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文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文【1】 自东汉末年起除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中国又出现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 这是一个战争连绵、政权迭变的历史时代 同一时间内皇帝往往有几个地位也不巩固 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怎样才能重新恢复皇帝在国家政权中的至尊地位各国君主都煞费苦心 反映在官制上就是频繁地调整 调整的总趋向是从秦汉时候的三公九卿体制向三省六部体制过渡 它预示着中国封建专制君主政体将要迈入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文【2】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人身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民的占有与支配 王权对编户齐民的生杀予夺之权很大程度上依靠户籍制度这是这项制度在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古代;户籍;制度? 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萧何私自收藏的图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秦国户口版籍这一举动在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惨烈斗争中具有强烈的符号象征可谓意味深长:拿到了户口版籍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国情并进而控制土地和人民获得了它也就象征着获得了国家政权 中国户籍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经无数次的战争、内乱和王朝的更迭户籍制度总是以某种方式继承或沿袭下来并且越来越严密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组建军队、分配土地、征收税赋、推行礼教、维持治安都与它有关 如果说官僚制度是君主对官吏进行管理的有力武器的话那么户籍制度就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民的占有与支配 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 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 专制王权对民的生杀予夺之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户籍制度 大体说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 中国历史上最早对人口进行管理的记录应当从商代开始 甲骨文中常常出现“登人”的字样即登记人口的意思 但当时的“登人”几乎都以人丁为计量单位而且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口”、“人”等字但却很少出现“户”、“家”的说法因此后人推测商周时“登人”主要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还不具备后代户籍制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 据周礼记载周王朝分别在国野设六乡、六遂对人口进行地域划分:?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賙;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五酇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又据周礼秋官司民:?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生死 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司寇及孟冬祀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受拜之登于天府 内史、司会、冢宰贰之 以赞王治” 由于目前对周礼一书的成书年代仍然聚讼纷纭因此西周时是否真有如周礼中所言的那种系统而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当然是值得怀疑的 不过虽然周礼并不一定反映周代的情况但它至少说明和反映了中国古代管理户籍的思想和实践很早已经萌芽 2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诸侯势力的壮大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四起 战争需要有兵源的保证由于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都意识到了人是宝贵的财富 为了增加人口各国都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是用减免赋役的办法来招徕别国人口其次是限制本国人口逃亡如秦律就规定严厉处罚拐带秦国人出境的行为:“游士在亡符居县貲一甲卒岁责之 有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 还有就是提倡早婚鼓励生育 在这些措施实施的过程中人口登记和户口管理方面的制度也就逐渐完善起来了 通过清查登记人口并实行管制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人口流动防止人口流失保证兵役和赋税源源不断 有关战国时期各国重视人口管理的情况我们还可以从考核官僚的上计制度中找到证明 所谓上计就是官吏将一年的预算收入以及户口、垦田、库藏的增加等事项事先写在木券上然后剖而为二国王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年终上计时国王根据原券考核实征数目决定官职的升迁 在上计制度中对户口的考察一直是对官吏进行考核的一个重点 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最为成功 秦的户籍制度的创立大约始于秦献公时期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所谓“相伍”大约是按五家为“伍”的办法编制户口册这表明“伍”是当时户口编制的最基层单位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将其作为增加人口和社会控制的手段而且极大地强化了通过户籍制度对民间社会进行社会控制的专制工具这样一种色彩:?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罪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所谓“令民为什伍”就是把国中所有人口按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的办法编制起来每伍之中设一伍长每什之中设一什长平时为民战时即为兵 伍、什就是军队中最基层的建制 商鞅变法的主旨就是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凡在战场上杀敌多者不管原来身份都可以按规定晋升爵位 同时也规定行军作战时什伍之中如果有一个逃亡或降敌什伍之中的其他人都要连坐 秦的户籍制度自秦统一天下之后更加严格和完备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非常详细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服务的 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统统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和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 西汉年间户籍管理备受统治者的重视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其中之一就是“户律” 西汉在秦代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统计制度汉代的户籍制度之明显不同于秦制的地方还在于汉代有户等的划分 尽管汉代户等的划分不如唐宋以后明显和具体但确实是户等划分制度的萌芽 汉代还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乡有乡长亭有亭长他们主要负责户口管理和基层社会治安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完善和周密 为了严格户籍制度禁止任意迁移和逃亡汉代统治者还为此制定了“舍匿之法”又叫“首匿法” 汉书淮南厉王传:“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 汉代的“舍匿之法”等于是秦的禁亡之法的发展它由打击逃亡犯本人发展到了逃亡犯的藏匿者;而且“舍匿之法”执行甚严以致汉代诸王侯中不乏因“藏匿亡命”而被削爵下狱者 3发展完善阶段 从隋唐开始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进入到了发展完善阶段 隋初人口大增主要是隋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索貌阅”和“输籍法”将隐漏的户口检括出来了 开皇五年文帝下令“大索貌阅”进行全国性的户口清查 政府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检验是否以丁壮诈老诈小还鼓励居民互相检举揭发如户口所据不实正长要受罚流放远方其目的是要把浮游民及世家豪门的荫附户搜括出来载入国家户籍增加赋税收入 在“大索貌阅”的同时还实行“析籍”政策规定堂兄弟以下分立户籍以防容隐 隋朝还因袭北魏的三长制把它作为检括户口的地方组织五里为保设保长;五保为闾设闾正;四闾为族设族长 畿外设置里正、党长前者相当于闾正后者相当于族正 畿内保长、闾正、族正与畿外的保长、里正、党长称“三长” 三长是推行均田、劝课农桑、催驱赋役和检查户口的农村基层组织都有检括户口的职能 另外隋朝时还把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结合起来按照地域来分配考试名额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周密 唐代检查户口、劝课农桑的基层组织是乡里:“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设里正一人是最基本的政权单位 里正由勋官六品以下的富户白丁担任用来“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唐代户籍可以分成编户与非编户两大类 编户是编入户籍的居民 可以是品官也可以是白丁但必须是良民 编户又可以分为课户与不课户两类 按租庸调法纳税服役的普通民丁称为课口有课口的户称为课户无课口的称为不课户 非编户有三种一是贱户分为三等最低的是官奴婢较高于奴婢的有部曲、客女均为私家的家仆身份近似农奴因为都属私人使用所以附属在主人的户籍中 贱户中还有一种是官户唐代官户大多是“前代以来配隶相生或今朝配役”之人 二是方外指释、道及为逃避赋役而避入寺院的逃户 三是士兵唐初实行府兵制士兵来源皆所属下户、白丁 士兵本来在原编户内自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破坏改为募兵后兵农分离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因此也不在户口统计之列 HJ1.1mm 宋代的户籍制度在唐代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唐代虽然已经用“坊郭户”来称呼城市居民但并没有为他们单独设立户籍 宋代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户籍制度上分别设立“坊郭户”户籍和乡村户户籍 在户籍实行城乡分别治理的基础上宋代又将户口划分为主户与客户:有常产的称为主户没有常产的民户称为客户分别列入户籍 坊郭户与乡村户都划分为主户与客户 坊郭客户为城镇贫民多为小商贩商业、手工业的雇工和帮工以及富户的佣工;乡村客户则主要是佃户、主户的雇工和佣工 另外宋代还将城市主户划分为十等乡村的主户划分为五等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除了主户与客户之外还有一种官户即品官之家他们属于特权阶层享有免除大部分差役和科配的权利 王安石在变法时力主推行保甲制他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始联比其民以相保任 乃诏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 应主客户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附保 两丁以上有余丁而壮勇者亦附之内家赀最厚、材勇过人者亦充保丁” 推行保甲制既可以清查户口又可以通过这一“兵民一体”的制度维护社会治安、为军队提供后备兵源可谓一举多得对后代影响极大 保甲制度还通过“保”和“甲”两级建制实现了王权专制主义国家对县以下的乡里社会的逐渐渗透:由于在这种制度采取的是人人相结家家相联的形式从而充分保证了乡里组织被牢牢控制在统治者手中 明朝的户口制度承上启下既有历史的继承又有时代的更新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中国古代户口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并与当时的赋役制度的变革相适应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标志着中国古代户口调查登记制度的相对成熟 这个制度肇创于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代有增损但其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则终明之世并无改变 与宋代相比明代户籍管理的人身控制功能大大加强了 赋役黄册编定以后户籍不得随意改动从农村到城市所有的人户都处于封建朝廷的严密控制之下任何人不得擅自流动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如有知情不报者要受到连坐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其组织系统之完备层层管制之严厉实超越于前代 由此可见明代严密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的人身牢牢地束缚在乡土之上农民寸步难行只能安土乐耕向政府纳赋税服兵役 清代的户籍制度大体上沿用明制清初就沿用明代的黄册制度在黄册之外JY另编赋役全书和编审册作为配套 但满族以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各民族分而治之的政策对户籍管理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整体说来清代的户籍管制比明代略有放松究其原因在于康熙和雍正两朝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使得赋税与人丁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联系统计户口的意义也就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清代税收方面用里甲治安用保甲 在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每户发给一印牌登记人口及姓名;外出时必须注明目的地对迁入者必须检查其原籍 纵观历史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都非常重视对户口的清查、登记和管理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并非真正出于对百姓利益的考虑而主要是为了维持专制王权统治的需要这是户籍制度能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 另外中国各个朝代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都高度重视户籍编制还在于它是一项具有多重功能的重要制度 户籍制度在不同朝代的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 “大致而言早期或战乱时寓兵于民、维持治安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