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 80 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的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 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 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 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此外,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其对城乡 一体化的研究重点也是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国内外在关于城 乡一体化研究理论上还不太成熟,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与理论模式,研究 工作还在不断摸索当中。但就我国国情而言,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 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 革和政策调整,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 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 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选择本课题做为研究方向就是要在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对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立足实际, 寻求破解良策,对如何在太原这个独特的内陆山区重工业省会城市来科学高效地加 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使之能够走出适合本地特点的 发展之路,有思路,有规划,有前瞻性,而不是盲目照搬其它城市发展模式的老路。 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太原市城乡关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以城 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把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积 极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一体化,引导城 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流动,更好地提升太 原市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其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 导下构建和谐城乡关系,推动太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 同繁荣,以此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城乡一体化理论,使其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二元结构 中心城市 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abstract the idea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as produced as early as in the last century.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especially in the late 80s,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history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 varie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deas gradually be taken seriously.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on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ave been studied, but becaus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volving the integration of socio-econom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life, space landscapes, etc.,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also different. in additi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on the whole,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is theory are not quite mature, has not yet formed a unifi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oretical models, which research continues to explor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ill mak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residents as a whole to co-ordinate the planning.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s and policy adjustments will change the long-term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achieve equality. so that farmers and urban residents enjoy the same benefits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entire urban and rural area can b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also this research will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aiyuan city, to point out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and to seek a good solution in this unique city. there are ideas, planning , forward-looking, rather than blindly copying other cities of the old development model. research topics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ity,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future and speed up the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will promote infrastructure, public services, social security and labor and employment integration. also urbanization will guide the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public services to rural mobility. taiyuan as a capital city of this province will play its leading role in reg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ll promote good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ventually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order to enrich and deepening the theor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o make it more practical and instructive. key words : urban-rural integration ,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 central cities , rural urba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 承 诺 书 35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 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 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 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 郭炳华 2009 年 6 月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1 引 言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 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 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 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的改进。关于其准确涵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基于具体国情做出了各自不同 的阐述,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生态环境学家也都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 对城乡一体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城乡之中存在三种关 系:城乡隔绝,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这三种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 经济阶段的不同而存在着,从世界发展趋势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 有向城乡融合逼近的趋势。 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理论:戈特曼的“大都市带”理论。20 世纪初至中叶,以 城市郊区化为动力,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化发展进 入到一个新的阶段。1957 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在其著名论文大都市带、 或东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中,研究了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域,经过统 计与实证研究,戈氏发现这一系列大城市的功能性地域(包括城市建成区和与城市具 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郊区)已首尾相连,集合而为一个巨大的核心的城市化地区, 他借用“megaloplis”(希腊语,意为巨大城市,中文译为“大都市带”)命名之。 1戈氏认为,这种城市群空间组织形式的出现,标志着美国空间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成 熟阶段。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大都市带的形成原因、特点进行分析后,戈氏提出欧洲、 日本、中国的长江三角洲亦存在大都市带的雏形,他预言,大都市带是城市化高级 阶段的产物,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将成为人类高级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 2 佩尔斯的城市主导区域理论。1990 年代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一 体化愈演愈烈,全球竞争的焦点由军事实力的竞争转向经济实力的竞争。城市作为 一国经济力量的主要载体,它比地方政府具有更灵活的资源支配性功能。地方政府 的权力不可跨越国界,而城市凭借其全球性的产业链,可轻而易举地实现资源在全 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美国新闻记者佩尔斯在 1993 年出版的城市主导区域:城市 1林木西.沈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eb/ol新华网辽宁频道,2004(6). 2史育龙、周一星.戈特曼关于大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介j.经济地理,1996(3). 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 化的美国如何在竞争性世界中繁荣一书中,通过解剖美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创造性地提出了 citistate 这一新词汇。他认为,citistate 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 产物,它是由城市中心地带、城郊区、乡村腹地组成,这些组成部分在地理、环境、 劳动力方面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共有着一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citistate 着重 强调城市的经济职能,其腹地可以随着经济联系而向全球延伸。它的空间结构与以 往的城市区域集合体有着质的差别,呈现出非连续性和跳跃性特征。 3我国学者针对 citistate 所具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共同体”的含义, 将 citistate 译作 “城市主导区域”、 “城市自主区域”、“城市治理区域”等。 发展中国家城乡一体化理论:麦吉的 desakota 理论模式。1950 年代以来,世界 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心城市的空间范 围迅速扩张,在城市边缘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城乡交接地带,同时由于交通基础设施 的发展,不仅使过去独立发展的城市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而且沿城市之间的交 通通道形成了新的发展走廊,这些区域具有特殊的既非城市,也非农村的空间形态, 但又同时表现出城乡两方面的特点。1980 年代中期加拿大学者麦吉指出在亚洲某些 发展中国家的核心经济区域(如泰国的曼谷、印尼的爪哇、中国的上海)出现了与西 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带相类似但发展背景截然不同的新型城市区域空间结构。 针对 这种新型空间结构提出了 desakota(在印尼语中, desa 是村庄, kota 是城市)的定义, 4麦吉的 desakota 模式的提出是向传统西方国家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单一城市化模式 提出的挑战,对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双向交流的论述,为亚洲许多国家的城市化 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我国学者对 desakotaregion 一词有“城乡一体化区域”、“城 市乡村结合体”等不同译称。麦吉认为,亚洲城乡一体化区域呈现出以下五大显著 特征:(1)城乡联系密切。由于传统种植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具有季节性特点,加之 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突出,大量的剩余农业劳动力需要寻找非农就业岗位,因此增 强了城乡联系的内在动力。(2)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显著。城乡一体化区域是基于中 心城市的工业向外扩散并逐步带动农村地区非农业化而形成的。在城乡一体化区域 的形成过程中,政府产业转移政策的引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3)各种用地方式 交错布局。城乡一体化区域内农业、工业、住宅业用地方式及其他各种土地利用方 式交错布局,既为农产品提供了便利的加工场所和广阔的消费市场,但同时也带来 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4)人流、物流频繁。密集的交通网络增强了城乡一体化区域 3 吴传清,李浩.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j. 经济前沿,2007(10). 4 周一星. “desakota”一词的由来和涵义j.城市问题,1993(5).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3 人员和货物的流动性和迁移性,摩托车、卡车等非高技术运输工具的普及使得运费 相对低廉,促进了区域运输网络的不断扩展。(5)跨越行政区划界限。城乡一体化区 域与行政区划的边界范围不尽一致,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的城乡一体化区域成为政府 行政管理的灰色区域。 5 发展中国家在乡城转换过程中存在不同方式,麦克道格拉斯通过对泰国东北 部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城市极化效应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但相伴随的是农村的老 龄化、区域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贫困,而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 系的区域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共同增长。这种设想是一种内生的经济发 展战略设想,目的是通过建立网络构架克服城乡分离,激活区域经济,给小城镇和 乡村带来共同的利益。毕雪纳南达巴拉查亚提出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 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进而促进乡村发展。总的说来大 多国外学者把小城镇作为城乡经济增长的连接点,大城市通过产业转移,为小城镇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大城市问题;同时随着小城镇人 口规模的扩大,可以冲破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前 来就业;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以农业为基础的非农产业 就会得到发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带来城乡共同发展。 6 5 史育龙.desakota 模式及其对我国城乡经济组织方式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1998(5). 6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6). 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4 第一章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1.1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 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因此其概念对于 不同的学科在理解上也略有不同程度的偏重。社会学和人类学者从城乡关系的角度 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 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 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 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 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 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 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 合部做出统一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物质与精神要素进 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 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研究涉及城乡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目前涉猎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经济、 人口、生态、空间、基础设施等。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通过 城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融合经济,包括产业发展一体 化,市场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等。有学者专门研究城乡一体化当中的劳动 力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大大加快,但由于过去旧体制下形 成的城乡户籍制度、城市劳动用工制度等障碍因素的存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尚未建立,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目前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胡思祺论证了发展城 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并提出四个建议,包括建立城乡劳动力就 业平等竞争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建立统一的就业中介服 务机构,建立城乡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7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即是保证城市和 乡村之间为实现交融发展,必须具备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和通讯手段,保证城乡生 产活动联系的密切性、城乡居民远距离就业以及乡村居民生活消费行为的便利性。 在中国科学院递交的国情研究第一号(生存与发展1989)与第三号(城市与 乡村1994)报告中提到:传统农业、农村与现代工业、城市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矛 盾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并且我国的二元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尤为突 7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6).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5 出,带来城市化滞后、现代化受阻和农村贫困化等多种危害;传统发展战略与体制 是引起城乡分割的症结所在。在这种背景下,城乡一体化被我国许多学者用来作为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农村共同发展,尤其是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不少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应当成为改善我国传统城乡关系格局 的战略抉择,甚至应该把发展重点向农村倾斜,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冲突。 1.2 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发展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 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它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 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的地位密不可分。城乡一体化在我国的提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 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后到 1980 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 是 1980 年代末期到 1990 年代初期开始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三是 1990 年代中期 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臻完善时期。我国 苏南地区在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 当时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发展背景: 乡镇工业发展超过农业产值,城乡之间的科技、文化、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城乡人 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距在缩小;实行“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1984 年中 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 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 8上海、天津、江苏、辽宁等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地区开始了对中心城市与周边乡村 地区的发展通盘考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1990 年前后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向城 乡边缘区推进。城乡边缘区兼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地域的特征,是中国独特的地域类 型,构成城市、乡村、城乡边缘区三元地域结构类型。这一时期对城乡边缘区的概 念、特性、类型、空间演变机制等进行了探讨。邵继华在“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 化的发展历程”中提到,从 1986 年起,北京郊区是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来指导 经济工作。 9 1990 年代中后期城乡一体化研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讨论城乡一体 化目标、战略、特征、发展方向,动力机制与实现条件,阻碍因素与具体措施等等。 在研究内容上趋向于具体化与系统化,即不再笼统来谈城乡一体化,而是从某一个 领域入手来研究城乡一体化,或者是研究某一专题。 30 年来改革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不统 8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n. 1984(10). 9邵继华.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j.北京党史,1997(5). 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6 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会对扩大内需、 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 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影响。城乡差异主要是在二元结构和管理体制下,形成了 两个社会系统和两个经济系统,两者之间缺少真正的经济联系,两者是分割的、相 互缺少沟通和互补。由于各地重城市工业经济、轻农村经济发展,更缺少两者之间 实现经济发展融合的考虑,使得城乡差别、城乡矛盾、城乡权利隔阂越来越大,影 响了国家的整体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相结合,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格局, 让农村与城市不再成为互不相干的经济体和社会体,而是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 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 重要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10成为现在至 2020 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 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即在坚 持农村经营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统一城乡规划 建设与管理,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 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好评,但我们 还是应当理性地认识到,中央所提的“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同一化”或者“农 村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是农村人都成为城市人,农村都变成城市,农 民都成为农业工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应该是指经济社会的城乡相互补 充、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农村城市化”。具体而言,是否实现“城乡一体化” 应当由三个标准来衡量,即: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相结合;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社会文化建设与农村生产生活相适应; 国家福利实现城乡居民平等。 遵循这三个 “标 准”,在城乡之间实现各自发展中的沟通与融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与 联系,就会找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正确路径。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中国农村依 然是农村,城市还是城市,但它们却成为互惠互补关系和谐的城乡统一体,那正是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所在。 总之城乡一体化在我国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研究内容趋 于完善、丰富,理论趋于系统、成熟。 10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r.2008(10). 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7 第二章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提出的。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在于改善城乡关系,这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乡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 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城乡关系研究范围的确定既要考虑经济联系的强弱,又要考 虑行政地区范围的影响。在本文中,城市是指太原市市区,即建成区部分。乡村指 太原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乡村部分,即近郊(现 6 个城区所辖的农村部分)和远郊 (市辖县、市)。 1998 年,太原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 3 个城区和 2 个郊区调整为现 在的 6 个“城乡一体化新区”,各辖区中既有城区又有郊区,其目的是从行政上加 强城市与郊区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作用。目前太原 市辖 6 区 3 县 1 市,共有 52 个街道办事处,471 个社区居委会,有 21 个镇、31 个 乡,1619 个自然村。继 2001 年太原市政府提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率先发 展”的战略以来,太原市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2006 年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通 过重新审视自身区位条件,敲定了未来五年发展新定位:努力提高服务全省的辐射 力,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增强对世界的吸引力,把太原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型工业基地和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 特色文化名城。 11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需要把发挥现有产 业优势和展示丰厚历史文化进行完美结合,一方面做优做强拳头产业,另一方面做 精做响文化品牌,努力使太原成为东部技术、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加速西部发展的 “桥头堡”,从而增强太原服务全省的能力、扩大太原在全国的知名度、提高太原 对世界的吸引力,未来太原市中心区的经济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扩散作用越 来越明显。这些,为突破和改进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经济关系,推进城乡一体 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太 原市已开始呈现出人口、产业向外扩张的离心城市化特征,这表明城市的区域中心 地位在加强,城市发展进入极化与扩散并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关系 日益密切,原有的城乡分离、甚至对立的状况将逐步得到转变,建立呈现资源共享、 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任务。 2.1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太原市城乡关系的演变与我国建国后实行的宏观发展政策密切相关。80 年代以 11 申维辰.中共太原市委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r.2006(8). 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8 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政策、改革开放后的城市与乡村二元工业化发展政策、90 年代 后的市场化发展战略等,都对太原市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国内其它地 区相比,太原市因其自然资源赋存条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劳动地域分工任务的约束 性,城乡关系特征显得更具典型性和阶段性。太原市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 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城乡隔离发展阶段。与全国一样,超前发展重 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十分严格的城乡户籍政策,基本上阻塞了应有的城乡联 系通道和方式,总体上隔绝了正常的城乡发展关系。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建 设“工矿基地”和“生产性城市”,而乡村以农补工,不但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 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的粮食、蔬菜和副食品。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难以顾及农村 和农业的需求,甚至还有城市剥夺农村和工业剥夺农业的现象,城乡关系完全处于 分离甚至对立状态。 第二阶段,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城乡自主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是农 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后兴办了大量的以资源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及其初 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极大地刺激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太原市郊区及 辖县(市)的经济面貌。可以说,这一时期农村的发展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发展起 来的,极少获得来自城市的支持。此间,太原市作为能源基地的中心城市,得到国 家大量的资金投入,能源、重化工工业发展较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也形成了超 重型和资源型经济体系。其他经济功能,特别是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组织和管 理职能未能得到相应的发育和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局限性很强。 因此,这一阶段太原市城乡之间形成了自主发展、相对独立的关系,不仅城乡之间 产业关联性薄弱,而且还存在对资源、土地、环境、市场和其他经济要素的不良竞 争。这种城乡二元发展的状态,既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高效使用,更不利于市域整 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产业发展层次的提升,妨碍了中心市区和郊区乡村的共同、协 调发展。 第三阶段,90 年代以来,城乡关系调整发展阶段。进入 90 年代以来,经济发展 的市场化步伐加快,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趋于弱化,我国逐步告别短缺经济,能源、 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代基本结束。以增加供给为主导目标的传统开发模式被以区域 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代替,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市发展层次不够、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乡 村发展则面临着技术层次低、规模不经济、环境恶化、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城 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9 乡二元结构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重新认识和调整城乡关 系,使两者由对立、分离逐步走向协调、融合成为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经过十多 年的发展,太原的城乡关系得到一定的改善,经济联系逐步加强,城市发展开始呈 现出扩散的特征,城市化地域扩展明显,以太原市建成区为核心的都市圈雏形已基 本形成,标志着城乡关系正由隔离向融合逐步过渡和转变。 2.2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太原市国民经济发展迅猛,工 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面 临着良好形势和难得机遇。 2.2.1 政府关注“三农”,政策倾斜扶持 随着中央 1 号文件的相继制定出台,政府持续关注“三农”,形成了推进农村 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对此,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着力从政策等方面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扶 持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比如,在投资方面,通过增发国债、提供信贷、安排 项目等途径,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在扶 贫方面,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领导包保、结对帮扶、整体搬迁等措施,改善困 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提高下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标 准,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同时,粮棉油等供应市场的放开、房地市场的培育、劳 动力市场的发展,也为农民进城提供了衣食、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条件。随着这些 政策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进城,加速城乡一体化。 2.2.2 城乡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2008 年全市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主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经济社 会总体上沿着又好又快轨道平稳发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468.1 亿元,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 581.1 亿元,财政总收入 306.9 亿元,一般预算收入 116.9 亿元,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额 702.6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19.9 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 1523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355 元, 12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为统筹城乡一体化 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2.3 城乡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81.06%,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经 12 张兵生.太原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 .r.2009(4). 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10 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拆除了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围墙”, 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置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城乡经济的交流融合疏通了宽敞渠道。 发展领域不断放开,投资者身份限制的打破,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纷纷投资农业, 一些城镇居民陆续下乡开发资源、治山治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进城兴家立业, 地企合作,工农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 带乡”的新农村帮扶机制,整体推进了结队帮扶和领导包点工作,实施了“关爱老 区,帮扶百村”扶贫工程,组织市直 115 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及太 钢、西山、太铁等 38 家大中型企业,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涉及的 6 个县(市、 区)、26 个乡镇、141 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整合帮扶农村发展的各种 社会资源,引导企业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参与支持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使人均纯收入达到 2000 元以上。 2.2.4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太原市立足区位、科技、资源等比较优势,打造基地型、加工型、合作型、观 光型、生态型“五型”特色农业为载体,重点培育以规模养殖为主的健康畜牧业、 以无公害农产品为主的高效农业、以现代示范园区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抓产业发 展、抓基地建设、抓科技服务、抓组织联动,抓能力带动,形成建设一家、带动一 片、富裕一方的生动局面。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太原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 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 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县规划,夯实产业基础,狠抓整体推进, 注重协调发展,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形成了“市县共建、主抓靠县、落实到 村、受益到户”的局面。自 2006 年组织实施了“百村试点、千村美化”工程,即全 市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103 个(其中,省级试点村 66 个) ,对全市 1017 个行政村 整体开展村容村貌治理美化,探索路子,积累经验。2007 年又从中抓了 117 个重点 推进村,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有 20%的行政村达到“经济实现新发展、设施 得到新加强、面貌呈现新变化、素质有了新提高、机制取得新进步、生活达到新水 平和基层创建好班子”的“六新一好”目标。2008 年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 发展,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 541.68 亿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55元, 同比增长14.3 %。 2.2.5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呈现新局面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工业化呈现新局面 改革发展 30 年来,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之初, 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1 太原市社队工业产值仅占农村经济总量的 4%。到改革开放的第五个年头,即 1983 年 全市村办和乡办集体企业发展到 3697 个,其产值在农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首次超 过农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占居了“半壁江山”的位置。经过 30 年结构调整、规模 扩张、产权制度改革的洗礼,围绕优质冶炼、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新型建材、精 细化工、现代药业等特色产业,加速绿色转型,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 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为农民提供了更大 的就业和增收空间。2007 年全市农村工业收入实现 272.7 亿元,比 1984 年增长 82 倍,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 1984 年的 35.6%上升到 56%;乡镇企业总产值达 612.86 亿元,营业收入达 56.47 亿元,上缴税金 28.36 亿元,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 的比重由 45.8%提高到 90.5%,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到农村社会增加值的近 80%。乡 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 程。同时带动一大批新型小城镇的崛起,展示了农村城镇化的美好前景。 2.2.6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合作社发展明显加快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合作社发展明显加快 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这种以农业公司为主导, 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运营为纽带,集产供销、贸工农、 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的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而且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一是公司制农业的发展,使农民认识到不仅可以从事 种植业或养殖业,而且可以通过自办或入股农业公司成为企业股东,还可以通过务 工或经商而成为农业工人,这就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分工重组。二是通过农 业公司这个龙头,将生产、流通和市场紧密衔接为一个整体,引导劳动力、资本、 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速了产 品向城镇销售、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三是农业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城 镇这个载体,它的创办和发展必然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消费、繁荣城镇经济。 太原市把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按照 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积极组建以水塔为龙头的醋业集团、以蒙牛为龙 头的乳业集团、以森泰为龙头的畜牧集团、以河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产 品加工流通集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路子, 以搞好南部水塔老陈醋食品工业园、北部旭美食品工业园和中部市级农产品加工园 的提档升级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以醋业、乳业、果业、蔬菜产业、肉类及肉制品业 “五大加工产业”为重点的加工产业整体布局。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发 展到 180 个,其中,加工型 109 个,流通型 25 个,基地型 46 个,年销售收入 500 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12 万元以上的达 90 个,实现销售收入 56 亿元。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周边农户的经 营模式进一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发展,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 合作社达到 583 个,可以预见,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将加速城 乡一体化的进程。 2.2.7 打工经济兴起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人多地少、劳力过剩,是农村不容回避的现实。据测算,我国农村目前进入非 农产业和流动就业的农民将近 2 亿,未来 20 年内每年将有 12 亿至 18 亿剩余劳 力。为缓解就业压力,各地都把“打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 抓,制订有关政策,强化引导服务,组织农村剩余劳力有序向城镇流动。一方面, 打工者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在获得收入、增长见识的同时,增加了城市容量,扩大 了城市规模,促进了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离土人员的增加,必然使 守土人员减少,扩大人均拥有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民增收。无论是 离土农民创业,还是守土农民增收,都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 2.3 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经过 30 年的发展,太原市城乡关系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农业逐步由增产 战略向增效战略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农村社会由 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转变;农民由主要依赖资源向依托市场、由满 足温饱向消费提档升级转变,可以说城乡一体化进程进入了崭新的阶段。纵向比发 展快、成效明显,但横向比面临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就目前而言,制约城乡一体化 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思想观念落后,城乡“鸿沟”需要逾越 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 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放在招 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农业 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 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 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怕离开土地失去 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三是划地为牢, 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 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 限、制造了“鸿沟”,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太原市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3 2.3.2 中心城市发展层次不高 中心城市是市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在城乡关系中,城市与乡村具有相互依存的 特点,乡村是城市的腹地,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和基础作用,城市则在城乡 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这种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城市经济规模大、技 术层次高,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完善且对城乡关系的影响作用大,城市系统 是一个依靠一系列网络系统连接而成的综合体,包括交通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 商品流通系统、金融系统、社会经济管理系统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