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儒学的危机(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2)_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预习导学梳理知识点拨,一、儒学的危机,魏晋南北朝,2理学的兴起(1)三教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为了重振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_、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佛教,温馨提示“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_。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朱熹,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_”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3)穷理方法:“_”,即接触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理,格物致知,4统治地位的确立(1)_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2)元朝将_作为科举考试内容。(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南宋,四书章句集注,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_”,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求理的方法:提出“_”以求理的方法。,心即理也,发明本心,2王守仁(1)思想核心是“_”,认为良知是本心,就是理。(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_、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致良知,私欲,3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重视_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_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主观意志,社会责任,易错警示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课堂讲义理解深化探究,主题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探问题材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根据材料,指出朱熹的办学理念。答案朱熹强调修身、处事、接物的修养,把做人与做学问统一起来的办学理念。,教方法图示法解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主题二宋明理学的特点、地位和作用1宋明理学的特点(1)宋明理学是思辨化的儒学。它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把儒学由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囊括天人关系在内的哲学理论体系。(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区别于先秦、汉唐以政治哲学为核心的思想。,(3)宋明理学是佛学化的儒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等。2宋明理学的地位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3宋明理学的作用(1)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2)积极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塑造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探问题材料宋明理学在中国民族性格、中国实践理性的形成发展中,在中国民族注重气节、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难道真得毫无关系吗?文天祥的正气歌不正是宋明理学吗?封建时代的正派人士、资产阶级某些革命家们在监狱苦刑中以宋明理学自恃自乐,难道是偶然的吗?,根据材料,作者是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答案作者认为,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教方法“一、一、二”巧记宋明理学一个源头:都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一个核心:都承认理的存在。两个世界观: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当堂检测巩固应用反馈,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应该是()A孟子B朱熹C董仲舒D荀子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理是万物本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故选B项。,1,2,3,4,5,6,B,2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A心外无物B理是世界本原C无为而治D仁者爱人,1,2,3,4,5,6,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和“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说明理是世界本原,故选B项。答案B,1,2,3,4,5,6,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儿女。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理学思想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与题干中“忠、孝、节、义”的思想一致。,1,2,3,4,5,6,C,4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C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D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1,2,3,4,5,6,1,2,3,4,5,6,解析新兴的儒学思想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家伦理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A项应是西汉董仲舒的重要主张。B项“天理”是这一严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C项由孟子最早提出。答案D,5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1,2,3,4,5,6,1,2,3,4,5,6,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故可排除D项;海瑞是户部主事,不属于监察部门,故排除B项;A项只是表面现象。海瑞规劝嘉靖皇帝反映的是海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理学所倡导的,体现理学的积极作用。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1,2,3,4,5,6,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1,2,3,4,5,6,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在明确题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阅读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处理这些信息。根据智圆的观点分析判断。答案“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1,2,3,4,5,6,(2)材料二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解析根据材料二归纳有效信息,注意理解“理”与“三纲五常”的关系。答案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1,2,3,4,5,6,教材问题解答,课中思考(教材P16)提示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求取真理。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知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世界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长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处于发展之中。,教材问题解答迁移训练纠偏,阅读与思考(教材P17)提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缺一不可。理学主张完全消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理学强调通过道德修养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解析与探究(教材P18)提示神秀意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程学理学沿袭了这一思想。慧能的意思是说,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只要静心自悟,不必苦修,便可顿悟成佛。陆王心学沿袭了这一思想。可见,宋明理学与禅宗有渊源关系。,自我测评(教材P18)提示1.理学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儒家学说。其形成的背景是: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其次,三教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为了重兴儒学,回答在“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