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PowerPointPrese.ppt_第1页
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PowerPointPrese.ppt_第2页
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PowerPointPrese.ppt_第3页
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PowerPointPrese.ppt_第4页
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PowerPointPrese.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制作者:曾科零霄王佳文全亮陈盛超,京都,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中国历代都城地理形势,中国历代都城地理形势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几十个朝代和政权的兴替,随之产生了丰富的都城文化。都城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枢纽、军事的城堡,因此,在地理上必须很讲究。选择城址,一定要考虑自然条件,诸如山川地利、水土物产、气候风景、都要精心分析。这样,就产生了者城风水的理论和实践。古汉语中,“国”字往往者城的代名词。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一般情况,都城简称为都。释名说:“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都城又称京师。公羊传说:“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师者,众也。”夏朝、商朝的都城称邑。如夏邑、商邑。周朝至京朝,都城多被称为京师。建筑城邑、住宅是很严肃而重大的事情。从考古看,殷商的卜辞中有许多关于建筑的记载,如“王乍邑?帝若?”(王要建邑?上帝同意吗?)“王有石才鹿北东,乍邑于之?”(王有石在鹿地的东北,作邑于此。)这些卜辞是问修城邑有没有祸祟?方向合不合适?殷商的城建颇具规模,从郑州和安阳发掘的遗址看,基址的朝向接近磁针的正方向,即正南北向或正东西向。基址底部呈水平状。这些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测定方向的水平的技术。,中国历代都城,秦咸阳(陕西咸阳东)西汉长安(陕西西安西北)东汉雄阳(河南洛阳东)西晋洛阳(河南洛阳东)东晋建康(江苏南京)隋大兴城(陕西西安)东都洛阳(河南洛阳)东都(河南洛阳)京师(陕西西安)唐长安(陕西西安)东都洛阳(河南洛阳)北都太原(山西太原西南)中都河中府(山酉永济西南),北宋汴梁(河南开封)南宋临安(浙江杭州)元大都(北京市)上都(内蒙古多伦西北)明南京应天府江苏南京)北京开封府(河南开封)京顺天府(北京)中都凤阳府(安徽凤阳)南京应天府(江苏南京)清京师顺天府(北京市)留都盛京(辽宁沈阳),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长安的建都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关中盆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阻三面而守,东出足以制内,有扼拊亢背之势;当来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吐蕃先后构成主要威胁时,择都关中还便于抵御外侮,向西北开拓疆土,故西汉、隋唐皆定都长安,于制内御外都屡有建树。关中之不足,在于脱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土地有限,物产所出难以满足京师及西北边防用度,惟借运河转漕,劳费不止。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河朔联兵,拒不纳赋,京师所需只得取自千里之外的江淮地区,加之长安屡遭兵燹,破败不堪,作为国都的地位就难维持了。洛阳,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代营建洛阳为东都,以居洛为常,被时人戏作“逐粮天子”,正是看重洛阳地理适中,便于集聚贡赋。伊洛盆地的优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诸夏之势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晋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邺,地处公元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虽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自曹操攻灭袁绍、平定北方,离开经营多年的兖州、许昌而都邺,至公元580年邺城被隋文帝杨坚焚毁,邺作过近一百年北方较大地区政权的首都。若把殷商包括在内,则有三百七十年国都的历史。邺亦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下的跳板,并与洛都腹背相倚,关系颇为特殊。倚邺助洛易图南进,但据邺也能制洛,以洛制邺则难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多有反映。,名都城简介,开封为都始于五代。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移向江南,东北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为优势的开封遂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如果包括金朝末年躲避蒙古压力从中都(今北京市)迁都于此,开封建都历时二百二十一年。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杭州,自吴越钱氏立国定都至南宋灭亡,先后作过两朝二百余年的都城。其建都条件既不因位置居中,也无险要地势可以凭借,而是由于地处“苏湖熟、天下足”的全国经济重心,不愁供给;江南运河的疏凿使杭州襟江带河成为东南交通的枢纽,“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加上将台、凤凰、吴山、万松岭等一连串冈阜,居高临下,提供了营造宫室的理想地址。正是雄厚的经济力量,竟然使择都杭州的南宋偏安了一百多年。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皆定都北京,历时六百年之久。至于南京,虽然邻近富庶的江南地区,又有大江之险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国,然而长江巨防毕竟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适于保东南半壁江山。东晋南朝择都建康故能多延岁月,若图南北一统,则显得难于驾驭。而北京,南抚中原,北连朔漠,地处华北平原同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交通联系的门户,依山带海,形胜可恃。当统一王朝由北方民族建立或外界威胁主要来自东北方向时,定都北京具有维系祖庭、关系国运的重要意义。因而北京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时间最长的京都。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远离富庶的江南经济区,使元、明、清三代始终为解决都城的供给问题而费尽心力,并因此而产生诸多政治问题。,通常称西安、开封、洛阳、北京、南京、杭州为六大古都。,从现实看,最能体现古都特点的为西安、北京和南京,三地文物古迹多,基本上保持了古城风貌。洛阳、开封则城市面貌今昔大不相同,文物古迹破坏严重,但那些硕果仅存者却因历史悠久,而具有较高价值。杭州作为国都的历史原本较短,现存遗迹不多,故主要以风景城市闻名。安阳是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在现市区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时273年,成为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之后又有曹魏、后汉、前燕、东魏、冉魏、北齐先后在安阳附近的邺城建都。但因时间过久,地面文物已破坏殆尽,只有殷墟等少数价值很高的历史遗存。,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如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我国古代都城建设都有周密的整体规划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正朝夕”,“水地以县”,天子之国应“方九里”,“旁三门”,“有沟树之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市朝一夫”,“王宫门阿五雉”等。这一系列要求正是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礼制”的体现。根据这些要求所营建的都城,一般具有方正严谨,左右对称,棋盘式布局等特点。帝王深居宫中,远离市,幽静、安全,又足以体现帝王之尊严与天下归一的愿望。商业集中,便于贸易;百姓居小巷之内,既安静,又便于治安管理。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条庄严、笔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是堂堂正正的对称街区,城中部有层层叠叠的紫禁城宫殿群。整个北京犹如一个完整的协调的艺术品,结构严整,层次分明,布局井然,设计匀称,棋盘状街区格外古朴、完整、协调,还有大量方便舒适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与静谧、优美和凝聚着古老历史的胡同。北京的这一古都风貌,被丹麦城市规划学家SER休森称为“世界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城市专家E贝康称它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西安的汉、唐都城,也具有上述北京古都特点,只是在宫廷、街区布局、古城设施等方面因经过几次迁址,遗址破坏较严重。但城区及其附近地下仍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文物古迹。,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首先,古代都城选址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第一就是山水条件。有一种说法叫选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们搞建筑。都城是一个建筑群体,跟盖房子一样。盖房子要采光、要朝阳。建都城呢,要选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么呢?面水是为了生活需要,背山当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对于都城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虑政治的安全,考虑它经济的发展,或者正常的一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运作。所以说不考虑基本的经济条件、基本的环境条件是不行的。第二个还要考虑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还是商王朝,它尽量考虑它的都城要能够便于控制它的国家。但居中这个理念并不完全的就处于整个国土的中间。长期以来,我觉得中国首都,在我统计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阳,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居中的地区,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个中心枢纽。古代人重视交通,首先交通好多路是后人修的,没有修路条件是不行的。比如秦始皇上台以后就要修路,实际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有各种道路,有直道,一直到现在的包头,从西安到包头。有弛道,还有各种道路。东边可以到现在的辽宁绥中,甚至山东半岛。西面呢它可以也走的会很远,南面也修,一直修到现在长江三峡。有的通过栈道连的。因此呢,因为当时要想对国家行使统治,行使权利,没有必要的交通设施,那根本没法达到,没法满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选址当中,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势、地理位置,都是非常关心的。,再一个就是人文的和经济发展条件。人文条件呢,包括它的发家、发展。比如秦人他起于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营。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长安。我们说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于现在的岐山、扶风一带。就是宝鸡地区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儿。再一个人文背景,这地区相对应该说比较发达的或者比较先进吧,经济上应该比较发达,不能说经济上太贫穷或者说自然条件太恶劣。但是最起码的生活没法维持,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像秦定都完咸阳以后,到汉朝为什么不定都在洛阳而定都在长安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长安在当时的人认为来讲,人们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分了九等。而现在的所谓的大西北,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当初是上上的,被称为“天府之国”。现在我们天府之国是指成都平原,当时指天府之国是关中平原。当然这个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公元前240多年,让一个非常有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叫郑国的给他修一条渠,叫郑国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渠。郑国渠就是引泾河的水,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叫“泾渭分明”。就是泾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个清的一个浑的。把泾河水引到叫渭北高原,从而把它的当地产量大大提高,国力大大增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定都特别要注意的地形。产量提高了,粮食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越落后,历史越久远,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越大。到现在来说我们应该说粮食越来越大家觉得无所谓了,社会越进步,饮食在经济所占的比例越小,因此农业来说对一个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阳,洛阳有伊洛流域,伊河、洛河。这地方呢,应该说各方面条件农业生产相当好。北京这个地区呢。应该说尤其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以后,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因为整个中国经济的东移,我后面还要讲到这些事情。,它不单单是农业,涉及另一个方面的经济,经济重心的东移,而造成都城的东移,也是跟经济有关。我想呢,作为都城的选址这方面呢,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还有个军事因素。比如像元代,当然它主要发源地是靠北的,内蒙古或者蒙古。比如清它是东北地区,但是明代为什么也立都北京呢?从南京要迁过来呢?应该说在明代的时候,当时作为军事的主要的来自军事外边的威胁,北面比南面要大得多,南面对它没什么威胁,在明代的时候,在元明清的时候都是这样。这样的话,把政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放在了北京,应该比放在南方,比放在南京更有利。这也就是为什么选址在北京。元明清,包括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它既不再往北走,也再不往南走,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选址这个问题呢。也不单单是看一方面,要看多方面因素。既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也有人文环境的;也有地理环境的;综合多方面因素。而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所谓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面临的不同军事任务,面临的军事形势。比如在汉代,西汉的时候,它的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匈奴,从北部和西部来的匈奴。因此它搁在长安,到了东汉的时候就变成洛阳了。相对来说那时候的匈奴威胁比西汉小多了。它更便于指挥了,为了和匈奴作战便于指挥放得更西部地区;再一个刘秀家的大本营在南阳,南阳在洛阳南部,洛阳离它更近一些;从他的政治势力发展来说搁在洛阳更好一些。因此呢,我就说作为都城的选址,我想不但是中国,可能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都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最后导致这么一个结果选在哪儿,有时选不好造成王朝的覆亡,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历史,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当时叫蓟丘,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又在线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镇元代残余的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坛,北面有地坛,东南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北京之所以历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面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历代先哲的重视。元代蒙古贵州巴图南曾对忽必烈极力推荐北京,元史巴图鲁记载巴图南语:“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于是,忽必烈决定定都于燕。元代的士人都知道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描述北京“右拥太行,左注小伙子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询问大臣可否在此建都。臣僚们认为这是元代亡国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鲍频说: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南京兴王之地,不必改图。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赶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去当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他的封地(时称燕京),龙潜于此,多有经营。上有所好,下必应之,他的臣僚纷纷表示赞同。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群臣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明人普遍认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举。万历年间修撰的顺天府志卷一云:“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明末,朱明政权江河日下,大厦将倾。有些风水先生认为应归罪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代都燕200年,英宗被俘,武宗被围阳和、李自成围京师,多灾多难,政局一直不稳。北京离北边的边界太近,确实造成明政权时有不安。但是,明政权衰败的原因不在地理,而在封建统治者。如果不是这样,清朝怎么能继续在北京建都二百多年?现在,北京正在全国、全世界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几句诗。“虎踞龙盘”四个字是对南京地形的描述。南京的西面有座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像一个蹲着的老虎,东面有钟山,像盘曲的卧龙。所以,历来的人们称南京为“虎踞龙盘”。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据晋代张勃的吴录,刘备派遣诸葛亮到南京,诸葛亮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赋云:“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书志解释说:“虎踞龙盘,帝王表其尊极。”唐代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云:“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可见,“虎踞龙盘”一词已为人们认同。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三国的东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连续在此建都,史称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国辛亥革命、蒋介石国民政府都在此建都。南京的名称多有变化,战国时楚置金陵邑,秦称秣陵,东吴称建业,晋及南朝称建康。明称南京,南唐和清朝称江宁府,太平天国称天京。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州、张公州、白鹭州等沙州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使得历代统治者都很看中这块宝地。不仅如此,南京还处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大环境中,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是资源丰富的粮仓,形成了很好的经济基础。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汉,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达。据说,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今清凉山筑城,又埋金以压王气。,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冯国用、陶安、叶兑纷纷主张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冯国用传记载冯对朱元璋说:“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为钟山赋诗,邓伯言云:“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是一句极赞南京有帝王之气的诗,朱元璋拍案大声叫绝,邓件言以为太祖发怒了,吓得半死。朱元璋听从了儒士的建议,由刘基等人相地,精心营建南京。明实录卷21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修筑城墙和宫殿的情况:“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卑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乐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胜焉。”明代的封建文人认为,天下能够作为帝王之都的地形不过两处,一是南京,一是北京。日下旧闻考引明代杨文敏集云:“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所以,明代一直有建都北京还是建都南京之争,明成祖后来终于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机构,负责南方事务。太平天国也存在定都北京还是定都南京之争。洪秀全执意定都南京,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三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4年又被湘军攻陷,农民革命惨遭失败。许多史学工作都认为太平天国不应当定都南京,而应当锐意北伐,直取北京,夺取全国胜利。定都太早,只能使革命意志衰退。风水先生对南京的龙脉走向有过描述。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谈南京寻龙时说:“若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漂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左分一枝,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这一套说法很烦琐,我们切不可拘泥。,西安:南阻秦岭、北滨渭河,西安,古代称为镐京、长安,它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周以丰、镐为都,秦以咸阳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东汉、曹魏、后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历代统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这与西安的地理形势有关。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代张良对西安的赞誉:“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进而,天府之国也。”咸阳紧邻西安,秦朝建都咸阳。咸阳在九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体现了“万世一系”的秦帝国都城的宏伟和尊严。隋朝立国后,放弃了原来的长安城,在东南另建新城,隋书文帝纪记载:“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于是,选择了“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龙首高原建新城。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宫殿坐北朝南,“南面称王”。当时称为大兴城。唐代改大兴城为长安,并且增修宫殿。唐朝皇帝认为隋朝的宫城建筑所处地势偏低,便在东北龙首塬高阜上新建了大明宫,又在城内修建了兴庆宫。整个长安城布局工整,它以南北御道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边各有54个坊和一个市,表现出对称美。长安城的格局对北京城的建筑形式是有影响的。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是仿照长安城兴建。,洛阳:天下之中、山河拱戴,洛阳号称九朝故都。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后)、后梁、后唐、后周在洛阳建都。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它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风水先生认为洛阳是龙脉集结处。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洛阳龙势时说:“洛阳,即今之河南府也。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起首阳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早在西周初年,洛阳就被周公看中了,并且以都城的规模进行勘测。尚书记载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以占卜的形式相洛邑。“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水东,亦惟洛食。”尚书又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洛邑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按照事前周详规划而建筑的城市。分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是洛阳作都城之始。洛阳有伊、洛、涧、四条河流贯穿其间,它在洛水之北,从战国开始,人们称洛邑为洛阳。洛邑在战国之前称王城,地址在今洛阳以西。东汉至北魏,都城建在今洛阳以东的白马寺。隋唐时,洛阳大加扩建,隋炀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据说,隋炀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据说,隋炀帝对洛阳的地形很欣赏,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保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开封:北据燕赵、南通江淮,开封,在战国时魏国建都称大梁,五代后梁建都称为东都,后晋、后汉、后周在北建都称为东京,宋代在此建都称为汴京。因此,开封被称为六朝故都。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挤青齐。它的附近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