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西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pdf_第1页
民国时期西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pdf_第2页
民国时期西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pdf_第3页
民国时期西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pdf_第4页
民国时期西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想战线 2010年第 2期 第 36卷 . 2, 2010 V o l . 36 民国时期西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 朱映占 摘 要:民国时期的西南民族分类,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以来的民族分类传统, 另一方 面又受到近代西方学者建立在语言学、 民族学基础上的分类方法的影响。 可以看到, 民国时 期, 从事民族研究的知名学者,先后都尝试着对西南民族进行识别与分类。 此外,随着国内、 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民国中央政府和西南地方政府也先后对西南各省的民族情况进行了调 查。然而纵观整个民国时期, 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府部门, 对西南民族究竟有多少种并没有形成 一致的看法,而这是与当时国人的民族思想和国家观念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民国时期;西南民族;民族识别;民族分类 关于西南民族,自 尚书 就有涉及和记 录, 及至 史记 西南夷列传 已开始用文化 的标准对其进行识别和分类。 史记 开创的这 种传统得到了后来史家的继承和发扬, 并一直延 续至民国时期。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语言学、 民 族学的传入, 使得国人在研究西南民族时, 除了 参考文献典籍之外,又多了实地调查一途。 此 外, 自马可波罗开始,外国人也陆续对西南民 族进行了研究和分类, 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探 险、 旅行、 科考、 传教、 殖民等活动的兴起,一 批外国人深入西南地区,在短短几十年内, 就产 生了上百种著述, 而这其中就有涉及西南民族识 别与分类的著述。还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政 府对西南民族的认识也开始借助于实地调查所 得。从民国时期的情况看, 当时对于中国西南民 族的认识,有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凌纯 声和马长寿认为, 西南民族是指四川、 贵州、 云 南、 湖南、 广西、 广东诸省的非汉族; 但杨成 志认为,“所谓西南民族,即俗称为 南蛮 , 或 苗族 ,或 苗蛮 ,或 蛮夷的总代 称。在地理上,凡现在粤的猺, 黎;桂的猺,僮 ( 獞) ;黔的苗,仲 ( p ) ;湘的苗,滇的罗罗和 摆夷;川的罗罗和西番;康藏的西番;安南,缅 甸的歹人或掸人都是他们的遗裔。 ”上述 两种观点,前者注重从地理区位对西南民族进行 界定,后者偏重于从民族自身发展的源流、 分布 上进行归纳。而对于西南民族的地理分布, 他们 则都认为至少包括当时的湘、 粤、 桂、 川、 黔、 滇、 康各省。本文所要研究的民国时期的西南民 族, 从地理区位上看, 限于当时四川、 西康、 贵 州、 云南的非汉族。 一、 外国人对西南民族的分类与识别 英国人戴维斯在其 1909年出版的专著 Y u n - n a n :t h e l i n kb e t w e e nI n d i aa n dY a n g t z e 一书的附 录 T r i b e s o f Y u n n a n 中,依据语言标准把云南汉 族以外的民族,分为 3类:“ ( 一)蒙克人语系 ( M o nK h m e r F a m i ly )( 甲)苗猺群 1 . 苗或蒙 ( M h o n g ) 2 . 猺。( 乙)民家群 1 . 民家或白子 ( P e - ts ) 。 ( 丙)瓦崩竜群 1. 卡瓦 ( Wa ) 2. 卡拉 ( L a ) 3. 蒲蛮 ( P u-m a n ) 4 .崩竜 ( P a - l a u n g )5. 克摩。( 二)掸语系 ( S h a nF a m i l y ) 1. 掸或台 ( T a i ) 。( 三)藏缅语系 ( T ib e t o- B u r m a nF a m il y )( 甲)西藏群 1.藏人或包括一 部分的西番语。( 乙)西番群 1. 西番 2. 麽些 ( M o s o )或纳西 ( N a - s h i )3. 怒子 ( L u-tz u ) 或阿难 ( A- n a n g ) 。 ( 丙)罗罗群 1 . 罗罗或纳 苏 ( N e i - s uo r N g o - s u )2. 栗粟 ( L i s o o r L i s u ) 3. 猓黑 ( L a h uo r L o h e i ) 4. 窝泥 ( Wo -n i )包 括马黑 ( M a h e i ) , 卡惰 ( K a - t o ) ,普特 ( P u- t u ) ,骠人 ( P i -o ) ,阿卡 ( A-k a ) ,山苏 ( S a n -s u ) , 苦聪 ( K u-t s u n g )及其他滇南 105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 “211工程” 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民国时期中国西南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研究 ” 阶段性成果 ( 21131011- 09004) 作者简介:朱映占,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讲师、 博士研究生 ( 云南 昆明, 650091) 。 马长寿:中国西南民族分类, 载马长寿 马长寿民族学论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 49页;凌纯声: 云南民族的 地理分布, 载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 ( 上册) ,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第 191页。 杨成志: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第 191 192页。 诸族。 ( 丁)缅甸群 1 . 阿昌 ( A- C h a n go r N g a - c h a n g ) 2 . 马鲁 ( M a -r u ) 3 . 拉( L a- s h i ) 4 . 阿系 ( A-s i ) 。( 戊)开钦 ( K a c h i n ) 或整颇 ( C h in g - P a w ) 。 ” 戴维斯的分类被认为是西南民族科学分类的 开始,对以后西南民族的分类与识别影响深远。 其后,在 1911年克拉克 ( S . R . C l a r k e )所著之 中国西南民族( A m o n gt h eT r i b e s i nS o u t h- w e s t C h i n a )一书中,把西南民族分为 3类:一 曰苗族;二曰仲家;三曰倮罗。 1925年,巴斯 顿 ( L . H . D . B o x t o n )著 亚洲民族( T h e p e o - p l e s o f A s ia ) , 把中国南疆民族划分为 3族:曰苗 族;曰倮罗;曰仲家。 对于上述这些关于西南民族的分类,杨成志 早在 1930年撰写的 云南民族调查报告 中就 认为,不能依据为定论。 他认为外国人的分类虽 然参照了语言的比较, 但在西南民族骨骼测量和 惯俗调查尚未有人系统研究之前, 这样的分类也 只能是初步的。事实上,后来的研究者关于西 南民族的分类大都没有脱离上述 3位外国人的分 类框架, 只是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 努力探索 对上述西南民族分类的本土化方案,强调在中华 民族为主体的总体框架下来认识西南民族。 二、 中国学者对西南民族的分类与识别 被誉为川滇民族学调查第一人的杨成志,在 1930年的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周刊 第 11集第 129至 132期合刊上发表了 云南民族 调查报告,对西南民族做了如下分类和统计: “广东的瑶 ( 属 t a i 族)黎,约 1 000 000;广西 的瑶僮 ( 属 t a i 族)约 3 500 000;贵州的仲家, 瑶 ( 属 t a i 族)苗约 3 500 000;四川的卢鹿,西 番约 2 000 000;云南的摆夷 ( 属 t a i 族) ,卢鹿, 苗约 8 000 000;湖南的苗瑶约 500 000;西藏的 藏人,西番约 2 300 000;印度支那 ( 包括安南、 缅甸、 暹罗)的 t a i 和 la i 约 15 000 000。总数为 35 800000。 ”然而,杨先生所指的西南民族, 在地理区域上除了云、 贵、 川 3省之外,还包括 两广、 湖南、 西藏和中南半岛。并且根据他的归 纳, 西南民族应包括 t a i 族、 苗、 仲家、 卢鹿、 西番、 瑶、 藏人、 l a i 。同时,杨先生也意识到他 分类时所用的民族名称沿用的是汉人的惯常称 呼, 通过研究他还注意到一些有着不同称呼的人 群, 实际上却是同一个民族;地方志列举的几十 种, 甚至上百种的民族是有待研究的。因而西南 具体有多少种民族,杨成志先生没有明确指出, 他认为要回答这一问题,尚需进行更多的考察。 1936年,马长寿发表了 中国西南民族分 类 一 文,对中国西南 民族做了 如下分 类: “ ( 一)苗瑶族系 ( 甲)苗群 ( 1)红苗 ( 2)白 苗 ( 3)青苗 ( 4)黑苗 ( 5)花苗 ( 6)杂苗 ( 乙)瑶群 ( 1)瑶族 ( 2)畲民或輋客 ( 丙) 瓦噗喇群 ( 1)瓦 ( 2)喇 ( 3)噗喇 ( 二)掸 台族系 ( 甲 )僰夷 群 ( 1)僰夷 (2)蒲 蛮 ( 乙)仲家群 ( 1)仲家 ( 2)水家 ( 丙)僮僚 群 ( 1)僮 ( 2)僚或土 佬,或仡佬 ( 3)侬 ( 4)沙 ( 5)俍、 佯、 伢、 但 ( 丁)黎群 ( 1)黎或俚 ( 2)岐或( 3)侾 ( 戊)民家群 ( 1)民家或白儿子,或那马 ( 三)藏缅族系 ( 甲)西藏群 ( 1)藏族或古宗 ( 乙)西番群 ( 1)西番 ( 2)么些 ( 3)怒子 ( 丙)倮群 ( 1)倮( 2)栗粟 ( 3)罗婺或倮黑 ( 4)窝 泥 ( 包括马黑、 卡你惰、 普特、 骠人、 阿卡、 山苏、 苦聪、 糯比等滇南民族) ( 丁)缅甸群 ( 1)马喇 ( 2)喇傒 ( 3)阿系 ( 4)阿成 ( 戊) 开钦群 ( 1)开钦或青颇。 ” 很显然,马先生在对西南民族做具体分类 时, 虽然其参考了体质和文化的标准, 但主要还 是以语言作为分类标准。 在马先生看来,人种分 类的标准不外乎体质和文化两项,而文化与体质 相比较变化较快, 但是,在体质尚未得到充分研 究之前, 对民族的分类只能是以文化当中比较固 定的要素 语言为标准来进行,故而他把语族 作为划分族系的单位, 即把在语言发生学上处于 同一个语族的人群归类为同一种民族。而在民族 之下为群,群之下为具体的民族。 另外,需要注 意的是马先生在对西南民族做分类时,如他所 说, 对民族的称谓极力采取中国本音本字, 在必 要时才以域外音字作为佐证。由此可以看出, 马先生在对西南民族进行分类与识别时,在坚持 学术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中国的主体意识。这与 当时国人的民族主义情怀是相一致的。 1938年, 凌纯声撰文认为,“西南民族虽名 目繁多, 然依科学的分类, 大约不外乎罗缅、 苗 傜、 掸傣三种民族。 罗缅族散于川南及滇之东 106 思想战线 2010年第 2期 第 36卷 . 2, 2010 V o l . 36 凌纯声:云南民族的地理分布, 载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 ( 上册) ,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第 195 196页。 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 载 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第 25页。 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少数民族卷,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 2页。 马长寿:中国西南民族分类, 载马长寿 马长寿民族学论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 64 65页。 马长寿:马长寿民族学论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 65页。 北;苗傜族居于黔桂两省;掸傣族多在桂西及滇 之西南。 三种民族之人口估计,约在千万以 上。 ”可见,凌先生也认为在具体的民族称谓 之上,依据语言上的亲缘关系可以把这些民族称 谓下的人群归为 3个大的族系。 1938年 10月, 楚图南在 西南边疆 创刊 号上发表 中国西南民族神话的研究 一文认 为, 可以借用苏联常用的 “小民族 ( n a ti o n a l m i- n o r i t y ) ” 这个名词来指中国境内的汉族以外的少 数民族, 而对于西南民族究竟包括哪些民族,分 为多少种类, 楚先生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探讨。 在上述研究展开的同时,对西南民族的语言 分类,不同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芮逸夫把 西南民族分为 3个或 4个语系即藏罗语系、 泰掸 语系、 苗瑶语系、 孟吉语系,8个语群即西藏语 群、 西番语群、 罗罗语群、 卡侵语群、 泰掸语系 西支、 泰掸语系东支、 苗瑶语群、 瓦崩语群。 李芳桂、 吴宗济等人则认为西南各省的民族,其 语言大都属于印度支那语系,在此语系下包括汉 语群、 泰语群、 藏缅语群、 苗猺语群、 奥亚语 群。通过对西南民族语言的分类研究, 他们认 为西南民族的语言多数与汉语同支,据此他们强 化了对西南民族和汉族的统一性的认识。 1944年岑家梧发表 贵州民族研究述略 一文,对西方学者和受西方学者影响的西南民族 分类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彼辈多以印度支那 土著之语系为标准。 所谓台掸系、 孟克系之名 称, 不适用于滇、 黔、 桂、 粤各族。 故应改为摆 仲系,藏缅系及苗瑶系三大类。 ”在同一年, 岑先生又发表了 西南民族及其文化 一文, 就国人传统上的西南民族分类, 清末民初以来的 外国人的西南民族分类,以及受西方学者影响的 当时国人的西南民族分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 在此基础上具体提出了他的西南民族分类。他认 为,“西南民族应分为苗瑶,罗藏及摆黎三大 系, 其各支群如下: ( 一)苗瑶系 ( 包括苗族, 瑶族及畲族,佤, 崩龙) ; ( 二)罗藏系 ( 包括 罗罗、 傈 僳、 藏人、 古宗、 西 番、 么 些等 ) ; ( 三)摆黎系 ( 包括摆夷、 吕人、 黎族、 仲家、 水家、 侗 家等) 。 ”有学者认 为,岑先 生用 “苗瑶罗藏摆黎” 取代戴维斯以来的 “猛吉 蔑掸藏缅” 西南民族 3分法,目的是力图 把西南民族分类的话语拉回到中国境内,以此来 抵御印度支那英法殖民主义、 入据缅甸的日本帝 国主义, 以及东南亚新兴的大泰国民族主义的话 语支配与侵犯。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中国西南民族 的分类虽然互有参考和借鉴,但并没有取得一致 的观点。 这一方面说明了西南民族的复杂、 多 样;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术研究 与政治环境变迁相呼应,特别是在边疆危机和抗 战的大背景下,认识西南民族,团结西南民族, 找到适合中国的西南民族分类, 是当时负有历史 使命感的学者为自己制定的研究任务。因此,在 具体到西南民族识别与分类时, 民国早期的分类 和抗战爆发后的分类有差异,国人的分类与外国 人的分类有差异。 ( 一)对云南民族的分类与识别 1914年,董贯之编绘了 古滇土人图志, 列举了 50种民族, 并在每个民族名称下配了一 幅手绘图。 该图志的民族及其名称多源自前代的 滇志, 其分类方法仍是传统的分类方法。 1935年,“丁文江在参照戴维斯对云南民族 分类的基础上,在其主编的 爨文丛刊 中, 把云南民族分为 4大类:一、 掸人类。 甲、 摆 夷, 乙、 民家;二、 藏缅类。 甲、 爨人。子. 猓 猓、 丑.窝泥、 寅.、 卯.西番、 辰.喇 乌, 乙、 缅人。 子.缅甸人、 丑.野人,丙、 藏 人。子.藏人、 丑.怒人;三、 苗猺类。 甲、 苗 人, 乙、 猺人;四、 交趾类。甲、 安南人,乙、 蒲人。” 1936年, 凌纯声著 云南民族的地理分布 一文,在以语言为依据的同时,参照地理、 历 史、 文化、 体质等因素把云南民族做如下分类: “ ( 一)蒲人类 ( 甲)蒲棘人群 1. 僰人。 2 . 民 家。 3. 蒲蛮。 ( 乙)瓦崩群 1. 卡拉。 2. 卡瓦。 3. 崩竜。 ( 丙)苗猺群 1. 苗子。 2 . 猺人。 ( 二) 藏缅类 ( 甲)罗罗群 1 .罗罗。 2 . 窝泥。 3. 栗 粟。 4. 猓黑。 5. 阿卡。 ( 乙)西番群 1. 西番。 2. 麽些。 3 . 怒子。 ( 丙)藏人群 1 . 藏人。 2 . 古 宗。 ( 丁)缅人群 1 .子。 2. 马鲁。 3. 喇。 107 民国时期西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 朱映占 凌纯声:建设西南边疆的重要,西南边疆 第 2期,1938年 11月, 昆明。 芮逸夫:西南民族语文教育刍议,西南边疆 第 2期,1938年 11月, 昆明。 吴宗济:调查西南民族语言管见,西南边疆 创刊号,1938年 10月, 昆明;吴宗济:拼音文字与西南边民教育,西南边 疆 第 2期,1938年 11月, 昆明。 岑家梧: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 第 128页。 岑家梧: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 第 136页。 彭文斌: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图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 10期。 凌纯声:云南民族的地理分布, 载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 ( 上册) ,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第 196 197页。 4. 阿系。 5 . 阿昌。 ( 戊)野人群 1 . 野人 ( 或开 钦)( 三)掸人类 ( 甲) p 家群 1 .p 家。 2 . 侬 人。 3. 沙人。( 乙)摆夷群 1. 摆夷。 2 .吕人 ( 或水摆夷) 。 ” 另外,在 1943年龚家骅所编之 云南边民 录 一书中,记录了云南的民族包括蒲人、 木 邦、 普马、 阿度、 山车等 88个。 可以看出,当时的学者对云南究竟有多少种 民族也没有一致的看法。 在他们的识别和分类 中, 要么依据语言的标准、 抑或参照地理、 历 史、 文化、 体质等因素把云南民族分为 3大类或 4大类, 要么仅仅依据民族的自称或他称,把这 些族称一一列举出来。 ( 二)对贵州民族的分类与识别 对于民国时期贵州究竟有多少种民族, 时人 往往征引清代及以前所做的各种 “苗图 ” 或 “苗蛮图” 认为贵州民族有 82种或 86种。 而这 80多种 “苗蛮”, 有以部落名称为名的,有以服 饰的区别命名的, 有以居住地为名的, 有以宗教 信仰命名的, 有以生活习俗命名的,有以语言特 点命名的,有以祖先传承命名的, 有以生产组织 形式命名的, 有因原名音转而得名的, 有以神话 传说为名的, 有因嫡子继承方式得名的,有以部 属长官之名为名的等等。在当时的学者看来, 这些 “苗蛮图” 所说之苗系从广义,包括了时 人分类所说之台掸、 藏缅、 苗傜三系。 吴泽霖、 陈国钧等则认为根据实际调查 “贵州夷族有仲家、 水家、 侗家、 僮家等。 ”而 岑家梧在 1944年发表的 贵州民族研究述略 一文则认为:“黔省境内之民族,摆仲系者有仲 家、 水家、 侗家;藏缅系则有罗罗;苗瑶系有苗 瑶等。 然黔省罗罗为数甚少,故实际上仅可别为 仲、 水族及苗瑶族二大类而已。 ” 显然,上述 3位先生的分类受到民族语言分 类方法的影响,同时又根据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调 查来做出判断,特别是岑先生的贵州民族分类还 受到 “宗族论” 思想的影响,带有强烈的西南 民族分类本土化、 民族国家化的倾向和努力。 而 据今天的学者研究,这 80多种 “苗蛮” 可以分 别归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识别的彝族、 苗 族、 汉族、 毛南族、 布依族、 水族、 瑶族、 壮 族、 侗族、 仡佬族、 白族、 土家族中。 1944年 7月, 吴泽霖在 文讯 第 5卷第 1 期上发表 贵州的民族 一文,认为按旧有流 行的分类法, 依据各种各样的标准, 贵州的民族 有一百二三十种, 这就使得人们认识贵州民族显 得很棘手;而从体质的标准来看,他认为贵州的 民族都属于黄种人,但从头型、 面型、 体型等方 面看,“汉、 苗、 夷” 又有黄河型、 长江型和珠 江型的差别;而从语言上看,他认为贵州的民族 40%到 60%都能说汉语,其他绝大多数为苗语 系和泰语系, 但他同时指出用语言来划分民族是 一种不很可靠的方法;从衣、 食、 婚姻、 丧葬等 文化来看,他认为汉、 苗、 夷之间的差别, 远没 有中国人与欧、 美人那样大。可见,吴先生对 贵州民族分类的研究, 对体质、 语言、 文化情形 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并在上述 3种分类标准上都 看到了贵州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一致性。这与当时 流行的中华各民族同源同种思潮是相一致的。 ( 三)对四川、 西康民族的分类与识别 对于四川的民族, 民国时期的学者多聚焦于 凉山的罗罗或夷、 川西的羌戎、 番族、 川东南的 苗。由于四川的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民族种 类较之滇、 黔两省而言相对较少,因此民国时期 专门对四川民族进行分类和识别的论著,据到目 前的了解是很少的。 对于西康的民族,1934年, 任乃强在 西康图经民俗篇 中认为西康民族 分番族、 汉族与其他各族。番族或康番包括卡拉 米、 木雅娃、 霍尔巴、 俄洛娃、 理塘娃、 乡城 娃、 巴巴、 三岩娃、 麻康娃、 乍丫娃、 昌都娃、 纳夺娃、 德格娃、 察龙娃、 杂巴、巴、 波巴、 边巴、 八宿娃、 甲得娃、 色须娃、 古宗。 其他民 族包括么些、 栗粟、 猓猓。 三、 国民政府对西南民族的调查与识别 1934年 10月, 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发布第 112号咨文: “查我西南各省,苗夷杂处,种族 甚多,生活习尚,各有不同,为团结国内各民 族, 为防止帝国主义者之利用, 对于苗夷各民族 各项情况,实有深切明瞭之必要。 兹经制定调查 表式,拟请住有苗夷民族之各县政府,认真调 108 思想战线 2010年第 2期 第 36卷 . 2, 2010 V o l . 36 凌纯声:云南民族的地理分布, 载凌纯声 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 ( 上册) ,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第 198页。 李德龙:黔南苗蛮图说,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 55 61页。 胡庆钧:汉村与苗乡 从 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与川南苗乡看传统中国,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第 257页。 吴泽霖, 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第 3 4页。 岑家梧:贵州宗族研究述略,边政公论 第 3卷第 2期,1944年;岑家梧: 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2年, 第 128页。 李德龙:黔南苗蛮图说,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 92 93页。 吴泽霖:贵州的民族, 载李绍明等 西南民族研究论文选 ( 1904 1949年)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第 41 46页。 查, 确实填载,俾作施政之参考”。自此由各级 政府组织的对西南民族的调查逐步展开。 国民政 府对云南的调查共 10次,贵州的调查共 8次, 四川、 西康的调查也至少有 8次。同时,西南 地方政府还专门成立了边政机构或研究机构组织 开展对各省民族进行调查、 研究、 识别和分类。 民国时期,政府关于民族的政策和理论主要 受 “国族主义” 影响。 无论是早期的孙中山, 还是此后的蒋介石等, 他们所力求实现的都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 孙中山希望合满、 汉、 蒙、 回、 藏等民族为一族即中华民族;蒋介 石则认为 “我们中华民族是多个民族融和而成 的。融和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 融和的动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 融和的方法是同 化而不是征服。 在三千年前, 我们黄河、 长江、 黑龙江、 珠江诸流域,有多数宗族分布于其间。 自五帝以后, 文字记载甚多,宗族的组织, 更斑 斑可考。四海之内,各地的宗族, 若非同源于一 个始祖, 即是相结以累世的婚姻” ; “中国五千 年的历史,即为各宗族共同的命运的纪录。此共 同之纪录,构成了各宗族融合为中华民族, 更由 中华民族,为共御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国 国家悠久的历史。 ” 受这些思想和言论的影响, 虽然民国时期中 央政府设立了蒙藏委员会, 但其工作的重点在民 族国家建构困难重重的蒙、 藏地方,而不是西 南。西南的云、 贵、 川在民国初期处在地方军阀 的统治之中, 中央政府对其的影响力有限, 在国 人的意识当中早把西南各省看做国家之内地。 在 “五族共和” 思想之下,民国初期西南究竟 有多少民族, 这些民族的情况如何,并没有引起 中央政府的过多关注。然而随着边疆危机的不断 加剧,特别是抗战的爆发, 西南变成了全国的大 后方,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等各种力量进入 西南。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团结一切可以 团结的力量,是当时从学术界到政府的一致看 法。由此西南的民族问题对抗战、 对民族国家建 构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根据民国时期政府的调查统计,四川少数民 族主要有:倮罗、 回、 羌、 戎、 藏族、 摩梭、 傈 僳、 苗族等。四川少数民族分布较集中,主要分 布在川西南、 川西北和川西地区。另外在川南及 东南与滇黔边境毗连各县有部分苗族。西康的民 族以汉族、 藏族为主, 另外还有蒙古、 回族、 倮 罗、 潞族、 摩些、 傈僳等民族。 而依据 1938年政府所做的云南的少数民族 调查统计表,当时上报的云南民族种类约 150 种。 1946年杨履中编写的 云南全省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