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致病因素而遭到破坏,人体不能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就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就是病机。,.,第一节病因,.,病因的概念:,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及虫兽伤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使人体发生疾病。另外,在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又可以反过来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因的分类:,.,探求病因的方法、特点:,问诊求因、辨证求因辨证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求病因。病因与病理产物之间的关系: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因和结果可发生变化。病因和非病因之间的相对性,.,第一外感病因六淫,.,一、六淫,.,(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六气与六淫六气(六元):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与六气的关系:六淫是反常的六气。,.,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内生五邪: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范畴,.,(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三)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概念:,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自然界中凡具有此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开泄,风邪具有向上向外的特性,.,风邪善性数变,致病游走不定,.,.,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寒邪的性质和特点,易伤阳气其性凝滞寒性收引,.,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性凝滞,易导致凝结,阻滞不通的病理变化,.,寒主收引,气机收敛,筋脉肌肉拘引之意,.,.,概念:,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的性质和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会导致热性病证,.,暑性升散,易致腠理开泄而多汗进一步伤津耗气,.,暑多夹湿,易与湿邪共同致病,.,.,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内湿与外湿,.,湿邪的性质和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重浊,易犯人体下部排泄物污浊,.,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病程的缠绵,.,湿易伤阳,湿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概念:,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邪的性质和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燥易伤肺,.,燥易伤津,易致津液耗伤病理,.,燥易伤肺,易使肺津受伤,肺失濡润,.,.,概念:,热邪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概念辨析1,热病热邪为病称为外热病温、暑、火、热的关系: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暑乃火热所化生火为热之源,热为火之性温为热之微,热为温之甚;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概念辨析2,火的含义:生理之火(少火)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阳气。病理之火(壮火)阳盛太过,耗散人体正气的病邪。分为内火和外火。,.,概念辨析3,外火:1感受温热邪气。2他邪转化。转化条件(1)郁遏化火(2)阳盛之体或阴虚之质易于化火(3)与邪侵部位有关内火:多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所致。情志过极亦可化火。,.,火邪的性质和特点,(1)火(热)性炎(2)上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3)火(热)邪易生风、动血(4)火(热)邪易扰心神(5)火(热)邪易致疮痈,.,火性炎上,易使人体上部出现火热病理改变,.,消灼津液,易致津液受损的病理,.,生风动血,易出现动风和出血的病理改变,.,二、疠气,.,(一)疠气的基本概念:,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二)疠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三)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1气候反常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4社会因素,.,第二节内伤病因七情,.,一、七情内伤,.,(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意志与情绪,.,七情成为病因的条件:,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阴阳失调,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神与大脑及五脏有密切的关系。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而主导于心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志变化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的。,.,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致病的特点,神志方面的改变直接伤及内脏,尤以心、肝、脾为甚。七情致病特点通过影响气机致病(怒则气上、思则气急、惊则气乱)。可以影响病情变化,.,(三)七情与心神的关系,七情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当情志变化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心神的调节下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情志过激致人发病往往通过不同的变化影响到不同的脏腑。,.,(四)七情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五)七情致病的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2直接伤及内脏3影响脏腑气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4情志变化,影响病情,.,治疗精神治疗,自我解脱亲友宽慰心理咨询中药治疗,.,二、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1饥饱失常过饥气血衰少过饱损伤脾胃2饮食无时损伤脾胃,变生他病,.,(二)饮食偏嗜,1种类偏嗜2寒热偏嗜3五味偏嗜,.,(三)饮食不洁,.,三、劳逸失度,.,(三)劳逸分类,1)劳力过度过劳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一)过劳过度劳累,1劳力过度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二)过逸过度安逸,过逸是指过度安逸,即长时期不参加劳动,又不进行体育锻炼。过逸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减弱,,.,病理产物性继发致病因素,.,一、痰饮,.,(一)基本概念:,1痰饮的病因学含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质地稠浊者为痰,质地清稀者为饮。2痰饮的病证含义:水液代谢障碍,停积于某一部位而导致的一类病证的统称。,.,概念辨析,广义之痰饮与狭义之痰饮痰饮与水湿的区别,.,(二)形成,主要与肺、脾、肾、三焦、膀胱及肝、心等脏腑有关。1饮食不节2七情内伤3外感六淫4五脏亏虚,.,(三)致病特点,1阻碍经络气血2阻滞气机3影响水液代谢4易于蒙蔽神明5症状复杂,变幻多端,.,(四)常见的痰饮病证,1痰证症状: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症状变幻多端。(见具体叙述)体征:痰浊体征,因人而异。分类:风痰、寒痰、热痰、燥痰、湿痰,.,2饮证,痰饮:饮停肠胃者悬饮:饮停胁下者溢饮:饮溢四肢者支饮:饮停胸膈者,.,二、瘀血,.,(一)基本概念:,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等。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为致病因素。,.,(二)形成,急性瘀血发病30天内慢性瘀血病程达半年以上形成原因:1.气虚2.气滞3.寒凝4.热结5.津亏6.外伤7.七情内伤8.痰浊9.治疗不当,.,瘀血的成因,.,(三)致病特点,影响部位广泛,症状1影响气机2阻塞经脉3易生险证瘀血的共同特征:1.疼痛2.肿块3.出血4.紫绀5.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等。6.脉细涩、沉弦或结代,.,(四)常见的瘀血病证,.,1.按病因分类,(1)气虚血瘀(2)气滞血瘀(3)寒凝血瘀(4)痰热互结(5)津亏血瘀(6)湿滞血瘀,.,2按部位分类,(1)血瘀于脑(2)血瘀于心(3)血瘀于肺(4)血瘀于肝(5)血瘀胃脘(6)瘀阻胞宫(7)肢体局部瘀血,.,三、结石,.,(一)概念:,身体的某一部位形成的坚硬如石的物质。如鼻石、耳石、泪腺管结石等。结石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内伤性致病因素。,.,(二)形成,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肾精亏虚4.寄生虫感染5.服药不当6.异物积存7.外伤,.,(三)致病特点,1.多发于肝、胆、胃、肾、膀胱等脏腑。2.病程较长,轻重不一。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4.疼痛具有间歇性,.,(四)常见的结石病证,.,1.胆石症,(1)无症状(2)食欲不振(3)疼痛(4)黄疸,.,2.尿石症,(1)无症状(2)疼痛(3)血尿(4)排尿困难,.,第四节其他病因,.,一、外伤,.,(一)概念:,各种外来因素导致的损伤。,.,(二)致病特点:,.,1.枪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2.烧烫伤:,高温所引起的灼伤。,.,3.冻伤:,人体因遭受低温侵袭,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损害。分为全身性冻伤和局部性冻伤。局部性冻伤多发生于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颊部。,.,第七章病机,.,概念,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理。病机学说:研究和阐明病理机制变化规律的理论。其内容广泛,包括:发病机理、基本病机、内生五邪、脏腑病机以及疾病传变、转归等内容。,.,第一节发病机理,.,概念辨析,发病机理: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的理论。发病学说回答疾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病因学说回答疾病是为何发生的。,.,一、健康与疾病,.,健康:,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发生异常,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一)邪正斗争与发病,.,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气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总称。包括自我调节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康复自愈能力。其作用方式有:自我调节、抗邪防病、自我康复。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2.邪正斗争与发病,(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能御邪作用体现在:抵御外邪的侵袭;影响发病的证候类型;机体对疾病的自愈能力。,.,致病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其对正气的损害主要表现在: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造成机体形质损伤;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疾病与病邪的性质关系疾病与感邪轻重的关系疾病与病邪所中部位的关系,.,二、发病的基本原理,.,(二)影响发病的因素,.,1.外环境与发病,(1)自然环境与发病自然环境包括:季节气候、地理特点及生活工作环境等。(2)社会环境与发病,.,2.内环境与发病,(1)体质因素(2)精神因素(3)营养和锻炼(4)遗传因素,.,第二节基本病机,.,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一、邪正盛衰,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一)虚实的基本原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实:邪气盛而正气未虚,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2.虚: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二)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邪盛与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变化,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虚中夹实:以虚为主,又兼夹实候的病理变化。实中夹虚:以实为主,又兼夹虚候的病理变化。,.,(三)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在一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的病理变化。,.,(四)虚实真假,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所出现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的病理变化。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二、阴阳失调,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治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形成阴阳的盛衰、互损、格拒、转化或亡失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一)阴阳盛衰,.,1.阴阳偏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1)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2)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2.阴阳偏衰,人体阴精或阳气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1)阳虚则寒(2)阴虚则热,.,(二)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三)阴阳格拒,阴盛至极或阳盛至极而壅遏于内,使阴阳二气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变化。包括:格阳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戴阳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四)阴阳转化1.由阳转阴2.由阴转阳,.,(五)阴阳亡失,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的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包括:亡阴和亡阳,.,1.亡阳:,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的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2.亡阴:,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