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万国公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来华传教 士创办的发行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本文以万国公报 及它对维新变法的推动为研究对象, 简单叙述了 万国公报 的历史沿革和内容、 发行等概况, 论述了 万国公报 有关变法主张的整体发展态势。 重点介绍了 万 国公报有关变法的具体内容、对维新志士以及对整个维新变法的具体作用。总 体结论为:在当时中国西学东渐潮流中, 万国公报把“宗教为体,西学为用” 作为理论依据,刊发了大量时事政治和倡导变法的文章,对维新变法和中国的现 代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关键词: 万国公报 ;维新变法;晚清;林乐知 万国公报与维新变法研究 ii abstract wan kwoh kung pao (wkkp) which was created by the missionaries who came to china in modern times,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est period of lasting since its foundation, the widest distribution and the most widespread influence in chin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the essay mainly talks about wan kwoh kung pao and its effects of impetus on wu hsu reform, and gives a general survey about wan kwoh kung paos contents, the public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etc. it expounds wkkps entire posture towards the wu hsu reforms position,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introduction of wkkps detail contents about the wu hsu reform as well as its concrete affection of impetus to the reformers and the reform.generally speaking, the conclusion is that: with the stream of thoughts of west learning, basing on the theory that “relig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west learning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wan kwoh kung pao issued a large quantity of articles which are about current events or which advocated reforming, bringing about the deep and extensive affection either on the wu hsu reform or the chinas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wan kwoh kung pao (wkkp),wu hsu reform,late qing, young john allen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选题缘起 l9 世纪后,特别是进入 19 世纪 60 年代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震荡,内 忧外患充满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 当时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中国必须发生一些改 变,必须救亡图存,必须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和文化等。此时伴随着 西方大国势力的入侵,西方各国的传教士或为了宣教需要或是为侵略者服务,纷 纷来到中国从事各种活动,而报纸成为他们手中很好的一个工具,这在客观上促 成了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对它们的研究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在张世保老师 “中外交通史” 的一次课上,在讲到中国近代思潮时,张老 师对万国公报做了着重介绍,提到万国公报的办报原因、经营方式、结果, 以及它对近代中国人民思想的影响都可以做深入研究。这启发了我,刚好我本科 学的就是新闻学,做这个也算有点专业方面的优势。而且, 万国公报是外国 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历史最长、发行最广 、影响最大的一份报刊,在整个维新 运动期间它一直是一家全国瞩目的传教士报刊, 当时的维新派志士和知识分子受 其影响很大, 它以其舆论导向方式参加到运动中, 介绍运动发展, 宣传变法思想, 提出改革建议,几乎可以说万国公报与维新变法相伴始终。因此,最终我把 论文定名为万国公报与维新变法研究 。 二、本论题研究价值及意义 万国公报的前身叫做教会新报(the news of church), 1868 年 9 月 5 日在上海八仙桥创办,创办者为美国基督教监理会。 初为周刊, 由传教士林乐 知任主编, 李提摩太、艾约瑟、蔡尔康、韦廉臣、傅兰雅等传教士为其撰稿。刊 有宗教、科技和新闻等内容,也登洋行广告。1872 年 8 月 201 期起,变更体例,分 为政事、教务、中外、杂事、格致五类,杂载诗词。在初期, 教会新报仍以宣 教为主,也刊载一些科技介绍和新闻、告白等,办报宗旨为“传播福音”、“联 络信徒”。1874 年 9 月更名为万国公报 。更名并改版后,编辑方针和刊载内 容有重大变化,即“由教而政、由侧重传教转变成侧重时事政治的综合 性刊物”。 1883 年 7 月, 万国公报出版至 750 期时停刊了一段时间。从更 名的 1874 年到 1883 年,总共出版了 450 卷。 1889 年 2 月,由英美在华基督教 万国公报与维新变法研究 2 组织广学会复刊, 仍由林乐知主编,变为月刊,最后在 1907 年 12 月停刊, 一共发行了 227 册,总计 677 卷册。 万国公报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泛, 均为当时其他报刊所无法比拟,“报内登列各国新奇要紧之事,有天文地理、国 政教事、格致技艺诸学,且中国十八省信息居多”。 对当时的宗教、时政、吏 治、民情、风俗、文化、教育、科学、经济、中外关系等均有所报道,有所反映, 有所评论, 堪称近代中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万花筒, 它的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这样一份集传教布道、新闻通讯、中外时事评论、中西学介绍与研究等等内容于 一身的综合性刊物,自然影响十分巨大。 万国公报不仅办刊时间长,内容广泛,而且事实上对中国近代的知识分 子和晚清政局以及中国近代社会诸多层面都产生颇大影响。 范文澜说: “1889 年,广学会发行万国公报 ,林乐知主笔,多载时事论文及中外重大政治法令, 变法成为一个运动,万国公报 是有力的推动着。 ” 王树槐也指出: “以其 ( 万 国公报 ) 对中国的贡献而言, 则于变法鼓吹以及格致知识之介绍为功甚大。 ” 这 些著名史家的评论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反映出万国公报直接推动了当时的戊戌 维新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和意义,因此对它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和认识,是很有价值的,也是有一定必要的。 万国公报于 1907 年停刊,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但是它的 办刊思想,方式,以及它在那个年代能生存很长时间的原因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 和学习的, 研究它及其跟维新变法的关系对我们现在的媒体的定位以及媒体传播 的未来发展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万国公报在政治倾向上显然支持中国的维 新运动,与维新人士相通款曲处甚多。仅 1889 年到 1898 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 万国公报上发表鼓吹变法的文章有百篇之多,成为当时影响中国人思想的最 成功的媒介。此外,万国公报上的文章还介绍过西方有影响的经济学派和空 想社会主义等学说,对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思想产生过直接影响。学着夏良才就认 为,孙中山很可能是从万国公报登载的有关译文中最早接触到亨利乔治的 土地单一税等经济思想。 它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的近代思想的演变 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它的影响是怎样一步步进行和深入的,以及它在多大 程度上对中国的维新变法作出贡献,这些贡献又具体在哪个方面,这都决定了研 究它是很具历史意义的。 三、本论题相关学术前史述评 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的万国公报是一份发行广、历时长、内容丰富 以上引自: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m.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版,第 48 页。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上册) m.人民出版社 1955 年第 9 版,第 152 页。 王树槐 外人与戊戌变法m.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 年 1 月第 1 版。 夏良才 论孙中山与亨利乔治j 近代史研究 1986 年第六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并且有相当影响力的中文报刊,在近代中国报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同时, 万国公报积极的宣传西学,紧贴实际的发表了不少鼓吹变法文章,对当时中 国的许多重大事件,如维新变法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然而然的引起人们 广泛的注意。此外,自万国公报创刊以来,便不遗余力地传播西学、新学,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内容。许多中国人都是通过万国公报上译 载和撰写的文章,了解到声、光、化、电等西方最新的自然科学和西方先进的经 济、政治、教育方面的学说,从而引发了思想的裂变。由此,注定了关注和研究 它的学者十分广泛。 对万国公报的评论和研究,在 20 世纪初就已经开始,1917 年, 东方 杂志第 14 卷上连载了上海报纸小史 ,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万国公报 ,但 它对上海报刊的发展史作了述评。1927 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在书里 论述了近代中国报刊发展的历程,其中涉及了万国公报 ,但并未作具体分析。 1933 年,白瑞华出版的中国的报刊 1800-1912一书,该书对万国公报做 了比较详细的述评。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学界更加关注万国公报 ,代表 性的成果有何兆武的广学会的西学与维新派 、张岂之的论十九世纪六十至 九十年代的西学 、卿汝楫的美国侵华史第二卷等。另外,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 、 胡绳的 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舒新城的 中国近代史资料简介 (一)、 (三)也都对万国公报作了介绍和评论。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虽涉及了万国 公报的西学传播等方面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和论述的,因而影响了万国公报研究的深入。20 世纪 7o 年代以来,国内外 学者对万国公报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较前大有进展,研究的 领域有新的开拓,研究的问题更加具体,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出现了一大批颇 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国外的代表成果有美国学者贝奈特的 万国公报研究指 南(1874-1883)、 教会报人在中国:林乐知及其杂志(1868-1883)。港台 方面的成果有石丽东的 万国公报与西化运动 、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 (与 李瞻合作);梁元生的林乐知在华事业与万国公报);黄昭弘的清末寓华 西教士之政论及其影响以万国公报为主的讨论 ;查时杰的林乐知的生 平与志事 ;姚崧龄的影响我国维新的几个外国人 ;王树槐的外人与戊戌变 法 、 清季的广学会 ;曾虚白的中国新闻史 ;夏良才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 介绍 万国公报 ;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房德龄的 万国公报 与戊戌变法 ;于醒民的 万国公报的主笔是林乐知吗? ;李天纲的基督教 传教与晚清 “西学东渐”从万国公报看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叶 再生的广学会初探 ;黄新宪的 万国公报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郑师渠的 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王立新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 ;顾 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 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 ; 万国公报与维新变法研究 4 顾卫民的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 ;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上 册)、 中 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秦绍德的上海近代报刊史 论 ;吴廷俊的中国新闻业历史纲要 ;丁淦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 ;龚德才 的中国新闻事业史 ;徐培汀、裘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 ;刘家林的中 国新闻通史(上);刘惠吾的上海近代史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文 化卷等。回忆性的文章为江文汉先生的广学会是怎样一个机构 。 上述研究,与本文相关性最大的是房德龄的 万国公报与戊戌变法 ,故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 万国公报不但是康有为个人 西学知识的来源,而且也是大多数维新运动参与者西学储备的主要渠道。 万国 公报 与戊戌维新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它对时政的批评, 对变法的鼓吹与建议“更 直接推动了维新运动”。但是房德龄的这篇文章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万国公报 的一些变法主张和对一些时事的看法, 没有展开论述这些内容是怎样具体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 对 万国公报 和戊戌变法二者的相互关系谈的也不够深入和透彻。 还有一本必须要说的书:山东师范大学的王林所著,由齐鲁书社于 2004 年版 的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 ,此书对本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帮 助,它研究的比较系统和全面,虽然大而全,但是不够专,很多问题的细节层面 并没有抓住,重点是讲万国公报的内容,对其与维新变法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涉及的并不多,也不深入。 此外,还有不少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成果对我认识和了解万国 公报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合上述,所有这些研究数量上是比较可观的,也有不少具有创新价值和讨 论价值的成果,但是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一、很多研究成果并不 是以万国公报为研究对象的,只是在论述一些东西时涉及到了万国公报 , 或者只是涉及到了万国公报里的一些资料,如王树槐的外人与戊戌变法 、 清季的广学会等;二、不少研究成果只是介绍和论述了万国公报的一些 比较笼统片面的方面,不系统也不深入;三、有些研究结果值得商榷,对万国 公报 的认识不够准确, 对其前后期的变化的分析不够科学, 例如有的论著对 万 国公报的办报的出发点认识就是错误的,认为其是为了经济利益或者主要是为 了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科技等。其实不管是前期后期,不管是停刊前停刊后, 万国公报的出发点都还是为了传教,为了让西方教会思想渗入,为西方侵略 势力服务;四、研究成果中单纯的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过多,把两者有机结合的 过少;五、研究成果中论述其对中国维新变法具体影响的内容比较少,也很不深 入。 四、本文拟创新之处 针对前人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大量阅读有关史料,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拓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展性和探索性的研究: 1、分析了万国公报的主要受众; 2、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万国公报的发行方式; 3、重点整理了万国公报有关变法的内容,并探讨了其对维新变法的作 用与影响。 总之, 本论题的选择应该是必要的,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 可以比较系统、 深入地了解万国公报的本质和属性,以及它和维新变法的内在关系,它具体 是怎样影响和推动维新变法的,以及究竟带来了多大的效果。 五、本论文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同时兼用传播学的理论分 析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着手,不应该限于某种特定 的模式, 应该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这样才有利于学术的发展与繁荣。 有关万国公报的研究,可以纵向研究,从刊物本身的发展历程结合近代中国 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来论述;也可以横向研究,分类归纳出若干问题来探讨,还 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和模式。 然而不论何种研究方法, 各有其长短, 应该互相补充, 综合运用,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做出更好的研究。本论文主要采取横向研究, 兼有其他模式。 为做好此论文,我接触到了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去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 大学图书馆借阅了台北华文书局 1968 年版的万国公报和由李天纲主编三联 书店 1998 年 6 月出版的万国公报文选 ,此外还看了万国公报有关作者的 一些作品集。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史料和相关论著,但由于功底欠缺,很多问题的 研究不够深入,论述还比较薄弱,分析还不够火候,期望以后能更进一步的进行 研究,为该问题的研究和深化尽绵薄之力。 万国公报与维新变法研究 6 第一章 万国公报的创办、经营及演变 第一节 万国公报创办的历史背景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不断侵略引发中国人民进行自救运动 欧洲产业革命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生产力高度发达,整个社 会呈现一片繁荣的局面。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是对外扩张、殖民战争。正如马 克思所说: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 。 列强在瓜分完非洲和亚洲大部 后,也开始对地大物博的中国垂延三尺,处心积虑地要轰开中国紧闭的国门。为 此,自 19 世纪 40 年代起,西方列强在中国燃起一次次侵略的战火,先后发动了 多次侵华战争,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希望把中国变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 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妄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 面控制中国。 同时,晚清社会内部,弊病百出,危机重重,生产落后,经济萧条,政治腐 败,军备废驰,思想保守僵化,科技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人民起义此 起彼伏,外患频繁,整个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面临岌岌可危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 亡,中国有识之士率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次抗争自救运动。他们艰辛探索救国 救民真理,孜孜不倦地追寻富国强兵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为此,他们改变观念, 冲破夷夏大防,自强不息地追求西方科技的进步和繁荣富强,甚至抛头颅、洒热 血也在所不惜。先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在经世致用思潮影响下,高举 学习西方的旗帜,开始关注西学西书,谈论西方文明,并撰文编书,介绍西方发 展的先进经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朝洋务派目睹西方炮舰和工业文明的威力, 认为只要奋力自强,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有物, 在中国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斯所恃,如此这般,则日后无事可相安,急 难可有备” 。于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指引下,洋务派们不断 主张学习西方坚船炮利、声光化电,设工厂、开矿山、造轮船,掀起学习西方、 引进西方科技的热潮。近代中国人正“如同巨人那样正从长眠中醒来,摇憾着古 老的枷锁,擦揉着朦胧的双眼,审视自己所处的地位” , 开始认识到科技的伟大 力量,努力学习西方,真正睁眼看世界。 二、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 从 16 世纪起,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逐渐领先于中国,且伴随着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90 页。 曾国藩: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 28 卷, 复陈购买洋船炮折 。 基督教传教士大会纪录 1877 年 ,1878 年上海版,第 59, 177, 227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本主义浪潮向全世界传播。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们开始以西方科学技术为敲门 砖来华传教,从而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西学没有在中 国开花结果。西学真正猛烈冲击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自此西学开始向中国社会 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广泛深入地侵蚀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它以通商口岸为传播的基 地,而以传教士为主的西人所办学校,所开医院,所出书报,成为各种西学传播 的重要阵地。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主动学习西学,吸收西学,如林则徐、魏源、 李善兰等。从 1860 年起,西学东渐日兴高潮。传播机构日渐增多,出版机构就 有广学会、 美华书馆、 益智书会、 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京师同文馆等数十家; 现代化学校各地广布;翻译西书量多面广,范围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 科学的各个领域,数量巨大。同时,西学影响也逐渐扩大到社会基层。但是,由 于西学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鸦片、炮舰等涌入中国的,更因为中西文化的价值标 准、思维方式、行动准则、生活习俗等存在重大差异,以致中西文化不断发生矛 盾和冲突,有时一触即发。不仅教案频仍发生,人民反洋教运动也日趋高涨,而 且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严重危及西人在华利益。正如著名学者费正清所言:中国 近代史“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最广义的文化冲突” 三、近代来华传教士不断涌入 近代来华的传教士们是在列强猛烈的炮火和不平等条约保护下, 纷纷来到中 国传教的。自 19 世纪 60 年代起,他们凭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庇护, 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 在华传教士人数不断增加, 从 1844 年的 31 人迅速发展到1877年的 470余人, 中国教徒也由原来的6人增至近万人。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礼俗的冲突和有些教士的恣意妄为和“教吃人”之类的胡 作非为, 以致教案时有发生, 反洋教运动此起彼伏, 使传教士在华传教倍感艰难。 面对传教的重重困难,来华的新教士们,继承和发扬明末清初利马窦开创的“以 学辅教”的传统,积极投身社会世俗活动。他们认为基督教的传播必须要有良好 的社会环境,而开办学堂,翻译西书、发行报刊,可以减轻社会对教会的误解和 敌意。基于以上认识,在洋务运动急需精通西学人士的情况下,传教士们积极投 身于布道以外的世俗工作,或自行创立学堂,或创办报刊杂志、设立学会、组织 各类医疗卫生和慈善事业等。 总之,在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西学东渐热潮影响之下,晚清国人开始正视中 国落后的现实,自强不息的学习救国真理,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而传教士们 则沿袭“以学辅教” 、 “以政辅教”的方式,投身于世俗社会工作之中,充当了传 播西学的工具,而报刊杂志以其迅速、及时、灵活、丰富的优点,以及具有开启 民智,倡导新风气的功效,成为西方传教士宣扬西方文明和基督福音的利器。 (美)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第 251 页。 万国公报与维新变法研究 8 第二节 万国公报的兴衰演变 一、教会报纸的兴起 中国近代报刊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是由外国传教士所创办报刊开其端的。 第一份具有近代意义的中文报刊是 1815 年 8 月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 每月统记传 ;而 1833 年 8 月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每月统 记传 ,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发行的第一份现代化中文期刊。自此开始,近代中 国报刊蓬勃发展,不过它们大多数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创办的。据统计, 从 1833 年到 19 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近 200 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 国报刊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 特 别在鸦片战争后,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在 19 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的将近半个世 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 170 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 的 95%。” 传教士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创办报刊杂志, 其主要原因自然是希望以文字布道 的途径,消除中国人民对外教的仇视,达到弘扬上帝、广布福音的目的。因为传 教士们嫌他们所从事的基督教慈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收效太慢,所以他们视 出版发行报刊书籍为传教的捷径。他们认为:“单纯的传教工作是不会有多大进 展的。因为传教士在各个方面都要受到无知官吏们的阻挠,学校可能消灭这 种无知,但在一个短时期内,在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少数基 督学校能干出什么?我们还有一个办法,一个更迅速的办法,这就是出版书报的 办法。 ” 因为, “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 万的人改变头脑。 ” 所以传教士们非常重视书报出版工作,尤其注重报刊的出版 发行。他们认为只要牢牢地控制了中国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杂志,就控制了这个 国家的头和背。同时,他们认为“只要他们首先取得了当权人物的信任,一切就 会容易发展。他们准备出刊杂志和书报,在该项杂志和书籍内,不但传播基督教 福音,同时,传播一些现代的科学和哲学” 。因为, “中国诚然需要西方史学者 所能传播的哲学和科学, 但它必须从基督教传教士的手里获得这些哲学和科学的 知识” 。 “只有使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浸注于基督教教史中,才能使人们感到内心 的卑怯,使其在宇宙的创造者面前低头。 ”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 这些外国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发现士大夫在中国拥有特 殊的地位,并控制着整个中国社会,由此认识到“要影响整个中国,就必须从他 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 m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版,第 10 页。 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 m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版,第 19 页。 卿汝楫 美国侵华史第二卷m 三联书店, 1959 版,第 290 页。 卿汝楫 美国侵华史第二卷m 三联书店, 1959 版,第 291 页。 王立新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版,第 35 页。 王立新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版,第 4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们着手;只有当我们(指传教士)愈是博得士大夫的尊敬,我们在中国的事业才愈 能顺利地进行” 。 而博取中国士大夫的好感,减少传教的阻力,创办刊物、编译 书报正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二、 万国公报的缘起和变化 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中极为重要的刊物,具有开新启后的地位,是 来华近代传教士在中国举办的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期刊。它先 后出版发行近 40 年,累计达近千期,其兴衰演变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三个重要阶 段,即:万国公报的前身教会新报时期、 万国公报周刊时期、 万国 公报月刊时期。 万国公报 ,初名教会新报(the news of church),由美国监理会传 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ien)于 1868 年 9 月 5 日(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创刊 于上海八仙桥。 教会新报属周刊性质,是一份宗教性刊物,其宗旨是联络教 徒,加强教徒间的相互联系。因而教会新报初期内容多以传播基督教教义, 报导各教会动态为主。至 204 期起,则按政事近闻、教会近闻、中外近闻和杂事 近闻的次序分栏编排。不久又增加了格致近闻一栏。初期的教会新报尽管报 价低廉,但因其宗教色彩浓厚,所以销量不广。 1874 年 9 月 5 日, 教会新报出满 340 卷后,易名为万国公报 。自 1874 年 9 月 5 日1883 年 7 月 28 日,是万国公报(wan kwoh kung pao)周刊时期。 刊物名称的改变,标志着主编者编辑方针、刊物性质及内容的变化。林乐知宣称 其目的“惟愿有益众人耳” ,即:“所录京报、各国政事,辕门抄者,欲有益于同 在候补文武各官也;所录教会各件者,欲有益于世人罪恶得救灵魂也;所录各货 行情者,欲有益于商价贸易也;所录格致各学者,欲有益于学士文人也” 。 此时 的万国公报己成为推广西方有关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 术、工业等先进知识的期刊。1883 年 7 月,因主编林乐知忙于中西书院事务, 无暇兼顾报务,加之万国公报亏损严重,因而宣布休刊。此时万国公报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三联书店,1986 年第 2 版,第 75 页。 教会新报 台湾华文书局影印本,1968 年版,第 6 本,第 295 卷,第 3295 页。 万国公报与维新变法研究 10 己出满 9 年,计 450 卷,将教会新报的 300 卷计算在内,共计 750 卷。 1887 年底,广学会成立后,教士们深感“非常必要有一喉舌来阐述我们的 文明和我们的信仰” , 并且此需要 “一天天变得迫切起来” 。 此时林乐知也因 “中 西书院事务大定,稍有杂闲” , 因此决定重刊万国公报 。1889 年 2 月,休刊 六年之久的万国公报重新出版发行。新出版的万国公报改订新章,增加 篇幅,面目焕然一新,在编排上更加新颖,俨然成为一份以政论、介绍西学、传 播宗教为主的综合性杂志。1907 年 5 月,由于林乐知的逝世, 万国公报失去 了主心骨,而此时的广学会也亏空累累,公报发行已无力支撑,加之随着中国革 命浪潮的来临和其他一些因素,公报又退回到主要宣传宗教的老路,以至销路不 畅。因此,1907 年 12 月, 万国公报出版至第 227 册而最终停刊。 同文书会年报第二次(1888 年), 出版史料 ,1988 年第 1 期。 赖光临 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76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二章 万国公报的主创和受众 第一节 万国公报的主创人员 一、主编林乐知 自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出版发行的 30 多年中,林乐知始终是刊物 的核心人物,集创办者、主编、编辑于一身。当然,主编除林乐知外,还有陆佩 (主编过万国公报481 卷-494 卷)、慕维廉( 495-516 卷)、李提摩太(43-58 册,109 册-121 册)、季理斐(206-213 册,220-227 册)。但他们都是在林乐知因 回国探亲或因教务回美期间暂时出任主编的,等林氏回国,就交差卸任了。所以 林乐知不无感慨地说:“公报者,余之产子也” 。 因此本节要主介绍林乐知的生 平事迹。 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美国南方监理圣公会传教士, 1836 年 1 月 3 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伯克郡。从小就成了孤儿,由姨父母抚养 成人,1853 年受洗入教,同年加入美国监理会,立志献身于宗教事业。1858 年 7 月, 他毕业于佐治亚州埃默里学院。 1859 底奉命赴华传教, 途中历尽艰辛万苦, 历时 210 天,次年 7 月 12 日才抵达上海,1907 年在上海病逝。这中间除因教会 事务三次离华回国外,在中国生活了 47 年。 林乐知抵达上海后,立即投入传教活动。他为了便利传教, “随时留心上海 土白,不数月即通晓” 。曾前往上海附近的嘉定、南翔、青浦等地传教,后赴 苏杭一带转至南京拜会洪仁玕,探听太平天国虚实。1861 年,美国内战爆发, 林氏传教经费断绝,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靠出租、变卖教产、不得不贩卖米、 煤、棉花兼做翻译等维持生计,但夜间仍坚持宣讲教义,不忘“主工” 。 1864 年 3 月,经冯桂芬等人举荐,林乐知被广方言馆聘为英文教习,但六个 月后,被留美归国的黄胜取代。1867 年,他再次受聘为广方言馆英文教习,直 至 1881 年。在广方言馆任教期间,他教授得法,不仅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而 且结合课本在课堂演示实物模型或带学生参观工厂等,因而深受学生欢迎。自 1871 年起,林乐知“教课之外” ,开始参加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工作,前后 十年间,译书 8 种,多为像四裔编年表 、 列国岁计政要等史志交涉之作, 其中最著名的则是他主编七年之久的西国近学汇编 。在这段时间内,林乐知 还参与编辑报刊,创报等工作。在万国公报之前,他己开始编辑北华捷报 的三周定期刊 ,担任上海上海新报以及益智新录等编辑工作,同时, 范玮: 林乐知先生传 , 万国公报文选三联书店,第 23 页。 范玮: 林乐知先生传 , 万国公报文选三联书店,第 24 页。 万国公报与维新变法研究 12 自己创办教会新报 。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林乐知身兼数职,齐头并进,辛苦 异常。难怪傅兰雅称赞林氏为“全身无一根懒骨”之人,且形容他:“当时工作, 极度紧张,昼夜不休,无间风雨,每上午在广方言馆授课,午后赴制造局译书, 夜间编辑万国公报 ,礼拜日则尽日说教及处理教会事务。 ” 正因为其办学尽 力、教导有方,被朝廷赏“五品衔” 。 1878 年 3 月,林乐知回国省亲,其“间接传教”策略得到了教会许可。此时 他认为“开通其知识,整理其教育,变易其风气,为传道之第一基础” 。 1881 年,教会要求他“辞绝他务,返其初服”,任命他为中华监理会“教长” 。 于是, 林乐知辞去广方言馆及翻译馆任职,全心筹办中西书院。在监理会和中外人士的 资助下,林乐知在上海关租界八仙桥畔购地六亩,创办起华英学塾(即中西书院 第一分院),并于 1882 年 1 月开始招生入学。1883 年,他又在上海虹口吴淞路 置地一亩五分建立中西书院第二分院。同年 7 月,因他忙于此事,乐不知疲,无 暇顾及报务,林乐知创办了十五年的万国公报到此休刊。1885 年他接着在 上海虹口吴淞路处买地 35 亩,建立中西书院大书院,并将二所分院一同合并, 且开始开设大学课程。林乐知创办此院后,自任监院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林 乐知还积极倡导女子教育。他与海固特女士于 1892 年创建起中西女塾,后来成 为上海著名的女子学校。到 1890 年后,因万国公报的工作愈来愈吸引林乐 知的兴趣,1895 年,他辞去中西书院监院一职,专心办报及译著工作。 1887 年,林乐知作为发起人,组织者参与了广学会的组建工作,并历任董事, 直至逝世。 他积极投身广学会的各项活动, 在办报及 译著方面成绩显著。他自加入广学会至 1907 年,参 与了广学会的多次译书工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 中东 战纪本末 (凡三编附东征电报) 、 文学兴国策 等。 复刊后的 万国公报 影响更为广泛, 成效斐然, 林乐知也成为万国公报的灵魂和支柱,以致“先 生每回国所过之处, 人以 万国公报 之名知先生名, 相与欢迎之” 1906 年 2 月,林乐知最后一次回美, 受到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接见, 被邀请咨询中国的时 局及教务情形。 总之,林乐知来华 47 年中,一直以上海为中心,从事宣教、英文教习、翻译 西书、发行公报、开办学校等工作。这些工作多是齐头并进,以致辛劳成疾,于 1907 年 5 月 30 日病逝于上海,享年 71 岁。他实为兼传教士、教育家、作者、 姚松龄: 教会报人林乐知 ,台北传记文学第 16 卷,第 2 期,1970 年版。第 45 页。 范玮: 林乐知先生传 , 万国公报文选三联书店,第 26 页。 姚松龄: 教会报人林乐知 ,台北传记文学第 16 卷,第 2 期,1970 年版。第 45 页。 范玮: 林乐知先生传 , 万国公报文选三联书店,第 46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报人、中西文化交流者等众多身份于一身的人物。 二、 万国公报的其它主创人员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英国基督教传教士。1870 年 2 月,李提摩太来到中国,并开始在华传教。1891 年 10 月,他担任上海同文书会 (后改名为广学会)的总干事,1916 年卸任回国。 李提摩太来华之后,特别在他接任广学会总干事后,积极在万国公报上 刊登文章,进行宣传活动。在任期间,李提摩太除发表了大量介绍西方自然科学 知识的文章外,还提出许多变革主张:在农业领域,他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在商 业方而,主张发展商业,开展对外贸易;在文化教育方而,他主张学习外文,要 求在中国要大力开展格致学;他还主张大力发展交通和电信事业。李提摩太这些 有关变法方面的文章,对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分析他的这些文章及其 中的变法思想,有助于人们对李提摩太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正确认识西方传教 士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过程中的作用, 更有助于正确认识西方传教士在文化侵略 中国过程中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某些客观推动作用。 李提摩太在文章中还介绍了西方主要改良社会主义流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 的阶级矛盾。当然,李提摩太并不是有意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而是在宣传基 督教教义时, 夹杂着译介了一些当时在欧美流行的社会改良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 流派的学说,同时无意中介绍了马克思的观点。在近代中国,他可能是最早提到 马克思和他的某些思想的人物。 总的看来,李提摩太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站在西方列强的立场上,以传 教为手段,企图为本国在中国图谋更大的利益。然而从客观上来看,李提摩太在 万国公报上宣传的变法思想和提出的变法主张,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还是起到 一些积极促进作用的。 万国公报应该说是中国近代早期开明知识分子与传教士密切合作的产 物。没有精通旧学、熟悉国情及世界形势的中国主笔们的润色, 万国公报不 可能译得贴切、通顺,更谈不上为国人广泛接受和购阅。所以万国公报的成 功,还得力于几位著名的中国主创人员,他们分别是沈毓桂、蔡尔康、任廷旭、 范玮、袁康,其中前两位最为出色。 沈毓桂(1807-1907),字寿康,晚号赘翁,室名觉斋,其他名号有:子征、 赘麦、古吴居士、松陵居士、南溪老人、鲍隐氏、悟道居士等。1807 年初,他 出生于苏州震泽书香世家。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周游各地。1859 年,他 在北京由艾约瑟主持受洗入教。 18721894 年间他协助林乐知编辑 教会新报 、 万国公报 ,一面协助林乐知笔述文章,一面自己也发表文章登于报上。其间 万国公报与维新变法研究 14 他与“西儒共译格致探险、天文算学等 30 余篇” 。 从 1881 年起,他开始充当林 氏助手致力于中西书院的创建工作,1882 年中西书院开学后,出任掌教十八年 之久。同时,他积极参加圣教书会、教育会、天足会等公益事业。1894 年沈毓 桂以 87 岁高龄告老退休,不再协助编辑万国公报 。他前后出任公报主笔达 18 年之久,是我国近代报业史上最早的报人之一。1900 年,他又辞去中西书院 掌院一职,告老休养。1904 年 9 月,工部侍郎盛宣怀上奏朝廷赏封他“二品封 典” 。1907 年 8 月逝世,享年 100 岁 蔡尔康(1851-1921) ,字紫拔、芝级、浮关,笔名铸铁生、楼馨仙史等。上 海人,生员出身,博通经史,擅长诗文。早年就读于著名的菁南书院,但科场失 意, “八试不售” ,于是投身报界,曾先后出任申报 、 字林西报编辑多年。 1892 年起被广学会聘为秘书, 协助李提摩太翻译 泰西新史揽要 (24 卷)。 1893 年,林乐知暂回国养病, 万国公报主编暂由李氏代理。蔡尔康则于译书之外, 开始撰著论说录入万国公报 。1894 年,林乐知返华,经李氏和沈毓桂举荐, 蔡尔康正式出任万国公报中文主笔。从 1894-1901 年 8 年间,蔡尔康与林乐 知合作得非常成功, 两人相得益彰, 不仅合撰了大量的 “论说” 文章发表于公报, 而且还合著翻译了八十部中外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为 中东战纪本末 (凡 三编)和文学兴国策 。因此,当时社会流行着“林君之口,蔡氏之手”的赞 誉。可以说他是万国公报中方主创人员中的重要力量,在宣传西学,促进国 人开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二节 万国公报的受众分析 一、 万国公报的清政府官员读者群 清政府官员是广学会出版物的一个主要发行的对象。1891 年,李提摩太对 中国官员和文人的数量做了一个统计, 准备把广学会的出版物 (包括 万国公报 ) 送到他们手中。他统计的数字是:县级和县级以上的主要文官 2289 人;营级和 营级以上的主要武官 1987 人;府视学及其以上的教育官吏 1760 人;大学堂教习 约 2000 人;派驻各省城的高级候补官员和顾问及协助人员 2000 人;经科举考试 获得秀才以上头衔的文人姑且以 60 万计算,以其中百分之五为重点,计 30000 人,经过挑选的官吏与文人家庭的妇女儿童,以百分之十计算,计 4000 人。以 上共计 44036 人。这个数字,从整个中国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效对接新三板公司股权收购、处置与退出协议
- 2025医疗器械采购协议
- 2025年中国干鞋器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2025山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产品交易合同》
- 2025年知识产权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重庆市标准汽车买卖合同
- 2025湖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房屋租赁合同样本
- 2025年中国复合门和窗户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2025年货运驾驶员试卷及答案
- 光伏产业硅料购销合同及产业合作框架协议
- 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技术方案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校园里的八个方向》教学设计
- GB/T 46238-2025淡水水下搜救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
- 快递分拣人力承包协议书
- 医疗损害责任界定-洞察及研究
- 创造性思维训练题库及答案
- 2025版施工合同主体变更与工程竣工结算协议
- 浙江省G12名校协作体2025学年第一学期9月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卷
- 人民防空防护设备管理办法
- 2025年海南省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选矿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