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谈读5.doc_第1页
文化名人谈读5.doc_第2页
文化名人谈读5.doc_第3页
文化名人谈读5.doc_第4页
文化名人谈读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名人谈读书(5)姜丕之谈读书哲学家姜丕之(1920年7月1993年10月)认为,读书不仅要弄懂,而且要弄通,这就要学会读书,特别是对难读懂的著作,更要在懂和通上下功夫。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有道理,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要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会不会读书,善不善于读书,关键就在这里。一般说来,会读书的人,能抓住要害,能深解其意,能融会贯通,能作出卓见的发挥。古今中外许多学问家、思想家的读书笔记都充分显示了这些特点。做学问,一定要学会读书。精力要集中。就是不要分散精力,要把精力用到主要目标或课题上来。用军事术语来说,要学会集中使用兵力。人的知识和兴趣是多方面的,需要和爱好也是多方面的,这就更要集中精力搞自己的主要目标或课题,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或成就不大。只有善于集中精力,才能掌握主动,从而保证主要目标或课题的实现。写文章没有什么窍门,既要有可写的内容,还要有一定的文字能力。一般说来,要力求做到三有:有气魄,即站得高;有见解,即有思想分量;有特色,即不一般化。周云波谈读书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经济学博士周云波认为,读书要用好时间的“边角废料” 。一些“边角废料”看起来不起眼,倘若有效累积起来,却是人生中相当可观的一部分。无论干什么事,总会有那么三五分钟的空闲,一天一月一年累积下来,总量可能不亚于一次短期培训。古人提倡的“三上”(枕上、厕上、马上),实质上就是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抓好学习。心里装着学习,就一定有办法找到时间。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学习,即使每次外出开会视察,也总是让随行人员带上一箱箱的书。他说过:“忙,就要挤,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就可以挤进去的。”一个能够做时间主人的人,经营管理一些零碎时间也就不在话下。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说:“我20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时间的“边角废料”,往往与一些干扰或诱惑紧密相连。在车上,大家都在说笑,到底参加与否;在会场,大家都在议论,到底聆听与否;在家里,家人都在娱乐,到底加入与否这里不是性格是否合群的问题,而是考验一个人的勇气、毅力和精神。当然,在一些零碎时间学习,自然有别于大块时间。大块时间可以啃大部头,深入、系统、持续地学习一些高深的理论和知识。而“边角废料”较为零散,更适合零打碎敲。比如,一次读一个章节,一次学一篇短文,一次写一个段落,等等。通过一点一点地逐步消化吸收,进而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郭沫若谈读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曾将研究工作比如登山探险,披荆斩棘者纵尽全功,拾级登临者仍须自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知勤劳,焉能享受。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有两种,一种是普通读,一种是细读。好的书要细读细看。古人说“文选烂,秀才半”。把文选这部书读烂了,要考秀才也就有一半可靠了。勤学苦练看来还能促使才能的发展,一般说来,生理上的任何组织都受“用进废退”的原则支配。齐白石拿起笔来在纸上点几点,就能美妙地画出栩栩如生的、在空中飞着的小鸟,或是在水中游着的小虾,看来这似乎是奇迹,实际上是他的熟练。熟则生巧,使他的手和神经细胞长期受到训练,有着最完善、最迅速的反应,能够得心应手,着手成春。我们要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进化,要有科学的头脑、科学的方法与吃苦的精神。我们要把一切真实的史料搜集起来。若是没有材料而谈社会史,简直是笑话。大抵在研究读书上,我的方法是:(一)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约束;(二)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使无遗憾;(三)对于资料毫不容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绝不放松。这样去读书,我相信研究是会有成绩的。赵光贤谈读书 历史学家赵光贤(19102003)曾说过,在古史研究中,我很欣赏论语子罕中所说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学者治学,贵在心得,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行,有见解又要它不转化为蔽,怎么办?这就需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古史研究中,赵光贤很欣赏荀子的名言:“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对于这两句话,杨公式的解释是:“信可信者,疑可疑者,意虽不同,皆归于信也。”最后的“信”字是“真实”的意思。相信可信者与怀疑其可疑者并举,虽有疑、信之不同,但最终都达到求真的同一目的。在古史研究中怎样贯彻这种“信信”、“疑疑”的精神呢?我的回答是:“信必有证,疑必有据,决不标新立异,以惊世骇俗。”为了信其实的,必须疑可疑的,这就与盲目泥古者不同;明确可疑者之不信,也是为了对真实的确信,这又与盲目疑古者不同。而疑信皆取决于切实证据,这就是史学的求真精神。赵光贤在古史研究中还很欣赏荀子解蔽,认为治史都大患在于蔽。我在自己的作品中及居常与人论学中,常常反对以某种主观愿望或意志强加于历史,或曲解历史以达到一己之目的。在中国过去的统治者们所修的史书中,这一类的问题就多得很。如果用荀子的话来说,这一类的“蔽”,可以说是“欲为蔽,恶为蔽”,一般皆有力者所为。不仅如此,一般史学家也常常难免于有所蔽,只要有任何一点先入为主的影响或偏见,就很容易看不清事情的全面。如果用荀子的话来说,这一类的“蔽”,可以说是“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一个人在一方面的长处有时却成为蔽,使他看不到事情的其他方面。荀子说“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就是这一类的问题。我强调史学家要力求解蔽,也就是力求避免对历史的曲解或误解,以存历史之真。傅庚生谈读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傅庚生(1910.10-1984.10)认为,在学习方面,应该尽量做到过细。傅庚生引用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道,既然是务在为己之学,当然就要如荀子所要求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不能像“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我还感到,学习的不二法门,应该是如荀子所说的“日积日一”。积者,是积累知识;一者是“吾道一以贯之”。当然,还要善于学习,杜甫就曾说过,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古人在这方面论述极多,且多鞭辟入里,应该是我们的座右铭。傅庚生还认为,理解古人的诗文,应该像章实斋说的“尽其旋折”;做这个初步的奠基工作,大略有如下的过程:一要知人论世,二要剖判精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