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述了现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在.doc_第1页
摘要本文简述了现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在.doc_第2页
摘要本文简述了现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在.doc_第3页
摘要本文简述了现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摘 要 本文简述了现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了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的历史课教学,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素质。关键字 动荡性 自主性 进取性 社会性历史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策略性。高中历史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智力活动的过程与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结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现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教学中,我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一些粗浅的尝试,权当抛砖引玉吧。一、动荡性别林斯基说过:“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的、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也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蹉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与行为。这个特点对我们历史老师提出了至少如下两个要求:鼓励其怀疑精神,宽容其偶尔的过失。首先要看到,动荡性正是怀疑精神的开始,而历史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敢于独立思考的个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得在上完“二战”后,我组织部分学生以“二战”为切入口,围绕“战争与和平”进行讨论,有的同学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从战胜国的角度看,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当我们一味要求战争祸首进行反思时,可曾经想过,在二战后期,为了摧垮日本法西斯的意志,美国动用了原子弹,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亡?可悲的是,在正史上,打击法西斯似乎是可以动用一切手段。在二战中,死于战争的平民高于千万,死于空袭的平民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可靠的统计。令人遗憾的是,这类思考是绝对不会被关注的。难道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就可以不择手段,动用反人类的核武器吗正因为忽视了上述反法西斯国家的罪行的反思,所以有些国家,无视人道主义,在反恐怖的旗帜下,到处充当 国际宪兵的角色,伊拉克战争便是典型,难道对平民的轰炸不构成战争罪吗?”我充分肯定了他的思辨、质疑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学生 “我爱我师,我更爱科学”的挑战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了怀疑,自然会有思考,但是,知识储备和阅历相对都很肤浅的高中生不可能得出比较完美的答案,他们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做好引导,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包容其一时的过失,允许其犯错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比如,在准备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课时,偶然看到一段“应该感谢鸦片战争”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如果没有西洋文明的强制性介入,单靠中国人自身的进化是很难走出封建专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是强盗式的赤裸裸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正是这场战争,才使沉睡的中国猛醒过来。毋宁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倒不如说,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觉醒,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我让同学们围绕这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展开自由讨论,不拘一格 。有很多同学挺认同这一观点,我并没有马上否定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辩论,畅所欲言。实际上,作为炎黄子孙,没有人会真正感谢那场战争的。那么,我们到底要感谢什么呢?正如讨论中的一位学生所言:“并不是要歌颂鸦片战争,而是想充分肯定鸦片战争的客观进步影响”唤醒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在民族危机前,中华民族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在抗争中崛起,在探索中振兴。这大概就是今天的学生们面对那场战争应当作出的理性思考吧!二、自主性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自我意识日益成熟,独立思考和处理事我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观念上与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自信而自尊,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才能。不管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父母、教师的讲解,或者书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面争论不休。这一时期,由于学生自主意识加强,容易和教师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反映在教学上,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要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参与者。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看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走下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充分利用语言、眼神、微笑等来创设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努力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获取“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无旁忌,敢说,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其次,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培养学生的自信。比如在讲到“新航路的开辟”时,对哥伦布的评价,学生各持己见,有同学认为:“哥伦布是半路出家的殖民主义海盗,他嗜金如狂,被黄金的咒语驱使去美洲探险。他是心理状态存在某种混乱的疯子,毫无人性,给美洲印第安人带去的是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有同学认为:“哥伦布开辟了抵达美洲新航线,为欧洲原始资本做出贡献,而且在他辟航之后,美洲印第安人才走出原始进入文明。”也有同学认为 :“他有坚定宗教信仰,爱好科学知识与幸福理想,向往新生事物,富有审美感,他是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并且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样的学习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三、进取性 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颇具初生牛犊不拍虎的劲头。他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梁启超有段对比:“老年人常思既往,青年人常思未来,惟思既往了故生留恋以,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回新,惟思既往了,事事皆其所以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敢破格”。这一特点,反映在教学上,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讲到中国近代的农民起义时,有同学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新的评价,认为教材只强调了其打击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的一面,是 “农民造反天然合理”观念的反映。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所以,并不值得称道。还有一些同学对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义,也有新的看法,认为义和团虽然也表现出不怕死的反抗精神,但此外衣所掩盖的,则是群体的愚昧。这是一种落后的违背时代潮流的狭隘的“爱国主义”。这些观点大胆、鲜明,开拓了视野,活跃了史学思维,富有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应鼓励并呵护他们的进取性。四、社会性虽然社会性早在儿童期就已开始出现了,而更广、更深的社会化,则是在青年期完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中生对现实生活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务,很想象大人那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评论,他们在思想的触角方面已经远远的超出学校的范围,社会责任感、便命感日趋增强。高中生的注意指向发生了变化,内容更广阔,范围也更大,从关注自身,逐步扩大发展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这个心理特点反映到历史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应用全新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使学生感到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历史课的实效性便会大大提高。近年来,中日两国在许多问题上出现摩擦:台湾问题、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东海纠纷、日外相公开鼓吹“中国威胁论”等等,都让学生对中日关系的走向十分关注。在上到“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时,我打出投影:提问:“日本和德国从近代到当代,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诸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如近代都是以军事工业作为发展动力;军国主义思想都根深蒂固;面对大危机的打击都选择了法西斯,成了战争策源地;二战后都在战争的废墟上奇迹般地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飞速发展。两国最大的不同是对待战争的态度:德国敢于正视历史,直面自己民族错误,1970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遇难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是其最典型的例子。而日本却在二战后,不断挑起事端,为战争翻案,小泉在任期间,每年都要去参拜靖国神社。造成日本这种不认罪态度的原因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认为 “二战后,美国使一些日本战犯免于起诉,对日本民主化改造不够彻”有的认为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铲除不够彻底,军国主义最大代表天皇未受到惩处”,有的同学广征博引,从日本民族性格分析:“日本民族性格特征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矛盾性。有人曾形象地比喻日本人是一手捧着花一手举着刀。他们既狂妄自大又卑恭屈膝,既彬彬有礼又野蛮残暴。日本人把樱花视为武士的灵魂,把日本刀视为生命之上。日本人见面便行鞠躬礼,很有礼貌,但却不尊重老人,打老婆天经地义。这种矛盾的民族性格使其没有是非标准,没有价值观念,别人不如他们时他狂妄,比他强时他屈膝,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判断,所以,作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日本人不可能向自己曾经侵略过而当前又比自己弱的国家,低头认错。第二是团队精神。因为地域狭小,故日本人很容易抱成一团。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一条龙。被称为樱花精神的日本团队精神,造成日本国家利益至上。日本人很少损害国家利益而中饱私囊的。这种团队精神特别强调集体荣誉、集体脸面,个人的天良服从于集体的完美利益,因此日本人才会在强调国家脸面,民族自尊的旗帜下,丧失道德天良,否认侵略,集体不认错。”现在的高中生,由于网络、书籍的无处不在,他们汲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广泛,他们的知识内涵日益丰富,他们的观点有时令我们赞叹不已。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收获了许多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历史是无处不在的,与现实紧密相结合的,提高了历史课堂的参与程度。高中生既处于人生中的学习的黄金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