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研究中心.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研究中心.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研究中心.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研究中心.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研究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研究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唐宋以来,地方精英力量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一个有影响的社会 阶层。精英介于国家与民众之间,成为上下沟通的桥梁;同时,凭借 自身实力,对社会的运转及秩序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的研究 对象,便是元代江浙、江西两行省的地方精英群体。6 笔者拟通过具体 分析这一群体各方面的情况,归纳总结出其某些鲜明特征;在此基础 上,对精英事迹进行分类介绍,对社会影响作用做客观评价。文章内 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论述了精英群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互动。笔者从经济支 持、政务备询以及协助维护地方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据此认为, 精英群体为地方行政的有效实施与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提供了积极 的支持和保障。 第二章展示了精英群体对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兴建维护所作的贡 献。笔者认为,精英介入公共设施的兴修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地方社 会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其对地方事务的掌控力也得以增强。 第三章主要涉及了精英群体调解民事纠纷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精 英群体调解乡里纠纷的事迹分析,笔者意在说明其凭借着民众与官府 的双重认可获得了一种权威地位。 第四章主要以精英群体兴办教育为主题进行讨论。本章主要围绕 精英义学这个中心,介绍了其在元代江南地区的创办情况,指出义学 的兴建提高了民众文化素质,推动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化了社 i 会风气,意义重大。 第五章分析了精英群体与地方社会保障事业的关系,分别从周济 贫穷、赈济灾荒、调整契约借贷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通过与政府职 能相比较,笔者意在体现精英力量在社会保障方面具有的优越性。 第六章的重点在于精英与宗族势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精英通过设 置义田、建立义学、创制宗族规约等方式和手段,既稳固了宗族结构, 同时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 第七章的论述重点是耆老人等。耆老作为精英群体的一个特殊类 型,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一方面,他们支 持政府的施政,能够上情下达,协助政府统治地方;同时,作为乡里 的代表,又能够下情上达,维护基层民众的利益。他们是乡村中的领 导阶层,以实际行动维护了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 关键词:元代,地方精英,江南,基层社会,权力 a b s t r a c t t h el o c a le l i t e ,w h i c hg r e wu pt oap o w e r f u ls t r a t u ms t e pb ys t e p , h a sb e e nr i s i n gs i n c et a n g & s o n gd y n a s t y i ta c t sa sah i n g eb e t w e e nt h e g o v e m m e n ta n dt h em u l t i t u d ea n dp r o m o t e st h ei n t e r c o u r s eb e t w e e n t h e m ,m e a n w h i l e ,i tc o n t r i b u t e sg r e a t l yt ot h es o c i e t yr u n n i n ga n dt h e s m o o t hr u l eo r d e rt h a n k st oi t ss t r e n g t h t h es u b j e c to ft h ea r t i c l ei st h e l o c a le l i t eg r o u p so ft h ep r o v i n c e sj i a n g z h e & j i a n g x io fy u a nd y n a s t y f o ro n et h i n g ,1w a n tt om a k ead e e pa n a l y s i so fe v e r ya s p e c t so ft h e g r o u p s ;t h e nis h o u l dn a r r a t et h es t o r i e so ft h el o c a le l i t ea n dt h e ng i v e t h e ma no b j e c t i v ec o m m e n t t h ec o n t e n t sa r ea sf o l l o w s : c h a p t e ro n ed e a l sw i t h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l o c a le l i t e g r o u p s a n d g o v e r n m e n t ip r o b e i n t ot h e i r s u p p o r t o f e c o n o m y , s u g g e s t i o n so np o l i t i c s ,h e l pt oi n s u r el o c a ls e c u r i t ya n ds oo n ,t h e r e b y , i n m yo p i n i o n ,t h el o c a ll o r dg r o u p sa r ee f f i c a c i o u sg u a r a n t e eo f t h el o c 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a n ds e c u r i t y c h a p t e rt w oi sm yn a r r a t i o no ft h el o c a le l i t eg r o u p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t h el o c a lb a s i c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w h i c hh e l p st oe n s u r et h en o r m a lr u n n i n g o fl o c a ls o c i e t ya n dc o n t r o lt h el o c a la f f a i r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i s o nl o c a le l i t e s c o m p o s i n gc i v i ld i s s e n s i o n b y a n a l y s i s s i n gt h ec a u s e so ft h el o c a le l i t eg r o u p s ,1w i s ht om a k ei tc l e a r t h a tt h e yo b t a i nb o t ha u t o r i z a t i o no ft h es u b j e c t sa n d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c h a p t e rf o u ri sm y c o m m e n to nt h el o c a le l i t eg r o u p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o ne d u c a t i o n t h ec o r eo fc h a p t e rf i v ei st h eg r o u p s e d u c a t i o nf o ff r e e , a n di nt h i ss e c t i o n ,+ t h ee d u c a t i o na f f a i r si ns o u t hc h i n a ( j i a n g n a n ) o f y u a nd y n a s t ya r er e c o u n t e di nd e t a i l ,a n di ts e e m st h a tt h e i re d u c a t i o nf o r f r e ep r o m o t e s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w i s d o mo ft h em u l t i t u d e ,d e v e l o p e st h e l o c a le d u c a t i o na n dc i v i l i z e st h ee t h o s ,s oi ti sq u i t eb e n e f i c i a l + c h a p t e rf i v ed e a l s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l o c a le l i t eg r o u p sa n d 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 a n df o c u s e so nt h e i rh e l p i n go h tt h ep r o l e ,p h i h m t h r o p yi n c a l a m i t i e sa n d i n t e r v e n i n g i nt h ec o n t r a c t sa n df i n a n c i a la f f a i r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l o c a le l i t eg r o u p sa r em o r e p r e d o m i n a n t a n de f f i c i e n ti n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c h a p t e rs i xf o c u s e so n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l o c a le l i t ea n dt h e i r c l a n s t h el o c a le l i t eb yo f f e r i n gf a r m l a n d sa n de d u c a t i o nf o rf r e e ,m a d e s t a b l i s h i n gr u l e sf o rt h e i rc l a n ss t a b i l i z et h ec l a ns t r u c t u r e ,a n do f f e r t h e m a t e r i a lf o u n d a t i o na n dr u l es a f e g u a r d c h a p t e rs e v e ni sm a i n l yo nt h ef a t h e r s a sas p e c i a l l o c a le l i t e g r o u p ,t h e i rr o l ea st h ea g e n c yb e t w e e ng o v e r n m e n ta n dm u l t i t u d e i s u n i q u e f i r s t l y , t h e yb a c ku p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n d m a k ei t s p o l i c y u n d e r s t o o db yt h ep o p u l a c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 ya r ea l s oo fg r e a th e l pt o 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m e a n w h i l e ,a sd e l e g a t eo ft h em u l t i t u d e ,t h e yc a n a l s om a k et h e i rc i r c u m s t a n c ek n o w nb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w h e r e u p o nt h e m u l t i t u d e si n t e r e s t sa r ci n s u r e d a sl e a d e r so ft h em u l t i t u d e ,t h e ys e c u r e t h el o c a ls o c i e t yb yt h e i rc a u s e se f f i c i e n t l y k e yw o r d s :y u a nd y n a s t y , l o c a le l i t e ,s o u t hc h i n a ( j i a n g n a n ) ,l o c a l s o c i e t y , p o w e r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保留本人学位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 交论文或者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 大学可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和汇编学位论 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 嘶翠习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疆域的广大、民众的分 散,使得国家没有足够能力直接管理和控制版图内的每个角落。国家的行政体系 通常只达到县一级,而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没有专门的官僚机构设置。当然,国 家并未放弃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控制:一方面,它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乡里制 度来实施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与控制;同时,它也倚靠基层社会的地方精英人物来 贯彻国家意志、维系统治秩序。地方精英是国家与民众间的中介和枢纽,既可以 将国家的意志与精神贯彻到基层社会中去,又能够维护并体现基层民众的利益和 要求。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地方精英阶层对基层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他 们是如何发挥自身作用来管理和控制基层社会,他们同国家政权的关系如何,都 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元史研究在整体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在许多方面已经系统化、 专门化,成绩斐然。然而,对基层社会的研究应该说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 针对地方精英阶层的研究成果稍显不足。因此,对此问题的探讨和明晰,有助于 我们了解元代的基层社会是如何运行和发展的;将此研究与在国家政权层面的研 究相结合,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元代社会的情况,更好的理解元代在中国历 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元代若干问题的研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借 鉴与帮助。 二、研究对象 ( 一)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学界早已开始关注地方精英阶层,并使用不同的概念对其进行指代和限定, 这些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乡绅”、“绅士”、“士绅”、“乡村精英”、“地方精英”、 “中层社会”等。 国内外学者对“乡绅”、“绅士”、“士绅”等概念使用较多,如日本学者倾向 于使用“乡绅”一词。 虽然对“乡绅”的内涵有不同解释,但主流的观点是将 本籍的官员( 无论退职与现任) 与科举功名获得者视作乡绅。 西方学者如张仲礼先生在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 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 。研究概况参见巴根:明清绅l :研究综述,清史研究1 9 9 6 年第3 期,第1 1 5 - 1 2 3 页:又见谢俊贵: 中固绅i :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 0 0 2 年第7 期,第1 3 2 1 页:又见李海滨:近2 0 年柬中闽绅i :研 究述论许昌学院学撤2 0 0 4 年第6 期,第1 0 8 1 1 2 页;表海燕:i :绅、乡绅地方精英关十精 英群体研究的叫颇,牛南农业人学学报( 丰 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2 期,第1 2 6 一1 3 0 页另外,徐茂州在 其专并江南 :绅与江南社会( 1 3 6 8 1 9 1 1 年) 一书中。对于绅:仁研究也作r 卜分详细的学术【口j 颇,奉 文对其研究成果多有参考。 4 详见檀l :宽;蜊清乡绅论刘俊文主编,高明上等译:f i 奉学者研究中国史论兽选译) 第一卷,中华 书局,1 9 9 3 年1 0 月版,第4 5 3 - 4 8 3 页 1 的研究一书中,将功名、学品、学衔和官职作为获得绅士地位的必要因素。费 j 下清则认为,“中国的绅士只能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意义来理解,因为他们是同 拥有地产和官职的情况相联系的。”狭义的士绅包括通过考试和捐纳取得功名的 个人,而广义的士绅则是“一群家族”,因为“作为个人的士绅是公家官员,掌 管政治和行政事务。但他们也是处在家族关系中的成员,并依靠家族关系来维持 他们的生计”,“在农民大众眼里,士绅还包括大地主,这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瞿同祖 、周荣德囝、韩明士 等学者,也都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绅士的内涵给 予了界定。尽管这些概念界定不尽相同,但是否拥有科举功名与官职仍是被诸多 学者所认同的基本要素。 国内学者对如何界定“绅士”也存在意见分歧。早期一些学者如费孝通认为, “绅士是士”,“是退任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亲戚戚” ,将绅士与政治权力联系 起来。吴晗则认为,“官僚、士大夫、绅士,是异名同体的政治动物,士大夫是 综合名词,包括官僚、绅士两专名,官僚是士大夫在官时候的称呼,而绅士 则是官僚的离职、退休、居乡( 当然居城也可以) ,以至未任官以前的称呼。”o 史 靖认为“绅也就是缙绅,是专指那些有官职科第功名居乡而能得到乡里敬重的人 士。合乎这个定义的就是绅士。” 8 0 年代以后,诸如孙立平、郝秉建、杨 力伟、伍月戈、梁其姿、王先明、马敏,徐茂明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们对如何界定 绅士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采用全新的方法,选取更多的角度对士绅问题 展开进一步探讨,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了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徐茂明在江南 士绅与江南社会( 1 3 6 8 1 9 1 1 年) 一书中曾经对中外学者的绅士研究情况作了 一个简略的总结:“从中日学者与美国本土学者衡量绅士的标准看,也有差别, 中日学者偏重于绅士的身份( 主要指官职、功名) ,美国学者则看重绅士的实际 影响。再从中外学者研究绅士的时段来看,日本学者偏重于明代尤其是明末清初 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美国和中国学者则偏重于晚清至民国。”他在书中使用了“士 绅”这一概念,将“士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代名词,侧重于探讨其扮演的社 会角色以及发挥的文化功能。 总而言之,中外学者在“乡绅”、“绅士”、“士绅”等名词内涵的界定上,都 将退职居乡与拥有科举功名作为主要标准,“但对是否包括在职官员,是否包括 o ( 梵) 张仲礼著,李荣吕泽:中固绅忙关f 其在1 9 世纪中周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一卜海社会科学 院小版社,1 9 9 1 年7 月版,第1 - - 4 页 o ( 炎) 费证清:荚固j 中周 ,世界知识i ;舨社,2 0 0 2 年1 月版。第3 3 页。 o t o n g - t s u c h u :l o c a l g o v e r m m e n t i n c h i n a u n d e r t h e c h i n g h a r v e r d u n i v c r s i t yp r e s s , 1 9 6 2 o ( 荚) j 封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抽缸动一个f i 。区中l 绅身份的研究 ,学林出版社,2 0 0 0 年 。参见r o b e r th y m e s ,s t a t e s r n o na n dg e n t l e m a n :t h ee l i t eo f f u - c h o u ,c h i a n g - h i s i nn o r t h e r na n ds o u t h e r n s u n g ,n e w y o r k ;c o l u m b i au n i w e r s i t y 。1 9 8 6 绦文朱见。参考丫包伟民:精英们“地方化”丫吗? 试 论韩明t 政治家j 绅- l :) 与“地方史”研究方法 ,店研究第卜一卷2 0 0 5 年第6 5 3 - 6 7 1 页 6 费孝通:论绅l ,吴晗、费孝通等:争权0 绅权,天津人民 i i 版祉1 9 9 8 年版,第8 贝 o 吴晗:论绅权,争权与绅权。第4 9 更 o 史靖:绅枞的本质,电权l j 绅权,第1 3 i 页 o 徐茂明:江南上绅与江南社会 ( 1 3 6 8 1 9 1 1 年) 第2 2 页 2 生员,是否包括无身份的庶民地主,还存在着分歧意见。”。 还有一些学者使用“精英”的概念,但在表述上有些差异,如“乡村精英”、 “地方精英”等等。如刁培俊研究了宋代的“乡村精英”,并从内部结构上将其 划分为三类群体:“一是乡村管理体制中的里正、户长、乡书手、耆长、壮丁、 都副保正、大小保长、甲头、承帖人等乡役。他们在以地域为单位划分而成的乡、 里、都、保、甲以及管、耆等乡村行政管理体系中,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专制政 府而对乡村民户进行管理;二是以血缘为主组成的家族、宗族里的家长、族长、 房长等,以及以他们为主而组建的乡约、义役、义田、义仓等组织的头目。他们 代表着地方性的“私”的系统,一方面为家族和宗族内部成员的生活和利益进行 管理,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从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和控制其成员,从而起到为 专制国家管理民众的作用,且在某些社会活动领域与乡里和都保甲制的头目一起 代表着公的社会系统;再就是那些居住于乡村的豪强形势户和士人,其中既 包括因暂无实际差遣或退休、隐居甚或丁忧而在乡居住的官员,也包括那些在乡 村中影响较大的地痞和僧道等。大体说来,以上三种人构成了宋朝的乡村精英群 体。”。刁培俊的概念界定应该说涉及的较为全面和具体,其设定立足于宋代的社 会历史条件,与当时的实际情况较为契合。 冯贤亮提出了“中层社会”的概念。“中层社会”包括“士绅阶层,不过仅 限于地方社会而已,即封建社会的乡村耆老、富裕的民户、地主、商人、举监生 员、在任或退职的下层官吏等,他们积聚了一个社会中最大部分的财富和知识力 量,并获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源,从而在政府与下层民众之b j 构成了一个十分有影 响的中层社会。中层社会”的理论具有自身的特点,它将基层社会各个层面的 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探讨“中层社会”在国家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起到的 中介作用,并注重其内部各个层面人物发挥的实际影响,研究范围较为广泛,不 过其理论依据和现实落脚点主要还是在明清时代。 整体上看,宋、明、清史学界对精英群体的研究取得成果较多,水平较高。 前贤的研究成果无疑是本文写作的峰实基础,但在对这些成果进行吸收和借鉴时 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无论是“士绅”、“乡绅”、“绅士”,还是“乡村精英”、“地 方精英”或是“中层社会”,都是想用一个概念来指代连接在国家和基层民众之 间的这个特殊阶层,只不过学者们在讨论时出发点不同,角度各异,对于对象的 选择与界定,都是根据研究需要而做出的。同时,历朝历代在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既存在着共性,又体现出诸多差异。这种共性和差异,会直接影响到 对研究对象内涵的界定。以“绅士”、“士绅”等词的使用为例,其主要出现于明、 o 徐茂明:江南仁绅吁江南社会( 1 3 6 8 一1 9 1 1 年) ,第2 l 页。 o 刁埔俊:束代乡村精英针会拧制,扑会科学辑刊2 0 0 4 年第2 期,第9 1 - 9 6 页 。冯贤亮:传统时代江南的中层社会j 乡村拧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 0 0 2 年第2 期,第1 6 6 1 7 5 页。 3 清两代史料中,而学界也多认为,无论是“绅士”、“士绅”还是“乡绅”阶层都 是在明清时代才得以形成并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主要 生活在元代,元代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明、清两代存在诸多不同, 这使得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必须要依据元代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要研究元代联 结着囡家与基层社会的这个特殊群体,就不适宜完全套用“绅士”、“士绅”、“乡 绅”等概念。例如这些概念多与是否拥有科举功名相联系,而元代直到元仁宗时 期才复行科举制度,此前一直处于废止状态,既便实行后也几经周折。从取士以 及拥有功名等情况来看,不仅无法与明清相比,甚至不及前朝的规模。我们选取 的研究对象,许多并没有科举功名,甚至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这样一来,我们 便无法精确使用“士绅”等概念。 本文选用了“地方精英”这个概念。根据巴特摩尔( t o m b o t t o m o r e ) 的研究。 “精英”( e l i t e ) 这个词在1 7 世纪出现时是用来表示特别优秀的物品的,后来逐渐 扩展到指称优秀的社会群体,直到1 9 世纪末才在欧洲大陆被广泛用于社会和政 治著作中。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精英”一词1 9 2 3 年在英语中首次出现 时就指称优秀的社会群体,并很快随着精英理论( 尤其是帕雷托的理论) 的传播而 被英美国家的学者广泛采用。关于“精英”的概念,西方已有许多学者作了卓有 成效的研究,其中以帕雷托的最为著名。帕雷托从两个角度来界定“精英”:一 是从个体在所属群体中的能力来说明,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就是精英;二是从权力 和影响力的角度,把社会成员分为精英阶级和非精英阶级,那些拥有权力和广泛 影响力的才是精英圆。 本文所要研究的地方精英主要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生活在乡村社区中,在 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能够利用这些优势资源为社区做出突出 贡献,并藉此取得了乡村社区中的领导身份与权威地位,进而对社区本身乃至其 成员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对于普通的社区成员而言,他们就是乡村社区的精英阶 层。乡村精英的出现及其作用的发挥是与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 化背景分不开的。 这罩,我们还要将研究对象作出具体限定。首先,所选人物必须以实际行动 为地方社会做出过实际贡献。其次,所选人物在做出贡献之时须要以“民”的身 份出现,即所探讨的人物不是“官”,没有政治上的特权,但可以包括曾经为官、 将要为官或退休居乡的官员。尽管精英无法和“官”彻底摆脱关系,但是要尽量 避免,因为“官”与“民”毕竟有很大的差异,从特权角度上看尤其是如此。“官” 与“民”对基层社会簏加影响、产生作用的条件、方式和结果是不同的,“官” 的作为有国家政权的力量作为支持和保障,它是以统治者的面目出现,行使的是 政府职能,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追求的是统治阶层的利益。而“民”的行为是以 。参见( 英) 巴特摩尔:精英与社会 ,尤卫军译,香港睾卜会理论小版社,1 9 9 0 年版 o 参见( 意) 维尔弗雷多帕雷托:精英的必衰) ,刘北成详,j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4 个人身份出现,凭借个人能力实施行动,追求的是包括自身在内的民众及乡村社 区乃至地方社会的整体利益。 ( 二) 研究地域的选定 本文选定了元代的江浙、江西行省作为研究地域。自唐宋以来,江南逐渐成 为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许多社会变动往往首先发生在这个区 域内并逐渐扩散到全国,进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元代,江南地区是经济和文化 中心,是元帝国最重要的财富供应地,为帝国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巨大支持和保障, 地位格外重要。因此,以其为考察对象应该具有代表性。 ( 三) 元代地方精英研究概况 元史学界对地方精英阶层的研究情况归纳起来有几个特点,首先,系统全面 的专著作品较少,笔者尚未看到专门以地方精英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出版。其 次,对于这个联结着国家与民众的特殊阶层,学者们因选取对象、研究角度、议 论重点不同,未有统一使用的概念。第三,许多学者专注于地方精英阶层中某些 群体的研究,如儒士。、地主。、乡绅”。等,成果丰富。但针对精英阶层的整体研 究还稍显不足。综合来看,前人对元代地方精英的研究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对地方精英的内部结构和组成情况尚未明晰,对他们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元代社会 产生的影响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评价。 。j ( 代表如陈得芝:论宋无之际江南卜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南京人学学撒1 9 9 7 年第2 期:从“遗 民诗”看庀初江南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几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六辑申万鹗:从种会交往看 兀代江南儒 :的社会阿络武汉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元初江南儒i 。的处境及社会角色的转变, 史学月刊2 0 0 3 年第9 期:,b 代江南隐l :考述,元史论从第卜辑。萧启庆:束,亡之i ;,啪遗民l j 贰 睁,兀朝史新论,台湾允晨文化事业股份自限公丌】1 9 9 9 年;,e 代的儒户;儒l :地位演进史l 的一章, 儿代史新探台北新文 :1 1 1 版公d1 9 8 3 年;,c 制科举卜j 江南l :人人之延续,几史论从第七辑王 明荪:,“的l :人与政治台湾学生书局。1 9 9 2 年劳延煊:元代南方知识分子,香港中文人学中 国文化研究学撤,第f + 卷j :册,1 9 7 9 年植松正:b 代江南。地方官任用t - - ,1 t ,e 代江南政治社 会史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 9 9 7 年。 。土蛰研究成果有陶希圣:元代江南的人地主 ,食货l 卷5 期,1 9 3 5 年。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 度,中牛书局,1 9 8 0 年。陈得芝:儿代江南之地土阶级,丘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七辑申友 良、薤东f :几代江南地方贽力的持续增强隶探,湛江! j i | 】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5 期 o 如是小红:,e 代抚州乡绅研究,南京大学2 0 0 1 级博十研究生毕业论文。其文中“乡绅”概念包括“居 乡的拥有功名和( 或) 官位肯、在外i 与官但仍对故乡基层社会产生影响的官僚以及在地方南权有贽向尤任 何功名j 官位肯”见其论文第9 页。j e 概念范嘲的界定较为宽泛。 5 第一章地方精英与地方行政 第一节江南诸行省的财政窘境 元代的江南,据元史来看,包括江浙、江西和湖广行省。江南三个行省 对于元朝统治者来说意义十分重大,仅从赋税的角度来看,元史载“天下岁 入粮数,总计一千二百十一万四千七百八石”。,其中江浙行省四百四十九万四 千七百八十三石,江西行省一百一十五万七千四百四十八石,湖广行省八十四万 三千七百八十七石,超过总量的半数还多。另据庚申外史,元代“一岁入粮 一千三百五十万八千八百八十四石,而江浙四分强,河南二分强,江西一分强, 腹里一分强,湖广、陕西、辽阳分强,通十分也。”。三个行省的税粮也占到了 总量的六成。从经济角度上看,江南地区对于元朝统治者的意义举足轻重,所谓 “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o 江南地区支持了元政府大半的财赋收入,但统治者对江南的索取却并未因此 而减弱。根据李治安先生的研究,元代财政权力是由地方逐级向上收拢,最终归 于中央。财赋分配体制十分不平衡,“全国范围内中央与行省阃上供与留用的比 例虽然大体是7 :3 ,但7 0 的上供数额绝大多数由江南三省承担。具体到这三 个行省向朝廷上供的数额,肯定会高出7 0 很多。这就使元代中央与地方的财 赋分割中,南方北方待遇高下悬殊,北方受优遇,南方受榨取,最终大大加重了 江南三省民众的赋役负担。”。所谓“穷极江南,富称塞北”的民怨也是怨有所由 的。固 由于上供中央的财赋比例很大,行省留用自然降低。而且,留用财赋行省也 不能任意支配,一些数额较大的开支往往要禀报朝廷获批准之后才可动用,擅自 动用官府财赋者会受到责罚。与行省相比,路府州县在财赋支用方面的权限就 更为有限了。路府州县官署办公经费的使用受到财政制度的严格管理和限制,可 机动支配的经费数额甚少且不得擅自动用;需要支出时,又要向上请命于行省及 中央,几乎没有自主权。因此,元代路府州县甚至包括行省一级地方官署,日常 元史 卷几十三食货占一税粮,中华书局点校奉。1 9 7 6 年版,第2 3 6 0 页 权衡:庚申外史 ,任崇岳笺让奉,中州古籍f l 版社1 9 91 年,第1 0 1 贞 元史卷几十三食货击一海运第2 3 6 4 贝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南开大学f i 版社,2 0 0 0 年1 1 月版,第6 7 页 草本子 卷三上克谭篇 ,中华书局1 9 8 3 年 关于元代行省的财赋问题,见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第5 6 6 7 页 6 办公经费通常严重不足。 财政上窘迫状况使一些政府职能无法证常有效的发挥,许多地方事务无法得 到处理和解决,甚至连办公官廨也无法独力修缮,境遇实在难堪。试看几例: “松江,古华亭,民物繁伙,为天下壮哉县。天兵渡江,至元辛卵直隶省郡, 号虽新,县治仍旧,加以上雨旁风,只摧月毁,愈见其卑隘之不称也。”。初到之 官吏,只“一意催科”,无暇他顾,所以官廨一直未得到修缮。后来,朝廷免除 了当地十余万租额,官吏始得喘息,开始商议修缮官廨之事。于是“乃就木瓦竹 石之所有,补短以长,代朽以坚,易缺以完。物则平买,出俸金以酬直,远近闻 者无不喜至。”最终,官廨得以修缮完毕。松江官廨的修缮,地方财政发挥作用 不大,这从部分官吏捐纳“俸金”的情况就能够看出,俸禄属于官吏私财,捐私 为公虽属个人行为,实际上也意味着政府财政无法给予足够的支持。如此,费从 何来? 恐怕主要是仰仗了精英力量相助,“有一二贵室愿为之助,或以梁,或以 米,或以工。”精英力量具体承担了官廨修缮责任,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 给予了全面支持。那么,精英修缮官廨的效果如何呢? “崇数尺之基,敞血问, 而耳以左右屋者,厅事也。拓数丈之地,合两庑而翼以东西楼者,吏舍也。而又 署参佐于干,设架阁于巽,严狴犴于坤,远庖厨于震,其规模j + 十七八,晕飞翔 舞,已与雄藩巨镇相颉顽,以今视昔,如隔仙凡。”看来,效果颇令人满意。松 江官廨的修缮,“役之费,上不侵于官,下不及于民”,精英力量成为主要承担者, 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阴总管府治,由于“岁月深矣,栋宇雕落,新者日趋于故,故且摧压,江 风飒来,屋瓦皆震,雨骤至,泥潦没踝,吏抱牍襄裳以登。”。可见,府廨破败到 了一定的程度。新任官员欲作修缮,招僚属共谋之,僚属皆日:“役不可不兴, 而费不可强取也”。费用不可强取显然不是针对政府财政来说的,官吏所指实际 上就是地方精英力量,只有他们有力量承担修缮的费用。于是官员“集州之豪右 大姓,觞于庭而告之日:吾为若主,若等皆有阖庐以避燥湿寒暑,而吾覆压是惧, 不可以居。今为此役,非以奉己也,代至辄去,岂长享此。顾不如是,不足以待 后之贤者而牧汝民尔。”为了让精英力量承担工役,官员设宴款待他们,此可谓 “智取”而非“强取”。这一手段很奏效,“觞半,坐者皆起,顿首日:愿尽力。 于是木植金石之具,髹彤黝垩之工,一日毕集。畚者、甓者、斤者、圬者,主给 其直,官无所预。”可见,官廨修缮,地方政府仍然没有给予财政支持,所用料、 工、费皆本于“大姓”。成效如何昵? 是役“创始于至元二十六年已丑之春正月, 夏四月堂建,秋八月厅建,役三时而民不告病。既成,广深高长视昔加倍,基厚 础博,楹桷丰硕,巨丽突兀,真百年未见之伟观也,经营之力可谓勤矣。”前后 。参见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 ,人民出版朴,2 0 0 3 年9 月版,第5 3 1 - 5 3 7 页 。两岩集卷十六松江府廨记奉段下未特别标沣肯,皆本f 此 。墙东类 赢卷七江【;i j 路辱惨总管府厅常记奉段f 朱特兄标注青,皆奉1 f 二此。 7 情况对比如此明显,效果不言而喻。 袁州路府治,久未修治,官廨多是“东拄西揞,徂厥门庑,上漏傍穿”,“或 倾欲隳,或危欲压”。固于是地方官员召见父老、富民,希望他们能够承担修治任 务,并给予“进而爵之”的奖励。经过官员的一番“劝励”,“父老日便,富民日 宜。言讫饮酒罢而与期。”经过共同努力,工役完成,“土木金石、埏埴垄断,工 费若干,鸠集众力,不会于公,无从稽。”修缮费用由精英承担,官府又没有记 录,故而无从稽考其具体数字。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官廨是大小官吏的办公场所,良好的设施条件十分重要。而上述材料中,许 多地方官廨都存在着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办公的正 常进行。官廨修造,本应由地方政府自行解决,但受制于财政窘迫,办公经费不 足,政府往往无力单独完成修造任务。许多官廨得以修建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 因子民自j 力量的支持。地方精英掌握着大量财富资源,并籍此形成一股强大势力, 作用愈发突出。政府财政能力弱化客观上需要精英力量给予支持,由此产生出政 府对精英的依靠关系,这种依靠愈强,精英作用就愈能体现。依据众多史料的记 载,我们还发现元代地方政府不仅需要精英在财富上给予支持,还需要其在施政 方面提供配合与帮助。 第二节地方精英与地方行政 一、官员。五事” 地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往往与地方官员能否有效施政密切相管,而元代评价 官员施政优劣主要以“五事”为衡量标准,即:户口赠、田野辟、词讼简、盗贼 息、赋役均。国“五事各者为上,于合得品级上升一等。四事备者减一资历。三 事有成者为中选,依常例迁转。肆事不备者添壹资。五事俱不备者降壹等叙用。” 因此,“五事”是施政重点,如何将“五事”完成好就成为官员追求的目标。想 要顺利的执政地方,一方面需要出众的个人能力和政治素质,同时须要充分掌握 当地详情,如此施政才能有的放矢。然而,要做到如此程度决非易事,这须要在 当地为官一定时间,与当地人士充分接触。按元制,外任地方官员常例是三年一 考,考满之后要迁转,官员通常不得在本籍迁转,而是另赴它处,此办有条律规 定: 至元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中书省奏:迁转官员,自己地面罩休做官者。道 o 圭斋文集) 卷五袁州路缮修记 o 所谓。五事”即户口增,谓生齿之屉,民锖益增,进丁入老,批注收落,不失其实,若有流离t 而能招 诱复业者删野辟,谓劝课之屉,农桑星殖,水利兴修这词讼简,谓治事之最,听斯详哦,讼尤停留, 狱尤越滞者盗贼息,谓扶养之最,群除奸盗人获安居青赋役平,谓理财之撮,取办有法t 催科小扰 者详见镣元瑞:吏学指南 ,杨讷点校,浙江古籍m 版社1 9 8 8 年 o 通制条格,卷六选举五事) ,方龄贵校注,中华书局,2 0 0 1 年7 月舨,第2 6 1 页 8 来。桑哥等要肚皮的上头,别了圣旨,根脚地面里做官来的有。如今似这般体例 的分拣了,别个田地里迁转呵,百姓每也得济有也者。么道,奏呵,是有。那股 者。么道,圣旨了也。钦此。” 此件圣旨的规定意思明了,即官员不得在本籍迁转,需要另官他地。这也是 为了规避原籍复杂的人事关系,以防止裙带关系和徇私舞弊的发生。但官员赴任 新地,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不熟悉当地情况,这无疑会影响其顺利施政。而解决这 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广泛接触当地有影响、有实力的精英分子,向他们了解情 况、征求建议。这些人世居当地,对各方面情况十分了解,能够满足官员垂询, 如婺州楼如浚,“县大夫有所询,则别白是非以告而无隐。”。吉安路庐陵县刘子 清,“二县( 庐陵、龙泉引者注) 之大夫以事询访,必为剖析赞决,俾有裨 益”。另外,精英人物也是旌政对象,密切同他们的关系,进而加以利用,有助 于更好的统治地方。 二、精英资政 征收赋税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职司之一,也是各级官员的考课重点。元代的赋 税体制“大抵足采用路府总领、逐级科敛的方式进行”,“即地方赋税通常是由路 总管府统一掌管一路税课,各路均有规定数额,强制完成”,“上述数额能否按期 完纳,路总管府负主要责任,完成或完不成,朝廷唯路总管府是问。”。而路总管 府则依据“府科于州,州科于县,县科于民”的原则,继续向下催征。当然, 责任也同时被下放,如果不能按期完纳,各级长官将会受到责罚。江南地区赋税 负担重,民众本已十分困苦,而灾荒频生,农业生产遭受打击,进一步加重了困 难局面。这些都会使民众不能及时交纳租税,地方官府因此也无法筹足上缴税额, 必然会受到责罚。松江府人周显世居华亭之干山,“君所居里岁输宫租四万石, 其民困于重敛,前多负逋慢期。”民众逋欠赋税,县府自然无法按期完成收税任 务,依例是要县官承担责任的。在这种困难时刻,周显倡先“具为约,遂无敢后 者。县令柴君诣府白事,张侯顾问日:汝何以使民皆信从耶? 令曰:此县民 周光远教我也。 显然,周显以行动为表率,积极支持配合政府征收赋税,如 此则其它纳税户也就没有借口再行推脱。县令得以i i 往松江府缴纳地方税赋( 元 制,缴纳赋税需要州县长官“本人赉擎前来总管府当厅缴纳。”。) 。依县令所言, 可以证明周显在为华亭县令征收赋税出谋划策,而且收到了切实效果,周显的表 现给松江府张候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松江府发大水,照例需要检踏灾伤,但是“侯惧吏杂署灾状,无所征验。 通制条格卷六选举迁转避籍,第2 8 8 页。 楼文翁墓忐铭,黄金华集 曼史正公集巷三十九故居仁刘子浒基弼铭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第3 9 0 、3 9 1 页。 儿典章卷二圣政- 二均赋役,中国广播屯视j f i 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3 页 玩斋集卷i + 义 :周光远墓,占铭 秋涧集卷八一中常事记( 中) 中统一二年网月二 四e l 癸卯 9 窑语君,具报,尽得虚实,部使者复验信,侯益贤之。”元代赈济灾害要履行相 应的程序,通常需要申告灾情,灾伤检踏,灾伤体覆,赈灾等步骤,这其中如果 地方申告的灾伤情况经过廉访司等机构的验明存在不实,那么地方官员是要被治 罪的。而元代吏治败坏,胥吏往往营私舞弊,虚假申报灾情,导致灾伤检踏不实。 为了避免弊端发生,张府候暗中咨访周显,询问灾伤实情。由于周显身处乡里, 了解灾情缓急轻重,故能据实以报。受灾状况经部使者体覆属实,地方官员凭借 周显的帮助免去了虚报罪责。 时值“两浙盐运司更定各场盐户,运使张士瞻至府,闻君名,召至幕下与计 事,差次下上,无不合意。”元代管理盐户的机构是盐运司或提举司,共有九个, 两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