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关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pdf_第1页
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关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pdf_第2页
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关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pdf_第3页
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关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pdf_第4页
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关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8 年第4 期 ( 第2 8 卷总第12 2 期) 贵焖民族研究 G u i z h o uE t h n i cS t u d i e s N o 4 ,2 0 0 8 ( V 0 1 2 8 G e n e r a l N o 12 2 ) 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 的后集成走向 关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 杨殿斛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贵州都匀5 5 8 0 0 0 ) 摘要:贵州民族音乐研究成绩斐然,在中国民族音乐学术界占有一定的地位。如何再创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历史新 高,在中国民族音乐学术界继续保持应有的地位,是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在“四大集成”完工之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 题,即“后集成工作”研究走向问题。笔者认为贵州民族音乐研究“后集成工作”一是学会挂靠高校,培养民族音乐研 究事业的接班人;二是拓展“音乐人类学”的学科视野,超越“民族音乐学”的局限;三是既要编辑“四大集成”配套 音响和普及性读物,又要走向音乐人类学研究路径。 关键词:贵州民族音乐研究;后集成研究;学科发展;音乐人类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J 6 0 7 7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2 6 9 5 9 ( 2 0 0 8 ) 0 4 0 1 0 2 一0 7 t h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F u t u r eW o r ka n d M u s i cA n t h r o p o l o g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E n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 i nG u i z h o u Y A N GD i a n - h u ( M u s i cD e p t Q i 明N i 锄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o f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D u y u n ,G u i z h o u5 5 8 0 0 0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w eh a v eg o tt r e m e n d o u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E n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i nG u i z h o uw h i c hp l a y sav i t a lr o l e i nC h i n e s eE n t h n o m u s i e o l o g yA c a d e m i a H o wt oa c h i e v eab e t t e rl e v e li nR e s e a r c ho fE n t h n o m n s i c o l o g yi nG u i z h o ua n dt ok e e p i t sd u es t a t u s 眦k e yp r o b l e m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f t e rf i n i s h i n gt h e “F o u rI n t e g r a t i o n sW o r k ”i nM u i s cR e s e a r c hA s s o c i a t i o no f G u i z h o u t h a ti st h eI e s e a I ht e n d e n c yo ft h eF o u rI n t e g r a t i o n sW o r k T h ew r i t e rh o l d st h r e ev i e w p o i n t s :1 T oc o o p r a t ew i t h 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n dc o l l e g e st od e v e l o ps u c c e s s o r st oo u rr e s e a r c ho fE n t h n o m n s i e o l o g ) ri nG u i z h o u ;2 T oe x p a n dt h eM u s i c A n t h r o p o l o gh o r i z o n sa n dt og ob e y o n dt h eE n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l i m i t ;3 T oe d i t8 0 u n d e r sa p p l i e dw i t hF o u rI n t e g r a t i o n sW o r k a n dp o p u l a rb o o k s M e a n w h i l e ,F o u rI n t e g r a t i o n sW o r ki st a k i n gO u rp l a c e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M u s i cA n t h m p o l o g K e yW o r d s :t h eR e s e a r c h0 fE n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i nG u i z h o u ,t h er e s e a r c ha f t e ri n t e g r a t i o n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u s i c A n t h r o p o l o g ,t h em u t eo fM u s i cA n t h r o p o l o g 【作者】杨殿斛t 1 8 一) ,男( 布依族) ,贵州长顺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副微艘,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研究。 1 0 2 杨殿斛: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 贵州民族音乐研究成绩斐然,在音乐学术界占有一定的地位。从2 0 世纪5 0 年代初薛良( 郭可诹) I l l ( 1 9 5 3 ) 、肖家驹和方暨申1 2 1 ( 1 9 5 8 ) 等侗族大歌的研究及侗族大嬲1 3 1 ( 1 9 5 8 ) 的出版,贵州民族音 乐研究开了好头。1 9 6 0 年初,中国音乐研究所为音乐院校编写民族音乐教材开办民族音乐概论研 究班,调集全国音乐院校有关教师6 0 余人( 包括贵州省古宗智先生) 参加编写,由郭乃安先生主持统修出 版民族音乐概论p 】( 1 9 6 4 ) ;1 9 7 9 年贵州民族音乐集成编撰工作启动;1 9 8 4 年在贵阳举办中国民族音 乐学年会( 少数民族音乐专题) 后追认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一届年会”;1 9 8 7 年成立“贵 州民族音乐研究会”,古宗智先生任会长,标志贵州民族音乐研究进入团队时期;1 9 8 8 年编印肖家驹先 生编译的炼欧民间音乐;1 9 8 9 年张中笑、罗廷华主编馈州少数民族音乐1 6 1 出版;1 9 9 2 年编印古 宗智先生译著E M L 理论、方法、应用;1 9 9 7 编印古宗智先生另一本译著美国印第安音乐与舞蹈 1 7 1 ,1 9 9 7 年邓光华先生专著贵州土家族宗教文化:傩坛仪式音乐研字窃I S l 由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出 版,编辑中国音乐学增刊( 贵州专辑) 研和举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贵阳年会( 第七届年 会) ;1 9 9 8 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德埙先生专著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壁鼢I i o t ;2 0 0 2 年在贵州黎 平“中国黎平第二届鼓楼文化艺术节”中举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 第九届年会) 。从 5 0 年代至今,其间为筹备、举办和参加全国会议,萧家驹、李惟白、古宗智、殷干清、邓光华、杨方 刚、张中笑等贵州民族音乐学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贵州民族音乐研究在音乐学术界赢得了好评立 下汗马功劳。截至2 0 0 5 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I l l l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 啕、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I s 3 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贵州卷1 1 4 1 等“四大集成”工作相继完 成,在贵州音乐史上树立起了一座座文化丰碑。贵州民族音乐学家的“四大集成工作”是全国“民族 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的组成部分,乔建中先生称四大集成“完成了两大历史性任务或日建立了两大历 史功勋”之一,“为后人留下一个有关中国音乐音响数据、乐器、图片、乐书、乐谱的价值巨太的资 源库”f l 习,其中,贵州民族音乐学者所付出的辛劳和心血受到国内民族音乐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1 1 日,功不可没。关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丰硕的成果。笔者拟另文专述,此从略。 在“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2 0 年庆”会上探讨“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是 具有战略性历史眼光之举。如何再创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历史新高,继续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作 出自己的贡献,是贵州民族音乐研究在“四大集成”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即“后集成”工作的学 术研究走向问题。对此,笔者拟略陈管见,提请学科同仁参考并指正:一、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和贵 州民族音乐研究要挂靠高校,有利于为培养民族音乐研究事业接班人提供学术保证;二、拓展“音乐 人类学”的学科视野( 超越“民族音乐学”的局限) ;三、在编好“四大集成”配套音响和普及性读物 的同时,可否考虑取道音乐人类学的路径,使本学科能从“贵州”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 “人类”? 一、挂靠高校:培养民族音乐研究后学 关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按当前国家高校学科建设的有关规定,主要涉及二 级学科建设问题。根据1 9 9 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版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 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分类,“民族音乐研究”的学科归属亦有十分尴尬,似乎可以归属“法 学”大类中的一级学科“社会学”下的“人类学”或“民俗学”二级学科,亦可归属“法学”大类中 的一级学科“民族学”下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或者“文学”大类中一级学科“艺术学” 下的“音乐学”二级学科,而就中国当前既有的专业设置来看,“民族音乐研究”是归属到“音乐学” 中,设置在音乐学院、系内。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 简称“学会”) 作为群众性的学术团体,聚集了一批志 士仁人,他们怀着“为往圣继绝学”的知识分子使命感j 筚路蓝缕,携手并肩,历尽艰辛,继往开来, 1 0 3 2 0 0 8 年第4 期2 0 0 8 年8 月版 自觉地以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为神圣职责,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和贡献。但是时值2 l 世纪之初的今日,民 族音乐研究的学科建设仍将面临发展取向的诸多问题,其中以学术梯队建设这个关乎后继学人的培养、 涉及学会、学科生死攸关的问题最为突出。对此,我们的民族音乐研究应积极配合国家教育部门,利 用国家行政资源,培养后继人才,才能拓展学术团体的活动空间和保证学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从国际、 国内经验看,学术团体挂靠高校、学术研究与高等教育合作,可以说是一条必由之路。把科研和教学 相结合,把培养民族音乐研究衣钵传人纳入并使之成为学科建设的重大项目付诸实践,可以促使研究 成果迅速转化为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从而成为一股永不枯竭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中华民族音乐文 化的长河、最终汇入人类音乐文化的汪洋大海! 诚如此,民族音乐研究就不仅为自己争得了生存空间, 更重要的是给自身注入了“以人为本”的强大的生命活力,从而使之得以与时代同步前进,弥久弥新! 贵州省民族音乐学专业教育实践可以追叙到2 0 世纪6 0 年代。在2 0 世纪6 0 年代初,原贵州大学艺术系建 立民族音乐研究室,为附中和本科开设了民族音乐概论公共课,催生了民族音乐研究事业的萌芽, 成就了现今贵州的一些著名的民族音乐学专家。后因“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冲击,贵州高等艺术教 育在风雨飘摇中历经沧桑,从“贵州师范学院艺术科贵州大学艺术系贵州省艺术学校贵 州艺术专科学校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的恢复重建和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建立”,走过了一条曲折、 艰辛的发展道路,民族音乐教育就是在这条道路上延续着、发展着。1 9 7 0 年代末“改革开放”后,贵 州省艺术学校民族音乐研究室再度恢复,主要担负校内音乐各专业的公共课教学外,还积极参与了 “贵州民族民间音乐集成”的编纂工作,收集整理了多种贵州民族民间音乐资料( 内部编印) ,对教学 和科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9 8 5 年后,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率先把“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作为主修科目纳入教学计划,在邓 光华先生为主要导师的主持下,在音乐本科生中连续培养了不少民族音乐研究的主科学生,他们中很 多人至今仍工作在贵州民族音乐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岗位上;2 0 0 0 年,邓光华先生又与贵州师大有关院 系合作,招收了贵州省第一位“民族音乐学”研究生( 张应华,现任教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2 0 0 1 年,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申报“音乐学”硕士点成功,由张中笑( 外聘) 、杨方刚先生领衔,整合校内外 教育资源,聘请贵州省多年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具有丰富经验和丰硕成果的李继昌、王承祖、胡家勋、 张人卓先生等多位专家客座执教,共襄大业,正式开始招收“民族音乐学”研究生,实践了学会挂靠 高校培养后学的战略目标;2 0 0 4 年,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硕士点建立,正式招收“民族 音乐学”研究生;接着,贵州民族学院音乐学院于2 0 0 6 年也开始招收民族音乐学研究生。 至此,省会地区三所设有音乐专业的大学陆续招收“民族音乐学”研究生,师资互济互补,有机 整合,校内外专家热诚参与其事,使贵州民族音乐研究成果、前辈们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崇高品德和 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通过高等教育的渠道得到了有效的延续和传承。贵州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后继人才 的培养问题开始步入正轨,从而为学术团体与高等教育携手合作、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提供了保证。 作为学术团体,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挂靠艺术高等院校的战略部署就历史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学科视野:拓展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如是说。在当今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究竟有 什么需要“正名顺言”之事呢? “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 ”译为“民族音乐学”作为学科中文译名,据考,是由上海音乐学院罗传开先生 从日文译名借用引进的。用“民族音乐学”作为学科名称取代原来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 音乐理论”,而研究对象没有多大的变化。从1 9 8 0 年“南京会议”以来,学术界冀望用一个统一的学科 名称取代“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理论”已成共识,但在具体使用:民族音乐学”还是“音 乐人类学”上,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1 j 。主要有以下三种声音: 1 0 4 杨殿斛: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 其一是使用“民族音乐学”,以伍国栋先生民族音乐学概论1 1 9 1 和杜亚雄先生民族音乐学概I 硼 为代表,使用“民族音乐学”名称略占上风,为多数人所认同。 笔者认为,“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是基于如下原因:( 1 ) 传统的“民族音乐 研究”是一门学问,但并不一定是一门学科,就象“红学”是一门学问但不是- - I 1 学科一样,顺应学 界的学问称谓,把“民族音乐研究”顺理成章称为“民族音乐学”,意即为“研究民族音乐的学问” ( 亦即吕骥“民族音乐之学”的解释) ,而不一定会有其它更为深刻的缘由;( 2 ) “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 ”的 前缀“e t h n o ”带有殖民主义的印记,遭到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特别是后殖民地学者的质疑和天 然的反感。( 3 ) “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 ”进人大陆音乐界是1 9 8 0 年前后,处在民族学蜜糖中的民族音乐学者, 沉浸在以民族个体和民族政策研究为抱负中,囿于民族政治的理论与方法,没有更多现代人类学的 “理论”武装,不敢贸然走出民族学的“套子”,因而顺应民族学的思路,沿用了“民族音乐学”的名 称。 其二是使用“音乐民族学”,以管建华的音乐人类学导引( 2 0 0 6 ) 中“音乐民族学 ( 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 ) 在中国”的叙述为代表。作者直接在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 之后用括号注明“音乐民族学” E 2 1 ( 嘲,以保持以“音乐”为研究主体的“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史学”、“音乐治疗 学”等学科称谓相一致,表达了以“音乐”为基点的“民族学”研究。令人不解的是,管建华先生在 2 0 0 1 年还是以伎化研究与音乐人类学为题表达了音乐人类学即民族音乐学的主张 2 2 1 ( P 1 ) ,而在五 年后的音乐人类学导引( 2 0 0 6 ) 虽然很明确的把这一学科分为比较音乐学、音乐民族学和音乐人 类学三个历史阶段,但是“音乐民族学”和“音乐人类学”关系还是比较含混。不过,这一“含混”, 是否可以理解为“音乐人类学”留下了历史的叙述空间,即在“音乐民族学”之后可以用梅里亚姆 1 9 6 4 年出版的1 1 l eA n t h r o p o l o g y o f M u s i c )( 音乐人类学) 为代表的名称和方法? 其三是使用“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名称,这主要以杨沐先生代表圈,此观点在当下深得年轻学者 的响应刚,如张君仁教授在:当代民族音乐学与中国的状态及趋势一文中直言:“在自己今后的研 究与论述中,将以“音乐人类学”取代“民族音乐学”淄,等等。 其它的还有赵宋光先生和蒲亨建教授的“音乐文化学”嘲的建议等。 笔者赞成使用“音乐人类学”名称,理由如下:一是因为传统的“民族”意义已随着现代民族融 合而边界识别更加困难,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B e n e d i c tA n d e r s o n ) 认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阳是典 型的代表,它解构着传统的民族认识,警示我们,民族意识必须与当代的研究成果相关联;二是跨民 族文化现象的研究在人类学的统领下进行可以超越民族中心的狭隘,使已经“溢出了传统民族音乐 ( 学) 的容器”的现代音乐研究站在“人类”的高度,可以获得有益的结论,促进人类文化的良好发 展;三是当今民族音乐研究普遍借鉴着人类学的方法,如果我们的写作6 0 以上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和 理论时,为什么还要以“民族音乐学”自称、不迳直把民族音乐研究称为“音乐人类学”呢? 笔者认 为,在以描述为特点的“集成”工作完成之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民族志方法必将引领民族音乐研 究继续发展。而在当今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学术界,秉承民族音乐研究的领域和对象,一些中青年音乐 学者不加争议地直接应用“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名称,如上海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音乐学 院等高校已经并用“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名称,这些现象表明了民族音乐研究和原“民族音乐 学”的学科意识已有接纳人类学的倾向。目前国内大陆音乐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来源,主要是参与香 港中文大学曹本冶先生主持的仪式音乐系列研究和大陆学者在此的博士课业习得,以及上海音乐学院 海归音乐人类学学者的学术传播,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张振涛博士圆、薛艺兵博士嘲和中央音乐学院杨民 康博士以及上海音乐学院洛秦博士口1 等的音乐民族志写作,已经较为全面地走向音乐人类学,而其研 究的对象已经溢出“民族音乐学”的容器而走向人类学的大视野。 1 0 5 2 0 0 8 年第4 期2 0 0 8 年8 月版 据笔者观察,贵州省民族音乐研究的音乐人类学学科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当然,这种 现象既受人类学和音乐人类学在我国的建没整体滞后所影响,义与贵州省民族音乐材料的丰富导致收 集整理材料的任务过于繁重相关联,特别是“四大集成”的繁重工作。但是,贵州民族音乐学者筚路 蓝缕,为民族音乐研究的学科理论建设和发展付出艰辛劳动:1 9 8 8 年编印肖家驹先生编泽的炼欧民 间音乐 ( 以及他在各种相关会议上的发言) ,1 9 9 2 年古宗智先生译编征M L 理论方法应用内部出 版,2 0 0 7 年底开始古先生为嘉惠后学在辑译(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民族音乐学系、所 研究生参考书目阎,书目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和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成果。在这些编 译文献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译者对国外民族音乐研究学术信息的关注和对拓展贵州民族音乐研究学 科视野的殷切希望。当前,贵州民族音乐学界( 特别是年轻一代学者) 不愿囿于圈内叙事,力主吸收 其它学科特别是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促进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与时俱 进,这种向往和诉求与前辈所作的学术铺垫是不无渊源关系的。 从总体上看,贵州省民族音乐研究的理论建设和学科视野的相对薄弱,收集、整理和描述具体民 族音乐的成绩斐然,二者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贵州民族音乐研究即便是在做家乡的田野或自己熟悉的 民族音乐研究时,人类学的家乡研究理论和口述史研究经验都可为我们提供极有用的的武器和方法, 而人类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能就是贵州民族音乐研究发展的捷径。所以,笔者以为,贵 州民族音乐研究可考虑采纳“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名称、拓展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三、后集成研究:走向音乐人类学路径 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源于2 0 世纪5 0 年代的侗族大歌研究,薛良的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兰召: ( 1 9 5 3 ) 、方暨申1 同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 1 9 5 8 ) 和萧家驹矧同族大歌序( 1 9 5 8 ) 视为这一时期 的代表之作。经过6 0 年代的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破坏,被迫中断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得以在 7 0 年代末国家项目音乐集成的组织编写工作中得以复兴,而且还因为编写集成的工作浩繁而组织了更 为广泛的人员参加,促使了一大批音乐工作者在民族音乐研究中茁壮成长,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 而,随着2 0 0 5 年杨方刚先生任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通过验收,标志贵州四大音 乐集成工作的基本完成,同时也意味着以音乐集成工作为团结旗帜和奋斗目标的失落! 贵州民族音乐 学术界必须面对“集成后研究工作应向何处去? ”这个问题沉重地压抑着贵州民族音乐学术界,笔者认 为,这应是“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2 0 年庆”提出“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研 讨议题的原因所在。 随着“四大集成”工作的完成和近期贵州民族音乐文化概论丛书的编撰,前辈民族音乐学家们筚 路蓝缕,硕果累累,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对于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德无量。今后的研究工 作,在走出“集成”后,即后集成的研究工作将如何进行? 是继续介绍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还是去跟踪 歌调的变化( 当然要有人去做) ? 鉴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性使然,由于乐谱不能还原音乐,建立与“四大 集成”相配套的音响、音像数据库势在必行;介绍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也需要人去做,查遗补缺也是集 成工作的后续,但在编好“四大集成”配套音响和普及性读物的同时,应深入思考如何取道音乐人类 学的路径,把民族音乐研究放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研究。使本学科视野能从“贵州”走向 “世界”、从“民族的音乐”走向“人类的音乐”,使民族音乐学跟上人类学的研究步伐,把民族音乐研 究放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境中进行研究。 无疑,人类学视野可以给我们“深描”( 阐释人类学) 的启示和叙事策略的给养,深入引入人类 学等学科阐释与研究的方法,走音乐人类学之路,应是今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发展方向。在当代中国, 从伍国栋主编白族音乐勘( 1 9 9 5 ) 到洛秦著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 2 0 0 1 ) 到薛艺兵的圣神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多窃 ( 2 0 0 3 ) 、杨民康的贝叶礼 1 0 6 杨殿斛: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 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 ( 2 0 0 3 ) 等音乐民族志研究,已是较之四大音乐集成的描述 性书写大相径庭,其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作为贵州民族今后音乐研究的借鉴。基于这一想法, 笔者曾以音乐学人身份在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学习人类学。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民族志,论文 民间音乐消长:乡民生命意识的艺术诉求- 黔中腹地营盘社区音乐的民族志叙事【3 3 l 就是笔者运用 人类学方法研究贵州民族音乐尝试,表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年轻学人对音乐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学习 的决心和向往。 综上所述,贵州民族音乐学界在后集成的研究工作中,既要注意培养民族音乐学事业的接班人, 又要拓展“音乐人类学”的学科视野,超越“民族音乐学”的局限,在编好“四大集成”配套音响和 普及性读物的同时,取道音乐人类学的路径,使本学科能从“贵州”观逐渐走向“世界”观、从“民 族的音乐”走向“人类的音乐”视角,关注民族音乐文化的现代发展,既己观又它观,在自我目光和 他者目光的双重观照下,用音乐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用民族志的研究方略和叙事呈态,为地方文化 发展建言献策,为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音乐学理论和方法发展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薛良侗族民问音乐的简单介绍 J 人民音乐1 9 5 3 ( 1 2 ) 2 方暨申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 J 音乐研究,1 9 5 8 ( 4 ) 3 贵州省文联编侗族大歌( H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5 8 , 肖家驹作序 4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 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8 0 ( 1 9 6 4 ) 5 肖家驹编译东欧民间音乐州) 贵阳:贵州艺术专科学校内部印刷,1 9 8 8 6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州少数民族音乐( M ) 费用:贵州人民出版版社,1 9 8 9 7 】古宗智先生的两本译著为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内部印尉资料。 8 邓光华土家族宗教文化:傩坛仪式音乐研究( H )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9 7 9 】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中国音乐学( 增刊) ( 贵州专辑) J 】中国音乐学。1 9 9 7 1 0 】王德埙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践 M 】贵阳:责州人民出版社,1 9 9 8 1 1 】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 上、下) M 】北京:中国I S 刚中心H i 版社。 1 9 9 5 7 1 2 】2 0 0 2 年1 0 月2 5 - 2 6 日,中国民族民问器乐曲集成- 贵州卷卷终审会在贵阳举行,贵州卷编辑部主编杨方刚、常 务副主编张中笑、副主编古宗智、胡家勋、王立志和编辑部主任杨昌树、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等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了终审会。 1 3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粉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 H 北京:中国I S B N 中心出版社, 2 0 0 2 1 4 - 7 的现今民族音乐学家有李继昌、杨方刚、邓光华、王承祖、张人卓、张中笑、王立志等先生。 1 8 参见杨沐漫谈音乐人类学的定义与范畴 J 音乐研究,2 0 0 0 ( 3 ) P 8 1 - 8 7 【1 9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H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7 2 0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 H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1 】营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 H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2 2 管建华文化研究与音乐人类学 J l 中国音乐,2 0 0 1 ( 2 ) 2 3 参见杨沐澄清对当代国际学术理念的某些误解 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 0 0 6 ( 1 ) 1 0 7 2 0 0 8 年第4 期2 0 0 8 年8 月版 2 4 孟凡玉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 J 。 民族艺术。2 0 0 7 ( 3 ) ;朱玉江。李伟音乐人类学与高师音乐 教育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 0 0 6 ( 2 ) 2 5 张君仁当代民族音乐学与中国的状态及趋势 J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 0 0 4 ( 3 ) 2 6 赵宋光关于音乐文化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方法、步骤的若干建议 J 中国音乐学,1 9 9 2 ( 2 ) ;浦亨建,对我 国音乐文化学研究现状的初步思考 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 0 0 5 ( 4 ) 2 7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H 吴教人译,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 0 0 5 2 8 张震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 H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 0 0 2 2 9 薛艺兵圣神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武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 H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3 3 0 杨民康 贝叶礼费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 H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 0 0 3 ( 3 ) 3 1 洛秦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 H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2 0 0 1 3 2 目前已编译阿多诺西奥多W ( A d o r n o T h e o d o rW 1 9 0 3 1 9 6 9 ) 、阿加鸟科菲( A g a w u K o f i ) 妇 洲音乐的描 述:后殖民主义时代非洲音乐的笔记、质疑和位置、安德森本尼迪克特( A n d e r s o n B e n e d i c t )想象中的社会政治 共同体( I m a g i n e dC o m m u n i t i e s ) 、安妮玛丽芭( A n i M a r i m b a )一种非洲一中心视角的批判:欧洲人的文化思想 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译介近三万字。 3 3 杨殿斛民间音乐消长:乡民生命意识的艺术诉求黔中腹地营盘社区音乐的民族志叙事 J 贵州大学 学报( 艺术版) 2 0 0 8 ( 1 ) 、( 2 ) 3 4 张中笑民族音乐学与贵州 J 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2 0 0 6 , ( 2 ) 3 5 伍国栋2 0 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 H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6 3 6 汤亚汀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 :释义和译名C J 中国音乐学。,1 9 9 1 ( 3 ) 1 0 8 ( 责任编辑:周真刚) 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关于贵音乐人类学路径: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关于贵 州民族音乐研究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州民族音乐研究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 作者:杨殿斛, YANG Dian-hu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贵州都匀,558000 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英文刊名:GUIZHOU ETHNIC STUDIES 年,卷(期):2008,28(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8条)参考文献(38条) 1.薛良 侗族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 1953(12) 2.方暨申 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 1958(04) 3.贵州省文联.肖家驹 侗族大歌 1958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民族音乐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