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研究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此背景下,产学研联盟作为知识转化为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技术创新、经 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产学研联盟能够帮助产业界和学术界更好的配置资源,同时 减少交易成本,为联盟双方带来更多的价值。然而,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较深,我国在企业与大学和研究院所之间的交流互动方面存在体制障碍,资源无 法得到充分利用。产学研联盟,作为一种微观主体间的合作形式以及一种宏观体 系内的制度存在,其潜力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深入地剖析产学研联盟的现 状和存在的问题,完善产学研联盟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有必要先充分认清产学研 联盟的形成机理,因此,对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的方法,分别从产学研联盟形成的价值性和倾向性、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 下产学研联盟的利益博弈多个角度分析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 并运用模型分析 所得结论解释产学研联盟形成困难的原因。 首先,对产学研联盟的概念做出界定,认为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以联盟形式存 在的产学研合作。同时对产学研联盟的特征和分类加以阐述,为之后的研究打下 基础。 在清晰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疏理了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各种理论,包 括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资源互补理论、博弈论、战略联盟理论、委托 代理论等,并以此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进而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宏观 上,建立动因模型分析了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动因;微观上,建立博弈模型,分别 从产学研联盟形成的价值性、 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博 弈过程多个角度分析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 最后,本文回归到现实问题,运用模型的结论阐述现阶段我国产学研联盟现 状、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博弈,不完全信息 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alliance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global economy, knowledge economy has already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is situation, iura, a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to transfer knowledge into economy, is essential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ura can not only help to optimize the resources of both parties, but also help to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 thus bringing more value to both parties of the alliance. however, influenced deeply by planned economy, both parties cannot use there resources sufficiently because of the obstacles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m. these obstacles, to some extent, slow down the speed of knowledge economy. as one of the for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iura has great potential.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iura, we must know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ura. researche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ura have both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meaning.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 different theories, make conclusions, and uses methods of both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ura. frameworks are introduc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oth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 information.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game models, we try to explain why iura cannot be widely seen in china nowadays. at first, the thesis defines the concepts of iura. iura is considered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meanwhile, it is in the form of strategic alliance. the definition of iura will mak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after the definition, we sort the existing theorie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ura, including transaction theory, policy theory, resource-based theory, game theory, theor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etc. these theories will be very useful to further analyses. general framework including both in macro and micro forms is provided in this thesis. macro model is built to explain the cause of iura; meanwhile, micro models are set up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iura, the willingness of both parties to set up the alliance and the course of formation of iura.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are used in order to get a whole picture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ura.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outcome of our analyses, we will give some explanations on the status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iura in china.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alliance , formation mechanism,game,incomplete information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谢晶欣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 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谢晶欣 指导教师签名:徐飞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 1 -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变得极为密切,在 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 20 世纪中叶的 50,发展到 90 年代的 80,这表明经济的增加已不再建立在传统意义上劳动力的增加和生产 资料的高消耗上,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1。因而,知识经济已经成 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此背景下,产学研联盟作为知识转化为经济的有 效途径之一,是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产业界和学术界在资源和能力方面极强的异质性和互补型, 使得产学研联盟 可以发挥互补协同优势,创造更多价值2。同时,产学研联盟能够帮助联盟双方 减少交易费用、应变不确定的环境、减少组织对其不受控制资源的依赖性,成功 的在多变的市场中重新定位3-7。此外,产学研联盟中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密切互 动又有助于提高国家工业的竞争力8。 尽管国内外很多包括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已经证明产学研联盟具有明显的优 势,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我国在企业与大学和研究院所之间的交 流互动方面存在体制障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9。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较差,缺乏技术支持使得企业难以获得自主产权的产品;另一方面高校、研究院 的技术资源优势未被充分利用,其科技成果转换率也较低。科技与产业的脱节使 得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产学研联盟,作为一种微观主体间 的合作形式以及一种宏观体系内的制度存在,其潜力也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深入地剖析产学研联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完善产学研联盟的运行机 制和体制,有必要先充分认清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任何一种现象必定有其存 在的驱动力量和形成机制。尽管产学研联盟模式多种多样,不同模式的产学研联 盟的形成机理可能大相径庭,但其背后的主导逻辑却可能存在清晰而深刻的规 律,就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阐述了看似繁杂的物种演化规律一样。概括而言,对 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研究主要有以下意义: (1)对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利于彻底认清产学研联盟的本质,为 - 2 - 产学研联盟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 下,研究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产学研联盟作为一种战略途 径的应用前景和潜在风险,帮助产学研联盟内成员更好地进行合作伙伴选择、风 险规避以及利益分配。 (2)对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分析我国当前产学研联盟的 发展现状,深度剖析产学研联盟失败和难以形成的原因,从而为未来我国产学研 联盟的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3)产学研联盟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联盟,对其形成机理的研究将在很大 程度上补充和扩展战略联盟和战略管理理论,这无疑具有学术上的挖掘价值。 1.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为: (1)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的方法来界定产学研联盟这一概念。 (2)运用文献归纳法和系统分析发疏理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理论基础。 (3)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合理利用博弈论工具,从产学研联 盟形成的动因、产学研联盟形成的价值性、倾向性以及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利益博 弈三方面研究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 论文的技术路线如图 1 所示: - 3 - 问题导向 产学研联盟的界定 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理论基础 综合归纳 文献归纳法 系统分析法 第二章 第三章 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宏观分析 外因内因 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微观分析 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利益博弈分析 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价值性 相互作用 宏观分析 微观分析 产学研联盟难以形成的原因阐释 图图 1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figure 1: study process 根据技术路线,本论文结构如下: (1)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包括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论文结构、主要创新点等。 (2)第二章,产学研联盟的界定。第二章,产学研联盟的界定。本章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 给出产学研联盟的概念界定。同时对产学研联盟的特征以及分类进行论述,确保 本文的研究有清晰、统一的概念基础。 (3)第三章,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理论基础。对有关产学研联盟形成机 理的各种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资源互补理论、博弈论、战 - 4 - 略联盟理论、委托代理论等,进行系统的疏理,并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产学研联 盟形成机理的理论基础。 (4)第四章,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宏观分析。第四章,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宏观分析。系统分析了产学研联盟形成的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而提出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宏观模型,同时分析了产学研 联盟形成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 (5)第五章,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微观分析。第五章,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微观分析。运用双寡头三阶段博弈模型, 对产学研联盟形成的价值性加以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 息两种条件下分别运用博弈论工具分析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博弈过程。 (7)第六章,第六章, 我国产学研联盟现状及发展对策。我国产学研联盟现状及发展对策。运用之前模型的结论,分 析我国产学研联盟现状、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 (8)第七章,全文总结。第七章,全文总结。再次阐明本论文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并对后期研 究做出展望。 1.3 主要创新点主要创新点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1)对产学研联盟的涵义做出了全新的界定。将产学研联盟视作以一种联 盟形式存在的产学研合作, 进而从产学研合作和战略联盟两个视角对产学研联盟 进行界定。 (2)系统分析了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 析了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而提出了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宏观 模型。 (3)运用博弈工具,分别从产学研联盟形成的价值性以及基于完全信息和 不完全信息的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博弈过程多个角度来阐述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 理,进而运用模型的结论阐释现阶段产学研联盟难以大规模形成的原因。 - 5 - 第二章第二章 产学研联盟的界定产学研联盟的界定 2.1 产学研联盟的概念界定产学研联盟的概念界定 产学研联盟是从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是以联盟形式存在的产学 研三方合作,其内容是产、学、研三方之间的合作,而其存在形式则是战略联盟 形式。因此,下面分别对产学研合作和战略联盟进行概念界定。 2.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界定产学研合作的概念界定 关于产学研合作,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f.tanon(1989)指出,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经济行为,是一种创新活动,而 其本质就是改变交易成本10。 carayannis,e.g(2000)认为,产学研合作是基于大学和企业之间知识共享 的动机上的一种跨组织现象11。. santoro,michael d(2001)认为,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互补性合 作关系,这种合作由于合作者之间的资源互补性而产生组织间的协同效应,因而 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12。 yuko(2002)指出,产学研合作是指大学和产业两个属于不同领域的行为 主体,通过相互影响产生协同作用,进而提升各自发展潜能的合作过程13。 陈翔峰(2003)认为,产学研合作是生产企业(产)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在社会范围内,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 技术合约为基础,依照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合作 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14。一些学者将产学研合作的五个基本要素概括为科技成 果、资金投入、利益分配、商业规范、市场效益1516。 辛爱芳(2004)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三者之间 基于技术创新而进行的合作,是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的,协同各自拥有 的资源(资本、人力、技术) ,对科学技术及相应产品(或服务)进行的共同开 发17。 - 6 - 2.1.2 战略联盟的概念界定战略联盟的概念界定 战略联盟最早由美国 dec 总裁 hopland 和管理学家 nigel 提出,之后,众 多学者各自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战略联盟的定义。 有关战略联盟的定义主要包括以 下观点: harrgan(1985)认为。联盟是风险利益共享的契约协议,不创立独立的公 司,不同于合资公司18。 root(1988)认为,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从事相互经济利得 的企业活动,并以长期合作协议为依据19。 lynch(1989)认为,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企业为战略目标形成, 分享所有权责任、风险和报酬,并具有正式的文件及终止日期,不会形成一个独 立的企业20。 culpan(1993)认为,战略联盟是公司间为追求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签订的多 种合作安排协议,包括许可证、合资、r&d 联盟、合作营销以及双方贸易协议 等21。 porter(1997)认为,联盟是企业间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 并程度的长期合作形式, 联盟的方式包括技术许可证生产、 供应协定、 营销协定、 合资企业等22。 简兆权(1998)认为,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的具有互补资源优势的企业结成的利益风险共享、生命周期优先、非股权型的契 约和协议23。 史占中(2001)认为,战略联盟是企业间通过战略性合作,形成的一种协作 性的竞争组织,但合作双方仍保持经营的独立性24。 2.1.3 产学研联盟的界定产学研联盟的界定 在本研究中,认为产学研联盟是指企业、学校和研究院所为了各自的发展战 略目标和战略意图,为了实现共同愿景、获得最佳利益和综合优势、或抓住新的 市场机遇,结合彼此的资源或优势而建立的一种以正式的、非合并的合作关系为 基础的联盟形式。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产学研联盟的实际运行中,除了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 - 7 - 作为联盟的参与主体之外,还包括了政府中介机构等在内的单位的参与,它们对 产学研联盟的形成和运行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产学研联盟的特征产学研联盟的特征 在对产学研联盟的概念做出界定后, 本节将归纳出产学研联盟的一些主要特 征: (1)产学研联盟是一种资源互补型的联盟 由于参加产学研联盟的企业、 大学和科研院所各自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各不相 同,从而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这使得产学研联盟成为一种典型的 资源互补型联盟。 (2)产学研联盟的目标是实现共赢 产学研联盟各方参加联盟的战略意图不尽相同, 但各联盟成员的目标都是要 依托联盟这个载体,在充分利用联盟为各方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经济 利益,在这点上联盟各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正是这种获得经济利益的动力将各 方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并形成联盟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3)产学研联盟可以是契约关系也可以是产权关系 基于明确任务或特定项目的产学研联盟是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形式, 且是一种 合作关系25;联盟成员签订一定的合约或协议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当目标实现 或任务和项目完成即解除合约,解散联盟;基于联盟成员的技术、信息等无形资 产、厂房设备、资金等作为投入建立的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产权关系。 (4)产学研联盟中企业和大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通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产学研联盟的基本成员。大量的科研院所或者 并入大企业集团、或者并入高校、或者直接改制为科技型企业,这就导致产学研 合作中科研院所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在未来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将成为 其最为核心的成员,直接参与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实际活动;而政府、 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将成为重要的参与者,为产学研活动提供政策指导、资金支 持和相关服务等。 - 8 - 2.3 产学研联盟的分类产学研联盟的分类 由于参与产学研联盟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的需求、基础条件和优势有所不 同,所以由它们组成的产学研联盟的类型也不尽相同。适当的产学研联盟类型对 合作各方优势的发挥有重要促进作用, 为此联盟类型或模式的选择是产学研联盟 成功建立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按照不同参照标准对产学研联盟进行分 类。 2.3.1 按照产学研联盟参与主体分类按照产学研联盟参与主体分类 按照产学研联盟参与主体分类,产学研联盟可以分成点对点式产学研联盟、 点对链式产学研联盟和网络式产学研联盟26。 点对点式产学研联盟点对点式产学研联盟 顾名思义, 点对点式产学研联盟是企业与大学或研究院所以一对一的方式形 成的联盟,其规模一般较小(少数大型企业与一流大学或研究院所共同建立的产 学研联盟除外) ,主要是基于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单个项目研发、联合攻关等 目的形成的联盟26。这种产学研联盟参与者少,便于管理,但无法满足涉及多 个领域、需要大量资金的重大研究项目的要求。 点对链式产学研联盟点对链式产学研联盟 点对链式产学研联盟包括两种形式, 一种是多所大学或研究院所形成技术链 与单个企业结成联盟, 分别完成企业所需技术、 项目不同环节的研究任务, 高校、 科研院所之间要相互交流信息,保证技术、项目的顺利完成。另一种是单个大学 或研究院所与某供应链上多个企业结成联盟,它要求企业间密切合作,以保证合 作取得成效。对于较为复杂的项目,采用点对链式产学研联盟,可通过多个参与 主体优势互补的方式,提高联盟的研发水平和实力。但这种产学研联盟涉及较多 的参与成员,进而沟通成本增加,同时利润分配工作会变得相对复杂,各方的协 调、管理、控制难度也都相应增加。 网络式产学研联盟网络式产学研联盟 网络式产学研联盟通常是某个行业内或供应链上的多个大学、 研究院所与多 个企业共同形成的联盟,在形式上有些类似与产业集群。这种多个高校、科研院 - 9 - 所与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网络式产学研联盟,结构最为复杂,管理难度大,但在 规模、实力上却表现出强大的优势。 2.3.2 按照产学研联盟成员之间合作紧密度分类按照产学研联盟成员之间合作紧密度分类 按照产学研联盟成员之间合作的紧密度分类, 产学研联盟可以分为基于项目 的委托开发模式、共同合作开发模式以及共建实体模式。 委托开发模式委托开发模式 委托开发模式指的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 委托有能力的大学或研究院所进行 项目研究与开发,是联盟成员间紧密度最低的产学研联盟模式。通过这种途径企 业可以在自身没有研发能力的条件下,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同时,大学或研 究院所则可以通过开发该项目获得一定的项目研发经费。在这种模式下,由于联 盟成员合作关系不密切,联盟的收益分配一般不会采用分成的方式进行,而是通 过企业一次或多次地以项目(研发)经费的方式给予大学或研究院所以报酬。一 旦项目完成,基于这种模式的产学研联盟也暂告解散,而项目完成的好坏将直接 影响到双方今后的后续合作。 共同合作开发模式共同合作开发模式 共同合作研发模式是指企业与大学或研究院所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对项目 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在这种模式下,双方对该项目共同投入资源(研发经费、研 发人员、 研发设备等。 与委托开发模式相比, 产学研联盟双方的合作紧密度适中, 双方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也可以通过学习效应提高联盟各 方的研发能力和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创新能力。在这种模式下,一般会采用分 成的利益分配方式,根据企业、大学或研究院所投入资源的比例和在研发中做出 的贡献来确定产学研联盟各方在项目中的收益分配情况。 共建实体模式共建实体模式 共建实体模式是指大学或研究院所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产学研 联盟。在三种模式中,共建实体模式是企业与大学或研究院所结合紧密程度最高 的一种。一般而言,此时大学或研究院所拥有成熟、先进的研发技术,因而可将 其已有的技术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 这不仅有利于整合大 学、研究院所的研发优势与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也利于通过优 - 10 - 势互补,提高产学研联盟的竞争实力。 2.4 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界定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界定 “机理”一词是从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中借用来的,在现代汉 语词典中指的是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机理指的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各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运作原理。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就是指在产学研联盟形成过程中, 联盟各个主体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作关系,包括产学研联盟的形成 原因等,这种关系最终促使产学研联盟的形成。 - 11 - 第三章第三章 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理论基础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疏理管理学中各种理论对于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观点并以此作为 本论文的研究基础。 3.1 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主要理论基础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主要理论基础 在管理学上,诸多的主流理论涉及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本节整理了相关 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各种理论,其中主要的理论和代表学者如表 1。 表表 1 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主要理论阐释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主要理论阐释 主要理论 代表学者 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观点 交 易 成 本 理论 williamson(1991) 产学研联盟的实质即改变交易成本, 联盟与不 联盟相比更能节约交易成本 制 度 变 迁 理论 north(1994) 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经济主体获取最大的 潜在利润, 对利益的追求是产学研联盟形成的 微观动力源泉 资 源 互 补 理论 shanthi gopalakrishnan (2001) 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互补型的战略联盟, 这种联 盟由于合作者之间的资源互补性而产生组织 之间的协同效应 博弈论 j.f. nash(1950) 、 jacquemin(1988) 囚徒困境、双头垄断模型 战 略 联 盟 理论 michael porter (1997) 联盟是企业之间进行长期合作, 超越了正常的 市场交易关系, 但又未达到合并的程度的形式 委 托 代 理 理论 reuer(2006) 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 义行为 - 12 - 3.1.1 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coase(1937)首次提出了交易成 本的概念。他指出,交易成本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或者说是利用市场的交 换手段进行交易的成本。它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成本,发现交易对象和 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成本,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成本等 等27。 coase 的交易成本理论主要解决了企业的存在问题,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 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willimson(1987)在 coase 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 simon 有限理性的思想,认为人的有限理性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一方面是人的 感知和人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是语言表达上的限制。由于优先理性,交易双方 在努力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机会主义行为28。此后,一 些学者认为,尽管联盟成员间的信任和合约条款能够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 性,但是在假定联盟双方都是既得利益追逐者的前提下,一个企业可能在追求自 己的利益时,可能会不惜伤害联盟伙伴的利益,因此在联盟过程中,建立在信息 不对称基础上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几乎不可避免的29。 williamson(1991)认为,在制度谱系中,市场与公司处于这个谱系的两极, 而在两极之间存在着无数中介于市场和公司之间的制度形式30,这为产学研联 盟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k.brockhoff(1992)认为,产学研联盟是一种经济行为,有一种创新活动, 其实质就是改变交易成本。联盟与不联盟相比更能节约交易成本,从而形成规模 效应31。parkhe(1993)指出,从新经济制度学的理论来看,产学研联盟实质上 是一种以知识流动为特征的交易活动,其无论在委托开发模式、共同开发模式和 共建实体模式下,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彼此协商所达成的交易契约,实施以要素为 对象或以产品为对象的交易活动32。 r.dooley(2006)指出,一种制度是否出现取决于这种制度的交易成本与市 场的交易成本的对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市场的交易成本是决定产学研联盟这 种制度是否出现的约束条件, 信息的不断变化使得产学研联盟与市场的交易成本 都在改变,但只有当产学研联盟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联盟才会有 可能形成33。这为产学研联盟形成的约束条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13 - 随着交易成本理论的不断完善, 国内学者也逐渐意识到交易成本对产学研联 盟形成的重要性。苏敬勤(1999)详细地分析了产学研联盟中的交易成本34, 主要包括: (1)沟通成本 一方面,企业对技术的要求是具体的、动态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对于大学 和研究院所的特定研发能力,企业往往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大学和研究院所对 于企业的需求也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 在产学研联盟中, 为了实现共同目标, 双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了解彼此的能力和需求,这些都导致了 沟通成本的产生。 (2)谈判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学研各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模式, 都需签订双方都能接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从而产生了谈判成本。为了尽 量使自己免受或者少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交易双方会尽量完善合同的细节,这 无疑进一步增加了谈判成本。 (3)履约成本 产学研各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都将面临合同能否按初期设想履行的风险, 对 于企业而言,存在大学和研究院所所不能实现合同技术条款的风险;对大学和研 究院所而言,存在企业能否兑现承诺,及时、足额提供合同规定经费的风险。这 些都会导致履约成本的产生,履约成本虽然可以通过完善合同,采取法律手段加 以限制,但在现阶段相关法律保护不尽完善情况下是难以消除的。 赵香兰(1996)提出了交易成本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概念并认为外部化是产学 研合作创新最主要的形式35。张米尔、武春生(2001)也对产学研联盟中的交 易成本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合作模式下的交易成本,并提出了减少产学研联 盟中交易成本的对策36。 交易成本理论使用范围极广,凡是涉及交易和契约的现象均可用其来解释。 产学研联盟作为产、学、研之间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显然涉及并适用于交易成本 理论的分析。然而,交易成本理论在解释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时也存在很多局 限,其中最典型的是交易成本理论可以对产学研联盟的存在和结果给出解释,但 无法说明产学研联盟的具体形成过程。 - 14 - 3.1.2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从制度演化的动力机制与产生条件来说,制度变迁的内 在动力是经济主体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north(1994)阐述了这种潜在利润被 挖掘出的机制,把制度变迁的决定力量归结到三类:行动者的动机、环境的复杂 性、行动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37。在这三类力量的作用下,制度可以实现变迁: 经济活动中的有限理性的行动者,由于面临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环境的不确定 性,行动者对环境的认知通过知识的获取来完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 是通过交流,另一种则是通过实践。这意味着一种组织要想获得相应利益,除了 设计出一些制度降低交流以获取知识的成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模仿、学 习等实践方式获取知识,正是这个机制推动了制度的演变。 青木昌彦(2001)认为制度变迁的前兆则是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制度非 均衡是指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 欲意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 38。在这种非均衡状态下,人们预期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可以提供比现 行制度安排更多的净收益。为了捕捉这种获利机会,人们就会要求和希望进行变 革。而制度变迁能否顺利进行并且是高绩效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变迁主体 能否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速度协调和推动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 这也取决于制 度变迁主体在变迁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成本和收益计算。对于制度变迁主体来说, 推动制度变迁的一个显著的风险就在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是必须付出的, 但能否获 取预期的变迁收益却不能完全确定。 allana schmid(2003)认为作为一个演进的过程,制度变迁的方式主要有 两种类型: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产学研联盟则更像是一种诱致性 的制度变迁39。一般来说,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变迁主体根据自身利益所作 的自觉选择,因此其成本通常比较小。但是由于从制度变迁中可能的获益不同,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认知能力不同,这样,在是否需要实施制度变迁以及如何实 施制度变迁上就会产生争议,需要说服、游说、讨价还价,或者说需要进行公共 选择,而讨价还价和公共选择是一项成本巨大的活动。此外,在诱致性制度变迁 下,还有一种与搭便车相关的成本。这是由于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诱致性制度 变迁又是非强制性的, 所以不参与制度活动的人也可以享受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外 部利润。这种搭便车的行为致使诱致性制度变迁常常困难重重,成本巨大。 - 15 - 产学研联盟可以看成是一种制度安排, 其形成和演变可以从制度变迁的规律 中得到启发: 制度变迁理论揭示了联盟各方利益是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微观动力源 泉。对潜在利益的追求使得学研方和产方创造并采用产学研这种创新的制度体 制;同时,制度变迁理论还引出了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宏观自组织特性,对环境的 适应导致产生了超越企业、大学或研究院所自身层面的新的组织形式。 3.1.3 资源互补理论资源互补理论 资源互补理论是研究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最主要理论,它通过分别对企 业、学校和研究院的资源分析来阐述产学研联盟形成的内部动因。 betz(1996)认为,企业和大学之间具有能力和资源互补性,而这种互补型 在产学研联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40。michael d santoro(2000)则指出这种资源 的互补型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动力41。 shanthi gopalakrishnan (2001)认为,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互补型的战略联 盟,这种联盟由于合作者之间的资源互补性而产生组织之间的协同效应12。企 业和大学结成联盟的目就在于想要的到对方的互补型资源。一般而言,企业想要 的到的是大学的研发能力、 人才资源以及通过大学的势力场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声 望; 而大学想要得到的是企业所提供横向的研发经费以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渠道 和载体。因此,从资源互补理论来看,产学研联盟是一种双赢(win-win)的联 盟。 根据资源互补理论,企业会依赖于学校和研究院所拥有的一些资源,同时学 校和研究院也会对企业的某些资源有所依赖。企业、学校和研究院通过组织间的 关系管理来降低或者控制这种依赖。 产学研联盟使得企业可以获取其学校和研究 院的一些资源,学校和研究院可以获得企业的一些资源,从而降低它们对环境的 依赖程度。当然,产学研联盟的建立通常也增加了双方对联盟伙伴的依赖。在一 定的程度上,联盟中的每一方都能增加或减少对联盟伙伴依赖于自己的资源。当 产学研联盟中的某一方控制了联盟的不可替代资源或输入时, 依赖性情景就产生 了。 产学研联盟中各成员拥有的资源决定了其在联盟中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和结 果。在合作性关系下,依赖性也是控制关键资源的产方或学研方的权力来源。尽 - 16 - 管产方和学研方在选择是否建立产学研联盟时的自愿的, 能够决定是否让己方对 对方产生联盟情况下的依赖,但是只要产学研联盟开始运作,依赖性情景就产生 了,联盟双方便依赖于合作伙伴的特定资源和输入。一旦产学研联盟中一方有权 利决定提供或是限制一个关键资源时, 这个权力便可以作为该方和联盟伙伴谈判 的筹码。合作的概念也是在相互依赖和权力均衡的环境中得到体现。关键之处在 于,一旦产学研联盟形成了,联盟双方都依赖于对方以获得关键输入,同时,产 学研联盟双方必须通过合作才能确保这些关键资源能够形成一个有生产能力的 整体。 3.1.4 博弈论博弈论 j.f. nash(1950)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合作博弈模型 42,揭开了合作博弈理 论的序幕。shapely(1953)给出了多人合作博弈另一个解的概念shapley 值 43,它提供了解决经济活动中效益分配的问题和估量社会活动中各团体或派别 的权利,从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 shapley 值来解决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 daspremont 和 jacquemin(1988)首次运用博弈论并建立了双头垄断模型并 得出结论:r & d 合作研发支出从整个产业来说是减少的,技术溢出对合作来说 是充要的,对合并来说则是必要的44。kotaro suzumura(1992)在此基础上用两阶 段动态博弈模型进一步分析,认为多个企业在研发阶段合作是互利的,可以减少 研发成本,实现共同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合作能够带来信息共享,加速企业研发 的进程,分散或消除各种风险45。 从国内来看,姚海鑫(2001)提出了一个博弈构成的 4 个基本要素:博弈双 方(或更多参与者) 、各博弈方的策略或行为集合、进行博弈的次序和博弈双方 的收益46。罗利、鲁若愚(2000,2001)利用合作博弈理论来分析了产学研合 作的利益分配问题,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的不同结论4748。 罗炜,唐元虎(2002)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得出企业和大学的创 新能力、大学技术的先进性及商业化价值将影响合作创新方式的选择,最后对大 学和企业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进行讨论49。 由于产学研联盟涉及到产方和学研方这两大行为主体, 双方的行为在产学研 联盟形成和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因此,博弈论作为 - 17 - 一种严密的理论工具, 能够为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机理的定量分析提供充分的理论 支持。然而博弈论仅仅是一种分析工具,现实中的博弈过程远比理论中的假定的 博弈过程复杂,而博弈论中的动态均衡概念对博弈过程的苛刻要求,也与现实中 的联盟过程有较大的差异。 因而我们还必须运用其他理论来完善博弈论的某些方 面的不足,这样才能对产学研联盟进行全面的分析。 3.1.5 战略联盟理论战略联盟理论 战略联盟最早是由美国 dec 公司总裁 j. hopland 和管理学家 p. nigel 提出, 之后有关战略联盟的理论层出不穷。culpan(1993)将战略联盟定义为跨国公司 之间为追求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签订的多种合作安排协议,包括许可证、合资、研 发联盟、合作营销以及双方贸易等50。 michael porter(1997)指出,联盟是企业之间进行长期合作,超越了正常的 市场交易关系, 但又未达到合并的程度的形式, 联盟的方式包括技术许可证生产、 供应协定、营销协定、合资企业等22。 teece(1992)从另一角度对战略联盟做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战略 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 行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51。 durning(1995)则认为战略联盟可以采取股权共享的方式,如企业合并、 合资新建等,同时也包括联盟双方共同合作研发、合作生产、共同营销和分配等 非股权形式52。 如第二章所述,产学研联盟在内容上是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之间的合作, 但从形式上来看则属于一种更为高阶的形式联盟形式。因此,对战略联盟理 论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产学研联盟的形态属性,进而有助于对其形成机理的研究。 3.1.6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学研联盟的参与双方是独立的经济行为主体,有自身的利益需求。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之间是一种竞合关系。这样,委托代理理论就成为研究产学 研联盟的理想工具之一。 reuer(2006)指出,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常常 - 18 - 具有信息优势, 进而就可能造成代理人事前隐藏信息的逆向选择和事后隐藏行动 的败德行为53。针对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ramanathan (1997)提 出了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以使代理人的行为更符合委托人的利益54。 geringer(1995)则认为团队工作的好处使得合作性的经济活动成为一种优势。 但是,由于交易关系中的代理人追求私利,联盟就必须订立显性的契约,并在实 行过程中加以监督55。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产学研联盟在很多情况下是双方相互成为对方的代理 人,一方就有可能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好处,即实施机会主义 行为。而产学研联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随着联盟形成发展中的不断演进, 创新主导组织发生转移,委托代理关系就会发生转换。 3.2 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其它观点综述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的其它观点综述 azaroff(1982)认为产学研联盟可能会限制学术的开放性,同时由于大学接 受企业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通彩钢板屋顶施工方案
- 61社群活动策划方案公司
- 大开挖土方施工方案
- 小红书口碑营销方案设计
- 送气工行为规范
- 工程问题专家咨询方案
- 亲子徒步爬山活动方案策划
- 2025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专项训练试卷: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
- 新零售行业新零售数字化经营
- 2025继续教育公需课必修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阳光体育大课间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玉树州公安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第二批)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建筑工程临电监理细则
-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绵阳南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乡级增补叶酸培训课件
- 家庭劳动教育的制度性困境与教育主体重构研究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校园招聘笔试经典考题含答案
-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儿童康复学考试题库
- 《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安全规程》(AQ7011-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