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湖南桐油贸易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湖南桐油贸易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湖南桐油贸易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湖南桐油贸易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近代湖南桐油贸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近代湖南的桐油贸易,曾经在湖南甚至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处 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产销量仅次于四川t 。桐油作为湖南传统的农 业、:f :业的产品,其贸易在近代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激增及政 府的提们与促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封建主义、帝国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 分的发展,湖南桐油生产:叶1 出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没 能发展成机器大工业,桐汕贸易也由兴盛走向了衰落。 近代湖南桐油贸易发生了较大的变迁,新的种植方法、生产 组织方式、储存与包装方法、运输工具、收购与销售方法出现了, 运输路线、集散地、销售地域也有所改变,桐油商人作为新兴生 产力的代表,具有变革社会的要求和勇气。但是,传统的观念、 习惯与思维方式仍然在影响着人们,在某些时候甚至出现了强大 的回归倾向,政府对桐油贸易由实行提倡、引导、扶植的自由贸 易政策,回到严格地限制私商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的“统制” 政策,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的原因,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的。这使得近代湖南桐油贸易呈现出变革与保守两种倾向并存, 有时甚至表现得都很强烈的较为复杂的局面。 关键词:近代湖南桐油贸易变迁 a b s t r a c t 】- i u n a nt u n go i lt r a d ei nt h em o d e mt i m e so n c ep l a y e dad e c i s i v e r o l ei ne x t e r n a lt r a d ei nh u n a np r o v i n c ea n de v e ni nt h ew h o l e c o u n t r y , w h i c hw a sn e x tt o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o ni t sp r o d u c t i o na n d m a r k e t i n g a s at r a d i t i o n a l 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h a n d i c r a f t p r o d u c t i n h u n a n ,t u n go i l s t r a d eh a s d e v e l o p e d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l y w i t ht h e s o a r i n g d e m a n d s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m a r k e ta n d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 a d v o c a t i n ga n dp r o m o t i n g h o w e v e r , n a t i o n a lc a p i t a l i s mc o u l d n tb e d e v e l o p e df u l l yu n d e rt h et r i p l eo p p r e s s e so ff e u d a l i s m ,i m p e r i a l i s m a n db u r e a u c r a t i c c a p i t a l i s m 。w o r k s h o p h a n d i c r a f tw i t h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a p i t a l i s mi n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h u n a nt u n go i i c o u l d n td e v e l o pi n t oam a c h i n e r yi n d u s t r y , t h e r e f o r et u n go i lt r a d e c h a n g e df r o m a f l o u r i s h i n gp e r i o d t oad e c l i n i n gp e r i o d 1 t u n a nt u n go i it r a d ei nt h em o d e mt i m e sh a so c c u r r e dg r e a t v i c i s s i t u d e ,w i t h t h ea d v e n to fn e wp l a n t i n g m e t h o d ,p r o d u c i n g o r g a n i z i n gw a y , s t o r a g ea n dp a c k i n gm e t h o d ,t r a n s p o r t i n s t r u m e n t , p u r c h a s i n ga ns e l l i n gm e t h o d s ,t r a n s p o r tr o u t e ,i n t e r m e d i a t ec e n t e r , s e l l i n gr e g i o n s a l s o c h a n g e d t u n g o i lb u s i n e s s m e na s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r i s i n g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w i t ht h ed e m a n da n d c o u r a g e t ot r a n s f o r m s o c i e t y h o w e v e r , t r a d i t i o n a li d e a ,h a b i t a n dt h o u g h t w a y ss t i l l i n f l u e n c e d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a ts o m et i m et h e r ee v e nw a s g r e a tr e t u r n i n gt e n d e n c y , t h ep o l i c yg o v e r n m e n ta d o p t e dt ot u n go i l t r a d ew h i c hr e t u r n e dt o s t r i c t l y l i m i t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p r i v a t e b u s i n e s s m e na n da d o p t e dc o n t r o l i n gp o l i c yb yn a t i o n a l i n t e r f e r i n g f r o ma d v o c a t i n g ,g u i d i n ga n d f o s t e r i n gf r e e t r a d e p o l i c y t h i sw a s n o t o n l yt h e c a u s eo fw a rb u ta l s oh a dap r o f o u n d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 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i tm a k eh u n a nt u n go i lt r a d ei nt h em o d e m t i m e s a p p e a r s t w ot e n d e n c i e s c o e x i s t -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a n d g u a r d i n g , s o m e t i m e si t e x p r e s s e de v e nf a i r l y i n t e n s ec o m p l i c a t e ds i t u a t i o na t b o t hs i d e s k e y w o r d s :m o d e mt i m e sh u n a n t u n g o i lt r a d ev i c i s s i t u d e 引言 j t , d 涮l 是一种植物油,它是从桐树所产桐籽中榨取出来的,主要 用作燃料和涂料,并具有其它如医药、制革等广泛的用途。其生产 和贸易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湖南湘西以桐油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洪油,在明清时代已畅销江浙一带,并且,据说因其独特的防水、 防渗、防蛀、防海螺、苔藓吸附的功能,成为涂抹木制海船底部的 油灰的主要原料,出口到东南亚,甚至更远的澳大利亚、西欧等地 区,但由于明清政府一度推行的海禁政策,这种出口贸易即使存在 也数量有限,没有形成规模。直到近代“五口通商”之后,由于便 利的长江水运系统,湖南的桐油得以直达上海转销海外,桐油的输 出量大幅度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桐油被采用为飞机、电气、 化学及其他特种工业的原料,仅美国工业中,就约有八百五十种用 途,致使“外销陡增,内销之数,反仅居百分之四十以内”。湖南 桐油产额,占全国出产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仅次于四j ii 一省, 在本省对外贸易数值中,长期占据首要位置。 正因其地位如此重要,所以对湖南桐油贸易的研究,在二十世 纪的三、四十年代就引起了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1 9 3 5 年,湖 南经济调查所出版了李石锋的专著: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1 9 4 4 年,湖南省民生物品购销处设计课发行的购销旬刊第六、七期 合刊为湖南桐油专号;1 9 4 6 年,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发行的湖 南经济第一期刊登了黄其慧的论文:湖南桐油产销概述,次年, 中农月刊第五期发表了鞠孝铭的论文:湖南桐油之产销。此 外,1 9 3 4 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李昌隆编著的中国桐油贸易概论 李石1 辜: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湖南经济调查所1 9 3 5 年版第l 页 1 和1 9 4 0 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的桐油,这两 本书对湖南桐油贸易有大篇幅的论述。有关中国桐油贸易的英文资 料不多,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查询仅三篇,也集中在这一时期。解放 后,迄今未见湖南桐油的专门论著。有所论及的著作有:1 9 5 3 年中 国人民大学商品学教研室编著的食品与工业商品学 桐油 ,1 9 9 1 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增平、范忠程主编的湖南近现 代史及1 9 9 8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泱泱著的近代湖南社会 变迁等。 总之,民国时期的论著较多,且对湖南桐油贸易在数量、产地、 市场、运输等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提出了改进桐油种植与生 产、销售的意见,并对桐油的国际贸易形势进行了分析等,为后来 的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但这些研究成果也存在着缺陷,那就 是主要以整理资料为主,统计数字较多,介绍情况较多,理论分析 较少,较肤浅,缺乏以理性立场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总体的 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解放后的研究侧重于从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的总体角度进行分析,但分析不够深入、细致,引用的资料不 够详实全面,缺乏以湖南桐油贸易发展史为线索的专门论述。 笔者拟通过纵向的比较,找出湖南桐油贸易在近代发生了哪些 变迁,通过横向的对照,找出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桐油贸易 在湖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桐油贸易兴衰的原因,进而 分析阻碍湖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考查湖南经济在近代的发展变化,最适合的部门不是工业而 是商业,而商业中最适合研究的是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的贸易, 因为,“近代经济部门中,最大份额的利润不是来自制造业,而是来 自贸易和金融业。在贸易中,最大部分的货物不是从工业获得,而 2 是从传统部门( 农业和手:】:业) 中获得。川“桐油作为湖南传统农业 和手:i :业的产品,研究、分析其贸易在近代的发展过程及湖南经济 的发展水平、原因,这些对于我们怎样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进步排动湖南经济的发展,应当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竹j 欣喜地看到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已逐渐引起了专家、学者 的注意。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开始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研 究。惟因资料不多,使得搜集、到f 究起来颇感吃力。愿这篇硕士论 文成为引玉之作。 【美l 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陈潮、陈任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4 页 3 一、近代湖南桐油生产的变迁 ( 一) 桐树种植情形 1 桐树品种 桐树属大戟科油桐属,为落叶性乔木。其种类大致有四:一为 桐油树,多产于我国中部,数量最多,品质最优。二为木油树,多 产于我国南部,油分较少,品质尚佳。三为罂子桐,多产于日本, 出油无多,品质亦劣。四为石栗树,产于热带诸岛,油少质劣,均 为下乘。湖南省所植的桐树,仅桐油树和木油树两种,而前者占大 多数。桐汕树,即三年桐,又称五爪桐,普通所称的五年桐及对岁 桐亦属之。繁殖于湘西一带。播种三、四年后,即可结实,故俗语 有:“一年是条棍,二年是把叉,三年就有桐油烧。”又日:“一年土 里啷,二年一条棍,三年就展桠,四年就放花,五年就当家。”其得 名大概亦由此。湖南桐油树品种之优良,冠于各省,且其成长较川 种为易。 2 种植方法 我国古时植桐之方法,已不可考,据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记载,仅有直播一法。到民国初年,有直播、移植、插枝三种方法, 其中直播方法仍最通行,选种施肥也引起了注意。到1 9 4 4 年又提出 了用杂交方法改良品种,插枝、嫁接的技术亦趋成熟,并提出了株 距、覆土、施肥、中耕、疏伐、摘果等一系列科学种植的办法。 3 种植组织方式 近代以前,桐树种植均为分散的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种植 组织方式,虽然早在康熙元年( 1 6 6 1 年) ,黔阳县知县张扶翼曾“劝 民植桐”,使“妇孺皆知其利”,以至“各乡遍植”1 ,促进了湘西 桐油业的发展。但影响范围不大,且生产组织方式仍是农户的个体 生产。 到了近代,戊戌维新时期,政府就开始采取奖励植桐的政策。 怀化地区林业志有如下记载: l 怖化地区林业局编:怀化地区林业志) 1 9 9 8 年版,第8 页 4 光绪二十四年( 1 8 9 8 年) 的芷江县种植树木章程规定,“富 户植树万株,贫户植树三千者,奖匾额一块;富户植树五千,贫户 植树干株者,奖给花红。抗拒不植者,富户罚款,贫户严办。是 年4 月,全县植桐、茶、杉、冬青等树数十万株。” 民国4 年( 1 9 1 5 年) ,“辰沅道尹跃金将沅陵县农事试验场改为 辰沅道苗圃,面积2 3 亩。因经费无着落,任其荒芜。” 民国1 0 年( 1 9 2 1 年) ,“靖县被列为桐林推广区域,县成立植 桐委员会,负责发放桐种,指导农民植桐。沅陵大旱,各界筹办华 洋义赈,县人修承浩提议以工代赈,在城北鸳鸯山和城南客山 办垦殖场,植桐2 万多株。” 民国2 6 年( 1 9 3 7 年) 2 月2 5 日,“沅陵县专员罗寿颐亲制植 桐标语口号,发至所属各县、区、乡、保、甲。” 民国2 7 年( 1 9 3 8 年) ,“湖南省农业改进所在芷江榆树湾设区 农林场,2 9 年改称榆市林场,经营面积1 2 2 4 亩。冬,沅陵行署派 员赴沅陵、芷江、会同、麻阳采集三年桐、千年桐籽,在榆市林场 播利,作性状观察。” 民国2 9 年( 1 9 4 0 年) 6 月,“省政府在沅陵太常办示范林场。 是年,第九、十区采桐种1 0 0 0 担,无价发给农民种植。” 民国3 0 年( 1 9 4 1 年) ,“靖县荣军生产处3 0 0 0 多名官兵上山垦 荒植桐,当年垦荒山6 0 0 0 亩,植桐5 0 万株。” 民国3 1 年( 1 9 4 2 年) 9 月,“重庆国民政府农林部在洪江创建 民林督导实验区,督导第十区所属各县营林,并主办嵩云山示范林 场、大风坡生产林场,共有面积4 0 0 0 余亩。” 民国3 3 年( 1 9 4 4 年) ,“第十专员公署厉行垦荒造林,所属8 县垦荒6 万亩,植桐8 2 万多株。” 民国3 6 年( 1 9 4 7 年) ,“湖南省政府接管洪江民林督导试验区, 改称洪江林场。” 在湖南全省,1 9 2 9 年,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鉴于植桐事业之 重要,于九月三日向省府第三十五次常会提交了关于植桐的议案, 经通过后,成立了省、县的植桐委员会,并制定了一系列章程。后 又派廖训榘赴湘西选购桐种数千担,依据该会规定的发领桐种办法 八项,由各县领种,核发者计有长、浏、醴、宝等三十县:且代长 宝汽车路栽种桐苗于两旁,树公路植桐之先声。但仅一年时间,就 因政费缩减,植桐委员会解体。植桐运动是前所未有的由政府提倡 并组织的种植经济作物的运动,时问虽短,但“对于转移风气,启 迪人民知识,复具有极大的功效。”并且,“由于这样,湖南桐油 产量在民幽中期以后激增,常年产量占全国油生产总量的3 0 以 l 【z 】 l0 桐树的种植方法和生产组织形式,在近代经历了由简到繁,由 随意性到科学性,由农户个体经营到政府鼓励提倡并发放桐种、办 示范林场的大规模组织生产。这种变化,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外贸经 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桐籽的产量,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促 进了湖南经济的发展。 相对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来说,这1 0 0 年来的变化确实是惊人的, 新的生活组织方式出现了,种植水平提高了。但是这种变化并不彻 底,具体体现在:其一,政府投入的经费、扶植的力度不够,致使 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如植桐委员会仅一年时间就因“政费缩减” 而解体,展沅道苗圃“因经费无着落,任其荒芜”。其二,建设与破 坏同时存在。一方面是政府大力提倡、鼓励植桐,甚至免费发放桐 种给农户、投资办示范林场;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的军队,又毁 林、烧林,破坏桐林。如“民国1 9 年( 1 9 3 0 年) ,2 0 0 0 名国军驻扎 沅陵军大坪,月余毁林万株用作薪柴。1 0 月,驻扎沅陵县境的国军, 为围剿红军放火烧山,造成沅陵、永顺、大庸三县交界处森林大火 灾。”。”而这三县均为重要的桐区,对桐林的破坏可想而知。 ( 二) 桐油生产地域及生产数量 1 生产地域 湖南桐油的生产地域,在近代以前,基本上集中在湘西沅水流 1 1 李石 睾: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湖南经济调查所1 9 3 5 年版,第1 0 4 页 1 2 1 刘泱浊: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5 0 页 i 习怀化地区林业局塘:怀化地区林业志1 9 9 9 年版第l l 页 6 域,对外省的输出主要依靠这一地域。其它如湘水流域、澧水流域 产出的桐油除小部分输出到汉口销售外,大部分用于省内人民的消 费;资水流域几乎没有产出,须依靠邻县输入。 到了近代,桐油的生产地域扩大了,湘、资、沅、澧四大水系 皆有产出。沅水流域仍然处于首位,桐区面积占全省百分之五十以 上,其中又以沅陵、龙山、辰溪、永顺及保靖诸县桐地最多;会同 县分布亦可观,县属洪江镇之洪油与四川之秀油自昔齐名。湘水流 域的种植面积有很大的增加,桐区面积约占全省百分之二十五,其 中以桂阳、祁阳、常宁及永兴等县分布最广。澧水流域的种植面积 也有所扩大,主要分布在慈利与大庸。资水流域也有少量产出,但 桐区面积仅及澧水流域之半。 2 生产数量 近代以前桐油的生产量已无法考证。以洪油为例,洪油的生产 “始二升青嘉庆年问( 1 7 9 6 1 8 2 0 年) ,以桐油作原料,加入桐籽炒 枯之后榨出的子油、洗油,熬炼而成。因其色红,海关称红桐油。 销售镇江、上海及江苏、浙江等地”。“1 洪江市场历来有“油木畅、 市场旺”之说,但具体的数字已无从查考。 近代桐油的生产数量,从总体来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增加 的数量详见后面表7 ) ,从具体来说大都以政局的治乱和产区桐籽的 丰歉年景为转移。由于太平天国、军阀战争、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 国民党反动派的“剿共”、抗日战争等,波及的地区大部分在湘南、 湘中、湘北,湘西地区所受的影响较小,虽因战争期间交通阻塞影 响桐油的销路致使产量在短时期内有所降低,但战后生产恢复较快, 产量较稳定。而受战乱影响较大的湘南、湘中、湘北地区,则产量 波动较大,呈不稳定状态。具体数据如下: 1 9 3 5 年,湖南桐油产量以流域言,沅水流域最多。约产桐油二 十八万担、洪油八万六千四百担、秀油三万五千二百八十担,共计 四十多万担;澧水流域次之,约产桐油十万担;湘水流域又次之, 洪江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洪江市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 9 4 年版第2 6 3 - - 2 6 4 页 7 约八万余担;资水流域最少,仅二万五千担左右而已。 1 9 4 0 年,沅水流域约为五十一万四千担,澧水流域约为二十四 万五千担,湘水流域为二万四千多担,资水流域为四千担左右。“ 1 9 4 6 年,沅水流域约为三十七万担,湘水流域为九万余担,澧 水流域为七万余担,资水流域为3 万余担。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湘西的沅水流域桐油产量较稳定,湘南 的湘水流域、湘中的资水流域、湘北的澧水流域,桐油产量波动较 大。 而桐籽的丰歉年景也是影响桐油产量的个较重要的因素。民 国十:二年( 1 9 2 3 年) 产区桐籽欠收,“洋商明知产地无货,做出空 买,价高至三十八两,油行以为油价既若是之高,内地油商必将源 源运来,以供需要,于是大量抛期,迨至到期无货,坐受亏累,因 而倒闭者,不在少数”。”1 ( 三) 桐油种类与名称 湖南桐油的种类,颇为复杂,一般有以下两种分类法: 1 以制造方法与品质区分。本省桐油之种类有四:一为桐油, 二为光油,三为洪油,四为秀油。桐油、光油,最为普通。洪油产 于湖南会同县之洪江镇,秀油产于四川之秀山县。地域不同,制法 也不同。命名的由来,当始于此。然而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发生 了变化,近代所称的洪、秀油,其区别已在本质,而不在产地。湖 南的洪江、常德亦产秀油。 2 以生产地域区分。“湖南省与黔东所产,在全国各种桐油中, 俗称南桐;南桐之以篓装者,名曰本支,亦称支篓:其以桶装者, 则日桶桐,无论支篓、桶桐,市场上通常著称之种类有五:即北河 货、南河货、中路货、杂路货、滩货五种。五种以外,名称不著, 仅以桐油名之而已。南河所产,多为洪油;北河所产,多为秀油, t l 数据米源;李石锋: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 ,湖南经济调查所,1 9 3 5 年舨第3 3 页 | 2 1 数据来源;实业部唇际贸易局编:桐油) 商务印书馆1 9 4 1 年版,第1 4 页 3 1 数据来潭:黄其慧:湖南桐油产销概述) 湖南经济) 1 9 4 6 年第1 期第2 5 页 1 4 1 李岛隆:中国桐油贸易概论 商务印书馆,1 9 3 4 年版,第2 8 页 8 余则以桐油占大多数。”“1 湖南所产桐油还可以简单地分为红桐油与白桐油两种。红桐油 是经过制炼加工后的桐汕,颜色较深,呈深黑、深褐、深红色,质 地浓厚;主要供国内销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人有用精炼之 法,以锌| j 售于国外者”;” 属于此类的有:洪油、秀油、光油等,主 要产予洲两地区。白桐油是未经炒制、熬煮、调和的纯净的桐油, 颜色较浅,呈淡黄色或金色,为半透明体,质地澄清;大部分销往 国外作 :业原料;主要产予湘南、湘中、湘北地区。 ( 四) 桐油榨取方法 古时榨油之法纯为手工木榨。到了近代是否发生了变化,试将 材料罗列如f : 1 9 3 5 年,“本省榨制油类,仍用旧法,所赖纯为极简单之机械 与人力。汕分未净,油质亦劣。成本高而货色复欠优美,影响于外 销者,至为重大。”3 民国二十五年( 1 9 3 6 年) ,“中国植物油料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后,在长沙太平上河街五号,设植物油料之长沙分厂于此。并设有 办事处以经营对内对外一切业务。”“1 19 4 0 年,“中国植物油厂沅陵榨油厂建成投产,年提炼5 0 0 0 吨。” 伯】 1 9 4 0 年,“我国榨制桐油,各省墨守旧法,近年来虽少有改进, 惟成:澎之机器桐油榨厂,为数无几,故行销中外之油,还以木榨所 出为大宗。 1 9 4 4 年,“本省各地榨油,沿用旧法,榨取技术尤不讲求,改 进之法,一方面须研究榨油技术,一方面应改良榨具,美国所制安 氏榨油机,每小时可榨油二百斤效率之高,为各大榨油厂所应采用 李石 睾: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 。湖南经济调查所,1 9 3 5 年版第2 5 页 1 q 李吕硅;中周搁油贸易概论,商务日】书馆,1 9 3 4 年版第j 3 页 p 】李石锋: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 ,湖南经济调查所,1 9 3 5 年版第2 6 页 】实业部图际贸易局编;桐油 ,商务印书馆,1 9 4 1 年版第1 6 2 页 ”1 怀化地区林业局编:怀化地区林业志 1 9 9 8 年版,第1 3 页 州实业部固断贸易局编:桐油,。商务印书馆,1 9 4 1 年版,第4 7 页 9 者。惟以战时不易购,但仍可就现有土榨,切实改良,闻本省农改 所正在研究试验中,如能制造成功,则提高油产,必大有补益也。”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近代湖南桐油的榨油方法,虽出现了机 器榨油的工厂,但普遍存:在的仍然是土法压榨,究其原因,大概有 以下几点:其一,农村以糊口为目的的廉价劳动力大量存在,小农 经济根深蒂固,使得油商没有通过机器榨油,提高劳动生产率,以 降低桐油成本的必要。其二,因循守旧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使 得人们视机器生产为畏途,对采用机器榨油仅停留在茶余饭后的谈 资上。其三,大量存在的依靠传统榨油技术而生存的榨油工人,极 力反对机器榨油,怕;恐因此而失去衣食的来源。其四,桐籽生产的 分散性、季节性。分散性使得机器生产的原料收购、运输成本加大; 季节性使机器闲置,雇佣固定工人不合算。其五,政府扶植、引导 的力度不够。购买榨油机器、建设厂房、培训工人、购买原料需投 入巨额资金,油商大都为小本经营,没有政府大力扶植,如给予巨 额贷款及优惠的税收政策等,单靠油商本身的艰辛创业,实在是举 步维艰。 ( 五) 桐油生产组织 近代之前,湖南桐油的生产组织是农民家庭自榨或送到榨坊榨 油( 付给榨坊一定的报酬) 后出售。属于家庭手工业、小手工业阶 段。 到了近代,由于竞争加剧,桐油商人开始控制生产。虽然家庭 手工业、小手工业仍然占很大比例( 据中国实业志统计家庭手 工业占总产量的7 3 9 ) ,但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性质的油 商自设的榨坊。如1 9 0 9 年,洪江杨恒源油号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 量、扩大产品销路、提高生产产量,“于是,选择辰溪县南庄坪原张 积昌油榨坊一部份旧址,在此基础重新扩建”,建成了“设有木榨三 十二套、石碾盘八个、熬油房两所,计有六口熬洪油灶、两口熬桐 油灶、二十个大油仓,可以容量桐油1 2 0 万斤,还有两个堆放桐籽 o i 树森;对车省桐油产制改进几点意见) 购销旬刊第6 、7 期合刊,第2 2 页 1 0 的大仓库,可堆放桐籽上万担:有固定职工8 0 多人,开业生产雇佣 临时季节工榨油和修理杂务: 2 0 0 多人。”同样生产方式、规模在 辰溪县南庄坪设榨坊的还有洪江庆元丰油号。 另据洪江市托口镇现年7 5 岁的老人唐才地回忆,洪江的“八 大油号”在托口镇俱设有榨坊,雇佣工人每坊二、三十人至七、八 十人不等,日夜用木榨榨油,亦属于工场手工业性质。 对洪江的桐油商人来说,在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支持的情况 下,完全凭着自身的胆识与魄力,投资兴建如此大规模的桐油手工 工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的勇于冒险、 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但是,我们在这里并没能看到发展成资本主 义机器大工业的曙光。杨恒源和庆元丰油号在辰溪县南庄坪所兴办 的这两家大型的手工工场,“好景不长,时逢湖南军阀混乱,割据称 王,湘西兵患不绝,军饷苛捐杂税加紧勒索等,杨恒源油号辰溪南 庄坪油榨坊深受兵祸匪患之苦,凡属辰溪县捐款,多由庆元丰( 和 杨恒源) 油号两家摊派,占全县9 0 。”。1 到1 9 2 6 年,先后停产。更 因1 9 3 9 年,“驻洪地方官谭自候敲诈八大洪油号未遂,诬告八大油 号运油资敌,。1 导致洪油业从此一蹶不振。这种结局与当时的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以及国民党大地主大官僚资本主义的 反动统治性质相吻合,民族资本主义始终处于被压抑、被歧视、被 盘剥勒索的地位,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黄云照:杨恒源油号经营倚史,洪江文史 第4 辑,第1 1 0 页 2 1 黄云照z 杨恒源油号经营简史 。洪江文史第4 辑,第1 1 3 页 黄云照:杨恒源油号经营简史,。洪江文史 第4 辑,第1 1 9 页。 1 1 二、近代湖南桐油运输的变迁 ( 一) 储存、包装方法 1 储存方法 湖南省传统的储存方法为:“以大木桶或木仓储油,其容量自 千斤至万斤不等。但冬季温度降至华氏四十度左右时,即有凝结之 虞,是时应将此种凝结之油舀出,另灌沸油百余斤,用盖盖好,以 纸固封其口,毋令朔风吹入,以免春间解冻生痴;如此则次年纵有 痴油,亦属极少数。若任其自然,遇严寒,则次年将生痴百分之 三十至七十不等。”“j 近代随着洋商深入内地,亦带来了先进的储存方法,即以铁池 存储,严寒通蒸汽,可以毫无痴病变质的危险。人们亦从晾异到羡 慕到模仿,到近代末期,“桐油储藏采用油池、油驳或油桶均可。油 池:亦称汕柜,与储藏汽油的油池相同,为钢板所制。多为圆形, 也有方形的,方形的是小油池。容量自数吨至数千吨。油驳:亦称 油趸,多为铁制。有用机器行驶者,一般均采用小火轮等拖带,容 量自百余吨至千余h 屯。”“h 湘江、长江中能行驶油驳时,则采 用油驳载运。”。”油驳集储存与运输为一体,容量大、方便,非昔日 的大术桶或木仓可比。 2 包装方法 近代以前,湖南桐油因为仅供内销,包装方法亦仅有篓装和木 桶装两种。篓装即以篾篓包装,篓形圆而口略小,内衬油纸三四层, 以防渗漏。容积大小不一,大者约装百斤,中等者约装七十五斤, 小者约装五十斤,因较各省为小,特称支篓。木桶装即以木桶包装, 木桶圆形,两面皆平,口大予底,较篓装可减少遗漏之患,容油六 十斤至百零五斤不等。1 8 4 0 年以后,湖南桐油除国内销售仍为篓装、 木桶装以外,据李石锋在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中的论述,为适 应外贸出口的需要,又出现了铁桶装、听装、散装三种包装方法。 兹分别介绍如下: 李石锋: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 ,湖南经济调查所,1 9 3 5 年版第3 6 页 1 2 中国人民大学商品学教研室编:食品与t 业品商品学【桐油】。q 日m a k 大学,1 9 5 3 年版,第1 8 页 1 3 中国人民火学商品学教研室编;食品与t 业品商品学【桐油l ,中国人民大学1 9 5 3 年版,第1 9 页 1 2 ( 1 ) 铁桶装:“铁桶圆形,亦名青果桶,普通装油三百三十斤 左右,洋商运销欧洲之油多用之。” ( 2 ) 听装:“以使用后之洋油听改装桐油,每听装油三十斤, 多为运销北方之用。” ( 3 ) 散装:“系装于船舱之内,洋商运销美国之油多用之。其法 首先用油池存储( 埋铁管于地中,直达江岸) ,由管中输入船舱。” 其中以散装为最优,因为过去运往美国的桐油,均采用美国橡 木桶转运桐油至轮船油池的方法,采用散装方法后,既节省橡木桶 的费用,又减少雇苦力的工资,转运时间缩短了,而渗漏损失之弊 又免,实为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从储存、包装方法的变迁不难看出,国内销售的储存、包装方 法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为适应出口贸易的需要,出口桐油的储存、 包装方法逐渐朝着先进、高效、方便、节省、低耗的方向发展,容 量亦不断增加。说明湖南桐油贸易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湖南桐油 商人所代表的民族商业资本家具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改变传统方 法的勇气与能力。 ( 二) 运输方法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桐油运输唯有水运一途。一般先由脚夫挑 至近水市场,然后改装帆船,运到常德、湘潭等市场集中,再换装 较大的帆船,转销汉口、镇江等地。运输方法落后,往返周期长, 运输能力较低,且帆船常有覆没的危险。 到了近代,桐油运输逐渐有了较大的改变。在较偏僻而多山的 湘西地区仍以人力挑运、帆船运输为主,但帆船的数量增加了。“据 民国2 7 年( 1 9 3 8 年) 3 月黔湘水道查勘报告:聚集洪江港的木帆船 5 l l 艘,其中大船( 载重1 0 吨以上) 9 7 艘,中船( 载重2 5 吨以上) 1 1 7 艘、小船( 载重2 5 吨以下) 2 9 7 艘”1 。”运输能力提高了。在 经济较发达、地势较平坦的湘中、湘北地区随着公路、铁路的不断 延深,桐油运输出现了用油罐车陆运和铁路运输的方法。水运则在 “湘江、长江中能行驶油驳时,则采用油驳载运。”。3 安全、载重量 p l 李石 丰:湖南之桐油与桐油业) 。湖南经济调查所,1 9 3 5 年版,第3 6 页 哪洪江市忠躺纂委员会编:洪旺市志) ,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第2 1 5 页 1 3 j 中国人民大学商品学教研室编;食品与工业品商品学嗣油j 中国人民大学1 9 5 3 年版第1 9 页。 1 3 大、周期短,帆船运输难以望其项背。 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运输方法几乎一成不变的缓慢 发展速度来说,近代湖南桐油运输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应该说 足因为桐汕 口贸易的扩大,中外营运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所造成 的。传统的主要供国内销售的湘西所产的洪油、秀油,由于受到外 商竞争的冲击较小,且区l 为沅水航道狭窄、弯多滩险、水流湍急, 河道一时难以疏竣,不适宦轮船运输,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帆船运输 方法。新兴的桐油出口贸易,主要为湘南、湘中、湘函北所产的白 l 【i 油,受到外商竞争的冲击较大,故运输方法亦变化较大,发展较 快。湘南山区所产的桐油山帆船运到长沙集中后,长沙以下的湘江 水深江阔,适宜轮船运输,且“湖南至汉口轮船日多,船行竞争极 为剧烈,运费颇廉。”贸易日增而运输业发展愈快。0 3 湖南桐油运 输状况在总体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了落后与先进、传统与西化共存 的较为复杂的格局。 ( 三) 运输路线 桐汕的运输,在“五口通商”前,几乎没有出口贸易,仅供国 内销售。运往省外的路线主要有两条:条由湘西洪江、常德经汉 口直达镇江,销往江北一带,因为除生洪、中秀、水秀在汉口销售 外,“熟洪、尖秀二者,则大多数集中于镇江( 洪为洪油,秀 为秀油) 。”。”而熟洪、尖秀在桐汕品种品质最优、产量亦较大。另 一条由湘水流域的湘南诸镇到湘潭至汉口,或由沅水流域各镇汇于 常德运至汉口,销往湖北、山西各地。 “五口通商”后,由于出口贸易的出现并逐渐增加,运输路线 亦发生了较大变化。除洪江到镇江的销售路线不变外,湘水流域之 桐油不再汇于湘潭而是汇于长沙运到汉口出口,岳阳开埠后改为岳 阳出口,长沙开埠后又改为在长沙直接报关出口。沅水流域汇于常 德、澧水流域汇于滓市、资水流域汇于益阳,再经岳阳运到汉口报 1 1 李吕降:中周桐油贸易概论,商务日j 书馆,1 9 3 4 年版第6 3 页 嘲据刘泱泱矶:近代湖南社会变迁,中的统计,t 9 2 3 - - 1 9 2 4 年阃在长沙经营船运业的外国商号有英国的 太古、愉和洋行、【j 奉的日消汽船公司和娥生昌汽船局中国方面亦有轮船招商局和两湖轮船局、湖南开 济、元群轮船公司等 李石 睾:湖i 村之桐油与桐油业) 湖南经济调查所1 9 3 5 年版,第5 9 页 1 4 关出1 3 ,岳阳开埠后,改为在岳阳报关出口。抗日战争期间,初期 常德、津市等地桐油均由汇于汉口改为汇于长沙,经粤汉铁路输入 香港市场出口。后期有少量经云南昆明出口。 ( 四) 集散地 “五口通商”以前,广州是清政府允许外国人居住通商的唯一 贸易口岸,湖南是外洋货物输入中国内地,中国内地各省货物运输 出洋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一般是:洋货由广卅i :t l 上,越五岭,经 郴州,至湘潭为集散地,分销各省;各省土货贝0 先集于湘潭,然后 经郴州,越五岭,到达广州,分运出洋。”循着这条通道湘南的桐 油得以汇集湘潭,除供本地人民消费外,其余亦可分销各省,因此 在清朝中叶,“湘潭经营桐油者极盛,设行二十余家”“。其他的重 要集散地有郴州、衡阳、常德、滓市、洪江等。 “五口通商”以后,“广州商务大部转移上海,外洋商品也大 部不搏逾五岭陆运入湘,而改由海道北运:云、贵等省物产亦改经 广西梧;| i - 1 5 1 - 运至香港放洋。汉口等地开埠后,北五省( 晋、鲁、豫、 陕、甘) 货物,也多改道由汉口顺大江外运出洋,不再南经湘南”。”。 “湖南传统商路衰落,湘北商路便逐步开辟和发展,主要由长沙溯 湘江,越洞庭,经岳州,入长江,以达武汉。1 8 9 9 年、1 9 0 4 年岳州、 长沙相继开埠,湘北商路更形发达。”“1 由于商路的改变,湘水流域 的桐油,为了方便出口,不再集中于湘潭而是逐渐汇集于长沙,“迄 民国六七年间,因交通路线变更关系,一般桐油贩商,均云集于长 沙,以致湘潭油行,停歇者相继,至现时( 1 9 4 0 年) 仅有河街附近 五家,勉强营业,资本各三四千元,经营桐油、茶油、菜油、麻油 等。”1 湘潭、郴州、衡阳均衰落了,常德、津市、洪江仍是重要的 集散地,岳阳开埠后亦因为桐油出口贸易而成为重要的桐油集散地, 沅陵、益阳亦成为新的集散地。 川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9 4 页 2 1 实业部周际贸易局:桐油 ,商务印书馆,1 9 4 1 年版,第7 3 页 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9 5 页 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 ,湖南人民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9 6 页 【5 l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桐油 ,商务印书馆,1 9 4 1 年版,第7 3 页 1 5 近代湖南桐油销售的变迁 ( 一) 收购、销售方法 尽管近代以前桐油仅供国内人民消费,但明清时期湖南就是重 要的桐汕输出省份。湘西所产的洪油、秀油,远销江浙一带,因功 效独特、品质优良而深受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据嘉庆二十四年 ( 1 8 1 9 年) ,清朱澍所修的会同县志记载,洪江镇为“上通滇、 黔、粤、蜀,下达荆、扬,舟楫往,商贾辐辏,百物共集,洵边邑 之货薮,四达之通衢也。”桐油列其物产的第一位。但由于封建社会 的牙行制度,使得收购与销售相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购销系统。 近代,随着帝国主义有形的侵略隆隆的枪炮声和无形的侵 略一一如潮水般涌来的商品,封建经济制度逐渐土崩瓦解,桐油的 收购与销售方法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兹以桐油商人为主体分析其 变迁如一卜: 1 收购方法 “五口通商”以前,桐汕的收购方法是农户自行榨油后,挑到 附近的市场,通过赶场,这样一种定期市场,由牙行派出的经纪人 介绍,交定洋即成立;或将桐籽卖给榨坊,榨坊榨出桐油后运到附 近的桐油集散地通过牙行介绍出售给油商,成交后牙行收取一定的 手续费。禁止私下交易。 “五口通商”后,乡村各地出现了行贩,即收购桐油的小商人, 无须通过牙行作中间人,即可进行钱货交易。各大油号也纷纷在桐 油生产地设置分庄,收购原油( 农民自榨桐油) 或桐籽,桐籽加工 成原油后再运回本庄进行深加工。“每年农历九月,必须在盛产桐籽、 桐油的地区设庄,指派人员收购油籽。”“1 收购方法亦由简单的钱物交易,变为多种收购方法,除现金交 易外还有预购即预付给农户一定的现金或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如 洪油油庄收购原油的“方法有三:( 一) 自设榨坊于盛产桐籽之乡镇, 黄云照:杨恒源油号经营简史 ,洪江文史,第4 辑第1 0 9 页 1 6 收买桐籽,自行榨油;( 二) 设分庄于盛产桐油之区,收买榨成之桐 油;( 三) 委托乡间桐业行贩,收买桐油。其采用一二两种方法时, 收买桐籽及桐油,例经行贩之手,并多于先一年预付相当数量之钱 钞于行贩,由行贩转付于栽植桐树之乡人或榨桐油之榨坊,作为定 钱”。这些收购方法到1 9 3 9 年围民党政府实行“统制”而结束, 桐油的收购变为由政府设立的机构( 复兴湘分公司) 统一按规定的 价格收购。“统制”是桐油输出量较以前“一落千丈”1 的原因之。 2 销售方法 近代以前,湖南桐油的销售方法为通过牙行进行交易。汕商将 油运到销售集散地后,即投当地牙行,探听行情,由牙行联系买主, 成交后牙行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到了近代,封建的牙行制度已不复存在。桐油的销售方法有二: 一为在各帮桐油俱到达销售集散地后,共同举行交易大会,大批量 分销桐油;二为油商在销售集敞地( 如汉口、镇江) 常年派驻雇佣的 庄客( 伙计) ,负责销售事宜。惟收款方式虽“订有货到十天解银之定 章”。“,但油商仍保留了比期收款的习惯,即规定每月十五及三十 目( 如月小则为二十九日) 为收款日期。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虽 然销售方法已有很大的变化,但还有些旧的传统习惯仍然很顽固, 不能时尽去。“我国商人成见之深,与乎传统思想之牢不可破,于 此即可想见也。”1 现以洪江油庄为例,将桐油的收购与销售图示如下: 、 姜厂 唑 7 中国实业志湖南省第二卷1 9 3 5 年版第1 6 2 页 1 2 1 恭纬:湖南省桐油运销概况) 购销旬刊1 9 4 4 年第6 、7 期台刊,第9 页 嗍李昌隆:l 中国桐油贸易摄论) ,商务印书涫,1 9 3 4 年牍,第7 8 页 1 4 1 李吕陆:中国桐油贸易概论,商务印书馆1 9 3 4 年敝,第7 8 页 1 7 收购与销售的统一,使得油商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但也方 便了商人进行投机经营。简单而普遍的投机方法是低价买进物品, 经过短期贮存,或迅即运往其他地方,然后以高得多的价格卖出。 洪江庆元丰油号老板刘岐山就是靠投机桐油发家的。“中山先生推翻 j ,清朝统治,此时油价大跌,洪江各油号都不敢买油,唯因他慧眼 独具,看准行情,将其手边财力,大量收购。1 9 1 1 年将油运到镇江 出售,一举获利二十多万两银子”。但是由于投机的风险极大,如 果判断失误便难免失败。i 9 3 6 年,“桐油出口外销很旺,欧美外商 在常德、汉口油行收购价由4 0 元一跃至7 0 多元,杨恒源油号运到 常德桐油两千多桶,没有看到出口形势,要坚持到8 0 元一桶才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