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关系看早商的主都和陪都_潘明娟 - 副本.pdf_第1页
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关系看早商的主都和陪都_潘明娟 - 副本.pdf_第2页
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关系看早商的主都和陪都_潘明娟 - 副本.pdf_第3页
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关系看早商的主都和陪都_潘明娟 - 副本.pdf_第4页
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关系看早商的主都和陪都_潘明娟 - 副本.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古年第期研究与探索 从郑州商城和堰师商城的关系看 早商的主都和陪都 潘明娟 关键词堰师商城郑州商城主都陪都都城体系 一 , “ ,” ,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 , 目前被指为汤都的 遗址主要有两处 , 即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 在堰师商城 、 郑州商城这两座遗址 中 , 学者无论认定哪里是汤毫 , 一般都要对另外 一处遗址的性质做出合理的解释 。 对于这两 座城的具体建城时间和都城性质 , 学术界的 观点主要可归纳为三种 。 第一种观点认为郑州商城为仲丁隧都 , 堰师商城为盘庚的殷毫 。 这是以 “ 二里头 二 、 三期为西毫 ”说法成立为前提 的 。 第二种观点认为堰师商城为汤之毫都 西毫 , 郑州商城为仲丁之嚣隧都 , 堰师商城比郑州商城的建造时 间早多 年 。 第三种观 点认为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同时并存 , 或堰师商城始建年代稍晚于郑州 商城 , 在都城性质上 , 有认为二者共为汤之 毫都 , 是中国最早的两京制 , 有认为郑州 商城为主都而堰师商城为太甲桐宫或商代 一座别都 。 对于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关系 , 本文 拟从二者的都城性质 、 使用年代人手 , 在确 定二者是同时并存都城的基础之上 , 考察这 两座都城的主次关系 , 确定哪一座都城是主 都 , 哪一座都城是陪都 , 并论证早商都城体 系形成的原因 。 一 、 了 匾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性质 在确定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性质之 前 , 我们首先需要界定都城的含义 。 作者 潘明娟 , 西安市 ,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第期 总 古代都城作为统治中心 , 首先是城市 。 随着阶级社会的确立 , 统治阶级最大的统治 堡垒即政治中心城市就成为都城 。 都城的物质要素是什么 左传 庄公 二十八年 “ 凡邑 , 有宗庙先君之主日都 。 ” 说文解字云 “ 有先君之旧宗庙日都 。” 广 韵 “ 天子所宫日都 。” 释名 “ 都者 , 国君 所居 , 人所都会也 。”我们可 以这样认为都 都城是国家的统治者君或国君生活并 对全国进行统治的地方 。 因此 , 确定都城的 条件应该有两点 。 第一 , 文献上有明确的建 立都城的记载 , 如 “ 以某地为都 ”、“ 都某地 ”, 甚至 “ 作宫邑于某地 ”, 因为宫殿在进人阶级 社会后一般是统治阶级居住 的地方 , 可以说 是统治阶级的象征 , 在一定意义上宫殿代表 着统治 阶级的统治与政权 。 有宫殿的地方 , 其政治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 第二 , 考古意义 上的都城 。 早期文献记载相对简略 , 我们的 研究除以文献记载为主之外 , 还要从考古的 角度来判断某地是否是都城 。 张光直先生曾 经论证过 , 确认中国古代城市应该有五条标 准夯土城墙 、 战车 、 兵器宫殿 、 宗庙与陵 寝 祭祀法器与祭祀遗址手工业作坊聚落 布局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则性 。 这五条标 准主要包括三个意思城市是军事防御 中 心 、政治与宗教 中心 、 手工业商业 中心 。 都城 作为特殊的城市 , 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 首先 , 要有 “ 宗庙先君之主 ” 或 “ 先君之旧宗庙 ” 等 宗庙祭祀设施 , 即都城要有宗教祭祀功能而 且此功能规格较高 。 其次 , 这里要有统治者 居住的地方 , 即 “ 天子所宫 ” 或 “ 国君所居 ”, 我们姑且称之为宫殿区 , 这表明都城要有统 治和行政功能 。 第三 , 这里是大量普通居 民 居住 、 生活的地方 , 即 “ 人所都会 ”之地, 则都 城应包括日常生活功能 。 第四 , 与以上功能 相匹配的其他设施 , 如保护统治者不受攻击 的军事防御设施 、 维护生活运转及众人消费 的经济活动等 。 根据以上对都城要素的定义 , 我们来看 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能否算得上都城 。 一考古材料 先看堰师商城 。 堰师商城建于洛河北岸 稍稍隆起的高地上 , 整体略作长方形 。 城址 南北长米 , 最北部东西宽 、 中部 东西宽 、 南部东西宽米 , 面积约为 万平方米 。 城周 围有夯土城墙 。 宫城在 僵师商城南部 , 北墙长 、 东墙长 、 南 墙长 、 西墙长米 , 墙宽米左右 , 夯 土厚 一 米 。 年宫城北部发掘出 “ 大型建筑基址处 , 其中大型宫殿建筑 座 、 大型池苑遗存处 、 祭祀遗存处 , 其 中大规模的祭祀场所处 。” 而城内大量 的 平民墓葬及尸乡沟 “ 以北密集的商代居住遗 迹 ”, 说明僵师商城的城内不仅有宫殿 、 祭祀 遗址 , 还有大量各个层次的居民 。 从城内的 手工业遗址来看 , 堰师商城应该具有一定的 经济功能 。 堰师商城还有完善的军事防御体 系 , 包括三重城垣 、 宫城与府库的互相呼应 , 以及小城城墙的马面式设计等 。 这就表明了堰师商城的宗教祭祀功能 、 统治和行政功能 、 日常生活功能和军事防御 功能 , 具备都城的要素 。 需要注意的是 , 僵师 商城不是太甲桐宫 。 因为太甲桐宫是离宫别 馆 , 不是都城 , 太甲桐宫没有完整的都城基 本要素它可能有宫室和祭祀场所 , 有完善 的防御设施 , 甚至有一定 的手工业活动 , 但 作为离宫 , 它不会有大量的各个层次的居民 居住 。 相反 , 堰师商城的都城要素非常完 备 。 因此 , 笔者认为 , 堰师商城是一座都城 , 而非太甲桐宫 。 再看郑州商城 。 郑州商城的规模比堰师 商城的规模要大得多 。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即 今郑州市区内偏东的管城区和金水区所辖 的郑州旧城区一带 。 郑州商城内城城垣的形 制除北城墙东段略呈东南至 西北 向的倾斜 状外 , 其他各部分城墙的方向 , 基本都是属 于近东西和近南北形 。 整个郑州商城城垣呈 南北纵长方形 , 其中东墙长约 、 南墙长 总 考古 约 、 西墙长约 、北 墙长约米 , 总周长约米 。 在郑州商城的南城墙与 西城墙外侧 一 米处 , 发现没有合围 的外郭城墙 。 郑州商城的宫殿区范围较大 , 祭祀场所 较多 。 郑州商城宫殿区遗址略呈东西向长方 形 , 东西长约 、 南北宽约米 , 总面积 约万平方分米 。 另外 , 在郑州商城城垣 内 外的商代二里 冈下层二期与商代二 里冈上 层一期的文化堆积中 , 发现一些祭祀坑和青 铜器窖藏坑 , 可能与举行祭祀后的埋藏有 关 。 如位于郑州商城商代北城墙东段内侧的 约余平方米的殉狗殉人坑 , 西南距离宫 殿区东北边沿处约米 , 住在宫殿区内的 奴隶主贵族在这里举行祭祀非常方便 。 又 如 , 商城内西北部的祭祀遗迹 , 东距宫殿区 约米 。 考古发掘表明 , 在郑州商城 “ 中部 、南部 和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 还散布着一些商代二 里冈期的一般居住区遗址或遗存 。 只是由于 多数居住区遗址或遗存所在地曾被汉代及 其以后各代在这里所建的 “ 管城 ” 与 “ 郑县 城 ” 的旧城区所破坏或覆盖 , 所以 , 目前对于 商城内的商代一般居住区遗址发掘较少 。 以上考古资料证实郑州商城具有宗教 祭祀功能 、 统治和行政功能 、 日常生活功能 和军事防御功能 , 具备都城的要素 。 因此 ,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堰师商城和 郑州商城从其规模 、 布局及城内大片秩序井 然的夯土基址来看 , 无疑均够得上王都的级 别 。 二文献记载 汤毫的地望 , 有以下文献记载 。 “ 伊尹奔夏 , 三年 , 反报于毫 。” 吕氏春 秋 慎大览 “ 汤放莱而复薄 。” 逸周书 殷祝解 “ 汤既融夏命 , 复归于毫 。” 尚书 汤 浩序 “ 汤既细夏命 , 还毫 。 ” 史记 殷本 纪 “ 汤始居毫 , 从先王居 。 ” 书序 “ 汤以毫 , 武王以部 , 皆不过百里而有天 下 。” 战国策 楚策四 “ 汤封于毫 , 绝长继短 , 方地百里 。” 墨 子 非命上 “ 汤居毫 , 武王居部 , 皆百里之地也 。” 荀子 正论篇 “ 桓公问管子曰 夫汤以七十里之薄 , 兼莱之天下 , 其故何也 ”, 管子 轻重篇 甲 “ 汤处毫 , 七十里 。” 淮南子 泰族 封 “ 禹兴于西羌 , 汤起于毫 , 周之王也以丰 镐伐殷 。 ” 史记 六国年表 “ 文学曰 桨纤有天下 , 兼于漓毫 。” 盐铁论 险固 “ 造攻子鸣条 , 肤哉自毫 。” 尚书 伊 划 “ 汤居毫 , 与葛为邻 。 葛伯放而不祀 , 汤使毫众往为之耕 , 老弱馈食 。” 孟子 滕文公下 “ 伊尹去毫适夏 , 既醚有夏 , 复归于毫 , 入自北门 。 ” 书序 “ 昔有成汤 , 自彼狄羌 , 莫敢不来享 , 莫 敢不来王 , 与商是常 。 天命多辟 , 设都于禹之 绩 。” 诗 商颂 殷武 商汤灭夏即天子位 , “ 作宫邑于 下洛之 阳 。” 春秋繁露 三代改制质文 以上都城的地望 , 根据后人的理解 , 出 现了多种说法 , 主要有 “ 杜毫说 ”、“ 南毫说 ”、 “ 北毫说 , ,、“ 垣毫说 ”、“ 西毫说 ,、 “ 郑毫说 , , 等 。 以上每一种说法均有一定 的道理 , 或有 文献记载论证 , 或有考古资料支持 。 因此 , 早 在西晋时期 , 皇甫谧就提出了调和 “ 三毫 ” 的 说法 , 认为汤都是先南毫后西毫 , 唐代张守 节附和日 “ 汤即位 , 都南毫 , 后徙西毫 ” 。 商 都的迁移较为频繁 , 有 “ 前八后五 ” 之说 , 但 第期 总 毫之迁移 , 未见记载 。 所以 , 调和众 “ 毫 ” 的迁 移说可能行不通 。 如果不考虑毫都的迁移因 素 , 则众 “ 毫 ” 还有另一个可能 “ 毫 ” 是同名 异地 , 是 同时存在的多个都城 。 就僵师商城和郑州商城来说 , 二者皆有 “ 毫 ” 名 。 根据文献记载 , 堰师商城一带称为 “ 毫 ” 地 , 是东汉末年以后 的事 。 , 东汉之前没有 称 “ 毫 ” 的 。 汉书 地理志 河南僵师县下有 班固自注 “ 尸乡 , 殷汤所都 。” 西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 三代改制质文 中云 “ 故汤受 命而王 , 作宫邑于下洛之阳 , 文王 受命而王 , 作宫邑于丰 , 武王受命 , 作宫邑于部 , 周公辅成王受命 , 作宫邑 于洛阳 。”这里下 洛之阳指堰师一带 , 与丰 、 部 、 洛阳一样为王都 。 关于郑地之毫 , 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左 传 襄公十一年 有 “ 公会诸侯 、 宋公 、 卫 侯 、 曹伯 、 齐世子光 、 营子 、 邹子 、 滕伯 、 薛伯 、 祀伯 、 小邻子伐郑 。 秋 , 七月 , 已末 , 同盟于毫 城北 。” 杜预注 “ 毫城 , 郑地 。” 同年传有 “ 秋 , 七月 , 同盟于毫 。”而 公羊 、 谷梁 也 有襄公十一年的记载 “ 秋 , 七月 , 已末 , 同盟 于京城北 。 ”这说 明 “ 毫 ”与“ 京城 ” 可能是同 一个地方 。 惠栋 九经古义 有解释 “ 京 , 郑 地 , 在荣阳 。 ”则至迟到春秋时期, 有一座毫 城在郑州一带 。 如此说来 , 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均为 “ 毫 ”地。 二 、 堰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 始建与使用年代 一考古发掘资料分析 有关堰师商城与郑州商城 的始建年代 及使用年代的分析已经很多 。 堰师商城和郑 州商城的衰落和废弃时期 , 学术界一般少有 争论 , 都认为是二里冈上层的偏晚阶段 。 所 以 , 要论述二者的关系 , 关键在于这两座商 城的始建年代孰早孰晚 。 董琦先生根据邹衡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 安金槐 对于郑州 南关外商代遗址分期的再认识 和关于郑 州商代二里冈期陶器分期 问题的再探讨 、 高炜 堰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 、 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的 河南 堰师商城小城发掘简报 、杜金 鹏试论堰师 商城小城的几个问黝中的有关商文化分期 , 做了一个总结 , 认为各家分期虽然大同小 异 , 但是从对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文化分 期分析可以看出 , 二者的繁盛时期是基本同 时的 , 均为二里冈上层时期 。 二碳十四年代测定 据碳十四数据所做的考古学 文化的实 际年代范围是一种很好的参考 。 夏商周断代 工程专家组在堰师商城选择了个碳十四 测年数据 , 得出的结果是堰师商城的年代 范围为公元前年一公元前年 。 分 析郑州商城分期及常规碳十四测年数据 , 得 到的结果是郑州商城不含洛达庙诸单位 常规碳十四数据个 , 年代范围为公元前 一公元前 年 。 。 根据碳十四年代测 定 , 堰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始建年代相差不 过年 , 年代下 限相差不过年左右 , 因 此 , 可以得出结论 , 二者基本上是同时建造 、 同时使用的都城 。 有学者认为堰师商城为汤都西毫 , 而郑 州商城为仲丁之隧都 。 如果确是如此的话 , 那么 , 从建城时间来算 , 从成汤都毫到仲丁 迁隧 , 共历五世十王 , 历时应有余年 , 也 就是说 , 堰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年代差距应 有余年 。 但是 , 从考古分期来看 , 二城的 繁盛时期是基本同时的 , 换句话说 , 堰师商 城和郑州商城根本没有年的差距 , 因 此 , 二者是同时存在的都城 。 三 、 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 主次关系 根据以上论证 , 可 以看出堰师之毫与郑 州之毫是二都同时并存的关系 ,“ 毫 ”是 同名 总考古 异地 的都城 , 这就 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都城 间的主次关系如何 一都城规模比较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堰师商城和郑州商 城的规模来确定其政治地位 , 分析其主次关 系 。 堰师商城的外城总 面积约万平方 米 , 而郑州商城由于外郭城没有合围 , 所以 无法推算郑州商城外郭城的规模 , 故而我们 暂不比较外城的面积 。 堰师商城的小城面积 据 “ 小城大体呈 长方形 , 直线距离南北 约 、 东西约米 ” 。的考古数据推算 , 面 积为万平方米 。 郑州商城 内城面积据 “ 东墙长约 、 南墙长约 、 西墙长约 、 北墙长约米 , 总周长约米 , 近公里 ”。的数据推算, 面积约为万平 方米 。 这样 , 僵师商城的城圈面积只有郑州 商城城圈面积的 , 不到三分之一 。 即使用郑州商城的城圈范围万平方 米和堰师商城的外城面积万平方米 相比 , 郑州商城也比堰师商城大万平方 米左右 。 从宫殿区来看 , 堰师商城的宫殿区 面积只有郑州商城的十分之一 。 可以看出 , 堰师商城的规模比郑州商城小得多 。 都城是重要的政治因素 , 是统治者行使 统治权力 的地点 , 都城规模决定了统治强 度 , 因此 , 同一时期较大规模的都城居于 主 要地位是毋庸置疑 的 。 宫殿是统治者行使统 治权力 、 居住生活娱乐的地方 , 是统治者极 其重视的一个场所 , 宫殿区面积大小 、 大型 建筑基址多少 , 都能说明统治者的重视程 度 。 从宫殿区所 占城圈的面积来看 , 堰师商 城的宫城只占小城面积的 , 而郑州 商城的宫殿区则 占城圈面积的 。 可 以说 , 郑州商城是统治者较为重视的都城 。 因此 , 两座都城的主次关系 , 从规模上 看应该是郑州商城居于主要地位 , 堰师商城 居于次要地位 。 二都城职能比较 堰师商城与郑州商城都体现出行政统 治功能 、 宗教祭祀功能 、 日常生活功能 、 一定 的经济功能以及军事防御功能 , 只不过二者 功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 从军事功能来看 , 堰师商城的军事 意图强于郑州商城 。 堰师商城的设计布局体现了浓厚的防 御及制敌思想 。 其选址是从军事角度考虑 的 , 堰师商城北面环山 , 东北 、 东南 、 南部傍 水 , 只有西南部朝二里头遗址即以前的夏 都 敞开 。 这样 , 既可以避免四面受敌 , 又可 以快速向二里头 出击 。 堰师商城在构造上的 军事特点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第一 , 三重城垣的格局 , 由外 向内依次 为大城 、 小城 、 宫城 , 宫城居于小城中部 , 在 最安全的地方 , 且地势较高 。 第二 , 号基址的府库性质 。 小城的 号基址 “ 有宽近米的围墙环绕包围 , 与外 界隔开 , 足见其封闭性极强 ”。 其内的大型建 筑夯土基址 , 由下至上叠压三层建筑遗迹 , 都是规整有序的排房式建筑 ,“ 排列整齐 , 结 构紧凑 ”。 三层建筑之中的各层 , 尤其是下层 和中层建筑 , 同层的单体建筑结构 、 布局 、 相 互间距皆惊人地相似 , 这说明三层建筑的变 化 , 是人为地按照原有的规模 、 布局和结构 重新翻建 。 同时 , 号建筑群 “ 整个遗址围墙 范围以内皆干干净净 , 整洁异常 , 无零乱杂 务散落或堆积 , 也无用火痕迹 。” 这预示着本 遗址并非人们活动频繁和集中之所 , 也不是 普通人能够进人和使用的地方 。 号建筑群 遗址位于商城西南隅 , 与工号建筑群遗址 宫殿区同处地势较高的南部地带 , 其东北 距离宫殿区不足百米 , 可见号建筑群遗址 与宫室关系非 同一般 。 发掘者认为这是府库 仓储类建筑 。 在小城东墙外 , 还有一座方形 的建筑 群 , 即号建筑群基址 。 钻探结果表明 , 这个 建筑群也是由若干长条形建筑组成的 , 性质 应该与号建筑群相 同 , 因未经正式发掘 , 第期总 该组建筑的年代尚不清楚 , 从其位于小城之 外分析 , 也许它是扩建大城时新建的 。 但无 论其建造年代如何 , 它位于宫城的东北方不 远处 , 说明它与宫城的关系也相 当密切 。 而 且 , 两组性质相同的建筑群 , 一在西南一在 东北呈特角之势拱卫着宫城 。 这种布局上的 对应关系 , 似乎说明了宫城与府库之间的内 在联系 。 第三 , 小城城墙的马面式设计 。 北城墙 南凹 , 西墙东凹 , 东墙东凸 , 南城墙目前 尚不 清楚 。 即 “ 小城东 、 北 、 西三面城墙 皆有两处 字形转角”。 以北城墙为例 , 直线距离全 长米 , 因转角而将其分成三段 , 中段向 南凹进了大约 一 米 , 从而使北城墙形成 了四个直角拐弯 , 其中西段城墙长约 、 东段城墙长约米 , 中段也就是凹进部分 长约米 , 约占北城墙总长度的一半 。 东 、 西城墙与北墙相似 。 从整体上看 , 小城城墙 人为地设计成非直线走 向 。 发掘者认为 , 这 样可以 “ 增加城墙 曲度 , 达到压缩防御距离 的效果 , 在 防御时利用城墙转角来增加局部 地点的战斗人数 , 强化杀伤能力 ”。 城墙的这 种设计方式类似后世的 “ 马面 ” 。 因此 , 也 有研究者认为 , 堰师商城的小城城墙就是马 面 的滥筋 。 以上种种 , 都说明了堰师商城明显的军 事意图 。 当然 , 郑州商城也体现一定的军事防御 思想 。 如建造外郭城 , 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修 建宫城并筑有城墙 , 但是这些只着眼于一般 都城防御 。 相对来说 , 郑州商城的军事防御 色彩要比堰师商城淡薄得多 。 郑州商城城 内 面积较大 、 布局不紧凑 , 有许多空地 , 这不利 于迅速出击和调遣军队郑州商城的城墙坡 度较缓 , 有 “ 护城坡 ”, 也不如堰师商城 的城 墙那样陡立 , 不易防守郑州商城没有堰师 商城那种宫城与府库互为特角的配置 , 城墙 上也无马面一类的防御设施 。 郑州商城之所以没有堰师商城的浓 重 防御色彩 , 是因为其距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地 区稍远 , 夏人的反抗力量相对较弱 。 而且在 灭夏之前 , 商人的中心活动区域已达郑州附 近地区 , 灭夏之后 , 这里是商人的大后方 。 因 此 , 郑州商城对军事防御的要求没有堰师商 城那样强烈 , 宽大的缓坡城墙可能主要是从 防御洪水方面考虑的 。 从经济文化功能来看 , 郑州商城要 强于堰师商城 。 堰师商城发现 的工具较少 , 用于农业生 产的青铜农具更少 , 没有发现大规模手工业 作坊遗址 , 同时 , 这里也没有发现文字 。 因 此 , 张国硕认为 “ 堰师商城不具备经济 、 文 化中心的功能 ”。 而郑州商城则相反 , 发现 有较多的青铜生产工具和制造工具的陶范 , 有大规模制陶 、 铸铜 、 制骨作坊遗址 , 此外 , 还可能有酿造 、 制玉器 、 木器 、 漆器以及纺 织 、 编织 、 缝纫等行业 。 尤其是铜器 , 受原料 、 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制 造 , 因此 , 许多青铜器是在郑州商城通过交 换 、 赏赐等渠道流传到各地 。 在文化方面 , 郑 州商城已显示 出文化中心的功能 。 目前发现 二里冈期商文化的分布区非常广大 , 东至潍 坊 、 西至周原 、 南至长江 、 北至北京 。 这些地 区在陶器和铜器的制作 、 城市布局 、 城墙夯 筑技术 、 宫殿建造及葬丧习俗方面 , 都直接 或间接地受郑州商城的影 响 , 郑州商城还发 现有带字 卜骨 、 陶文以及大量形象逼真的陶 塑艺术品 。 因此 , 郑州商城具备经济和文化 中心的功能 。 从两城的功能比较来看 , 郑州商城的军 事防御功能较弱 , 经济文化功能较强 , 而堰 师商城则相反 , 军事防御功能较强 , 甚至有 学者认为堰师商城是一座军事重镇 。 , 这也 说明堰师商城的军事性陪都性质 。 三与其他时代的都城体系比较 由于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 我们只能根 据考古发 掘资料对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这 两座早商都城进行主次关系判断 , 这显然是 总考古 不够的 。 笔者认为 , 其他时代的都城体系尤 其是类似背景下的都城体系可以帮助我们 进一步理清这两座都城的功能侧重与主次 关系 。 夏代的都城体系可能对早商的都城制 度影响最大 , 但限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我 们无法复原夏代都城体系 , 在这里也无法讨 论夏代都城体系对早商都城制度的影响 。 晚 商时期 , 统治者的重心任务已从镇抚夏遗民 以巩固统治转移到其他方面 , 政治形势发生 了较大变化 , 其都城制度自当不同 。 因此 , 从 盘庚迁殷开始 , 殷一直为其首都 , 史记 殷 本纪正义引 古本竹书纪年 “ 自盘庚迁 殷 , 至封之灭 , 二百七十三年 , 更不徙都 ”。 殷 是商代晚期长期的都城 , 这已为考古发掘所 证实 。 但史记 殷本纪又有 “ 帝乙复济河 北 , 徙朝歌 , 其子封仍都焉 。”朝歌是 晚商的 离宫 ,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 这样 , 由于晚商的 都城制度与早商都城制度是在不同的政治 背景下确立 的 , 所以 , 这两个时段基本没有 可 比性 。 三代时期惟一能与商汤克夏的政治形 势相提并论的 , 是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后的情 形 。 因此 , 联系西周初年的都城制度 , 可能对 我们分析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的主次关系 有莫大帮助 。 西周克商之后 , 成为 “ 天下共主 ”, 面临 的局面是疆域迅速扩大 , 而原来的都城丰 镐没有相应的疆域控制能力 , 尤其是对新增 的东方疆域殷代遗民势力较大 。 虽然西周 王朝有西迁殷遗民的举措 , 但大量殷遗民 仍留在故地 , 成为较大的反抗势力 , 对西周 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 。 因此 , 周武王时期采 取分而治之的办法 , 把殷商王哉一分为三 , 设置 “ 三监 ”, 成王时期 , 更实现武王营建锥 邑的计划 。 锥邑是 “ 天下之中 , 四方人贡道里 钧 ” 的地方 , 成周在此建城之后 , 成为周人 在东方地区的政治统治据点 , 同时 , 也是周 人在东方的军事据点 。 根据西周营建陪都锥邑以镇抚 “ 殷顽 民 ” 的情形向前反推 , 笔者认为 , 商人也极有 可能在克夏后 , 于夏人故地设置一座陪都 , 以镇抚夏遗民 。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 , 则可以 根据丰镐与锥邑的都城关系 , 说明商代初年 主都 、 陪都的关系 。 目前学术界均倾向于二 里头遗址为夏都 。 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大型宫 殿基址 , 有青铜礼器群 , 有冶铜 、 制陶 、 制骨 等手工业作坊遗址 , 这些应当是王权的主要 标志 , 所以 , 二里头遗址应该是王都遗址 。 结 合文献记载 , 我们认为它是夏代王都 。 随着 夏代灭亡 、 夏社被毁 , 这里虽然可能逐渐沦 为废墟 , 但仍有许多夏遗民聚居于此 , 在商 代统治者看来 , 这是一股较大的潜在反抗力 量 , 因此 , 有必要在二里头附近建立一个统 治中心 。 而堰师商城西南距二里头文化约 公里 , 当夏遗民有所异动时 , 能够迅速出击 , 可以非常有效地监视 、 镇抚夏代的遗民 。 从 年代学来看 , 堰师商城的兴起与二里头遗址 的衰落是同步的 , 因此 , 堰师商城极有可能 是商初为镇抚夏遗民而建立的陪都 。 四 、 商代早期实行多都 并存制度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 , 我们得出结论商代早 期实行的是主都和陪都两都并存制度 。 郑州 商城为商王朝早期的主都 , 是商代的行政统 治中心 、 宗教祭祀中心和经济文化 中心 , 是 一座较大规模的都城 堰师商城是商王朝早 期的陪都 , 主要行使的是镇抚夏遗民的军事 职能 , 规模相对较小 。 则商王朝为什么会实行多都并存的制 度呢笔者认为 , 主要有以下原因 。 一都城功能和区位选择 多都并存制度与都城的功能 、 选址条件 和 国家实力等联系在一起 , 也是区域空间权 衡的结果 。 有些学者业已提出 , 国都定位属于区域 空间现象 , 是区域空间权衡的结果 , 也就是 第期总 说中国历史上 国都的选址需要 同时考虑 “ 对 内安全指 向 ” 和 “ 对外发展指 向 ” 。 。 值得注 意的是 , 在国都选址问题上 , 区域空间权衡 实际上表现为两种方式 , 一是首都位置的迁 移 , 二是多都并存制的实施 。 都城所在地区既便于制内 , 即镇压国境 以内的叛乱 , 又利于御外 , 即抗拒境外敌人 的人侵 。 这样都城的地理位置最好是地理上 的几何中心 , 至少应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 区 , 或有便捷的交通线 , 便于同全国各地的 联系 , 便于统治 。 但是 , 各个方面条件都十分 优越 、 符合理想的首都 , 在我国历史上并不 存在 。 所以每个王朝首都的选择 , 总是根据 当时的各种矛盾 , 选择比较有利的地点 , 这 种有利地点可能是一个 , 也可能是两个甚至 多个 。 首都的选定一般都反映了某一时期总 的形势 。 如果形势发生了变化 , 可能就要影 响都城的迁移 。 首都的迁移是国家的大事 , 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涉及到诸多 方面 。 一方面 国首都所承担的使命重大 , 需 要大兴土木从事国都建设 , 并配以完善的交 通设施 、 特殊的京哉制度等 , 才能使首都成 为国家政治中枢 。 规划 、 建设一个首都需要 大量人力 、 物力 , 频繁地迁移都城 , 对国家实 力是非常大的损耗 , 因此 , 迁都之后 , 仍然要 保存原有的都城 , 这样不仅可以作为后方根 据地 , 还可以节省建都开支 。 另一方面 , 都城 功能本身也是非常复杂的 , 是 由多种核心功 能与叠加功能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 由于任 何一个区位都有其局 限性 , 所以首都无论选 址在何处 , 都无法将都城功能体系 中所有功 能完全发挥出来 。 这样要求另设一些都城 , 形成多元政治中心格局 , 以便有效地控制国 家政治 , 这也相应地促成了多都制的产生 。 二社会控制能力 多都并存制度是与社会发展的政治历 史条件相适应的 。 早商时期 , 国家的统治力 量还很有限 , 还没有能力在全国建立起 中央 集权的政治统治 , 实现中央权力对 “ 天下 ”政 治疆域的直接统治 。 一个都城又不能有效地 对日益广阔的政治疆域实行控制 , 故而不得 不依赖地理环境 , 在四方要地 特别是 “ 天下 之中 ” 建立多个都城 , 以取得地理上的优 势 , 依靠都城 自身的强大力量辐射四方 , 以 此实现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 王健在其著作 西 周政治地理结构研 究 中用 “ 点 ” 和 “ 面 ” 的理论解释了都城控制 力的问题 。 统治者为了实现对名义上所有 的 “ 天下 ”疆域 的实际占领 , 而在各要地营建 具有政治军事性质的 “ 点 ” 都城或陪 都 , 通过这些 “ 点 ” 来实现对周围 “ 面 ” 的控 制 。 这正符合早期国家时期 , 由于地理环境 在政治军事 中的重要作用 , 一个都城是不能 控制广阔疆域的 , 所以在最重要 的地点 , 建 立几个点 , 统治者轮换居住在这些都城中 , 以强化对四方疆域的有效统治的实际 。 这种 以点统治 中心 都城 带面四方统治区 域的统治方式是三代政治疆域的重要特 点 。 注释 总 郑光试论堰师商城即盘庚之殷毫 , 故宫学 术季刊台湾第八卷第四期第 一 页 , 年 。 赵芝荃 、 徐殿魁 年秋季河南堰师商城 发掘简报 , 考古 年第期 。 赵芝荃关于汤都西毫的争议 , 中原文物 年第期 。 张文军 、 张玉石 、 方燕明关于郑州商城的考 古学年代及其若干问题 , 见郑州商城考古新发 现与研究 第 一 页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年 。 杨育彬再论郑州商城的年代 、 性质及相关 问题 , 华夏考古年第期 。 。 李锋郑州商城隧都说合理性辑补 , 郑州 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期 。 张 国硕郑州商城与堰师商城并 为毫都说 , 考古与文物 年第期 。 许顺湛 中国最早的两京制 郑毫与西毫 , 中原文物 年期 。 考古 邹衡 堰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 , 北京大学 学报社科版年第期 。 郑杰祥关于堰师商城的年代和性质问题 , 中原文物 年第期 。 张光直 关于中国初期 “ 城市 ” 这个概念 , 文 物 年第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 队年秋季河南堰师商城发掘简报 , 考 古年第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 队 堰师商城第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 , 考 古年第期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 工作 队 河南僵师商城东北隅发掘简报 , 考古 年第期 。 王学荣堰师市商城遗址 , 见堰师商城遗 址研究第 一 页 , 科学出版社 , 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 作队 堰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 , 考古 年第期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 一九五 三年 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 第 一 页 , 文物出版社 , 年 。 史记 殷本纪 正义 。 东汉末年的郑玄明确指出 “ 毫 , 今河南堰师县 , 有汤亭 。 ” 书 征序 孔疏引 。 董琦论证汤毫的学术标准 , 中国历史文物 年第期 。 夏商周断代工 程专家组夏商周 断代工程 一 年阶段性成果报告 简抑第 一 、 页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 河南堰师商城小城发掘简报 , 考古年 第期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 一九五 三年 一九八五年考古发掘报告 第页 , 文物出版社 , 年 。 同 。 同 。 杜金鹏 堰师商城初探第页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 年 。 同 。 同 。 周书灿西周王朝经营四土研究 第页 , 中州 古籍出版社 , 年 。 尚书 多方 。 侯雨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 第 一 页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年 。 彭兴业 首都城市功能研究第页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年 。 王健西周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