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发展论许明第一编:文化发展轨迹论 第三章: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与特点第一节:华夏文明的奠基与元典创制1、 质朴的精神之花独立起源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滥觞人类的诞生掀开了文明史的第一页,从此人类社会的每一寸进步都化作斑斑墨迹永久铭刻在青史上。中国是人类起源和成长的摇篮之一。在云南开远、禄丰等地,已经发现了拉玛古猿化石,这是800万年以前正在形成中的人,说明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经过现代科学研究,约300多万年前,人就完全形成了,这就是早期猿人。到约200万年或150万年前时期,又发展为晚期猿人。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属于晚期猿人的两颗门齿化石,经测定距今已有170万年。 比元谋人稍晚的古人类化石和遗址,在中国各地都有许多发现,如陕西蓝田猿人化石。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猿人化石以及猿人活动遗迹。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头盖骨、下颌骨、牙齿和四肢骨等大量化石。北京猿人的体质形态比蓝田人有所进步,比较明显的是头盖骨厚度薄了一些,脑量有所增加,较为接近于现代人的平均脑量。在北京猿人生活的洞穴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石片,数十种动物化石以及木炭、灰烬。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经古地磁测定约距今70万年。 另外,先后发现了多处与北京猿人大致相近或较晚的猿人化石及遗迹,如安徽省和县及湖北省郧县、郧西等猿人化石;在贵州黔西观音洞发现的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在贵州桐锌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在湖北省大冶、辽宁省营口金牛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到了约二三十万年前,人类的体质有了进一步发展,从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体质特征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有显著的进步,逐渐接近现代人了。此时即为“古人”阶段,“古人”又称早期智人,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中期。在我国境内所发现的古人遗迹很多,主要有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等等。约五万年前,古人发展为新人(又称晚期智人)。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阶段。这时,人类体质形态上的原始性质完全消失,并因受居地环境的影响,逐渐分化为各色人种,现代人开始形成了。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新人遗迹更为普遍,主要的有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山顶洞人等。此外,在台湾台南左镇、辽宁建平、山东新泰、四川资阳、吉林榆树、江苏泗洪下草湾等地也发现属于这一时期的新人遗迹。根据体质人类学的分类,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四大人种,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从元谋人、蓝田人到马坝人、丁村人再到山顶洞人,在体质上存在明显的共同特征与延续发展序列,即典型的蒙古人种特征。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学者所谓的“中国人种外来说”。专家们断言:独立起源的中国人种对日后中国文化持久稳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i有了人就有了自然的人化,就有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形形色色的悲欢离合。中国人类的始祖之粉墨登场宣告了中国文化的滥觞。从钻木取火到铜石并用当古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制造并使用工具时,他们真正开始了他们“自然的人化”的第一步。依据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类工具遗留石器制作的精细程度,通常将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时期。在这个以使用简陋的石木工具为主的漫长时代,火的使用是此期人类一项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的能力,使古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同时火成为重要生产手段,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元谋人遗址已经发现用火的痕迹,北京人遗址内也发现灰烬层。旧石器中晚期,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逐渐分离,形成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此,开始有了交换,又不断出现一些新的发明创造。在这一时期,萌芽了姓、氏。据说文解字,人们的姓是标志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的。所以,一些出现较早的姓,如姬、姜、嬴等等,大都从女。这正是母系氏族的遗制。这一时期,以磨光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制作技术的进步,是原始手工业发展的首要表现。各类石器如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等,大都类型分明,刃口锋利,眼孔钻磨匀称,有的还安装木柄,方便适用。随着手工业生产技术日渐发展,人们的艺术创造能力日渐提高。除了一些比较精美的装饰品、彩绘艺术和经过艺术加工的陶器、骨器、木器之外,在各地还发现了一些工艺相当精湛的艺术品。河姆渡出土的象牙雕刻,雕成各式图案,线条流畅,形态逼真,可谓原始艺术的珍品。席垫的编织技术也较发达。河姆渡发现有二经二纬编织法的苇编。在马家浜、草鞋山等处的建筑遗址,都发现有木柱和木板,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木结构建筑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原始工艺品制造领域里划时代的突破,宣告精磨石器技艺时代的到来,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约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原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阶段。大体说来,在中原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为龙山文化。溯渭水而上,由马家窑文化发展而为齐家文化。长江下游,在青莲岗文化的影响下,太湖流域和钱塘江口两岸,则由河姆渡、马家浜等文化发展而为良渚文化。其他各地,都相应地各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婚姻形态发生变化,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男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母权制的婚姻秩序遂被打破。原来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最初,这种小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庭。生产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丈夫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使得男尊女卑观念滋生。这一观念贯穿了后来的社会,为日后的礼制定下基调。这时期比较普遍地出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就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确立的反映。这种现象,在较晚的齐家文化墓地较为突出。到了父系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多,私有制就日益发展起来,出现贫富分化现象。这种分化现象,在产品交换、部落战争中不断扩大,从而加速了原始公有制的崩溃。制陶业从制陶技术、陶窑结构到经营管理都有了显著的变化。高温操作技术,还为金属的冶炼打下了基础。矿石的冶炼和金属的加工,是这一阶段另一种重要的手工业成就。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如山东胶县三里河发现有人工铸造的小型铜器,其中有刀、凿等。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反映了人类技术水平的重大革命。 在磨制石器和骨器的技术基础上,又发展了琢磨玉器和象牙雕刻的工艺。南京北阴阳营的墓葬群出土了精美的玉石玛瑙制品近300件,有铲、璧、环、镯、璜、坠、管、珠等。邳县大墩子出土了一件很精美的有孔玉斧。浙江余杭反山墓更出土了3000多件玉器,其中最大的玉琮重达6.5公斤。在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里,发现有不少苎麻织物和丝织物。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平纹细麻布,比过去的粗麻布有了显著的进步。在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黑陶上有蚕纹。在五千年前我国就已经发明了丝织物,这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 在北方的村落中,开始出现了水井。掘井技术的发明,不仅改善了用水条件,而且可以就近供应生活用水和手工业用水。从此,人们选择居住的地方和建立村落,就可不必临近河边湖畔。在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有笔划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比关中仰韶文化的刻划符号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些刻划,已经发展成为早期的图像文字,当是我国古代文字形成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江苏连云港市郊将军岩发现有一处岩画,主要内容为人面像、农作物、兽面纹以及各种符号。此外,还有类似太阳、星象的图案。兽面纹的构图和山东、苏北地区龙山文化中玉锛上的兽面纹饰相比较,显得十分简略、粗糙、古拙。这一重要的艺术创造,直接反映了四千多年前东方沿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面貌。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与灵物崇拜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说:“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ii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生产力水平的高下密切相关。与原始思维相关的,是先民对自然、灵物、图腾、生殖、祖先等的崇拜,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的早期文化都是如此。人类幼年时期天真的幻想最早开始于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在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可能是先民对太阳等自然物的崇拜的遗迹。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灵物崇拜的一种有意识的抽象与升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常有鸟形图案,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鱼纹,都可能是某些氏族崇奉的图腾。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与生产生活方式,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图腾崇拜,分别见于仰韶、良渚等文化中,其中综合了马、牛、鳄、蛇、鹿等不同动物局部特征的龙图腾,几乎是中国先民共有的,这是中国文明的前夜,智慧的先民们文化融合的体现。两性关系的原始本能和对生殖繁衍的渴求,造成原始时期生殖崇拜盛行。这一时期,崇拜女性的现象转为崇拜男性。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中出现陶祖崇拜和石祖崇拜,供奉陶制或石制的男性生殖器。 源于对血亲先辈的敬仰,鬼神崇拜与祖先崇拜兴起。红山文化遗址发现高腹丰臀、硕乳的陶塑女神像,这是母系氏族盛行母性祖先崇拜的例子。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创造了华夏文明的炎黄二帝,便是父系时代崇拜的对象。“祖先崇拜长期延伸,构成中国人传统观念的重要部分,其远祖崇拜是后世圣贤崇拜的源头;近祖崇拜则是后世宗法文化的先导。” iii 原始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一些以谋求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巫术,并分离出专门从事巫术的人和职业祭司,“在男曰觋,在女曰巫”,iv 他们从临时担任祭祀和巫术的氏族首领手中接过这一沟通人和神的任务,执掌祝史、预卜、医药、占梦、舞雩等业,是为知识分子的前驱,对先民文化,如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医药学等的保存与流传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晚期遗址里,发现有卜骨。龙山文化的许多遗址,卜骨的出现就比较普遍了。这些卜骨,大都是用猪、牛、羊的肩胛骨刻成。占卜的风气在当时已经盛行,掌管占卜从事宗教迷信活动的巫师之类的人物当已出现。 原始宗教是在自然力极其低下的原始初期,先民的行为和观念的主要表现,虽然是荒诞的,却奠定了文化向前发展的观念保障。英雄时代与原始民主制 尽管人类早期的历史总是晨昏难辨,史学研究中有不少人都以建筑在传说和神话基础上的中国史前史为“传疑时代”,但愈来愈多的现代考古材料证明,远古传说并非皆是虚妄,它在某种程度上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种种生活形状和观念。考古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研究表明,在华夏汉民族形成前夕,中华大地上主要分布着: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的东夷集团、江汉流域及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其中黄帝与炎帝为华夏集团的两支部落。三大集团连续征战,各地文化也相互交流融合影响,最终华夏集团胜出,确立了华夏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是汉民族的主体。黄帝为后世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其后,经颛顼、帝喾、尧、舜、禹而夏、商、周,中国文化的主体在此基础上传承至今。 这个记忆模糊的遥远时代是后人心目中的英雄时代,后人假托“三皇五帝”承载着早期文明兴建的功勋,尤其以历代经学家与宿儒为最热衷。礼记礼运提出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与“天下为家,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两种先后相承却对立的社会模式。大同模式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无为而治的三皇时代与“公举”、“让贤”的尧舜禹时期都属于这种模式。“公举”、“让贤”是其时权力交接的理想方式,即“军事民主制”:第一,年老首领让贤于年轻者,史称“禅让”。选举产生的对象必须经一段时间的考察,继位者要有“避让”之举;第二,大事众议。宣战、媾和、联盟、继位等均由氏族首领举行议事会商定。 “禅让”制中,贤德是首领公举时首要考虑的。三皇五帝中,先民又往往将五帝置于三皇之上,也是基于道德评价优先的考虑,传说中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又一说:天皇、地皇、人皇)虽然品德高尚,给人类带来了福祉: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神农氏“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 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但他们的主要事功在知性,使人类脱离了动物性而已。五帝却不然,他们个个居功至伟,乃贤主明君、道德至圣,他们事功主要在德性方面,以贤德惠民,使人类走向文明之治。禅让体现了先民“德治”的价值所向,“禅让而不是世袭,众议而不是独裁,这构成中国原始民主的基本内容,被以后的中国人尤其是孔孟一派的儒家一再渲染,奉为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标志,尧舜时期也成为儒家祖述追怀的黄金时代。”v 而五帝之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也成为后来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人格渊源。vi 从“茹毛饮血”的古人类发展到“天下为公”的部落联盟时代的漫长文明前夜里,中华先祖一点一滴的脱离了动物性,转变成具有非凡智慧和朴素的审美意识以及崇高道德的人类,文明于此滥觞。 私有制的深入发展瓦解了原始共产制,五帝中之末帝大禹一改禅让之风,传位于子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vii 从此,中国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启世袭禹的帝位,是一个划时代的举动,结束了史学上的“传疑时代”,以国家为文明标志的时代拉开序幕。2、华夏文明的奠基夏鼎商尊周彝约四千年前,中国进入夏朝,与其后的商和西周,共同创造了中国早期古典文明的繁荣。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晨曦时光一样,文字得以使用,城市初现,宗教性礼仪中心形成,阶级与国家建立,青铜器出现并渐普及,文明时代正式来临。人类文明史上,形而下的器物演进往往成为划分历史的重要依据,技术层面能最直观地体现生产力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水平与轨迹。告别石器时代的先民,先后经历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漫漫征程。“青铜是铜锡合金,呈青灰色,其熔点低于纯铜(红铜),硬度却高于纯铜,铸造性能好,可作兵器、礼器、炊具、生产工具等。先秦称铜为金。”viii早在夏代,人们就能用青铜铸造器物。在距今四千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不但发现有铸铜坩锅,还有盉、爵、凿、锥、刀、戈、戚、箭镞、铃等青铜器物,以及铜渣盉铸铜用的陶范等,既有礼器、兵器,也有工具。而且这些器物上有花纹图案,简单的器物组合,显示出铸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常见的礼器、酒器和用具如鼎、鬲、簋、彝、卣、尊、瓿、觥、觚、爵、角、盘、盂等等。还有铜铃、铜铙等乐器。每种器物的大小不同,式样各异,造型都很精美。器物上的纹饰瑰丽而浑厚,有饕餮纹、夔纹、蝉纹、云雷纹、蟠龙纹等等,还有各种表示器物用途的特殊纹饰。有些器物的造型,完全仿动物的形态,如豕卣、象尊、犀尊、龙虎尊、四羊尊等,生动逼真。其中大型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造型雄伟,为世界所仅见。器物组合也颇具规律性,出土的文物大多成组成列。青铜工具有斧、锛、刀、锯、凿、钻、铲等,与其他器物比较,数量不多。兵器如戈、矛、戚、钺、刀、箭镞等,均有大量出土。 本世纪上半叶在殷墟,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1977年在北京平谷刘家河,都发现有商代的铁刃铜钺。这说明中国在商代不仅初步认识并使用了铁,而且掌握了锻打和铸接铜与铁的较高的技术。西周青铜器的数量远远超过商代。历代出土的西周青铜礼器、用具、兵器、工具、饰物,数以千计,近年更有成批的出土。西周青铜器的类型比商代有了显著变化。有些商代常见的器物,如酒器中的方彝、卣、觚、爵等,逐渐减少或绝灭,新器物又不断出现,如乐器中的钟,兵器中的戟、剑等。器物纹饰从繁缛趋于简易,逐渐减少了过去所带有的神秘色彩,器壁也从厚重而趋于轻巧。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以后,青铜器这种当时最先进的器用,不仅仅具有技术层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价值层面的内核。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本为炊具的鼎,其时已化为国之重器,王权之象征。“礼器则是沟通神人的工具,又是政治权力的象征”,青铜礼器的代表除了司母戊大方鼎与四羊方尊外,乐器在当时也是祭祀的重要工具,属于礼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乐器史上的奇葩。这套编钟埋藏于地下2400余年,现在仍能以准确的音调、优美的音色演奏古今乐曲。此外青铜兵器、随葬物等,种种迹象表明,与世界其他民族青铜时代不同,中国的青铜器的工具意义之外,最主要的是政治权力等级制的象征,青铜器是商周礼乐文化的最有力注脚。文字及第一批知识分子说文解字叙云:“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弄也,初造书契。”淮南子本经训亦云:“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上述文献记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却更多的具有传说意味。世界各地的人类学研究都证明,文字起源于痕刻和图画,是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出来的,中国文字由来已久,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玉器上的符号,可能是汉字的雏形。由于材料缺失,商以前的文字已难考。尚书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可见夏商时已经有记事的典册了,现在可以见到的文字,最早是商朝的,刻于甲骨、陶器、青铜器等之上,是为甲骨文、陶文、金文。甲骨文于1899年被发现,据1965年出版的甲骨文编统计,出土的单字有四千五百个,能辨识的约占五分之一。目前,有新的字被辨识,析出的字数又有所增加。甲骨文的内容是殷商王室从事祭祀、征伐、农事、田猎等活动时进行的卜问记录。卜辞格式也颇具规律;甲骨文的字型结构以象形字为主,也包括指事、形声、会意、假借和转注等,可见文字已经比较成熟,与后来的文字一脉相承,演进之迹甚明,是汉字发展的关键环节。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多刻于礼器鼎和乐器钟上,又称“钟鼎文”,至西周发达,内容有祭典、征伐、册命、训诰等,是王室大事和贵族生活的反映,字型结构上形声字比例较甲骨文有所增加,初露汉字形声化端倪。单字数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剧增,这也是社会生活丰富的表现。成熟的文字出现的同时,一批较正式的知识阶层也形成了,二者一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章学成校仇通义原道ix 指出:“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领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这段话信息颇丰,提到了商、西周时期“官守其书”的文化垄断政策,而守书,即把持学术的,主要是史官。国语楚语下中观射父曰:“家有巫史”,刘师培曾说过:“六艺掌于史官,九流出于史官,术数、方伎诸学亦出于史官。” x 可见史官知识面极广,“史”当是文职官员的泛称。巫的产生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职业化的巫师,巫主要与神沟通,在祭祀、占卜中发挥作用,对天文、历法、医学也有一定掌握,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巫、史之外,还有宗、卜、祝。近人陈梦家认为:“祝即巫,故祝史巫史,皆是巫也,而史亦巫也。”“卜辞卜、史、祝三者权分尚混合,而卜史预测风雨休咎,又为王占梦,其事皆巫事而皆掌之于史。”巫、史、宗、卜、祝等是早期的知识分子形态,他们对古代天文、历法、医药学、史学、文学、卜筮等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对文化传承功不可没。从神灵崇拜到伦理宗教大量的考古发掘材料及人类学研究表明,早期人类普遍具有宗教信仰,中国先民亦然。从最初的动物崇拜到农业发达后的植物神崇拜(包括作物神崇拜、天体神崇拜、土地神崇拜等)、生殖崇拜到祖先崇拜以及上帝神崇拜,信仰的变化与生产力发展、人类智力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都密切相关。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宗教信仰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政治化的巫术。礼记表记曰:“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骄)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这里比较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思想,谈到了三代的宗教观念主要是夏代人重视四时之命,周人尊礼,而商代是鬼神观念盛行的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得宗教思想在殷人的头脑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们信仰上帝神、祖先神、自然神,且以信仰上帝神为主。在殷人看来,上帝既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xi 给了生命的祖先,又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至高无上。故商人事事求神问卜,以听命于上帝、鬼神,得以庇佑;他们将祖先视作上帝的使者,因此祭祖也十分频繁,把一年分为36旬,周而复始地祭祀先祖、先妣,形成“周祭制度”。周代初年形成宗法制,也使祖先崇拜制度化;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商人依旧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崇拜,遍祭山川四方,风雨雷电;“殷人尚鬼”则表明商人迷信人死灵魂不灭,称之为鬼,加以祭之。商人尊神重巫之举,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征,“这是人类思维水平处于蒙昧阶段的必然产物”。xii殷商的灭亡使周的统治者意识到“敬德保民”的重要性,因此,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按照西方现代哲学家卡西尔的说法,“伦理的意义取代和接替了巫术的意义。人的全部生活成了为正义而进行的不间断的斗争。从现在起,人的日常实践生活中没有一个个别步骤在宗教和道德的意义上被成是无关紧要或中立的。”xiii 殷商之际正蕴育着一场重要的重人事轻神事的思想变革。但是中国的伦理宗教变革却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周代继承并发展了商代至上神观念和祖先崇奉,他们称至上神为“天”或“昊天上帝”,认为君权天授,为王祖所遗,创制了“以祖配天”的新礼制,故周人敬天法祖。于是,宗教与政权、族权三位一体,形成以天帝为皈依,以宗法家族为基础,以君权为核心的国家伦理宗教。xiv可见,中国的“伦理宗教”一脱离自然宗教,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政治化神学,从此,敬天法祖观念深入中国人骨髓。又因为出发点在“保民”,也可以说这种神学化的德治思想奠定了之后数千年的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儒家之民本主义、天人感应说等皆肇于此。神的淡化与人的凸现夏代结束了“天下为公”的原始民主制,确立了“天下为家”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家天下取代禅让制,形成家国同构,家国合一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君权与父权的崇高、神圣,铸就了中国往后数千年君统与宗统合一的政治模式。殷承夏制,西周在前两代的基础上,继承并着重发展了宗法制度,使之进一步严格化,完整化,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祀制、核心内容是在尊重维护父权的基础上,解决王位及诸侯国君之位的继承问题,避免争夺杀戮,建立在血缘纽带上是宗法制得以维系的基础所在,权益分配的合理性是其得以维系之关键。事实上,西周的宗法制是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它将行政组织与家族组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家国同构模式。在这里,君统与宗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血缘纽带与行政管理得以有机的结合。”xv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还有封建制、井田制、国野制、畿服制等,都是宗法原则下的利益分配制度。通过宗统与君统合一的方式,使社会的控制力较夏商两代明显增强。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xvi 的观念深深烙在当时人们的脑海中。西周在确立宗法制的同时,又系统地制礼作乐。左传、礼记、史记等都提到制礼作乐出于周公之手,不尽可靠。事实上,周公之前,已经存在“礼乐文化”,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经过近百年而终于规范化、严密化而成西周的礼乐制度。后世儒生认为是周公所制,制礼作乐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创立具有深远影响,被称为儒家的“元圣”。“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xvii 礼乐非一回事,却关系密切。礼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社会习俗和祭祀仪规,初义为敬神尊祖,乐是在这些习俗中与礼相配合使用,主要是乐舞。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很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是大武舞。广义上周礼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祀制。狭义上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礼记礼器记载周礼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见周礼之既繁且缛,见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从社会制度规范到人的内心情志。制礼作乐是合乎其实的宗法制度及伦理宗教的,这在礼记乐记中有扼要阐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乐刑政一样,是用来规范节制百姓的。这是制礼乐的深远目的,是“周人为政之精髓”。从夏商时礼乐为同神交通的手段到西周礼乐直接为人服务,周礼具有明显的政治伦理化倾向,是维护宗法制的有力武器。如果称夏为“尊命文化”,商为“尊神文化”,周则是“尊礼文化”。神的淡化和人的凸现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于文化之变化,莫剧于殷周之际”xviii ,至此,中国文明模式初步形成。既奠定了百家争鸣的基础,也开启了后人“从周”、“复周”的源泉。3、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逞霸道,求治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相继两部分。这一时期,“礼崩乐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及文化转折时期。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见雏形的华夏民族汉民族共同体在这个所谓的“轴心时代”基本形成,并呈一统趋势。春秋战国,周室衰微,王室败落,诸侯云集,竞相争霸,社会结构发生巨变。正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所言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西周渐趋完善的宗法制度式微,原有的分封制、国野制等先后瓦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xix 变成自“诸侯”、“大夫”出和“陪臣执国命”。此时,“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渡”xx。政治上,也由宗法封建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发展至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土崩瓦解。与之相应的礼乐文化这座严密繁复的伦理文化基石也轰然崩塌,这意味着固有的宗教伦理系统和文化系统被打破,新的文化系统已见曙光。春秋战国又是两个差别很大的阶段,这一点顾炎武有一段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时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xxi 春秋时,政治斗争的主体仍局限于世卿、诸侯、大夫之间,虽然礼乐制度已经受到冲击,但仍旧存在;而战国则不同,此时对旧贵族的打击自上而下,通过国家的力量,以变法的形式,除旧布新。世袭贵族的特权被剥夺,礼制不存,甚至国君的权威都不具备保障,下层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智军功入仕求荣,君主也要习权术,得人心,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观念,一种开放性的理念与民主的因子在周礼制的废墟中萌芽。所以,顾炎武认为“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纷纷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变法。战国时期,井田制被破坏,新的经济关系已经普遍建立,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制度的变革。从西周到战国,社会经济形态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西周时期奉行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遭破坏,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土地买卖之风盛行,以井田制为依托的宗法制、分封制失去了经济之源,新的土地制度一直为后世历代相沿用,直到近代,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同时,商业也不失时机地繁荣起来。战国以前,商业的规模与水平都有很大局限性,到了礼乐文化彻底崩坏的战国,商业才有了大的发展,商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出现。就买卖方式而言,行者为商,坐者为贾,交换物品种类增多;出现繁荣的城市。缝隙里自由发展并壮大的商业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带来了自由,为百家争鸣、元典创制奠定了物质基础。学在四夷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分工,继农业和畜牧业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之后,知识阶层的分离和独立,是又一次社会大分工,预示着文化向前迈开了关键一步。这一独立阶层在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繁衍出教育。职业化的巫师是最早的知识阶层,西周之前,其教育主要体现在神事方面,礼乐文化产生后,神事渐渐转为人事。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从现有的文献看,夏代已经有了学校。周代关于学校的记载更多。其时学校分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又有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据周礼记载,西周大学教育有“三德”、“三行”、“六艺”、“六仪”之分,内容丰富,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以德为主,与等级森严的礼乐制相合。夏商周三代,都是“学在官府”,受教育者,皆为贵族子弟,尤其到了西周,学校教育的伦理化与政治化倾向加重,不仅整个学术机构由政府把持,而且,统治者用既定的意识形态规范全民的言行举止。xxii 东周时至,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动摇了西周官学以严格的等级制维系的根基。“天子失官,学在四夷”xxiii,蜂起之诸侯为图强,延揽人才,以及社会前进对文化的需求等,都刺激了文化的继续繁荣,而世守专职的官学文化官员流入民间,学术授受转向私门。一时学术之花似锦,呈欣欣向荣之态。周守藏史老聃、鲁国乐师师襄、儒家鼻祖孔丘,以及长弘等,广收门徒,文化教育第一次走近平民,为百家争鸣的盛事作好铺垫,直接催发了“士”的勃兴。周人分为贵族和平民两大等级。士属于贵族中最低一个等级,一方面,士位列贵胄,他们多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教,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易沦为庶人,特别是礼崩乐坏,等级不张的变革时代,他们中有的便游离于贵庶之间,成为相对独立的自由人。百废待举的新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春秋末期之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等级身份的羁绊。作为专业知识人士,为各利益集团之公卿大夫倚重,“养士”之风盛行。著名的“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皆以门下食客众多,礼贤下士而著名。作为一个阶层的士,除了拥有专业文化知识而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阶层,独自奕奕生辉的关键,在于这一阶层拥有一个共通的内在精神支柱,亦可视作共同的信仰与品格,即他们特持的“道”。道是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其意义之深,非笔墨足以形容。后学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种种说法,皆归为道,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反复申述的也无非一个“道”字。道之一字,虽有万般描述,简言之,实则治国治世与安身立命的根本规律和依据,是士这一集体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理想,士之使命正是循道与弘道。然而,尽管“士志于道” xxiv,道却不是容易找寻的,因此,士又会“任重道远”。作为统治阶级的附庸,士既无自己的经济基础,也无相应的政治地位,尴尬的处境使这一崇高理想很难落实,最终反成为知识分子背上的沉重十字架,演绎成中国文明经久不衰的悲剧。诸子争鸣与元典创制 巨大的社会变革蕴育出灿烂的思想文化,也为思想家的产生提供了契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思想家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家学说,出现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争雄激烈之时,也是百家争鸣鼎盛之际。整个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诸子兴起,百家争鸣与当时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的变化,政权的纷争密不可分。士阶层的崛起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人力资源;动荡的社会环境促成人才流动,文化交流重组;政治的多元衍生出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为了寻求天下大治,四海归一的途径,“诸子纷纷,则己言道矣。” xxv 学者倍出,著作空前,激烈的学术论争,史称“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划分,众说不一,就思想成就而言,统摄后世思想的主要是儒道两家。 儒家:“礼”、“仁”是其核心观点,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和荀子。儒家直承巫史文化与西周礼乐制度,孔子强调礼乐制度,“克己复礼” xxvi, 旨在行仁义,恢复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从而天下有道;孟子着重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提倡“王道”、“仁政”的理想,宣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早期民本主义的集大成者;荀子侧重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以礼与法规范社会,开了秦汉法治之源头,也开创了经学之源。梁启超说:“二千年间宗派屡变,一皆盘旋荀学肘下” xxvii他认为,二千年政治,既皆出于荀子矣,而所谓学术者,不外汉学宋学两大派,而实皆出于荀子。视荀子为后世政治与学术奠基人。 道家:“无为”、“自然”是道家追求的,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其哲学核心观点为“道”,指规律或万物之本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柔胜于刚。他认识了矛盾的规律,特别是正反相互转化的法则,这些基本的哲学范畴永垂中国思想史,开启人类思维;庄子承老子衣钵,并发挥到极至,走向虚无和相对主义。“顺其自然”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主体的人有消除一切束缚,获得绝对自由,他以物为有限,道为无限,进一步发展了“道”的思想。 儒家是典型的“入世”哲学,道家为“出世”哲学,儒道既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进退的依凭,进则入世,治国平天下,退则出世,修身齐家;又是统治阶级执政方略,以儒家学说求文治武功,以道家学说确保休养生息,“儒道互补”,构筑了中国士大夫的人格范式,奏响中国文化的双重性基调。xxviii 其他如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同”的墨家,主张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法家,又以“控名责实”为务,讨论名实关系的名家及研讨军事的兵家,倡阴阳五行的阴阳家等各家学说,也自成体系,建树颇丰。 诸子争鸣,和而不同,共同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垂范后世。根据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当时中国正处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它以掌握专业知识的“圣贤”倍出和反映民族基本精神的元典纷纷问世为主要标志和特点,其影响是创制了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的文化走向。这一时期,世界各大文化体系都进入了轴心时代。中国诸子兴起即可看作圣贤倍出,而中华文化的元典诗、书、礼、易、春秋等“六艺”以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子兵法、周易,等等,皆成于其间。这批典籍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基本理论系统,宛如化生万物的太阳,此后两千年,中国人没有走出其普照的光华。民本、尊君及区域文化 晚周铁器与牛耕的逐渐普及,促进了生产力飞跃发展,经济长足进步,科学知识也一再取得进展。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反映出数学的发展;鲁国史官对恒星和日食的观测,甘德对二十八宿的确定等反映了天文历法的进展,等等,都刻下了人类文明不断前行中的踏实步履。同时,中国地理风物的复杂性和诸侯割据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使横向上各地域文化也如繁花朵朵,开遍华夏大地,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条母亲河畔的地域奇葩更显灿烂。 黄河上游的齐鲁文化受惠于儒家的孔孟之道,鲁文化重礼,齐文化重商,邹鲁产圣人,稷下多辩士。作为儒家发源之地,齐鲁文化被后世景仰,领衔各地域文化;黄河中游以三晋文化显著,为法家之策源地,诞生了李俚、吴起、商鞅等各国变法主将,聂政、侯嬴、荆柯等慷慨奇节之士,以及张仪、苏秦等纵横之臣亦多出其间;黄河下游秦文化自成一格。其地处西陲,远离礼乐文化之地,其民“好稼穑,殖五谷” xxix 重功利,恶虚礼,是法家韬略最终实践成功之地。 长江中下游之文化也丝毫不让,下游主要为吴越文化弥盖,无论是表层的物质文化、还是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乃至深层的精神文化,都体现了俊秀清雅、纤巧柔腻的风格,与北方文化刚柔相济,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和丰富。中游楚文化独放异彩,楚乃道家文化发祥之地,长于奇思妙想,尚卜术巫风,无论庄子还是屈原,都是浪漫主义的先驱,想象恢弘,文章绮丽一如楚之山川。 又有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南北遥望,与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诸文化共同繁荣,被及百代。 这一时期,还有文野之变、夷夏之辩、民本与民主等关乎文化品格与基本价值观念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文野之变由夷夏之辩过渡,体现的是汉民族的和平主义和天下主义的情怀,适中则为包容性,过之则易产生自闭性,以己为文化中心,过度的文化优越感是闭关锁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根源。 中国的民主非西方之民主,而是基于尊君基础上的民主主义,尊君与民主乃一体两翼,共同为捍卫统治者的权力服务。 至此,中国文化踏上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转折。第二节:帝国王朝的盛衰与东方气象1、从帝国一统到“独尊儒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秦国,终于“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xxx ,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帝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动荡与割据,奠定了中华文化共同体坚不可摧的基石。天下为一始皇平定六国,建朝伊始,首先考虑的便是强化王权之策。从分封制转为郡县制,地方权利集中到中央,并通过设三公九卿制,使朝廷权归于皇帝之手。又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朝廷任命,非世袭的官僚制;整编军队,统一法律,实行强硬的政治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式统一帝国建立了。秦朝的急施暴政使始皇梦想的万世伟业化为泡影,秦二世而亡,走卒边戍揭竿而起,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而结束,汉王朝建立,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王朝,汉代统治者继续探索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模式。“汉承秦制”,刘邦集团掌控的国家机器同秦代的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一改秦之严刑酷罚。为平衡建国功臣的地位与利益,汉初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分封制造成王权受威胁的后果,汉转而采取削藩,并同时改革官僚建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势力,打击豪强,加强中央集权,此法为后世专制主义政治奉为法宝。除了军政方面的措施,汉代还建立起大一统的文教制度。公元前124年,武帝置博士弟子五十人,正式创立太学。地方亦有相应的官学。私学继春秋战国之后继续繁荣。然而,官学、私学都必须以儒学为正统,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模式皆是典型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化教育。汉代的察举制、征辟制、博士弟子等都是以尚贤、重儒为原则的选官制,既完善了春秋以来的文官制度,又为后世文官制祖述,定下了中国贤人政治的基调。万里同风军政一统必须与思想文化一统互为表里,才能真正确立权威,从精神上慑服民众。秦汉军政的统一为思想文化的统一提供了先决条件,深谙此道的统治者一手变革政治的同时,另一手也迅速伸向异端学说。秦国采取强硬措施,通过“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措施,为语言文字、车辆形制与道路、度量衡、文化心理、区域文化等提供整齐划一的标准,改变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xxxi 的格局。又修秦律,不仅如此,为统一思想学术,不惜“焚书坑儒”,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空前浩劫。虽然统一文化的系列强制举措旨在强化中央集权,客观上却为中华文化共同体奠基,为后世文化心理定轨,使中华文化作为整体强势文化享誉四海。汉代更始改制,完善了秦代创立的大一统文化模式。西汉初年,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王朝总结秦亡之经验,又求喘息之机,故尊黄老倡无为,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取得了辉煌的“文景之治”,然而黄老之学“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并不能有效强化中央集权,与蒸蒸日上的西汉渐行渐远。当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武帝继承大统后,其弊端暴露明显,积极入世的儒学却显示出了与时代相合的生生不息的风范。潜心钻研春秋公羊学的硕儒董仲舒上承殷商时代的术数迷信,中采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学说,近察秦汉时代政治社会的需要,将武帝三次策试,合成“天人三策”,包括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说,大胆提出以儒为主,杂阴阳五行及法家的某些观念成新儒学,作为统治者行政的理论依据。“天人合一”是一个中心,也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特色之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的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改造后的新儒学以神学论证皇权和专制秩序的永恒性,以社会伦理配自然法则论证宗法等级的正确性和君权的至高性,“寻找到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政体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包容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这一学说不仅被武帝以下汉代君主所接受,而且在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虽然选用过各种精神武器,但经过反复改造的儒家一直被视作正宗。自两汉以迄明清,儒家学说才是运行于庙堂和江湖的显学和精神轴心。” xxxii,此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独尊,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自由时代,中国文化走进经学时代。从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时的五经直至宋理学家认定的“十三经”,经学著作屡经增补,显示出儒学作为统治哲学地位的根深蒂固。经学史上,曾有著名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代表人物分别为董仲舒和刘歆,分歧主要在于经书的文字书写、版本、篇目排序以及学术观点与方法。今文经学用隶书写成,讲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灾异谶纬,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关乎政治;两汉之际,今文经学流于空疏荒诞,导致走向极端,发展成为谶纬之学,东汉时极盛,居官学地位,标志着经学神学化。古文经学用先秦篆文书写,认为六经只是古代史料,故重名物训诂,学风淳朴,注重文字章句,但也失之繁琐,开推敲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先河。东汉末年,郑玄兼用今古遍注群经,最终结束两百余年的今古文经之争。从此,不同时代和不同学派对两者各有偏重。冯天瑜等一些学者认为,经今古之争,不仅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之争,而且体现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文化倾向。历代学士多依傍经典,通过注经、释经透露己见,或尊先法古,或托古改制;或“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每遇社会政治鼎革,文化思潮流变,今文派和古文派便余响重奏,借尸还魂,影响中国文化可谓至远至深。xxxiii佛道初创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信仰想象,是文化一脉。当社会生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定为人们所需要。秦汉以前,只有早期先民的较为低级的崇拜和殷商的神本位文化,宗教没有得到系统的发展。专制帝国对宗教神学的渴望,吸引了外来宗教的进入和本土宗教的创立。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两汉之际。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佛教宣扬善恶报应、因果轮回、慈悲普度,认为只要依法修行,便可脱离苦海,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这种理论满足了人们的终极关怀,在中国流传迅速。佛教有南传与北传两支。南传(斯里兰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燃气爆炸模拟试题及答案
-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 炭素压型工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鸣乐器接装工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乙醛装置操作工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门急诊N3、N4级护理人员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需课-广东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战略重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电工(初级工)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促进仪表工业区域经济发展方案
- 整式的加减测试题及答案
- 公司绿色可持续发展规划报告
- 高速铁路桥隧养护维修 课件 2 桥隧养护维修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
- 战略规划六步法
- 2024年废旧溴化锂出售合同范本
- 《销售培训实例》课件
- 糖尿病足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 象棋入门课件教学
- 2024-2030年能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休学申请书家长
- 香港买卖黄金佣金合同模板
- 3.2 摩擦力 课件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