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 摘摘 要要 近年来,以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群和意大利的传统中小企业集群为带边的产业集群 发展模式凭借其出色的经济表现,引起了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产业政策制订者们的广泛 关注,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将地方产业群战略作为其区域政策或产业组织政策的 重要内容。作为介于纯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产业组织,中小企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 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速度较快,从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然而,河 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且存在着规模不大、产业层次低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从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发展阶段入手,在总结有关集群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集群发展各个阶段的主导动力机制,所包含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构建中小企 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并对模型的应用价值以及不足做出说明。 本文在概述了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 的特征,并指出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问题。随后,以清河羊绒为实证区,展开实证 分析。 本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自于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将问卷中的指标的平 均值排序,并将指标所属动力因素及动力机制的平均值进行排序,在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作 用机制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将数据带入“企业集群演进动力作用机制模型” ,算出每 个动力机制的贡献权重,根据贡献权重的大小,确定实证区的产业集群所处的发展阶段, 并根据所处阶段给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动力因素,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模型,河北省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 ii 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cluster in hebei provinc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economy of the high-tech enterprise in the silieon valley and of the traditional clusters in italy has attraeted attention of scholars and public policy makers. some countriess loeal governments have turned its foeus from industrial policy to cluster poliey. as a industry organization in the range of the pure market and th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the cluster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shows the powerful vit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strict economy in each aspect. the cluster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developed rapidly in hebei province,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economy greatly. but, the cluster in hebei province started later,and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ed,including that the scale is not too big, industrial level is low. obtaining from the seedtime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cluster, in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cluster, this research analysed the main dynamic mechanism of each seedtime of the cluster, including effect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then, “the model of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cluster” was constructed. it also made an explanation of the value and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model. after introduc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cluster in hebei province,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character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cluster of hebei province , and pointed out the issue of it. after that, in order to qinghe evidence for the district,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empirical analysis. the study of the most data came from the survey. the average of indicators of the questionnaire would be ranking through data analysis. and the effecting factors and dynamic mechanism would be ranking. based on the data and “the model of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cluster”, the reseach calculated for each mechanisms factor.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make su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uster of qinghe, and give solusions. key words:. the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cluster, effecting factor, dynamic mechanism, the model of dynamic mechanism, hebei province,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的中小企业都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吸纳就业、满足个性化需 求等方面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 小企业自身仍然存在着市场准入、资金融通、人才引进、信息共享以及科技应用等困难,尽管中小企业 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家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市场竞争力,但随 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双重竞争,生存压力不断加大。 加之目前市场的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产品种类日益增多, 推陈出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途径, 尽管单个中小企业具有灵活性、敏捷性及“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却很难孤立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另 外,中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又有着时间、空间以及行业本身的局限性,因此中小企业需要新的组织形式 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集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小企业集群这种由众多独立自主而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 业, 依据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关系, 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集聚起来的介于纯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产业组 织,能够克服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为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资源、信息、人才、市场等共享的外 部环境,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当今,中小企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很多发达国家早已出现了中小企 业集群的典范,例如:美国的“硅谷” 、意大利北部的制鞋业、法国南部的香槟省、日本的汽车产业集 群等等, 这些集群的发展模式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开创了前进的方向。 我国的中小企业集聚区在江浙一 带发展较为成熟,出现“温州模式” 、 “江浙板块”等;在这些企业集群体内部,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其 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水平都是相当有限的,但由于企业间的合作和适度竞争使独立企业联合起来,克 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发挥了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使江浙地带成为我国发展较快的地区。 近几年来,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比如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容城的服装产业 集群、白沟的箱包产业集群等,己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在带动区域经济、 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拉动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己成为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典 范。为了提高河北省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市场竞争,河北省于 2006 年 2 月发布了河北 省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 并确认公布了 50 个中小企业重点产业集群, 确定集群 化为中小企业的主要发展形式。据统计,2006 年全省 50 个重点产业集群,上半年实现增加值占所在县 (市、区)gdp 的 31.9%,可见中小企业集群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但是,相对来讲,河北省中 小企业集群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阶段,竞争优势的发挥还有待加强。因 此, 在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成长发展的道路上,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资源到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影响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 2 相互作用, 以及集群发展的外部成长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中, 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河北省中小企业 集群发展,以及影响效果如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从中 小企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出发, 分析河北省的具体情况, 结合清河县羊绒产业集群具体案例, 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效对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现状 1-2-1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现状 (一)产业集群的发源理论 就产业集群的发源而言,存在不同的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原发型和嵌入型。 1、原发型方面的理论: (1)分工理论。分工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基础,这一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4)。按照亚当斯 密的观点, 一方面, 分工与专业化发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进而促使生产规模的扩大、 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促进“迂回生产”方式的出现和部门的细化,进而促成 在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内众多经济话动的集中,形成集聚经济。这就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 中蕴含的产业集群思想。 马歇尔(1981)认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不在于区域产业空间的扩大和企业层面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而在于本地专业化劳动力的发展, 在于社会层而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外部经济性。 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在 产业集群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柔性专精的生产网络化体系(scott,1987;王缉慈,2001 ) 。 分工理论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演化的理论基础,然而这一理论的发展时断时续,直到现代的非 线性规划的发展,才使得对分工和专业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这一理论的发 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才刚刚开始。 (2)外部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这一概念首先是马歇尔(1981)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提出 来的。 他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 他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 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其外部性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 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 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他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的企业享受更多的外部经济, 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相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能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 规模经济是学习经验曲线中的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romer, 1986),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 的一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briuon, 2004)。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1993)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提出了“规模报酬递增”模型。克鲁 格曼提出制造业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 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和运输成本三个参数是决定制造业企业地理 集聚的关键因索。 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是传统的企业集群原因之一,新的企业集群研究将规模经济扩张到范围经济(王 缉慈,1997)。范围经济,是在生产活动可分割性的基础上,以产品的种类、生产活动的种类、工艺过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程环节的多少, 以及市场地理范围的大小程度为衡量标准。 尽管外部经济与范围经济很容易对企业集聚 现象进行解释,但到底是这两者为集聚的原因,还是集聚产生了这种经济性呢,对此,该理论没能给出 解释。 ( 3)社会经济网络理论。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产业特性、地域特性与网络特性,产业集群实际上是 某产业以网络形式而落户于某地,形成了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企业集团式网络组织,产业间 和产业内的网络组织.盈利部门和非盈利部门之间的网络组织,以及生产部门与服务部门之间形成的网 络组织(卢福则、胡大立等 2004)。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认为,在分工协作中,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相互嵌套,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经 济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融合是减少交易费用, 促进分工并产生新的生产力的另外一种重要因索。 而现 实的社会网络关系要复杂和广泛得多, 基于本地化的行为主体之间的非贸易相互依赖性在地方企业集群 和演变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storper, 1989)。虽然社会经济网络理论对产业集群内部关系做了精彩的 描述和解释,然而这种社会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尚未融入主流经济学范式。 ( 4)企业家精神理论。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而言,企业家精神已经与产业集群的形成之间具有密不 可分的联系(feldman etal, 2005)。feldman 等人认为,企业家是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企业家是集群作 为综合的适应性系统发展的重要主体,在这个系统里,与集群相关联的外部资源随时间而得到发展。那 些适应创建性的危机和新机会的企业家创造了许多要素和条件来增进他们的商业利益, 反过来也促进外 部资源的发展。 可以说企业家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能动的主体。 由于企业家的主动性和能动 性,这一特殊的生产要素成为今天学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而企业家如何参与要素分配,企业家如何培 养,相关的市场要素与之协调的内在机制如何,尚无定论。 2、嵌入型理论: (1)区位理论。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论的先躯。他指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用和 凝聚力三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运费是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那么实际支付费用最小的地点将会 成为工业集聚的地点。另外,企业通过集聚,可以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等 集聚效益, 获得具有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益, 从而使集聚体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多个企 业所实现的功能之和。 (2)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产业集群的成因。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众多, 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因此有助于减少环境的不 确定性,减少企业的交易费用。同时由于数目众多的企业地理接近,增加了市场参与的角色,因此市场 机制更能发挥作用,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对称性,并克服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此外,产业集群的经济 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 各个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 可加强企业间的合 作与信任,促使交易双方达成并履行合约,节省了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了交易费 用(alchian, 1950) 。 (3)孵化器理论。所谓孵化器理论,是指产业集群所在地企业之间存在的一种互助机制,尤其以美 国硅谷的风险资本的作用为典型。 风险资本投资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培育或称孵化创业企业。 而孵化的对 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其中硅谷的产业集群是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集群之一。硅谷的成功除了拥有世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 4 界一流的大学(斯坦福大学)、 创新企业家的集聚和拥有高技术移民等支撑因素外, 高度集中的风险基金 和风险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创业投资者之所以愿意和创新企业聚集在硅谷这种特定的区域,是因 为这样做有助于他们在阶段融资过程中获得选择成功项目所需的信息。 这些信息是高度意会的和不易明 文化的。 ”(青木昌彦,2001) 在集群所在地, 政府机构牵头主动培植地方型企业和产业。 美国的风险资本市场发达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 20 世纪 70、 80 年代以来,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进行风险投资的扶持政策, 从政策角度扶植地方产业集群。另外地方政府行为,如新加坡、台湾和中国大陆,除了在政策上支持, 在资金的筹集、使用等方面,政府也主动支持和赞助(王缉慈,2001;paravll, 2005)。 而跨国公司的进驻对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也起到非常重要作用(felker, 2003) 。 (二) 产业集群的成长理论 1、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增长极具有技术、 经济方面的先进性, 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 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推动和支配作用。 推动性单位支配效应能够引致两种类型的增长效应: 一 是里昂惕夫乘数效应。它是通过推动性单位与其他单位间的垂直的、水平的联系产生。这种联系可分为 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等。由于这种联系的存在,推动性单位的发展能够通过投入产出关 联而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乘数效应。 这是由推动性单位的投入而引发的系统产出成倍的增长, 是外部经 济的乘数效应; 二是极化效应。 当推动性单位生产的增加导致区域外的其他活动产生时, 这种效应发生。 极化效应所导致的区域外的其他活动可能是推动性单位的投入品供给活动, 也可能是推动性单位的产品 需求活动。因此,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单位植入某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单位的集聚,再通过乘 数效应以及极化效应,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增长极理论还包括缪尔达尔(1991)和卡尔多(1989)的循环因果积累原理、赫希曼(1974)的联 系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所产生的“极化效应”或“反吸效应”和“报酬递增” , 将促使资本、劳动和产出在一定区域的循环积累,而其所产生的“涓滴效应”或“扩散效应”以及政府 的转移支付等,将使经济在地理空间上不均匀增长。 该理论的困境在于它的动态描述难以模型化, 尤其是将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等进行定量化和实证研 究方面还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集聚经济理论 集聚经济理论是由区位经济学家提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韦伯、美国的胡佛和英国的巴顿等。 韦伯(1997)强调了集聚经济的作用: 企业通过分享公共基础设施、 专业化劳动力资源、 销售市场等, 获得集聚经济效益。 他把集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是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 高级阶段则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 也就是产业集群化。 韦伯还分析了促进产业 集聚的四个因素,并认为集聚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 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 胡佛(1948)将集聚经济视为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 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体的规 模所产生的经济。巴顿(1976)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熟练工人、经理、企业家的发展,集群内日益积累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起来的熟练劳动力和适应当地工业发展的职工安置制度, 进一步加强了企业间的相互关联。 其贡献在于: 他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他认为,地理上的集中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和创新。除 了上述几位权威, 当代在集聚经济理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 krugman( 1991) , ottaviano( 1998) 和 venables( 1996)等。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相结合,使规模经济和报酬递增 内生化建立了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模型。 集聚理论尽管很早就已提出,但其理论上的发展,尤其是在摆脱经济学边缘化的道路上,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 dixit 和 stiglitz( 1977)对垄断竞争问题的解决,由于垄断竞争模型的引用以及现代计算机 模拟试验的发展,可将更多的经济现象引入模型,这一理论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产业集群的成熟理论 1、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不同于科层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是对有 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这种非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产业集群,代表着一种能 在效率、 效益及柔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 它所代表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 联系及激励, 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难以达到的。 波特认为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 一是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 二是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三是 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该理论提出以后获得很大的反响,然而它的钻 石模型很难模型化和量化这使得其理论在经济理论上的深入受到限制。 2、创新环境学派和创新系统学派 创新环境学派是由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区域科学家组成的 gremi(groupemenl de recherche eupopeen sur les milieux innovalieurs)小组。这个概念把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与创新环境联系在一起 (brammanti and maggion, 1997),使该理论流派相当有影响力。在他们看来,环境是一种发展的基础 或背景, 它使得创新性的机构能够创新并能和其他创新机构相互协调。 创新环境理论认为产业的本地化 包括提升整个社区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提供丰富的高索质劳动力,增加辅助的贸易和专业化业务,满 足众多公司的需求, 为采取更加专业化的机械创造条件。 创新环境研究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 率(collective efficiency) ( canie is martin 和 michael ,1999) 。另外,发展动力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它们一般具有相对固 定的协调关系,有明显的作用规则。 “机制”应该是比较稳定的构成方式和作用规律, 因此严格来说产生成动力还没有形成动力机制, 事实上大多数文献所研究的产业集群动力机制也主要是指发展动力机制。 best(1999)认为中小企业集群 存在四种主要动力:集中专业化、知识外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它们依次对集群的发展 产生作用,并形成循环状的稳定结构,这就是主动力机制。魏守华(2002)对几种动力进行了整合:基 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以图形的方式构造出中小企业集群的 动力机制,并以浙江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对动力机制的作用进行了实证。英国 swann 教授与其合 作者采用实例分析方法分别研究和比较了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将中小企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描绘成 产业优势、 新企业进入、 企业孵化增长, 以及气候、 基础设施、 文化资本等共同作用的正反馈系统 (positive feedback system) 。 因此,中小企业集群动力机制应该是驱动企业集群发展和演化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实践表明,完善的动力机制是企业集群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3-2 中小企业集群动力机制的逻辑 3-2 中小企业集群动力机制的逻辑 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本等)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基 础,低层次的、基于传统自然资源禀赋的基本生产要素只能带来静态比较优势,而高层次的、基于知识 集聚的高级生产要素则可带来强劲的动态竞争优势。 要把集群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竞争优势, 还需具备一 定的生产要素(资源)整合能力。 动力机制作为推动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将集群的要 素转化为显性的竞争优势。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是集群成长的标志。因此拥有要素,培育动力机制,并不 断地将要素转化为竞争优势,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逻辑(图 3.1)。 图 3.1 企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逻辑 fig.3.1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enterprise cluster 要素资 源 动力机制 竞争优 势 反馈 反馈 转化机制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调整阶段 调整阶段 动力机制是集群的能力及其作用规律。 集群对竞争优势的期望和在实践中对竞争优势的检验反馈, 指引了动力机制的调整和优化; 动力机制的发展又具备了更有效地利用要素的能力和方式, 并促使集群 各主体(企业、政府、中介等)去更新或获取更有价值的要素(如知识资源)。本地化的要素、动力机制与 竞争优势的运行过程是集群所特有的、难以被模仿的发展逻辑,从这点来看,符合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动力机制是集群发展的核心,成热的动力机制可以将集群任何可获得的要素很快转化竞争优势, 而且能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图 3.2)。在动力机制作用下,集群竞争优势往往具有自我繁殖和演进的趋 势。 “调整阶段”表示动力机制的变动和调整造成了集群竞争优势的起伏。动力机制越成熟,调整时间 就越短,竞争优势增长就越快。 图 3.2 企业集群动力机制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fig.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cluster dynamism and competiveness advantages 3-3 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 3-3 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 从企业集群的演化过程来看,驱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当集群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 变化时也可能转化为不利条件。 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路径依赖” 将构成集群发展的 “锁定效应” 。 产业集群发展越成功 (如成熟阶段的产业集群) , 就越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 (markusen, 1996) , 并可能导致集群的死亡。 1、生成动力 生成动力即是指企业集群形成的诱发因素。一些学者倾向于将生成动力视为市场力量的自发作用 结果(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认为“偶然事件”可以成为产业集群生成的初始动力。此后, “增长极” 理论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干预与政策作用亦可以人为创造产业集群在特定区域的发生与发展。由此可见, 企业集群具有不同的生成路径,但无论经何种路径生成,都会面临地点选择问题,因而区位因素将是集 群生成过程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诱因。作为集群生成动力的区位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价格、运输成本 动力机制成熟度 竞争优势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 18 和市场条件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产业集群生成初期,具有不稳定性和孤立性,一些因素会随着集群的成 长而具有不断消退的作用趋势,各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能构成稳定的动力机制。 2、发展动力 发展动力则是推动企业集群成长并走向成熟的稳定动力机制。集群一旦在特定区域生成,在市场 力量作用下集群的集聚经济利益得以充分显示, 将吸引更多的企业与相关产业趋向于地理集中, 并进一 步强化集群企业的外部经济利益。 当企业集群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集群的静态外部经济利益将不断削弱, 集群的发展动力则依赖于动态的创新网络来支持。 因此, 本文将企业集群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分解为集聚 经济和创新网络两种动力机制。 (1)集聚经济。早期研究中,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分别从不同角 度探讨了分工与专业化带来的集聚经济利益。克鲁格曼进一步从规模报酬递增角度解释了集聚经济效 益。规模经济的本质是专业化经济,它建立在分工基础上,而分工又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并存。专业 化带来“规模经济”利益,多样化则带来“范围经济”利益,但交易成本的存在会限制分工的深化。美 国经济学家艾伦斯科特将交易成本赋予“空间”意义,认为交易成本在生产过程空间纵向分解或纵向 一体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生产过程在空间上的纵向分解,导致交易费用增加,而相关的厂商或企 业通过空间聚集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从而享受“范围经济”利益。斯科特对“范围经济”的理解更多从 交易成本角度,实际上“范围经济”更一般的内涵是生产或交易上关联企业之间的一种协同效应,这种 协同效应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由地理集中而带来的设施与服务共享利益。 基于以上认识, 集聚经济 可以理解为由与专业化相对应的规模经济和与多样化相关的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效益,其动力因素包括规模报酬递增、交易成本节约以及企业协同效应。 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利益是一种向心力,吸引史多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集中,但企业的空间集中也 会产生“拥挤成本” ,对空间集聚产生离心力(蔡宁,杨门闩 2004)。集聚经济机制的积极效果只有在向 心力大于离心力时才能体现出来。当企业在特定空间聚集到一定规模,则造成地价、劳动力成本上升, 污染严重,人口拥挤等,集聚的经济利益将被“拥挤成本”削弱,就会导致集群企业向外迁移(即离心 力大于向心力),集聚经济机制亦不复存在。 (2)创新网络。早期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过程源于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但后来的研究发现来自企 业外部的信急交换及协调对于成功创新非常重要(freeman, 1991)。马歇尔指出了创新活动源于某种无 形的“产业氛围” ,创新环境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与协同作用。新经济社会学认为, 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组织间的网络是企业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促进地方知识、技术创新的 重要因素。企业所在区域的社会资本状况、企业与这些网络成员的互动、交往程度决定着双方的信任与 合作程度,也由此决定着企业可获得的信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网络与社会 资本是决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而创新网络就是指建立在企业网络与社会资本框架下的产业 集群创新动力系统。 网络论者强调,创新网络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克服单个企业在从 事复杂技术系统创新时的能力局限, 从而使其成员赢得收益增长。 创新网络发挥功效的能力与网络结点 的空间配置关系密切,地理邻近有助于维持并强化创新网络的支撑因素,如文化认同和相互信任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 (debresson, amesse, 1991)。而驭使创新网络结点地理集中的深层动力来源于知识外溢的当地化特征。 创新过程涉及大量的隐性知识输入, 而这类知识必须通过面对面人际交流才能被有效地获取, 因此为了 提高创新收益, 创新主体需要在地理上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来获得所需的隐性 知识。 创新要以既有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创新网络的根 本优势就是集体学习机制一种互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在创新网络中,企业不仅能够利用知识外 溢效应得到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 而且可以通过沟通建立互利的思维方式和交易规则, 增加彼此信任和 默契。 这种信任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能够分享创新所带来的未来收益, 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创新的现期回 报,这是创新网络优势的一个重要特征。 与大多数从知识外溢与协作创新出发的解释不同,波特(1998)认为,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 还体现在内部竞争压力和同行间的持续比较为其间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创新激励合作与竞争两方面 的因素使集群可以长期居于创新中心的位置。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界定的创新网络的动力因素包括:集 群文化影响力、知识外溢、集体学习与内部竞争压力。 3、锁定效应 “锁定”本质上是动态演进过程中的一种“路径依赖”现象,集群的生命周期演化过程具有“路 径依赖”特点。空间集聚现象一旦生成,由集聚经济与创新网络推动的产业集群演化的“路径依赖”促 进集群不断成长并走向成熟。而因各种风险因素累积形成的“路径依赖”将诱发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 的“锁定效应” ,导致产业集群衰亡。 tichy (1998)基于区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探讨了企业集群的“结构性风险”源于集群内产品老 化或需求条件变化, 集群未能随不断变化的生产制造范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集群原有产业或产品簇陷 入永久性衰败的风险。fritz 等(1998)在 tichy 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周期导致的产业集群的“周 期性风险” 一种突发的、 不能人为控制的、 由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原因造成的风险。 蔡宁等(2003) 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网络性风险”源于网络主体关系不对称、网络规模狭小以及机会主义的“搭便 车”行为导致的创新动力不足。吴晓波等(2003)探讨了产业集群的“自稔性风险”营造竞争优势的 集群自身特征,同时也是集群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例如,专业化分工提高了产业价值链纵向环节的资 产专用性, 地理集中导致产业价值链横向企业的战略趋同, 群内企业与机构的相互关联导致封闭自守型 结构,而协同与溢出则滋生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惰性。 结构性风险源于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 ,其累积效果将导致“技术性锁定” ,网络性风险源于网 络的自闭性结构与关系演化的“路径依赖” ,会导致群体的“认识性锁定” ,而网络企业的技术经济联系 则进一步强化集群内部的“技术性锁定” ;尽管周期性风险源于集群外部因素的变化,本身不存在“路 径依赖”问题,但周期性风险与结构性风险和网络性风险之间存在相互增加机制(蔡宁,2003)。自稔性 风险属集群内部的系统性风险,其演化结果将导致集群的“功能性锁定” 。venables (1996)研究指出, 企业对过时的生产工艺墨守成规, 不愿采用生产效率更高的新技术或不愿放弃与现存技术连为一体的聚 集经济利益,使企业集群面临“技术锁定”的高风险;格拉伯赫(grahher,1993)通过对德国鲁尔地区钢 铁业集群的研究,探讨了基于网络的路径依赖性导致的企业集群的三种锁定效应:功能性锁定、认知性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 锁定和政治性锁定。 综合以上分析,将企业集群的“锁定效应”概括为:(1)技术性锁定效应:当集群外部的技术经济 条件发生变化时,集群内部广泛存在的产业联系与技术关联性,会成为阻碍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力量,造 成企业对过时的生产工艺技术的墨守成规;( 2)功能性锁定效应:长期、稳定的企业间网络关系,逐渐 在集群内部形成相对封闭、 稳固的信息圈, 削弱了企业到网络外部获取新信息的动机, 降低了集群技术、 市场创新的可能性;(3)认知性锁定效应:企业与相关组织在地理上高度集中,频繁互动,并在此基础 上形成一种本地经济、技术、生产活动等方面的高度趋同、同质性的群体性思维,导致对事件错误性判 断;(4)政治性锁定效应:以支持本地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的政府行为介入,往往形成集群内部的政府 与企业之间的“政治行政系统” ,左右集群的发展方向,使集群发展可能偏离按市场机制进行自我更新 与业务转型的转迹。 综合以上分析,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如表 3.2: 表 3.2 企业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 table 3.2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cluster 动力机制 空间指向 集聚经济 创新网络 锁定效应 技术锁定 集群文化影响力 规模报酬递增 动力因素 要素价格 认知锁定 知识外溢 交易成本节约 运输成本 功能锁定 集体学习 企业协同效应 市场条件 政治锁定 内部竞争压力 (设施与服务共享) 3-4 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 3-4 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 企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演化是一个连续发生的动态过程。事实上,空间集聚一旦发生于某地,集聚 经济效益就会显现,企业集群与企业结网相伴而生,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也会随之发生,因此集聚经济与 创新网络在集群演化过程中可能会同时起作用于集群由成长到成熟的不同阶段, 但两种机制对于处于不 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集群的影响程度和主导性地位是不同的。 同样, 各种风险因素亦可能存在于企业集群 演化的不同阶段,由风险因素导致的锁定效应也会发生于集群成长的任一阶段,一旦锁定效应出现,企 业集群将步入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 企业集群动力机制的作用规律表明,企业集群演化存在生命周期阶段,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集群 都能走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一些集群处于成长阶段就可能而临锁定效应, 也有些集群在成熟期陷入 锁定效应。如果能及早识别各种锁定效应,采取有效规避措施,就有可能促进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对企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分析,构建出空间指向(a) 、聚集经济(b) 、创新网络(c) 、锁 定效应(d)四个变量共同作用的产业集群演化动力机制模型如下: () 1234nq tabcd=+ 20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 () nq t 1234(,)ntt t t t 其中,代表企业集群不同阶段的企业数量,分别代表企业集群演进 的四个阶段。 () nq t(1,2,3,4,01)nnn= 分别为各动力因素对因变量的贡献权重, n 值越大, 表明该权重对应的自变量对企业集群演进的贡献越大。为随机变量,代表可能被忽略的变量的贡献。 与 ntn 两者的动态变化如图 3.3: 图 3.3 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变化 fig.3.3 the change of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cluster 3-5 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的应用 3-5 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的应用 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为动态分析模型,本模型综合了企业集群成长与发展的各个阶段的 动力因素, 将其纳入到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动态模型分析框架中, 揭示了动力机制与集群演进阶段 的关联性。 该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与识别企业集群演进各个阶段的动力因素,以及各个阶段动 力机制的演化规律。在样本数据充足的条件下,可运用该模型判断企业集群的发展阶段,认清该阶段的 动力因素,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素的同时,避免各种锁定效应的产生,以更好的保证集群发展的发向 型和各种政策力度的准确性。 12 34 1t2t3t4t 1 nt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 22 第四章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第四章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我国许多地区中小企业发展采 取了集群化发展战略。目前在河北省,由于诸多原因产生了许多中小企业集群,它们对当地的经济发展 发挥了主要作用。据统计,河北省年营业收入 50 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集群,所在(县)市有一半以上 进入了全省县域发展 30 强,年营业收入 100 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集群中,所在(县)市全部进入了 30 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快的地区,区域经济就壮大。尤其一些重点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例如清河的羊 绒产业集群、白沟的箱包产业集群等等在国内都享有盛名,形成了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推动了河北省 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 4-1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4-1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1、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大部分集中于充分竞争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并以生产中低层次的产品为主 从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的行业分布来看,行业分布广泛,如服装、纺织、五金、皮革等,但总的 来说,集群的这些行业基本上属于充分竞争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另外,河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尤 其广大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 且进入和退出的经济壁垒较低。 还有, 由于改革开放使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积累下来的短缺经济显性化, 居民对日用消费工业品尤其 是中低层次的产品有强烈的需求,这类需求较稳定,市场前景看好,从而刺激了这类工业迅速发展。 2、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基本上为内生型集群 内生型集群是指以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商业文化氛围为基础,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进入某一 行业,由盈利示范效应带动许多同类企业涌现而逐渐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 44。这种企业集群的发展较 好的结合了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其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和演化的历史过程,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基本上为内生型集群, 由当地的传统产业或由具有 创业精神的民营企业家带动而形成,以家庭作坊为主要形式,由于实力弱,只能进入资本和技术门槛较 低的行业,起步资本主要靠家庭积累和亲朋的援助,技术则通过模仿本地同类企业来获得,销售则依托 本地的专业市场。 3、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的载体主要在小城镇 这是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的主要表现。内生型集群的发起者基本上都是本地农民, 承袭手工业传统或通过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示范带动, 由最初的农村家庭工业作坊而逐步形成的。 因 而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偏好在乡镇 45。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4-2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层次较低 河北省中小企业集群由于受到用工、融资、土地等因素的制约,生产模式相对落后,产业层次较 低,难以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河北省的中小企业集群基本上都集中在传统加工制造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