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管理咨询项目知识整合机制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管理咨询项目知识整合机制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管理咨询项目知识整合机制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管理咨询项目知识整合机制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管理咨询项目知识整合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管理咨询项目知识整合机制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随着市场竞争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源泉,知 识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知识的稀缺性决定了现代企业总要寻求各种途径去占有某种知 识,以获取竞争优势,管理咨询便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即当前盛行的借助“外脑” 。 管理咨询是将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智力服务形式。管 理咨询活动的“原材料”和“产成品”都是知识,其过程的实质就是知识的转移与内化, 即知识整合。 管理咨询项目的知识整合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外涉足该领域的研究尚不 多见,目前该领域存在两种研究倾向:一种是宏观层次的企业管理研究方向,一种是微 观层次的知识创造研究方向。但调研发现,两种方向的研究成果均不能准确反映现代管 理咨询活动的特点,有待进一步系统、深入研究。 本文以项目形式的管理咨询活动作为切入点,采用了“理论+实践” 、 “宏观+微观” 相结合的四维研究模式,在既有成果基础上,结合管理咨询项目特点,研究了管理咨询 项目“既有知识新知识”这一知识整合过程的内部机理。具体而言,研究主要包括相 关理论研究、管理咨询项目过程特点研究、知识整合机制研究和应用研究四个部分。 首先,论文对管理咨询项目中的知识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借用波兰尼的分类方法将 管理咨询项目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进而对目前理论界混淆不清的知识转移和 知识整合进行了廓清,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整合过程的一部分,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 关系。通过对相关基础理论成果的研究分析,特别是 szulanski 的最佳实践转移理论和 nonaka its essence is a process of knowledge-transfer and knowledge-internalize, which means knowledge integration. research by now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consulting service is at the primary stage, there has little research involve this area. at present this domain displays two kind of research tendency: one is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udy in macroscopic level; another is knowledge creativity study in microscopic level, but neither of these two theories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s of modern management consulting activity accurately. which need to be researched more deeper an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i will take the project form of management consulting activity as an entry point, and combine the four-dimensional modeltheory and practic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consulting projects, i will study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management consulting project from existing knowledge to new discovery. specifically, there have four parts: related theoretical study,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cess of management consulting project, research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mechanisms and applied research. firstly, by studying the definition of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classification, i will get a classification about knowledge exists in the management consulting projects. apply to the polanyis theory of classificati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consulting project can be divided into expli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secondly, clearing the confusion of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bout knowledge-transfer and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is paper, knowledge transfer is part of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y are containing relation. then, by studying on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ults , particularly , the best practice transfer theory of szulanski and nonaka ? 通过辅导服务,使 a 公司具备 iso 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 证审核通过的条件; ? 通过内审员资格培训, 确保a公司组建一支合格的内审员队伍。 最佳实践参照 c 公司 为 a 公司提供最佳实践知识转移 认证机构 d 公司 为 a 公司开展体系认证、颁发证书,提供适量咨询 第三方咨询专家 e 国家级专家,项目首席咨询顾问,提供重大问题咨询 备 注 所有外部主体均只对 a 公司负责,两两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 根据本文构筑的项目情景对相关要素及内在关系分析如下: (1)知识接收方 a公司(或称“公司”)是中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下称“总公司”)的一级分公 司。总公司复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总部设在北京。截至2007年末,在中国境内设有分 支机构2万余个,同时在国外设有分行或代表处,拥有员工40余万人。2009年,总公司 成功实现股份制改革,成立股份制公司,承继原机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机构网点 和员工,注册资本2,000多亿元。 a公司辖区为我国某省, 是该地境内最大的商业金融机构之一, 营业机构遍布城乡。 目前,公司辖管分支机构1,000余个,员工10,000余人,与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 家金融机构建有委托代理关系,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城乡联结、联通国际、服务品种齐全 的对外服务平台。 公司内部设总经理(别称)、党委、纪委、董事会、监事会,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公 司治理结构,重要任职由国家相关部门直接任命,因此公司层面利益关系相对缓和。公 司内部管理采取由上而下森严的科层等级制度, 公司内项目组成员均由公司下属机构抽 调而来,工作关系尚未解决(公司领导高层承诺:若项目顺利完成,可解决工作关系调 动)。另外,按照公司惯例,此次项目预设奖励基金将不低于20万元。 (2)知识源 该项目知识源主要为管理咨询b公司,其次为最佳实践参照c公司、咨询专家e、认 证机构d公司(另外不定期的聘请外部专家开展培训讲座)。其中,b公司是国内认证咨 询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咨询机构之一,成立于1991年,具有10余家大型金融机构的成功认 证咨询经验,此次为a公司项目配备的项目人员均具备注册认证师/咨询师从业资格,并 具有丰富的行业咨询经验和多次团队合作,配合默契;c公司属a公司的兄弟公司,同为 总公司一级分公司,于2004年成功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现运行良好;咨询专家e属国 家级高级咨询专家,具有丰富的认证经验和全局驾驭能力,所任职的某政府部门,属b 公司行业主管机构;d公司1901年成立于英国伦敦,是当前国际最权威的认证机构之一, 基于项目的管理咨询知识整合机制研究 40 为全球财富“500”强中43%的企业提供过认证和培训服务,在中国境内具有数十家大型 企业(包括数家金融机构)成功认证经验。 (3)项目内知识 项目内知识种类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内容、方法,建设运营经 验,以及a公司内部业务流程知识,整合后的新知识,知识流动主要表现为五个流向: b公司a公司(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内容和方法等基础知识);a公司业务 部门a公司项目组(业务流程知识);专家ea公司项目组(建设运营经验知识); c公司a公司项目组(建设运营经验知识);a公司项目组a公司业务部门(整合 后的新知识)。如图5.1所示。 图5.1 a公司认证咨询项目主要知识流向 (4)文化因素和信任关系 通过签订协议和契约,a公司与公司内部员工、管理咨询b公司、认证咨询c公司、 专家e建立了权责明确的利益关系,构建了合理的项目组织框架。文化因素见知识接收 者有关分析。 (二)项目过程特征 a 公司管理咨询认证过程如图 5.2 所示。 图 5.2 a 公司认证项目流程 按照前文提出的阶段划分思想, 将该项目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前期准备 (规划阶段) 、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 文件编制(启动阶段) 、试运行(实施阶段)和认证审核(结束阶段) 。 (1)前期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方式的知识培训,使 iso9000 质量管理知识在公 司内部得以普及,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得以增强;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项目的运 作,包括领导小组、质量管理办公室、联络员和各级对应机构;聘请顾问与咨询人员, 制定建立实施方案,并针对各项业务开展情况,重新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 确定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必要的资源和信息、对过程实施控制的准则和方法,设计 并确定质量体系方案。 (2)文件编制阶段。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求,确定项目方针和项目目标; 对项目目标有上而下逐步分解,确保人、事一一匹配;按照新标准的要求,对原有文件 进行清理,废止大量不适用的文件,按照 iso9000 指标体系原则,重新编写质量管理体系 文件。 (3)试运行阶段。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将体系文件在业务 操作和管理全过程予以全程实施;开展内部审核,对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 证各层次、各环节活动是否符合体系文件要求,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召开管理评 审会议,由各级领导和相关专家对体系建立后的使用效果、存在问题进行评审。 (4)认证审核阶段。在试运行结束,实施质量管理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后,向外部认 证机构提交按 iso9001 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评审的申请,对质量体系要素的符合性和现行质 量体系实现规定质量目标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经过对两个阶段的正式评审,对公司内部存 在的问题逐一进行改进,最终获得 c 公司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 最终, a 公司最终顺利通过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并取得了丰硕的知识成果, 这主要体现在: ? 内部流程实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 ? 329 名获得国家认可的内审员队伍; ?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文件:1 个质量手册、56 个程序文件和 412 个作业指导书, 文字总数 400 余万字。 三、应用分析 顺利通过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29 名国家认可的内审员队伍和 400 余万字 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文件,这样一组“静态+动态”的项目成果,无疑将帮助 a 公司进 一步优化了内部流程,提高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使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上升到一 个新的高度。这意味着该项目历时近 1 年的知识整合过程取得了巨大成功,结合该项目 过程分析,本节将对前文提出的知识整合机制进行检验。 (1)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管理活动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如前所述,科学的决 策机制应该具备明确的权责利关系和科学的决策程序。在本文案例项目推进过程中,发 生了三起重大突发事件: 积极支持该项目的 a 公司一把手出现人事调动。 新上任者是 否继续支持该项目?客方项目负责人中途变更;在项目最关键的认证阶段,的第三 基于项目的管理咨询知识整合机制研究 42 方认证机构 d 公司因营业执照到期而必须停止一切认证活动, 若中途更换认证机构, 意 味着前期准备工作付诸东流,若等待,营业执照的签发又显得遥遥无期,是选择更换认 证机构还是等待?以上任何一点决策不当都可能导致项目中止或失败的严重后果, 公司 和项目决策面临巨大考验。最后, “事前充分论证、集体决策、项目事务项目内决策、 聘请专家咨询”的决策模式经受住了考验,其间也正蕴含了本文决策机制的内涵。 (2)公司上下,项目内外形成合力。如前所述,推动知识整合螺旋上升的驱动力 体现在组织和项目两个层次,组织层次表现为一种组织意图,而项目层次则体现为项目 成员的个人意图,只有将两者合二为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本案例中,首先,公 司在准备阶段就明确了项目方针和项目目标( “一定数量的内审员队伍” 、 “使公司具备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的条件”等) ,并通过在项目内细化分解,将目标落实到个 人。其次,a 公司领导高层亲身示范学习和宣传项目知识,对外传达一种必定成功的坚 强决心和信心,在公司范围内形成一层支持项目、参与项目的良好氛围。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a 公司项目成员全部为二级分公司抽调上来的青年员工,工作积极主动,另外, a 公司为该项目预设了 20 万的奖励基金,同时,公司高层承诺如果项目取得预期目标, 所有项目成员的工作关系均可调至公司总部。在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a 公司项目 成员在项目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发挥了项目知识整合主体的作用。 (3)通过明确的职责划分形成对内内外两种约束。本案例中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 客方对主方和客方公司层对客方项目成员两方面的内容。 客方公司层对公司内项目成员 的约束首先反映在公司与个人的工作契约上面,a 公司项目成员与公司存在一种工作契 约关系,有责任完成公司委派的各项任务。另外,a 公司对项目推进建立了相应的激励 措施,即 20 万元奖励基金和调动工作关系,这对项目成员既具有一种激励作用,也是 一种约束作用。在对管理咨询 b 公司的约束机制方面,首先体现为一种契约约束,即在 合作协议中明确义务和违约责任;其次,公司聘请了中立的第三方咨询专家 e(e 属国 家级咨询专家,任职于我国认证咨询行业最高主管部门) ,这实质上是 a 公司针对 b 公 司的工作特设的一位评定者和监督者,这对 b 公司而言表现出很强的约束力,促使其提 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第三,a 公司在当地具有行业领导地位,若项目失败,咨询机构 须承担巨大风险。 (4)有效沟通。如前所述,沟通机制重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冲突,由沟通主体、 沟通客体、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四个要素构成。在本案例中,首先,a 公司为项目开展 钦定了广泛可靠的知识源;其次,公司为项目开展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在对外渠道方 面,公司为项目配备了 10 余个对外联络小组,负责与相应的外部知识源保持联系,在 内部渠道方面,公司在项目涉及的每一业务部门设立联络员,保证了项目对内的有效沟 通;其三,保证了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其中包括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视频会议、现 场参观、定期和不定期会晤等。 (5)有效知识共享。管理体系认证项目具有知识流量大、知识转移集中程度高、 涉及人员多等特点。而此次认证项目更具有跨度大,人数多,内容复杂等特点,在区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 跨度上涵盖了 a 公司辖区 1000 余个分支机构等, 共计员工 10000 余人, 内容上涉及 10 余个业务领域。为了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公司和项目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 先,在规划和结束两个知识流相对集中的两个阶段,项目组有针对性的组织了一些学习 和培训活动,如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发放知识手册、举办有奖知识问答活动等,同时 还在公司范围内组织了质量管理体系知识有关测试,达到促进知识内化的目的;在技术 方面,项目组为项目建立了配套的宣传网站,将所有体系文件和工作情况上传上网,通 过内部网络覆盖各涉及机构, 使所有员工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文件要求, 达到 “在 所有需要文件的地方都能获得文件”的效果。 (6)相关人员工作协同。协同机制主要包含三个层次:概念协同、行为协同和应 变协同。在 a 公司案例中,首先,在项目开展的前期阶段,公司组织项目成员到最佳实 践参照 c 公司参观学习,并聘请有关体系建设专家开展经验交流和技能培训,使项目成 员保持认识上的一致,即概念协同;其次,在概念协同基础上,项目组根据项目工作内 容和项目成员的个性特点,分别在两个层面上对项目目标进行了细化分解,一个是知识 主体层次(如前所述) ,一个是知识角色层面,通过上述 2 级分解,使各项目成员明确 各自的工作内容并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从而达到行为协同;最后,通过持续的知识培训 和良好的团队文化建设,提高项目团队应对不确定性的协同能力,趋于应变协同。 综上所述,本文提炼的知识整合机制在 a 公司项目实践案例中得到了较好的支持。 四、本章小结 本章选取了 a 公司的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项目作为本文应用研究案例, 对本文提出的整合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项目较好的支持。 基于项目的管理咨询知识整合机制研究 44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的总体结构为:理论研究提出概念模型,案例研究展开模型。概念模型建 立在相对成熟的知识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之上, 综合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之 处,从而确定了本文“过程+情景”的研究思想。案例研究类别包括战略咨询、it 咨询、 管理认证、品牌咨询、招商咨询等,调查对象主要为直接参与的项目人员,调研方法包 括材料分析、访谈、案例研究,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加深认识,笔者作为咨 询人员全程参与了某公司战略咨询项目并承担了相关的咨询任务。经深入研究,本文得 出以下结论: (1)管理咨询项目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由主方(咨询方)专业化的工作程 序所决定,从而形成项目知识整合的阶段性特征:在项目规划阶段,文件交流和内部决 策是项目工作的主要内容,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发挥主要作用;项目启动阶 段涌现大量的知识转移, 同时伴以高强度的知识整合并形成知识成果, 该阶段共享机制、 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起主要作用;实施阶段主要工作为评价、修正和反馈启动阶段形成 的知识成果,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突发事件频发,协同机制、决策机制、沟通机制起主 要作用;结束阶段以巩固项目成果为主,并以此将项目成果内化为组织的程序性知识, 该阶段共享机制发挥主要作用。 (2)本文研究的各机制具有各自不同的内在机理,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 构成完整的项目知识整合机制。例如决策机制与动力机制,前者研究的是科学决策的问 题,后者研究的是个人意图与组织意图协调性的问题,两者区别又相互联系:个人意图 和组织意图需要上升到决策高度方能形成对知识整合的推动作用, 而各项决策又必须符 合组织意图,并通过合理分工与激励,引导项目成员的个人意图,进而影响其行为。 (3)目前针对管理咨询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建立完善的约束机 制对保证知识整合有效性尤为重要。调研中发现,项目中各大利益主体,通常会在项目 过程中对自己的项目收益进行评估,并因此确定自己参与项目的积极程度,这种积极程 度在项目过程中不容易被识别,但会对项目成果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二、创新点、局限性及展望 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知识整合的内涵进行了全新定义,较之当前鱼目混杂的各种定义更具科学 性,即在既有知识基础上通过人类思考及实践创造新知识的完整过程,具体包括知识需 求的确立、需求响应、知识转移和知识内化等内容。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5 (2)全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在大量的文献研究基础上发现,目前管理密集型企业 知识整合过程主要存在两种角度,一是知识管理领域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二是纯 粹的项目管理角度,前者侧重于知识本体论,后者侧重于过程方法论。本文结合管理咨 询项目的知识密集和项目管理特点,通过知识本体论研究提出了概念模型,借鉴项目管 理方法论思想对知识整合过程和情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其内在作用机理,即知识整 合机制。 虽然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力求理论雄辩、资料翔实,但受客观因素和能力水平所限, 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研究样本有限;本文通过有关 项目实践对整合机制进行了检验并得到了案例较好的支持,但这只能证明其必要性,充 分性仍有待进一步检验。 本文实证研究虽不涉及数理统计分析, 但样本不足仍会对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合理 性产生影响,因此扩大样本,特别是加强对国际知名管理咨询企业的项目实践研究,可 作为未来研究方向之一。另外,基于文中提出的知识整合机制构建相应的知识整合评价 指标体系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知识整合机制内部关系复杂多变,内容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学科领域,笔者研究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到专业知识的匮乏,竭力完成的这篇拙 作,希望能对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基于项目的管理咨询知识整合机制研究 46 参考文献 1 iansiti, m., clark k.b. 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apability: evidence from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s and mainframe computer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4 2 thomas, h. davenport & laurence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 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56-97 3 terry cookedavies. the “real” success factors on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2, (20): 185-190 4 lechler, t. when it comes to project management, its the people that matter, the nature and role of projects in the next 20 years: research issues and problems m. calgary university of calgary, 1998 5 tiwana a.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on project success d.atlanta: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2001 6 nonaka i.,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14-15 7 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cial issue), 1996, 17:27-44 8 myrna gilbert, martyn cordey-hay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996, 16:301-312 9 henderson, clark.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system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45-48 10 kogut b.,zander u. knowledge of the firm,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85-342 11 inkpen a., dinur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 &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4):454-468 12 grant, r.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winter special issue,1996,(17):106-120. 13 de boer, m., van den bosch, f.a.j. & volberda, h.w.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emerging multimedia complex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9, 36(3) 14 hansen 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 44:82-111 15 hedlund g.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73-90. 16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7 17 simonin b l. 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595-623. 18 ei-sayed, abou-zeid. an ontology-based approach to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2, 5(3):32-47 19 szulans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 82(1):13 20 杜云月,蔡香梅.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2,(03) 21 刘帮成. 跨国创业过程中的知识转移与知识整合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 社,2008 22 左美云著. 知识转移与企业信息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3 韩经纶. 知识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4 黄灏然,俞守华,区晶莹.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08,(03) 25 沈志渔. 项目管理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6 陆 力. 基于项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4 27 (美)查尔斯m萨维奇. 第 5 代管理m. 谢强华等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195 28 王 君,樊治平. 一种基于 multi-agent 的知识转移模型框架j.中国管理科 学,2004(12) 29 张雄林,和金生等.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发酵”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07) 30 (美)amrit tiwana(著), 董小英,李东,祁延莉等(译).知识管理十步走整合信息技术、 策略与知识平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1 马艳丽. 管理咨询顾问间隐性知识转移绩效的实证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 学.2007 32 马旭晨,马尔航. 项目知识管理刍议j.项目管理技术,2008,(04) 33 任 皓、邓三鸿. 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知识整合j.情报科学,2004,20(06):651 34 高 巍,田也壮,姜振寰. 企业知识整合研究现状与分析j.2004,16(5):34 35 张喜征. 组织内不同群体间的知识整合研究j. 情报杂志,2004(09):16 36 王 昕,李 勇. 咨询服务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和整合j.情报杂志,2005(04):118 37 甘 露,曾德明. 高新技术企业虚拟 r&d 团队的知识整合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 践,2006, 27(143) 38 杨学勤,林 凤. 论企业的知识整合j.中国科技信息,2006(03):94 39 胡婉丽. 知识整合的流程及机制j.价值工程,2008(05):41-44 40 史江涛,宝贡敏. 组织内知识整合理论研究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08):70 41 张庆普,单 伟. 企业知识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整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 理,2004(06):50 42 单 伟,张庆普. 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整合机理与模式研究j.预测,2008,(01):24-28 43 高 巍,倪文斌. 学习型组织知识整合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基于项目的管理咨询知识整合机制研究 48 版),2005,7(03):89-91 44 张 慧,许 强,江青虎. 跨国企业母子公司知识整合的理论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 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02):81 45 高 巍,田也壮,姜振寰. 企业知识整合研究现状与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0) 46 陈 姝. 企业战略并购中隐形知识整合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47 曹 兴,郭 然.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2008(02) 48 谢 辉. 组织隐性知识整合及扩散机制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5 49 50 (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李 萌,高 飞(译). 创造知识的企业m.北京:知识产权 出版社,2006:7 51 范道津,郭瑜桥. 对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改进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8,8(4) 52 李 丹. 学习型文化对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53 疏礼兵. 组织知识、知识分类和知识特性j.情报杂志,2008(01):76-79 54 张 钢. 基于知识特性的组织网络化及其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2(6):624-630 55 吴 洁,刘思峰. 基于熵理论的知识创造机理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07) 56 汤中彬. 管理咨询服务的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57 徐金发,许 强,顾惊雷. 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03) 58 高章存,汤书昆.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企业知识创造机理探析j.情报杂志,2008,(08) 59 边秀武,吴金希,张 德. 项目管理中的人和组织因素研究现状综述j.清华大学学 报,2006 60 王培林. 知识创造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07,(11) 61 陈 芳. 管理咨询服务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04) 62 王能民,杨 彤,汪应洛. 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的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 理,2006(03) 63 陈 伟. 重大工程项目决策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64 卢 锐. 知识整合理论研究j.情报杂志,2006,(11) 65 王 昕,李 勇. 咨询服务过程中的知识转移和整合j.情报杂志,2005,(04) 66 李海波. 组织知识创造模型比较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8,(06) 67 李祖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