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论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主体性教育理念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学者在理论与 实践等领域对主体性教育进行了多种探讨 但在这整个过程中 尤其是在理论上 对主体性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问题存在某种认识误区学者们普遍关注中小学生的 主体问题而将大学生拒斥在外 当前教育界对大学的理念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人正力图建构某种 大学理念以图对大学是什么大学该如何发展等问题上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大 学理念的建构不能忽视大学生这个最基本的群体而能够最好地展现大学生在大 学理念中的重要性的是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提出 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除了大学教学中传统教育弊端的继续存在 社会中的不良影响侵入大学生群体大学扩招等原因引起这些问题外大学师生 关系的疏离 教师在人格和品性上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小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大学生在大学中主体地位的缺失教育培养人提 升人主体性的本质要求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关注大学生主体性问题实现教育本质促进大学更好发展要求我们重新 审视主体性教育中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要求树立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 在大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于社会其他系统的较理想状态下从大学内部来讲大 学生大学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成为树立此种理念最为重要的三要素处理好三 者之间的关系是展现大学生与大学教师主体性的至关重要条件而这并不是以 消解大学行政管理者的服务职能为代价 关键词大学理念 主体性教育 大学生 主体间性 iv abstract the people hav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theories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since 1980s in china, they study its basal theories and try their best to make them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of course, they have achieved certain successes. however, there is a vital mistake in the study of theories, they only put their eyes on the pupils and discard undergraduates on “who is the education subjective in the theories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s discussing the ideas of universities strenuously, many persons are trying their best to found certain theories of the ideas of universities and they want to gain the goals of having qualitative cognitions about “what is a university, how is a university”. rebuilding the ideas of a university cannot ignore the essential ingredi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ideas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re the best theory to show their important subjective station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ques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emerging in endlessly now, many reasons caused the outcome, for example,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modes are still exis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bad effects in society are always impacting college students, enrollments in universities are still expanding,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undergraduates are more and more aloof in universities, teachers are making more and more little impact on their students in their personality and moral traits. but the basal reason is the discarding of undergraduates subjective st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essences of education of cultivating persons and upgrading persons subjectivity demand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colleges subjectivity. paying atten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making the ess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aliti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better, which demands that we rescan the things of discarding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 stations in the subjectiv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found the ideas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n the ideal states that universities have already governed by-themselves,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on manage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rebuilding the ideas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ner. dealing with their connections in the power between learning and administration is vital qualifications of showi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subjectivity in universities, of course, which is not at the cost of weakening managers service functions. key words: the ideas of universities subjectivity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intersubjectivity 1 引 言 问题的提出 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的干预也越来越多 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模式的形成 使人们对什么是大学 怎么样发展大 学等问题注入了更多的热情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声中 人们对理念问题 研究的热情更是日益高涨学者们纷纷从宏观 中观与微观上等多层面多角度对 大学的理念进行了探讨 1 这些探讨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丰富了理念的内容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 先是概念上使用混乱大学理念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理念大学办学理念校 长办学理念等概念的限定不明而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系研究不够其次人们 更多的只是把研究的眼光集中在对理念的历史总结上而且这种总结更多的是以 一种历史人物为代表的实例性的回顾为主要方式进行的再次人们对究竟什么 是大学理念大学理念与大学思想教育思潮教育理想等等存在哪些显性的区 别关注甚少第四纽曼洪堡科尔等人的经典的大学理念是人类宝贵的财 富对大学的正确定位等都有参考价值和导引作用但在讨论中人们习惯将这 些理念割裂开来忽视了它们共有的主旨及内在精神的继承性最后在这众多 的理念中什么为大学理念中的核心理念问题几乎没有涉及 在人们对大学理念的内容进行不断充实的同时大学理念中的提升人的主体 精神是不应该缺失或者削弱的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最好的理念表现形式是大学 主体性教育理念大学主体性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生在大学中所处的本体地位所持 有的基本看法和对大学生本身的理性认识是使人成为自己使学生成为学生 教育目标的最有效的肯定是大学各种理念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引发和建构其它 教育理念的基础理念和核心理念因此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在认识大学及大学 生问题上具有本体论的研究意义 主体性教育源于现代哲学对主体性问题的关注我国学术界对学生主体性问 2 题的集中关注 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随着主体性教育的提出 开展而 进行的在这二十多年的探讨中主体性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理论上提 出主体性教育理念确定主体性教育学生主体性概念等在实践上一些高校 工作者指导某些地区如江苏北京天津广州等部分中小学校采用了充分 发展中小学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并将这些学校列为实验基地进行长期观察和研 究但是学生主体性问题尤其是大学生主体性问题并未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取 得大的进展这主要体现在主体性教育中的教育主体范围缩小研究者仅仅将儿 童和未成年人作为主体性教育的主体而将成年人尤其是将大学生拒绝在主体 性教育的范围之外 大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存在着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应然性问题即大 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以何为导向其二是实然性问题即当下大学生主体性的 实际状况其三是或然性问题即未来大学生主体性的可能走向这三个层 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提升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也是 我们的理想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是实现这种理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手段当前 大学生中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利用各种条件从大学内外 部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实现发展和提升人主体性的教 育本质 大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以何为导向问题一直没被人们提上议事日程对大学 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一些学者更习惯从德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的确有其合理 性的一面但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确立大学生 主体性这也代表了大学生在教育中未来角色的走向确立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 体地位发展大学生主体性需要确立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而确立大学主体性 教育理念发展大学生主体性首先需要从改善大学内学生与工作人员主指教 师与行政管理者之间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入手 在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下教师必须视学生为发展着的主体师生关系不能 用传统的主体客体互动模式来加以解释它属于主体间或主体际的交往关 系师生间发展性主体际交往关系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它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传 3 递与获取而且还包括思想情感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如果把本来生动的师 生关系窄化为单纯的知识传递与接受关系注定会遭到学生的排斥而这种忽视 学生主体性的做法也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和发展是衡量高等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指标教育 重在对人主体性的培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人人作为社会一切活动的主体其 人格理想是自身的自然性社会性与自主性的健全发展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作 为大学理念中的本质理念是实现大学生在大学中主体地位的凸现大学生作为 教育的主体在大学中的主体性的基本的理论指导和手段在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 中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不是以消解大学教师在大学中的教学主体地位消解行 政管理者在服务职能岗位上的主体性为代价的教师只有本人成为主体不再仅 仅是计划的实施者和知识传递者而是在发现学生发展学生的不同需要的基础 上用自己的观点认识信念理想经验意向和心血情操主体性地处理知识教学 化育德性人格经营组织管理才可能富有生气和色彩地创造人的教育 2 研究的意义 从教育哲学的高度 从提升大学生主体性的目的出发 研究大学主体性教育理 念具有理论意义大学理念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但对大学理念概念的众多不同 的表述形式对研究这个问题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也使大学理念中的核心理念显得 模糊从培养人主体性提升大学生主体性实现教育使人成为人本身的目 的出发从理论上理清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是大学理念中的本质理念不仅丰富 了大学理念的内容也给人们更好关注大学生主体性提供另一个视角同时为提 升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建构新型的大学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点 从教育哲学的高度 从提升大学生主体性的目的出发 研究大学主体性教育理 念具有实践意义对什么是大学进行理论辨析的目的是直接指向大学该怎 么样发展这个实践问题的大学生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 他们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建立的前提下以此为 指导改变原有的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教学和教务管理中完全处于客 4 体地位的状态实现大学师生大学生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主体间性交往从而 尽可能减少大学生中诸多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根据立题的特点为了更好凸现大学生主体性本论文以教育哲学的分析视 角为主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为辅的方式进行建构教育哲学的分析视角 贯穿全文对高等教育系统大学的主体地位大学内部各亚系统的主体地位 包括大学生主体性大学教师主体性高校行政管理者的主体性大学师生关系 的处理主体间性等的讨论以及对主体性教育理念中所存问题大学主体性 教育理念在大学理念中的所处核心理念地位的分析等都是以教育哲学的分析视角 展开的论文还从心理学角度对有关大学生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从 社会学角度对大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及起因等进行了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框架本论文运用文献考察比较研究系统分析和理论建 构的方法对教育系统内部各亚系统之间的关系处理 实践操作等进行剖析和建构 注释 1 注见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北京三联书店 2001 年出版肖海涛大学的理念武汉华 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 2001 年出版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出版等著作 2 朱小蔓关于教师创造性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16 5 1 大学理念的核心理念分析 大学要实现教育人的目的离不开大学理念的建立在多种教育思想竞相发 展的情况下建构一种更符合大学本身发展的理念辨明大学理念的核心理念是 人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但当前在人们对大学理念进行诸多关注的同时却 存在对理念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理念认识模糊甚至范围不明的现象这对理 解并落实大学理念是不利的 1.1 大学理念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理念希腊文为 idea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的解释同观 念基本含义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 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具有三个根本特征一是理论中的 实践性理念是形而上的是富有理想色彩的但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可以转化 为一定的物化形式并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二是发展中的永恒性理念不是一 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变但是理念又是永恒的这里的永恒是指 其主旨是永恒的 作为某种理想性的观念它总是形而上的 三是现实中的超前性 理念是在现实中产生的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实的需要进而证明自己存在的 合理性但理念作为人们经过长期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必 然又具有超前性的指引性和预见性 哲学领域的理念移植到教育学上便有了教育理念对这一概念的 认识人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 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它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 教育理念是指学校的高层管理者以学生前途与社会责任为重心以自己的价值 观与道德标准为基础对管理学校所持的信念与态度 1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 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乃至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 2 教育理念是指人 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 6 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 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 观念体系 3 所谓教育理念 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想对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4 无论人们从那个角度来理解教育理念蕴含在其中的主旨是不变的这由教 育培养人的本质决定即教育理念始终是人们运用教育形式培养人实现人的自 由发展的理念是如何彻底挖掘发挥展现学生主体精神的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必须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 的的思想保证它能够使具体的教育行为具有一种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能力 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从而对事物的发展起到正确的指向和导引作用如果办学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就会只局限于当时的条件或眼前的利益使教育行为呈现出短期性局部性离 散性5但人类对建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进而推动 社会的发展一直处在探索的状态中这给教育本身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探讨 建立实施和推广某种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从历史 上来看权威主义功利主义精英主义和科学主义是长期以来存留在教育工作 者中的重要教育理念权威主义教育理念以教育者为绝对权威并对教育内容进 行神化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功利主义教育理念以眼前利益为价值取 向虽然能带来教育表面的繁荣但却是对教育真正内涵的阉割精英主义教育 理念仅仅关注极少数人的英才教育其实是古代圣人统治说在现时代的体现它 不仅有悖于教育民主化的世界潮流而且也有碍于国家的发展科学主义教育理 念主张科学万能论本身便是违反科学的而它造成的怀疑精神的缺失则是该理 念在教育方面造成的最大负面影响 6 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 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 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当然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 长期奋斗的过程教育理念能指引和鼓舞人们沿着正确的方向披荆斩棘破浪前 7 进办教育就应当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时从实际出发为逐步实现教育理念而 奋斗7 学校作为教育理念的主要播种地 发展地和实施场 一直都受到社会的关注 大学更是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说 在教育机构中 明确与理念联系在一起的是 大 学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是纽曼的经典著作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才使得理念一词深入人心什么是大学理念人们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大学理念的学术内涵是由大学和理念二者的学术内涵所决定的 所谓大学理念就是从根本上回答大学是什么它是大学发展的认识论基础8 所谓大学理念就是指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 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大学理念 包括零散的感性的大学教育理念 9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理念只是教育理念中 的一个本体部分指出大学理念是本体论的教育理念 就在于它是人们在思维中 对大学世界的本质本性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大学理念又成为教育理念体系中 的核心范畴并被赋予核心理念的作用即该理念所持的立场观点必然要对其 它教育理念的立场观点发生影响核心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既直接依赖于社会 和大学的成熟也依赖于它自身的成熟一旦形成就对大学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 响 10 对大学理念进行理解的同时 不能不谈及 高等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说 这两个概念本是一个概念的不同形式从大学理念的最初起源来看纽曼指的是 大学的发展方向问题实质上是指高等教育的整个走向问题后来的洪堡科尔 等人提出的大学理念问题指的也都是整个高等教育的走向问题这是我们在讨论 大学理念与高等教育理念时应该注意的即纽曼等人的大学理念就是高等教育理 念的另一说法 或者说高等教育理念更符合他们在著作中的原意 随时代的发展 能够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已经超出了 大学社会中的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职业 培训机构等也能为人们完成高等教育的使命并且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承认但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最为重要的领地的性质不会改变也不会削弱大学理 念或者说高等教育理念是教育理念在大学这个特定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理念的 8 一种表现形式本文中的大学理念就是指高等教育理念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高等教育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93 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16 日在巴黎举行第 27 届会议时通过的关于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 资格的建议中所提出的高等教育概念为准高等教育系指由国家主管部门批 准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类中等教育后水平的学习 培训或研究性培训 11 大学是一个很特殊的场所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大学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 种特殊的学校作为一个学者的俱乐部作为高深学问的研究所其发展有内在 的学术逻辑可循因此大学理念高等教育理念虽不能脱离教育理念的轨道 但也应有不同于别种理念的特有的本质 1.2 大学理念与大学的发展 大学的最初表现形式仅仅是一个行会组织建立的目的也只是对处在其中的 学者追求知识提升精神行为的一种保护它是坚持独立不受政府和社会行为 所左右的这个时候的大学还谈不上有办学理念因为坚持独立来维护 自身的行为仅仅是一种自发的活动远远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性层面来认识 更没有自觉地把它作为一种大学理念来实行 而理念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理性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学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政府对大学的控制日 益加强社会对大学的期望日益膨胀大学被期望回归到大学最初建立的基点上 去坚持独立学术自由学术权利这种大学建立初期自发形成的行为反而 成为现代大学人苦苦努力争取的方向进而被归结为一种办学理念洪堡正是在 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创建了著名的柏林大学当然现代大学人所追求的大学 自治学术自由学术权利等大学理念在内容上并不完全等同于大学建立初期 人们自发形成的办学理念但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 也只是所处时代的不同 无论是以一种理念为指导来创办大学还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被后 人所归纳出的大学理念都对大学发展有重要作用大学理念作为人们对大学的 9 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大 学的发展方向目标确立专业设置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大 学理念在倡导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知识的传承强调大学的使命感和道德感 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学理念出现危机也就表示着大 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对大学深邃的认识塑造了大学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的进程威廉冯洪堡 正是在当时社会需求下 提出了自己的大学理念 并且在此理念下指导学校办学 取得成功的最为典型的一例柏林大学被誉为真正近代德意志大学的开始首 先要归功于洪堡所提出的大学理念在教育史上洪堡的名字是与柏林大学连在 一起的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思想确立了大学的主旨和方向提出了符合当时 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洪堡认为国家决 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 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己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提高 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 是远非政府近前部署所能意料的在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上大学具有自治权在 大学内部师生有教与学的自由把对真理的自由探索当作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使 命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洪堡直接参与筹办柏林大学实践了一个时代的崭新 的大学理念这次改革不仅成功地造就了柏林大学使其成为当时德国科学与艺 术的中心更重要的是他为世界近代大学的创办提供了参考的模式改变了德国 和世界大学的面貌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大学的发展可见正确的大学理念导向 对一个大学可以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也可以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走向 19 世纪以来 西方大学对大学理念和精神的努力追求 直接影响到中国大学 的创建和发展而在这种影响下中国大学又形成自己了的教育理念留学德国 的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极力推崇德国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等大学理念从而 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摇篮创造了中国大学的神话留学美国的梅贻琦 先生回国后致力于清华大学的发展提出大学之良窳几乎系于师资与设备 之充实与否而师资为尤要是以吾人之图本校之发展之图提高本校之学术地 10 位也亦以充实师资为第一义 12的教授治校理念 大学之设备可无论矣 所不可不论者为自由探讨之风气若自新民之需要言之则学术自由之重要 更有不言而自明者在的学术自由理念正是这些办学理念创造了清华大学的 又一个神话正是这些经典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使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从一 开始就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形成了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现代大 学群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3 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历史轨迹成果及所存问题 1.3.1 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概念辨析 近几年来在主体性教育这一课题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词语表 达形式比如主体教育论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教育主体主体 教育主体性教育主体性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性教育的双主体性等等但无 论是何种表达其研究的着力点仍是教育领域中的各种主体性问题和现象 13 王坤庆教授认为教育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或主体教育论几乎可以看 作是一个命题弘扬的是一种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信念在这种信念下一切 有关客体客观工具规律等类似问题的形而上学理解显得极为苍白14 但有学者指出以上观点固然有价值但没有很好地凸现出主体性教育所针 对的问题即教育所涉及于其中的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15同时以上观点没 有对主体性教育进行明确的规范进而有学者指出主体性教育有三重规定主 体性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是指教育者建构受教 育者主体性的活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教育在实现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具有的主 体性是宏观教育主体性和微观教育主体性的整合从对开展教育活动的要求来 说主体性教育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本体性价值性 和实践性原则 16 主体性教育的多种表述大致可以归为三种观点一是教育的主体性问题即 教育活动自身的独立性能动性和超越性教育的主体性是同教育之外的其他社 11 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的主体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它是 针对教育的依附性而提出来的其实质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 子系统在同外部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作用强调的是教育在社 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教育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教育对于外部社会的要 求不能亦步亦趋简单盲从又不能漠然淡之无动于衷而是应保持一种理性 的批判的态度对社会的发展保持某种先导性甚至规范性积极干预和参与社会 生活及其发展二是主体性教育问题主体性教育问题是针对非主体性教育 包括主体性教育提出的其核心是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 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其主体性的发 展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挖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三是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性的教学原则 教育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主体性的教育原则三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促 进的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可以更好的实施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的实行可以增 强教育的主体性而两者都离不开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所以忽视这三者中的 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而在此根据本文的需要笔者比较认同这样一种 观点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 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 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一句话主体性教育是一种 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说明的是把主体性教育培 养人的主体性提升到一个研究的高度并不是忽视教育的主体性和教学中的主体 性原则 1.3.2 主体性教育研究的起因 主体性教育研究的起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现代哲学类主体研究的热潮推动了教育主体性的研究随着极端个人 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行为方式的盛行占有性个人主义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批 12 判类主体得以提出彰显类主体为的不是对他人对自然的占有而是 为了在理解共享基础上的存在它不是一个人格分裂的危机体而是一个具 有完整人格的人它把人类的利益放在第一追求的是与生命与自然的对话 最终塑造的是一种自为自觉的主体类主体的先进性折射到教育学中就有了 教育主体概念的提出 第二国外教育改革思潮的冲击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围绕如何发展人的 主体性这一主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等方 面的改革日本在 80 年代中期明确将重视个性的原则作为教育改革的最基本 的原则美国在 80 年代末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的 2061 计划中指出教 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过负责任的生活教育不只是为了 谋生教育还是为了创造生活这场改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 步并且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受世界范围内教育思潮的影响在大力发展生 产力的迫切要求下在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口号下我国进行了新的教育理念 的探讨主体性教育理念应运而生 第三传统教育的弊端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注入传统教育长期以来忽视 人的主体性的培养和提高片面地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和服务忽视社会与人 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由于无视教育的主体性 尤其是无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而导致强调社会制约忽视主动独立强调外在 影响忽视内在形成强调服从受动忽视主观能动强调规范划一忽视变化 多样强调灌输注入忽视启发自省强调知识能力忽视情感信念等倾向诸 多的偏误使得学生步入社会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茫然和失措并在社会事务 中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和能力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化时代的到来国内改革开 放建立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充分弘扬自己的主体性这对唯书唯上见 物不见人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注入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已 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理论界提出了教育学是人学进行了三个方面 的研究人的教育个性教育主体教育提出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弘扬 学生的主体性等观点努力改变教育使学生成为无差别的客体体现以人 13 为本的人与社会一体科技经济发展与人的理性情感发展一体的全新内涵 1.3.3 主体性教育研究的进程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两个层面三个阶段是指教学中学 生主体地位的研究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主体地位双主体地位的研究 教育活动中教育管理者主体地位的研究两个层面一是指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层 面积极寻找主体性教育的理论支撑点二指教育工作者努力在教育实践中推行 主体性教育理念 1中小学生主体问题的初步重视 主体一词较早出现在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中在教学这种活动中学 生却又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1979 年于光远提出了三体的见解这种 提法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是主体的讨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学生 是教育主体的教育命题被人提出1981 年顾明远在江苏教育第 10 期上 发表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1982年涂艳国和黄济 在共同主编的中等师范用的教育学中又对这一命题进行了专节讨论并对师 生关系展开了探讨教育活动过程不同于人物的生产活动 亦不同于人 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它是在教育引导帮助规范下的学生能动地认识世界使自 己发展的活动指出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都表现出 能动性 方向性 自主性 创造性等特点此后项贤明等学者指出教育是一种以教材教具和知识 技能为中介以教师与学生都作为主体的交往活动并提出在教学活动中通 过交往对话相互激励促进碰撞共同发展等方式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 体实现融合在微观层面上真正指出了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八十年代末教育 界开始从教育主体性的角度专门研究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这其中并未将大学生包 含在内 当研究了学生中小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后有学者提 出了决策者的主体性问题决策者不只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约束 控制还要为他们服务懂得他们不仅是实现社会选择的工具也是目的从而 14 阐释了决策者的服务功能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又进一步指出了教育管理者主体性特征三个方面正确 的方向性计划性总体的计划与个体的选择相结合自我完善性并指出 管理主体必须经常深入研究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社会发展规 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的联系作出正确的管理选择从而为发挥教育主体性营造一 个良好的环境 2整个教育系统的主体性研究 教育界对教育系统的主体性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环 境中有时讨论得激励有时讨论得平和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上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性上既要面向未来又要积极 干预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发展教育坚持自身的价值及规律性上 在大教育观的指引下有学者提出教育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主 体除了教师学生领导决策者外还有政府和社会大众 3从理论探讨到试验研究 主体性教育在理论上得到一定发展时学者将一部分眼光转移到了教育实践 上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和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进行了主体性发展试验与指 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他们认为小学生的主体性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个特征他们把小学生当作主人改革现行教材和管理办法力图为主体性教 育试验探索出一条新路与此同时在华中师范大学指导下的湖北荆门象山小学 进行了 小学生主体素质建构试验目标为五项内容自主性适应性创造性 自律性效率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上两例是从主体性的共性角度提出试验 假说还有从主体性素质的特征入手的试验如创造性研究的试验自主性研究 的试验还有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等 1.4 大学理念中主体性教育理念的缺失 从中世纪大学的发端到纽曼洪堡再到美国的弗莱克斯纳科尔博克 大学的理念不断得到延伸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提出了许多新的大 15 学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95 年提出了一份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 政策性文件归纳了现代大学的三大理念高等教育的针对性高等教育的质量 观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这三个理念为 1998 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接受 形 成了大会所通过的宣言和行动框架中关于 21 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 心概念有些学者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认为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包含以下经 典内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私营化国际化民主化同时高等教 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质量问题终身教育问题创新问题学术自由大学自 治问题等都在当代经典的高等教育理念之列并提出了以上各种理念相互整合及 一体化的观点17 但在研究高等教育理念大学理念时我们必须注意大学理念的形成需要 一定的时间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沉淀的过程在迎合社会对大学的要求延伸理 念的同时它有其永恒不变的本质理念也就是大学理念中的核心理念不可能 今天出现的大学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思潮明天就能称之为大学理念 在上文中提到教育理念的本质精神是提升人的主体性大学理念高等教 育理念是教育理念在教育发展到某个阶段时理念的又一理性表现形式其最根 本的主旨与普通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在人们对大学理念的内容进行不断充实的 同时大学理念中提升人的主体精神的内容是不应该缺失或者削弱的而提升学 生的主体性最好的理念表现形式是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大学主体性理念是人们 对大学生在大学中所处的本体地位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对大学生本身的理性认 识是使人成为自己使学生成为学生教育目标的最有效的肯定是大学各 种理念中最基本的理念 是引发和建构其它教育理念的基础理念和元理念 因此 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在认识大学及大学生问题上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中小学主体 性教育理念是中小学教育理念之根本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则是大学理念中的根 本 注释 1 罗海欧通识教育与大学文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16 2 朱永新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之贡献与局限j教育研究199810 3 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4 陈秉公 陈卓21 世纪教育本质的理念j21 世纪19996 5 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6 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5 7 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1 8 李承俊 栾开政 李卫东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j中国电力教育20022 9 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10 眭依凡大学使命大学的定位理念及实践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09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23 12 梅贻琦致全体校友书转引自杨东平编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355 13 易马等主体性教育思想简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983 14 王坤庆 人性主体性与主体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15 肖川论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深化j江西教育科研19991 16 黄葳主体性教育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2 17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34280 17 2 大学生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研究中的缺失 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1 教育是解放人 最好的手段之一但人们对教育的过多干涉使教育的还人自由给人解放的 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学生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研究中的缺失大学生在高 等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弱化使教育在实现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目标上离预 期状态越来越远 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要素分析 主体这个哲学范畴虽然具有多义性但它总是含有同客体的被动性消极 性相对立的积极创造的能动的意思确立目标和意识自身的自觉的意思选择 可能并因而有待完成乃至有某种不可预言性的自由的意思独具特色和不可被同 类其它客体取代的唯一的意思发扬个性 2 如果我们试图确立大学生在教育 中的主体地位并发展其自身的主体性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觉性是大学生主体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表现方面同时自觉性又跟大学 生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意识中的人格独立性紧密相连在自觉的心理状态下 学生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来选择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并在教师的 指导下 按照自身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 以获得一定的活动判断能力与实践能力 大学生作为成长过程中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同中小学生一样也带有探索性和尝试 性但在大学生主体地位遭受忽视在大学主体性教育理念尚未确立的情况下 发展大学生的自觉意识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目标显得渺茫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 认识独立性是自我意识的核心从根本上来说自我意识的发展就是个体依赖 性的减少和独立性的日渐增长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大学生已 经有了更多的独立性但与其已经成熟的生理相比其心理发展是滞后的大学 生生理的成熟使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了一方面要求独立另一方面 18 又限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阅历的不足在许多方面还独立不起来如何使心理和 生理的发展取得正面上的协调需要大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这表现在大学生 善于分析处理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独立地进行决策和判断 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对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必然具有依赖性但人 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的恩赐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而是 在自觉意识到这种依赖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所发生的 必然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的力量和方式来掌握自然界和外部感性世 界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因为人首先是作为一个主体 存在的 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觉性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 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感知教材深入地理 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同时 大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 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 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 目标 大学生主体地位能否确立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在教育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和 社会的要求自主地形成个体的能力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 是具体的教育范畴在大学主体性教育过程中承认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意味着 必须通过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形成自己的独立能力意味着学 生充分享有成长的权利把独立能力方面的成长看成是自己选择符合社会的道德 规范并作为自身行动准则的过程在不违背社会要求和法律的情况下他人无需 对学生的选择进行盲目干涉还意味着教育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 生参与与否和学生参与的程度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个性是大学生主体性中又一个重要方面积极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应该成为 大学主体性教育的迫切任务个性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生理特 19 征的有机结合并通过自身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与行为 的总体特征马克思认为个性先来自个体的特殊性最后才来自共同性 3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其代表作单面人中开篇就指出当代 社会日益体现出整合趋势失去其双面性单面性日渐深入到人的精神深层甚至 本能一切超越性都被拒之门外在这样一种单面性的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 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同一作为主体的人已经不复存在人要么作为生物 性的个体而单独存在要么被视为集体的一部分而存在至于社会意义上的主体 性的人则离人们越来越远这种情况也突出地表现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个性 教育的缺失上在教育思想上仍然过分强调重视学生的共性发展而轻视忽 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目的上过分地强调社会发展需求而忽视个人发展 的需求忽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直接结果是现代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中亦步亦趋 者众标新立异者寡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应当 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品氢氟酸安全培训课件
- 内网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课件
- 内经选读素问痹论课件
- 内燃机车原理课件
- 内河船舶机务安全培训课件
- 七年级上册1《春》作业设计(含答案)
-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五上 26 我的“长生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备课素材)
- 化妆品安全培训课件
- 先丰安全官培训课件
-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QA出货检验日报表
- 《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应对》3.5 消化系统常见病防治与护理
- 加润滑油安全操作规程
- 萨福双脉冲气保焊说明书DIGIPLUS课件
- 高中期中考试家长会PPT课件 (共51张PPT)
- JJG 573-2003膜盒压力表
- GB/T 39634-2020宾馆节水管理规范
- GB/T 13234-2018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
- 营业线施工单位“四员一长”施工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
- 紧急采购申请单
- 工程地质学:第7章 岩体结构及其稳定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