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与设市模式创新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农村城市化还存在诸如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等一些问题。 如何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抓住本世纪头2 0 年的战略机遇,全力推进社 会现代化、特别是农村现代化,是各界所重点关注的。在农村城市化处于全厦加 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市镇建制的全面分析来探寻农村城市化与设市模 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农村城市化作为种经济活动将长期存在予各个社会形 态之中,属予经济范畴,丽市制是对城市进行创制和管理的一种行政行为,是行 政手段,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一定的行政制度是要适应一定的经济活动,市制发 展的历史同样伴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作为市制( 即设市模式) 的三种主要模 式( 切块设市、整建制改市、组团设市) 基本符合农村城市化的现状,餐是,三 种设市模式各有利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使设市模式与农村城市化进程基本一致。同时,要吸收和弓l 进园外先进的设市经 验与模式,如县辖设市模式,在经济发达、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试点,翟的是使 设市模式不断适应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并加速其发展。 论文试图超越传统的研究角度,着重探寻农村城市化与设市模式的关系,在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创新设市模式。文章从三部分入手进行 分析,首先全面分析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和市镇建制的现状,揭示两者之闻的必 然联系,然后对当前三种设市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这些设市模式是 农村城市化在不闻发展阶段的具体反映,接下来借鉴国外设市模式的经验,针对 今后农村城市化的趋势提患了如何完善现有设市模式,并对新的设市模式进行了 初步探讨。 关键词:农树城市化;设市模式;创新 公共管理硕士学彼论文 a b s t l a c 耄 i h el e v e lo fr u r a lu r b a i l i z a t i o nh a sb e e ng r e a t l yi m p r o v e ds i n c et i l er e f 0 玎姒a n d o p e nt om eo u t s i d e 、0 r l d i nt h es 锄et i m e ,w es h o u l ds t i l lp a y 甜e m i o no nm e p b l e m ss 醢e 董la si ll 鑫g s h i 蟋e e o 狮趣i es o e i e 毋p g r e s si 堇l 氇ep e e s so fm f a l 瑚b a n i z a t i o n 1 oa c c e l e r a t et h ep r o c e s so ft 曲a l l i 麒i o ni nr 姒试a r e a sa n dt oa c l v a i l c et h e m o d e m i z a t i o no ft h es o c i e 锣b yg r a s p i n gm es t r a t e g i c a l l yo p p o 枷t i e si nm ef i r s t2 0 y e 皴s 证m e2 l s t 髓释瞰f yk w e e n 诹e 壬l o c u so f 也es o c i e 霹i n 沁b a c k 簪。擞证o f 凇a l 证b a l l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e da c l e f a t e d ,也ep a p e r 戗e st oe x p l o r e 也ei n h e 嬲畦越 e 饿:l a t i o 致 b e t 、) 帕e nr l l r 试m a i l i z a t i o n 甜l dt h em o d eo fs e t t i n gm u l l i c i p a l i 桫、砘也t l l ec o m p l e t e d a n a 重y s i so f 矗l eo 玛a n i z 蕊o ns y s t e mo ft o w n 耐增强a l y s i si sb 勰e do n 矗1 ef o l l o 、i n g 垂i a c 约髂:u 由豳主。藏,a saa c t 量v i 移o fe c o m y ,诚l le x 波奴l o 鑫g 斑粥;s e c o 撼l y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n e wc i 妒c a nb es e e na saa d m i i l i s t r a t i v e 、析mn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n c ”髓l e s et l 玳em 萄o rp a n e m so fc o n s 讯l c t i o no fc 时a r eb a s i c a l l yf i 骶d 谢t t it h e e 瑚n 毽内a 斑戚。撞h o w e v e 毛b e c a j 毯eo fp 国s 强纛e o 致s 怼鼙 e 捉v e l y ,妞s e 也f e e p a t t e m ss h o u l db e 凡n l 心rr e g u l a t e d a n dp e r f e c tt 0m a l ( em em o d eo fs e t t i n g m u n i c i p a l i 锣c o n s i s t e n tw i m 也ec o l l r s eo fr 眦试u 】m 撕2 a t i o nm 舭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c o 瀚氆i cs i e 辑f 谢k 鼬。豫,w es 沁迸d 藤o p 耄也ea 如强c 醚p 甜c m si n 内羚i 萨 c o u n t r i e s ,s u c ha st h ep a :骶mo fc 迦a d m i n i s t 鞠t e db y u l l 缸弘a n dw es h o u l dd o e x p e r i m e n ti n 量l i 曲l e v e l 证b a n i z a t i o na r e at oa d a p t 也em o d eo fm u n i c i p a l i 够w i t ht h e e o 翻笃eo ff 暾l 猸岛a n i z a t i o 歉c o n 燃粒 b e y o f 迥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u d y 也ep a p e rt r i e st os e a r c h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批e e 娃n l r a l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n l em o d eo fi n u l l i c i p a l i 够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l l r e ep a r t s :f i r s t l y , 也em e s i sa n 舔y z e s 氇ea e t u 越i t yo fu 】c = b 撕z a t i o n 毅试镪em o 如o fz r 搬啦c i p a l 时 c o 雌p 础e 矬s i v e l xp o i n t i l 冯。哦t h ec l t l e 烈a 圭主。致sb e t w e e n 也e m s e e o n d l y ,h em e s 主s m d k e s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a d v a n t a g e sa n d d i s a d v a l i t a g e s o ft h r e em o d e so f m u 薹l i c i pa _ l 对a n dp o i n t so m 伍e s ep a t t e = m sa r er e 髓e c t i o 救o fd 徊r e n ts t a g e s 主n 畦l ec o u r s e o f 拍强i z a t i 鳓t h i 斑l y ,搬e 畦玲s i si 纳d 黼e s 毫耋猃仍愆i 萨a d v 鑫秘e 醴e x 嘲e n c e s 鼹d b r i n gm ea l l s w e rt 0p e r f e c t 廿l ec u r r e n t l ym o d eo fm u m c i p a l i 够d e p e n do nm ed i r e c t i o n o fm 撕z a t i o n a tl a s tm em e s i st a k e sm e 缸钒s 童e pt od i s c u s s 廿l en e wm o d e so f m l 毽i e i p a l i 珏 k e yw - o r d s :黜l r a lu r b a n i z 撕o n ;t h em o d eo fs e t t i n gm u m c i p a l 时;i 衄o v a t i o n l l l f f 进农村城市化进程。j 搜市模式创新 插图索引 图3 。1 中国设市模式示意图2 l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附表索引 表2 1 我国镇建制超过乡建制数的2 0 个省市情况一览表7 表2 21 9 9 5 2 0 0 0 年农村城市化水平统计表( 单位:万人) 1 0 表2 3 湖南省各时期设市的情况统计1 5 表3 1 中国设市模式分类统计表2 0 表3 2 现行设市标准2 3 v i i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多 7 ;冷1 文 b 甄x 年f | 只产b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团。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答 归胡 年勺 6 ,伊厶万 期期日日 公共管理颂士学位论文 第1 章导言 1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 。1 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 9 7 8 年我国设市城市为 1 9 2 个,城镇人口为1 7 2 亿人,农村城市化水平为1 7 9 2 ;2 0 0 2 年农村城市化水 平达到了3 8 ,设市城市增加到6 6 2 个,城镇人口超过了4 8 亿,农村城市化水平 达到了3 8 【l j 要在2 1 世纪头2 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实现 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也是消除二元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经之路。现在, 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地 区协调发展,实现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使得农村城市化又面临 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产业重心的转移,加快了以中国为代 表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目前,我国的农村城市化率远远高于一般发 展中国家的水平,在四大发展中国家( 中国、印度、巴西、南非) 中仅次于南非 而位居第2 位,而我们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又是第一。另一方面,我们的农村城市 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从发展模式上判断,我们还是一个低度城市化国家。一般 而言一农村城市化有三种发展模式:有一种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 展水平相一致和相适应的农村城市化的模式;另一种是过度城市化或称超前城市 化,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城市化模式;还有一种 是低度城市化或称滞后城市化,既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我 们国家显然属于第三种模式。从发展的程序上看,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 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发展阶段上判断,我国农村城市 化已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因此,我们的农村城市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紧紧抓住战 略机遇期,全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是历史赋予的新使命,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市制,是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而出现的。广州市是近代行 政区划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北洋政府的市自治制是关于市制的第一个全 国性的立法。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通过市组织法及两度修正,市制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了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相适应的市制, 经过5 0 余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制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项基本制度。市制, 即设市模式,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在城市地区建立行政区划建制,进行 城市管理的一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行政手段,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l 】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1 4 8 1 5 3 i 拊进农村匀五市化进程j i 5 1 市模式创新 目f j 我国己有的三种设市模式( 切块设市、整建制改市、组团设市) 基本上符合 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不断成长与壮大,特别 是在促进东部地区大城市群和城市板块的形成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 加快西部大丌发和实现中部崛起的进程中,合理设市,完善设市模式,更能统筹 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把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与设市模式创新相结合进行研究,是本人在学习和工 作中经过不断思索,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的选题,一方面符合公共管理的学科 范围,另一方面也符合当前发展的客观现实,对推进“三化”进程具有定的指导意 义。 1 1 2 研究意义 本选题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理论上,它能够丰富公共管理有关理论。本文首先对农村城市化、设市模 式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对比分析,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合理的设市模式 能够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反之则延缓。同时,在行政区划理论上也作了 一定的探索。 在实践中,它能为农村城市化和设市模式的完善与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使城 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市制改革与农村城市化同步发展。 1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2 1 国外研究的现状及述评 农村城市化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相当充分、完备。一方面,由于他们已 经基本完成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从起源到过程及现状的分折,论述相当丰富。 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完成,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投向了 发展中国家,采用对比实证的方法剖析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不同,从建立模型到历史考察,从制度分析到社会文化的对比,他们都做 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关于市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市模式和行政区划体制变革上。关于设市模 式的研究,他们总结出了两种类型,一类是“统型”,其特点是:市的行政区域与 城市连续建城区范围相差甚微,或者前者大于后者,差异部分或作为城郊农业用 地,或作为城市发展备用地;另一类是“窄域型”,其特点是:同一连续建成区由几 个、甚至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市分而治之。在行政区划体制变革的研究上,西方学 者总结出了两种类型,一类是城市兼并郊区型;另一类是城市地方政府自愿联合 型;后一类成为了当前的主要趋势。 l 。2 2 国内殛究的现状及述评 农村城市化研究主要集中猩以下几个方霹;一是“高氏童定律”商佩义先熏在 巾雏城市亿魄羧疆究( 1 9 9 0 ) 孛挝蹬的“城蠢化三大惠律”,著且撼魄了数著名 经济学家肖麴基先艇称之为“搿氏定窜的“城带副力场论”。在“城市弓l 力场论”中, 首先楚藏枣聚交辱l 力效瑶囊箨”。认秀“在城帝纯过鬏孛,入霸翁集中会释羧 出一种新能爨。猩一定条件下,城市入口集中的规模越大,释放出来的新能艇就 越多,抟且这瓣能爨要多到一是程度蕊就能剁造出薪的城市文观”。其次是“城市文 瑗善及率裁瀵定露”,诀务壤枣豫达型一定承平嚣,缀毒文臻喜莓蓬蓍壤索纯瘩擎筑 提搿黼在社会范露内的普及会加快。第三悬“多车重裂变推力效惩定律试为整个乡 村辩魄是一令一个鞭子组成钓“藤予雅”,一照有诸鲡耪技术、新愚缭,灏嚣念的中 子打入,就会使乡村发生裂燮。产生能力效用。从中可以器如,高撇义先生豹研 究主蘩;匿歇簸帝纯俸裁痣部运 予壤嚣来势稀。= 是纂藏黻懿天叠_ 溱麓岛城镶伍理 论他对农村入秘流劝规律、机制、动力谶行了详细她研究,分析了人口流动与 城镶纯魏关系,强调夭强魏转移瓣城镶纯鹣彩螭j l 嬖鞠戛终鲻,扶秀鼗巍分穰愿枣 场祝捌配置事富熬农挂劳动力,政府应发撵宏观调羧职畿,农村城零纯要走城市 纯与农村城繁诧= 挎慧、“霉点笈麓式”骧索纯鞠“褥络纯域帮佬霹步豁漆予,箕硬究 的侧麓点在予农村人口流动姆政府职能的分析。三怒郑弘毅的农村城市化理论。 以1 9 9 8 年出版我灏繁一部农村城枣化为书名豹农挝城枣化研究为橼态,探索 了农秘蠛枣豫戆璞论体系,簸逡纷橇裁、裂黪凝麓、溪接糗裁三令舅露系缓建分 析和研究了农壹重城市化机制,弗对农树城市他的指标体系避行7 全褥魄较。鼹是 ,j 、城镇建设璜论。翔;有静飙农村城市他韵战磕高璇论述,j 、城镇建浚的重瑟往, 认为小城镇是农孛重一定区域经游、文化豹中心,它担负麓“农树最终敬缎绘城枣的 瑟受麓轻”,弑攀泛君舞代表耻 ,又摇,寄黪系统建辑究了我霆,j 、辕镶体系获,l 、辕 市建设,以潘秀玲为代表。他们系统分析了小城镇体系的形成现状、发展的依据 及绶袋趋势,笄强调了夸城镶程农瓣城枣纯艟捧鼷。还露鹣飙季圭嚣鼢燕壤骚究套 城镇建设簿繇,数承延瓤为搜袭 2 l 。矮蠢豹麸城乡关系携璃发震豹是痰系统聚究农 靖城枣纯淹繇,以餍教莲为代袭强l 。 关于市制的研究,主要熊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类怒系统研究巾圜市制的起 源、发震、交廷,强及孛嚣城留学政嚣建剿煞形戏秘发黢,簌行政隧魁鳇趣度探 索每嚣城泰纯懿麓逶,敬蘩臻惑兔我裹。二爽是专羹臻炎费致嚣鬣鹣戆滚及笈聚, 对琏:分析了中多 舒政区划的麓辩性,以蒲善精的中匿行墩区划概念、文露德的 中国行政送划的瑗论与实践为代表,低们更多娩注黧行政区划制度在我国经 豁】攀云孝嚏嘲l 镶赣论f 冁谎素 气豢毽簸薤,l 事鲻。 【2 】承赋凯_ ,j 、城镇社酝建设教程北京:中披中夹党校出版社,1 9 9 吼 【3 】周叔莲主编,中国城乡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北京:缀济管理 l i 舨社,1 9 9 3 3 扮_ i 2 f 农村城市化i 2 程j 没市模式创新 济生活中的作用,探讨行政区划制度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影响。第三类 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当| i 行政区划改革及其机制的研究。其中,又分为两大类别: 一类是从2 0 0 0 年开始,大中城市撤县( 市) 设区成为新时期改革的首要实践,以 谢涤湘、文吉、魏清泉、张京祥、吴缚龙等为代表进行了跟踪研究。另一类以分 期、分批扩大县级行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核心的县级 行政区域改革,即扩权强县的改革实践,以毛寿龙、蔡玉峰、汪宗明、于鸣超等 为代表,“强县、撤地、分省”成为其基本思想。 国内外研究农村城市化、设市模式的目标是明确的,思想是清晰的,任务也 是具体的,视角比较全面。西方国家的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要比我们自然和简单些, 阻力要少一些,因为其历史、文化、经济的不同,其成本也要低。他们的发展模 式、动力机制和所遇到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农村城市化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国内的研究正因为吸取了国外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优秀的研究成果,发展是相当 地迅速。正由于研究扎实,准备充分,为农村城市化的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 支持,我国的农村城市化水平也是提高得非常快。当然,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 地区差异性大,农村城市化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进一步加 大调查研究的力度,要在现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为农村城市化提 供理论支撑。 同样,市制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国外关于市制问题研究的优秀成果可以采 用拿来主义的办法用于国内,取长补短。总的来讲,国内市制的研究角度比较多, 关注点比较独特,有的已经取得成效,但如何站在经济一体化的层面上来看待市 制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看待市制问题,还须多方努力探讨, 这正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1 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 首先从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和设市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中探寻两者的密切联 系,然后分析了三种设市模式的利弊,指出目前的设市模式是现阶段农村城市化 在市制上的具体体现,结合今后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完善现有设市模 式的必要性及相关措施,并对今后市制改革提出了初步设想,认为“县辖设市” 是比较好的模式。 其次,站在今后2 0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农村城市化与市制改 革:( 1 ) 农村城市化的深入推进是不可阻挡的,市制改革要与之相适应。( 2 ) 市 制改革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并能勇于实践。 从农村城市化、设市模式的现状分析入手,利用两者的密切联系,达到不断 完善现有设市模式,不断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目的,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宗旨所在。 4 公共管理顶 学位论文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研究方法。 ( 1 )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农村城市化、市制改革现状的 分析,从中揭示出两者关系的紧密性,从有关理论角度论述市制改革的重要性及 相关措施。 ( 2 )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论文对三种设市模式的利弊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 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 农村城市化进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一种经济现象,而设市 模式实质是一种行政手段,它伴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全过程。目前的一些研究仍将 两者视为彼此分开与孤立的,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农村城市化与行政手段的设市 模式之间,有着某种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寻找它们之 间的这种关系,不仅可以丰富公共管理相关理论,也能指导市制改革和农村城市 化。 目前比较公认的三种设市模式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发 挥了重大作用。然而这三种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放在当前经济一体化的背景 下考察农村城市化进程,从中不断丰富现有的设市模式,而且还对新的设市模式 j 县辖设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5 第2 章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与市镇建制 农村城市化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作为一种行 政制度的市镇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 建筑。通过分析农村城市化与市镇建制的现状和途径,把握好两者的密切联系, 顺利地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完善设市模式。 2 1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及现状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及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2 1 1 农村城市化的意义 l 、农村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地区小城镇的发展 农村城市化的突出意义表现在小城镇的建设上,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 市化的典型特点。可以说,小城镇的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吸引农村劳动力,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 三产业上。小城镇建设将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为小城镇是生产 加工和自然资源结合最密切,供需城市最方便、最经济的场所,能够做到乡镇企 业加工与农副产品种养规模相结合,资源量与乡镇工业加工规模和生产品种相结 合,从而使乡镇企业发展更具有生命力。小城镇也是农村商品流通的基地,将促 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 获得了迅速发展。到2 0 0 0 年底,全国小城镇( 即各县城的城关镇和建制镇) 已达 2 0 3 万个,比1 9 7 8 年( 2 1 7 3 个) 增加了近l o 倍,建制镇的数量已占乡镇总数的 4 6 7 ,其中有1 4 个省市区的建制镇比重超过5 0 ( 上海9 8 3 ,广东9 7 9 ,广 西5 4 7 ,海南6 6 6 ,福建6 3 1 ,山东6 8 3 ,浙江5 6 3 ,江苏8 1 6 ,安 徽5 2 6 ,湖北6 4 9 ,吉林5 3 6 ,辽宁5 8 5 北京6 6 2 ,天津5 3 8 ) 1 1 1 。 1 9 9 9 年底,全国建制镇( 不包括县及县级市城关镇) 镇区人口户数为2 5 7 9 万户, 占全国乡村总户数的1 1 6 ;人口为9 1 1 3 万人,占全国乡村总人口的1 0 2 【2 1 小 城镇的发展经过三个高峰时期:一是1 9 8 4 1 9 8 6 年的“撤社建乡”时期,当时由于修 改了建制镇的标准,因而这三年增加了7 7 5 0 个建制镇。二是1 9 9 2 1 9 9 4 年乡镇“撤、 扩、并”时期,该3 年也增加了4 2 4 7 个建制镇,这6 年里建制总数增加了1 1 9 9 7 【1 1 国家统计局编:2 0 0 l 中国发展的报告一中国的“九五” ,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i ,3 0 4 【2 】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l ,7 6 登共篱理簸j :掌敦论文 个,平均每颦增加1 9 9 8 个,相当予1 9 7 9 1 9 9 9 年净增加数的7 1 。1 9 7 9 攀全国 建制镇为2 8 5 1 个,1 9 8 6 年帮达到9 7 5 5 个,1 9 9 0 达到n 3 9 2 个,1 9 9 5 年达到1 7 8 2 s 个,2 0 0 0 年则达到2 0 3 1 2 个【2 l 。三是2 0 0 1 年到现在是新一轮乡镇撤弗时期。经过 撤并,虱现在全国现有乡镇数为4 1 6 3 6 个,镶建铡达到1 9 5 2 2 个,乡( 含民族乡) 建制数1 5 9 5 1 个,街道6 1 5 2 个,全国现有2 0 个省市的镇建制超过多建制( 具体 情况嚣表2 1 ) 。 液2 1 我国镇建制超过多建制数的2 0 个省市情况一览袭 痔号省市名称建翻镇数磊建铜乡数爱琵族乡数嚣街道数蜀 1北京市1 4 2 3 6 351 3 1 2 天津素 1 2 0l g2l o l 3 辽宁省 6 0 22 9 97 75 5 0 茸 吉辕省 毒2 61 艿92 92 5 4 5黑龙江省 4 7 03 8 05 8 3 6 s 6 上海枣 1 0 s3o1 0 3 7 江苏省 1 0 1 91 0 9l2 8 l 8活技省7 5 2毒6 l1 42 9 s 9 安徽省 9 4 84 9 892 4 1 l 福建誊 5 9 33 l s1 6 7 1 1 江两省7 7 36 4 77 1 2 3 1 2 出寒害 l l 舛 6l4 6 0 1 3 湖北省 7 3 32 0 l92 7 7 1 4灏瘩省1 0 8 99 9 0 钌2 3 3 1 5广东省1 1 4 5 474 2 9 1 6 广珏蠹治区 6 9 93 6 95 81 0 5 1 7 海南省 1 8 02 0o1 8 1 8重痰市6 0 83 5 3 s 1 1 2 1 9 陕西省 9 1 76 8 001 4 8 2 0 宁夏巍治区 9 49 3o4 2 注:以上资料根据2 0 0 5 年巾国统计年鉴、中国县市政区改革乎册等瓷料整理。 2 、农树城市化的发展为转移和吸纳农树剩余劳动力剑逡了条件 农村城市亿酌发展,通过市场机制集聚各生产凝素,嗣时也吸纳了大餐的农 【l 】朱守银;中国农村城市镇化进程中的改革闯题研究,经济研究参与,2 0 0 1 年第6 期 f 2 】戴均良:中国城市化的回顾与思考【m 1 - 中国方域( 行政区划与地名) ,1 9 9 9 年第4 期 7 村剩余劳动力。具体表现在:一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小城镇数量多、分布面广,大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经济和人 口聚集的功能,具有一定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的还有较高水平的服务设施。 小城镇具有略逊于大中城市而优于农村的生活服务设施、文化设施;小城镇就业 门类多、范围广;小城镇具有比大城市更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小城镇交通不 拥挤,有较完善的社会环境。小城镇既有现代文化、较好的生活环境,又有更多 的自我实现机会,必然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吸引力。目前我国小城镇入口规 模普遍较小,颇有发展的余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将逐渐加强,可以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成为我 国农村城市化的前沿阵地。二是使得城镇人口大幅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 9 9 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字,到1 9 9 9 年全国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 0 4 , 与1 9 7 8 年相比,2 0 年间上升了1 3 2 个百分点,年均上升o 6 6 个百分点,上升速 度相当于1 9 7 8 年前年均速度的两倍多。这些数据中还不包括长期流动于城乡之间 的7 0 0 0 - 8 0 0 0 万的打工族农民。如果把这部分人计算进城市人口,中国城市人口比 重实际在3 5 以上l l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城市化水平上升一个百分点就意 味着增加上千万的城市人口1 9 9 8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尽管只有3 0 4 。但城市人 口数量有3 7 9 4 2 万人,相当于英、法、德、意、日5 个国家城乡人口的总和。这 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虽然都在8 0 左右,但城市人口绝对数都只有几千万人,最 多的是日本,但也没有超过1 个亿。美国是中国以外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绝 对数也只有2 个亿。所以,中国虽然不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但却是 世界城市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2 0 年来中国新增城市人口2 0 6 9 7 万人,比1 9 7 8 年 的城市人口翻了一番多,相当于增加了英、法、意、加、澳5 个国家的人口【2 】。所 以,从城市人口增加的总量看,2 0 年来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巨大成就更为突出。 3 、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使城乡相互隔离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城乡差别日益缩小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分割和隔离的体制逐渐被 打破,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多,城乡商品流 通关系和市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城乡分治的格局逐渐被“市管县”的体制所取代, 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某种融合的态势,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改革,使城市居 民所享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优越性”不断减少,城市居民的经济待遇差别明显缩 小,城市户口的“含金量”下降,户籍制度的约束力降低,市民和农民在社会身份上 的差别不再像改革前那么突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里人 和“乡下人”的界限 已经开始模糊,甚至农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已经赶上乃至超过城市,出现了 城里人向乡下流动的现象。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农民在收入水平、消费 【l 】戴均良:中国城市化的回顾与思考【m 】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 。1 9 9 9 年第4 期 【2 】戴均良:中国城市化的回顾与思考【m 】中国方域( 行政区划与地名) ) ,1 9 9 9 年第4 期 8 公共管理硕i 。学位论文 水平、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福利保障等方面都已经都市化了 2 1 2 农村城市化的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 1 ) 1 9 7 8 年一1 9 8 4 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的农村城市化 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质,“先进后建”的特征较为明显,表现在:大 约有2 0 0 0 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进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 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 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了大量城镇暂住人口;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 镇的发展;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账,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 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 9 7 8 年的1 7 9 2 ,提高到 1 9 8 4 年的2 3 o l ,年均提高o 8 5 个百分点【” ( 2 ) 1 9 8 5 年一1 9 9 1 年,由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市改革双重力量推动的农村 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量的小城镇涌现,特别是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 的新兴小城镇 ( 3 ) 1 9 9 2 年现在,是农村城市化全面推进的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城市建 设、小城镇的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动力。城市化率由1 9 9 2 年的 2 7 6 3 提高到2 0 0 4 年的3 0 4 2 。其中,仅1 9 9 5 年底与1 9 9 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 4 6 7 个增加到6 4 0 个,建制镇则从1 2 0 0 0 个增加到1 6 0 0 0 个【2 i ,大中小城镇建设投 资的大幅度扩张,已经成为现在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之所以推进较快,主要是我们对农村城市化 政策不断进行调整:我国逐步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方针。1 9 7 8 年,在 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 择的最佳城市化政策。农村城市化开始由压制转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 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1 9 8 0 年,在当时 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 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为了贯彻上 述政策,开始实行“市管县”体制。1 9 8 3 1 9 9 8 年底,共有1 0 0 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 市,仅1 9 8 3 1 9 8 5 年3 年里,就增加地级市5 0 个眈1 9 8 3 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 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 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1 9 8 4 1 9 8 6 年开始“撤社建乡”, 1 9 8 6 年国家修改“县改设市”标准后,县级市增加较快,从1 9 8 6 1 9 9 6 年的1 1 年里, 【l 】朱守银: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与 2 0 0 1 年第6 期 【2 】国家统计局编:2 0 0 i 中国发展报告 ,3 4 0 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1 【3 侏守银: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与 2 0 0 1 年第6 期 9 县级市净增加2 8 6 个。1 9 9 3 年l o 月,全国村镇建设会议确立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 点的方针。1 9 9 8 年l o 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 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 个大战略”。2 0 0 0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 干意见,适时引导小城镇发展应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 重要任务。 表2 21 9 9 5 - 2 0 0 0 年农村城市化水平统计表( 单位:万人) 年份全国总人口乡村人口城镇人口 城市化水平( ) 1 9 9 51 2 1 1 2 l8 5 9 4 73 5 1 7 42 9 0 4 1 9 9 61 2 2 3 8 98 6 4 3 9 3 5 9 5 02 9 3 7 1 9 9 71 2 3 6 4 68 6 6 3 73 6 9 8 92 9 9 2 1 9 9 81 2 4 8 1 08 6 8 6 83 7 9 4 2 3 0 4 0 1 9 9 91 2 5 9 0 98 7 0 t 73 8 8 9 23 0 8 9 2 0 0 01 2 6 5 8 38 0 7 3 94 5 8 4 43 6 2 2 说明:2 0 0 0 年的城镇人口数量是按照国家统计局1 9 9 9 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 规定( 试行) 计算的可参见周一星、于海波: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城镇化水平的初步分 析) ,管理世界 2 0 0 1 年第5 期 另一方面,由过去实行城乡分离、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 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2 0 0 1 年5 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 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标志着小城镇己经废除了城乡分离制 度,有的地方甚至采取了鼓励农民到小城镇居住和创业的政策,小城镇的发展是 农村城市化的生力军。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城市化的政策变化,一直是以小城镇 建设为主导的方针,城乡分隔的制度已打破,农村城市化增长的空间日益加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当前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做出一个基本判断: ( 1 ) 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仍属于低度化的国家。2 0 0 0 年,中国的农村城市化 率为3 6 ,即在全部人口只有i 3 的入居住在城镇地区。丽“城镇地区”实际上包括 了全国所有的6 0 0 多个城市和2 万余个镇。在我国,建制镇的规模平均不到l 万 人,也就是说,在中国现在约4 亿多的城镇人口中,有近2 亿人住在“镇”上,真正 的城市人口只有2 亿多人,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比率住在“镇”上的居民,其基本生 活条件和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更接近于农村。就算我们把城市人口、镇人口都加在 一起,拿这个l ,3 的比重和世界上其他与中国基本处于同等人均收入的国家进行比 较,那么根据世界各国1 9 9 9 年的数据,我国的农村城市化水平低于这些国家的平 均水平1 2 个百分点。如果我们用购买力评价来计算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 距就更大了因为我国按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g d p 水平更高,与同等人均g d p l o 公共管理顶j 。学位论丈 水平的其他国家相比,我们低2 1 个百分点l l l 。也就是说,我国在现在这个发展阶 段上与世界绝大多数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城市化率要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 2 ) 农村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掘世界银行专家分析,1 9 9 7 年我国实际城镇 化水平( 3 2 ) 要比名义上的城镇化水平( 3 0 ) 高出两个百分点。根据城市化偏 离系数公式u f p u l 初步计算,1 9 5 2 1 9 7 8 年,我国农村城市化偏离系数为o 5 6 , 人口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进程。1 9 7 8 1 9 8 2 年,我国城市 化偏离系数为0 3 4 ;1 9 7 8 1 9 9 0 年偏离系数分别为o 2 4 、o 5 0 ;1 9 9 1 1 9 9 7 年偏离系 数为o 6 5 【2 j 。这说明,除改革开改初期人口城市化速度曾超过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 速度外,其他分类计算阶段,人口城镇速度都低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程度,而且 近l o 年以来城市化滞后的现象更加严重。 ( 3 ) 我国处于农村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近年来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看,我国农村城市化呈现稳定、快 速发展的趋势。一是城镇人口不断增长。1 9 7 8 年我国城镇人口1 7 2 4 5 万人,比1 9 4 9 年增加1 1 4 8 0 万人;2 0 0 0 年城镇人口增加到4 5 5 9 4 万人,城市的数量已由1 9 7 8 年 的1 9 2 个增加到6 5 6 个,2 2 年问增加了4 6 4 个建制镇由2 1 7 3 个增加至2 0 0 0 0 个, 2 2 年间增加了1 7 8 2 7 个。二是城镇区域不断扩大。据有关资料统计,1 9 8 4 1 9 9 6 年,全国1 9 5 个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重由7 6 上升到1 8 ,年 均上升o 8 6 个百分点。三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 9 7 8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 1 7 9 2 ,到2 0 0 0 年已增至3 6 0 9 ,2 2 年问增加了1 8 1 7 个百分点。四是城市综合 实力迅速增强。1 9 9 7 年,我国2 2 6 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中,g d p 超过2 0 0 亿的有3 4 个,人均g d p 超过l 万元的有1 0 9 个另外,1 9 8 8 1 9 9 8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平 均增幅达1 9 3 ,占g d p 的比重也从2 8 6 上升到3 7 2 蚶3 1 。 第二,从城市化发展水平看,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一是根据 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当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 0 时,这个国家城市化 发展就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也就是说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二是1 9 9 5 年以 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并超过3 0 这个分界线,1 9 9 5 2 0 0 0 年6 年间,我国平 均城市化率超过3 0 ,达到3 1 0 1 ,这一发展速度已符合了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 规律,处在诺瑟姆曲线的中期阶段上。三是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这种城市化水 平测算公式,对2 0 0 0 - 2 0 5 0 年若干年份中国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都在3 0 以上,其中最低为3 0 ,最高为4 0 ,平均水平为3 4 9 。四是我国第五次人口 普查的统计,2 0 0 0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比1 9 9 0 年( 2 6 2 3 ) 提高了9 8 6 个百分点, 【1 1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现化代【m 1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5 ,2 5 i - 2 6 7 【2 】崔功豪中国城镇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2 ,7 6 8 3 【3 】赵子涛、王波对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基本判断,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 2 0 0 5 年第3 期 桁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与设市模式刨新 达到3 6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钻石贴画社团课件
- Unit 2 My friends (Period 1) 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知识产权诉讼培训课程课件
- 钻井现场井控培训课件
- 美发教学基本功培训课件
- 知识产权宣传培训要点课件
- 知识产权审核员培训课件
- 知识产权培训课程策划课件
- 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业市场渠道与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应用与政策协同发展报告
- 《无人机介绍》课件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 《压力容器安装教程》课件
- 住培培训手册填写指导
- 2023年山东水发集团有限公司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变压器火灾事故报告
- 带式输送机试运行方案方案
- 2025年超细铜粉市场规模分析
- 构建专家委员会的初步方案
- DB37-T 5317-2025《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
- 装修公司全包装修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