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保障专业论文)失业保险对就业的作用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摘摘 要要 失业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但它的存在,又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证。失业保险制度作为一项特殊的福利制度安排,其主要功能是保证失 业者的基本生活,以促进失业者再就业。但失业保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就业的 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首先探讨了就业与失业的相关概念,以及内在联系;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失业保险对就业多方面的影响,并引用德 国失业保险调整的实例指出:失业保险在早期对就业有正面的影响,但是由于失业 保险自身福利机制特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就业也带来了消极的作用,并逐渐演 变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改革失业保险制度使其发挥对就业的积极作 用,避免消极作用是失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本文的最后,针对我国面临的巨大的失业问题和剧烈的就业压力,分析了我 国失业保险制度在就业方面的不足,指出了发挥失业保险对就业的积极作用,是我 国失业保险制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失业 失业保险 就业作用 对策 iii abstract the unemployment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function, but its existence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 der seriously .therefore, building and perfecting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s ar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and chinas long - term stability.the un- 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which is a special welfare system arrangement, guarantees the basic life of unemployment and promote taking up employment again. but the system is a double - edged sword, when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is applied in our ev- eryday life. it effects the employment not only positively but also negatively. this essay, which us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 research, discusses the relateconcepts of employment and unemployed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at first. next, it points out that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effects the employment largely by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heories and gives a concludition that the unemployment insur- ance plays an active role to the employment in the early stage by quoting the german une- mployment insurance adjustion for example.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emp- loyment insurance welfare mechanism, the system operation also plays a negative role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it becomes the main strength holding back ecomomic developme- nt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reforming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is to make it play an active role and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 which is the basic of sustainable develo- pment of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t last, according that our country faces a huge unemployed problem and drasting e- mployment pressures , it analyzes the shortages of our countrys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the aspects of employment , and points out that making the employment play an active role to th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our countrys unempl- oy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unemployment unemployment insurance employment function countermeasure i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导论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的作用,历年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适宜的失业保险 制度既能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又能对就业发挥积极作用。从西方各国建立失 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来看,失业保险对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功不可没。伴随 着上个世纪 70 年代西方各国陷入“滞胀”危机,西方国家的“福利病”开始显现, 失业保险支付的高水平、长期闲等成为影响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货币学派、供给 学派等自由主义学派的观点开始大行其道,改革失业保险制度使其能够发挥对就业 的促进作用已成为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 如何认识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具体作用,使其既能够作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 “稳定器”和“安全网” ,又能促进就业水平的增长呢?笔者认为这里没有唯一的答 案,一项制度的安排需要与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伦理道德等因素相联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发展已步入产业结构剧烈调 整时期,劳动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镇失业问题日益严峻。据中国统计 摘要(2005)的数据显示, 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就由 1992 年的 363.9 万人增加到 2004 年的 827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也由 2.3%上升到 4.2%。而我国实际的失业形势更 加严峻,据有关方面估计,城镇实际失业率已达到 9%左右。失业与就业问题已成 为困扰各级政府的重大难题,许多经济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部分就集中在失业与就 业等相关领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隐患,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阻碍改革进 程的重要因素。这样严峻的背景对我国成立时间并不长的失业保险制度提出了挑 战,如何才能使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中,能够逐渐应对巨大的就业压 力?如何才能避免走西方国家的“弯路” ,使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更多的发挥对就 业的积极作用呢? 本文拟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对失业保险对就业的具体作用进行初步探 2 讨,以期能为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的建立和完善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1.2 相关研究的状况相关研究的状况 国内关于失业保险对就业作用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论 述: 一、关于失业与就业的基本理论方面,袁志刚(1997) 失业经济学 、袁志刚、 陆铭(1998) 隐性失业论从经济学角度对失业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杨宜 勇等(2000)研究了就业理论、就业现实与未来、失业测度与治理等问题;厉以宁、 吴世泰(1988)专门分析了历史上西方不同学派对就业问题的阐释; 二、关于中国的就业和失业问题方面,杨宜勇(1997、2002)对中国的失业 状况和就业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莫荣(1998)研究了中国的就业背景和就业难点 及其相应对策;汪大海(1999) 、夏积智等(1991) 、辜胜阻、陈银娥等(1999)对 中国的失业问题、体制改革和市场机制问题、再就业工程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罗 润东(2000) 、李强等(2001)对中国城市下岗失业及其治理、就业服务体系问题 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胡鞍钢等(2002) 、程连升(2002)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就业政策或反失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估与研究;邓大松、方晓梅等 (2002)则对中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成因以及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展望等做出了论述; 蒋选(2004)主要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针对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进行了详尽的 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关于具体研究失业保险方面,相关的著作较少,主要有杨伟民(2000)论 述了失业保险与充分就业、经济保障的关系,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与支付, 失业保险制度等问题;吕学静(2000) 各国失业保险与就业论述了西方各国的 失业现状、发展趋和各国失业保险与就业具体情况等;其他主要有中国社科院刘惠 林(2003)硕士论文失业保险的市场失灵与效率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文 涛(2002)硕士论文失业保险制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张际舫(2004)硕士论文试 3 析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东北师范大学刘玉侠(2003)硕士论文我国现阶段失业 保险问题研究等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研究国内的,还是研究国外的,都存在共 同的缺憾,要么就是专门研究失业保险问题,要么就是专门研究就业问题。即使研 究失业保险与就业作用方面的专著,也只是单纯研究了失业保险的就业促进功能, 关于失业保险对就业的具体作用,没有能够给出中肯的结论。 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将以就业与失业保险的内涵与外延为起点,收集大量的 文献资料、数据,同时运用相关理论工具,以分析失业保险对就业具体作用为过程, 联系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现状进行探讨,以提出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 为终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创新点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创新点 本研究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笔者查阅了有关国内外相关失业理论中与失业保 险因素有关的文献,同时翻阅了有关经济发展与劳动力配置等相关理论的经典著 作,尝试分析失业保险对就业方面的具体作用,并探讨了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在改 革和完善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本文重点是探讨失业保险对就业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论证失业保险制 度对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 消极影响。另外,本文还通过介绍德国失业保险的调整,论证了失业保险制度在构 建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应该妥善处理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失 业保险制度本身良性运转的基础,也是解决居高不下失业率的保证,符合经济社会 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创新点是从多个角度探讨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方面的影响,从而就失业 保险制度对就业的作用方面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评价。 4 2 失业保险对就业作用的相关概念分析失业保险对就业作用的相关概念分析 2.1 就业的内涵与外延就业的内涵与外延 2.1.1 就业是现代社会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就业是现代社会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 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已成为人性中最基本的需 求,是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体现。早在 19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 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又进 一步的补充,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形态 的形成,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成为商品,并且可以自由的按市场价格出卖,与此同时, 大量人口集中于城市之中,城市成为大工业中心,主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经 由大机器工业生产和制造,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就业现象产生了。就业人口也伴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稳固增长(见表 1-1) ,就业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人类的主要生存 方式。 表 1-1 各国的就业人数,1970-1998 年(千人,年中值) 187019131950197319901998 法国178001937319663214342263222693 德国161843033328745354873680836094 丹麦82012771978242626722693 瑞典192326023422387944653979 英国131571988422400250762694227121 澳大利亚63019433459583879388652 加拿大12663014503088431324414386 美国14720388216165186838120960132953 日本186842575135683525906249065141 资源来源:节选自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 世界经济千年史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3,第 342 页。 (1)就业能够提供物质保证,是人类谋生的手段。就业是人们通过劳动获取 5 收入以维持对基本生活的消费支出,使自己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保证劳动者自身 生存及其延续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在现代社会中,就业是对人类生存最好的保障, 使人们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易陷入贫困。 (2)就业是劳动者自我发展实现的条件。就业是将个人纳入社会关系而成为 社会人,是使劳动者随着人类社会整体进步而得到不断升华的基本条件。人力资本 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作中所得到的经验和能力。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个人的 思想道德、体力、智力、技能水平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离开了就业岗位,劳动 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就会不断折旧甚至丧失,从而丧失劳动者自我发展的条件。 (3)就业是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条件。人是社会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以后,还需要精神生活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业是个人借以实现自我价值的 物质手段和精神寄托,没有职业或行业的隶属,个人也就丧失了归属感。失业不仅 造成劳动者物质上的匮乏,还使劳动者在家庭和社会中失去原有的地位。有劳动能 力的人长期得不到安置,导致失业人员信心和心态的变化,有些人因意志消沉、悲 观失望,甚至会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这不仅是对劳动力的极大浪费,而且会严重 影响社会稳定。人们已经发现,高失业率常常与高离婚率及高犯罪率联系在一起。 2.1.2 关于就业与失业界定关于就业与失业界定 就业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个人得到的以特定的方式参与劳动,从而使 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获得满足的社会机会。失业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作为就 业这种社会形式的衍生物而存在的,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劳动年龄内, 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没有以特定的方式参与社会劳动,从而缺乏使自己的物 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获得满足的最主要的社会机会。一般来说,当劳动力成为独立的 商品时,劳动者获得了以工资为报酬的劳动机会就成为就业者,而希望获得而没能 获得以工资为报酬的劳动机会的人就成为失业者。大批失业者涌向社会时,失业现 象就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失业也是劳动者持续就业过程中的一种特殊阶段。 具体为:在现代经济社会,劳动者的就业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失业反映了经济发 展过程中对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要求,失业过程也是劳动者更新素质的必要条件。 6 (1)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的界定是: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 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我国对就业的界定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社 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一般来说,对就业的界定包括三方面内容: 就业必须达到劳动年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 1660 周岁作为劳动年龄的 分界线。我国的法定劳动年龄为男性 16 周岁60 周岁,女性为 16 周岁到 55 周岁; 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 就业者必须是从事某种有收入的社会劳动。在传统的经济学上,以是否获得 收入为基准而区分就业与余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家庭主妇从事家务劳动被认 定为不是就业,而保姆所从事的基本相同的劳动却因其与收入直接联系在一起,被 认定为就业。同理,无报酬的公益劳动或义务劳动也不属于就业。 (2)失业 失业是相对就业而言的。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一般概念,它是指由符合就业年龄, 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因失去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而形成以种种方式寻 找工作的劳动人口相对工作岗位过剩的社会经济现象1。 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作了如下界定: 没有工作,即未被雇用也未自谋职业者; 目前可以工作,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 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 者。 参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失业标准和联系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将失业人员定义 为:在 16 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未从事有收入劳动,当前有就业可能 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职位的人员。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失业主体即失业者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必须 符合就业年龄,即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只有处于劳动年龄的就业者才谈得上失 7 业。二是有劳动能力。所谓有劳动能力,是指失业人员具有从事正常社会劳动的行 为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人员,若不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也不视为失业人员, 如精神病人、完全伤残不能从事任何社会性劳动的人员等。三是愿意工作,即失业 人员有工作要求,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尚未实现就业。对那些目前虽无工作,但没 有工作要求的人不能视为失业人员。这部分人自愿放弃就业权利,已经退出劳动力 的队伍,不属于劳动力,也就不存在失业问题。四是没有工作,即目前不在有报酬 的职业或自营职业中,既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谋职业。当然,那些由于疾病、事故、 劳动争议、故障等原因而临时停工的有职业者不在此列。凡是不同时具备以上条件 者,如企业冗员等都不应计算为失业者。 失业者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失业的原在职人员,包括:被企业终 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企业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 员;主动辞去原单位工作尚未找到工作人员以及符合失业定义的其他人员等。另 一部分是社会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在未从事职业之前暂时失去生计来源,主要指 16 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工作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2.2 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以失业现象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条件,是国家以立法形 式集中建立保险基金,对因失业暂时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经济保障的制度。该制 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治理失业问题的被动措施,更多的体现出 一种事后补救制度。从宏观层面上讲,作为国家制度安排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一定程 度上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等作用。从微观层 面上讲,失业保险制度能够满足个人收入的平稳分布,保证其生存权、提高个人的 就业能力、满足个人自尊心的作用。 2.2.1 失业保险的构成要素失业保险的构成要素 (1)覆盖范围。根据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各个国家的情况,失业保险制度 并不一定将全部人员都作为失业保险的对象,而是有选择性和排他性。 8 (2)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即失业保险制度需明确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方式,包括指明确基金的来源。一般而言,失业保险是由雇主、雇员和国家三方承 担,也有的由其中的两方承担,至于提供资金的数量和比例,则是受不同的国家的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另外,在失业保险制度中还需明确基金的缴纳渠 道、手续、核查方式等。如果雇主、雇员在缴纳失业保险金的同时能够享受一定的 税收优惠,也应该在失业保险制度中作出明确的规定。 (3)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即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是:失业者必须是非 自愿失业,失业后到指定机构进行了登记。另外,还有的国家规定了纳费年限、享 受失业保险金的资格条件等要求。 (4)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水平。由于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类别, 不同于社会救济与商业保险。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够只以失业者或其 原雇主为其缴纳的保险金数量为依据。制度的设计必须既能够满足失业者的基本生 活水平,又不能防碍其再就业。同时还要考虑到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目标。 (5)失业保险的给付时间。失业保险制度是以因各种原因暂时失去工作的劳 动者为对象,其给付不同于养老保险金的给付和因工伤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工伤 保险金的给付,其给付时间不是无期限的,必须结合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 素,以促进其实现再就业为目的。 (6)失业保险金基金的管理。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除了前面提及的基金的筹 集和给付以外,由于失业保险制度是一项反经济循环的制度设计,当经济处于繁荣 时期,失业较少时,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大于支出,这时失业保险基金会形成一定 的余额,对这些余额的保值、增值也是失业保险基金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 失业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失业现象将会愈加严重,保证失业保险金的支付能力, 不仅是制度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政治稳定的保证。 (7)失业保险的组织管理。为了使失业保险制度的各项规定得以贯彻落实, 失业保险制度必须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在失业保险制度中对机构的设置也要作 出明确的规定。主要内容有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设置,中央政府与地 方政府的职责划分,分散失业风险的范围等。2 9 2.2.2 失业保险的特征失业保险的特征 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既具有社会保险的共性,又具有 特殊性。失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特征是: (1)强制性 目前实施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地区中绝大多数是采用的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即国家通过颁布有关法律,对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资金来源、待遇标准、资格条 件、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以及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出规定,以国家法律和行政的强制力 保证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企业和雇员参加失业保险并交纳保险费是建立在国家法 律强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根据企业的雇员自身的愿望。 (2)互济性 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在一个大范围内进行,遵循“大数法则” ,使社会上分布 不均的失业风险在一个足够大的范围内进行分散。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国家、集体、 个人共同承担风险。对于交纳失业保险费的广大劳动者和众多企业而言,每次享受 失业保险金的只是失业的少数人。这体现了劳动者之间的互助互济。 (3) 社会性 失业保险是由国家即整个社会的代表举办的,其目的在于保障整个社会的劳动 者在遭受失业风险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并通过有利于促使失业者重 新就业的有关规定,为其尽快就业创造条件,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 行,促使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4)福利性 失业保险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其制度遵循有利于低收入劳动者的原则,同时 在劳动者丧失收入的情况下,提供物质帮助。国家实行失业保险,并非以盈利为目 的,这一点是与商业保险的本质区别。失业保险实行税收免除,并且一般国家会在 适当情况下对失业保险基金给予帮助。这体现了失业保险的福利性。另一方面,由 于失业保险所保障的对象并非丧失劳动能力(与工伤、养老、医疗保险的对象有区 别) ,因而就具有保障失业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水平和促进失业者就业的双重目 的。失业保险的制度规定应与就业政策密切配合,并有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如失 10 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不宜太高;失业保险金应为短期待遇;明确失业保险金领取资 格条件等。 2.2.3 失业保险的功能失业保险的功能 一项制度的功能是指该制度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失业保 制度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维持劳动力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失业保险为失业者定期发放失业保险 金,从而使失业者及供养人口的生活得到保障,并为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缓冲 时间。这样就可以使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劳动力及供养的人口不会因家庭主要劳动 力的失业而停止其自身能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2)为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因为有了失业保险制度,劳动者 在寻找新的就业岗位时就有了经济保障,免除了后顾之忧,使其可以尽可能地寻找 与自己的能力、兴趣相符合的劳动岗位。这将有助于分发挥劳动者的能力和潜能, 也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率。 (3)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劳 动者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的能力、素质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跟 不上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失业保险使失业者在失业期间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素质水平。 (4)为提高效率创造了外部环境。对于企业来说,要根据效率原则决定用工 的多少,在很多情况下“减人”是为了“增效” 。如果没有失业保险,企业的裁员 就会受到来自雇员、工会、政府的压力。同时,从以上三个功能的角度来看,失业 保险也会在宏观层面上提高经济效率。 (5)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由于失业保险金的筹集和发放具有 反经济循环的作用,因而减轻了经济波动的剧烈程度。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者提供 了必要的经济保障,一方面有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在经济衰退时期维持了一定 量的消费需求,因而也有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有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起到了社会“稳压器”的作用。 11 一般认为,失业保险的基本功能只有两个:生活保障和促进再就业,其他功能 者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3。 2.3 就业是失业保险存在的基础就业是失业保险存在的基础 2.3.1 失业保险是大规模就业的产物失业保险是大规模就业的产物 18 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使社会化大生产取代手工作坊,大规模就业开始出现。 大规模就业使人们离开土地和家庭走向社会,这就使原有的主从保障和家庭保障在 不同程度上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工业化时代,由于劳动方式的转变和机械化 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工伤、事故、疾患、失业、老龄等时 有发生,原有的家庭保障不足以抵御大工业带来的这些社会风险,因而产生了社会 分担社会风险的需求,这是失业保险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出现大规模就业之前,那些附属于封建领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的生活 资料是可以由主人任意压低的,甚至可以影响劳动者的生存条件,自然就缺少保证 劳动者基本生存条件的意识,大规模的就业首先产生了保障劳动者基本生存权的意 识,这是失业保险产生的意识基础。 当失去生产资料、拥有劳动自由的劳动者涌向城市产生大规模的就业现象时, 劳动者由个体变为群体。失业是厂商追逐高额利润的产物,大规模就业群体能够以 互助方式来分散和缓解失业风险,如英国的“友谊社” 、德国的“劳动者福利中心” 和法国的“互济会”等,这些是失业保险产生的组织基础。 因此,失业保险是大规模就业的产物。 2.3.2 失业保险资金来源于就业创造的价值失业保险资金来源于就业创造的价值 从分配角度分析,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部分,要通过工资和收 入方式分配给劳动者,其中失业保险费用支出包含在劳动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 中。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 国内生产总值是工资、利润、租金和利息等形式的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美国 经济和统计学家柯布(cobb)和道格拉斯(douglas)在 30 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 12 “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原理。他们首先在一级分配层次上,把国内生产 总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而创造的总价值,相当于马克思所 指的可变资本创造的总价值,要通过劳动收入的形式分配给劳动者,其中包括工资、 社会福利收入和其他收入方式;另一部分是由资本投入而创造的价值,相当于马克 思所指的不变资本所创造的总价值,通过财产收入的形式进行分配。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在社会技术水平为 a 的条件下,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对于总产量的 作用和影响关系的总量生产函数公式: y=alak(1-a) 公式中,y 代表总产量;l 代表劳动投入量;k 代表资本投入量;a 代表技术水平; a 、(1-a)分别代表产出相对于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弹性。 在对 20 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的历史统计资源进行充分研究以后,推算也 a =3/4 , (1-a)=1/4。也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总产量中,劳动生产要素投入贡献为 75%,资本 生产要素的贡献为 25%。由总量生产函数原理可进一步推知,劳动生产要素收入在 国民收入中的合理分配比例应该是 75%。 因此,就业作为劳动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就业收入占整个 gdp 中的 75%。 因此,失业保险金理应来源于劳动者劳动要素投放所创造的总产值除掉各类资本费 用后的部分。 2.3.3 就业水平是失业保险基金的关键就业水平是失业保险基金的关键 失业保险基金来源于就业人口的在职收入。由于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 人口是相对固定的,增加就业人口则意味着失业保险受付人口的减少,能够减轻其 支付压力,增加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即当经济繁荣时,就业水平提高,交纳失业 保险费用的人数增加,受付人数减少,从而有利于失业保险的积累和增值。反之, 当经济萧条,就业水平降低时,交纳失业保险费用的人数减少,领取的人数增多, 同时由于经济萧条,基金的保值增值困难,因此,失业保险基金会面临支付危机。 另外,就业水平的提高影响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为失业保险的基金来源扩宽渠 道。当就业水平提高时,就业人数相应增加,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也会相应扩大,为 13 失业保险基金来源扩大了范围,有利于实现失业保险的互助共济原则和制度本身的 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一国的就业水平是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关键。 14 3 失业保险对就业作用的探析失业保险对就业作用的探析 失业保险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完善 的失业保险制度具有增加就业的效应。失业保险制度可以刺激人们的即期消费,提 高边际消费率,增加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并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合理运行,从而促进 经济增长,进而增加就业;另外,失业保险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机制的 缺陷,抑制企业随意的解雇行为,并为失业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从而能够减少结构 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但是,在失业保险制度构成要素中,给付水平的高低,直接 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就业的影响也比较复杂。失业保险水平过低, 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难以保证,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失业保险水平过高,使政府 和企业在经济上都难以承受,失业人员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导致就业政策的低效 率,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致整个经济的低效率,失业保险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和就业 机制僵化的重要因素。 3.1 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的积极影响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失业保险对就业的积极作用,一直以来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点。失业保险逐渐 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这一制度倾向是与国际失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相一致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各国改变了以往消极被动地向失业 者提供收入补偿的传统保障方式,转向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1998 年国际劳工 组织制定了促进就业与失业保护公约和建议书 ,倡导要把失业保护措施与 就业促进结合起来,关于失业保险对就业的积极作用这一功能,西方经济学家们从 不同的角度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 3.1.1 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积极影响的理论失业保险制度对就业积极影响的理论 (1)凯恩斯主义 1929 年到 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得原来占统治地位、以市场自由 15 经济论为中心内容的新古典经济学说衰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凯恩斯宏 观经济理论是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新的里程碑,它直接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 会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在社会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凯恩斯否定萨伊定律 中“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论断,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边际 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资本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造成总需求小于总 供给,宏观经济达不到均衡,导致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无法 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基础 设施建设,包括各种公众福利设施的建设,刺激资本家投资建厂,发展生产,从而 提高资本的有效需求。在经济萧条时,失业人员增加,政府增加转移支付,通过各 种福利措施防止个人收入下降。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他 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4。以此大幅提高全社 会生活福利,包括提高工资标准和社会福利,采取“普遍福利”政策,以提高居民 的有效消费需求,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主要从政府承担社会福利责任、扩大财政支出和提高全社 会福利等有助于提高消费倾向的角度,论证了提高失业保险有利于就业增加。 (2)新剑桥学派 以凯恩斯收入分配理论为根据,主张李嘉图传统,建立一个以可观价值理论为 基础、以现代收入分配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它是二战后流行于英国的凯恩斯主义两 大分支之一。代表人物有:琼罗宾、尼卡尔多、皮斯拉法等。 新剑桥学派认为:国民收入在工资和利润之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此国家 必须采取措施,使国民收入再分配趋向合理,使个人收入趋向“均等化” ,就能保 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它坚决主张厉行政府干预来改善收入分配失调的弊端5。主要 是采用分配政策,以解决收入分配的失调,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改变收入不均的状 况,主张实行高额财产税、累进所得税,以抑制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差别过 分悬殊。由国家给予低收入者救济、补贴,逐渐减少以至消除贫困现象。通过对劳 动者的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征收高额 16 遗产税以消除天生的不平等,征收的遗产税用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国家应实行包括福利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来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悬 殊,主张给低收入者以救济,发展公共服务,增加公众的福利,使各阶层之间的收 入趋于“均等化” 。 (3)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 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大卫达维逊、 古斯塔夫卡塞尔和克努特维克塞尔。 瑞典学派开创了以国家干预进行“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的瑞典福利模 式,成为独特的“混合经济”下的“福利国家” 。瑞典学派是将“充分就业”和“收 入均等”作为社会保障的两个方面。主张依靠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节的方式 来平抑经济周期,以实现“充分就业” ,同时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 进所得税及转移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使社会各阶层、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 水平通过再分配区域均等化,从而实现收入的平等。 瑞典学派涉及的就业与失业保障的关系主要是提高福利可以增加公共开支, 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生产,因而也可以使就业增加。 3.1.2 失业保险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失业保险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失业保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带来就业的同方向变化。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能够为经济发展起到“蓄水池”的作用,能够通过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对社会的 就业容纳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1)一定程度的需求管理有利于经济周期的平衡过渡。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稳定总需求的作用是得到验证和公认的,这种稳定的作用是 通过政府税收和支出来发挥的。在通货膨胀时,税收收入倾向提高;而在通货紧缩 时,税收收入倾向降低。以此看来,作为维系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水平的失业保险制 度是稳定经济和经济周期的力量:即当收入下降时,这些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失业 人员的收入,从而保证了旺盛的消费者需求。这种收入维系制度有效的避免了严重 的经济萧条。如表 2-1 中,西欧自 1973 年以来,失业率剧增,在 1994-1998 年的平 17 均失业水平接近它的劳动力数量的 11%,高于 20 世纪 30 年代萧条时期的水平,但没 有发生类似 20 世纪 30 年代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失业保险制度所带动的消费需求的 功能可以说功不可没。 表 2-1 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 (占劳动力的比例) () 失业水平 1950-19731974-19831984-19931993-1998 比利时 3.08.28.89.7 芬兰1.74.76.914.2 法国2.05.710.012.1 德国2.54.16.29.0 意大利5.57.29.311.9 荷兰2.27.37.35.9 挪威1.92.14.14.6 瑞典1.82.33.49.2 英国2.87.09.78.0 西班牙2.99.119.421.8 平均水平2.66.09.210.7 资源来源:节选自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 世界经济千年史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3,第 125 页。 在运用失业保险这类福利措施用于需求管理时,应该注意到由于福利制度的刚 性,其福利水平不能随意调整。但是通过对福利基金的管理工作可以达到相同的目 标。比如,通货膨胀时可能通过发放国债,收回部分基金。反之,则可以回购国债, 发放货币市场。因此,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国家可以运用巨大的基金来影响需求管 理。 (2)失业保险有利于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提高国民总产出水平 失业保险通过提高平均消费倾向,从而能够提高国民总产出水平。因为就普遍 而言,领取失业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总是高于就业者边际消费倾向,失业人群得到失 业保险资金,更多的是用于直接消费,可以增加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从而克服 因失业所造成的贫困人群消费不足而对市场需求带来的负面影响,维系社会的基本 18 消费,刺激生产力发展。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可以改善居民对未来生活保障预期, 从而减少储蓄,扩大即期消费。 假如没有失业保险对失业者的保护作用,失业者就极容易陷入贫困,从而造成 贫富悬殊。如果没有再分配制度作适当的修正,穷人的消费不足会直接影响消费需 求从而减少产出,也可能通过影响一国消费总需求结构从而减少投资和产出。从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一部分人的贫困会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使再生产过程的 链条中断。马克思的预言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在富人的经济学里,有人认为富人的储蓄倾向高,而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因此,有必要保持贫富差别,这样有利于提高储蓄率,最终导 致高投资和资本形成。但是,这些人没有意识到储蓄转化为投资是有约束条件的, 最重要的是新投资的产出水平。如果生产要素闲置,企业对要素的需求不旺,新投 资的产出水平就会受到影响,一部分储蓄就不可能化为投资,从而使经济进入恶性 循环。因此,适度的再分配有利于提高全体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提高国民产出水 平。 综上所述,失业保险作为一种需求管理工具,可以作为宏观经济中的“转换器” 有利于经济周期的平稳过渡;作为一种再分配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提高全体居民的 平均消费倾向,从而提高国民产出水平,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3.1.3 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积极影响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积极影响 (1)维持了失业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保证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失业在现代社会中不可避免。劳动力资源是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岗 位的竞争是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必要前提,在竞争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 劳动力因各种原因不能实现就业。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失业对劳动者个 人而言,意味生活来源的中断,使其本人或家庭基本生活难以为继,对劳动力的再 生产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失业保险的目的就是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使其不会 因为遭遇失业风险而陷入贫困,从而保证了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从另外一个角 度来说,根据袁志刚的被动治理失业理论,就业水平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水平 19 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所有试图改变就业水平的措施都将影响市场本身的运作 机制,到头来还将受到市场机制本身的报复,失业率还会回复到治理以前的水平, 即就业水平本身是难以改变的。因此,政府对失业问题能够做的就是事后的失业保 障和失业救济工作。通过失业保障措施,使得失业者能维持一个起码的生活水准, 使他们对市场经济机制所产生的让一部分失业从而保持经济效率的现象至少能够容 忍,保证了底线公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人们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和保证劳动力 的再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氛围。 (2)抑制了企业的随意解雇行为 在市场机制运作过程中,失业保险制度能够减少弱势群体所受到的强烈的优胜 劣汰冲击。具体表现在合理的失业保险能够抑制企业解雇行为,减少失业的发生, 从而也既减轻了失业保险负担,同时也达到促进就业之目的。如日本的失业保险机 构从稳定就业出发,采取资助某些企业的做法,例如,资助不景气而被迫缩小规模 的企业,力争不裁员而内部消化;资助那些留用、吸纳高龄和残疾劳动者的企业, 避免就业弱势者失业;资助一些条件差的企业,帮助其改善就业环境,减少离职、 跳槽等情况的发生。韩国的失业保险机构对那些虽面临困难,但不解雇劳动者的企 业,提供相当于这些劳动者停产工资 50的资助;对企业为职工内部转岗培训所需 设施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每人每年支付 36 万韩元的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美国留学入学测试题及答案
- 合作学习: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引擎与实践探索
- 代写申博研究计划书合同8篇
- 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必一 第四单元国际组织知识整合 课件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拟卷包及答案详解一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密卷及完整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题库带答案详解(b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试题库含答案详解(新)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含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T/CNCIA 02015-2023室内墙面无机涂料施工及验收规范
- 压力管道自检自查报告
- 昆明离婚协议书
- 惠农区正和府小区一、二期住宅建设项目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 老旧小区改造监理实施细则
- 挖机工时合同协议
- 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指南
- 警惕“死亡游戏”(梦回大唐)守护校园安全主题班会课件
- 辅导机构创业路演
- 激光束传输与变换-第八讲
- 《混凝土砖块机:混凝土砖块机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