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人安养中的生死关怀 尉迟淦辅英科技大学人文教育中心副教授中华生死学会副理事长摘要: 本文目的在于了解老人安养中的生死关怀。为了达到此一目的,本文先澄清一般人对于老人生死关怀的误解,如老人的未来是绝望、老人是贪生怕死的、老人不立遗嘱与安排丧礼,并进一步指出这些误解的真正用意何在。借着此一澄清的作为,让我们重新思考在安养机构中纳入老人生死关怀的可行性。其次,本文指出老人生死关怀的主要内容为: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与精神性层面等四个层面的反应与需求。在了解老人生死关怀的主要内容之后,再针对上述这四个层面的相关需求,本文提出生死教育的实施、生死谘商师与生死谘商室的设置、临终关怀室的设置等等具体作为的建议,以弥补当今安养机构对于生死问题处理的不足。关键词:老人、安养、生死关怀一、 前言自古以来,老人安养一直是社会的重要议题。只是传统将这个问题委为家庭机制来解决,现代则委由安养机制来解决。传统之所以委由家庭机制来解决,是因为传统的家庭制度是大家庭制度,每个大家庭有如一个小社会,不仅有充分的人力可以应付整个家庭的所有需要,也有完整的分工可以解决整个家庭的所有问题 蔡文辉:老年社会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页36。例如在老人的安养问题上,传统家庭借着角色分工的做法,透过男主外女主内的方式,让家中的媳妇可以担负照顾老人的责任。相反地,现代的家庭则是核心家庭制度,组成成员为夫妇与未婚子女 同1,页144。其中的夫妇分工方式一般不采取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做法,而是两人一起外出工作。至于家庭劳务,则采取彼此分工互助的方式。所以,此时如果家中还有老人存在,那么白天由于夫妇均外出工作,孩子则外出上学,老人只能采取自我照顾的方式,而无法得到家庭的协助。一旦老人出现照顾的需求时,现代家庭完全无法提供这方面的协助。这时唯一能够做的事,就是将老人送到可以协助他们的安养机构。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会广设安养机构的主要原因。 不过,现代社会广设安养机构是一回事,这样的安养机构是否已经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家庭照顾则是另外一回事。就量的方面来看,台湾的安养机构可以照顾的总人数约有四、五万人,而需要照顾的老人总共有两百多万人 根据内政部统计,民国九十三年我国安养养护机构共有876个,可以住进的人数为44097人,实际住进的人数为30752人,而老年人口约2060000人。由此可知,现有的安养机构只能满足四、五十分之一的照顾需求。当然有人可能会说,照顾的机构不见得只能是安养的机构,也可以是家庭的机构。但是,从过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一个社会越现代化、资本主义化,这个社会的家庭结构就会越走向小家庭制度。因此,台湾过去虽然有三代同堂的呼吁,但是这种呼吁似乎不易落实在社会上。结果是,都市化越深的地方小家庭越盛行。所以,从量的角度来说,台湾安养机构的数量是远远低于老人照顾的需求数,有必要根据需求的变化做进一步的增加。此外,就质的角度来说,台湾的安养机构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老人有关老与病的照顾,至于死的照顾则付诸阙如 尉迟淦:临终关怀生死学概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页91。他们之所以不想将死的照顾放在安养机构的照顾之中,一方面是基于传统对于死亡忌讳的想法,认为死亡应该与生命完全分开,一方面是基于专业分工的想法,认为死亡的处理应该由殡葬业者处理。问题是,从传统家庭的照顾角度而言,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完整历程。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做好照顾的工作,那么就不可能任意将老与死切割开来。因为,老的结果必然会带来死。至于人生的其它阶段,虽然也有死的可能性,但是未必然一定要死。只有老的阶段,真正无法从死亡中逃离 CHARLES ACORR 等着,杨淑智译:当代生死学(台北:新加坡商汤姆生亚洲私人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2004年),页149。所以,在传统的礼俗中,我们可以见到有关临终、初终、殓、殡、葬、祭的安排,表示这些都是与老有关的。尤其是人一旦活到天地一甲子的岁月时,子女就会提供寿衣寿棺作为添寿之用,表示老与死是无法切割而有密切的关联性的 尉迟淦:礼仪师与生死尊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页30。由此可见,上述的专业分工虽然有现代社会的分工依据,可是不太能切合老人对于老与死密切相关的需求。何况,一个老人如果将老与死完全切开,那么他将无法安然而逝。对于一个老人而言,这种无法安然而逝的结果,就是对他一生最大的否定。因此,为了让老人能够安享天年,也能够善终,我们的安养机构就必须重新思考它的功能,看在生命之外如何将死亡纳入思考之中?换句话说,老人安养机构不能只从生的角度照顾老人,也要从死的角度照顾老人,让老人安养的问题得到生死一体地圆满解决。那么,我们要如何在老人安养的问题中纳入与死亡有关的照顾而不会带来过去有关死亡禁忌的困扰?二、 有关老人生死关怀的一些误解与化解关于老人生死关怀的第一个误解是,老人的未来有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过去由于站在生死分离的立场,认为生命代表的是延续,死亡代表的是终结。因此,一旦生命的延续不再,死亡的终结就会出现。所以,死亡的终结就被理解成对生命延续的剥夺。在这种理解下,老人是属于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一个没有下一个阶段的阶段。对于这个阶段而言,所谓的未来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未来,也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未来。唯一有的就是,生命的最后终结。因此,老人的未来其实是没有未来意义的未来,是个没有希望的绝望。既然如此,我们在照顾老人时就不能突显这一点,让老人觉察到他们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否则,他们就会陷入死亡的恐慌之中,彷佛他们就是即将死亡的那一群人。换句话说,我们在照顾老人时,是有义务不要让老人觉得这种照顾是一种等死的照顾,而要让他们觉得这种照顾,是一种类似人生其它阶段的照顾,是一种带着未来希望的照顾。 不过,上述的这种照顾的伪装实际上是没有用的。因为,对于那些觉察力较为敏锐的老人,他们早就洞察这种照顾的不真实性。对他们而言,死亡作为人生的终点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既然死亡是一个终结生命的事实,那么我们利用不实的假象去欺骗自己,认为自己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还可以活出下一个阶段,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想象。这种想象不但不能让我们有希望的走向未来,反而让我们局限在不死的假想当中,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死亡。因此,我们为了能够正视自已的死亡,不需要借着不死的假想来蒙蔽自己。我们所需要的是,重新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生命与死亡所代表的意义是否正如上述所说的,生命代表的是希望,死亡代表的是绝望?如果生命真的代表希望,死亡真的代表绝望,那么无论我们做任何的扭转,结果都是一样地没有希望。但是,假如生命不一定代表希望,死亡也不一定代表绝望的话,那么这种希望与绝望的关系就会有另一种转变的可能。换句话说,生命是否代表希望不是指事实的意义,而死亡是否代表绝望也不是指事实的意义;两者的真实意义其实是指抉择的意义。倘若生命与死亡可以从抉择的角度去理解,那么老人的生死就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意义抉择的问题。只要老人不觉得死亡代表生命的终结,生命就不会随着死亡而终结。虽然这种不终结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借着后代的传承而不终结,或是借着立德、立功与立言的方式而不终结 郑晓江:中国死亡智慧(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页30-32。,或是借着宗教获得永恒的方式而不终结,但是关键在于老人本身对这种不终结的理解做何抉择。为了让老人可以有较好的选择,我们一方面需要破除上述对于生死关系的错误理解,一方面需要让老人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才能真正落实自己未来的希望。关于老人生死关怀的第二个误解是,老人都是贪生怕死,避讳面对死亡的 蔡明昌:老年人的临终教育老人学习与生涯发展(高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页205-206。这种印象的形成,其实也是其来有自的。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见到相关的例子。例如一般老人都不太喜欢谈到死字,彷佛只要提到死字,死亡似乎就会随时降临。还有老人在生病时,更忌讳他人提到死字或死亡的事情,彷佛一旦提到这些与死亡相关的事物,他就不吉利地非死不可。另外在老人过生日时,也一样忌讳自己或别人在生日当天提到死亡的事情,好像只要一提出来,死亡就会随时出现。这些随手捻来的例子,都会让我们认为老人真的是贪生怕死,避讳面对死亡的。那么,为什么老人会对死亡有这样的反应呢?他们之所以对死亡会有这种可怕的反应,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于死亡有经验,而是来自于整个传统文化的形塑。一般而言,这种可怕反应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小时候所听闻到的有关鬼故事的可怕叙述,二方面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有关丧葬处理的可怖印象,三方面来自于宗教对于人临终时死亡过程的痛苦说法,四方面来自于宗教对于人死后生命惩罚所提及的地狱的恐怖说法。因此,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反应做进一步的澄清。就第一方面而言,小时候父母说鬼故事的重点并不在于说明鬼有多可怕,而在于要我们做个乖小孩。何况,即使真的有鬼,鬼也只是针对不乖的小孩,绝非针对所有的小孩。所以,只要我们认真的活着,鬼是不会带来任何伤害的。当然,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就第二方面而言,日常生活中的丧葬处理之所以令人害怕,并不是丧葬处理本身有多可怕,而是现行丧葬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器物与塑造的气氛叫人害怕。只要我们改善目前丧葬处理的不恰当之处,丧葬处理所带来的可怖印象就会得到极大的改善,随之死亡也就不会令人觉得如此可怖。这种改变的实际效果,可以在现代化经营的殡葬业者身上看到。对他们而言,死亡所带来的丧葬处理不一定要用哀伤恐怖的方式表达,也可以用温馨浪漫的方式表达。就第三个方面而言,宗教对于人临终时死亡过程的痛苦说法是有其用意的:一方面固然是要人们注意死亡过程的艰辛,二方面则是鼓动人们寻求宗教的相关协助。就第一方面而言,医学已经告诉我们死亡过程的不容易。因为,当人们在进入死亡的过程时,整个生理层面的确需要做最后的总动员,让临终者释放出所有最后的能量,以便进入死亡的境地。但是,这并不一定表示死亡过程的痛苦就没有办法得到解决。关于它所产生的困扰,其实是可以用疼痛控制来处理的。就第二方面而言,宗教之所以强调死亡过程的痛苦,是希望人们在进入死亡时,能够借着宗教的力量获得灵性上的慰藉,以便安然通过死亡的关卡,而不是为了让临终者永远停留在死亡过程的痛苦之中,使得临终者永远无法脱离死亡过程痛苦的纠缠。就第四方面而言,宗教之所以强调死后生命的地狱惩罚说法,除了要世人在活着的时候好好行善避恶之外,更供给世人一个死后的希望,让世人了解生死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体连贯的。所以,只要我们在生时善尽自己的责任(无论这个责任是宗教的责任,还是道德的责任),那么死后就不用担心下地狱的事情。经过上述的反省,我们发现老人之所以怕死是来自于对文化的错误传承。只要我们对于上述怕死的因素做进一步的澄清,让老人了解上述文化传承的真意,那么老人在面对死亡时其实是可以不怕死的。关于老人生死关怀的第三个误解是,老人既不愿意交代自己的遗嘱,也不愿意安排自己的丧礼。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一方面固然是来自于家属不愿意听闻到这样的说法与做法,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老人对于自己死亡的不面对,认为这种面对会为自己的生命带来不幸。就第一方面而言,家属的不愿意面对是有其道德上的考虑的。因为,对于身为老人家属的人,基于孝道的考虑,他们当然不能希望老人死亡的来临。即使老人的死亡真的应该要来临了,他们也必须装做死亡永远不会来的样子。否则,在道德的考量上,他们就会被认为是不孝顺的。因此,在孝道的要求下,他们当然无法让老人为所欲为地提出自己的遗嘱或安排自己的丧礼。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孝道是要老人活久一点的话,那么身为子女的我们也只有尽心配合了。如果孝道的意思不只是要父母活久一点,更要父母死得好一点,也就是善终的意思,那么我们就不能只是避谈遗嘱或丧礼,而需要主动去面对。要不然一旦死亡来临,父母没有机会对遗嘱或丧礼做妥善交代或安排,将会让父母无法得到善终,子女也将遗憾终生。所以,基于让老人善终的孝道想法,为人子女的并不一定要阻挠父母遗嘱的交代或丧礼的安排。就第二方面而言,老人自己对于死亡的不面对。老人之所以不想面对遗嘱或丧礼,一方面是来自于死亡禁忌的影响,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对于遗嘱与丧礼的无知。关于死亡禁忌的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在于生死关系的错误理解。如果我们可以从生死一体的角度来看,那么死亡禁忌就不再是死亡禁忌,而成为生命的一种提醒,让生命过得更加真实。例如老人的不面对死亡,不是面对有何不对,而是不要让面对成为生命的干扰,彷佛死亡才是唯一应该思考的事,成为生命继续活着的一种妨碍。在将死亡禁忌从负面的阻挠转化为正面的提醒之后,我们进一步来看对遗嘱与丧礼无知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于遗嘱与丧礼的功能与内容有正确的认知,那么就会了解遗嘱与丧礼的交代与安排,有助于老人安然离开人世。如果我们对于遗嘱与丧礼一无所知,那么自然无法给予应有的交代与安排,当然也无法让老人得到善终。因此,只要老人真的了解遗嘱与丧礼的作用为何,他们就会了解这种交代与安排的意义,一方面能够让自己的一生有机会得到圆满的落幕,一方面能够让自己的家人有机会圆满他们的悲伤,不再空留遗憾。所以,通过上述三个有关老人生死关怀误解的认识与澄清,我们发现有关老人的生死关怀不是不能谈论,而是在谈论之前必须将一些相关的误解予以澄清。这样,我们在谈论老人生死关怀时才不会受到不必要的困扰,也才能够将老人的生死关怀给予清楚明白的交代。三、 老人生死关怀的相关内容那么,老人生死关怀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在正式讨论老人生死关怀内容之前,我们需要讨论相关的架构问题。一般而言,当我们在讨论架构时,采用的通常是生理、心理、社会与灵性的架构。不过,由于这个架构是一个西方的架构,尤其是与安宁缓和医疗有关的架构。因此,我们在引用时就必须考虑到东西文化背景差异的问题。例如在西方的观点中,伦理通常不是独立于宗教之外。所以,在谈到伦理时,他们通常会将伦理放在社会之中,认为伦理只是单纯的社会规范,而不是灵性的存在。相反地,东方的观点就不一样了。对东方而言,伦理不是宗教的附庸,它本身就是属于灵性的存在。因此,伦理绝对不是社会的规范,而是灵性的一环。所以,有的学者就将伦理独立出来,当成上述架构的另一个要素 钮则诚:医护生死学(台北: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页27。在此,我们认为与其将伦理独立出来当成另一个要素,不如将灵性的部分改名为精神性,重新将伦理包含在精神性之中,让伦理与灵性成为精神性的双重核心,避免误贬东西方的任何一方,平等看待伦理与灵性。 其次,我们依据生理、心理、社会与精神性的架构讨论老人生死关怀的内容?就生理层面来看,老人生死关怀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第一、我们要了解老人在临终时的生理变化;第二、我们要了解老人在死后的生理变化;第三、我们要了解老人在临终时的生理需求。 就第一点而言,老人在临终时的生理变化如下:一、呼吸部分:从正常呼吸到呼吸减缓,到若有似无。二、神经部分:从意识清醒到逐渐模糊,慢慢进入睡眠状态。三、心脏血管部分:从正常心跳到心跳减弱,到心脏衰竭。四、皮肤部分:皮肤颜色从正常转为青蓝色。五、泌尿部分:从正常转至大小便失禁。六、肠胃部分:从正常进食到慢慢无法进食。七、感觉与知觉部分:对疼痛由有感觉到逐渐失去感觉,视力与听力则从清楚到逐渐不清楚 杨克平等着:安宁与缓和疗护学概念与实务(台北:华伟书局有限公司,1999年),页126-127。 就第二点而言,老人在死后的生理变化如下:一、呼吸部分:呼吸完全停止。二、心脏部分:心跳完全停止。三、瞳孔部分:对光完全没有反应。四、大脑部分:脑波成一直线。五、体温部分:体温每小时下降约零点六至零点八度,一直降到常温为止。六、尸斑部分:随着血液循环的停止,尸斑现象随之发生。七、身体僵直部分:随着肌肉的缺氧,身体呈现僵直的现象。八、身体自溶部分:随着呼吸的停止,体内酵素开始水解身体的组织 尉迟淦:看见生命的真谛与尊严(高雄:宝山礼仪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页84-85。 就第三点而言,老人在临终时的生理需求如下:一、维持临终者身体的完整形象:例如不要让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影响临终者的形象。二、维护临终者的生理自主权:例如临终者没有胃口不想进食,此时就不应该强迫临终者进食,而应该尊重临终者的意愿。三、对临终者进行合宜的疼痛控制:不要因为死亡即将来临,就忽略了临终者的疼痛控制,要针对临终者的疼痛状况给予合宜的处置。四、保持适合临终者的环境:例如环境尽可能维持干净清爽,谈话声音避免太过吵杂,以免干扰临终者的生理反应 同11,页62-63。 就心理层面来看,老人生死关怀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第一、我们要了解老人在临终时的心理反应;第二、我们要了解老人在临终时的心理需求。 就第一点而言,老人在临终时的心理反应如下:一、对死亡的心理反应:不是带着恐惧的心理逃避死亡,就是带着不定的心情迎向死亡,或是带着坦然的心情面对死亡。二、对死亡过程的忧虑:担心死亡过程是否会痛苦不堪?三、害怕被亲人遗弃:担心临终时亲人不在身旁,孤独离开人间。四、担心家人在自己死后过得不好:不知家人在自己死后是否可以好好过活,还是从此以后一蹶不振?如果好好过活,自己就会死得安心;如果一蹶不振,自己就死得不安心。五、担心自己是否死得安祥:不知自己死时的容貌是安祥还是不安祥?如果安祥,表示自己善终;如果不安祥,表示自己没有善终。就第二点而言,老人在临终时的心理需求如下:一、对面对死亡的心理需求:希望自己能够坦然接纳死亡,无论有知或是无知,都能平静安祥地迎向死亡。二、对死亡过程的心理需求:希望死亡过程不要太过痛苦,即使有痛苦发生,也希望能够利用药物将痛苦降到最低。三、对亲人陪伴的需求:希望在死亡过程中,亲人能够全程陪伴,以温馨的方式支持自己走向死亡。四、对亲人的期盼:希望自己的亲人在自己死后能够好好地活下去。五、希望自己能够善终:希望自己在死的时候,能够安祥地离开人间,表示自己这一生都过得心安理得,家人也可以送得没有遗憾 同11,页64-69。就社会层面而言,老人生死关怀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第一、我们要了解老人在临终时的社会反应;第二、我们要了解老人在临终时的社会需求。就第一点而言,老人在临终时的社会反应如下:一、担心急救与否的问题:不知自己死后到底是急救较好,还是不急救较好?如果急救,万一救不活,不就要多受一次苦;如果不急救,家人会不会因此蒙上不孝的罪名。二、担心器官捐赠的问题:对于自己身上的器官,不知是做大体捐赠较佳,还是做部分捐赠较佳,还是不要捐赠较佳?如果要捐赠,过程不知是否还会痛苦?死后不知会不会产生全尸的问题?是否会有不孝问题发生?三、担心遗产与遗物分配的问题:不知自己对于遗产与遗物的分配是否会被家人所接纳?还是引起更多的纷争?四、担心丧葬费用的问题:担心自己死后的丧葬费用是否会造成家人的过度负担?五、担心家人是否会照自己的意愿处理丧事:担心自己对于身后事的交代,不知家人是否真的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办理,还是根据家人的需要来办理?就第二点而言,老人在临终时的社会需求如下:一、希望自己能够安然而逝,不要受到急救的摧残:过去由于都要急救,因此不对临终者进行急救,就会被社会批评为不孝。现在由于安宁缓和医疗条例的规定,临终者的不急救被视为一种体贴的行为,可以为社会所接纳,也让家人免于不孝的罪名。老人在面对死亡时,终于可以有机会安然而逝了。二、希望自己的死亡对于社会可以有些微的贡献:过去由于对全尸的执着,认为没有保有全尸不但是不孝的行为,也无法完整投胎转世。现在由于对全尸观念的重新理解,知道器官捐赠不但不是一件不孝的行为,还是一件移小孝为大孝的作为。此外,也了解器官捐赠不是对全尸的毁坏,而是对捐赠者人格的完成。因此,捐赠者在投胎转世上不仅不会变成残缺,反而会变得更完美。三、希望自己对于遗产与遗物分配的心意可以为家人所体会与接纳:虽然家人在接受遗产与遗物时,一般都会希望分配到的东西越多越好,不过站在临终者的立场,则希望家人不要迷失于遗产与遗物的数量分配上,而要深深体会分配者的心意,以及临终者对于家人的团结期许。四、希望自己的丧葬不要成为家人的负担:虽然每个临终者都希望自己的丧葬能够风风光光,但是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风光造成家人的过度负担。因此,他们对于家人的要求,基本上就是量力而为。五、希望家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办理丧事:过去临终者通常不会做太多的交代,认为家人自然会根据一般社会的要求去办理。现在由于丧事的办理日益多元化,如果临终者事前没有清楚的交代,那么家人可能就不知应该如何办理较好。此时,有关丧事的决定就会受到葬仪业者的宰制。所以,我们如果有什么丧葬需求,最好能够在死亡前做一个明确的决定。这样做不仅对自己比较好,对家人也可以避免造成日后的遗憾 同11,页78-83。就精神性层面而言,老人生死关怀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第一、我们要了解老人在临终时的精神性反应;第二、我们要了解老人在临终时的精神性需求。就第一点而言,老人在临终时的精神性反应如下:一、担心生命是否有意义的问题:不知自己这一生的所作所为是否有意义与价值?或是这样的意义与价值已经足以给自己、列祖列宗或天地神明做交代?二、担心临终时宗教抉择的影响问题:不知自己没有选择任何信仰,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死后状态?不知自己对于信仰的任何抉择,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死后未来?不知自己对于信仰的虔诚程度,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死后生命?三、担心自己在死亡过程中是否可以安然渡过:不知自己会不会在死亡过程中受到家人的影响而难舍人间情感,造成自己无法顺利离开肉体?或是离开肉体后,无法顺利投胎转世?四、担心死后生命的有无:不知死后是否能够继续存在?存在的方式又是如何?五、担心死后生命的遭遇:不知自己死后究竟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这种天堂或地狱的生活是否是永远的,还是有一定的期限?就第二点而言,老人在临终时的精神性需求如下:一、希望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最好是有圆满的意义:对一般人而言,这一生如果没有意义,那么他们将无法死得瞑目。为了让自己善终,除了需要肯定自己的一生之外,还要认为自己的一生是个圆满的一生,可以没有遗憾的离去。二、希望自己在临终时的宗教抉择是正确的:无论是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临终者都希望这样的选择是正确无误的。这样,临终者才能安然而逝。否则,临终者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去。所以,有关宗教抉择正确性的保证,对临终者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三、希望自己可以安然通过死亡的过程:根据佛教与道教的说法,人在离开肉体或中阴阶段极易受到自己未了的心愿与送终诸亲友的干扰。因此,在死亡的过程中,一般认为只要能够放下未了的心愿,能够割舍亲友的亲情,自然可以顺利的离去。四、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继续存在:虽然有少数的人会认为死后一无所有较佳,但是这种认定通常是与自己对于生命的体会有关。有的人是认为人生本苦,何必死后还有,继续这种苦的生命存在。有的人则认为人生太易犯错,何必让自己轮回于死后生命的惩罚之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还是期盼死后生命的继续存在。唯有死后生命的继续存在,他们一生的努力才算有代价,表示这些努力的确是有意义的。此外,对于死后生命存在的肯定,也可以让我们保持希望地面对死亡、通过死亡。五、希望自己死后的遭遇是好的:对一般人而言,生前不一定会将一生的岁月都好好的过完。但是,在面对死亡时,总希望自己这一生能够是好的一生,避免将来死后受到地狱的惩罚。因此,在生死的转换当中,他们会希望借着宗教的力量拔苦趋乐,让自己死后有机会可以趋向更好的来生、或上天堂或解脱成佛 同11,页70-77。四、 有关老人生死关怀的具体作为经过上述有关老人生死关怀内容的探讨,我们初步了解老人生死关怀的相关需求。那么,我们可以透过什么样的具体作为去满足这些需求呢? 首先,我们认为老人的生死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现有的安养机构而言,老人的照顾与照护一直是整个安养的重心所在。但是,重视生的部分是一回事,忽略死的部分则是另外一回事。不错,的确有些老人是很忌讳谈论生死的。可是,忌讳谈论的结果并不表示不该谈论。因为,对这些老人而言,他们的死亡是如此的确定,确定到逃避也没有用的地步。既然如此,与其逃避而后悔,不如面对而安心。何况,根据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这些老人之所以采取逃避的策略,不是因为他们认为逃避是正确的,而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去面对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借着生死教育的协助,让这些老人一方面可以破除过去对于生死的错误认知,一方面可以提供有关生死的正确认知。这么一来,当老人在面对生死时,就可以自觉坦然的面对了。 然而需要生死教育是一回事,懂得如何实施生死教育则是另外一回事。在一般安养机构中,生死教育的实施的确不能够太过直接,毕竟有些人还是忌讳谈论生死的。因此,我们在实施生死教育时就必须采取间接的策略 同8,页209-210。在此,蔡明昌提出透过宗教教育来实施死亡教育、运用机会教育的功能、透过养生教育来实施死亡教育等间接策略的建议。例如有些时候可以利用一些与生死有关的热门话题作为谈论的引子,或是藉由其它话题带出生死相关议题,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邀请,将生死教育的议题带到演讲当中,让身为听众的老人可以潜移默化地接纳,避免直接诉求所带来的情绪反弹。此外,在老人已经可以接受生死观念的谈论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安排相关的参访活动,让老人了解现在有关生死设施与做法的改变。例如参访较现代化、人性化的殡葬设施,让老人了解现在的殡葬设施是很温馨与可亲的,完全没有过去阴森恐怖的样子,使老人能够安心接纳。同样地,参访较为精致的、个性化的葬礼,让老人了解丧礼也可以办得很精致与符合个人需求,使老人可以死得很自己。 其次,我们认为老人安养机构必须有生死谘商室的设置,以及生死谘商师的进驻。对于老人安养机构而言,上述生死教育讲座与参访的提供虽然已经不错,但是这样做还是不够的。因为,对老人而言,有关生死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生理、心理、社会与精神性各个层面的区分,还有个人的因素在内。因此,我们无法从满足大众一般需求的生死讲座中解决所有与生死有关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较全面性地化解这些问题,那么就必须从个别面对着手。例如有的老人有宗教上的困扰,他认为自己虽然信了一辈子的宗教,但是在信仰上却不够虔诚。这样子的他,死后是否可以为这个宗教所接纳?关于这样的问题,如果真的要给予合宜的解答,就不是一般性的讲座可以适切解决的,而必须藉由个别面对面的做法。所以,这种个别面对的做法,就是生死谘商师与生死谘商室设置的最大理由。经过这样的生死谘商做法,老人的个别生死需求才有满足的可能,他们也才有善终的可能。 最后,我们认为老人安养机构也应该有临终关怀室的设置。虽然有人会说,老人安养机构的目的在于照顾或照护老人,而不是要为老人送终。关于送终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属于家人的问题,或是殡葬业者的问题。但是,这种认定就表示他们没有弄清楚老人的生命与死亡的密切关系。对于老人而言,老人的生命是连接着死亡的,没有一个老人的生命是可以和死亡脱钩的。既然如此,在生死的连贯下,对老人的照顾或照护就不能不触及死亡一面。如果死亡是必须触及的一面,那么我们当然就必须将这一面放在安养机构的设施设置之中。此时,即使有人会说,老人的丧事是由家人处理,我们还是认为安养机构是老人临终与死亡的地方,需要有一个特殊的空间进行老人生死的安顿,而不是单纯地将这样的生死事件交由医院或殡葬业来处理。所以,我们建议在安养机构中设置临终关怀室,让老人在离开人世时不仅可以在他较为熟悉的地方离去,也可以在他所熟识的亲友祝福中离去。同时藉由这样的送别,也让其它安养机构中的老人可以深深地体会到送别的温馨,以及自己未来可以拥有何种方式的送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公司飞机维护员新员工岗位专业知识笔试题目及答案
- 生药学试题试卷及答案
- 高校采购合同模板(3篇)
- 高粱种子买卖合同书模板(3篇)
- 高空施工合同范本售后(3篇)
- 地坪施工与设备租赁综合合同
- 农用土地租赁与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合作框架协议
- 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线员工招聘与安全生产协议
- 民航气象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幼师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自来水厂药品管理制度
- 残值评估与定价模型-洞察阐释
- 意式轻奢软装设计
- 瑞幸咖啡公司员工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动场地车行业竞争战略分析及市场需求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宠物服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胖东来考勤管理制度
-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
- 物理实验安全培训
- 小区物业管家管理制度
-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竞赛-无人机驾驶(植保)选拔赛备考试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