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绿色浪潮的兴起,绿色经济逐步被人们所重视。而资源型城市 绿色转型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部分,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随着 2010 年山西被国家批准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太原这一省会城市作 为山西经济的龙头城市和典型的中西部资源型城市,目前正处于绿色转型发展的关 键时期。在全国绿色转型实践中,太原市是全国第一个制定绿色转型地方标准体系 的城市,也是第一个运用标准化方法进行地方立法对城市进行综合管理的城市。因 此,太原绿色转型的实践将为我国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新 的路子,对推动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文从太原市绿色转型实践发展路径研究入手,以目前太原市绿色转型发展模 式为研究点,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做法,并总结已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以未来 太原绿色转型发展为导向,着重指出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当前绿色转型 发展中存在的政府职能转变不能适应绿色转型的发展;绿色标准体系不能全面指导 转型实践;适应绿色转型的参与机制不够完善等。为进一步推进太原市绿色转型发 展,笔者提出:太原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其适应绿色转型的发展;继续 完善绿色转型的指标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构建能够支撑其绿色技术发展的保障体 系;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绿色转型的社会实践中。 本文提出,太原市绿色转型不只是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是城市的 转型、社会的转型、生态文明的转型。从单一的“经济人”假设到“生态人” 、 “经 济人” 、 “社会人”的三重假设,是绿色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也是对我国经济、社会、 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有力推进,笔者将在此基础上找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 社会、生态综合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职能转变;标准体系;社会参与 ii abstract with the worldwide rise of the tide of green, the green economy has gradually been taken seriously. the green economy of green transit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ademic research has become a hot spot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2010 ratification of shanxi was a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of resource-bas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the capital city of taiyuan, shanxis economy as the leading city and the typical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the midwest, is currently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 the practice of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aiyuan is the first system to develop local standards for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is the first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the use of local legislation 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urban city. therefore, the practice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aiyuan in central china for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explore a new way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hanxi province, across the transi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model. this transition from the practice of taiyuan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green start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l taiyuan green transition point for the stud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approach, and summarizes what has been achieved. 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of a future-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taiyuan green transition, highlight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ition, namely: the current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can not mee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green standard system can not fully 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actice ; participation mechanisms to adapt to the green transition not perfec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development of taiyuan green transform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aiyuan must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adapt the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transition;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index system and related measures, iii building to support the protection of their gree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ystem; actively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green. taiyuan green transformation is not only the resource-based urba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but also the citys transform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rom a single economic man hypothesis to the eco and economic man, social triple assump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green economics, but also to chinas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co-ordination to promote the three , i will find a resource on the basis of city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social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standard system; social participation 承 诺 书 38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9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绿色浪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 经济发展的主潮流已经由工业文明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型、由传统经济逐步向绿色经 济转型。相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市场环境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国外绿色贸易壁垒 正迅速加强,各种绿色标准越来越高,使得非绿色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制约。与此 同时,国家着眼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绿色经济法 律和政策,设置了更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传统发展模式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 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发展是头等大事,而能源的开发利用对推动经济 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种资源的开发和人 类工程力度的不断加强, 矿山开采必将影响地球环境, 并诱发诸多地质灾害, 如: 水 资源污染、地面塌陷、裂缝等;另外,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量持续的开 采必然使资源枯竭,这样将会严重制约各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 能源、生态的和谐发展、互生互利,政府部门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为此,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人类社会所共同关注的 重大课题。 近年来,太原市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传统工业化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日 益显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逐步显露,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又 好又快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近年来太原市环境质量在政府部门的不断努力 下已有明显改善,初步具备了推进城市绿色转型的经济基础和实践基础。 面对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极限的重压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窘境,太原市率先确 立了“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最终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 并以制定标准体系和绿色考核体系为切入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逐步推进 绿色转型,为我国城市绿色转型竖起一个方向标。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城市,是一个有着 2500 年悠久历史积淀的古老城市。丰富的 煤铁资源曾使太原成为重工业经济的重镇,但由于对资源的过度、粗放式开采,使 得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不仅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挑战,更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 的破坏,使得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太原市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与绿 色浪潮盛行的背景下,亟待做出调整与改革。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转型。 太原市绿色转型研究 2 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讨论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重大课题,目前国外已有许 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理论发展也趋于成熟。太原市绿色转型作为资源型城市的 转型,其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另外,山西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大省,建国以来曾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 献。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其绿色转型经验必将对山西省的转型发展带来不可 估量的重大作用。 2010 年山西被国家批准为 “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山西的经济转型正蓄势待发,而太原绿色转型便是其响亮的 前奏。 同时,太原市在区位上属于中部地区,太原的绿色转型经验也将影响到中西部 地区的转型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又一强大助推器。 由于对资源型城市的依赖性较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都比较单一,这 样,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便具有独特的演化过程与转型规律。从而引起了国外学者对 这一特殊城市转型规律的研究。国外学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加拿大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和经济史学家 伊内斯(innis)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直到 70 年代中期,一些学 者通过社会学与行为学的分析,着重考察资源型城市中社区的不稳定性与人们孤寂 的生活。这一阶段为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奠基阶段,注重个体的实证研究。这一时期, 主要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在建筑和城镇规划、人口统计学特征、单一工 业结构的偏远城镇中人们的个体心理、婚姻、犯罪等社会问题。主要理论依据为: 区域发展理论、城市规划学、行为地理学等。 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转移到对群体的实证研究。这 一时期的学者认为,之前的研究未对人所依存的结构状况进行分析,而结构状况才 是导致社会、经济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的建立应是建立在资 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殊结构下的理解;地方政府应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指导, 在基础设施及财政体制方面给予支持,以促进资本的有效积累。这一时期的主要理 论依据为:依附理论、资本积累与国际化理论。 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逐步转向城市生命周期与 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世界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主要观 点有:与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相对应,资源型城市劳动力市场形成了二元结构模式; 采掘业强烈的周期性,对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社区发展、人口迁移等方面有着强 烈的影响。采用的理论依据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经济结构调整理论。 引 言 3 对资源型城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使国外学者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将其发展应 用,有些已相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型城市转型需及时选择 替代产业,如法国洛林地区的转型;二是多途径转型转型发展剩余劳动力,包括对 其培训新技能,资助其自谋职业、提供再就业服务等;三是大力治理矿区环境;四 是制定倾斜性产业政策;五是进行资源产业体制改革。产业转制应与城市转型相结 合,互相促进。这也是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普遍做法。 我国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前后也大致经历了三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年) ,这一阶段是平衡布 局与区域分工合作阶段。建国初期,由于工农业发展急需大量能源、矿物、原材料 等,国家在矿产勘查与开发、林业采伐和土地开垦上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在此基础 上,一座座资源型城市不断崛起。国内学者对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也落在城市地理 研究、矿区选址、城市规划、劳动力分工等内容上,与政府很强的计划经济相适应。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到 20 世纪末(1979-1999 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资源型 城市研究的黄金时期,开始着眼于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关注资源型城 市发展中的各类问题,特别是人口增长、社会公平和资源环境协调等,并且引入数 学、统计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弥补前期描述性、概念性研究的不足。尤其是在 20 世 纪 90 年代,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也进入了 更高的理论研究阶段,人们开始从系统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 系,逐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态和谐等各方面的协调 发展中寻找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个阶段:进入 21 世纪以来至今。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研究更加受到重视,研 究的范围更具开放性、形式更加多样化。如:由中国矿业联合会发起,先后召开了 六届“矿业城市发展论坛” ,国内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大量报道,还于 2001 年成立 了矿业城市工作委员会,建立了矿业城市研究网站。一些以创业城市发展研究为主 题的研究项目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与资助。 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来看,由一开始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规划的模式 到改革开放以来强调区域发展的模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角 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目前越来越重视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研 究的领域也逐步扩大到其它相关学科,并逐步趋于综合研究。如除了资源科学、环 境科学、人文地理外,还涉及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 太原市绿色转型研究 4 本文研究以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太原市绿色转型这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型案例 进行分析。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等综合研究的方法。通过太 原市绿色转型与一般城市经济转型的比较,对太原市政府、企业、城市、农村等的 实地考察,以及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的采访,试图对太原市绿色转型这一资源型 城市的全面转型做出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适合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 策与建议。 本文创新之处首先是针对太原市的绿色转型标准体系进行分析评价,试图找出 一条普适的城市转型标准化之路。其次,太原绿色转型是政府力量的有力回归,本 文对政府在绿色转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最后,文 章着重对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太原市绿色转型不只 是城市的转型、经济的转型,同时也是社会的转型、生态的转型,是资源型城市科 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章 太原市绿色转型实践探索 5 第一章 太原市绿色转型实践探索 太原是全国能源大省山西的省会城市,太原的绿色转型对山西省的发展、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及全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太原市绿 色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是新时期城 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 1.1 太原市绿色转型实践 2007 年,太原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太原市将围绕“新 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扭住“整体创新、绿色转型”这条主线, 全力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实现绿色转型五年目标 “三步走”。 “三步走”战略具体为:用 1 到 2 年时间,突破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环境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三农”发展等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与难点,突破资源型城 市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构建城市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用 2 年时间,在 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推进绿色转型,使城市创新转型初见成效;用 1 年时间,巩 固扩大绿色转型成果,实现绿色转型主要考核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其它省会城市平 均水平。 构建绿色标准体系、建立绿色经济增长模式与打造绿色宜居环境是太原市绿色 转型的主要内容。 1.1.1 构建绿色标准法律法规 绿色标准是指应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绿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结合生产 生活实践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水平,由权威机构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维 持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各种规范、标 准。 太原是全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整体推进绿色转型的城市,也是全国资源型 城市拥有绿色地方标准最多的城市。绿色标准是按照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理念制 定的,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社会都必须遵守的具体规范, 它是推进绿色转型的抓手,是支撑绿色转型的骨架。 太原市委、市政府选择了“标准化、法制化、常规化”的绿色转型突破口。市 张兵生要在转型发展中壮大区域经济太原日报,2009,07,07 太原市政协绿色转型专题议政会参考资料 太原市绿色转型研究 6 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绿色转型领导组,由市长亲自任组长,由各领导班子及相关领域 的专家参与组成,经过多方面严格的筛选、评审,最终领导组制定出台了具有鲜明 特色的推进绿色转型有序进行的地方性法规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该 条例规定了个社会主体在绿色转型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 绿色标准体系则是在太原市质监局的领导下,历时八个多月、30 多次修改的基 础上顺利完成的。于 2007 年发布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总则和框架。后来陆 续发布了绿色建筑标准、太原市绿色工业企业管理导则、太原市节水导 则、太原市绿色学校管理规范、太原市绿色医院管理规范等绿色标准, 并开始顺利实施。逐步构建起了绿色转型的标准体系。太原市统计局局长张勇称: 该标准体系由 4 部分组成:总则框架实施评价与改进。选取 8 个方面 进行考核、设 65 个绿色指标,都是着眼于有效推进绿色转型而精心设置的,其中资 源节约与利用、 节能降耗、 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指标就接近 30 项, 占总指标的约 12, 在某些指标上的制定上尤其严格,有利于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推进太原绿色转 型。 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由总则、框架、实施、评价与改进四部分组成,结合 太原市的实际情况,主要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生态保护、政府治理四个方面制 定,明确了绿色转型在各领域的目标。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领域。以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为目标,系统制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的产业标准;以绿色生产方式为目标,制定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 产品标准;以绿色消费方式为目标,制定绿色消费标准。 二是社会领域。以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制定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学校、 绿色县区、绿色乡镇、绿色村庄等标准。 三是生态环境领域。以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为目标,制定城市建设管理、园林绿 化、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固体废物等方面的绿色环境标准,并根据资源环境容量, 制定总量和单位量,从总体布局上控制环境标准。 四是政府管理领域。以绿色政府为目标,制定绿色机关、绿色办公、绿色采购、 绿色服务、绿色考核标准等。 1.1.2 构建绿色经济增长模式 山西省太原市因有着丰富的煤铁资源,建国后成为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焦、 冶金、化工、电力、机械是太原市五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高达 87.4,资 源消耗量高,环境污染严重。长期对资源的粗放式开采使得太原市经济呈现出浓浓 第一章 太原市绿色转型实践探索 7 的“黑色”。90%以上的一次能源以及 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均来自矿产资源,万 元 gdp 能耗比全国资源型城市平均水平高 40%,水耗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 1.6 倍; 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不到全省平均水平一半,环境质量在全国 47 个重点监测城市中排 在倒数第 5 位。据了解,2006 年太原市煤炭消耗总量为 3036 万吨,居全国省会城市 之首,万元 gdp 的能耗是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 2.8 倍,市区空气中烟粉尘、二氧化 硫的排放量分别是市环境容量的 1.4 倍和 2.5 倍。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 效益的“三高一低”病症一直困扰着太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给这座资源型老工 业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生态压力。 绿色转型是太原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建立新 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太原市积极构建基础产业、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共同繁荣的绿色产业新格局。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设置“绿色高压线”。以节能降耗为首要原则,制定刚性奖惩机制,淘汰 “三高一低”落后产能,鼓励资源型企业清洁生产,积极改造传统生产方式,由粗 放式向集约型转变。统计数据显示,2006 年审批的 571 个建设项目中,有 41 个项目 因“触线”而被否决,涉及总投资金额高达 60 亿元。 二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新项目和招商引资进行严格审批,对不符合环境要 求和发展方式的项目不予批准。从而推进绿色高效项目的发展,引导高科技产业和 新兴产业不断做强做大。 三是发挥省会城市功能。建立完善全省金融、现代商务、区域物流、国际旅游 四大中心,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同时推动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的升级改造,并完善市场监测体系。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紧紧围绕“监测”、“认证”、“监管”三大体系, 着重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同时以生态沼气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的循环 经济发展。 1.1.3 打造绿色宜居环境 由于资源型城市以往发展模式的影响,太原市的城市环境已严重影响到居民的 生活。此次绿色转型中,政府大力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按照“环境友好”、“资源 节约”、“循环经济”、“人性化宜居”、“打造精品工程”、“尊重历史”这六 大原则进行绿色城市建设管理。具体内容有: 太原市绿色转型研究 8 一是科学规划城市布局。严禁建设超标准办公楼及居民楼;严禁建设宽马路、 大广场;对城市重要基地设施如道路、广场、绿地等科学规划,力争做到几十年、 上百年不落后;对目前无力开发的地段绝不降低标准建设。 二是开展环境整治重大工程。如最有代表性的是“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 它是蓝天碧水战略的重点示范工程。此外还有“太原市地下水超采区关井限采”、 “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及深度处理回用” 、 “娄烦及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 、 “风峪河河道治理”等绿色再造重点项目。 三是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与园林城市的目标为契机,重点推进新型公共交通体 系建设、燃料与供热结构调整、污水处理、城中村改造等;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 绿化工程,加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城区道路工程,打通丁字路等,畅通道 路微循环;启动市区轨道交通建设,做好科学规划、科研论证等前期工作。从 2007 年到 2009 年,太原市在城市建设方面累计投资 240 亿元,推动了“蓝天碧水工程”、 “数字城管工程”、“城乡清洁工程”等一批节能减排、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并完 成了引黄城市供水、集中供热、天然气入并、道路桥梁建设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 此外,太原市在城市建设中以“尊重历史”为原则,对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但极 具历史价值的西山地区这一重大工业污染带进行了环境改造综合治理,既实现了传 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又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平。 1.2 太原市绿色转型成效 随着太原市绿色转型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太原市城市转型成效逐步凸显。经 济结构趋于平衡、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绿色理念渐入人心。 1.2.1 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绿色转型中,太原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传统 产业结构正逐步调整,绿色经济结构在逐步形成。 第一产业方面,由于在转型中大力培育绿色都市性农业,绿色农业成效显著。 蔬菜基地实现全部良种覆盖;农产品认证走向规范化,58 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 害农产品”认证,160 多个产品通过了“iso9000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40 多 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优质产品”;农村沼气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农村已建大中型 沼气池、秸秆气化站 23 座,户用沼气达 2.3 万个,沼气工程为农村土地施肥、烧火 取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资源。 第一章 太原市绿色转型实践探索 9 第二产业方面,传统产业正逐步改造升级。现已完成数十个改造项目,如太钢 集团、西山煤电集团等,成为太原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电、铝联产,延长了 产业链,壮大了橡胶化工业,形成了以基本化工原料、有机化工原料、橡胶制品为 主的多门类化工体系。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涌现出罗克佳华、中绿环保等为代表的一批环保节能企业。煤化工技术研究发展基 地、国家级软件园区等顺利启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环保技术、光机电 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太原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太原市绿色产业建设中,严格实施“绿色高压线”政策。仅 2007 年就否决了 58 个不符合绿色环境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2008 年上半年又对 7 个不达标项目予以否 决,关停落后生产企业 133 个,叫停焦化成产项目 19 个;对 600 多个工地、2100 个 企事业单位的 3000 台锅炉进行了检查;限产或停产 82 家企业。“绿色高压线”政 策淘汰了落后产能,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新型产业园建设是太原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亮点。太原市借鉴“太钢不锈”的 成功经验,以国际视野规划新的产业布局,建设“三大基地” 不锈钢生产加工 基地、铝镁合金加工制造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从而形成以“不锈钢园、 铝镁园、富士康园”为主轴的绿色支柱产业园,辅以电子信息产业园、汽车产业园 在内的一批新型产业园,共同构建具有太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第三产业方面,绿色服务业正在不断做强做大。“四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太原“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能力更进一步。与其他城市相比,太原 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并重,以服务业为主”的新 的发展理念下,太原积极构建“四大中心”: 一是构建现代商务中心与“金融中心”。近年来,浦发、光大、兴业、民生、 华夏等多家民营银行入驻,国贸、希尔顿等五星级酒店入驻,服务全省“现代金融 中心”逐步形成;二是打造“国际性的专业会展中心”,以“能博会”为发展平台, 拓展会展规模、丰富会展内容、扩大会展影响,打造会展业的知名品牌;三是构建 黄河中游“区域物流中心”,利用太原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特殊区位优势发展现 代物流业,使其成为黄河中游生产要素集散地,借以影响全国;四是构建“华夏文 明看山西”国际旅游中心,以“太原文化产业园”、“富士康文化产业园”等为载 体,扩大山西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太原市绿色转型研究 10 太原市发改委相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太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项目中, 服务业项目多达 92 个,总投资 223.82 亿元,第三产业项目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太原 市经济发展正呈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 “三、二、一”发展新格局。 原太原市市长张兵生说:“可以说,实施绿色转型发展战略,是对过去主要依 靠高消耗追求经济线性增长的发展战略的超越,开辟了一条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的 新路子。” 1.2.2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绿色转型的逐步推进,使太原市环境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太原市市容市貌正在 由“黑”变“绿”。2007 年太原市顺利完成了山西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2008 年 12 月 22 日,太原迎来 2008 年第 300 个“蓝天”,使太原市二级以上天气实现了历 史性突破。2007 年至 2009 年,全市累计投资绿色建设 239.6 亿多元,建设了 248 项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引黄城市供水、集中供热等一大批蓝天碧水工程;完成 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到 2011 年,全市累计植树造林 1155 万亩,环城林带建 设和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快速推进。汾河景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368,绿地率达 3198,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 959 平方米,为此,太原市获得 2011 年“国家 园林城市”荣誉称号。此外,太原市建设节水工程 28 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023 万亩。西山地区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万亩生态园”建设取得很大进展,西山“国 家矿山公园”已成功获批。 环境的明显改善,让太原市居民看到绿色转型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 处。让百姓更为满意的是人文关怀在太原市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新改造的道路不再 是原来高低不平好几层,路面和公交车台阶一般高,不用担心老人小孩摔跤。太原 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以解决“脏、 乱、差”等环境问题为基本切入点,全面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家住太原市 和平北路的曹大爷几年前路过他家附近那片臭水遍地、垃圾满街的地方时总是掩面 而过,而如今,这里已变为郁郁葱葱、风景优美的玉门河公园。每天都到公园里走 走的曹大爷说:“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心情很舒畅。”目前,太原建成各类公园、 游园 178 个,每户市民都可以在 30 分钟内步行到达一个绿色景点。目前太原市城区 绿化覆盖率已达 35.79%、绿地率达 30.98%、人均公共绿地为 9.09 平方米。 王存理,晏国政山西太原十年:从“污染之首”到“最佳范例”山西新闻,2010,07,26 太原市 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章 太原市绿色转型实践探索 11 1.2.3 绿色理念渐入人心 绿色转型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但转型的快慢还取决于思想观念演进的 快慢,取决于新型体制机制机制建立的快慢。必须动员各绿色主体的力量,形成绿 色转型的强大合力,通过“绿化”政府、“绿化”企业、“绿化”市民,来强化绿 色转型的动力机制。太原市在继承发扬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用 绿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全力培育和形成社会公众的绿色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 式,使绿色文化成为加快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大绿色发展战略和绿色转型战 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社会人文支撑。 第一,通过在领导干部中普及绿色知识,使领导干部绿色经济理念逐步增强。 太原市以绿色标准体系的发布为契机,举办了“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新闻发布 会暨培训班”。各区、县(市),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 以及绿办的全体成员 300 余人参加了培训班。编印下发了太原市绿色标准(初稿) 汇编、绿色标准参考文本、太原市绿色转型文件资料汇编,提供了各方 面的资料支持。通过相互学习与交流,提高了县区、市直部门和社会对绿色转型和 制定绿色标准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开拓了领导干部的转型思路,激发了绿色转型的 热情,鼓舞了绿色转型的信心。 第二,通过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教育,使广大市民认识到生态发展的重要性。太 原市绿色转型办公室以舆论宣传为导向,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 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绿色理念,积极引导其参与到绿色转型工作中来。开展绿色文 化“进学校、进讲堂、进社区、进基层”活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自 然、保护环境”的理念,积极培育“绿色文化”,普及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此外, 还以国家全面限用塑料袋为契机,开展“创建绿色家园,倡导绿色消费”系列活动。 组织环保讲座,编印创建绿色家园宣传手册,与太原日报共同创办“绿色 转型专刊”等,积极策划在国家权威媒体上的宣传,以扩大太原市绿色转型的积极 影响力。 第三,通过开展“绿色十佳”创建活动,使各个社会主体对绿色转型理念的认 识更加深入。为全面推动绿色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太原市政府从 2007 年开始在 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 村镇、绿色建筑等“绿色十佳”创建评选活动。 太原市绿色转型研究 12 随着绿色转型理念的不断宣传与绿色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太原市市民对绿色 文化以及绿色转型有了深入的了解与认识,绿色发展的理念已在太原市各级领导干 部、普通市民以及大中小学生中获得广泛支持与赞誉。绿色理念已在太原落地生根。 总之,太原市绿色转型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在三大主体企业、产业、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绿色转型比一般的经济转型显示出更 大的发展潜力。如表 1.1 所示 : 表 1.1 资源型城市一般经济转型与绿色转型的比较 两种转型 比较角度 一般经济转型 绿色转型 经济 规避经济停滞 保证经济增长 探索健康经济增长模式 实现绿色经济 社会 产业间劳动力数量的转移安置 传授劳动力非资源型产业知识技 能 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实现社会稳定 发展 产业内劳动力质量的挖掘提升 提高劳动力专业素质及生态道 德素质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和 谐共融 资源 强调脱资源化 强调资源减量循环高效利用 四 大 因 素 环境 强调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治标不治本 强调绿色保护机制的构建 减少并防止污染标本兼治 企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进行企业技术创新 建立绿色企业运营制度 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 强调资源型产业退出 新兴产业培育替代资源型产业 工业为转型先导和突破口 注重转型后的经济效益 强调资源型产业绿色改造 新兴产业绿色升级配合资源型 产业 三大产业同步绿色化构建 进一步要求转型后的生态环境 效益 三 大 主 体 政府 政府 转型中的“局外人” 注重对外监管忽略自身完善 转型中的“局内人” 建立内外兼顾的绿色监管体制 1.3 太原市绿色转型经验 太原市绿色转型属于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转型。在转型中,太原市在经济、社会、 生态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其成功经验值得其他资源型城市参考与借鉴。太原 刘纯彬,张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与一般经济转型比较开放导报,3,144 第一章 太原市绿色转型实践探索 13 市绿色转型经验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是城市转型的主要推动力、将绿色标准体系 纳入地方立法、积极构建生态文明等三个方面。 1.3.1 政府主导是城市转型的主要推动力 太原市政府在绿色转型中专门成立了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的工作领导组,负责 绿色标准工作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协调管理,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县区、市直 各部门也相应建立了绿色转型组织机构,以把各项转型任务落到实处。此外,太原 市政府还建立了国内外专家智囊团,为科学推进绿色转型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机构 设置如表 1.2 所示: 表 1.2 太原市绿色转型机构设置 领导组城建组 财经政法组 宏观组 农业组 社会组 工交组 机关组 办公室综合组 审查组 资料组 宣 传组 国内外城市经济转型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在整个经济转型中发挥着积 极的主导作用。在我国,政府始终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主导者, 因此,政府更 有权选择新的发展模式,只要政府在思想观念上有新的突破,经济转型便成为可能。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大多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枯竭等问题的 出现必然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 型的必然选择。企业必须从之前所熟悉的行业中退出,转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也要随之转变。此时,如单纯依靠 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得经济转型都将回天乏术,这就需 要政府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依靠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公共政策,主动介入到经济 转型中,才能有效推动和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转型,从而避免“矿竭城衰”现象 的发生。 张柯论政府在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宁波党校学报,2005,05,57 领导组 城建组 财经政法组 宏观组 农业组 社会组 工交组 机关组 办公室 综合组 审查组 资料组 宣传组 太原市绿色转型研究 14 推进绿色转型,要正确处理好政府推动与社会推动的关系。坚持政府推动力为 第一推动力,通过政府推动引领社会推动,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绿色转型强大合力。 这是通过太原市绿色转型调研得到的深刻体会。太原市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 使绿色转型卓有成效,就在于市委、市政府坚持“政府推动为第一推力”的基本原 则,通过制定政策标准、强化组织保证、强化政府行为,从而引领社会力量向良好 态势发展。 1.3.2 绿色标准体系纳入地方立法是关键 太原是全国“第一个”制定绿色转型地方标准体系的城市,也是“第一个”运 用标准化方法对城市绿色转型进行综合管理的城市。太原市绿色标准体系,是按照 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理念制定的,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全社会都必须严格 执行的具体规范。“绿色转型标准体系是推进绿色管理的具体抓手,是支撑绿色经 济和绿色社会的骨架。 ” 标准是硬性管理,是量化的、可视的管理,是衡量转型成 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是城市转型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在以往的城市转型中,缺乏 各行业标准的制定,亦缺乏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标准的综合体系的制定,更没 有地方立法对其进行严格规定。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的建立以及把绿色标准体 系作为地方立法对城市进行综合管理的做法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参加太原市绿色标准审定工作的国内知名专家一致认为:“这些标准结构合理、 覆盖面广,对太原市各部门制定各类绿色标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该标准充分运 用标准化的优化、简化、系统化的原则,对太原市绿色转型目标进行分解、量化和 优化,为太原市推动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全国首创。 ” 绿色转型的顺利推进需要刚性的法律法规作为有力保障。需要制定系统的绿色 发展战略和全面的绿色配套政策,并在国家已有环境和资源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 照地方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更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地方特色的法律体系。在 此基础上,还应建立执法监督体系和相应机制,使绿色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样,才能在良好的法律秩序和相关政策的 引导下,保证绿色转型的顺利进行。 1.3.3 构建生态文明是绿色转型的基本要求 要成功推进绿色转型,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太原是传统 的煤铁能源重化工基地,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生活消费意识都非常顽固守旧。要 张兵生太原市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工作会议文件,2007,04 王中一以标准化服务太原绿色转型山西新闻网,2010,01,24 第一章 太原市绿色转型实践探索 15 成功推进转型,必须花大力气在居民中积极宣传绿色转型理念,使之转化为全市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学校中考数学三模试卷(含答案)
- 南阳招教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软考试题及答案
- 儿童喜欢的题目及答案
- 批复安全培训中心课件
- 医院医保工作管理工作计划
- 2025年杭州物理高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医院行政干事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语文诗词考试题型及答案
- 2025年北京二建考试试题及答案
- 单位委托员工办理水表业务委托书
- 2024年全国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投资分析考试历年考试题附答案
- 矿山生态修复监理工作资料编制内容和要求、施工监理主要工作程序框图、工程施工与监理表式
- 药店药剂师专业劳动合同
- 夫妻婚内财产协议书(2024版)
- 小菜园租赁合同范本
- DL-T1342-2014电气接地工程用材料及连接件
-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 (正式版)JTT 1495-2024 公路水运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审查规程
- 19R505-19G540室外管道钢结构架空综合管廊敷设
- 感染性膝关节炎的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