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8---氧化还原滴定法使用.doc_第1页
教学设计8---氧化还原滴定法使用.doc_第2页
教学设计8---氧化还原滴定法使用.doc_第3页
教学设计8---氧化还原滴定法使用.doc_第4页
教学设计8---氧化还原滴定法使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氧化还原滴定法学 校xxxxxx学院执 教 人xxx授课班级xxx课程名称基础化学课 时2课 题氧化还原滴定法课 型新 授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1、使用教材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 王充、李银花主编,科学出版社2、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氧化还原滴定法分类及应用实例三部分,其中教学重点是氧化还原滴定法应具备的条件,教学难点是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授课时根据学生构建知识的思维方式,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入相关知识点,并结合难度适中的例题进行难重点突破,让学生掌握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的滴定操作和误差分析。二、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对学习基础化学有一定的热情,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学习活动;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的能力较弱;2、学生“听”的能力较差,抽象思维水平较低;但喜欢动手操作,习惯于直观性较强的学习方式;3、该班学生初步形成了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气氛,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展开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2、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能熟练地进行结果计算;3、熟悉几种常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重点掌握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氧化还原滴定法应具备的条件;难点: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五、教学方法课件演示、视频演示、板书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七、教学设计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并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八、教学内容及过程时间分配方法手段氧化还原平衡一、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得失的反应。其中,氧化剂在反应中夺电子,还原剂失电子。其反应方自由电极电位决定:电极电位高的物质的氧化态可氧化电极电位低的物质的还原态。二、氧还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K:对氧还反应,多可表示为: 其中:O1R1:物质1所对应的氧化态和还原态;O2R2:物质2所对应的氧化态和还原态; 显然:O2/R1O2/R2对物质1:其基本的电极反应(非反应中对应的实际变化)可表为:O1+n1eR1, 对物质2:其基本的电极反应(非反应中对应的实际变化)可表为:O2+n2eR2, 当所给体系处平衡时:Ci=i ,其电极电位为: 平衡时,因有1=2,由此可推得:此常数可通过()(即条件电动势)计算,故称条件平衡常数因考虑了反应体系各项条件的影响(如离子强度、酸度、络合剂、沉淀剂),故用K处理氧还平衡问题比用算出的K更准确,更符合实际犹如络合反应中的KMY。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和酸碱的复分解反应和络合反应不同,氧还反应并非通过离子间的相互吸引后重新组合,而是通过电子转移而实现,此转移往往受到各种干扰(如溶剂和各种中间体),故反应速度往往较慢,需通过控制条件增大速度,其方法有:1.增大反应物浓度:但决非增大被测物浓度,如:(被测物) 增大酸度Cr2O72+6I+14H+2Cr3+3I2+7H2O2.升高浓度: 促进各反应物分子运动,增加接触机会,通常没升温10,速度增大23倍(但有些反应不能随意升温,如I2参加的反应易造成I2的挥发,Sn2+、Fe2+易被空气中O2氧化)。3.加催化剂:降低活化能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指示剂按变化原理不同,可分三种:1、氧化还原指示剂: 本身具有氧化还原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滴定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故此类指示剂存在两种不同状态二氧化态和还原态,二者可互相转化:Inn+(色1)+ne In(色2)(二状态颜色各异) 按能斯特方程:=+lg 显然:当 CIn n+/CIn10溶液显色(1) CIn n+/CIn10溶液显色(2)变色范围:0.110 此范围对应的电极电位:In= 当CIn n+=CIn时,= ,此时的为指示剂的变色点: 各不同的氧化还原指示剂其不同,相应的变色点之也各异,详情参见P272表82,使用时,应使所选指示剂的变色点与计量点的电位sp尽量相近。2、自身指示剂:利用反应物在反婴中自身颜色的变化指示终点的指示剂。 如:KMnO4滴定Fe2+(酸液中):KMnO4(紫红)Mn2+(无色)终点时,滴入的KMnO4不变色,使溶液微呈红色。特点:反应物(滴定剂或被测物)其氧化态和还原态的颜色略显不同。3、专用指示剂: 自身不发生氧还反应,但能与某中反应物或产物作用生成特殊颜色的物质。 如:I2+2Na2S2O3=2NaI+Na2S4O6(连四硫酸钠)反应中I2能使淀粉变兰(包含物),I2被氧化后,兰色消失由此可指示终点(此处的淀粉即为指示I2的专用指示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一、KMnO4法1、原理:KMnO4为较强的氧化剂,在不同的介质中与还原剂作用,其产物不同: 由于褐色的MnO2和深绿色的MnO42均会妨碍终点的观察,故KMnO4滴定均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但应用H2SO4而不能用HCl、HNO3(否则会干扰反应)。2、滴定特点:优点: . 氧化性强可与许多还原剂作用,故应用广泛;. 自身氧化态和还原态具不同颜色,故滴定中不需另加指示剂; 缺点: . 试剂常含杂志(MnO2),故不能直接配制,只能间接配制;. 配制溶液时,因蒸馏水中常含少量的还原性有机物,此物与KMnO4会发生缓慢反应,故溶液浓度不太稳定(解决方法:将配好的煮沸一小时,将杂质氧化,再对浓度标定);. 氧化性太强,易发生干扰(解决方法:除去干扰物)。 3、滴定条件(三度一点) :速度:该反应室温下反应速度极慢,利用反应本身所产生的Mn2起自身催化作用加快反应进行;温度:常将溶液加热到7080。反应温度过高会使CO部份分解,低于60反应速度太慢; 酸度:保持一定的酸度(0.51.0mol/L ),为避免Fe3诱导KMnO4氧化Cl的反应发生,不使用HCl提供酸性介质;滴定终点:微过量高锰酸钾自身的粉红色指示终点( 30秒不退)。 4、应用示例:高锰酸钾法可用于测定过氧化氢、铁、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某些有机物,间接法还可测钙离子,使用比较广泛。 例1:高锰酸钾法测钙(间接法) Ca2+C2O CaC2O 陈化处理 过滤、洗涤 酸溶解(热的稀硫酸) H2C2O 滴定(KMnO标准溶液)均相沉淀:先在酸性溶液中加入过量(NH)CO,然后滴加稀氨水使pH值逐渐升高,控制pH在3.54.5,使CaCO沉淀缓慢生成,避免生成Ca(OH)C2O和Ca(OH)2。得纯净粗大的晶粒。 例2:返滴定法测定甲酸 有些物质不能用KMnO4溶液直接滴定,可以采用返滴定的方式。例如在强碱性中过量的KMnO能定量氧化甘油、甲醇、甲醛、甲酸、苯酚和葡萄糖等有机化合物。测甲酸的反应如下:2MnOHCOO3OH= CO2MnO42-2H2O反应完毕将溶液酸化,用亚铁盐还原剂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MnO 。根据已知过量的KMnO和还原剂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即可计算出甲酸的含量。二、K2Cr2O7法:2、滴定特点:优点: .K2Cr2O7为晶体,易提纯含杂质少,故可直接配制;.氧化性非太强,副反应较少,干扰小,且溶液稳定。缺点: .氧化性非太强,应用范围不很广泛;.K2Cr2O7本身颜色较浅,需用指示剂常用二苯胺磺酸钠 二苯胺磺酸钠:(具一定还原性)遇氧化剂(K2Cr2O7),将发生转化:二苯胺磺酸钠苯联苯胺磺酸紫 (无色) In=0.85 (紫红色)特点:消耗重铬酸钾较多,壶在被测物含量较少时,应做空白试验(以确定指示剂所消耗K2Cr2O7的量)3、应用实例:例1K2Cr2O7法测铁矿中Fe含量K2Cr2O7法的实验实际应用中,铁矿中Fe含量的测定是较重要的一种应用示例:滴定中的酸化条件是硫磷混酸:H2SO4作用:使溶液呈较强的酸性,防止Cr2O72CrO42以降低氧化能力;H3PO4作用:降低突跃范围的下限,使指示剂的变色点位于突跃范围内;原理:反应中Fe2+为还原剂,故突跃下限由Fe的条件电位决定:下= +0.0593若不用H3PO4,下=0.86V,而二苯胺磺酸钠的变色点In=0.85V由此滴定误差太大(0.1%),加H3PO4后,Fe3+与H3PO4络合(Fe2+无此反应),Fe3+ ,使Fe(为0.64V),从而提高了滴定结果的准确性。例2废水中有机物的测定 化学耗氧量(COD) 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一项指标,反映水中还原性物质的含量,常用K2Cr2O7法测定。 测定方法是在水样中加入过量K2Cr2O7溶液,加热回流使有机物氧化成CO2,过量K2Cr2O7用FeSO4标准溶液返滴定,用亚铁灵指示滴定终点。 本实验必须对酸度、加热时间等的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属条件性的指标。 三、碘量法:1、原理:利用I2氧化性和I的还原性进行滴定分析。I2的氧化性:I2R被测2IO被测 直接碘量法I2的氧化性弱,与之反应需具较强的还原性,故应用较少。I的还原性:2IO被测I2R被测;再用Na2S2O3滴定析出的I2:I22S2O32S4O62 2I。 间接碘量法 连四硫酸钠2、【说明】:在间接碘量法中,不能通过I与O被测的第一步反应确定O被测的量。原因:a反应速度慢;b缺少合适的指示剂(虽然I2可与淀粉形成蓝色包合物,但因一有反应即有I2,故不能指示终点)。所以须用第二步:Na2S2O3滴定生成的I2。3、【注意】:注意控制酸度:不管直接或间接碘量法,都只能在偏中性的条件下进行。原因:在强碱性条件下,I2要发生歧化反应,产生干扰(I2H2OHIHIO);在强酸中:a直接法中的I易被溶液中的氧气(O2)氧化为I2,影响反应;b间接法中S2O32要发生分解:S2O322HSH2SO3。注意掌握条件,减少误差。碘量法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aI2挥发;bI被空气中的O2氧化(见P280)。 4、应用实例:例1.葡萄糖含量的测定(返滴定法)葡萄糖分子中所含醛基,能在碱性条件下用过量I2氧化成羧基,其反应过程如下: I2 + 2OH- = OI- + I- + H2OCH2OH(CHOH)4CHO + OI- + OH- CH2OH(CHOH)4COO- + I- + H2O剩余的OI-在碱性溶液中歧化成IO3-和I-, 3OI- = IO3- + 2I-溶液经酸化后又析出I2 IO3- + 5I- + 6H+ = 3I2 + 3H2O最后以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I2。例2.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间接碘量法)用碘量法测定有效氯,是在样品的酸性溶液中加入过量KI,析出与有效氯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