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的传播特色研究.pdf_第1页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的传播特色研究.pdf_第2页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的传播特色研究.pdf_第3页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的传播特色研究.pdf_第4页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的传播特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的传播特色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 级: 学校代码:10075 分类号: 学 号:20110965 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 特色研究 学位申请人:万 雪 指 导 教 师:李亚男 副教授 学 位 类 别:新闻与传播硕士 学 科 专 业:新闻与传播 授 予 单 位:河北大学 答 辩 日 期:二零一三年五月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D.C.: No. 20110965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JC The research of spreading features about TV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Candidate: Wan Xue Supervisor: Vice Prof. Li Yana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MJC Specialty: MJC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May,2013 摘 要 I 摘 要 纪录片,是一种通过记录影像来传播文化的媒介,它在记录时代变迁,展现文化实 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然而中国纪录片自诞生以来, 一直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舌尖上的中国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中国电视纪录片 史上的阴霾,获得广大受众的追捧,并引发国内外对它的讨论。这部由中央电视台纪录 频道倾力打造的 7 集美食类电视纪录片,在其题材选择、创作理念、制作水准、传播推 广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它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范 本。 全文共分五章来论述:第一章是对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概述,以达到 对舌尖上的中国在整体上的认识;第二章论述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其精 神文化、哲学、美学层面的内容特色;第三章将从叙事艺术、影像风格、音乐运用三个 方面再现该片的艺术表现特色; 第四章是论述电视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的推广特色。 首先介绍该片的商品包装特色,重点分析该片的媒介使用特色,包括央视播出平台、微 博、网络论坛等媒介的运用;第五章主要是论述舌尖上的中国在纪录片创作、传播 方式和市场化发展道路上带给业界的启示。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内容特色 艺术表现特色 推广特色 Abstract II Abstract Documentary as a kind of image media owes its unique charm,such as vivid, object and reality. As we know, the A bite of China breaks the television documenta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haze, it caused popularities and widespread debate at home and abroad. CCTV presents a seven-length documentary A bit of China , which reference of a good template for the futur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elevision documentary. It has unique features in theme choice, creative ideas, the production of standard , promotion etc.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o discuss. The first paper is the the introduction of television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This second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 of the television documentary.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tent in the extension of spirit, philosophy, aesthetics; The third chapter is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A bite of China and mainly analyzes the narrative art of the film, video choreography, music;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pre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 bite of China TV documentary. Firstly, it introduced the commodity pack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cumentary. In the second, it mainly analysis the medium using characteristics;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of A bite of China in the documentary film creation ,mode of transmission and market oriented development . Keywords A bite of China Content features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spreading characteristics 目 录 III 目 录 绪 论1 第 1 章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概述8 1.1 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背景8 1.2 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理念8 1.2.1 平民化的创作理念 8 1.2.2 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创作理念9 1.2.3 真善美结合的创作理念 9 1.3 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主体10 1.3.1 制播分离体制下的创作团队优化组合10 1.3.2 分集导演负责制10 1.4 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影响11 1.4.1 国内影响11 1.4.2 海外影响12 1.4.3 传播反馈12 第 2 章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14 2.1 精神文化层面的延伸14 2.1.1 人文精神的体现14 2.1.2 民族精神勤劳质朴的体现15 2.1.3 “分享与包容”文化的体现16 2.2 哲学层面的延伸16 2.2.1 立意上16 2.2.2 创作视角上16 2.2.3 题材选择上17 2.3 美学层面的延伸17 第 3 章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表现特色19 3.1 叙事艺术19 目 录 IV 3.1.1 叙事技巧19 3.1.2 叙事语言20 3.1.3 叙事结构20 3.1.4 叙事风格21 3.2 影像风格21 3.2.1 影像的拍摄基调21 3.2.2 高清画面21 3.2.3 影像的剪辑风格22 3.3 音乐运用艺术22 第 4 章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推广特色24 4.1 舌尖上的中国的“商品包装”特色24 4.1.1 制作方面的包装24 4.1.2 发行方面的包装25 4.2 舌尖上的中国的媒介运用特色26 4.2.1 央视强势媒介的运用 26 4.2.2 微博的运用27 4.2.3 网络论坛的助推32 4.2.4 网站视频的投放33 第 5 章 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纪录片创作推广的启示35 5.1 坚持创作的受众本位观 35 5.1.1 明确纪录片的目标受众 35 5.1.2 明确纪录片传播的目的 36 5.1.3 分析纪录片传播的情境 36 5.2 转变传播方式37 5.3 走市场化之路38 结 语40 参考文献41 致 谢4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4 绪 论 1 绪 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纪录片,是一种通过记录影像来传播文化的媒介。记录本真现实,追溯社会历史源 头, 弘扬时代文化是其坚守不变的职责。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魅力, 在记录社会时代变迁, 展现文化实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 电视纪录片用其独 特的表达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着大批追随者。 目前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处在探索与发展的时期,虽已有部分作品成功的走向世 界,但长期以来被视为“精英专利”的纪录片,仍然摆脱不了尴尬的处境。面对市场化 的发展要求,中国电视纪录片如何改变边缘化的发展格局,走大众路线是其获得未来长 足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的社会正处于不断的人文环境变迁之中, 新媒体的到来使传播环境发生巨大变 化。对于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纪录片而言,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反映社会,如 何利用自身优势取长补短, 适应新媒体对当下传播环境以及受众接受心理和行为上带来 的变化,是今后纪录片探索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克服的难题。与此同时,这也就要求纪录 片创作者们从自身寻找原因,打破原有的创作规则,以谋求纪录片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 间。 2012 年 5 月 14 日,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出品的美食题材类电视纪录片舌 尖上的中国在魅力纪录栏目播出,随后便迅速火爆全国,影响海外。这样一部 深夜播出的以讲述中国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美食与文化的纪录片,获得了大众的赞赏,改 变了以往纪录片低收视率和小众化的现象,引发了全民大讨论,如此口碑与收视俱佳的 作品在国内实属罕见。 舌尖上的中国正是由纪录片创作者顺应历史潮流,运用智慧,凭借自身对社会 生活的理解和把握,摄取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制作出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内容与表现 形式俱佳的精美作品。 舌尖上的中国在纪录片的制作推广等方面做出的改变,给中 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对解决中国电视纪录片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出现的 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选取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视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 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一个案进行研究,将其在创作内容、艺术表现、传播推广这 几个方面的特色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 阐释这部大走亲民路线的电视纪录片所呈现出来 的独特魅力, 并期望能够为处于边缘地带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在未来的创作和传播上提供 一些借鉴与参考。 二 研究现状 (一)电视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过程的研究 对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脉络研究的专著主要有:方方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史 , 客观全面的总结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产生、 发展、 现状及未来展望。 此外, 何苏六的 中 国电视纪录片史论 、任远的电视纪录片新论 、石屹的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 与中外观照等著作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论述,对处于 不同时代环境影响下的纪录片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2)对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访谈及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朱靖江、梅冰联合著作的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 ,该书通 过收录对纪录片创作者和研究学者的访谈,为初入者搭建个人通往纪录片的平台;吕新 雨的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 ,主要介绍了中国新纪录运动参与者和对中国纪录片的实 践分析两部分内容。此外,还有朱日坤的独立纪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等。 (3)对电视纪录片创作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专著主要有:陶涛的电视纪录片创作 、张雅欣的中外纪录片比较 、 王列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 、吴保和的电视纪录片制作 、钟大年的纪录片创作 论纲等等,这些著作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电视纪录片在创作上 的进步提供参考。 对纪录片创作因素等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有:邢月的情感,纪录片的重要元素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 年第 10 期)、冷冶夫的追求故事化提高鉴赏力(山 东视听2005 年第 8 期)等。 (4)对纪录片市场化、商业化发展的研究 这方面的专著主要有:欧阳宏生主编的纪录片概论 ,该书从中国纪录片创作的 绪 论 3 具体实践出发,分析在面对市场化和全球化社会发展的环境下,纪录片创作与营销存在 的问题,并对纪录片的创新改变和市场运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这类的研究文章主要有:何苏六的纪录片市场化:中国问题与外国方法 ( 现代 传播2005 年第 3 期) 、方韶毅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探析 ( 青年记者2006 年第 14 期) 、杨凡与苗必峰合作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视听界2005 年第 6 期)等, 这些文章主要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策略。 (5)关于纪录片娱乐化的研究 这类研究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潘文娟的纪录片的娱乐化包装(当代电视2002 年第 6 期)、杨莉的电视纪录片的娱乐化探析(山东视听2005 年第 2 期)、冷淞 的娱乐元素与纪录片制作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常务副总裁博恩访谈(电视研究 2006 年第 8 期)等,在这类研究的文章中,主要对电视纪录片制作和包装过程中存在的 娱乐因素进行了分析。 (6)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研究 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主要有:任远的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 ( 电视研究2002 年第 6 期)、高宪春的电视纪录片“真实”再阐释(山东视听2006 年第 1 期)等。 这些论文均指出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坚持真实性的原则, 进一步强化了纪录片创作 的本真要求。除此之外,钟大年的再论纪实不是真实(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 年第 2 期)、潘伟的电视的纪实不能是自然主义(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 年第 6 期)等对纪录片真实与纪实的问题展开了论述。 2国外研究现状 (1)对纪录片创作本体的研究 这类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记录真实性的方面:安德烈巴赞的摄影影像的本体 论 ,主张把真实作为记录的初衷,反对虚构, “非虚构影片”观点的提出影响到后来纪 录片定义的界定。埃里克巴尔诺的纪录片:一部非虚构影片的历史 ,是一部讲述 世界纪录片发展历史的著作,书中认同“非虚构影片”的看法。此外,还有林达威廉 姆斯的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 、埃尔文莱塞的合法的手段 纪录电影与历史等。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 4 (2)对纪录片功能的研究 这方面的国外著作主要有:格里尔逊的纪录片的首要原则 ,该书认为纪录片应 发挥自身的认识和教育功能, 为改造社会而服务。 此类著作还有, 吉加 维尔托夫的 维 尔托夫论纪录电影 ,该书主要强调要从意识上认识到纪录电影对现实的影响,主张将 记录的影像作为一种媒介手段服务于理想社会的建立。 (3)对纪录片美学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一场革命 ,它强调 要用“电影眼睛”去发现捕捉真实存在的景象,强调以事实对抗虚构。虽然作者并没提 出明确的纪录片定义, 但是他的创作主张对纪录片在美学层面的提升以及创作理念等方 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4)对纪录片方法论方面的研究 这类文章主要集中在对纪录片创作方法的研究上,文章主要有:肖恩罗森汉姆的 天外来客论中的科学幻想 、卡尔海德的人种学电影导论 、W米 勒的非虚构影片的写作等。 (二) 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文献,大致分为以下这几类: 1.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原因的研究 这类文章大多是从纪录片创作的因素比如题材的选择、拍摄的技术,内容体现的人 文关怀精神等层面来揭示舌尖上的中国大获成功的秘诀。例如:姜涛的探析火爆的原因 ( 新闻研究导刊2012 年第 10 期) ,它是从纪录片的制作和 受众心理的角度来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火爆的原因。此类文章还有:詹国枢的魅力何在 ,范正伟的何以走红 ( 人民日报2012 年 5 月 21 日)等。这类文章对于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歌颂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的品质、倡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关于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舌尖经济”的研究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带动了旅游、饮食等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这类研究的 文章主要有: 慢舟的 火爆 商务游客 “寻香而去” ( 中国贸易报 2012 年 6 月 12 日) 、李玲的带旺美食旅游 ( 中国旅游报2012 年 6 月 6 绪 论 5 日第 13 版) 、 呈现大连菜 展现海洋美食文化(来自新华网)等。 在当今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 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自然在网络上大放异彩。在 观片之余,各路食客掀起一阵网购热潮, 舌尖上的中国迅速打动淘宝经济。此类报 道有: 热播 带起网购吃货效应(搜狐网 2012-5-23 15:22), 引爆“舌尖上的网购” (荆楚网 2012-5-29 10:25)等。 以上文章也反映出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环境之下特有的信息时代所具有的特征,也 是舌尖上的中国在网络时代热播所具有的独特之处。 3.关于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高校版一类研究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网络论坛上出现了“舌尖上的母校”的讨论话题: 舌 尖上的北大 、 舌尖上的清华等。此类报道有: 舔热舌尖上的母校 (来自和讯网) ,刘欢的舌尖上的中国引蝴蝶效应 观众有力挺有拍砖 (来自中国 新闻网) ,在本文中提到了由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出的“母校情结”话题等内容。由 纪录片引发的舌尖高校版的出现,正体现了网络环境下大众对议程设置功能的运用。 4.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与海报侵权一类的研究 在食品安全危机突出的现实生活当中,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给大众营造出一种 返璞归真的质朴,引发观众无限向往。在各类美食与添加剂、致癌物、地沟油、瘦肉精 的对比之下,引发了关于问责食品安全类的文章出现。例如:张莉的 考问食品安全 ( 中国贸易报2012 年 5 月 31 日第 6 版) ,陈昊的舌尖上的中国更 需要食品安全 ( 中国经济导报2012 年 5 月 26 日第 A02 版) 。 此外,对于舌尖上的中国引发海报侵权问题的文章主要有:子钰的海报纠纷和解的启示( 深圳特区报 2012 年 6 月 18 日第 A02 版) , 冯飞的 版 权问题不解决, “舌尖”如何品天下? ( 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 年 8 月 17 日第 011 版)等。 5.关于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应方面的研究 这类文章主要有张宝砚的 电视唤起文化记忆从的热播探析电 视文化传播策略 ( 现代试听2012 年第 8 期) ,李芳、刘钢的积淀共同的文化情怀 走红的传播学效应 ( 新闻前哨2012 年第 10 期)等。 综上,通过对电视纪录片和舌尖上的中国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看到: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 6 目前国内外对电视纪录片大量的研究资料多集中于对纪录片的文本创作、分类、文 化功能等方面。由于当下正处于新媒体快速崛起和繁荣发展的时代,它给中国纪录片的 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在新的传播环境影响之 下,对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传播与长远发展带来实际借鉴参考价值的文献尚比较匮乏。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状况,国内学者大多集中在分析其火爆原因,情感的 共鸣,人文关怀以及引发的舌尖效应,也包括一些负面的类似海报侵权等方面,对于该 片的传播特色进性深入系统研究的文章还比较缺乏。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一部在新 的媒体环境和新的历史发展环境影响之下横空出世的电视纪录片, 给大众与业界带来巨 大大的震惊。它的成功对于今后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具有重要的 借鉴和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将选取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传 播特色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期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未来的传播发展提供参考。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特色研究这一论 题: 第一章是对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概述,从而达到对舌尖上的中国 在整体上的认识。 第二章是论述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主要从该片表达内容在精 神文化、哲学、美学层面的延伸上来展开论述。 第三章是讲述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分析该片的叙事 艺术、影像风格、音乐运用艺术三个方面。 第四章是论述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推广特色。首先介绍该片的商品包装 特色,重点分析该片的媒介使用特色,包括央视播出平台、微博、网络论坛等媒介的运 用。 第五章主要是论述舌尖上的中国在纪录片创作、传播方式和市场化发展道路上 带给业界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绪 论 7 1.文献研究法 本文的文献包括文字材料和纪录片影视作品两类。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 该选题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走向,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资源平台。 2.个案分析法 本文通过对国内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个案分析,阐述其传播特色,为 中国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创作与传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跨学科理论研究法 本文运用纪录片创作理论、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美学、营销学、心理学、电视艺术 学等方面的知识为该论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四 研究创新点 1.研究角度上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热播出,使其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一颗闪耀 的新星。目前虽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关注点过于分散且多停留于表层,缺乏 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特色展开论述。 2.研究内容上 对于在新的传播环境之下, 舌尖上的中国一扫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阴霾,获 得巨大成功。在其传播推广的策略当中,运用了微博来进行传播。本文将会在阐述该片 推广特色中着重来分析网络新媒体微博的传播效果。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 8 第 1 章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概述 智利著名的纪录片导演顾慈曼曾说过: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是一个家庭没有 相册。 ” 纪录片记录着过去,记录着现在,记录着整个社会与时代的不变与变迁。电视 纪录片在纪录片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推进纪录片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说到电视纪录片,有一部则不得不提,它就是 2012 年 5 月 14 日于中央电视台一套 晚间 10:30 的魅力纪录栏目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全片共由“自然的 馈赠” 、 “主食的故事” 、 “转化的灵感” 、 “时间的味道” 、 “厨房的秘密” 、 “五味的调和” 以及“我们的田野”七集构成。该片通过展现中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生态,向受众传 达爱国思乡的真挚情感,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部充满情感和文化底蕴的纪 录片一经播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爆网络与电视荧屏,成为央视收视率的扛鼎 之作,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1.1 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背景 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久远,但纪录片在中国的起步并不算早。从 1958 年之后,中国 的电视纪录片工作者开始了对纪录片创作的探索与研究。 虽然已拍摄出不少独具中国文 化特色的纪录片,但与良好发展的国际纪录片市场相比,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明显迟缓和 落后,在创作与传播推广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当今是网络日益发达和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时代, 新的传播环境与市场化的发展 要求给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冲击。对于担负传承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及对外传 播重任的纪录片来说,面对时代的发展要求,应当做出及时的转变。紧扣历史前进的脉 搏,合理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与高超的拍摄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记录社会 现实的本真景象,努力将中国电视纪录片传播推广出去,促进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良性发 展, 是二十一世纪所有立志于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长足发展贡献力量的创作者们所应当 努力做到的事情。 1.2 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理念 1.2.1 平民化的创作理念 陈丹苗.舌尖上的文化.J.粤海风.2012 年第 4 期. 第 1 章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概述 9 平民化的创作理念,是一种强调受众意识,站在满足大众需求的角度上,用平等的 心态将镜头对准社会基层直至底层,创作出让广大受众喜爱的作品的创作态度。电视美 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选择走草根路线,选取最为常见、最为普通的中国人的餐饮 习俗和食材的采集培育为表达对象,以众多人物故事为叙述载体,通过平民化的叙述方 式,以贴近百姓生活的姿态讲述中华传统美食文化,表达中国最平常百姓的人生百味。 这种创作上的平民化意识,正是当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所应注重探索与借鉴的,与此同时 这也体现了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创作方面做出的改变。 1.2.2 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纪实性是纪录片创作中最根本的原则,是纪录片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变的主题。若要 拍摄出真实可感、震撼人心的纪录片,需要在坚持叙述真实的前提下,发挥艺术想象力 与表现力,深度挖掘拍摄对象自身具备的深厚文学意蕴,以形传神,升华纪录片表达的 核心思想。 英国的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所说: “纪录片要从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戏剧来, 从一个问题中写出一首诗来。 ”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与艺术性紧密 结合的艺术样式。 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合理的运用了这一创作理念,在客观叙述中国 传统美食的同时,合理地运用艺术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在向受众展现所拍客观现实画面 的同时,带给受众在艺术欣赏层面上的审美享受,并引发受众对纪录片表达主旨隐 藏于美食背后的中国文化的思考。 1.2.3 真善美结合的创作理念 在大众传播环境的影响下,理想的传播过程必然是要求真、善、美这三者的结合。 关于真,包括真实、真诚、真情。上文已简要介绍了纪录片的纪实性,这里的真, 主要指的是真诚的创作态度。真诚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沟通的核心纽带。该片的主创深入 到各个不同的地区进行拍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城市到乡村,他们不惧艰辛,带 着对食物的敬意,把饱含中国文化特质和深厚历史情感因素的美食,通过普通百姓的辛 勤制作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实践证明,这种真诚的创作态度,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得 到了大众的认可。 关于善,它指的是人们在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追寻的对大众有益处的功利价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第 186 页.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 10 值。在生态危机的二十一世纪,纪录片所传达的以“仁爱”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理想显得 更为重要和必要。 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无疑与当下食品安全危机,生态破坏这样的 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片中传达的人与人、人与食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正 是当今社会呼吁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应追求的“善” 。 关于美,纪录片的美包括自然事物客观的和谐美,也包括镜头语言的美。 舌尖上 的中国利用高清的镜头拍摄,运用蒙太奇与大跨度的编排手法,给大众呈现一次视觉 上的饕餮大餐。与此同时,该片丰富的故事情节、血肉丰满的人物吸引了观众,升华了 民族情感,正如网友所表述的那样,这是一部“眼泪与口水齐飞”的纪录片。 1.3 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主体 一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离不开创作者主体作用的发挥。从题材的选择,主题 的发掘、提炼到纪录片的建构、营销等方面,创作者们发挥着个人的主体意识,创造着 具有文化价值的纪录片。 1.3.1 制播分离体制下的创作团队优化组合 制播分离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在面临市场化挑战时所应做出的积极转变。 所谓制播分 离,最早来源于英文单词“ColnlniSSion” ,它是指电视台的编制部分要走出传统的行政 体制,让负责人能够独立于行政干预之外,自觉地根据受众的需求制作电视栏目,并单 独完成电视栏目从主题的确定、资金的筹划、人员的组建、器材的采购、拍摄制作,一 直到审片全过程结束所应具备的独立完成的责任。 传统的制播一体化的体制,导致纪录片的创作人员缺乏活力,严重影响中国电视纪 录片高质量制作标准的实施。面临新的传播环境,纪录片创作主体们需要转变固有的制 作产出模式,理顺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划分投入与产出,使纪录片的制作程序更加清晰 明了。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是央视出品,但创作主体却是由“各地民兵”组合 起来的制作团队,这恰恰冲破了制播一体化的藩篱,在制播分离的体制之下,创作者们 通过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用其所长,集思广益,为大众呈现出一部极具东方韵味的关 于美食文化的影像作品。 1.3.2 分集导演负责制 第 1 章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概述 11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规划、制定拍摄大纲之初,经过前期的文献资 料调研工作,通过借鉴 BBC 大纲模式,进一步调整制定出拍摄方案。该片通过借鉴西 方对于美食学的分类研究成果,将整部片子分为七集来进行表达。 与传统的节目拍摄制度不同的是, 该片整体采用了分集导演负责制。 在拍摄大纲中, 每集的拍摄计划只出示一个方向, 每一分集的导演需要根据自己的分集主题和拍摄的总 体要求,自行创作该集的拍摄结构与文案写作。此外,执行总导演通过制定的拍摄周期 进度表,实现对分集编导拍摄进度的监管与督促。 在这样临时组建的创作团队中,每个分集的导演,并不是都具备深厚的纪录片创作 背景。但也许正因为没有这些背景带来的压力,才更有利于他们各自才能的发挥。虽然 他们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最终完成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完美创作。 1.4 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影响 1.4.1 国内影响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引发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电视纪 录片传播史上的奇迹。 1.4.1.1 创收视新高 据央视索福瑞(CSM)数据统计,该片上映之后,平均收视率达到 0.481,平均收 视份额为 3.861,日收视率最高达 0.75,和之前播出的 BBC 纪录片生命收视持平。 与同时段播出的其他电视栏目相比, 超过了 30%, 创下了近几年来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 峰。 1.4.1.2 引发热议 尽管该纪录片是在晚间非黄金时段播出,但它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饮食文化魅力、 思乡爱国和人文情怀的广泛热议。这其中,有人赞扬,有人反思,见仁见智,但无可非 议的是,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引发社会大众反思与精神启蒙的 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 1.4.1.3 网络影响 当下正处于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之中,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也迅速成为网络上 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新浪微博上,有关“舌尖”话题的讨论高达百万条,点击量则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 CSM 报告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论文 12 上千万,因此,这也成为微博中最受关注的热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