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 教学设计_第1页
短新闻两篇 教学设计_第2页
短新闻两篇 教学设计_第3页
短新闻两篇 教学设计_第4页
短新闻两篇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2 短新闻两篇 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 教材概述 别了, “ 不列颠尼亚 ” 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仅仅是按照时间线索,写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港督旗帜的降落,写最后一位港督彭定康凄然从香港离开,从而来表明香港正式回归大陆。字里行间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自豪感。学习本文,让学生在了解新闻体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对标题的分析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以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标题。作者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 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在学习本文时,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列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的是作者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的见闻和感受。二战虽然已过去多年了,但二战的血腥和残酷,仍然让人不堪回首,作者通过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过去的残酷战争。文章先写布热金卡阳光明媚,然后集中笔墨写了集中营的各个部分,从而把奥斯维辛集中营地狱般的生活再现给世人。教授此文,要对学生进行情感2 / 32 教育 ,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不要因为现在的和平幸福而忘记战争的残酷。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作者独辟蹊径,突破了 “ 客观报道 ”“ 零度写作 ”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让人读来压抑激愤,心中充满对死难者的同情、对法西斯的憎恨。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这些描写加以体会。本文的细节描写也很突出,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思路方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学习两篇文章写作方法,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 本节 课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看香港回归图片、香港回归影像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资料等,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中深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 3.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设计 3 / 32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1997 年 7 月 1 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 “ 不列颠尼亚 ” 再次感受一下这一历史时刻。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其种类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消息的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 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4 / 32 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 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是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形式。 信息筛选 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明确: 4 时 30 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 时 15 分:英国告别仪式。 7 时 45 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 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 时 40 分: “ 不列颠尼亚 ” 号离开香港。 能力提升 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文章虽短,但文中却写了三次降旗。第一次写降旗是港督旗帜在 “ 日落余音 ” 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 统治;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5 / 32 旗,平时这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 156 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 7 月 1 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合作探究 1.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 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仪式,则令人想起 156 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材料看上去并不杂乱无章,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2.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曾获第 8 届 “ 中国新闻奖 ” 一等奖,它的新颖,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读了本文,你觉得 标题好在哪里?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6 / 32 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 “ 不列颠尼亚 ” 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方面, “ 不列颠尼亚 ” 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3.香港的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用多个侧面、多个角度选材来表现,本文是如何处理的? 明确: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 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 “ 不列颠尼亚 ” 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分析鉴赏 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 不列颠尼亚 ” 号和邻近大 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 日落仪式 ” 的背7 / 32 景。 明确: “ 不列颠尼亚 ” 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4.短新闻力求简短,但本新闻在有些地方却用了 “ 闲笔 ” ,如第 4 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的笔墨介绍港督府,这样写有何作 用呢? 明确:首先,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空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港督府是 4 时 40 分,此时距告别仪式 6 时 15 分尚有 1 小时 35 分,这样可以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其次,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方法点拨 学生读课文,标注主要信息,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制订答案,每组一至二人发言,其他学生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探讨明确。 课堂小结 8 / 32 本文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这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也是与本文的艺术再现分不开的。在众多关于 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本文新颖别致,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的庄严,而是选择了末代港督和 “ 不列颠尼亚 ” 号离开香港这一角度,耐人寻味,独辟蹊径,也应成为我们写作的典范。 作业设计 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 日落仪式 ” ? 2.根据新闻的特点,试着写一篇短新闻。 3.搜集整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 4 时 30 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 时 15 分:英国告别仪式。 7 时 45 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 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 时 40 分: “ 不列颠尼亚 ” 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9 / 32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用多媒体出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 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 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 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 400 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 4 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 40 平方千米,包括 3 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 40 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 1940 年到 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 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 400 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10 / 32 有计划地残杀了。 信息筛选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 “ 犯人 ” 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 “ 他们就不由 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 “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 “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 “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 “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11 / 32 合作探究 1.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明 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 “ 零度写作 ” 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 “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 。结尾又写道: “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 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这一切。物是人亡,悲上生悲;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分析鉴赏 本文的一个成功之处是进行细节描写,分析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12 / 32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 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能被打倒呢? 2.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明确:这些细节描写,从侧面写出了法西斯对集中营中的女囚摧残已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明确: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 中营长廊里那数以千计的已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有这样一张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吗? 拓展探究 二战已越来越遥远,时间冲淡了人们的记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奥斯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发生,13 / 32 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提示: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维护世界和平。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 万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 ,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还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 作业设计 1.比较所学两篇新闻的异同。 2.在学习本课的同时,我们不会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日军罪行的资料,谈谈和平的意义。 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 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 习题解答 一、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 了, “ 不列颠尼亚 ” 14 / 32 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设题意图: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交叉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题旨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 参考答案:见 “ 合作探究 ” 问题 1。 二、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设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联系平时读到的新闻报道,体会文章独特的写法。 参考答案: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 蹊径,突破了 “ 客观报道 ”“ 零度写作 ”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后一问题最好让学生找几篇新闻,对比着看看。我们平时所见的大部分是相对客观的报道,本文则是主观性很强的报道。)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 不列颠尼亚 ” 号和邻近大厦15 / 32 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 “ 日落仪式 ” 的背景。 2.大英帝国从 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3.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4.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设题意图:品味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参考答案:对于 1、 3、 4 句的理解可见前 “ 合作探究 ” 和 “ 分析鉴赏 ” 。第 2 句: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 156 年的殖民统治; 1997 年 7 月 1 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 “ 不列颠尼亚 ” 号离开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四、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 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 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16 / 32 2.“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 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 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拓展开去,进行写作练习。 参考答案:略。 资料选编 关于香港的历史 香港的由来 香港,顾名思义,就是芳香的海港。关于这一美丽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最可靠的说法,则是这里过去曾是运香、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由于当时贩香商人们 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石排湾港将莞香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之港,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 1841 年英国侵略军在港岛南部赤柱登陆后,由一名叫陈群的当地居民带路向北走,经过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用当地土话答称 “ 香港 ” ,英军即以陈群的地方口音 Hongkong 记之,并用以称17 / 32 呼全岛。在 1842 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 1856 年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1898 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 香港的历史沿革 早在远古时代,香港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岭南地区,将之纳入秦朝的版图,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并从中原迁移了 50 万商人和罪犯到这一地区进行守卫和开发。自秦始皇开始,香港地区就一直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 之内,直到英国侵占香港以前,从未间断过。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因为岭南太远,鞭长莫及,对赵佗采取了安抚政策,封为南越王。刘邦死后,赵佗又闹独立,朝廷多次征伐无功,只好再派人去赏赐慰勉,赵佗才除去帝号,臣服于汉室。汉朝在这里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个郡。香港地区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此后,一直沿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 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明神宗万历元年,18 / 32 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自此,香港地区改属新安县管辖。清道光二十二年即 1842 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咸丰十年即 1860 年,又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新界亦被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地区遂全部归英国人管理。 屈辱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 英国对中国这块肥肉,早已垂涎三尺。 1773 年,英国开始对华进行鸦片 贸易,是最大的鸦片贩子。英国鸦片贩子源源不断地把鸦片输入中国,顿使中国陷入灾难深重的泥潭之中,白银从中国滚滚流出,使清政府的财政发生严重危机,白银外流的结果更引起民不聊生。工商业普遍萧条和衰落,鸦片烟毒已在中国泛滥,对此,当时爱国者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就愤怒地说: “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 1839 年虎门销烟 由英国对华掠夺而酿成的鸦片浓烟滚滚,直接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这时,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代表的 “ 严禁派 ” (禁烟派)挥起中华之剑,对英国侵略者进行坚决的斗争 ,领导了震撼世界的禁烟运动。 1839 年 3 月,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查办鸦片。19 / 32 1839 年 6 月 3 日,林则徐来到广州附近的虎门海滩,下令把已缴获的鸦片全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世界上一切主持正义人士的支持。如一位英国人在他所撰写的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书中,就指责英国商人的 “ 鸦片贸易给英国国旗带来了莫大的侮辱 ” ,而英国的鸦片贩子和工业资本家不甘失败,加紧活动,催促英国政府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6 月,由 540 门大炮装备起来 的 48 艘舰船,乘载着 4000 名士兵组成的 “ 远征军 ” ,到达广东海面封锁了珠江口。于是,这场由英国资产阶级蓄谋已久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门户、牟取英国在中国的最大利益的鸦片战争,终于爆发了。 7 月 6 日攻克舟山群岛的主要城市定海。再北犯大沽,道光皇帝派出怯弱无能的官僚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议和,并同时把林则徐停职查办。清政府的惊恐与无能,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1841年 1 月,英军以武力强占香港岛, 2 月攻占虎门, 5 月进犯广州。 1842 年,英国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淞、镇江。同年 8 月 29 日,清政府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二、香港的割让 英国根据南京条约占领了我国领土香港岛。英国强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英国的目的是企图在军事和20 / 32 经济上控制中国。 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又被迫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于 10 月 24日签订北京条约。就这样,英国占领了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于九龙半岛西部的一个大岛屿昂船洲。这使英国所取得的香港这一侵华基地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加强。英国侵占九龙半岛南部后,不久又图谋占领整个九龙半岛及其附近岛屿 和水域。 1898 年 6 月 9 日,清政府总理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岛屿租给英国,租期 99 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至此,英国通过刺刀、洋枪与大炮的野蛮征服,实现了对中国香港地区领土的占领。 三、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建立港英政府,是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 1843年 6 月 26 日,英国利用南京条约换文生效的时机宣布香港为英国 “ 直辖殖民地 ” ,派璞鼎查为首届香港总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 香港总督,又称港督 ,是港英政府中担负最高首长职责的人。按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诰的规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香港总督是英皇的全权代表。港督之下设立四个系统,构成港英统治政权:( 1)咨询性质的行政局和立法局。( 2)以布政司为首的行政机构。( 3)以首21 / 32 席按察司为首的司法机构。( 4)受命于英国国防部的驻港英军。此外,还设立一个 “ 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 ” 。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辅助港督行使职权的两个重要机构。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员还包括布政司、财政司和律政司等。驻港英军,是英国维护对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英国自强占香港以来,在香港一直保持着一支数量相对稳定的军队,约有一万人,包括陆、海、空三个军种。源于英国的法律与司法体制,是英国对香港实施管治的重要手段。英国除了从政治上实行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外,还从经济上确保英资财团在香港的特权地位。英资财团是指以香港为基地的英国资本财团,主要有汇丰财团、太古财团、怡和财团等。英资财团大都创业早,长期插足香港经济,与港英政府关系密切,对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着香港的经济命脉。如英资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拥有发行港币的特权;英国大东电报局通过它附属的香港大东电报和 香港电话公司,独占了香港对外通讯和全市电话、电讯服务;英资的地产公司拥有香港大批地产物业等。这正如香港民间所说的:“ 实际统治香港的是马会、怡和、汇丰和港督府。 ” 英国的殖民统治,使整个香港社会充满着殖民主义的色彩。 奥斯维辛委员会柏林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 据新华社电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 25 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 60 周年。 22 / 32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 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 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 丑恶行径得逞。从 1996 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 1 月 27日定为 “ 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 。 日本政界媒体避讳奥斯维辛集体遗忘丑恶历史 1 月 27 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 60 周年纪念日。不忘历史,珍惜和平,警惕悲剧重演的呼声在世界上空回荡。对于这一事件,同样作为二战策源地的德国和日本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德国社会各界对这一历史悲剧毫不回避,勇于反省;而日本的政界和媒体对此却无动于衷,似乎在日本听不到 “ 奥23 / 32 斯维辛 ” 这个词。 日本国内对国际社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 60 周年活动的反应相当冷淡,没有举行任何纪念活动 ,日本领导人没有任何表态,官方也没有发表任何评论,联大召开特别会议,日本媒体也只字未提。 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获得解放这一事件不值得纪念吗?当然不是。安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强调,今天的世界仍在发生许多丧失人性的可怕事件,因此,国际社会纪念奥斯维辛,正是为了防止类似悲剧重演。 或许,日本人把奥斯维辛遗忘了。但奥斯维辛遗忘得了吗?历史遗忘得了吗?几十年来德国始终坚持正视历史的态度,并进行真诚的反省,德国才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对于历史的 “ 遗忘 ” 程度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南京大屠杀 被遗忘了, “ 慰安妇 ” 被遗忘了, “731 部队 ” 对人性空前的摧残更是被抛到脑后。其实,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对与二战有关的所有事情都采取回避的态度。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没有彻底清算战争历史,不愿正视历史,不愿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所以,日本对奥斯维辛纪念活动视而不见,并不是真的 “ 遗忘 ” 历史,而是一种掩耳盗铃之举。 牢记历史教训,避免悲剧重演,这正是国际社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的意义所在。日本不愿提及这一段历史,实在24 / 32 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设计点评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 分阅读课文后,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体会匠心独运的写作视角,二体会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从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设计方案(二)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有这么一副对联: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萦故里,不堪嗟往事整世纪子远亲疏年年酣梦盼回归。这副对联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 “ 不列颠尼亚 ” ,再一次体会香港回归的盛况。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新闻的特点: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文 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其种类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消息的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25 / 32 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 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是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形式。 信息筛选 1.解题: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 “ 不列颠尼亚 ” 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方面, “ 不列颠尼亚 ” 号的 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2.读课文,从中筛选出有关描绘现实场景的语句,然后用自26 / 32 己的语言概述 “ 不列颠尼亚 ” 号离港的过程。 明确: 4 时 30 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 时 15 分:英国告别仪式。 7 时 45 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 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 时 40 分: “ 不列颠尼亚 ” 号离开香港。 3.本文除了写离港过程以外,还交代了一些背景材料,如果把这些材料删去,读一读,有什么区别? 明确 :如果删去历史背景材料,虽然文章描写的场景依然清晰,但和原文相比,缺少一种沧桑感和厚重感,削弱了场景表现主题的力度。而把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分析鉴赏 一、准确得体的语言 时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 日落余音 ” 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加点的词语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产生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2.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 “ 不列颠尼亚 ” 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 幕中。 明确: “ 消失 ” 是 “ 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 的意思,它很形象27 / 32 地描写出了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 “ 不列颠尼亚 ”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二、画龙点睛的议论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这是作者在记叙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 “ 面色凝重 ” 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时的无比兴奋。 2.大英帝国从 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三、诵读课文,体悟感情 本消息记录了香港回归过程的几个重要时刻及场面,朗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庄重、严肃。 因为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代表的是国与国关系的大事,出席活动的是双方的元首,所以语气要庄重、严肃。 2.骄傲、自豪 28 / 32 因为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它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我们的百年耻辱,所以应读出骄傲、自豪的口气 。 3.留有余韵 对于英国来说,香港回归中国是一种失落,所以文中有关英国人行动的场面及介绍一些建筑变迁的部分,要读出一些沧桑和凄凉,但不要讽刺。 课堂小结 别了, “ 不列颠尼亚 ” 带着我们再一次重温了香港回归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同时作者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借鉴作者这种用历史资料增强文章厚重感的写作手法。 作业设计 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 日落仪式 ” ? 2.根据新闻的特点,试着写一篇短新闻。 板书设计 别了, “ 不列颠尼亚 ” 新 闻:真实性及时性 写作特点:准确得体的语言画龙点睛的议论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我们上节课刚刚学习完别了, “ 不列颠尼亚 ” ,它在选29 / 32 材方面特别新颖,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