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湖北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研究.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湖北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研究.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湖北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研究.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湖北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研究.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湖北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 之 士学三 ; 公 又 4k i i k 、 ab s t r a c t i n a c c o r d a n c e w i t h th e c a l l f o r p o p u l a r i z i n g e d u c a t i o n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m i d d l e a n d p r i m a ry s c h o o l s , w h i c h h a s b e e n r a i s e d b y t h e n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d e p a r t m e n t , u n d e r t h e d i r e c t i o n o f t h e b a s i c t h e o r i e s o f p e d a g o g y , p s y c h o l o g y ,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b a s e d o n t h e a c t u a l s i t u a t i o n a b o u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o c i e t y , e c o n o m y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 t h e i s s u e p r o v i d e s p o l i c i e s o f s p r e a d i n g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t h e s c h o o l s o f 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 , w h i c h i s a r e s u l t o f s y s t e m a t ic s t u d y a n d a n a l y s i s . ma i n l y s i x p a r t s a r e i n c l u d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i n t h e f i r s t p a rt , w h a t i s e d u c a t i o n o f i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h a v e b e e n d i s c u s s e d . i n t h e s e c o n d p a r t , t h e t a s k 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m i s s i o n o f p o p u l a r i z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m i d d l e a n d p r i m a ry s c h o o l s h a v e b e e n d i s c u s s e d .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e d u c a t i o n i n m i d d l e a n d p r i m a ry s c h o o l s i n c l u d e t h r e e t a s k s,w h i c h a r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c o u r s e s , i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 p o p u l a r i z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l u e n c e s t h e b a s i c s k i l l s o f t h e t o m o r r o w s o c i a l c o n s t r u c t o r s, t h e p r o s p e c t o f o u r n a t i o n, t h e f e a s ib i l i ty o f l e a r n i n g r e v o l u t i o n a n d o c c u p y in g t h e h i g h p o i n t o f f u n d a m e n t a l e d u c a t i o n, 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 f a s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f u n d a m e n t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o u r p r o v i n c e . i n t h e t h i r d p a rt , i t h a v e b e e n a n a l y z e d s t a t u s p r o b l e m a n d r e a s o n o f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o g y i n t h e m id d l e a n d p r i m a r y s c h o o l s o f h u b e i p r o v inc e i n t h e f o u r p a rt , i t r a i s e s t h e d i r e c t o ry t h o u g h t s f o r t h e p o p u l a r i z i n g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d o i n g h a r d l y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w o r k s , e n r i c h i n g f i r s t l y t h e t e a c h e r s k n o w l e d g e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o v e r a l l p l a n n i n g t h e p r o g r a m , a n d p u s h in g o n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it s p r o g r e s s . t h e i s s u e s e t s f o r t h t h e d e t a i l e d i d e a s f r o m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s p e c t s t h a t t h e c i t i e s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a r e a s s h o u l d f i r s t ly p o p u l a r i z e a n d l a y e m p h a s i s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 .曲 硕士学位论文 劝 a sr f r s r j , 气! c t e c h n o l o g y e d u c a t i o n i n m i d d l e a n d p r i m a ry s c h o o l s d u r in g t e n - f i v e p l a n . t h e s p e c i f i c m e a s u r e s o n h o w t o r e a l i z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e d u c a t i o n , h o w t o e n h a n c e t e a c h e r t r a i n i n g , h o w t o o v e r a l l p l a n t h e p r o g r a m a n d p u s h o n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y i t s p r o g r e s s a r e a l s o p r o p o s e d i n t h e a rt i c l e . i n t h e f i ft h s p a rt , b a s e d o n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e l e m e n t s r e l a t e d t o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e d u c a t i o n , it s u g g e s t s t h e g o a l a n d t a s k o f p o p u l a r i z i n g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e d u c a t i o n i n m i d d l e a n d p r i m a ry s c h o o l s i n 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 d u r i n g t e n - f i v e p l a n a n d 2 0 0 1 - 2 0 1 0 f r o m t h e v i e w o f in fr a s t ru c t u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e d u c a t i o n ,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s c o n s t ruc t i o n , o f t e a c h e r s t r a i n i n g ,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t ru c t i o n , o f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t i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c o u r s e s ,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 o f h i g h s c h o o l f a r - d i s t a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s o o n . . f i n a l l y , it g iv e s t h e m a i n p o l i c i e s a n d m e a s u r e s f o r t h e p o p u l a r i z i n g . t h e p o l i c i e s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f r o m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a s p e c t :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n s t ru c t i o n , t e a c h e r t r a i n i n g , r e g u l a t i o n c o n s t ru c t i o n a n d p l a n n i n g a n d f i n a n c i n g s e c u r i t y . e s p e c i a l l y , t h e a r t i c l e s a n d c o u r s e s r e s o u r c e s o ff e r e d b y t e a c h e r s a r e c o l l e c t e d b y e 2 1 we b, a m o u n t i n g t o b e i s s u e d i n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a s f o r t e a c h i n g m a t e r i a l s , b e s i d e s t e x t , t e a c h e r s h a v e t o d e v e l o p t h e d i g i t a l c o u r s e s r e s o u r c e s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t h e n o t i o n t h a t w e s h o u l d e s t a b l i s h t h e s a m e e n r o l l m e n t s y s t e m f o r h i g h s c h o o l o n - l i n e a n d t h e r e s u l t s c a n b e v a l i d a t e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i s f i r s t l y p r o p o s e d b y t h e a u t h o r . s e v e n p r o j e c t s a r e a l s o s u g g e s t e d h e r e :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 f r a s t ru c t u r e c o n s t ru c t i o n , t e a c h i n g r e s o u r c e s c o n s t ru c t i o n , t e a c h e r t r a i n i n g p r o j e c t , e d u c a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i n 2 1 c e n t u r y , d i g i t a l c a m p u s p r o j e c t , e d u c a t i o n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o c i a l i z i n g p r o j e c t a n d s e n i o r f a r - d i s t a n c e d i p l o m a e d u c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 人 k e y w o r d s : h u b e i p r o v in c e p o p u l a r i z e m i d d l e a n d p r i m a ry e d u c a t i o n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p o l i c 士二位论文 、 i i 1 e s i s 引言 中央 提出, 从2 0 0 1 年起,用5 至1 0 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 小学基本普 及信息技术教育, 全面实施 “ 校校通” 工程。 这是中央为迎接2 1 世纪知识经 济的挑战,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而作 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决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是当前教育界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是基础教育的一个 “ 热点” 。 开展信息技 术教育具有经费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工作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对信息技术 教育的研究,以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健康发展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最迫切的任 务。本文拟对湖北省如何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 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 (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这是必须首先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信息技术 教育 之前,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 信息技术 一般的定义为: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 技术,它覆盖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一门综 合技术。它以计算机应用作为基础,具有对各种信息 ( 声音、图形、文本和 数字等) 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 各国 对信息技术的具体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别。 如:在英国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 简称 i c t ,而在法国则称为(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in f o r m a t io n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简称为t i c . 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到对人类社会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掌握 信息技术己成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己成为提高教育质 量的重要措施,而在基础教育形成的一种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三个 林在高 宋文强主编 英汉计算机百科辞典电子 工业出 版社 1 9 9 8 年 8 1 5 页. 领士学位 q ti八 r 气价 聂一 方面内容。 i .信息技术课教学。 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作为一门课程,以培养学生获取 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z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到一起,并通 过这个过程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方法和评价手段。 3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把信息技术教育于教育教学管理 的方方面面。 (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9 0 年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 “ 教 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西方国家文献中极少使 用 “ 信息化”的说法, 他们通常称为i t e ( i t i n e d u c a t i o n ),指信息技术的教 育应用。 我们讲“ 教育信息化” , 所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 广泛应用。从教育教学过程看,教育信息化更注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并具有以下特点: 教学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 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使全世界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 大教育用户共享。 教学个性化。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 学。 学习合作化。通过合作去学习和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其形式包括通 过计算机合作 ( 网上合作学习) ;在计算机面前合作 ( 如:小组作业) :与计 算机合作 ( 计算机与学生交互) 管理自 动化。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自 动化。 教育环境虚拟化。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通 过虚拟环境为受教育者随时随地提供教育条件。 a士学位 l 1 s 下 e r s 上袄 z 募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二个概念比较,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是 过程,教育信息化是结果,信息技术教育的目 的就是要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 三) “ 校校通”工程 “ 校校通”工程是一项包括硬件设备配备、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传播、 使用及教育教学管理等项内容的系统工程,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是提 高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证。 “ 校校通”工程的基本任务包括:以多种形式实现与互联网的连通,建设 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 校校通” 工程的核心是利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资源 的流动和共享。 二、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关系到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基本素养,关系到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文字的出现、 印刷术的产生, 曾经引发过教育 历史形态的两次质变, 催生了古代和近代的学校教育。两次教育领域的重大变 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都是围绕着传播媒体和技术工具进行的。 先进媒体 和技术引发了 教育变革, 教育变革又反过来促进了 社会文化进步和生产力的发 展。 当历史进入到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我们已经能够看到: 现代教育媒 体的出现使教育领域发生了第三次质变,以因特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 术, 正成为建立现代化教育的物质条件。 在这种条件支持下, 教育正在突破学 校教育的 狭隘界限, 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成为整个社会最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突破表现为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 虚拟学校、 虚拟教室、 远程教育等新的教育形态, 正在使任何人、 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方、 接受任何教育由梦想变为现实。 去年, 教育部确定了 清华大学、 北 京大学等3 1 所高校开展远程教育试点,这一决策意味着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 箭 c ;5 士学二 1 1 1 sf e ft 二 气 育开始大规模实施,随着宽带国际互联网不断发展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 将来有可能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 只要有宽带互联网, 都可接受 中国的高等教育, 不受时空限制、年龄限制。当然, 从世界范围讲, 任何一个 中国人也可以接受其他国家的大学教育。 在基础教育方面, 教育部结合西部开 发, 正在组织研制基础教育网络课程, 拟通过卫星地面接受站或互联网等手段, 将课程送到西部地区或广大的农村地区, 使教育落后地区能够共享发达地区的 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 随着教育的轴心由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移以及信息技术与 现代教育理论的结合, 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 阅读、 写作和计算正在发生巨大 的裂变,传统的学校教育也正在发生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阅读、写作和计算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写 作和计算能力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 们的阅读、 写作和计算方式正在因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发生重大变革, 阅读和检索方式将从单一的线性文本阅读和检索方式向超文本阅读和检 索方式转变。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包括书刊、报纸等,知识和信息 是按线性结构方式排列,阅读是单一用眼睛按线性方式从上到下,从头到尾 阅读文字,在电子读物中,知识和信息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 阅读的对象也从文字扩展到图像、声音、动画,阅读过程是调动人的眼睛、 耳朵等各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其结果将会大大提高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写作将从线性的、以文字为主的方式向网络化的文字、图像、声音、三 维动画的多媒体方式转变。传统的写作方式是用笔写字,多媒体写作方式则 是用计算机及其它外围设施制作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并把他们整合起来。 计算机的发明首先应用于科学计算,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数字化, 使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大大扩展,也使读、写、算融为一体,统一于 “ 0 11 、 11 1 11 构成的数学世界中。当图像、声音、影视数字化后,人类进入了“ 虚拟现实 世界” ,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己进入了数字时代, 世界将发生彻底的变化,在 这个数字时代,数学应该如何变革,数学应该由计算能力的强化训练向数学 b士学位论又 、 ( 1 s t e r s 数学方法、数学应用转变。现代数学中的统计、建模、测量等将纳入 含月/尸一自犷 /illj、,-一山净此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随着印刷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阅读、写作、计算能力都将基于网络 多媒体而发生重大变革,信息素养已经与读、写、算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不 仅如此,信息技能本身也正在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对 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决定了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一个人科学素 养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基本的信息素养,将会成为信息 社会的功能性文盲, 将面临失业、贫穷、 绝望的悲惨境地,如果一个国家和 民族不重视提高全民族的信息素养,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将被世界抛弃。 (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关系到能否实现学习的革命,能否抢占2 1 世 纪基础教育的制高点。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成 “ 爆炸”式 增长,这些 “ 爆炸”的知识使教育所担负的任务日愈增加,但课堂教学时间 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有限时间的教育面对无限膨胀的知 识使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仅如此,学生进入社会后,在知识 社会,仅靠学校所学的知识终自 享用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人们从信息技术产业所创造的 经济增长神话中认识到,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1 9 9 8 年, 全球i t 产业发展速度比g p t 高出2 至3 倍, 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 到3 4 % ,网络产业总产值达到5 0 0 0 亿美元,己取代汽车和电子成为世界上最 大产业。 美国i t 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份额达2 5 % , 新增就业机会1 5 0 0 万个, i t 产业的出口 速 度是出口 总 速度的3 倍 , i t 产业迅 速发 展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作用说明,未来社会中决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 创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年青一代的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年青一代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 山 周济:湖北 “ 十五”信息化与发展的战略思考2 0 0 0 年 1 0 月 纂 ,气 气 地位。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现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学 习己成为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已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引起了世界 范围内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关 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第六届 “ 计算机应用国际会议”提出,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超越,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外部环境下 ( 包括书本、学习设备、老师、同学、 甚至整个社会) ,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环境是促进因 素。并提出情景学习、问题学习、案例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实地学 习六种学习模式。 知识 “ 爆炸”不仅带来学校教育的变革,而且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1 9 7 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 学会生存提出要突破学校教育的狭 隘眼界,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 社会最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把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规划,在 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一个 “ 学习化社会, 。 网络多媒体技术由于其强大的网络功能、个别化的交互功能和多感宫刺 激功能, 为学校教育的变革和 “ 学习化社会” 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虚拟学校、远程教育应运而生,任何人,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方、接受任何教育正在由梦想变为现实。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 的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新的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 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制高点,成为当今世界 舞台上的一场最激烈的竞争。在这场不可避免的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如果我 们迅速行为起来,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推动我国基础教育 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模式的变革,我们就能赢得主动, 赢得未来, 成为2 1 世纪世界舞台上的优胜者, 否则我们将不可避免的成为落 伍者。 爵 6 i 士学位 ; 公 又 % i9 丁 e r s 日 卜 、 ! 5 (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关系到能否实现我省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必将带来基础教育的伟大 变革,促进我省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主要表现在以 下方面: 首先: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跨越。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育,不断增加教育的高科技含量,将会彻底改革 传统教育模式,实现基础教育由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个观 点己经被美国苹果公司 “ 明日苹果教室”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所证实。8 0 年 代中期,美国苹果公司的教育家们在对教育技术的市场预测中,迫切希望研 究和了解这样一个问题: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象使用书和纸一 样方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于是他们选取了几个学 校做实验,为参加实验的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两台计算机,一台放在家里,一 台放在学校,持续研究了十几年, 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该项实验研究实 质上是在探索和创设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研究进行了一学 年后,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就有了明显改善,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转变为主 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效率越来 越高。一位教师这样写道:学生毫不厌烦的在计算机上工作,他们实际上是 要求多做一些事情, 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我很少看到学生要求做额外作业。 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 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教师们感到,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 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的努力使他们重新审视 教育的基本准则,思考未来信息社会教师职业的一系列新特点。新技术把教 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 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中, 正如一位教师所言: “ 新技术使我保持了作为一名教 师的热情,但我现在同以前不一样,现在我是指导学生,他们自己把握着自 己的教育,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 爵) 科学 三 ;仑 又 信息。 ” “ 明日苹果教室”的研究实验表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使教育 跨越传统教育模式,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至少可 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探究为主转变:二是 从说教式教学向交互式学习转变;三是从集体的无个性的个体学习行为向多 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行为转变;四是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向 教师作为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转变;四是由分学科定时教学向多学科交叉 的问题解决式学习转变。 第二、实现 “ 教育大省”向 “ 教育强省”的跨越。 我省位居中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用历史的眼光看,我省教育确实为 历代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不少人才,素有 “ 唯楚有才”之赞誉。但从未来教育 的视野审视我省现代教育,我省教育只能算是一个教育大省。其表现为:我 省高等教育学校数位居全国第三,学生数位居全国第四,但我省高等教育对 当地经济的贡献率、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 等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与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我省基础教育每年 的高考录取分数线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有识之士早以指出,我省的高分学生 进入北大、清华后,表现出了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但 其知识面、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分数低了近 t o o分的北京、上海的 学生相比要差得多,其后劲不如这些地区的学生。最近在全省家庭教育经验 交流会上,副省长苏晓云说:现在中央部级干部中湖北人只有两个,而跟部 级以上干部当秘书的湖北人有 t o o多,这说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作风严 谨、求实,办事认真、周到,同时也说明我们所培养的人缺乏创造能力,缺 乏开阔的思路, 缺乏驾驭宏观的能力,反映出我们省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声声叩门, 我们必须对我省教育弊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迅速采取行为,启动教育信息 桑新民: 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网 站 ( n r c c e . c o m ) 专家论坛栏目 爵 硕士学位论 i k s 丁 e r s 丁 h e 化工程,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 现代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我省 由基础教育大省向基础教育强省的跨越。 第三、实现 “ 人人有书读”向“ 人人接受高水平教育”的跨越。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跨越物理时空限制的开放性特点,具有极强的渗透性 和个性化特征,这就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跨时空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前所 未有的条件和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信息时代的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 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是在 同一起跑线上。通过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 育,使贫困地区同发达地区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将会迅速缩小贫困地区 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 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跨越发展。如果说普及九年义 务教育实现了适龄少年儿童“ 人人有书读” , 完成了基础教育从“ 普及” 向“ 义 务”的跨越,那么,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使基础教育实现 “ 校校有名师” ,完 成 “ 人人有书读”向 “ 人人接受高水平教育”的跨越。 三、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给研究湖北省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对策提供基础数据,在各级教育行 政部门普教科的帮助下,对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作了调查,调查 对象涉及到除十堰、宜昌、恩施以外的全省所有配有计算机的中小学,调查 项目包括学校名称、学生人数、所在地区、学校类型、学校类别、计算机台 数,4 8 6以下计算机台数、奔腾级计算机台数、2 0 0 0年购计算机台数、用于 教学台数、用于教学管理台数、网络教室间数、网络教室计算机台数、多媒 体教师讲台个数、多媒体投影教室间数、多媒体电子阅览室间数、校园网类 型、上网方式、联网日 期、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数、能制作多媒体软件人 数、专职教师人数、网络维护人员人数等2 3 项指标。调查共收到2 8 7 9 个纪 录, 6 6 2 1 7 个, 经对数据做有效性处理, 获得有效纪录 2 5 1 3 个, 有效数据 5 7 7 9 9 个。 石 页 士学 二 ; 、 1 、 、: f k 、 少丈 ( 一) 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 .计算机装备情况 全省中小学计算机装备的基本情况在对以学校为单位的原始数据汇总 后,形成了以地级市为单位的四个统计表,表 1 - 1是被调查市的中小学校数 基本情况 ( 参见表 1 - 1 ) ,表 1 - 2是已装备计算机的学校数 ( 参见表 1 - 2 ) ,表 1 - 3 是装备计算机达2 5 台 ( 含 2 5 台)以上的学校数 ( 参见表 1 - 3 ) ,表 1 - 4 是 装备计算机达5 0 台 ( 含5 0 台)以上的学校数 ( 参见表 1 - 4 ) e 表 卜1湖北省分地级市中小学校数单位:所 霆 总计城市县镇农令 寸 合计初中高中小学合计初中高中小学合计初中 高中 小学合计初中高中 小学 武汉市2 2 5 8 3 5 31 4 61 7 5 92 2 5 83 5 31 4 61 7 5 900000 000 黄石市 8 0 91 0 93 06 7 0 1 5 22 7蕊 8 1 0 72 6341 96 3 17 985 4 4 鄂州市4 0 55 71 03 3 86 01 264 200003 4 54 542 9 6 襄樊市 3 0 4 72 5 25 92 7 3 62 6 26 3411 5 81 4 62 51 71 0 42 6 3 91 6 412 4 7 4 荆门市1 0 611 3 03 48 9 71 6 52 31 91 2 32 4651 38 7 21 0 11 07 6 1 孝感南27 9 5 2 5 64 42 4 9 52 7 03 52 421 11 5 91 691 3 42 3 6 62 0 51 121 5 0 荆州市27 7 02 7 65 82 4 3 64 8 87 43 73 7 71 511 81 31 2 021 3 11 8 481 9 3 9 黄州k4 3 4 831 24 吕3 9 8 81 0 81 668 62 512 61 92 0 63 9 8 92 7 02 33 6 9 6 咸宁市1 6 6 41 5 21 名1 4 9 41 0 4i 色87 81 9 5211 01 6 41 3 6 51 1 301 2 5 2 随州市 9 5 36 888 7 78 0l 556 037213 48 3 65 i27 8 3 仙桃市5 3 46 0i 34 617 0985 300004 6 45 1 54 0 8 潜江市 3 313 31 42 8 44 5982 800002 8 62 462 5 6 天门市5 955 595 3 16 4635 50 0005 314 964 7 6 林区 6 3名l5 400002 9302 53 4502 9 总计21 6 3 321 214 9 21 9 0 2 04 1 2 66 6 03 2 9 31 3 71 0 1 81 2 07 881 9 1 6 4 8 9 1 3 4 18 4 1 5 0 6 4 上述 1 5 个地区共有中小学 2 1 6 3 3 所 ( 不含教学点) , 其中, 初中2 1 2 1 所, 所所 高中 4 9 2 校 1 6 4 8 9 小学 1 9 0 2 0 所,城市学校 4 1 2 6 所,县镇学校 1 0 1 8 所,农村学 1 0 鼻 愁产 1; 齐 单位 校园网类型 上 网 方 式 合计以太网千兆网 其它合计光纤doni s dnads l 徽波 艺 八】 moo e l 拨号 合计1 1 0 5 11 7 0 1 1 72 1 2 4 9 6 111 15 55 。 1 0 1 7 2 城市1 1 0 4 11 6 8 1 1 71 9 1 6 46 一11 15 5 l5 。 1 。1 5 7 县镇 4一 2 。122 6 。 一。一。 o o 2 6 农村。l 0 。1。 一15 9。 l 0 1 一1一。 005 9 高中 5 5 1 3 6l l88 8 2l 0 1 2 6 1一3 0 。一1 4 7 初中 2 3 1 1 5 0 8 一76 一 11 1 1 50005 9 小学1 3 0 1 9 一 6 5 一 85 一3 1一。 1 1 42 一0 1一 。一1 6 6 表 1 一 14 显示,已装备计算机的 2 513 所学校中,建了校园网的学校 108 所,占已配机学校的 4 %。其中建以 太网或快速以太网的学校 70 所,占建网 学校的65%,千兆以太网 17所,占 16%,其它类型的网络 21 所,占19%: 城市学校有 104 所,占%,县镇学校有4 所,占4 %,农村学校为0 ;高中 55所,占51%,初中23所,占21%,小学30所,占27%。数据说明,我省 校园网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校园网建设以城市和高中学校为主。 表 1 一 14显示,被调查地区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与国际互联网连通的学校有 249 所,占己配机学校的 1 0 %。其中宽带接入的学校 n所 ( 光纤连接 6 所, a d s l连接 5 所) ,占4 %,通过 d d n或 a d s l 连接的学校 66 所,占27%, 电话拨号上网的学校 1 72 所,占69%,微波或c a b mo d e l方式上网的学校 为0 :城市学校 164 所,占66%,县镇和农村学校有85所,占34%,但县镇 和农村学校上网方式全部是拨号方式:高中学校88所,占35%, 初中76所, 占31%, 小学85所,占34%。 数据说明, 我省中小学上网方式主要是电 话拨 号和d d n 、 i d s l方式, 带宽窄, 速度低; 真正意义的上网学校只有”所( 不 包括电话拨号方式) ,而且全部是城市学校;已上网学校比较,高中、初中、 小学情况基本一致,高中略好于初中和小学。 3 .信息技术课教学情况 ( 1) 装备计算机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全省 2 5 1 3所装备计算机的学 校中, 建有网络教室的学校 2 2 91 所,占配机学校的91%。 这些学校的计算机 设备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 ( 2 )满足一人一机的学校 ( 超过50 台)数偏低。2 2 91所有网络教室的学 硕士学位 : . z 1 4 si e r 5 c 8 1 、: 、 纂 校中,配机数超过5 0台的学校 3 3 2 所,占 有网 络教室学校数的 1 5 %, 5 0台 和2 5 台之间的学校1 2 9 2 所, 占有网络教室学校数的5 6 %, 不足2 5 台的学校 6 6 7 所,占有网络教室学校数的2 9 % ( 见表1 - 1 1 ) a 表 1 - 1 1网络教室装备计算机情况单位 ( 所) 项目学 校 数一1比 例 有网络教室 2 2 9 1 大于5 0台 3 3 2互 5 % 小于5 0 台、大于2 5 台 1 2 9 25 6 % 小 于 2 5 台一16 6 7 2 9 % 表 1 - i 1 说明,我省己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学校,硬件装备能满足信息 技术课教学需要的学校只占巧%, 基本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 ( 二人一机) 的学校占5 6 %,尚有2 9 %的学校所配设备数量基本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教学 需要 ( 不能保证二人一机) 。 ( 3 ) 信息技术课教学培养目 标、 教学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