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北宋时期,御史台和谏官始有和一的趋势,仁宗初年大体完全形成。北宋的 台谏官人数相当少,品级也相对不高,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 北宋皇权在制度设计上是充分彰显的,但“不杀士大夫”的普遍意识,使皇权强 弱问题必须从文官集团的内部斗争中来考察。文官集团的两个代表性的集团,即 执宰集团与台谏集团的角逐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皇权强弱问题的必要途径。宋代实 行群相制,宰相的军权被枢密院分割,财政权被“三司”分割,还有人事权等也 遭到分割。宰相、副宰相、枢密院的正负长官和“三司”的长官等共同构成了一 个庞大的宰辅辅政集团,这从制度上说是打压相权的表现。不过,宋初的相权还 是比较强势的,仁宗年间有身为名臣的谏官较为提出意见:不要过度地剥削宰相 的权利。认为宰相也应该完整地参与军事决策,否则,宰相就是一个责任不完全 的宰相,这样宰相就可以或容易怠政。台谏官是士大夫集团内部可以最大限度与 宰辅集团抗衡的一个特殊的团体,中国历代的谏诤传统以及他们自身人格的理想 化追求,使他们成为宰辅集团的最大监督者。所以,北宋宰相制度和权力的复杂 性,使对它的制约只能更多地依赖于谏官集团。仁宗明道年间,仁宗废后事件爆 发,皇帝躲在幕后,时任宰相站在皇帝一边支持废后,而台谏官倾力反对。废后 终成功,但结局是皇帝懊悔,宰相大失天下人心,而台谏集团紧密团结,获得了 舆论的同情和道义上的成功。从整体上总结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首先是有 一个良好的谏诤环境,还有就是台谏官敢于进谏,全方位限制宰相;御史台长官 是宰相候选人;台谏官的身份特殊,群体势力强大等等。 关键词:北宋; 台谏官; 制度; 制约 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 ii abstrac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ime, censors and remonstrants begun to have with a tendency, in the early years of renzong it roughly completely formed. northern song dynastys remonstrants were quite few, the grade relative was not also high, but they actually played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political life.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imperial power was obvious in the system designing, but the general sense not kill the official, making the problem of imperial authority must be inspected from the civil official groups internal struggle. the song dynasty implemented group system, prime ministers military authority was divided by pivot shaft dense courtyard the financial authority was divided three departments, but also human affairs authority also encountered the division. the prime minister, deputy prime minister, plus or minus executive of the privy council and the three si executive formed of a huge emperors colonial group, the performance was showed to struggle with prime minister in the system. however, the prime ministers right in song was still relatively strong, in renzong time as a famous remonstrant proposed comment: do not over-exploite of the prime ministers rights. that the prime minister should be took part in military decision-making affairs. otherwise, they were not a entirely responsible prime ministers. this would cause the prime minister easily relent. remonstrants were a special internal official group, which can contend with the prime ministers supporting group in a maximize extent. 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al recommendation culture and their own personality and the idealistic pursuit, enabled them to become the greatest supervisors of the prime ministers supporting group. therefor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ime, prime minister system and the complexity of power, maked it can only be constraints to rely more on the remonstrant group. in renzong time, the renzongs queen was repealed, the emperor hided behind, the prime minister then support the abolition of the emperors queen, which was opposed to remonstrant group. after success of the abolition, the emperor regreted, the prime minister had lost all the people, and the remonstrants groups united closely, accessed to the publics sympathy and moral success. in a conclusio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monstrants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constrainted the prime minister. at first there was a good recommending environment, and remonstrants were dare to recommend. they made all restrictions on the prime minister, yushitai executive was the prime ministers candidate, remonstrants had special status, powerful groups, and so on. key word: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monstrant; system; restriction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学术前史 有关北宋御史台和谏院的研究,四川大学的刁忠明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一系列研究最为剀切。其陆续发表的文章有北宋前三朝台谏制度述论 , 论北 宋天禧至元丰间之台谏制度和论宋哲宗至高宗时期之台谏制度等,并有专 著两宋御史中丞考和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两部出版。刁忠明先生认为宋代 的台谏制度到仁宗朝才真正形成,具有“建员少、事权重、选择精”1三大特点; 并认为仁宗朝时,台谏的权利达到了北宋年间的一个高峰,苏轼所谓的“言及乘 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代罪” ,2正是台谏官事权大的写照,但却酝酿着 危机,到熙宁、元丰年间,变更官制,谏官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台谏官“员少 权重”并无大的变化, “从而在制度上为宰辅控制台谏开了方便之门;一旦误用小 人,又逢权相在位,两者结合起来,便可以进退百官,改易政局,甚至以莫须 有的罪名加害忠臣良将” 。3 除此之外,华东师范大学邱永明先生的论著中国监察制度史 ,也对宋代的 监察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河南的贾玉英教授亦是国内宋代监察制度研究 的著名学者,其专著宋代监察制度在本专题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贾玉英 主要从台谏合一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宋代台谏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并强调北宋 的御史六察制度“强化了对尚书六部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开清朝御史 稽查各部院衙门制度之先河。 ”4宋代的台谏官员是皇帝直接任命的,但其对宰 相的监督与制约并没有直接以皇帝的名义来进行,而是相当隐蔽的,具有某种模 糊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特性并不是没有制度上的建设。恰恰相反,这种潜规则效 率颇佳。其效果就是既让宰相有形式上充分的行政权,又使其在实际行政过程中 受到台谏官及其系统的掣肘。这样既使宰相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优越感,使其能 够最大限度地拥有行政自由的权力,但又无法独权和专权。这是以往学者较少关 注的地方。 1 刁忠明: 北宋前三朝台谏制度述论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4 期 2 苏轼文集卷 25, 上神宗皇帝书 3 刁忠明: 论北宋天禧至元丰间之台谏制度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4 期 4 贾玉英: 略论宋代御史六察制度兼与刁忠明同志商榷 , 史学月刊2002 年第 12 期 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 2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北宋台谏官隐形制约的制度对我国当前行政监察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现 代行政管理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追求效率。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既使行政官员有较 为完全的行政自由与行政主动性,发挥其最大行政潜能,又使其不能滥用权力, 违反法律。 而这两者往往是矛盾的。 这就要求监察部门能够调和并化解这种矛盾, 使两者能完美结合,从而使行政效率趋于最大化。北宋的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便 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历史经验。 前述学者对宋代台谏官员与宰相在制度化等方面的对比论述较为笼统,没有 一个较为突出的案例作为支撑点, 缺少对个体的宰相与台谏官的个性与人格分析, 未能重点从细节分析着手,进行制度化分析。本人论文将重点从一个具有特殊意 义的案例入手,切入到北宋5复杂万端的台谏官制度及其与宰相的纷乱博弈之中; 从一个横截面入手,试图总结台谏官制约宰相的一系列制度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监察系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台谏系统,所谓 的第一监察系统。第二类是以“给事中”和“中书舍人”为主的朝廷第二监察系 统,通常又称为“封驳系统” 。6此篇论文基本未涉及后者,其原因是本文针对的 就是台谏系统,而不是因为封驳系统对北宋朝廷的监督意义不大。 三、御史与谏官设置简述 (一)设置简史 御史之名在上古金文中便已出现,从最初的记事官而逐步发展成为监察官,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御史大夫就定型为秦国的最高监察官。秦汉时期,御史 大夫与丞相、太尉并列为中央最高职官“三公” 。 “西汉之制,中央监察机关称御 史府,又名御史台,或称兰台试” ,7故,御史台这一中央监察机构之名始于西汉。 此后,以御史台为主体的中央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至唐代臻于完备。唐代的御 史台分为三个院:台院,执掌纠弹中央百官,为御史台的基本组成部分;殿院, 掌纠察殿廷仪节;察院,掌监察百官及巡按地方州县之事。唐代把监察机构细化 的举措,使从中央和地方,从朝廷大政到君臣礼仪,都能纳入监察机构的监督之 中,极大提高了国家的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 5 这里的“北宋”特指王安石变法之前的北宋,因这段时期是北宋台谏制度形成与稳定的重要时期,为方便 叙述,本文笼统称之为“北宋” 6 详见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6 卷,第 50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 王超: 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 ,第 303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8 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中国古代的言谏制度历史悠久,早在氏族社会就出现言谏制度” 。8春秋战 国时期,多数诸侯国亦设置谏官,秦朝置谏议大夫,汉代设置谏大夫和中大夫、 太中大夫等行使谏权的谏官。但无独立的机构。自两晋始,谏官隶于门下省。中 国古代的封驳官主要是给事中,初设置于秦朝9,但有名无实,只是皇帝的近臣, 并不掌封驳之职。直至南朝梁代,给事中才真正掌握封驳之权。谏官和封驳官的 隶属机构较为混乱,隋初沿前制,两者均隶于门下省,后隋炀帝改革,使门下省 作为“省读奏案”10的封驳机构,谏官与封驳官分离,谏议大夫等谏官逐步演变 为较为独立的谏官系统。 (二)北宋的御史与谏官 1御史 御史台的职权在宋史中有较明确的规定,即“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 则廷辨,小事则奏弹” 。11宋代的御史大夫是虚职,概不授人,御史中丞为御史台 首脑,神宗元丰改制定为从三品,中丞定员一人,为御史台台长, “凡除中丞而官 未至者,皆除右谏议大夫” 。12王安石变法之后,御史中丞不先迁谏议大夫的情况 时有出现。北宋继承了唐代的御史台三院机构,其组织分别如下: 第一,台院,设侍御史, “掌贰台政” ,13为御史台的副长官,宋初编制一员。 侍御史必须兼 “知杂事” , 习惯上称为知杂事, 简称为 “知杂御史” 或 “御史知杂” 、 “知杂” 、 “知杂事” 、别称“杂端” 。14元丰改制,定为一员,从六品,依然为御 史中丞的副手。 第二,殿院,设殿中侍御史。北宋初,尚未定员,而且并不实任,常差以其 他职务。 真宗咸平四年 (1001) , 命在殿院供职者分别兼任 “左巡使” 和 “右巡使” , 实际编制为两员15。元丰改制定为两员,正七品, “掌以仪法纠百官之失,凡大朝 会及朔望、六参,则东西对立,弹其失仪者” 。16这说明御史官员开始拥有谏官之 权。而且,并不再兼任其他一些职务。 第三,察院,设监察御史,定员较为复杂。真宗天禧元年,在察院设置言事 8 贾玉英, 中国监察制度史 ,114 页,人民出版社,2004 年 8 月 9 见文献通考卷 50职官四有较明确的记载,认为“给事中,加官也” ; “以其有事殿中,故曰给事中” 10 隋书卷 28百官下 11 宋史卷 164职官四 12 宋史卷 164职官四 13 宋史卷 164职官四 14 详见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6 卷,第 482 和 48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5 详见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6 卷,第 482 和 48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 宋史卷 164职官四 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 4 御史六员。元丰三年,恢复唐制御史六察(监察尚书省的六部) , “凡六察之事, 稽其多寡当否,岁终条具殿最,以诏黜陟” 。 17同时置三人分领六察案,另三人专 管言事,御史与谏官进一步融合。这些监察御史“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 谬误,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 。 18监察御史皆为从七品。可见,除御史中丞外, 三院御史官的品级都不高。 2谏官 宋代谏官制度是我国中古史上一项重要制度,但因史籍缺略及记载之误,我 们对北宋前期谏官制度的许多问题尚缺乏清楚认识。 一般认为,北宋初年,谏官组织机构承袭唐代之制,隶于中书省和门下省; 仁宗明道元年(1032) ,谏官机构从两省中独立出来,设置独立的“谏院” 。19其 长官为谏议大夫,仁宗之前时有所授,后不授,一般以“知谏院”首之, “同知谏 院”副之。20元丰改制后,谏院被废除,门下省与中书省各增设后省,以左右两 班谏官分别隶于门下后省和中书后省,定为八人。左、右散骑常侍各一员,正三 品;左、右谏议大夫各一员,从四品;左、右司谏各一员,正七品;左、右正言 各一员,从七品。左、右散骑常侍与御史大夫一样,概不授人。 可见,除左、右谏议大夫之外,谏官的品级也和御史系统的官员一样,大体 偏低。从这样的制度设计来看,台谏官品级偏低,说明宰相的行政权力在官位品 级上是有较为充分的。 监察机构是指包括御史台、谏院、封驳部门在内的一系列机构,其制度设计 的作用是针对君臣百官的谏诤和监督和针对国家施政的论争和驳斥。台谏制度往 往是泛指具有监察职能的机构和官员。而本文的台谏官是独指御史和谏官,所讨 论的是御史和谏官对宰相的制约。 17 宋史卷 164职官四 18 宋史卷 164职官四 19 关于宋代谏院何时正式成为独立机构,有的学者认为早在真宗朝时期就已形成。真宗天禧元年(1017) , 谏院的办公处所从两省中独立出来,就近设在门下省的附近。至此,终有了一个正式的固定机构 20 关于谏院设立的时间和组织形式,详见刁忠民关于北宋前期谏官制度的几个问题 , 中国史研究 ,2000 年第 4 期。此文认为宋初即有谏院机构及其办事处所,北宋前期谏院实为正官二人、吏员二人的基本组织 形式 ,并非所有的谏官全部进入谏院。进而推论,谏官应有两省谏官与谏院谏官之别,以前学术界公认的 非入谏院之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便为寄禄官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一章 皇权和相权的博弈 一、北宋的皇权 北宋的皇权在中国历史上到底处于一个怎么的地位,这个问题在史学界有很 大的分歧。按照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6 卷的观点,认为“皇帝握 有官员任免权、兵权、财权、立法权、司法权以及其他行政权利” 。同时,也要受 到“一定” 21的限制。这“一定”的限制包括: “第一,宋代形成了朝廷宰辅集团 和台谏系统、封驳系统的约束机制;第二,史官对皇帝的约束;第三,思想家提 出了一系列限制皇权的理论” 。 22 钱穆认为皇权是进一步加强了 23,当代学者金圆在宋代监察制度特点24一 文中亦强调皇权的加强。不过,相反的观点也较普遍,北师大李峰博士从所谓的 “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谈起,认为此家法乃伪家法, “不杀士大夫”是士大夫 自己通过不断的斗争而争取来的。关于这项特权的获得,李峰认为“其一,由于 官员们亲党胶固、互相援手,往往难以将罪犯绳之以法;其二,从维护士大夫阶 层的整体利益出发,执政者往往法外开恩,对于获罪当处死的官员百般回护;其 三,由于士大夫阶层排斥其他势力的存在而一枝独大,使得皇帝往往为士大夫阶 层所左右,而不得不接受士大夫所造成的事实” 25。此篇论文从侧面说明宋代皇权 相对于文官之权处于守势和弱势, 但不能直接说明任何皇权的消长状况。 皇帝 “不 杀士大夫”只能说明宋代的文官集团在为专制国家工作时,其生命相对其他朝代 来说有比较大的保障,无随时即掉脑袋之虞。 “不杀士大夫”并不一定就表示皇权 的趋弱,皇帝完全可以以其他形式来控制自己的臣僚,而无须采取动辄打板子和 杀头的恫吓之举。虽说皇权的强弱与皇帝对官吏的宽严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但文官集团的权势在宋代得到极大的提高与扩展,这是肯定无疑的。 问题是,文官集团恰恰包括宰相集团和台谏官集团在内的所有中央和地方官 员,而宋代的宰相集团和台谏集团并不是如李文所谓的铁板一块,相反,多有轩 21 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6 卷,第 1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6 卷,第 253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3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 6 月。钱穆认为宋代宰相在军事、 财政和用人等方面都受到较大的掣肘 24 详见宋代研究论文集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 25 详见李峰: 论北宋“不杀士大夫” , 史学月刊2005 年第 12 期 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 6 轾和龃龉,甚至倾轧。故关于皇权的消长,不能仅从“不杀士大夫”等抽象的认 识就认定皇权被削弱了,必须从执宰集团和台谏官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集团,在 宋代波谲云诡的文官斗争和党争中来考察这个问题。当然,也是要通过执宰集团 和台谏官这两个集团的角逐,来揭示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这正是本文的目的。 二、相权 (一)制度设计 宋初,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为最高国务机构,号称“二府” 。以中书门下的长官 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其副手。但有宋一代, 中书令与门下侍中基本不授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乃正宰相之谓也, 简称平章事。 枢密院的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为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 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枢密院正副长官同属宰辅集团成员,分中书门下之 兵权,与之共同行使相权。除“二府”之外,还有“半个”政府,即“三司” 。三 司者,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之合称也。宋初设立,但不固定,真宗朝成为定 制。其首脑为三司使,号称“计相”或“财相” ,分宰相之财权也。因有宰相之名, 而地位逊于“二府” ,故本人谓其“半个政府” 。 神宗元丰改制,撤消中书门下,恢复唐初的三省制度,设置三省长官:尚书 令、中书令、 (门下)侍中。因这三个官位是虚设,从未授人。故依然仿唐制,尚 书令的职权由尚书省的尚书左扑射、尚书右扑射代行;侍中的职权由尚书左扑射 兼门下侍郎代行,宋代崇左,门下亦居三省之首,故,此乃首席宰相;中书令的 职权由尚书右扑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以上职官皆为正宰相。同时,增设 4 员副宰 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枢密院系统没有大的变化。徽 宗时,对宰相制度又有所改革,但没有元丰改制的影响和意义大,不作详说。需 要强调的是,本文讨论的宰相也是广义的宰相,是包括宰相、参知政事、尚书左 (右)扑射、枢密院正副长官等在内的执宰集团。 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宋代的宰相权力在中国行政制度史上在逐步萎缩,而相对 的,皇权在逐步强化。若从监察制度的设计来看,北宋确有此趋势。在宋之前, 御史台主要监察宰相百官,谏官是言事官,主要针对皇帝的过失。这两者有比较 明显的职权分工。如前所述,从宋真宗朝起,三院御史之一的“监察御史”始掌 言事,即“言事御史” 。这就是所谓的“台谏和一” 。这种“和一”之后的一个显 著效果就是台谏官员都能监察百官和宰相,而对皇帝的谏诤却转移和弱化了。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从中国政治史的发展来看,唐末和五代的“贵族政治”残余在宋代基本上被消灭, 其他类似贵族政治的宗室、宦官、外戚等政治势力,如苗书梅所论: “宋代官僚士 大夫阶层的群体政治力量空前强大,他们对防止皇亲国戚与宦官专权起了重要作 用,在最高统治者意志动摇,准备或已经重用宗室、外戚、宦官时,士大夫往往 能坚决地进行反对,并多数取得了胜利。 ” 26贵族政治的衰落,使宰相都成为某种 意义上的“平民宰相” ,这意味着相权在宗法和“神授”的意义上也跟着衰落了。 宋代不立田制,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所谓的“士大夫”多是从小 农家庭走出来的,而宋代为中国古代政治留下的传统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 天下” , 又恰恰可以理解为相权在中国历史上的高度彰显, 因为宰相就是 “士大夫” 中的重要成员。讨论宋代相权,矛盾与分歧颇大。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从宋代开始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这一点是公认。士大夫包括宰相集团和谏 官集团在内的所有士人,而宰相与台谏官的相互斗争与博弈是士大夫内部更替整 合的重要内容。故讨论士大夫的权力问题,会陷入逻辑怪圈中,还不如从探讨谏 官对宰相的制约入手,以求得相权强弱的答案。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也解决 了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宋代宰相辅政集团 1宋初的相权 中国的宰相之权,若按照现代行政学的观点来分析,都不是完全独立的。秦 汉时,丞相“ 掌丞天子,助理王机” 27,此时的丞相,总领百官,权利很大,并 且是常设的政务官。但是,从汉初开始,宰相权利逐步下迭,皇帝开始重用内朝 近臣,作为外官之首的丞相沦为“备员”而已。此种状况在之后历朝都没有质的 转变,皇帝始终严密地监视着宰相之权。 28到宋代,对宰相职责的界定是: “宰相 之职,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 29宰相之权和秦汉一样,在形式上 依然是拥有充分法律地位的,但宋代的宰相已经完全不能“总百官”和“事无不 统” ,军权和财权已经很明显地被分割了。可是,相权不独立并不就能直接推导出 相权不大。宋代对宰相有很多制约,但宰相亦有许多反制约的措施与对策。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有一个有关赵普的事迹: 26 苗书梅: 宋代宗室、外戚与宦官任用制度述论 , 史学月刊1995 年 5 期 27 汉书卷 19 上百官公卿表上 28 详见韦庆远、柏桦: 中国政治制度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9 宋史卷 161职官一 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 8 太祖时,赵普为相,车驾因出,忽幸其第,时两浙钱王 方谴使 致书及海物十瓶于普,置在庑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也。 上顾见,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 ”即令启之,皆满 贮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 “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 奏闻而却之。 ”上笑曰: “但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 ” 30 这则史料在宋朝事实类苑中至少出现了两次,在司马光的涑水见闻 31 里也出现过。一则如此短少的史料竟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颇值得重视。赵普初 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如前所述,宋初宰相之谓也) ,时为独相,君臣关系也 处理的相当不错。钱俶是五代十国中还残存之一小国国王,宋初统一全国,此国 必灭之。当此时,作为宰相的赵普私受其国王礼物,嫌疑颇大,犯忌讳颇深。引 起赵匡胤的警惕是必然的,但赵普并未隐藏礼物,而是随随便便地放在“庑下” 。 当太祖偶见,赵普“实对”之。后皇帝命启开礼物,乃见重金,赵普也理直气壮 地向皇帝解释,说自己并没有与钱王交流,并不知道礼物的贵贱。此事就这样不 了了之。如此,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宰相跃然于纸上。这则史料的多次出现,至 少表明记录者32很向往这种皇帝与宰相同心治政的局面,这种局面犹如三代之古 风,君臣皆贤明,亦互相信任。33 但是,这则史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祖皇帝的大气,而宰相在时人眼中的 地位亦如皇帝一样大气。这样,反使太祖对相权更加注意。 太祖初年,赵普遭御史中丞雷德骧弹劾,奏其“强占市人第宅,聚敛贿赂” , 34宋太祖的反应非常大,怒叱御史中丞曰: “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 乎! ”35并命其以后要改正,不要再犯。这条史实表面上是说宰相能全心于政,不 受过多干扰,但是,更深层次的意思是皇帝巧妙地运用台谏官监督和警告宰相。 此点较为隐蔽,是皇帝御人之术的惯用手段。 不过总的情况是,宋初统一尚待完成,国事唯艰,皇帝与宰相必须同舟共济, 故皇帝能待宰相“如左右手” ,36而宰相亦能无较大掣肘,专心于政。太祖乾德二 30 宋朝事实类苑卷 1 31 涑水记闻 ,司马光撰,共 16 卷。记宋代旧事,多为与国家大政有关的史实,其中也多涉及生活琐事者。 清人蔡上翔和近人张心徴认为此书不是司马光所作 32 宋朝事实类苑的作者江少虞是北宋末、南宋初年人, 涑水见闻的作者司马光是北宋中期的大政治 家和学者。两人对北宋的政局的这种向往,颇能说明当年普通士大夫的心态 33 需要强调的是,对这则史料的解读有多种,有人就认为宋初此事是太祖决定分相权的契机。而且,正是存 在多样性的解读,才更能说明皇权和相权斗争的复杂和诡异 34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 ,卷 1 35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 ,卷 1 36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 ,卷 1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年(964) ,也就是宋代开国第六个年头,朝廷设“参知政事” ,又名“执政” ,乃 副宰相也,结束了宋初前几年不设副宰相的局面。37当时,赵普任宰相才三个月, 宋太祖用副宰相限制宰相的意图并不明显。38 2宰相与枢密官的关系 有关枢密院的设立,一般的看法都是认为其是对宰相兵权的分割。枢密院分 宰相之权是事实,如神宗熙宁变法时期,围绕推行新法和纠正新法之间的分歧, 平章事王安石与枢密使文彦博进行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斗争。貌似很有效地实现 了宰相与枢密使相互制衡与掣肘。但是,变法时期为非常时期,其中除有治政观 念不同之外,还有王文两人的性格与人格特点的不同,不能以个别来判整体。宋 真宗时期,中书有文件送枢密院,行文格式存在问题,结果遭到真宗指责,寇准 当时任枢密院长官,亦随皇帝而抨击中书,如此,中书官员“皆遭罚责” 。39后不 逾一月,枢密院有文件送中书,结果犯了与中书同样的错误,而当时的宰相王旦 不仅没有以牙还牙,而且返还给枢密院,使之改正, “寇准大惭” 。40仁宗朝,文 彦博为参知政事时,庞籍为枢密使,二人“以国用不足,同议省兵” 。41二人关系 非常融洽,完全不同于神宗时枢密使文彦博与平章事王安石相互指责攻击。仁宗 皇祐二年,论陕西边防军的减撤, “议者纷然,以为边事未可知,不宜减兵” , “停 卒一旦失衣粮,归乡闾间,必相聚为盗贼,缘边诸将争之尤甚” 。 42此事的确难办, 当时西北元昊正对边地构成威胁,但节省兵费开支也是当务之急。可因是时, “文 公执政,庞公为枢密使,固执行之不疑” 。43本来是两难之事,却不费周折,执行 效率颇高,收效亦比较明显。 宰相与枢密官的的关系,还可以详细推敲仁宗康定元年二月(公元 1040 年) 的一段史料: 丁酉,诏枢密院自今边事并与宰相张士逊、章得象参议之,即不须签检。 国朝旧制,以中书治民,枢密主兵。故元昊反,边奏皆不关中书。翰林学士丁 37 隋唐时期,虽已有副宰相之职,但宋代设立副宰相应该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历史事件来看 38 但是,到了太祖开宝六年(973) ,当赵普已独相达 10 年之际,太祖决定罢除其相位,所运用的方法是逐 步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此说详见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6 卷,第 211212 页,北京,人民出版 社 39 宋朝事实类苑卷 14 40 事见宋朝事实类苑14,这则史料的生动性可以初步表明中书与枢密院并不是水火不容。相反,同样作 为宰辅集团的成员,枢密长官与中书长官的性格与处事方式往往决定了两者的关系。而象王旦和寇准这样 的贤相,大体上可以排除不正当手段的倾轧 41 宋朝事实类苑卷 14 42 涑水记闻卷 4 43 涑水记闻卷 4。这条史料除涑水记闻记载之外, 类苑 、 五朝言行录 、 长编上皆有记。 “执 行之不疑”这句记录,把副宰相文彦博与枢密使庞籍的和谐表现得玲珑剔透 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 10 度尝建言: “古之号令,必出于一。今二府分兵民之政,若措置乖异,则天下 无所适从,非国体也。请军旅重务,二府得通议之。 ”知谏院富弼又言: “边事 系国安危,不当专委枢密院,而宰相不与。乞如国初,令宰相兼枢密使。上取 其言,而降是诏。士逊以诏纳上前,曰: “恐枢密院谓臣等夺权。 ”弼曰: “此 宰相避事尔,非畏夺权也。 ”时西蕃首领吹同乞砂、吹同山乞 厮罗界各称伪 将相来降,诏补三班奉职、借职,羁置湖南。弼言二人之降,其家已诛夷,当 厚赏以劝来者。上命以所言送中书,弼见宰相论之,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 “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耶! ”更极论之,士逊等乃不敢辞。44 很明显,分宰相之兵权,而不使闻兵事,危害颇大,时人已充分认识到这一 点。初,仁宗下诏宰相参与军事,宰相张士逊、章得象害怕枢密院谓其夺权,故 辞之。作为谏官的富弼几次向仁宗进言,宰相才不敢辞。可见,君臣皆以较为务 实的态度来突破“两府”各自为政的不良局面,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宰相被分权 但不被夺权,此其一也。 “知谏院”富弼不仅反对宰相不与军事,而且还反对宰相 “避事” ,认为宰相应该是职权充分的中枢要臣。否则,便是“偷安,欲以天下是 非尽付他人” 。45同年三月,富弼反对宰相把“知制诰”这个本来隶属于中书的官 职改隶于翰林系统,并疾呼此乃宰相偷安,不负责任的表现。毫无疑问,谏官富 弼认为,一个职权充分的宰相同样也会是一个负充分责任的宰相,这两者是相辅 相成的,一个无充分权力的宰相也是一个不负充分责任的宰相,此其二也。富弼 的这一系列言行不仅充分行使了一个谏官的职责,而且也超出了一个单纯谏官的 职权范围,大有宰辅之行迹,此其三也。关于此第三点,暂不展开,后文会有详 论。 综上所论,北宋对中书宰相的分权并不是很固定的制度,只是从五代十国以 来,中央朝廷重枢密院的一种形式上的延续。又因宋代开国的特殊性,皇帝惧怕 权臣出现,对皇权产生影响,故有某种限制相权的潜意识,但在实际治国过程中, 这种意识往往会被实际的利害关系所战胜,变成一种永不能实现的深层意识。宰 相的自我让权和分权,是皇帝潜意识压迫下的一种自我保护而已。但只要这个宰 相还想有所作为,而皇帝亦想有所作为,那相权必须充分才行。 不过,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等机构和官职的设置,对宰相事权的分散是 客观存在的事实。事权的分散,即信息的分散,信息的分散就是一种制约。在皇 4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26 4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2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帝与宰相商讨国家大政时,让参知政事等官员也参与讨论,增加知情者,这也同 样是对宰相的限制。 但是, “枢密三司”从总体上来说与宰相是一种分工协作关系。而参政与宰相 同为宰辅集团的主要成员,同室为臣,人情面子过多,不可能指望执政对宰相的 监督与制约有多大的效果。而且,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是一个史实。 所以,对宰相的制约不能过分依赖“枢密院”和“三司”来完成;也不能在 执宰集团内部,过分依赖“参知政事”等副宰相和“平章事”等正宰相来相互制 约。而这个任务只能依赖于与执宰集团同为士大夫的另一大政治集团谏官集 团来行使和完成。 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 12 第二章 台谏官与宰相的较量 以仁宗废后为中心的考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宋代台谏官对宰相等官员的 监督并没有多少实际上的意义,认为台谏官“主要用以监察官员,看其是否忠于 皇帝,而不察其是否忠于职守” 。46这样的评论有片面的嫌疑,过于笼统。必须要 有一个综合案例来作仔细分析。 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围绕废后一事,仁宗皇帝、宰相集团和谏官集 团三方进行了猛烈争斗,朝局震动,国事扰攘。本章以此为案例试作如下分析。 一、事件由来 仁宗郭皇后为章献皇太后所喜,并“恃太后势,颇骄横” ,47仁宗皇帝因此不 能宠幸其他后宫嫔妃,故多恼之。时仁宗还未完全亲政,章献皇太后尚听政。太 后乃皇帝的嫡母,而非生母,对仁宗要求严格,并以仁宗亲生母亲的身份自居。 仁宗初不知道,致使真正的亲生母子不能相知相认。太后驾崩后,仁宗才知道自 己的生母并不是章献皇太后,遂与宰相吕夷简秘议,着手清算太后党羽并悉数罢 免。 皇帝回内宫, 告之郭后。 郭后说:“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 善应变耳” 。 48吕夷简遂被罢相。郭后之语又被吕探之,故吕甚厌郭后。 明道二年(1033)十月吕夷简复入相,恰郭后与其他宫人争宠,误伤仁宗面 部,仁宗“以爪痕示执政大臣而谋之”49,吕夷简趁势劝皇上废后,仁宗颇多疑 问,吕以汉光武帝废后以喻之,仁宗亦未完全同意。此事传出,一时纷争,左司 谏、 秘阁校理范仲淹向皇帝进言不可, 并建议 “宜早息此议, 不可使有闻于外也” 。 50 当此时, 吕夷简奏请朝廷不得收受台谏官的奏章, 欲畅通废后之路, 蒙混过关, 造成既成之事实。同年十二月,废后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废皇后郭氏为净妃、玉 尽冲妙仙师,居长宁宫” 。51 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孔道辅为此再次发难,皇帝不受其奏章,始知已经被 46 详见关履权: 两宋史论 ,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年 5 月 47 涑水记闻卷 5 48 涑水记闻卷 5 49 涑水记闻卷 5 50 涑水记闻卷 5 51 宋史卷 10本纪第十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剥夺上书的权力。无奈之下,孔道辅与范仲淹率领台谏官员请对,却遭到一次次 拒绝,甚至被宫中太监“阖扉拒之”52于宫门之外,孔道辅捶宫门铜环大声呼叫: “皇后被废,奈何不听我曹入谏?”53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太监向皇帝禀奏,须 一有旨,令台谏官向中书奏明。台谏官和中书官员便有了一场“论辨喧哗”54的 较量: (宰相)吕夷简曰: “废后自有典故” 。 (谏官)范仲淹曰: “相公不过引光武帝劝上耳,此汉光武帝失德,又 何足法邪?” 至于废后,昏君所为,主上躬尧舜之资,而相公更劝之效昏君所为乎?” 吕夷简拱立,曰: “滋事明日诸君更自登对力陈之。 ” 55 所谓“汉光武帝废后” ,即指光武帝建国初年,立郭皇后。郭氏不是光武帝 的原配,原配本是阴氏,光武帝本有意立阴氏为后,因郭氏有皇子在先,且为贵 族之后,其父族为郡乡望族,其母为西汉皇族之后,颇为显赫。阴氏固向光武帝 辞之,遂立郭皇后。但刘秀对阴氏仍然不忘,郭皇后便对刘秀“数怀怨怼” 。56最 后,刘秀难以忍受,废掉郭皇后而立原配阴皇后,阴皇后之子刘庄终得继承皇位。 阴后以皇太后驾崩,后人对她也无多少苛责之词。 汉光武帝废后史书的确未记其有过错。吕夷简以此类比仁宗皇帝废郭后,可 比性的确颇大,两个皇后都姓郭,都属于跋扈的类型。但是,宰相吕夷简以公报 私的嫌疑也较大。上面已经谈到过,吕夷简恨郭后在仁宗面前诬其为太后同党。 那么夷简是否为太后之同党呢?确也不是,据宋史记载,朝廷为章献太后造 寝宫附于真宗陵,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宫中,以银罩覆神主” ,57时为宰相的吕 夷简认为不合制度,过于奢侈,并委婉谏拒。当仁宗的亲生母亲李宸妃逝去,章 献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 ,丞相吕夷简奏请“礼宜从厚” ,太后生气离开。 一会儿,单独召见吕夷简问之: “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吕夷简曰: “臣 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 ”太后怒曰: “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 ”吕夷简从 容对曰: “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 ”58吕夷简 52 涑水记闻卷 5 53 涑水记闻卷 5 54 涑水记闻卷 5 55 这段对话详见涑水记闻卷 5 56 后汉书卷 11 57 宋史卷 311吕夷简传 58 上均见宋史卷 242 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 14 最后以一种威胁的口气,告诉太后,若不厚葬皇上生母李宸妃,则太后娘家刘氏 族人将不保。李宸妃的丧葬标准在宰相吕夷简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以太后之标准 大葬。可以下结论:吕夷简不是太后一党。故,郭后在仁宗面前论吕夷简,的确 有较大的污蔑与诽谤的成分。而吕劝仁宗以汉光武帝废后而效之,亦不为恣意攀 喻。故,宰相在人格与行政两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瑕疵。 此事以台谏官范中淹与孔道辅悉被贬黜京师,告一段落。孔道辅是御史中丞, 按例,罢免中丞须要有圣旨明告天下。但孔之罢黜初没有圣旨,直接以中书之令 除之,被人押解出京城,后才有诏书。废后一事,宰相吕夷简暂获胜利,谏官集 团受到重创。不过,宰相的胜利仅仅只是暂时的,不久,仁宗觉得自己出一时之 气而废后,颇为悔之,此事大抵由宰相等人譖越促成,仁宗复有召唤皇后之意。 吕夷简“闻之,大惧” ,59此后仍居相位多年,但颇失天下人心。 二、台谏官集团的共识与分歧 (一)御史孔道辅的立场 台谏集团的首领御史中丞孔道辅,在这一连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要重点 分析。章献太后临朝时,召孔道辅为左正言。任命当天, “论奏枢密使曹利用,尚 御药罗崇勋窃弄威柄,宜早斥去,以清朝廷” ,章献太后“可其言” 。60可见,孔 道辅是太后一手提拔的谏官,并颇得太后信任。明道二年,又擢升为右谏议大夫、 权御史中丞。至此,孔道辅成为谏官领袖,也是御史台系统中的首领。恰逢任上, 废后事件爆发。若从个人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