,对于倡导言行一致的社会风气、维护正常的礼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且影响深远。 一 礼记儒家言谈礼仪规范 礼记对儒家言谈交际时的总体原则、言谈技巧、交谈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均有具体而详尽的规范。 1 谦逊慎言,把握分寸 礼记以为言谈交际的总体原则是谦逊慎言,把握分寸,内外有别,不妄说胡扯。君子应不失口于 人、言2 / 11 足信,言谈应符合礼仪规范。曲礼上规定:长辈未提及时,不能插话打断;听话要端正表情,洗耳恭听;不抄袭别人,不随声附和;言论要有理有据,需取法古事,称举先生。陪侍君子,若君子有所垂 现当代学者关于乐记作者的不同观点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它对音乐歌舞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都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专著。然而对 于它的作者以及编纂年代这一重要而又基本的问题,学术界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纵观现当代关于乐记作者以及成书年代的争论大体有三种观点,战国公孙尼子说、河间献王刘德、毛生说、荀子学派说。相对来说比较有影响的还是前两种观点,荀子学派说在此暂不做说明。 首先关于战国公孙尼子说 ,可以说是近来提出最早、支持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观点。这个观点的首倡者是郭沫若先生在一九四三年在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他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隋书音乐志中所引沈约 奏答中乐记取公孙尼子一句;二是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说的其乐记者,公孙3 / 11 尼子次撰也。同时郭沫若认为张说大体根据皇侃,皇侃与沈约亦同时人,两个人的说法证可以为互证。同时郭沫若还认识到了乐记中某些内容的矛盾性,比如乐论篇言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而乐礼篇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乐化篇言乐极和,礼极顺;而乐礼篇则言乐极则忧,礼极则偏。对此他补充道这显然不是一个人的论调。因此我认为今存的乐记,也不一定完全是公孙尼子的东西,由于汉儒的杂抄杂纂,已经把原文混乱了,但主要文字仍来自于公孙尼子,故沈约与皇侃云然耳。即郭沫若认为乐记的原作者应该是公孙尼子,至于现在的乐 记已不再是原先的公孙尼子的原作了,在历史的流传变迁中已经被修改和混杂了。 与郭沫若持相同的观点还有吕骥。他在关于公孙尼子和作者考一文中指出:乐记二十三篇是公孙尼子的著作。对于的自己观点他也提出了三点依据;其一,根据韩非子和圣贤群辅录记载,历史上确有公孙尼子,我认为韩非子显学篇只的孙氏应该指的即是公孙尼子;其二,乐记是一 家,王禹记是另一家,公孙尼子的乐记和王禹记乐事的书性质根本不同,乐记不可能是刘德所写;其三,公孙尼子的理论全部由自己的体系,和荀子不同,荀子虽有专门论礼和乐的文论,4 / 11 但并未将里礼和乐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论述,如果说公孙尼子乐记中讲的礼,注重于社会生活中礼的作用和重要性,荀子在礼论中则更多的注重礼仪。而且他的观点要比郭沫若的观点更进一步,将乐记的各篇都当作公孙尼子的作品。而与荀子乐论相同的几篇,认为是荀子的后学根据荀子反对墨子的非乐学说,补写成乐论,多出引用 乐记的某些章节以批驳墨子的非乐主张。 著名学者沈文倬对此的观点与郭沫若、吕骥也是大体一致。沈文倬在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书本的撰作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他的依据与郭沫若一样,都是根据隋书音乐志中沈约的奏答以及张守正的史记正义。隋书音乐志载梁天监元年诏访古乐,沈约奏答云乐记取公孙尼子,彼时其书尚存,沈约曾加校核而后为此说的。史记乐书张守节正义云: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今此文篇次颠倒者,以褚先生升降,故今乱也。其实今本乐记十一篇篇次 亦未尝不马汉人所颠倒窜乱;但前后纵有移易,文字纵有窜改,其篇为公孙尼子原作,自无疑义。 观点也与郭沫若的一致,认为乐记原作是公孙尼子,只是后来有所移易,文字有所篡改。其中对于乐记与荀子乐论之间的关系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此引乐记之文,据墨子 之说和自撰之文,界划清楚,5 / 11 承转分明,两相对勘,处处可证乐论抄袭乐记而不是乐记抄袭乐论的。乐本无经,孔子甚善音乐,鼓瑟击磬,有理论,有实践,其弟子後学传述乐之义,到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始写成乐记书本。其事脉络甚明,绝无可疑之处。认为是荀子抄袭了乐记,同时也肯定了乐记是公孙尼子绝无可疑之处。 另外一位持相同观点的学者是李学勤先生。他分别在公孙尼子与的年代和郭店楚简与两篇文章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在公孙尼子与的年代一文中,他指出刘向所得足漠志的乐记二十三篇,王禹所传在汉志中则称为王禹记二十四篇。古乐记既出,王禹记就衰微以至亡佚。要注意的是,这两种书绝不可混淆起来。他认为乐记与王禹记不是一回事,绝不能混淆。接下来他仍然以隋书音乐志中沈约的奏答和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为依据,同时将公孙尼子的确实存在性加以肯定,言公孙尼子一书亦见漠书艺文志,云二十八篇,列於儒家。隋、唐志仍有其书,作一卷,后亡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另外,漠志杂家也有公孙尼一篇,多疑为同人所作,然无可考。乐记篇数众多,取自公孙尼子,所指自然是儒家有二十八篇的公孙尼子。 认为公孙尼子至唐犹存,所以沈约、张守节及其同时人都能亲见其书,说法当是6 / 11 可信。增加其观点的可信度。其次在郭店楚简与一文中李学勤先生根据出土的郭店楚简来证明 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加有力。他在文中指出 1993 年 10 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的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了 804 枚楚文字竹简,在这批珍贵的竹简中,出现了一篇保存完好的缁衣。这篇缁衣与现存礼记中的缁衣大体相同,它的出现,同时证明了沈约乐记取公孙尼子的真实性,乐记取公孙尼子一句,是紧接在缁衣皆取子思子 之后的。楚简缁衣证明了子思子的存在够,说明沈约奏答中关于缁衣和乐记的说法在当时是有依据的,因此,楚简缁衣也连带地证明了公孙尼子的存在,证明乐记为公孙尼子所作,至少也证明了乐记早于荀子乐论。这种通过旁证的方法虽然不如直接论证来的有力,但在没有直接论据的情况下,这个旁证也有着相当的说服力。同时还通过性自命出一文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性自命出与乐记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即性感于物而生情。同时在性自命出的第一到第三十五号简论乐的部分中有关音乐的起始问题,气性问题,心与物相感而心术形焉的问题等,很多都与乐记的表达是相通的。因为他认为性自命出取自公孙尼子,所以两者即使不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至少也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7 / 11 接下来是关于河间献王刘德、毛生说的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是蔡仲德。他对于乐记作者是公孙尼子的观点持绝对反对态度,他在作者问题辩证一文中对于公孙尼子说提出了四点正论和两点反例,其一,战国之前没有私家著作。其二,乐记称人的本性为天理,认为人欲乃是后天表现、出来的。而据王充论衡本性,公 孙尼子是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的,显然与乐记思想不合。其三,孟子以前的儒家都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主张德治,反对法治;肯定礼乐,而否定刑政。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乐记却主张刑禁暴,爵举贤,主张礼、乐、刑、政并举,认为只有四者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实现理想的政治,有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气息,公孙尼子是孟子以前的儒者,不可能有这种思想。其四,乐记还有大量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的思想,而天人感应是汉儒的思想,这是 乐记非公孙尼子所作的又一内证。同时还有两反面的反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一、乐记的成书年代不是在先秦、在战国初,而是在西汉武帝时代。二、乐记的作者不是战国初儒家公孙尼子,也不是西汉杂家公孙尼子,而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以毛生为代表的一批儒生。三、刘德作乐记时,曾广泛采用周8 / 11 官及诸子论乐文字,其中有些文字采自公孙尼子,但更多采自荀子乐论等。四、乐记成书后,其中十一篇由戴圣于汉宣帝时编人礼记,流传至今,此即今存乐记。此后又有人将该十一篇收进史记乐书,也流传至今。汉成帝时,王禹曾向朝廷献二十四卷本乐记,后亡佚。刘向校书,得二十三篇,后亦亡佚,唯有别录所著录二十三篇篇名及说苑所抄录一千四百余字流传至今。 在众说纷纭中,丘琼荪的观点与两者都有所不同,他在考一文中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也认为乐记的作者是公孙尼子,但此公孙尼子非彼公孙尼子,所谓公孙尼者,原有二人,一为儒家,春秋战国间人,孟坚尊之为公孙尼子者是也。一为杂家,汉武帝时人,孟坚但称为公孙尼者是也:此人的思想,与尸佼、荀况、吕不韦诸人相接近,因而掇拾儒家经典及以上 诸家之说而为乐记,自属大有可能。乐记原题公孙尼,后此书为好事者采入礼记中,礼记为儒家经典,一登龙门,声价十倍,因于公孙尼三字下加一子字以尊之,此亦极合情理之事。于是原为汉武帝时杂家公孙尼之作品,一变而为春秋战国间儒家公孙尼子次撰,气息既近儒家,后人遂亦不辨。 以上便是我所参考的现当代部分学者对于乐记作者的不同观点,在现有的依据的不足面前,他们也只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猜测得出的自己的结论,随着以后的证据9 / 11 的逐渐明朗,也许有一天乐记的作者会清清楚楚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扫清 一切疑问。 礼记论文:礼记所见的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初探 【中文摘要】礼记是早期儒学的一部经典 ,尽管它不是一个作者的作品 ,但是它四十九篇的思想反映了儒学从先秦到秦汉时期的一个发展过程 ,即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趋势。礼记的各个篇章虽不能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但各篇反映出来的哲学观、政治观、伦理观、教育观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论文无力进行礼记思想的完整研究 ,只是以礼学思想和人的完善思想为主题来阐释礼记。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的关系密切 ,礼是规范和引导人的 工具 ,而人要想完善 ,除了礼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之外 ,还要通过人自身的努力 ,从而实现人格境界的提升。礼记中将人分为三个层次 ,即小人及素隐行怪之人、君子和圣人。在实现君子和圣人的过程中 ,礼记的作者们为这些人格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 ,即素质论。素质论包括宏观的素质论和具体的素质论。此外礼记的作者们在素质论的基础上 ,还提出了人的评价观 ,这是素质论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礼记的作者们正想通过礼和人自身两方面内外的作用 ,从而实现人的完善。儒家试图将这种思想应用于政治领域 ,这就是礼治、人治和德治三位一体的统一。 【英文摘要】 The book of Rites is a classic in 10 / 11 the beginning of fourty-nine chapters,it was not writed by one Chapters reflect a history which begine an earlier generation of the Qin dynasty to the Qin dynasty and the Han history is a unceasingly developed chapters of the book of Rites don t compose an intact system,but the theory of philosophy,the . 【关键词】礼记 礼 人 道德 礼治 修养 【英文关键词】 the book of Rites rite man moral rule of rite self-cultivation quality 【目录】礼记所见的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初探 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石英玻璃管(棒)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卫星整流罩合作协议书
- 2025年GSM和CDMA制移动通信检测设备项目发展计划
- 耐心资本与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协同效应研究
- 2025年嘉兴桐乡市机关事业单位选调考试试题【答案】
- 2025年增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高压清洗车合作协议书
- 智能教室的硬件设备与技术要求
- 教育政策的跨领域影响与未来趋势
- 2025年金太阳广东省物理高二下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第八章-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2018年版)
- 营运客车安全例行检查规范
- 出口空运知识培训课件
- 视频监控系统维护保养方案
- 《DNS域名解析原理》课件
- DB4401∕T 11-2018 建筑废弃物运输 车辆标志与监控终端、车厢规格与密闭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 卫生院用电安全知识培训
- 七八年级的英语单词
- 舞台使用合同范例
- 2024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报名信息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