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 i 摘要摘要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 产业共性技术在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共性技术创新提高产业 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产业集群面 前的重要任务。 基于此本文对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投资合作机制进行 研究。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 指出产业共性技术在整个技术 创新链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及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并 对产业共性技术的三维分类和识别标准进行研究;其次,用企业技术 合作理论来探讨了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必要性, 并分析了产业共性技 术的 r 从应 用范围看,有多个产业的,一个产业的,还有的是一个产业的某一类产品;从产品 的属性看,有的为纯公共产品,有的为准公共产品。 由于不同类型共性技术的作用 和应用范围以及公共产品程度的差异,而显示出它的层次性,正是其层次性使得 筛选标准有差异化。 (6)集成性。产业共性技术由于经常涉及到多产业部门所包含的技术,产业 共性技术的成果往往凝聚着多学科知识,在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其他许 多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也会同时得到提高,当然,产业共性技术也能受益于其他 产业技术的进步的扩散效应。而且,产业共性技术的集成性不仅仅表现在产业共 性技术与其他产业上下游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 而且还表现为产业共性技术内部 技术构成的紧密关联。 2.1.3 产业共性技术的分类产业共性技术的分类 产业共性技术的分类采用三维分类方法,即从共性技术的重要程度、共性技 术研发合作的层次性、共性技术共享中的公益性来进行划分。 重要性维度的分类 重要性维度的分类 从重要程度上分类:产业共性技术可以分为关键产业共性技术、基础性产业 共性技术和一般产业共性技术。 关键产业共性技术是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 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最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明显。例如:自动化技术被广 泛地应用于机械加工、采矿冶炼、化学工业、电力工业、交通运输、航天航空等 领域。关键产业共性技术的突破及应用能够使产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竞争 能力不断加强,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 持。基础性产业共性技术是指测量测试和标准等技术,属于行业平台技术,是专 业技术的基础,这类技术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手段。以上两种 以外的产业共性技术被称为一般产业共性技术。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产业共性技 术,政府应采取不同的组织和支持方式。 共享层维度的分类 共享层维度的分类 从产业共性技术共享的层次角度分为产业间共性技术、 产业内共性技术和企 业内共性技术。产业间共性技术属于国家层次的产业共性技术,为多个产业提供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共性技术投资研发合作机制研究 11 技术平台,如数字信号处理技术、ic卡技术。产业内共性技术为本产业内部的多 个企业提供技术平台,主要为所在产业服务,如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煤矿安全 技术,为多个企业的相关产品提供不同应用的技术支撑。企业内产业共性技术即 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内部自行开发的技术,为企业内部多个产品所直接应用,一 般局限于企业内部,基本不向外部扩散,有些类似于企业的核心技术。 公益性维度的分类 公益性维度的分类 从公益性维度可分为以下三类:(1)建立在科学基础与基础技术平台之上的 能够对国家技术进步产生深度影响的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这些技 术是其他技术的基础,能促进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2)与其他技术组合可导致 在诸多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具有多产业属性的技术,如发动机技术,可应用于 汽车、摩托车、发电机等多个产业,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组合可导致多个产业大量 不同的应用;(3)技术产品商业化前的技术基础,它是不同企业专有技术平台。 从公益性维度所分的三类产业共性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公共福利效应, 但依次 递减,并非所有的产业共性技术都属于公益性技术范畴,例如在不同企业专有技 术的共用技术平台当中,有些平台类技术可以通过企业技术联盟的方式提供,只 有参加技术联盟的企业才能受益,因此并非属于公益性技术范围。 2.1.4 产业共性技术的识别 产业共性技术的识别 目前看来,产业共性技术的界定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准确地判定 产业共性技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由于现有研究的水平和相关资料的缺 乏,以及产业共性技术所具备的动态发展特点,更加大了识别产业共性技术的难 度。因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展开对产业共性技术的识别。 从技术的供给源识别 从技术的供给源识别 对产业共性技术的判定首先可以从技术的供给源来着手。 麻省理工学院著名 的技术创新专家埃里克冯希普尔(eric von hippe)在其创新职能源理论中 指出: “创新源是富于变化的。”在一些领域,产品制造商确实是典型的创新者; 在另一些领域,与创新相关的零部件和材料供货商是典型的创新者;而在某些领 域,用户开发出多种创新。并进一步指出“创新源有差异这一事实,对研究开发 的组织管理、营销,对管理工具的运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冯希普尔的理 论为产业共性技术的识别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第 2 章 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必要性分析 12 产业共性技术由于广泛应用于一个或多个产业部门, 其具体的开发者和使用 者遍布于这些产业部门的各个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 而其中某些机构和企业作为 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则为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来源、技术进步、组 织管理等提供了基础。因而,可以通过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源的寻找,来确定何种 技术为产业共性技术,并预测产业共性技术将在何处出现并为转移、获取产业共 性技术提供指导。另外,冯希普尔和格伦厄本(clen urban)在对预测用户 创新源进行可靠性检验时还发现,一个用户在创新时,经常并不考虑是否有其他 用户有类似需求,只要该创新对自己有益。相反,一个典型的制造商却在许多用 户有同样的需求(包括技术需求)时才进行创新,因为这是制造商创新成功并获 得利润的先决条件。由此看来,从产业共性技术的提供者来寻找识别产业共性技 术也是有效的。 从技术的关联特性识别 从技术的关联特性识别 如前所述,技术关联是存在的,技术的关联度越高,产业共性技术的应用范 围越广泛。为分析技术的关联,首先定义技术感应度系数和技术影响力系数。技 术感应度系数表示某一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加一个单位而其他技术研发投入所减 少的单位。技术影响力系数表示某一最终技术需求对其他技术进步的拉动程度。 当某一技术感应度系数大于 1 时,说明该技术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 度水平,技术感应度系数越大,该技术对社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越大。同理, 当某一技术影响力系数大于 1 时,说明该技术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 响水平,技术影响力系数越大,该技术对社会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越大。 由于资料的缺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在应用感应 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析产业共性技术关联程度时,只能作比较粗略的考虑。按 照感应度和影响力的大小,可以对产业共性技术分为四类: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的技术。 感应度系数低影响力系数高的技术。 感应度系数高影响力系数低的技术。 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低的技术。 毫无疑问,类技术应作为产业共性技术(如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对于 和,是否界定其为产业共性技术,取决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如电动汽车的复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共性技术投资研发合作机制研究 13 合动力驱动系统、交流感应电机);而对于(如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机构), 一般说来,是不能将这类技术判定为产业共性技术的。 从技术的需求特性识别 从技术的需求特性识别 产业共性技术的需求越多 (应用范围越广、 使用者越多) , 技术的共性越强。 产业共性技术需求、 应用广泛的特点决定了可以通过技术普查的形式及时而全面 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尤其是那些重视创新、有较强创新能力并对现有技术不满的 领先创新企业的需求。通过分类、组合、分析,可以得到这些企业所需的产业共 性技术。在这方面,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和仿效。1987 年韩国工商部(mocl) 发起产业共性技术开发计划(gtd),旨在开发中小企业迫切需要的产业共性技 术,该计划所选择的产业共性技术就是来源于每年的工业技术需求普查。另外, 美国学者 ronald kostoff (1998)基于最新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进步而在网 络交换多数据库中所进行的技术群组共性和技术相互支撑影响分析很有参考价 值。 从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识别 从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识别 按照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的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技术孵化, 技术成长与分化,市场成长与细分,技术成熟,技术衰退。与之对应的是,每个 阶段的产业共性技术类型和存在方式也不同。例如,处于孵化期的技术(如语音 识别)其产业共性技术可能是未来的范式创新的产品技术;而处于成长与分化期 的产业(如国际互联网)其产业共性技术可能以根本性的创新出现;处于成熟期 的技术(如建筑业的 cad 技术、交通运输的 gps 技术,汽车工业所采用的能源 动力技术等)其产业共性技术类型大多属于渐进型的工艺技术。 通过考察技术所处的产业寿命周期,可以确定产业共性技术的类型进而加 以识别。从难度上讲,工艺技术类型由于其主导技术已经确立,技术关联性较 强,因此易于从其他关联技术追索其存在,较易识别;而快速变化的技术通常 创新类型数量少,也常常由于其他技术的突破而引发,因而不易识别。 通过上述的四个角度来衡量某技术是否产业共性技术, 可根据它是否符合以 下标准,如果这四个标准是符合的,可以确定该技术属于产业共性技术:处于 竞争前阶段;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有商业和技术可行性,有 产业化前景;能为一个或多个产业所应用。 第 2 章 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必要性分析 14 2.2 技术合作研发的内容分析 技术合作研发的内容分析 随着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信息化趋势的加强, 企业竞争的优势已 从掌握自然资源变为掌握信息资源和技术知识。 在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竞争通 行证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要立足世界,必须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去学习和获得各 种技术,培养技术能力。单独一个企业,无论其规模多大,实力多雄厚,要想独 自控制所有技术,已是不可能的了。 由于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研究开发的巨额投资和巨大风险,导致技术创新 的资源和过程已经不限于单个的企业中(m.doggson,1994),同时由于创新的 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特别是全球化的压力,企业组织结构 变革(包括兼并和联合)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2.2.1 企业技术合作研发的理论分析 企业技术合作研发的理论分析 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认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竞 争的压制,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都认为,企业的合作是与串谋、 市场垄断从而导致 竞争次序的扭曲直接联系的, 企业间的合作会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并压抑创 新的企业家精神。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企业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另一 方面企业间则又展开激励的竞争。 合作是个人、 群体或组织为了互利的目的而产生的彼此互动并形成心理上关 系的过程(smith,carroll,and ashford,1995)。合作关系是一种跨越组织 疆界的互相渗透性活动。从行为与目的来看,企业合作行为是企业在相互依赖的 关系中采取互补的行动,以达到彼此互惠的目的(anderson and narus,1990), 企业间通过相互牵制协调行为,使得彼此能创造互利的结果(buckey and casson,1988)。 目前关于企业间合作的理论基础基本来自于交易成本理论、跨国公司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和博弈论。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共性技术投资研发合作机制研究 15 表 2.1 企业技术合作研发的理论比较 理论 合作解释 合作动机 研究人员 交易成 本理论 合作关系是一中介于市场交 易和层级组织之间的组织形 式 用生产成本和交 易成本的总和来 决定合作是否为 最佳选择 coase(1937) williamson(1975) burgers,et al (1990) 博弈论 “以牙还牙”,反复鼓励和 回报性 合作收益大于背 叛 axelrod(1984) parkhe(1993) 战略管 理理论 获得某种匹配的需要和存在 彼此的相互依赖 参与联盟是为强 化企业的竞争力 及追求最大的利 润 porter(1085) grant(1991) buckey(1988) 资源依 赖理论 产生一种“协调优势” (synergy specific advantage) 面临技术与竞争 环境是不确定性 与复杂性, 希望通 过合作降低风险 lynch(1980) takac 各合作主体的定位不够明晰,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产学研合作的层 次偏低,未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问题。因此,我国可以学习和 借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由政府出台和修订相关的产学研合作政策,指导和推进 官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调创新研发项目必须以产 学研合作为基础,把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列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计划,有效 地整合各种创新资源,促使企业广泛地建立技术研发与创新联盟,与此同时,要 注意协调好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此外,在官产学研合作创新 中,我国还需高度重视应用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应用技术创新与基 础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技术创新为当前的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和源泉。政府在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不但 要在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而且要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方 面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样,既能加强合作创新的联系,又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发 展的后劲, 从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4.1 在研发项目上要加强可行性论证在研发项目上要加强可行性论证 (1)国家或产业部门要加强共性技术预见性研究。共性技术的预见强调技术 的社会建构要素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远比技术自身发展重要。 决策制要结合产 业发展生命周期, 研究处于不同类型技术生命周期中共性技术的技术特性和经济 特性,分析并预测这些不同路径的发展趋势,可以选择出共性技术的优先方向和 重点领域,在此基础上强化投资,必然会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和新兴产业的 技术培育。 政府必须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共性技术在产业和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先顺 序、投资大小和管理状况;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 47 (2)强化技术创新项目可行性分析。编制技术创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企 业进行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的主要手段, 是现阶段企业创新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国家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产业技术咨询业的发展,在有政府投资的共性技 术研发项目上,应规定有关参与主体必须提交项目可行性分析和风险报告。 4.4.2 在筹集研发资金渠道上要建立专项基金在筹集研发资金渠道上要建立专项基金 设立“官产学研”合作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 业化基地,资助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共性技术研发是一种风险行动,一旦发生风 险,有关企业将蒙受较大的损失。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将使投资主体多元化,风 险承担由单一企业向社会化发展,而且应由政府承担较大比例,从而建立起利益 均沾、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国外促进共性技术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 建立和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共性技术成果商品化进程,共性技术研发成果的 价值将在市场中得到检验,并迅速扩大,对整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都会产生重大 的积极的影响。 4.4.3 在研发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道德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机制在研发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道德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机制 “官产学研” 作为一个合作组织, 组合体内各成员企业都有自己的利益目标, 而且其目标与组合体整体目标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在合作中就必须协调好成 员企业的目标与组合体整体目标之间的矛盾。为了激励各成员企业迅速、按质按 量地完成合作任务,使合作顺利进行,就必须设计一套激励机制,使各成员企业 在为自己目标努力的同时,自动地实现 r&d 组合体的目标。合作成功与否,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如果分配不合理,成员企业可能就会产 生免费搭便车的行为,即机会主义倾向,这样的道德风险,往住可能导致合作失 败。反之,如果利益分配方法使各成员企业比较满意,则有助于 r&d 组合体合 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围绕利益分配来设计一套激励机制。 在研发利益分配上,建立合理的弹性分配机制。收益分配问题对于合作联盟 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参与研发联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收益分 配机制是否合理就成了决定研发联盟稳定性或成败的关键条件之一, 不合理的分 配方案可能导致严重的败德行为。在研发利益分配上,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明确有关主体利益分配方式。一方面,参与该项技术研发的各方有其各 自的内在利益。对政府部门而言,它的利益主要在于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获得经济 第 4 章 “官产学研”研发投资成果绩效评估 48 社会发展、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对企业而言,它们的利益主要在于获取超额利 润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对大学和研发机构而言,它们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提高学术 水平和获得知识产权收益。这些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能会发生冲突,所以 必须有合理机制保证各方的利益得以实现, 而且由于共性技术研发过程的不确定 性,利益分配机制还必须具有一定弹性。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参与研发该项技术 的其它企业,它们只能通过购买该技术专利或技术许可获取该项技术的使用权, 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组织,都不应允许它们以侵占知识产权的方式使用该项技 术。 (2)加大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法制因素主要与维护契约的严肃性和 保护知识产权有关,要坚决制止和惩罚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由于研发的早期阶 段, 该技术的商业前景不明朗, 因此参与该技术研发的各方都在承担很大的风险, 由参与研发该项技术的各方组成的技术联盟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因此,只有通 过保证契约的严肃性来约束各方遵守各自的义务。 在该项技术商业前景明朗的情 况下,一要通过遵守合同来保证参与各方的利益得到承认;二要通过知识产权有 关法律保证该项技术的知识产权不得被该技术联盟以外的企业或个人侵犯。 研发联盟收益分配是“绝对优势原则” ,该原则是让成员企业得到的收益与 其所承担的风险和投资成正比,将有助于提高各成员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合作 伙伴间“投资分摊、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以及“多劳多得”的原则。但是, “官 产学研”研发合作组织是动态联盟,伙伴之间存在合作竞争关系,并且联盟内部 存在准超额利润。 所以, 作为 “官产学研” 主体的企业必须重视成员的违约诱惑, 降低违约诱惑的常见方法是采取激励和惩罚。 4.4.4 在研发成果上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在研发成果上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保护共性技术 r&d 成果的重要手段。在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情 况下,共性技术 r&d 的溢出效应使企业不能得到应有的收益补偿,这将抑制企 业 r&d 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核心是专利政策,以专利制度为核心的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共性技术 r&d 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专利 制度为共性技术 r&d 提供了最重要的动力和激励机制。专利制度是用来保护发 明创造的独占权。拥有发明创造的独占权,就可以通过创新获得更多的利润。如 果发明创造的独占权没有得到保障,那么一项新技术的出台,任何人都可以仿制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 49 和抄袭,就会打击共性技术 r&d 的积极性。其次,专利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确定 了在知识创新活动中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种制约机制。如果 不进行创新,而剽窃他人的发明创造,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就会受到专利法或 其它知识产权法的制裁。再次,专利制度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 避免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研究, 提高我们的研发起点, 确定我们下一步的开发目标。 然而,共性技术 r&d 光靠知识产权保护是不够的,只有加快共性 r&d 步伐, 努力开发新的升级换代产品,使模仿者跟不上创新的步伐,才是对自身技术和产 品最安全的保护。 但共性技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有合理的、适当的限制,否则不利于产业 集群的技术扩散和推广,不能发挥产业集聚的效应。因此,政府在设置知识产权 保护政策时,应该要根据不同行业的情况而言。因为“在大多数领域,比较宽松 的专利政策,反而促使公司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强” 。溢出效应的存在 削弱了企业研发的动力, 市场机制对研发资源的配置未能达到 pareto 效率, 通过 专利保护等内部化机制可以部分消除研发的外部性,从而激励企业研发,但是过 于严格的专利制度又会阻碍创新成果的扩散,不能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而比较宽松的专利政策既可以尽可能保护好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又能使技术扩散 加快,同时还使企业以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合作研发的形式进行研发。 通过发展产业共性技术 “官产学研” 合作平台的建设, 并对其进行不断的 “整 合、共享、完善、提高”,依托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丰富的科技条 件资源,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设备共用、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 管理咨询、 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 采用政策激励、 资金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机制, 激励现有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形成一批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网络共享合作平 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等面向产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等,逐步形 成各具特色、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网络系统,支撑自主创新。因此,通过有效整 合研发资源,实现了单个企业难以支撑的技术突破,服务整个产业,推动国家整 体技术实力发展。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0 第第 5 章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消化、吸收基础上,研究了产业共性技术的 创新机理、有中介机构参与的“官产学研”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及以 该平台运作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就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产业共性技术的基础 性、外部性、集成性、超前性、开放性和风险性等诸多特征,并对政府参与共性 技术 r&d 的政策工具进行了研究。 (2)通过对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复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分析我国目 前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现状和问题和对“官产学研”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进行深 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在该创新平台内各主体的作用以及该平台的运行机制。 (3)由于产业共性技术既具有“共享性” ,也具有“专有性” ,二者之间存 在着矛盾关系,为了协调“官产学研”平台内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提高主体 的创新的积极性,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共享成果绩效评价机制。 (4)产业共性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影响共性技术扩散效果的重要因素。忽 视知识产权保护,导致技术流失,所以要全面完善在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研发资 金筹措资金方面的相关政策。 5.2 研究展望研究展望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在我国还是一个很新的课题, 理论研究还没有 系统化,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相关问题的复杂性也远远超出了想象。由于产业共 性技术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问题,涉及因素众多,很难以一般方 式来解决。本文对“官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由 于本人的水平、时间所限,论文的很多方面还研究得不够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 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 (1)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 使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和共享呈现出新特点,因此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必然是一个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 51 动态的过程,也是在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2)关于“官产学研”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目前只是进行了 理论上的探讨,体系中相关主体的建立、相互关系的确立、运行规则的设立在实 际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这一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的发展。 (3)由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成果的保护的不但涉及到技术共享,还涉及到利 益的共享,但是关于共享机制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如何在实践中不 断地充实完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5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nelson,r:high technology policies:a five-nation comparison m,american enterprise instritute,washington,dc.1894. 2 jongtsong chiang: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nation technology targeting programsd,dissertation of ph.d.degree in management,mit,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1992. 3 holmen,m:emergence of regional actor systems-generic technologies and the search for useful or saleable applicationsd.ph.d dissertation of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ynamics,chalmers university of tchonlogy,sweden. 2001. 4 tassey,gregory:the economics of r&d policym,quorum books,usa,1997. 5 guellec.d.b.van pottelsbergh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ies.2003(12):225244. 6 tassey.gregory.standardization in technology-base marketsj.reserach policy 2000:587602. 7 granberg,anders.the dynamics of 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research policy studies discussion paper.no.180.university of lund research policy institute sweeden.1987. 8 achain & demsetz.prmation costs.economic organiz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05):777795. 9 coombs.r.et al.economics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m.macmillan education. basingstoke.1987. 10 b.holmstrom.moral hazard in team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03) . 11 庄卫民,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2005(5) :1113. 12 项浙学,陈玉瑞.论共性技术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 13 胡小江.政府参与共性技术研发必要性的理论分析j.今日科技,2004(11):2122. 14 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 :1820.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投资合作机制研究 53 15 “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课题组.2005 年上半年中国地区经济监测报告(2005 年国 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r.2005. 16 操龙灿,杨善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2):7782. 17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7 62. 18 孙鳌.政府在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中的作用j.南方经济.2005(05):4042. 19 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0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062. 21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558. 22 胡艳果.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体系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5:3540. 23 朱传柏.对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 理.2003(07): 59. 24 虞锡君.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选择以浙江为例j.科研管理. 2006(01): 8084. 25 马卉.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职能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4548. 26 程华.直接资助与税收优惠促进企业 r&d 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05): 5659. 27 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01): 109120. 28 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9 李纪珍.企业技术源的选择j.中国软科学.1999(10):100105. 30 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1 李纪珍.研究开发的原因和组织j.科研管理.2000(01):106112. 32 杨杨.加强“产业科研基础”的国际经验:r&d 联合体j.管理世界.1999(02): 104 111. 3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6112. 34 李平.技术扩散理论及实证研究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8690. 35 易将能.区域创新网络与共性技术研发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 学.2005. 36 吕薇,李志军,马名杰.政府对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资助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 社.2002:116120. 参考文献 54 37 陈玉瑞等.整合科技资源.构建浙江共性技术科技创新体系j.今日科技.2006(06): 1013. 38 吴贵生,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04): 379 380. 39 马名杰.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一般规律与组织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07): 1416. 40 孙福全.产学研合作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组织形式j.中国科技论 坛.2006(09):34. 41 薛捷,张振刚.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研究j.工业技术经 济.2006(12):109112. 42 郭晓林,鲁耀斌等.产业共性技术分类模型方法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609:924 928. 43 罗芳,王琦.产业集群的涌现性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 报.2006(11):178180. 44 吴伟强,万劲波,陈玉瑞.共性技术 r&d 战略整合技术预见和产业预见m.浙江:浙江 人民出版社.2005:2728. 45 杜国贞,肖广岭.构建传统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一项对比研究j.科学学与技 术管理.2006(09):7176. 46 张义芳.我国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