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热点教学资源 (一)课标规定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1.充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1)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学校应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学校领导、专家、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选择经教育部审定的、适应本地特点和需要的教科书。(2)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领域广泛。学校应有意识地调整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和规模,合理配置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如通史著作、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通俗历史读物、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以供学生查阅,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从不同层面和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图片、实物、家谱或族谱,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4)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是应重点利用的影视资源。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应选择那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与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在使用时教师应注意进行必要的指导。(5)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博物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6)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与教育素养,才能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最重要的人人力资源的作用。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及认知基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2.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 根据并围绕着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资源,以使教师和学生运用这些资源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2)思想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重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认识。(3)精选性原则 历史课程资源有多种多样,要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选取反映历史真实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使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的理解。(4)可行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考虑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资源必须易于在教学实际中应用,并且省时、有效。下列是两位教师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中的教学活动片段:教师甲:针对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的困难,布置了课后活动,采访身边的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并记录他们的感受。(课后当听课老师问教师甲,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的资源时,回答不太清晰。)教师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和作用,教师请了一位人大代表进行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如何听取选民意见、提交提案等具体事例,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问:试对两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论。【解题思路】(1)首先,两位老师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的整个教学环节中,都注意到了课程标准中教学资源的要求和规定,在实际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注入式”的讲解方式,考虑到了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但是教师甲没有做好充分的学情分析,没能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资源,很可能起不到高效教学的作用。教师乙请人大代表进课堂,充分注意到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掌控,做好课堂规划。备课方法1、教材分析初中教材是按照时序加主题的形式编排。七年级上为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七下为隋唐时期到清朝中期也就是道光皇帝统治时期的历史;八上为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历史;八下为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九上为世界原始社会到一战的历史;九下为十月革命到今天的历史。2、教案撰写(一)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知识:主要是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时空概念。能力:获取、处理、理解和表达历史信息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B过程与方法过程 :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方法: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或者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推动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备课纸的主要线索,内容最多的部分难点:理论性难点-具体抽象的历史概念史料性难点-例如“金字塔”历史发展进程的难点-五大社会的分期事件进行过程的难点-起因-发生-发展-结果-影响。(三)教学方法情景实践教学法(问题、事件、人物、角色)史料教学法:是历史学科最具学科特色的教学法,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法,可以与谈话法或者小组讨论相结合。讲读法:主要用在对法律、条约、法案等的讲解上,可以与讲解法结合。(四)教学过程A课堂导入(从标题、背景、内容)B感知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或者国内国外)C深入过程(要有历史特色)D延伸影响(可以小组讨论和辩论赛的形式展现)E 课堂小结F作业布置(要有历史特色,可以以手抄报或实地参观等)(五)板书设计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主要成就:(1)17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2)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3)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4)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2.影响:(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出现。(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3)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且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4)促进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为主要内涵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5)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6)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1.主要成就:(1)电的广泛使用显著成就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此后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出现了以内燃机驱动火车、轮船、汽车和飞机。(3)化工技术的发展 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丰富了人类生活。(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2.影响:(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3)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4)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5)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最重要)。(四)垄断组织出现的必然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必然性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因此,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垄断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自然会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它也使技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社会化了。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随着各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已被瓜分完毕。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C )。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 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 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A. B. C. D.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D )。A.经济走向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新航路的开辟: (一)背景1.原因(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4)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2.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2)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3)地圆学说的流行(4)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影响:1.对欧洲(1)西班牙、葡萄牙从海外掠夺了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2)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加入了海外探险的行列。(3)欧洲国家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称为“地理大发现”。(4)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5)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世界:(1)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用多种史观看新航路开辟:(1)全球史观: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2)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3)现代化史观: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和资产阶级壮大之路。(4)革命史观: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空前的灾难。(5)社会史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1.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不属于欧洲“商业革命”范畴的是( B)。A.欧洲与其他地区间商品交流加强 B.新兴资产阶级因物价上涨而谋利C.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出现一批特权贸易公司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A )。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C.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进行的自救运动,也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地位非常重要, (一)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胁。目的: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二)代表和主张:1.代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2.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体西用”。3.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随着洋务运动兴起,清统治阶级内部明显地分裂为对立的两派,把主张学习西方采用机器生产的称为洋务派,把反对派称为顽固派。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是倭仁、徐桐、李鸿藻等。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尽善尽美,不需要任何变革。对于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近代的科学技术、采用机器生产、训练新式军队等措施,都认为是违背祖制,洋务派和顽固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两派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两派争论的实质,是统治集团内部开明与守旧不同政见之争。在争论中,洋务运动依然得以向前推进,但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增添了很多障碍。(三)主要内容1.工业:(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时间: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主要措施:采用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时间: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主要措施:主要兴办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企业。代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2.军事:筹建海军: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亦称之为“水师”),实力最强的是北洋海军。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海军基地竣工。清政府还成立了海军衙门。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3.教育: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之后,各地相继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堂,选送了几批学生出国留学,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四)结果与评价:1.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2.评价:(1)性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胯以中国聪明才力,国耻足以振矣。”这段话体现了(A )。A.洋务派的观点 B.维新派的观点C.实业派的观点 D.革命派的观点2.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场自强运动。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的是(B )。A.创办军工企业 B.试行君主立宪制C.兴办军事学堂 D.派遣留学生3.关于中国近代某企业,有人这样评价:“有国库支付其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C)。A.上海轮船招商局 B.开平矿务局C.江南制造总局 D.天津机器织布局4.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逐渐汇入到工业文明大潮中的重要事件。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 )。A.培养了了解西方的改革人才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C.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D.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5.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D)。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B.重工业和轻工业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3.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4.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5.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6.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规律和启示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等)。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4.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5.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6.政治中心南移对于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如南朝都城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具有一定影响。7.经济重心南移是漫长历史变迁中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当前,在祖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之间的保持协调发展,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1.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D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2.宋史中记载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最准确的意思是( C)。A.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B.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C.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D.南方是粮食主要产区3.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D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苏湖熟,天下足”两宋的经济空前繁荣(一)农业的发展1.北宋的发展圩(wei)田在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如著名的芜湖,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农民推广使用了些新农具,如新型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为了减轻插秧的劳动,人们还创作了秧马。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了交流。水稻“占城稻”从越南引进福建后又推广到江淮和北方。2.南宋的发展苏州,湖州是全国著名的水稻产区,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3.元的发展重视农业发展,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向全国颁发农桑辑要一书,指导农业生产。元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已遍及南方,畜牧业在北方得到空前发展。(二)手工业的兴旺1.北宋的发展(1)矿冶业: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冶炼时使用煤作燃料,鼓风设备由木风箱代替了鼓风皮囊,加快了冶炼过程,并可大量生产优质铁。煤产量相当大,不仅用于冶炼、制瓷业,而且在许多地方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2)制瓷业:北宋五大名窑: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哥窑(浙江龙泉、冰裂瓷)。(3)造船业:北宋建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北宋官府设有很多造船场所,分布在今江西、浙江、等地,其中温州、明州是著名的造船基地。隔离舱和指南针的使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造船业和航海业最先进的国家。(4)纺织业:北宋时期,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2.南宋的发展丝织业也有进步。南宋在今浙江江苏、四川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人,规模很大,有较细的分工。南宋时已发展到了东南沿海地区,棉布开始流行。南宋印刷业的中心是都城临安,印书以种类多、技术考究而著称于世。宋版书为后人所珍爱。3.元的发展 元代的手工业以棉织业、丝织业、制瓷业、印刷业、火器制造业最重要。棉纺织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在元代大有发展。元朝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从海南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促进了松江棉纺织业的发展。制瓷业,景德镇成为制瓷业的中心,有瓷都之称。(三)商业的繁荣1.北宋的发展(1)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控制。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成为“勾栏”。(2)当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3)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当时世界的大商港。中国的商船踪迹,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还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的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4)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一种用纸币印刷的铁钱代用券,叫做“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南宋的发展都城临安府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极其繁荣 。榷场贸易主要存在于宋与金、宋与西南各族之间,由政府管理。征收榷税。泉州取代广州成为最大的外贸基地。在主要的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由于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南宋货币铸造供不应求,政府大量印制纸币。当时流行纸币有钱引和会子两种。钱引流通于四川地区取代了北宋时使用的四川交子。会子分东南会子、淮交会子、湖会会子3种。1.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 )。A.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B.经商方式不限C.官府鼓励经商 D.生活习俗改变2.东京梦华录记载:“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是( D)。A.东汉洛阳 B.东晋南京C.唐代长安 D.北宋开封1.简述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答: (1)城市打破坊市界限。(2)营业时间也不受控制。(3)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成为“勾栏”。(4)当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5)宋朝的海外贸易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的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6)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和铜钱并行的货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2.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洋务运动1.背景:(1)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出现危机;(2)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4.内容:(1)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2)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5.评价:(1)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2)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3)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三)中国近代化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4.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5.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五)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不利因素:(1)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2.有利因素:(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2)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3)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根据新政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31935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第二阶段是1935年以后,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救济措施贯穿始终,所以新政的主要内容还可以用“3R”来概括,即复兴、救济和改革。1.整顿金融业: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2.复兴工业: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3.调整农业:颁布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一)经济大危机的产生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生产社会化是指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大量商品的生产,都需要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许多工序相互衔接,许多企业相互配合才能进行。生产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的集中、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及彼此的依存上。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即社会大部分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榨取剩余价值。由于生产出来的产品要被大部分人消费,但财富掌握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资本家只消费少量的产品,所以经过一段时期,产品就会出现滞销!而且会越积越多!这样,一些企业就会倒闭,为这些企业提供原材料的工厂也会倒闭,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瘫痪,从而形成经济危机。具体原因:一战后,19221929年美国“黄金时代”,又称“柯立芝繁荣”(当时执政总统为柯立芝)。繁荣背后的潜在危机: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国内消费市场饱和,但工厂生产过剩)、股票投机活动、房地产投机等形成泡沫经济。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全美16家财阀控制了生产总值53%(对应根本原因)直接原因: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29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引起大批银行倒闭,各国货币贬值,放弃金本位(以黄金为本位币,每单位货币价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二)经济大危机的表现:恶性循环:金融危机工业生产力下降、工厂破产对农产品需求下降、城市购买力下降农业危机(农民破产、农民生产、消费资料下降)工业生产危机特点:范围广:西方各国政府不合作,转嫁危机、以邻为壑。(1930年胡佛提高关税,各国效仿以牙还牙,使危机形势恶化)1.为了复兴工业,罗斯福政府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这一措施的实施(B )。A.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刺激出口B.减少盲目生产,有利企业的复兴C.取消了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D. 强化了社会保障,稳定社会秩序2.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原因是( C)。A.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B.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宋明理学 (一)背景: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吸收儒家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广为传播,主张“贵儒”“遵道”;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二)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的思想体系。(三)内容1.程朱理学 (1)北宋:程颐、程颢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是天理。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天理是什么,父子君臣。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怎么样获得天理,格物致知,即方法论。(2)南宋:朱熹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承认万物的本原是天理,还进一步提出天理是什么,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在格物致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物”是什么。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科学之真。格物致知的目的。2.陆王心学 (1)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是“心”,但是“心就是理”,所以心学是理学。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方法论,既然万物都在心中,那么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发明本心”。(2)王阳明 宣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即心外什么都没有,人心才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即把知、行统一于人们的内心活动中。(四)影响:积极: 1.宋明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了理论依据,从而成为官方哲学。 2.宋明理学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理学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消极: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产生消极影响。1.课堂上,历史老师在教“宋明理学”这一章课文,在自由讨论环节,A学生对课文中所提及的一位理学家进行总结,A同学认为该理学家可以用“理学”、“支离”二字进行概括,老师说A学生对该理学家的评价与陆九渊对该理学家的评价相似。由课堂的这段讨论中,最可能推出理学家的主要观点是(A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答案】A。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B、C、D三项。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 B)。A.天理 B.儒家的伦理道德C.宇宙 D.人本【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中朱熹强调的是“理”是万物的根本,“理”构成了儒家社会道德关系,即三纲五常,朱熹提出了“理”是三纲五常形成的哲学基础。所以B正确。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变法,也历史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高频考点,考察的角度比较固定,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的影响及失败的原因等角度进行考察,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全面进行掌握。鉴于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历次考试中针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也比较多样,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等等,都有涉及,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重点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背景:(1)土地兼并严重。(2)农民的反抗斗争频发。(3)冗官、冗兵、冗费。(4)辽、西夏的威胁。2.内容:(1)时间和人物:1069年,宋神宗、王安石。3.评价:(1)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变法在推行中存在缺陷,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2)意义:王安石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变法的实质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通过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1.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D)。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答案】D。解析:王安石变法期间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的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2.在王安石变法中,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这一措施是( A)。A.青苗法 B.置将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答案】A。解析: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这项措施本是为了抑制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但实际执行却出现偏差。故选A。3.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失败的原因。答:(1)内容:财政经济方面: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军政方面:置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置军器监;教育方面:编纂和颁行三经新义,改革科举,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整顿学校。(5分)(2)失败的原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变法在推行中存在缺陷,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复习热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基本史实 1.重农抑商政策(1)开始: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2)含义:强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徭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4)影响 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后期(明清):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2.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3)表现: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主要是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清初“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以后只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4)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 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如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 ,丝织业手工工场里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另外在棉纺织业的中心松江和在广东佛山铁器制造业中也出现了。(3)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进一步扩大,分工更加细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4)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的阻碍(如: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窄 ;地主和商人大量购田置地,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等)。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等。1.如何看待重农抑商政策(1)积极作用:(前期)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2)消极影响:(后期)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如何看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等。(2)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它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等。(3)启示:一个国家不能够关起门来搞发展,不能够搞“闭关锁国”;中国只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1.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D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2.南宋学者叶适说。(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到汉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认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叶适的观点是( B)。A.宋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商业发展B.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该政策存在弊端C.经济重心南移,促使人们经济观念转变D.表明义利兼顾的观念成为当时主流思想3.汉书食货志记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反映了(B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实行重农抑商有其必要性C.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男耕女织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图书资料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保育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3-Hydroxy-2-6-dimethyl-5-methylene-heptanoyl-CoA-3-Hydroxy-2-6-dimethyl-5-methylene-heptanoyl-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1-Aminopropan-2-ol-d6-Monoisopropanolamine-d-sub-6-sub-生命科学试剂-MCE
- 电热厂招聘面试题库:机械工程师岗位的深度探讨
- 机务工招聘面试试题与解析
- 新兴行业求职面试题库:金融、电商、市场营销等
- 高级民航飞行员面试题及答案
- 高职教育面试模拟考试
- 求职者必读:面试题公布时间及答案解析与求职策略分享
- 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标准
-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注音版)
- 1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线路工程)
- 学校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总结”工作制度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15吨压片机设计
- 网络设备巡检报告
- 2023年义务教育音乐2022版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GB/T 4513.7-2017不定形耐火材料第7部分:预制件的测定
- 铁路职工政治理论应知应会题库
- 服装购销合同范本服装购销合同
- 科室随访系统-功能清单-DC2018012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