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EIT的集成项目管理.ppt_第1页
基于IEIT的集成项目管理.ppt_第2页
基于IEIT的集成项目管理.ppt_第3页
基于IEIT的集成项目管理.ppt_第4页
基于IEIT的集成项目管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洪伟2010年4月,IT项目管理InformationTechnologyProjectManagement,主要内容,1.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分析2.项目管理精要3.IT/IS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界定及流程改善4.精益化项目管理5.基于“IE+IT”的集成项目管理,5.基于“IE+IT”的集成项目管理,3,5.1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实施的前提5.2基于IE+IT的集成管理创新思维5.3基于IE的IS评价方法5.4基于IE+IT的IS实施策略,信息技术与信息化,信息化的前提信息系统应用需要良好的企业管理累积度:具备相应柔性的组织系统,比较规范的运营流程、标准化的产品技术体系、准确的基础数据,良好决策机制,包容性的人文环境原有管理系统应具备自我创新和改革的基本能力,可以适时的改进,支持信息系统运行和比较容易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一旦构建了集成管理平台IMP,管理系统要具备控制、调节信息系统的能力,能持续地识别自身问题且加以改进,并能对信息系统改进提出具体要求,5.1IS应用的前提与需求,信息化的前提如果预期从集成管理平台获得高绩效,那么,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必须实现高度融合和相互作用,在作用过程中促进二者的不断进化集成管理平台应具备自我诊断和自我提高能力,从而使企业保持对价值链、供应链和决策系统处于不断的优化过程。集成平台运行中,除了不断增强集成水平外,精益性和敏捷度都需不断提高,进而才能实现外部需求、内部能力的匹配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5.1IS应用的前提与需求,IT应用的关键能力需求管理系统基础/信息系统需求的评价能力(Why/When)管理系统创新性设计的能力(What/Where/Who)集成平台运行控制与持续改善的能力(How),这些关键能力主要由IE知识体系提供的,5.1IS应用的前提与需求,信息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三种能力需求要具备对管理系统评价、判断的能力(三阶段)在信息系统实施前,系统评价企业的管理累积水平,以作出明确的需求决策决定能否实施信息化项目和实施什么水平的信息化项目在信息系统实施过程,评价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的匹配程度,以决策改进的方向和重点在信息系统规范实施一定时间后,评价由信息系统为企业带来的组织绩效的增长程度,以判定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和基本能力,进而决策是否满足长期战略需求,5.1IS应用的前提与需求,信息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三种能力需求要具备对管理系统发展的设计能力实施信息化前,要明确组织的使命和总体目标要设计包含信息化战略在内的总体战略和系统实施策略要构建满足集成管理需要并趋向于敏捷与精益的组织结构,进而谋求支撑企业发展的适应性组织文化系统设计要聚焦于流程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途径,5.1IS应用的前提与需求,信息系统应用的基本要求三种能力需求要具备对集成管理平台的持续提升能力不要期望集成管理平台一旦建立就是高水平的,客观上,这个平台会有两阶段特征:早期的平台,体现的是原始管理系统与新的信息系统的简单组合,二者都是基于各自的结构和流程方式运转。很多企业的信息化过程长期处于这一阶段水平后期的平台,是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相互融合、互相作用、融为整体,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成熟的集成管理平台基本特征是:基于系统信息的高效决策、规范且具有柔性运营流程、高效率的资源利用从流程观看,高度集成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度精益和敏捷,所以,集成管理平台要具备不断自我诊断和自我提升的能力,5.1IS应用的前提与需求,TE传统型企业,LE精益型企业,AE敏捷型企业,IE集成型企业,Itisamaingoal,Howtoachieveit?,企业创新途径选择,5.2基于IE+IT的集成管理创新思维,哪种选择是最佳的?,LE精益型企业,TE传统型企业,IE集成型企业,AE敏捷型企业,Howtodoitdirectly?BPR?Whatarerisks?Howlong?Howmuch?Whocandoit?Employeesreceptivity?,IE,IT,OR,AND,Dosethe“IE+IT”beabestchoice!,5.2基于IE+IT的集成管理创新思维,IMP,创新经营理念,提升企业战略,改进组织结构,加速运作流程,提高资源效率,提高反应速度,增强盈利能力,竞争性企业管理模式,IE功能:规划设计计划控制评价改善,IT功能:流程工具应用平台理念载体,“IT+IE”,IT,+,IE,5.2基于IE+IT的集成管理创新思维,初始管理系统OMS,信息系统IS选择与实施,集成管理平台IMP构建,集成管理平台IMP发展,信息系统IS改进管理系统MS创新,5.2基于IE+IT的集成管理创新思维,5.3.1IS应用的系统评价方法能力与需求评价系统匹配度评价目标绩效评价5.3.2基于评价的IS实施策略IE+IT实施方式选择IE+IT实施综合模型,5.3基于IE的IS评价方法,6.1.1事前评价能力与需求评价6.1.2过程评价系统匹配度评价6.1.3效果评价目标绩效评价,5.3.1能力与需求评价,评价什么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战略管理累积水平什么标准的信息系统目标体系是否清晰组织结构是否适当、领导关系是否合理运作流程是否规范、可执行计划、控制、反馈、评价、激励是否健全数据、信息是否完整企业文化的稳固性和易变性员工状态是否良好,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管理者变革组织的意愿程度和难度,5.3.1能力与需求评价,如何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性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业绩;供应链能力分职能:开发;技术;生产;采购;销售;计划;物流;投资分层次:二级或三级可分解:职能指标可向下分解1-2级分项指标可合成:分项指标值向上合成上级指标值建立指标重要性程度区分度指标权重建立指标赋值方法定量评价建立合成算法,可分级、分项计算指标值,5.3.1能力与需求评价,怎样运用评价结果比较直观的是运用图表技术,如条形图、分布图、雷达图用综合值说明管理系统的总体水平管理累积度用一级单项指标值区分主要管理职能的能力用二级或三级指标值说明各职能中的主要指标的优劣程度关键指标值说明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程度和难易程度用最小指标值说明瓶颈因素严重程度,5.3.1能力与需求评价,1.评价指标选择评价指标的选择须遵照从宏观到微观、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首先,确定集中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为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用表示其次,根据每个一级指标的范畴,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要素做为二级指标,用表示,三级指标用表示;指标级数依次进行。指标级数的多少由上一级指标的影响深度决定,指标项的多少由上一级指标的影响幅度决定。,应用举例:企业信息化需求评价分析,2.指标体系的量化解决定向指标定量化问题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多选用AHP(层次分析法)、Delphi(德尔斐法)、Brainstorm(头脑风暴法)等相对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进行指标体系量化,一是解决指标值的赋值问题,二是解决指标权重设计问题3.评价指标赋值原则按级赋值:首先仅对最底层指标赋值,如本例只对三级指标赋值,二级指标值和一级指标值则分别由三级指标值和二级指标值依算法合成,应用举例:企业信息化需求评价分析,3.评价指标赋值原则赋值范围:每项指标值的设定范围可选择百分制(0-100),或0-1,0-10赋值法赋值标准:依据指标符合预期设定的程度确定指标值大小。如按照表1的赋值标准确定:,表1MIE三级指标赋值标准,应用举例:企业信息化需求评价分析,4.指标权重赋值可应用AHP方法,通过指标的重要性关系进行比较,来决定一个指标或一组指标的权重大小。也可以采用关系矩阵进行指标权重设计。如第三级指标权重为,且,5.MIE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详见表2,。,应用举例:企业信息化需求评价分析,6.计算过程及应用分析计算过程第i个指标值计算综合评价结果,应用举例:企业信息化需求评价分析,6.计算过程及应用分析1、综合结果运用计算结果:0.400.60,总体指标满足企业级信息化程度的能力需求,初步判断可以实施ERP项目2、单项指标值运用1)一级指标分析:以4个一级指标为例,a4是关键约束,应用举例:企业信息化需求评价分析,6.计算过程及应用分析2)二级指标分析,应用举例:企业信息化需求评价分析,6.计算过程及应用分析3)三级指标分析:以a1所属的13个三级指标为例,应用举例:企业信息化需求评价分析,基于IPM理论,IE与IT之间必然存在相关性IT是企业信息化乃至社会信息化的基础方法和专业工具IE是企业管理系统构建的基础方法和改进工具IS是IT按照IE的流程理论构建的应用系统IE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支撑IT在企业应用的前提和保障IT在企业的应用,最难克服的是制造企业流程的个性化问题IE是制造企业打造个性化流程的有效的手段,也是克服个性化流程的有效手段,5.3.2MS与IS系统匹配性评价,IE与IT匹配度概要性分析IT转化为IS具有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如CAX,PDM,ERP,SOA,SaaS,EB/EC,BI,SCMIS在企业应用效果呈现突出的问题IS的应用提升,需要借助IE的运用和深化IT和IE之间应该可以建立起基于近似共性标准的匹配性分析模型,以揭示二者间的普遍性关系,5.3.2MS与IS系统匹配性评价,IE与IT匹配度概要性分析为此,可以建立两套指数分别对IT、IE需求和能力进行评估的指数评价系统,通过两套指数的拟合程度,判定社会、行业、企业对IT、IE需求及应用的匹配水平:,企业/行业,系统匹配度MET,5.3.2MS与IS系统匹配性评价,在企业范畴内,IE与IT匹配分析比较容易地转化为MS与IS的匹配度评价MS与IS的匹配关系目标一致性功能互补性结构独立性内容匹配性运行协调性动态约束性,5.3.2MS与IS系统匹配性评价,管理系统平台(MSP),管理子系统1SMS1,信息系统平台(ISP),MS与IS相互关系及匹配度集合,管理子系统2SMS2,管理子系统LSMSl,信息子系统1SIS1,信息子系统2SIS2,信息子系统LSISl,IMP,5.3.2MS与IS系统匹配性评价,MS与IS在结构和关系上都可以由构成它的子系统和指标(体系)表示,因此,两系统间的关系可以由构成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表达:两系统间的关系值是一个关系函数的计算值:R为两系统的相关度或拟合度;F为相关度函数;M,I分别代表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5.3.2MS与IS系统匹配性评价,R值越大,说明两个系统的相关度或拟合度越高,IMP融合性越好,功效越明显匹配水平可以作为企业总体创新和运营能力的评价标准匹配性评价系统的指标选择可参照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匹配度评价仍然要进行定量评价涉及指标值估值问题,算法可借鉴模糊评判法,5.3.2MS与IS系统匹配性评价,评价目的IS是否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增加IS为企业带来的净增加值有多大IS是否促进管理系统合理改进IS应用是否满足战略需要评价时间IS与MS实现较好的融合IS平稳运行一年以上以完整的分析数据说明问题,5.3.3目标绩效评价,评价方法评价指标选择与指标体系建立:借鉴“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BSc是一套综合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包含:传统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顾客导向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企业内部经营流程评价指标学习创新与成长评价指标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突出了系统观与流程观的特征,其注意力主要放在企业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方面,5.3.3目标绩效评价,表:MIE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设计,5.3.3目标绩效评价,5.3.3目标绩效评价,评价指标选择与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数量不宜过多:二级10-15个;三级25-30个指标性质:反映关键量的变化对于定量化指标计算:如,销售额增长率提高度I111为销售额增长率提高度;Rt为报告期年销售额增长率;R0为基期销售额增长率;Ru为报告期与IS运行无关的销售额增长率,5.3.3目标绩效评价,评价指标选择与指标体系建立对与定性指标,首先要进行指标量化转换:如客户满意度提高度I421为员工满意度提高度;St为报告期员工满意度;S0为基期员工满意度,对于S的获得:1)设计员工满意度调查表2)设计问卷答案3)设计答案的分级赋值标准4)权重设计5)满意度值计算,5.3.3目标绩效评价,评价指标选择与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对每个末级指标量化的结果使每个指标可用0,1.0表示,称其为该项指标的指标值。相应的,称每个指标的实际值为指标量。指标值的大小是用以反映该项指标的水平高低,是指标量的转换结果。如果设第i类(一级)第j项(二级)第k个(三级)指标值为Wijk,则其表述为:Fe=1.0为指标Iijk期望目标值,即最高值;Fp=0.6为指标Iijk期望合格值,即最低值;Iijk为第i类第j项第k个指标的实际指标量;Iije为第i类第j项第k个指标的目标期望指标量,即最高期望指标量;Iijp为第i类第j项第k个指标的合格期望指标量,即最低期望指标量,5.3.3目标绩效评价,评价指标选择与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的权重处理对一、二、三级指标按顺序确定各级指标的初级权重i、ij、ijk,且满足:,i=1or2or3or4,j=1or2ormi,i=1or2or3or4,ijk为三级指标的最终权重为,5.3.3目标绩效评价,评价结果运用设MIE效益综合评价值CMIE,则;且以期望目标值0.6为标准,衡量IS应用绩效的优劣绩效水平可分级认定:0CMIE0.6,MIE绩效不合格流程混乱0.6CMIE0.7,MIE绩效合格流程基本规范0.7CMIE0.8,MIE绩效较好流程规范0.8CMIE0.9,MIE绩效良好流程得到优化,基本满足需要0.9CMIE1.0,MIE绩效优秀流程可持续优化,满足战略需要,5.3.3目标绩效评价,现在和未来的企业IS系统设计都是围绕流程观进行的,而且已经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