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三首教案 陈秀枝【教学目标】一、赏析诗词的意境和抒情技巧。二、体会作者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家园亲情,认识中国人的故园情结。【教学重、难点】一、背诵三首诗。二、体味、感悟诗词意境。【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句有很多,大家能想起一些吗?如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人归落燕后,思发在花前。”等等,说不尽的思念,读不尽的乡音乡情。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组诗词,这些诗人们同样向我们展示了各自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首先来读读杜甫的月夜,看看他身陷囹圄之时,是如何表达他的思乡之情的。(二)、学习月夜1、关于杜甫和本诗的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父杜审言。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舟中。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合称“李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是对其诗作最合适评价。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2、听朗读,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情感。正音。3、深入研究,揣摩意境。思考:在诗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再读诗歌。回答:这首诗抒发了杜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月”、“独看”、“遥怜”、“湿”、“寒”、“双照”“泪痕”等都可见诗人的思念之情。重点品味:“独看”重在离别,“双照”意在团聚。“独看”表现的是现在,“双照”寄寓的是将来。前后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情感之深。这是诗眼。“湿”、“寒”二字写出了夜已深、人不寐的情形,表现时间之久,思念之深。4、笔法探究。“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思考: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作者采用的是“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诗人自己望月,却写妻子看月,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想念自己,最终要表达的还是自己深深的情意,这样写多了一番情致,多了一番曲折。诗之妙处就在于此。已学过的八声甘州(想佳人)、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5、领略“炼字”之妙。思考: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因为儿女太小,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月怀人,所以说“独”。“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6、知人论世,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思考: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吗?诗人与家人的分离是什么造成的?是安史之乱,是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像诗人一样,情人分离,夫妻分离,亲人分离,还有很多很多。因此,本诗不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还是包含了战乱时期广大百姓共同的痛苦。而早日结束战争正是天下百姓共同的心声。这正反映了“诗圣”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7、小结并有感情地诵读,背诵。(三)、学习夜雨寄北1、导入。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夜空。这种情形下,提笔铺纸向人述说自己的思念之情,别有滋味在心头,怎么说呢?说什么呢?我们看看李商隐是怎么说的?说些什么?2、知人论世。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3、朗读并解题。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4、再读,理解诗意和写法。“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共剪西窗烛”,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5、写法探究。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诗中两个“期”字,“巴山夜雨”也两次出现,这在格律诗中是要极力避免的?诗人却反而这样“重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正体现了章法结构上的独创性。“期”字重复,一个是妻子问,一个是自己答;妻问希望他早归,自己答感叹归期没有准确的时间。“巴山夜雨”意象重复出现,前一个意象描绘了眼前实景:孤苦凄寂;后一个意象则虚写了设想的未来:温情脉脉,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形成对照,把现实遭遇的无奈、残酷与未来憧憬的温馨、幸福融合一体,更加突出了眼前因为“巴山夜雨”而归期“未有期”的不幸和感伤。从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限哀愁、愤懑与绝望。从写法上看,前一个“巴山夜雨”意象以景写情,后一个“巴山夜雨”意象以情写景,两处重复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巧妙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突破了格律诗的格律,使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思考:诗人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之后,并没有写自己当时的心境,却想像将来的日子,这样写有没有冲淡了思念之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叙说的是“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这表现的正是反衬之妙。6、朗诵并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四)、学习水调歌头1、导入。“诵明月之词”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回顾有关明月的诗句或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简要复习有关苏轼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极大。2、朗读,注意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3、关于序。思考: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背景简介: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日,当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水调歌头是长调,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5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他乡,词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从词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4、研读词作,鉴赏意境,领会风格。思考: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思考:本词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片各起到什么作用?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了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高处不胜寒”也因此成为名句),下片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名句很多)思考: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思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成了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5、小结。思考: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租住宅租赁合同与租户宠物饲养协议
- 离婚协议性质解析与财产分割、债务承担详细条款
- 离婚协议书模板:离婚后财产分割与子女医疗费用协议
- 物业管理租赁合同主体变更及三方责任划分协议
- 离婚时子女抚养权与财产分割双重公证协议
- 离婚协议子女探视权及财产分割综合协议
- 离婚协议样本:共同创业失败后的财产分配方案
- 离婚财产分割公证与协议执行合同范本
- 离婚后双方子女探望权及监护权调整补充协议范本
- 农业生产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乡镇综合执法队员职业素养要求及考试要点
- 2025年村级后备干部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合同范本技术咨询合同
- 银行情绪与压力管理课件
- 2.2创新永无止境(课件)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
- 2025企业销售人员劳动合同
- 京东安全工程师笔试题库
- 2025版校园食堂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表
- 《全面质量管理》习题集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定稿《一着惊海天》教案课堂实录(区级公开课)
- CAESAR II简易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