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联盟过程的虚拟企业稳定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摘要 虚拟企业具有敏捷经营的优势,通过减少交易费用,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企业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是虚拟企业在实践当中 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虚拟合作的联盟稳定性问题,企业在进行虚拟 合作的时候出现了影响虚拟企业联盟稳定性的因素。本文对虚拟企业的联盟稳定 性展开研究,以期为虚拟企业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作提供一些借鉴。特别是在目 前国内虚拟企业合作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虚拟企业内部合作普遍缺乏稳定性, 对虚拟企业的稳定性展开研究,分析影响虚拟企业联盟稳定性的因素,就有了重 要的理论与实用意义。本文基于联盟过程来研究虚拟企业的联盟稳定性问题,在 联盟过程的基础上分析虚拟企业内部决策主体在合作伙伴选择,合作运营和绩效 评价三个阶段的决策行为及由于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而 导致的虚拟企业稳定性问题,从而在经济本质上阐述影响虚拟企业联盟稳定性的 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结果包括:(1)通过运用厂商的中间层理论和内部组织经济 学对虚拟企业经济本质进行分析,并建立虚拟企业中间层模型来得出虚拟企业存 在及稳定运营的条件;我们证明,交易成本的节约是虚拟企业产生及不断解散的 根本原因,即影响虚拟企业联盟稳定性的本质原因。(2)通过在虚拟企业合作市场 上引入金融资本市场的羊群行为,对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我 们发现,在决策主体有限理性的情况下,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选择行为会出现羊 群行为的特征,导致虚拟企业的绩效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影响虚拟企业的联盟稳 定性。(3)通过对虚拟企业合作运营过程中牛鞭效应的仿真实验和量化分析,证明 了牛鞭效应的存在性,发现在实现信息完全共享和敏捷经营的情况下,随着非平 稳的市场需求波动虚拟企业牛鞭效应的存在条件;并解释了牛鞭效应的存在导致 专用性资产的增加,使得虚拟企业交易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虚拟企业的联盟稳 定性。(4)通过将一个贝叶斯博弈模型应用于解释分析虚拟企业内部成员企业在绩 效评价过程中的退出与参与决策,由于成员企业预期收益的不同,导致其存在机 会主义行为从而影响虚拟企业的联盟稳定性;并发现影响成员企业是退出虚拟企 业还是继续保持合作的决策行为的因素,以解释虚拟企业的决策行为和联盟稳定 性。 关键词:虚拟企业,联盟稳定性,联盟过程,交易成本,决策行为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virtual enterprise has the successful advantage of agile management, it can help enterprises to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by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and virtual enterprise will become a development tre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t in the virtual enterpris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actical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particularly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virtual enterpris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virtual enterprises emerges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svirtual collaboration.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s to initiate a study with a view to virtual enterprise provides som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particularly in the current domestic, virtual enterprise s cooperation mechanism imperfect background, a general lack of stability within the virtual enterprise s cooperation,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to initiate a study to analys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there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lliance process to study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on the basis of alliance process to analyze the decision making of principal decision part withi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partner- selection, cooperation 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as a result of the impact of the bounded rationality, the opportunistic behavior and the assets specificity. thus explain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essentially in economics, and give th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policy on this basis. the research work and results of this article include: (1) we analyze the economic essence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ntermedary theory of the firm and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and by setting up the intermediary model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to arrive at the conditions of virtual enterprise formation and existence. we proved that the transaction cost savings is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formation and the continued dissolution, that is the nature affecting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2) adoption of the herd behavior which emerges in the market of the financial capital market into the market of virtual enterprisescooperation, we analyze the partner- selection behavior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then found that the behavior of virtual enterprise principal decision part will emerg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herd behavior as a result of the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it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leads to goals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s performance difficult to achieve, thus affecting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3)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e virtual enterprise operating process to prove that the existence of bullwhip effect in nature, and found the conditions of bullwhip effect existence in the virtual enterprise with the non- stable market demand fluctuations in the achievement of full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agile operating circumstances, virtual enterprise actually effects; and explained the existence of bullwhip effect leading to the increase of assets specificity, making the virtual enterprise transaction costs increase, thus affecting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4) applying of a bayesian game model to explain and analyze the decision making of the internal members of virtual enterprise i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cess, as the internal member enterprises expect earnings differently, leading to the presence of opportunistic behavior and affecting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and fi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cision making of member enterprises to continue cooperating in the virtual enterprises or not, thus explains the proces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alliance stability of the virtual enterprise in this stage. key words: virtual enterprise, alliance stability, alliance process, transaction cost, decision making 1绪论 1 1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是一种临时性的动态企业联盟组织,是企业从长远 发展或战略利益出发,以协议或契约为联结方式而形成的一种联盟性质的组织形 态1。虚拟企业这种崭新的组织形态在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带给我 们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虚拟企业是企业为了快速响应市场机遇而采取的强强联 合、优势互补的一种合作方式,在市场上经常需要虚拟企业内部进行一些频繁的 长期稳定的合作,而不是仅仅为了支撑一个项目而建立的暂时性的关系。而虚拟 企业中的决策主体选择的有限理性问题、合作运营过程中成员企业的关系协调及 管理导致的资产专用性问题、虚拟企业的绩效评价过程中成员企业出现的机会主 义行为,都对虚拟企业的预期绩效产生影响,并导致虚拟企业运营的不稳定性。 虚拟企业多组织成员的相互合作,亦如同双方参与的合作一样,受到参与各方有 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企业运营资产专用性的支配。为了保证合作过程的顺 利稳定的进行和市场机遇的敏捷响应,本文基于虚拟企业的联盟过程:合作伙伴 选择、合作运营、绩效评价三个阶段2分析虚拟企业内部决策主体在各相应阶段由 于其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虚拟企业稳定性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企业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是虚拟企业本身还 很不完善,实践当中也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虚拟合作的稳定性问题。在 我国,虚拟企业在实践操作上还很不完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企业虚拟化合作 的时候出现了影响其不稳定的因素。虚拟企业具有敏捷、灵活的优势,但同时也 产生了联盟不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研究以虚拟企业稳定性为题展开研究,以 期为虚拟企业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提供一些借鉴。特别是在目前国内虚拟企业 合作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虚拟企业内部合作普遍缺乏稳定性,对虚拟企业的稳 定性展开研究,分析影响虚拟企业稳定性的因素,就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 价值,是一项迫切而基础性的工作。 1.1.2 研究意义 学术意义 (1) 本课题是对虚拟企业性质研究的补充 虚拟企业的性质研究是虚拟企业理论研究最本质的内容,随着虚拟企业的发 展,国内外学者针对虚拟企业性质的研究也迅速发展,目前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 的文献。大多数文献运用交易成本理论3对虚拟企业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使人们对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虚拟企业的经济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迄今为止,对于虚拟企业理论中关于 虚拟企业成因的经济本质问题没有做更加深入扩展地研究,而成为虚拟企业理论 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的研究运用厂商的中间层理论4、内部组织经济学5对虚拟 企业的经济本质作了更为扩展深入的研究。 (2) 本课题是对虚拟企业联盟内部成员决策行为研究的补充 企业的决策行为是企业决策者作出的具有个体行为特征的决策的反映,国内 外学者主要从如何优化虚拟企业决策行为,进行方法、机制研究来提高虚拟企业 竞争力的角度来对虚拟企业主体决策进行研究,而关于虚拟企业主体决策行为或 合作行为以及影响决策主体行为的因素则不曾深入研究。本课题将重点对影响虚 拟企业内部决策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从而有可能对企业的决策行为研究做一定 的补充。 实用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将为虚拟企业在其生命周期内保持稳定合作,提高竞争优势, 实现虚拟企业的整体利益目标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虚拟企业内部决策行为 主体提出在虚拟企业联盟过程各个阶段维持虚拟企业稳定运营的政策性建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苑清敏,齐二石(2004)6对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 析,阐述了影响其市场敏捷性的主要因素,对影响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动态联盟 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张喜征(2005)7提出一种基于信任评审的虚拟 企业伙伴选择方法,从而解决虚拟企业运行中的合作相容性和稳定性问题。然而 关于虚拟企业稳定性研究的国内外学术文献还并不多见,下面我们分别阐述关于 虚拟企业及联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1 虚拟企业的研究现状 进入 21 世纪,国内出现了大量关于虚拟企业研究的相关文献,由于虚拟企业 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国内外学者对 虚拟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如何更好地优化虚拟企业的 合作机制,从而提高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 虚拟企业理论的研究 虚拟企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从外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学本质上阐述虚 拟企业成因。国外虚拟企业理论的创始人戈德曼、内格尔和普瑞斯将虚拟企业产 生的原因视为“ 灵捷竞争的需要” 8;肯特(1994)9从传统企业的弊端出发,探讨了 虚拟企业的成因;斯凯姆10将虚拟企业的成因归结为组建虚拟企业所能获得的好 处;malone(1992) 11、byrne(1993)12、hodge(1996)13、applegate(1996)14等先 1绪论 3 后从技术、产品和组织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虚拟企业的定义;meade(1997)15用定量 的方法研究和分析了虚拟企业的形成;国内赵春明(1999)16则从企业知识理论、交 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的不同角度,对虚拟企业的性质作了分析;解树江17从有 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出发,认为网络经济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费用,从而使得 原本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交易被外部化到市场上,从而导致了虚拟企业的诞生;并 对虚拟企业的理论作了一定的评述18; 吴锋等(2000)19认为企业虚拟化过程是种策 略,特别是信息时代企业主管制胜的策略;王信东(2001)20对虚拟企业的二维市场 性质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企业开拓市场的策略;薛伟贤和冯宗宪(2002)1从全球 化经济及信息化发展的客观环境来说明虚拟企业产生的必然性;赵纯均,陈剑和 冯蔚东(2002)21对虚拟企业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发展背景进行系统的归纳,并给出 一个虚拟企业构建问题的框架; 陈林, 徐伟宣和刘同鑫(2000)22、 王志涛(2004)23、 韩智勇和高玲玲(2004)24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虚拟企业的性质及边界进行了分析 研究。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研究 虚拟企业的伙伴选择,包括伙伴选择的方法原则、指标体系的评价设计以及 伙伴选择系统的建立。r.m.kanter(1994)9,j.bleck 和 d. ernst(1995)25,kumar n.(1996)26以及 zhan 和 poulin(1996)27分别阐述了组建联盟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从合作伙伴选择程序、步骤到原则、标准等都有大量描述,陆金伟、达庆利和 swehas(2000)28针对虚拟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种伙伴选择的框架;但 只限于对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的定性分析;关于虚 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定量分析方面,tulluri 和 baker(1996)29提出了设计有效虚 拟企业的两阶段定量框架;陈菊红,汪应洛和孙林岩(2001)30在 tulluri 和 bake 两 阶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三阶段模型;mikhailov(2002)31运 用模糊分析法,陈剑,冯蔚东(2002)32和 w.h.ip 等(2003)33使用遗传算法,李凌 丰、谭建荣和赵海霞(2004)34在 ahp 框架下运用区间判断,引入模糊集的隶属度 函数表示选择的满足度,构建模糊约束集,再利用线性规划求解具有最大满意度 的优先权矢量,得出伙伴选择的总体优先顺序;naiqi wu 和 ping su(2005)35以敏 捷制造为目标运用二阶段算法,对虚拟企业伙伴选择进行了定量研究;h.c.w.lau 等(2000)36利用 nolaps 方法、孙东川和叶飞(2001)37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提出 了虚拟企业伙伴选择的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将合作伙伴的选择作到科学系统化; 叶飞, 孙东川和张红(2003)38界定了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分类, 将 e- b 的概念引入 到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中,提出新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指标和过程框架 结构;李乃成、靖稳峰和徐宗本(2005)39建立虚拟企业伙伴选择问题的整数规划模 型,从理论上证明了问题正规解的存在性,并采用遗传算法取得满意解;叶永玲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2005)40根据以往文献及国内外成功的虚拟合作经验归纳出选择虚拟合作伙伴三 个重要标准:互补性、兼容性和协同性。 虚拟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的研究 国外,zhou,souben 和 besant(1998)41基于持续的 esprit 为半导体行业的 虚拟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管理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kanet,w. faisst 和 p. mertens(1999)42、w.j. zhang,q. li(1999)43对虚拟企业系统中的信息技术模型进 行了研究;dimitrios georgakopoulos(1999)44针对多个成员企业合作的特点,对虚 拟企业的合作管理过程和服务的融合问题进行具体分析;tomoaki tsuchiya, shigehisa tsuchiya(1999)45认为方针练习的方法可以让虚拟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 机遇,而该方法可以来源于以往经验学习和共享智力模型;yanping zhang,chun zhang 和 h.p. wang(2000)46提出一个基于英特网的 step 数据交换框架;m. hardwick(2000)47将企业的学习能力融合进工业虚拟企业的发展, 根据产品生产的 历史数据来预测对将来发展和解雇的影响;m.t. martinez 等(2001)48、yigal hoffner等 (2001)49对 虚 拟 企 业 的 生 产 和 运 营 进 行 了 研 究 ; luism. camarinha- matos(2001)50对虚拟企业内的分销渠道交易过程的执行系统进行了研 究;louis a. lefebvre 和 elisabeth lefebvre(2002)51针对电子商务和虚拟企业在过 渡经济中所引发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研究;aerts,szirbik 和 goossenaerts(2002)52 为虚拟企业提出一个基于可变代理的柔性体系结构,从而更迅速的满足市场需求; sang bong yoo,yeongho kim(2002)53针对虚拟企业的产品数据信息的共享,提出 基于网络的知识管理;weixuan xu,yiming wei 和 ying fan(2002)54研究了虚拟企 业的智能管理,认为建立在客户服务上的整体系统将有助于虚拟企业管理的决策 制定;biqing huang 等(2002)55讨论在虚拟企业管理中子系统制造范式的应用,体 现虚拟企业的更好的柔性与适应性,从而说明整个系统绩效的稳定性、预测性; h.t.goranson(2003)56为先进虚拟企业提供了一种体系结构上的支持;ricardo chalmeta,reyes grangel(2003)57将传统的 ardin 企业整合方法在虚拟企业的设 计和管理上进行修正扩充,从而促进虚拟企业的效率和柔性;hongmei gou 等 (2003)58以整合虚拟企业的交易为目标,对虚拟企业的交易过程建模,为虚拟企业 的运营提出一个框架结构,其中分布式的交易过程模型为虚拟企业的运营提供了 功能性的基础,而虚拟企业本身的模型提供了结构性基础;ronald c. beckett(2003)59深入剖析虚拟企业的内部结构,讨论了内部自然、信息、决策和知 识成分四种基础系统,并提出使虚拟企业一致达到共同目标的工具和框架;j.p.t. mo, m.zhou(2003)60认为虚拟企业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虚拟企业的无形资产, 并对整合虚拟企业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从而使成员企业的 核心能力得到更好地整合利用;olivier perrin,claude godart(2004)61建立同步模 1绪论 5 型在长期交易或者动态过程中得出相关信息报告,从而为虚拟企业的管理和协作 提供支持;jyhjong lin,tsui- e lin(2004)62提出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将合作划分 为三个层次:委托、角色和行为主体,从而促进虚拟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 国内,陆金伟等(1999)63首先对虚拟企业特点和管理问题了作了一定的探讨; 田波,孙武(1999)64阐述了虚拟企业是一种崭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魏一鸣和徐伟宣 (1999)65探讨了虚拟企业智能化管理的基本思想;王刚(2000)66针对虚拟企业的建 立过程和技巧进行论述,阐述虚拟企业建立过程的循序渐进;李国富,叶飞帆 (2000)67提出模块化构建虚拟企业的思想, 以产品工艺流程划分虚拟企业的组成模 块;陈安等(2000)68运用博弈的方法,在虚拟企业共赢策略的基础上提出协作的双 优的实施策略;赵伟,韩文秀和罗永泰(2000)69在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虚拟企业的 特点基础上,建立了信息社会组织的框架模型,并对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冯蔚东等(2000)70对虚拟企业特点进行分析和权衡的基础上, 运用 idef0 和 idef3 方法对虚拟企业组织设计过程进行一般建模和过程描述;陈菊红,汪应洛和孙林 岩(2000)71展望了作为 21 世纪崭新的组织形式的虚拟企业的发展;李金勇,郑丕 谔和王维斌(2001)72基于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对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 王泽华和万映红(2001)73将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市场机遇识别阶 段、合作伙伴形成阶段、合作运行阶段和合作结束阶段;周美立(2001)74基于相似 系统工程和人工自然原理,研究人工生态型虚拟企业基本特征、组织模式;冯蔚 东,陈剑和赵纯均(2001)75探讨了利用动态合同和增加信任以规避风险,并提出一 种风险传递算法和实现风险管理与优化控制的方法模型;冯蔚东,陈剑(2001)76 对虚拟企业管理中的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设计风险核对表以辅助虚拟企业的风 险管理和监控; 万伦来, 达庆利和黄熙(2001)77系统分析了虚拟企业的类生物特征, 并运用经济学理论阐明虚拟企业类生物生长的机理;万伦来,达庆利(2002)78基于 组织学习理论, 提出虚拟企业是一种学习型联盟组织的观点; 冯蔚东, 陈剑(2002)79 给出虚拟企业核心能力的定性定量的识别方法;陈剑锋,朱毅(2002)80提出虚拟企 业是企业间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探讨了虚拟企业的治理结构以及存在的问 题;王敏红,郑会颂(2002)81针对虚拟企业的特点,通过对虚拟企业运作及信息交 互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基于 corba 的 multi- agent 虚拟企业信息系统的构造 方法;杨肖鸳,黄传坤(2002)82分析虚拟企业 mis 的结构功能特点,对虚拟企业 信息集成方法进行了讨论;裴菁,汪定伟(2002)83研究了虚拟企业协作中制定竞标 策略的问题,通过静态博弈方法得到竞标价格的可行域,并研究了基于模糊综合 评价的获利因子确定方法, 得到优化的竞标价格; 孔建寿, 沈春龙和张友良(2002)84 针对虚拟企业运行特点,提出项目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描述规则,分析项目管理 系统体系结构;黄志斌,万伦来(2002)85针对中西部虚拟企业发展的偏差,提出中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西部地区发展虚拟企业的对策与建议; 方志梅和叶飞帆(2002)86在供应链管理中引 入延迟生产的方法,实现虚拟企业客户化、敏捷化的竞争趋势;孙东川,叶飞和 张红(2002)87在考虑虚拟企业战略风险的基础上, 提出了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系统管 理策略; 冯根尧(2002)88提出生产决策中对市场需求和供应链上企业资源信息进行 集成的一般模型及生产决策优化方法; 钱碧波(2002)89提出基于活动链的过程缺陷 分析法,建立基于图论的面向目标的活动链的数学模型;冯蔚东,陈剑,赵纯均 (2002)90提出一种风险传递算法, 对基于产品的虚拟企业工期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 和研究,以求为该类虚拟企业的成功运行提高有效的决策支持;吕坚,孙林岩和 马新莉(2003)91比较了企业集群和虚拟企业两种组织模式, 并构建了虚拟企业集群 的四种模式;赵晓容,陈俊芳,赵鸣雷(2003)92提出识别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 标体系,并采用模糊数学集合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思路,建立基于多因素层 次模糊综合评价评判的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模型;赵斌,毕贵红,杨肖鸳 (2003)93研究了应用于虚拟企业信息平台智能主体的逻辑模型与实现模型;陈亮 (2003)94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虚拟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 究;申德荣等(2003)95针对虚拟企业内资源共享的特征,提出一种管理虚拟企业资 源的 e- uddi 管理机制,并建立模型描述了 e- uddi 服务中心的设计方案和管理资 源的元数据模式;潘铁军等(2004)96阐述了价值分析和 bpr 理论对虚拟企业过程 集成的作用,提出一种基于价值分析的过程集成方法,给出价值的模糊分析方法 和集成方案的模糊评估方法, 并研究了虚拟企业过程参考模型; 李丹, 柯靖(2004)97 运用因子分析和统计分析对虚拟企业和联盟企业运作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 究,得出虚拟企业运营能力要优于联盟企业的运营能力;张喜征(2004)98针对如何 实现虚拟企业中各成员企业资源共享与风险分担等管理问题,提出了一个资源池 模式下虚拟企业信任治理模型,实现了面向企业资源的虚拟企业资源的协调管理 与控制;翟丽丽(2004)99针对高技术虚拟企业的特点和类型,提出以构建过程为基 础,以知识供应链为核心,资金供应链为保障,建立高技术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李国富和叶飞帆(2005)100将延迟生产的应用研究延伸到虚拟企业环境,提出了基 于延迟生产理论的更加具有敏捷性的星卫型虚拟企业模块化生产计划方法。 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 叶飞,郭东风和孙东川(2000)101提出虚拟企业利益分配的四种方法:shapley 法、nash谈判模型、简明mcrs法和群体重心模型,并验证了四种方法对利益分配 的一致性;顾安(2001)102根据有限理性的决策思想,提出h- 对策研究动态联盟的 利益分配问题;郑文军,张旭梅(2001)103等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敏捷虚拟 企业中利润分配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事前的利润分配合同对成员企业协作行 为及整体协作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敏捷虚拟企业利润分配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绪论 7 冯蔚东,陈剑(2002)104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给出了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比例的计算 方法,并进行了有效性分析;陈菊红,汪应洛和孙林岩(2002)105应用博弈论建立 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博弈模型,探讨了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策略,并论证了在 虚拟企业中进行合作机制设计和应用的必要性;叶飞(2003)106分别从协商的角度、 合作伙伴满意度水平的角度和群体重心模型的角度,讨论了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方 法;卢纪华,潘德惠(2003)107在利益分配混合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建立了 基于技术开发项目的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模型,以次确定合作各方的利益分配系数, 激发工作努力水平和资源投入的提高;胡晓翔,达庆利和刘新旺(2003)108以提高 虚拟企业合作各方的满意度水平为目标,建立了基于满意度准则的多阶段虚拟企 业投资决策模型,针对虚拟企业成员投资与收益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 法;卢纪华,潘德惠(2004)109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并引入固定成本和保留效用假设, 提出了逆向选择下的两种两阶段动态契约,来探讨咨询服务虚拟企业中拥有私人 信息下的工作努力与利益分配问题;卢少华和陶志祥(2004)110通过分析供需链上 相邻两个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探讨了动态联盟的利润分配机制。 1.2.2 联盟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联盟稳定性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3 个方面:(1)联盟不稳定 性形成原因的研究,以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和代理理论以及战略行为理论最 具代表性;(2)影响联盟不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的研究;(3)联盟不稳定性和联盟绩 效的关系研究。而其中大都集中与对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 dawna l. rhoades和heather lush(1997)111研究了定位对航空业战略联盟持续 稳定性的影响;douma等(2000)112提出一个构建和支持的联盟建立的复杂动态过 程的框架,认为匹配性是联盟稳定运行框架中的关键因素,并深入研究了影响匹 配性的驱动因素;r. venkatesh,vijay mahajan和eitan muller(2000)113从联盟合作 营销的动态性方面出发,研究了影响联盟稳定性的两个主要问题:维持联盟稳定 运行的市场驱动特征和联盟追求的产品市场特征; m.ivanyi(2000)114基于企业的历 史、 绩效和发展趋势对国际合作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r. duane ireland, michael a. hitt和deepa vaidyanath(2002)115认为联盟过程包括:联盟伙伴的选择、联盟的实 施控制过程和联盟的绩效评价,并以增加联盟竞争优势为目标,提出联盟的有效 管理是联盟竞争优势的源泉,从而得出联盟的稳定运行有利于联盟竞争优势的保 持;stephanie rosenkranz和patrick w. schmitz(2003)116运用graossman,hart和 moore的不完全契约的方法研究了rd动态联盟中影响联盟稳定性的最佳所有权 的分配问题;jas gill和richard j. butler(2003)117对多元文化的合并企业的不稳定 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合资企业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信任、矛盾和依赖,并得到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结论认为影响日资企业的主要因素是信任,影响英资企业的主要因素是依赖,而 对中国等亚洲国家企业来说则信任和依赖同样重要;john r. conlon(2003)118研究 了学习能力在有限次重复囚徒困境中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paul e. bierly iii和 joseph e. coombs(2004)119从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相应的不同管理结构来分 析研究了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认为处于产品发展初期和后期的联盟较产品发展中 间阶段更不稳定。 国内研究现状 单汨源和彭忆(2000)120运用四种多组织博弈模型对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进行了 分析;叶红心,张朋柱和孙景乐(2002)121通过建立一个描述利益群里相互作用的 微分动力模型, 讨论均衡解的存在和联盟稳定性的条件; 刘怀德和胡汉辉(2002)122 讨论了合作、 成员个数与企业集团之间的稳定性问题; 刘益, 李垣和杜旖丁(2003)123 对战略联盟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目前对联盟稳定性研究主要是从 关系合同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从博弈论的角度、从资源依赖和谈判能 力角度、从委托代理理论和从战略行为理论五个方面;戴建华(2003)124从动态联 盟内管理权关系模糊,收益不均衡,企业文化差异,保护核心竞争力对伙伴关系 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王冰和张子刚(2003)125基于帕累托原则研究了 供应链的稳定性,得到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区间;周勇,周迎春和王辉(2004)126对 项目管理战略联盟的的形成机理和稳定性作了一定的研究;卢少华和陶志祥 (2004)110对动态联盟企业的利益分配进行了博弈分析,指出协商博弈是价格博弈 的最佳策略,但是往往缺乏稳定性;吴昊,杨海英和陈良猷(2004)127分析了联盟 内合作竞争博弈中的复杂性与演化均衡的稳定性;许春(2004)128研究了企业学习 能力与研发工作契约的稳定性;苑清敏,齐二石(2004)6分析了三种中小型制造企 业的动态联盟模式,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吴海滨,李垣和谢恩(2004)129基于 联盟过程分析了联盟的不稳定性形成机理,并运用博弈观点设置了促进联盟合作 的机制;张健,韩茂祥(2004)130讨论了影响战略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来研究战略 联盟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指出稳定性是基于绩效和时间两个纬度;刘雷, 贾平(2004)131分析交易费用理论、代理理论与契约管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激励 性动态契约的特征、内容及风险问题,以及通过契约管理来提高联盟在运行过程 中的稳定性和效率;王慧娟,何建敏(2004)132运用博弈论来分析动态联盟的利益 分配,提出收益分配对维持动态联盟稳定性的作用,列举影响收益分配的因素; 罗必良,吴忠培和王玉蓉(2004)133、姚洪心,李军和武振业(2004)134分别对战略 联盟和 cartel 联盟机制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运用重复博弈分析,得到影响联 盟稳定性的因素:贴现因子和收益的预期评价;杨蕙馨,冯文娜(2004)135运用经 济学逻辑推理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证明中间性组织作为一种规制结构存在的 1绪论 9 合理性,并用博弈的方法验证其存在的稳定性;林忠礼,张喜民(2005)136认为可 以通过建立联盟的交互式学习模式来避免损害联盟稳定性;李瑞琴(2005)137运用 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从量化角度分析影响战略技术联盟稳定性的因素;张喜征 (2005)7基于对虚拟企业内部信任机制的分析,研究了虚拟企业运行的稳定性。 1.2.3 简评 从以上关于虚拟企业的研究以及关于企业联盟稳定性方面的研究现状的文献 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在虚拟企业和联盟稳定性方面均做了较多的研究,在一定 程度上分别加深了人们对虚拟企业和联盟不稳定性的理解和认识。但是相对来说, 对于虚拟企业的稳定性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针对联盟过程中影响 虚拟企业稳定性的要素构筑促进虚拟企业合作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何保持 虚拟合作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些空白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机会。本文的 研究正是借鉴过去学者对企业联盟稳定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虚拟企业的联盟 稳定性作初步探讨。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企业的虚拟合作为背景,从联盟过程的角度出发,分析联 盟各阶段中虚拟企业成员主体的决策行为,提出在各阶段过程中影响虚拟企业稳 定性的经济本质因素并证明其存在性。研究中除关注企业个体的行为特征外,还 将重点分析信息不对称和非平稳的市场需求波动对虚拟企业稳定性的影响。最后 将针对本研究中提出证明的影响虚拟企业稳定性的经济本质因素给出适当的政策 性建议,为虚拟企业保持稳定的合作运营提供积极的参考。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战略联盟的联盟稳定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针对 虚拟企业这种动态联盟形式组织的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试 图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基于虚拟企业的联盟过程对虚拟企业的稳定性进行 探讨,着重通过对影响虚拟企业稳定性的内部成员主体的决策行为的分析来从经 济学角度研究影响虚拟企业稳定性的经济本质因素。 虚拟企业稳定性的经济学解释。从虚拟企业成因角度分析,认为虚拟企业 稳定性问题的根源在于虚拟企业对市场机遇的敏锐把握,交易成本的节约;通过 运用厂商的中间层理论和内部组织经济学来解释虚拟企业的成因,说明虚拟企业 稳定性的经济本质。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虚拟企业伙伴选择中决策主 体出现的羊群行为及其对虚拟企业稳定性的影响,从虚拟企业决策主体的理性与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有限理性出发来证明合作伙伴选择过程中决策主体羊群行为的存在性,羊群行为 的存在导致不匹配的虚拟合作伙伴的选择,从而组建的虚拟企业缺乏稳定性。 虚拟企业合作运营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虚拟企业运营实施过程中成员企 业之间合作中存在的牛鞭效应导致的资产专用性问题及其对虚拟企业稳定性的影 响, 运用可变系数的 arima 需求模型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预测,从市场非平稳需 求的角度来分析虚拟企业内上下游成员企业订货水平的差异,从而证明虚拟企业 在实现信息完全共享和敏捷经营的情况下,其合作运营过程中牛鞭效应的存在性 及存在条件,牛鞭效应的存在增强了虚拟企业内的资产专用性,增加了虚拟企业 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虚拟企业的稳定性问题。 虚拟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虚拟企业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面 临更多市场机遇条件下的合作选择决策行为,通过运用贝叶斯博弈模型分析成员 企业的退出与参与决策,在虚拟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由于成员企业对不同市场 机遇的预期收益不同,导致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将影响虚 拟企业的稳定性,进而根据模型均衡解的参数分析影响虚拟企业决策行为和稳定 性的其他影响因素。 1.3.2 研究方法 本文在大量的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理论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相结合。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中间层理论、内部组织经济学、博弈论、决策行为 科学等有关理论,从经济本质角度来研究虚拟企业内部决策主体的行为,从而解 释虚拟企业的稳定性问题。首先对虚拟企业稳定性的经济本质原因进行分析,运 用厂商的中间层理论概括总结虚拟企业的概念及成因,突出虚拟企业的本质特征, 阐述企业虚拟化的内涵、 动因、 方式和过程及不稳定性的本质根源; 接着基于 duane ireland 提出的联盟过程分别对虚拟企业伙伴选择、虚拟企业的实施和虚拟企业绩 效评价三个阶段的影响虚拟企业稳定性的经济本质因素进行分析;证明虚拟企业 中由于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而存在羊群行为、牛鞭效应引起的资产专用性问题以 及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虚拟企业稳定性问题,并适当 提出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影响虚拟企业稳定性的负面效应因素,促进虚拟企 业稳定合作机制形成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1.3.3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图 1.1。 1绪论 11 有限理性 图 1.1本文的研究思路 fig 1.1research thought of this paper 1.4 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基于联盟过程分析虚拟企业成员主体的决策行为特征及运营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