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ii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摘摘 要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是我国实现工业 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 党的十七大指出 “把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 转移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 步。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70%以上。改革开放 以来,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 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脱离传统的经营资料 土地,寻找各种出路。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要解决 农民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纯农业转移到非农业。 南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之举也在于“减少农民” ,就是 要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 90 年代以后,随着国有企 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的国有企业被吞并、兼并、破产,出现大量 的下岗职工和再就业人员;与此同时原本发展势头强劲的乡镇企业在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iii 完成大量的扩张的同时,开始注重质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速度明 显减缓。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 注的重大课题, 不同学科门类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 问题进行研究,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内经济学家尤其是发展经济 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观点和见解; 国内的一些学者对实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转移的路径,对指导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理论或模式(路径) 也有缺陷和不足,我们不能照搬,因此,探讨符合中国国情、区情的 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式(路径)是当务之急。 南通濒江临海,区位优势独特,如何寻找适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路径,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全文共分五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 景、意义,国内外关于转移路径的文献及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 二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第三部分剖析我国 (南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现状;第四部分指出了现有转移 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第五部分分析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途 径及国际经验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第六部分结合南通 实践提出新形势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路径及配套措施。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iv the research of the paths to the transfer of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follow the example of nantong , jiangsu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the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s is the inevitable ru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necessary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he issue of the labor transfer in rural areas is linked to the problems of how to build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and how to construct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the report to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ays, in order to build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what we should do first is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 strengthen the economy in counties, transfer the farmers employment in various channels, and improve farmers income.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re the basic issues i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our country is the one with long history of agriculture, with the rural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v population accounting for 70% of the total.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especially the practice of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large amount of rural labor has been freed from the land, and formed a special community-the surplus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s. the labor force tries in various ways to get rid of the traditional livelihood, i.e. the land, in order to seek other paths. the core in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is the farmers. the key point in solving this problem lies exactly in how to transfer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from pure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e. the purposes of nantongs boosting it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e in reducing the number of farmers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er of the surplus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s. after the 1990s, great numbe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annexed and bankrupt, because of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therefore, plenty of laid-off and re-employment workers appear; meanwhile, the township enterprises which developed with strong force in the past begin to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al quality, resulting in the slow speed in employment. these contribute to the great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er of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nantong, near the yangtze river and enjoying a unique position, is exploring the ways on how to transfer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which is also under discussion in this thesis. the transfer of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is the important issue which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vi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developing ones are greatly concerned about. a lot of scholars in various fields do research on the issue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obtain a great deal of results. the economist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economists, do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and put forward some valuable views and opinions. and the scholars in our country draw conclusion from the practice and raise some theories and model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abor transfer. but there must exist shortcomings in the theories or the models, so we should do more research to find the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presents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as well as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different path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thought and methods in this thesis.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etical analyses of the transfer of the surplus rural force. the third part analyses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nantong). the fourth part shows the problems on the present transfer paths and the limited factors. the fifth part indicates the transfer path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enlightenment inspi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o our country. the sixth part, associated with the practice in nantong, presents the effective paths and the correspondent measures in the transfer of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under the new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vii condition. key words: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he research of the paths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季冬娟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季冬娟 指导教师签名:章晓懿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1 第一章 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显性化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已显性化,成为影响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 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庞大,农村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素质偏低,造成 大量人力资源闲置。随着农村科技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农村 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 度。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令他担忧的 数字是:“中国的劳动力有 7 亿 4000 万,而欧美只有 4 亿 3000 万,中国每年新 增劳动力 1000 万; 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 1400 万; 进城的农民工保持在 1 亿 2000 万。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使中国 长期保持沉重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 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己成为一个提高农民收入的 至关重要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 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地少人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并在一定时期内将持续增加,我国现有农村剩余 劳动力 1.7 亿人,今后一段时间每年将以 500-1 000 万人的速度大幅增加,而另 一方面,农村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将有更多的农村劳 动力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初步预测,2010 年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 2.2 亿人,2030 年将达到 2.8-2.9 亿人。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2 2、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传统转移空间呈缩减势头,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一种创 举,曾一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十几年,乡镇企业实际 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呈明显减弱趋势。据统计,1980-1991 年期间,乡镇企业 就业增长率由 12%降至 5.9%,并呈继续下降的趋势。 主要是由于竞争加剧,传统产 品相对饱和,而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单一、雷同,市场空间越来越狭小,创新能力 减弱,企业开始由量的扩张阶段向质的集约发展阶段过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使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吸纳。 3、城市自身存在着严重的就业压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 进入 21 世纪,城市就业压力空前加剧,失业率快速增长。中国城镇真实失 业率平均为 9%,城镇综合隐蔽失业率为 18.8%。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初期 也表现出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了城市用工效率和劳动力成本的降低,但随着 城市自身就业压力的增大,农村劳动力通过城市消化吸收的数量受到限制,也给 城市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寻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务之急 在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中国,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地从农业中转移出去, 中国的农民才能致富, “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国各地在实践中探索 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能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路径。各地区依据社会、 经济、自然条件的不同,根据不同的产业选择、专业化程度、集体经济实力,逐 渐形成了以一种转移形式为主,与相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配套,独具特色的转移 模式。 较为典型的有 “苏南模式” 农业由部分农民实行专业承包, 或每户承包, 集体提供各生产环节的服务,同时由集体举办工业企业,解决大部分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问题; “阜阳模式”农田家庭经营,同时联产举办企业从事二、三产业; “温州模式”以家庭手工业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供销环节实行合作,同 时兼业从事农业生产等。 这些不同的模式为不同地区劳动力转移与生产发展的结 合探索出了新路子。 南通地外长江三角洲东北部, 濒江临海, 区位优势独特, 古称:“ 崇川福地” , 今有“长寿之乡” 、 “冠军之乡” 、 “教育之乡”和“建筑之乡”这美誉,是全国第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3 一批对放开放的 14 个沿海城市之一。2003 年,南通市总人口为 777.62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为 542.70 万人,农村劳动力 357.89 万人;辖区总面积 8001 平方 公里,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971 人, 属于人口较密集地区; 耕地面积为 477.67 千公顷,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为 0.92 亩。 1而南通要彻底改变这农村人口多,耕 地面积少的现状,就是要多条腿走路,要采取多种转移途径。 二、选题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非农产业逐步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也就是城 镇化的过程。城镇化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 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城镇化 进程的必然选择。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快 速发展,从而加速城镇化进程。1949-1978 年,我国城镇化率由 10.6%上升到 17.9%,去年均仅上升 0.27 个百分点,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78 年以后,城 镇化步伐逐步加快,到 2004 年城镇化率上升到 41.8%以上,基本上达年均增加 1 个百分点。广大农民进厂、进城务工,不仅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也为二、三 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 部分。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 57.6%,在加工制造业中占到 68%, 建筑业中占到 80%,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 52%。2004 年,第一产 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 15.2%,第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分 别为 52.9%、31.9%。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又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城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 衡。在广大农村,伴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新 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迅速推广应用,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业对劳动力 的需求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势在必行。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又使城乡各类信息频繁交流增加了新的 渠道。农民外出打工,将城市的新的信息、技术、生活理念带回到农村,必然对 1 南通统计年鉴g.2004,105.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4 乡村的经济发展有所推动。同时,有的打工者不仅带回了资金,还带回了技术、 带回了创业的胆识, 他们返乡后在乡村办起了工厂,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 这无疑又给乡村的产业结构带来调整,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即农村经济 在城市发展的带动、辐射下,迅猛发展一定会成为必然。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劳务输出是投入少、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致富举措。2006 年,党中 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明确提出了要突 出抓好农民增收问题。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有效 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以来,受资源和市场的 双重制约,农民人均收入增速放慢。农民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不断减少,粮食主 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 降。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 源。200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打工收入为 375.7 元,占 15.9%,比上年增加 41.1 元,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 36.4%。2004 年,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 398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3.6%,比上年增加 52 元,对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 率为16.6%。 江苏南通市200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5501元, 其中外出务工收入1821 元,占农民纯收入的 33.12%;2006 年农民人均年收入 6106 元,其中外出务工收 入 2109 元,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比上年增加 288 元,占农民纯收入的 34.54%,对 当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 47.44%。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的作 用之巨大。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行之有效的良方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农民增收致富又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目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 亿多人口中有 9 亿 多生活在农村,其中剩余劳动力约有 1.5 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转移, 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减缓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因此,大 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过 上小康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5 第二节 现有关于转移路径的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问 题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通过城市化发展模式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农 村和农业内部发展,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促进消费需求、提高人力资本 来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观点 一、通过城市化发展模式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 (一)以刘易斯为代表,主张通过发展城市工业部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模式,认为发展城市工业和提高城市化率,可以促使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的传统 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的转变。 刘易斯极力主张以形成农村传统部 门和城市现代部门的结构差异为目标,优先发展现代部门,结构差异的出现,会 使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增长,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会因两部门收入上的 差异,形成现代部门对传统部门劳动力转移的拉动。 1 (二)张红宇认为: 1、坚持城乡统筹就业,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 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 就业机会,减少农民;2、改革和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改革小城镇和中小城市户籍制度,城市之间要努力实现人口的无障碍流动,消除 农民进城就业的困难。 2 (三)王春雷(2007)认为: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 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 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 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 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由此,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 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助。 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 以发展以为农业服务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3 1 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 施炜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185-187. 2 张红宇.农民增收新思路、新突破j.人民论坛, 2003, (4):15-16. 3 王春雷.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6 二、通过农村和农业内部发展,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 (一)以托达罗为代表, 他否定了刘易斯关于实际工资差别是劳动力转移的先 决条件,而认为农业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条件是城乡预期工资的差别,因此他主张 在控制城市工资增长的同时,通过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业,就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 力问题。 1 (二)熊彩云认为:大规模流动人口进城就业并逐步迁徙定居,是我国城市化 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靠发展大中城市转移大量农 村剩余劳动力并不现实,就地兼业转移将仍然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有效 的途径。 2 (三) 李昆(2003)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理解划分为空间上的转移、角色上的 转移、观念上的转移三种。认为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最有效途径是:主 要在原农村地区推行农业生产加链增值、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剩余劳动力 就地非农化。 3 (四)朱如华(2002)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正逐步成为影响农民增收 甚至农村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对此,应立足实际,充分挖掘农村经济自身发展潜 力,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光稳定了农村劳动力队伍,又有效促 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 三、其它角度提出的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观点 (一)乔根森理论以新的假定和从新的角度考察了农村一城市人口迁移。他 认为,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基础是农业剩余,从而否定了其基础是边际生 产率为零、或虽然大于零但小于实际收入水平的劳动力的存在。他否认农业部门 存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 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部门流 动和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因为人们对 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有其生理限度,而对工业品的需求则是无限度的。当农产品 生产已能满足需求时,农业的发展就失去了需求拉动,农村人口就转向需求旺盛 的工业部门。在农业人口向城镇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呈不断上升趋 1 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印金强,赵荣美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277-279. 2 熊彩云.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兼业转移n.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 李昆.大力发展专业化经营,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非农化j.甘肃农业,2003(2).17-18. 4 朱如华.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促进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0(5).22-23.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7 势。这表现在:农业人口的工资随着农业拉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工业部门为 吸引农业劳动力,也要提高流入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1 (二)李玉江等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区域研究,得出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区域非均衡机制、区域特征及其基本规律,不同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措施与途径。 2 (三)赵耀辉考察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决定因素以及流动的成本和收 益,并重点分析了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提出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非 农参与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能促进劳动力外出。 3 (四)韩桂玲提出发掘潜力,实现农村内部消化,发展乡镇企业,跨地区流 动,国际劳务输出等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4 (五)苗瑞卿等对托达罗模型作了修正,分析影响劳动力转移速度和质量的 因素, 提出户籍制度的改革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途 径。 5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文从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三农”问题切入,分析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 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 如何顺利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当前具在很大的 现实意义。在对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 结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现状,同时以南通市的现实情况为研究的基 础,提出了目前转移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然后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农村 劳动力顺利转移的经验,结合南通的情况,从而找出新形势下适合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有效路径,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需的配套政策措施。 1 dale w jorgenson. “the develom lot of a dual economy”, the economic journal 1961, (71). 2 李玉江.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区域类型研究j.人口研究,1999(4).25-26. 3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2).15-16. 4 韩桂玲.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n.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5 苗瑞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数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2).8-9.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8 二、研究的方法 本文撇开了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更注重实证的研究,采 用了历史分析与现状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与实 证研究的有机结合。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大量采用了文献研究、抽样调查、通过 阅读大量的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文献,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又利用内部的抽样调查得到的大量的数据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又通过大量 的表格、图表等形式来说明问题,同时以系统观的思想来指导论文写作。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9 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 第二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比较有影响的主 要是刘易斯、 拉尼斯和费景汉等人的理论。 这些人的理论在许多国家进行了实践,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有一定的启示。 同时国内的学者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第一节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就是用结构分析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现象并揭示 其独特发展道路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最早将“二元结构”概念运用于分析人 类社会经济现象的是荷兰经济学家伯克。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 书中,伯克对 19 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即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 进行了描述。认为当时的印尼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一方面是资 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传统社会,另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输入的现代“飞地经济” ,即 资本主义现代部门。 1 在众多的二元结构理论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54 年他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劳 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不 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又称现代部门;一个是“维持生 计”部门,或称传统部门。这两个部门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资本 运用、收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发展形 式。 (一)生产规模的不同:现代部门生产规模较大。传统部门生产规模较小。 (二)生产方式不同:现代部门采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传统部门是手工劳 1 姜作培、李建林、孙应杰.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31-32.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10 动。 (三)生产效率的不同:由于生产规模不同,现代部门生产遵循规模报酬递 增原则,而传统部门的生产则受土地规模报酬递减法则的约束。 (四)资本运用 不同: “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中使用再生产性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 支付报酬的那一部分” ,“维持生计部门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这种经济中不使用再 生产性资本的那一部分。它的产品不是用资本生产出来的” 。 (五)收入水平 不同:由于现代部门生产率水平较高,因而收入水平较高,其产出的一部分可用 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传统部门生产率水平低,收入水平低,其产出仅够维持生 存。 1 刘易斯理论表明,传统部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构成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 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是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问题; 现代部 门是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而传统部门则依存于现代部门的发展而发展, 即从 “二 元向一元转变的自然过程”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对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描述是 其理论的一个突出特征,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并将一国的经济 增长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结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 发展经济学家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广泛、严密、系统的研究,最具代 表性的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的人口流动模型”和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 一、刘易斯和费景汉拉尼斯的的异地转移模型 (一)异地转移模型的基本内容 刘易斯将一国经济分为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 不同部门的劳动边际收益率引 来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流动, 而城市工业 1 崔传义.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j.中国劳动,2005(5):13-14.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11 部门从高劳动生产率和流入劳动力的低工资支付中获得巨额的超额利润, 不断地 扩大工业部门以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到吸收完毕,两部门的劳动生产 率相等,一国的工业化过程也告完成,二元经济就转换为一元的现代经济。其模 型的基本思想概括为:第一,经济发展是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的过程,资 本积累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工业利润。第二,新就业机会是由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大 创造出来的,取决于高工资经济中能提供就业机会的资本数量和工资水平。资本 主义部门的就业,总是随资本形成的发生而扩大。第三,剩余劳动力由边际生产 力低的农村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工业部门转移,推动了经济增长,带动了劳动力资 源在城乡间的重新配置。第四,经济发展的完成,是现代经济部门的扩张促成农 业的工业化,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趋同。 1 二战后,二元结构转换理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产生了过度损害农业 而发展工业的情况,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城市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农 村人口的收入增长缓慢。因此,1964 年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的模型进行了 发展,明确地界定了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并扩展了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前的那 一阶段的情况,即分为三个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一 定点,在转移就会影响农业产出,继续转移劳动力要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前 提的阶段;最后是完成劳动力转移的阶段。不过费一拉模型的明显缺陷在于,剩 余劳动力的定义是从农业边际产品变为零以后开始进入工业部门算起, 这是不符 合实际的假定。换句话说,只有当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益相等时,劳动力流动 市场才能达到均衡状态。 (二)异地转移模型的缺陷 面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与刘易斯模型的基本假设存在着很大距离,需要从国 情出发,对其模型作一引起必要的修正。第一,放弃刘易斯模型只有农业和农村 存在剩余劳动而城市无失业的假设,正视我国城市与农村失业并存的严重现实。 第二,放弃刘易斯模型城市部门资本积累率与就业机会创造率呈正比的假设。随 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内酱和技术的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在现有城市工业部 门,就业机会创造率趋于下降是客观规律。第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毕之 前,城市工资水平维持不变,是脱离实际的。必须面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 1 韩振轩.劳动和社会保障基层建设与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49-150.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12 存在明显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第四,虽然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 力不一定如刘易斯所说的等于零, 但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假设是能够成立 的。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的流出,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农业产出,但经过资本、 技术等现代要素对劳动资源的替代,从中长期看,反而有利于增加农业的产出。 总之,从地域角度来看,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模型是一种城乡转移理论或称异地 转移理论。 二、托达罗的就地转移模型 (一)托达罗的就地转移模型的基本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p托达罗于 1969 年发表了题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 力迁移模式和城市失业问题的文章,提出了乡村人口流动的模型。他的基本思 想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取决于在城市里获得较高收入的概率和对相当长 时间内成为失业者风险的权衡; 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较大的城乡收入 差距,而这又导致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致使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失 衡,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进而,他建立了描述城市失业问题愈来愈严重的动态 均衡模型。 托达罗模型的两个重要假定前提是,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劳动力剩 余,主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由政府制定最低工资 标准来保证的。 那么应当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 以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 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导致更多 的人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政府干预城市工资 水平的确定,特别是制定最低工资线,并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会 导致要素供给的价格扭曲,引起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城市的失业率更 高;应当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 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二)就地转移模型的缺陷 托达罗模型诞生后受到经济学家们的普遍赞扬。但也受到批评,主要在于: 一是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假定,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二是假定流入城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 13 市的劳动者必定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即便找不到工作,他们也宁愿在城市里的传 统部门做些临时性工作或完全闲置,这也与实际不符合。 总之,从地域角度来看,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就是一种就地转移理论。 三、 “二元结构理论”的指导意义 第一,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发达的城市经济和不发达的农村 经济同时并存, 由于二者在生产力水平、 收入水平、 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别, 将促使劳动者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流动, 这种劳动力的流 动是推动农村经济启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二,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劳动力由 农村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与农业剩余水平和城市投资水平有关, 农业剩余越 多, 农村经济发展越快, 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 城市投资水平越高, 劳动力流动的速度就越快,流动规模也就越大,农村和城市也就越容易取得经济 的协同发展。第三,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种种差别,在理论上 是不会消失的。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