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找路的人林治平白昼提灯读书笔记 本书是台湾著名教育 家林治平先生多年来对“全人理念”进行思考和实践的文集。全书分为反思篇(1-4章);认识篇(5-10章);实践篇(11-12章),外加一个自序和附录。正如该书副标题“人的失落和人的追寻”所揭示,该书的核心主旨是在寻找曾经失落的人。说到底,我们都还在寻找一条属于人的道路。 作者在自序的开篇就通过西方哲学史上的两幅经典图景引入了“人啊,你在哪里?”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第一个图景是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曾经在大白天提着一盏灯笼在雅典集市上东张西望找东西,众人围观问找什么,他回答说“找人”,引起哄然大笑。有人骂道:“这满街不都是人吗?简直是疯子”。还有人取笑说:“喂,我就是个大活人,不用找了”,可是这位哲学家毫不理会,仍然继续寻找。 第二幅图景则是2000多年以后的1882年,哲学家尼采在其快乐的知识第125节中借用“白昼提灯”的故事描绘了另一个场景,在这里,怪人说“我在找神,我在找神”,并对周围人嚷道:“神到哪里去了?我告诉你们吧,是我们杀了神你们和我!我们都是杀神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啊?我们不是在无边的虚空中彷徨迷失了吗?神腐臭了没有?神已腐烂了!神已死!神没有活!是我们杀了神!我们是凶手中的凶手!” 人不见了,神也不见了,两位哲学家为了思索人的问题,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一个安于物质的贫乏,蔑视世俗的一切权势富贵,整天蹲在木桶里晒着太阳,但最终也没能真正回归到自我的本体;另一个则赌博式地提出了“超人”的理论,最终怀着他对神的复杂心态,怀着他对人性的绝望和人类的悲悯,疯狂而终。 人为什么不见了?这也是作者借助这两个故事想思考清楚的问题,他看到了现代人在物质富足、科技进步、制度文明的同时,却陷入了深深的认同危机之中。伴随着神在我们心中的死亡,人的终极意义也忽然沦丧,人的最高目的也完全崩溃。在这个非人化、去人化、感性文化充斥、单面人云集的时代,自然是“心中无神,目中无人”,这就是现代社会不断发生人类重大悲剧的原因。 林治平先生由此对尼采的寓言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人找不着神,是不是就可以说没有神呢?当人用他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找神的时候,神就会被人的经验切割成支离破碎的碎片。神被我们有限的经验杀死了。所以我们所杀死的神,并不是那位超越我们经验的、自有永有的神。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剧,我们扼杀了生命的源头和人生的终极。该书由此提出了“全人”(holistic person)的概念,将人生看得见的部分和看不见的部分整合起来思考。 在序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作者便从思想史的视角,对西方现代化兴起以来他所概括的“找人运动”进行了有趣的梳理。我们知道,在西方16世纪之前的整个一千年历史,被历史学家们视为黑暗的中世纪时代,而以文艺复兴(Renaissance)、罗马法复兴(Revial of the Rome Law)和宗教改革(Religion reformation)为标志的所谓3R运动,则打破了黑暗神权的时代,吹响了人性解放和现代化高歌猛进的号角。 作者对这三场运动的解读是全新的,而且充满历史的洞察力。他承认中世纪政治系统中君主对臣民的压榨,地主对农奴的盘剥,以及在宗教系统中严密僵化的圣职制度对普通民众的支配,使得人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在神面前也无法独特地呈现自己,因此,针对中世纪的各种反叛行动其实都应归入重新寻找人的轰轰烈烈的过程。他首先肯定了文艺复兴和罗马法复兴这两场“找人”运动的价值,但也审视和批判了其中的内在缺陷:为了使人恢复到尊严自由的地位,文艺复兴从希腊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去找人,其成果是带来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再到19世纪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而罗马法复兴则从罗马式的法律制度中追寻。前者以今生今世可以感觉到的人的现象为人的意义,我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凡事都必须在我的感觉验证范围内才可信。罗马式的法律制度则是从客观的法律中寻找人的定位,人最终成为法律制度下的一个客体。 因此,这两种“找人”运动都存在矫枉过正的状况,都是试图从人的本体之外寻找,是片面的。相对而言,16世纪的另一股找人运动则从希伯来式的基督教精神中去寻找人的踪迹,这便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希望跳过中古一千年的阻隔,直接回到圣经中去寻找人的意义与定位。路德从罗马书中发现,人是因信称义的,只要是人,就可以直接来到上帝面前,无分贫富贵贱,智愚贤劣,人人一律平等,人的独特性自主性是本体中不可割让的本质。 作者总结说,希腊式的罗马式的找人运动找到了“人有什么”;而希伯来式的找人运动则从“人是什么”着眼,由人的主体性、本体性来寻找。人必须先了解人是什么,才能享有“人有什么”的快乐。“人是什么”看重的是“I-thou”(我-你)关系,“人有什么”看重的是“I-it”(我-它)关系。两者都重要,但次序绝不可颠倒。错失了这个原则,后果不堪设想。 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作者的分析的确是非常切中肯綮的。在找人运动4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发现人又不见了。由于这波找人主要循着希腊路线,所以连上帝的无限性、超验性、永恒性等都必须世俗化,必须存活在人的理性思考和经验感觉范围内。这种人化的神,当然不是真正的神,这种观念到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存在主义的无神论成为一种“神死哲学”。人终于拆毁一切权威,包括最为专断的上帝的权威,在人之外,别无权威。殊不知人最终成为理性的奴仆和经验的产品。难怪现代人在享有富足的同时会深深失落。我们活在一个非人化、去位格化、自我物化的世界中。人在法律制度下也成为没有尊严和自主独特性的“东西”。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找人,其实是想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举起来。当我们误把部分的真相视为全部的真相时,人的真相就真的不见了,人永远只肯在经验范围内寻找,所以人永远只能局限在有限的经验之中。实际上,人之存在,除了活在短暂的有限的物质肉体中外,还由上帝那里被赋予了属于上帝的生命、气息与永生。人不但活在看得见的物质肉体中,也活在看不见的无限永恒中。 在作者对现代化带来的人的失落的根源从理论上进行剖析之后,作者还具体对台湾现代化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观察和反思,他认为台湾目前的社会是一个有病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找不到一些值得为之死的理由,那么他就不该活着。”(马丁路德金)台湾人的物质享受大大改进了,科技大大进步了,教育大大普及了,社会大大开放了,但台湾人却奇怪地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前途感,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作者进一步思考了局限于现代化智力成果的狭隘,指出,在一个物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只追求一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看不见的价值、意义、永恒等就完全消失了。人只是我们达成目的的工具或筹码。人际关系变成了“我-它”关系,男女关系则变成性化的关系。物欲被当做人生的终极目的,物质范围内的实证经验成为绝对真理和一切意义的起点,有限成为了无限,这种追求KQ的精神,导致人不见了(第三章)。 在反思篇的最后一章,也即第四章,作者提出了人生问题的起点和终点如何定位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人的价值到底如何计算的问题。为什么密尔说,宁做一个不快乐的人,也不要做一只快乐的猪?人到底值多少钱?就看你如何折算。作者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系的一位教授莫洛维兹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按生物化学家的估计,组成人体的原料只值97分钱!”但他马上自己算了一下:“血素蛋白每克2.95元,消化酶每克36元,胰岛素每克47.5元,醋酸激酶等每克8860元,促卵泡素每克4680000元,霉乳素每克17500000元,按这个价目估计,大约除去水后净重每克平均值245.45元。我这个168磅重的人换算为76364克,除去68%的水分,共有24446克,最终为600万的身价。”为什么会有97分和600万元之间的差距了?莫洛维兹说,最简单的答案是,内涵比物质贵重得多,600万美元买的是源自最高级的组合形态,而97分买到的则是内容贫乏的煤、气、水、石灰、铁等等。实际上600万还算低的,最高估价会到6亿至60亿美元。但即便如此,我们买到的仅仅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果试图把分子组合,这在现代科学能做到的十分有限,完全合成的细胞结构,人体的标价应高达6兆或六十兆美元。再换更精密的计算,每个人简直都是无价之宝了。所以,人体具有极高的内涵,“人体是灵魂表现生命艺术的工具”。 可以看出,人的价值问题就是一个起跑点的标准问题。我们不能只从氧、碳、氢、氮、钙、磷、钾等鸡零狗碎的物质元素去认识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好像一则笑话,有一个莎士比亚的研究者对莎翁作品认真分析后说,莎士比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的全部著作均为26个英文字母所组成。这种折算显然是从卑贱的眼光而不是高贵的眼光来看问题。 人是有灵的活人,有上帝的形象样式和气息。路加福音2章52节:“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起增长。”由此可见小小耶稣在12岁时,在面对自我、享用物质、人际关系与天人关系四个层面,都一并增长了。所以耶稣说,“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就看我们是把人看做肉身还是看做灵。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在第二篇“认识篇”里,正面立论,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全人理念。简言之,所谓的全人理念,是指人活在与己、与物、与人、与上帝的四重关系之中。有人认为这些东西构成了对人的拦阻,比如萨特说:“在我,永远是绿灯”,因而试图否定一切,拒绝权威和绝对真理,要求完全以自己作为判断的准则,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藉伊凡之口说:“如果没有上帝,每一件事都是合法的”,所以凡事以自我为标准。但20世纪的灾难告诉人类,否定这一切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尊严。这四重关系简要介绍如下: 人与己的关系:许多哲学拼命强调人是万能的,至善至美的,其实是逃避心理,事实上人是有限的、软弱的。所以人生的智慧更显得可贵。有位心理学家写下一段祷告:“神啊,求你给我宁静,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给我智慧,能分清上述两者的区别。” 人与人的关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善于节制自己的情与欲。不能离群索居。这里关键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绝不是人与工具的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天生万物为我用。人居于主体地位,物的所用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命的圆融幸福美满。不能颠倒这种关系,否则就是我为物质的奴隶了。当然,作者对此的阐发应该更进一步,即我们与物的关系不仅是利用关系,而且还是一种受托管理者的关系,即我们是受上帝之托来管理物的,所以,人也必须尊重自然,履行好善管者的职责。 人与超自然的关系:想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首先必须由科学整合的方式入手,掌握“人的科学”,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由心灵内在、终极灵魂的关切去认识我是谁、人是什么。教育现在成了设计精密的训练管道,人被训练成专家,失去了独特性和主体性。 以上这四个层面的关系,最终被作者概括为QQQQ的人生,即,人面对自我,有存在勇气的智商(IQ)、活在社会中的情商(EQ)、由后天努力学习得来的客观知识学商(KQ),以及心灵深处对生命终极的追求灵商(GQ或SQ)。 在第七章,作者对IQ(Intelligence Quotient)进行了思考。作者引证了苏格拉底的例子,苏格拉底不相信自己是世上最智慧的人,但最终发现自己之所以智慧,是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圣洁箴言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更表明了作者对于智慧为何的看法。我们在山川大地、日积月累的知识中寻找智慧,却忽略了智慧和意义来源的上帝,这样寻求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智慧使我们认识上帝、认识自己,因而谦虚自抑;知识却只能增加自我,使我们狂妄自大,因而迷失自己,拒绝上帝,这又是多么可悲。从心理学看,人是唯一会追问“我是谁”的动物。要承认自己的有限,“你是世界上独特的一位,今天的你是上帝给你的礼物,明天的你是你给上帝的礼物。”因此要“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摩西) 作者在此还创造性发挥了IQ中I的内涵,包括(一)I的独特性:英文中的“I”是大写,代表我的不变价值和永恒意义。这种完全的绝对的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在上帝面前的我是独特的、无可取代的。(二)I的单一个体性:人是彼此相同却又完全不同的,这才能使我们从人的本体接受自己、接受别人。这是从人之所是来接受人的态度,大异于从人之所有去接受人的态度。无论人有什么,人永远是人。人人都是单一的个体。(三)I是智力,是一种可供观测的理智能力。这是比较实证的测试,作者对此没有阐发,我认为需要补充的是:上帝给每个人的恩典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善待和开发这些智慧。 本书第八章讨论了情商EQ的问题,它是指人在人群社会中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与他人、与他所属的文化社会互动交往的能力。人是活在社会文化中的,必然要跟别人发生关系。但是,作者强调的是,看不见人,就看不见EQ。在决定人是否成功的因素中,EQ甚至比IQ更重要。EQ表征着自我克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以求达到终极的目标。人之所以为人,除了所具备的生物体外,形成自我无疑与他生存成长的社会文化关系太大了。社会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社会化及涵化。自我认同就是社会化和涵化的结果。所以讲EQ就是讲一个人知道自己如何活在自己的历史文化之中,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激烈的竞争,打败对方、壮大自己、获得成功?如果这样,我们眼中还能看到另一个人吗?我们与人交往就只能是把竞争对手成功障碍一一铲除了。每个拥有IQ的人都是与另外一个“我”相接触,是“我”与“我”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而不是唯物的“我-它”关系。EQ的发展是相互尊重而非相互竞争,不再是打倒对方。所以,EQ并不是中国人常讲的那种所谓的“关系学”。 接下来,作者专章讨论了上帝的智慧,灵商的问题。作者为此用了两个比较机智的概括:1、知道不知道的知道:我们一生当中,不知道的问题何其多也,比如我们对死亡、永生,不能用自己有限的观念来套,所以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才是大智慧。2、看见看不见的看见:所谓眼见为实,其实是一种自傲,不是一切事物都要经过感觉经验的验证。望眼镜显微镜等扩展了人类看见的能力,但我们也成为了感官的奴仆。这个文化成为了感性文化。爱、理想、未来、意义等,往往是看不见的。保罗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有一位画家说,“信心是灵魂的眼睛,可以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一个人有“知道不知道的知道”,便会谦恭自抑,追求真理不遗余力;一个人如果有“看见看不见的看见”,便能超越物质肉体的限制,看到生命的意义,永恒的价值,然后欢欣在生命大道上行走。作者接着讨论了信心的问题。帕斯卡说,“信心有其理性所不能了解的理性。”(Faith has its reason that reason can not understand.)信心、经验和理性三者不是截然分割的,我们必须用信心接受某项已经存在的事物。科学并没有凭空创造任何东西,只是不断发现宇宙间其实早已存在的事实,即律。但我们发现规律后,必须相信这个规律就是规律,换言之,你必须相信有这个定律,你才能相信有明天的太阳,唯有相信存在定律,才能掌握宇宙万物的重演性,进而加以有计划地观察记录分析研究。这就是科学。所以就科学研究而言,你必须相信接受一些基本的前提,假设,从此出发,才能得到一些经验数据,然后才能理性思考得到原理。在作者看来,信仰何尝不是如此?相信有神,就会产生有神的经验,神是灵,所以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来拜祂。所以信心三重奏的第一乐章:接受享受-经验数据-理性分析-接受享受。 信心三重奏的对象:人其实以有限理性,本来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但人更没有能力证明上帝不存在。当有人斩钉截铁地说我绝对不信上帝的时候,这岂不是用更大的“信心”在信他的“不信”吗?也就是他相信自己的“不信”。根据保罗说法,如何知道有上帝?一方面用人的内心主动探寻,另一方面可以很客观地从上帝所造的天地万物推论得知。而从信心的功能看,信心又具有信、望、爱三重功能。 作者在谈论信心部分时,专门就所谓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问题进行了廓清,这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简单理解说,中国儒学是内在超越,基督教则是外在超越。言外之意当然是内在超越要比外在超越高明得多。但这其实是简单化类型化的误读。基督教信仰的重心是“你是”,而不是你应该如何。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的,本身就有人的尊严和自由,是有灵的活物。人如果没有活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也就从原有的尊严自由中失落了,活得不像神,亏欠了人从神应有的荣耀,便是罪。基督教的救赎,并不是人之外外加一个超越的神,而是在人之内,恢复人原有的形象。所以基督教根本就不是外在超越的问题,而所谓的儒家,也往往并不是向内用力。 作为认识篇的最后一章,第十章分析了有关全人思考的几个小故事,其中的寓意简要概括如下; 1、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是单纯的26 字母,而是代表一种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全思考。 2、韩非的寓言:要相信自己的脚,而不是倚靠鞋样。我们应该问人是什么,而不能依赖客体和外在去找人; 3、点金术:古希腊国王迈达斯向酒神狄奥尼修斯求点金术,结果后悔,宁愿失去所有的金子,而换回葡萄的美味、花的芬芳、可爱的小女儿等。点金术固然可贵,但如果因此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忘却了人生的价值,究竟是失还是得呢? 4、情人:少女对男孩说今天的月色多好,男孩不解风情说,没什么,1969年阿姆斯特朗已经去过了。结果让少女很失望。人除了客观事实外,还真的需要心灵的感应,灵魂的悸动。这样才能建立人与人的关系。 5、蝌蚪与青蛙:蝌蚪不知道什么是干爽和温暖,所以可能会问我要干爽干什么,要阳光干什么,但等它变成青蛙后,发现是很美好的。所以生命的蜕变是很奇妙的,人是有盼望的。 6、耶稣讲的财主的故事:这个财主有丰富的田产,不断拆去旧仓库,去盖更大的,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玩乐,然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经济学考研备考心得分享
- 降低化学工业排放标准方案
- 企业员工激励方案调研
- 工作总结:计划执行与目标实现
- 仪表工业故障诊断预案
- 年终总结:别具一格风采独特
- 2025浙江丽水缙云县壶镇中学招聘代课教师4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分析初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 2025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面向社会招聘公益性岗位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1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海水利用行业经营形势分析与投资方向建议报告
- 体验单元 《分类与打包》课件 2025-2026学年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 公司成立后追认合同范本
- QC/T 262-2025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
- 2025年交通安全问答试题及答案
- 电子厂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策略
- 202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常考必背重点知识梳理总结
- 《管理学基础与实务》 课件 曾宪达 第1-5章 管理与管理者- 目标与计划
- 2025年少先队基础知识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中国商务礼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