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应对行为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应对行为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应对行为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应对行为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基于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应对行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i 摘要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外会计学者 针对强制性会计政策选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大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未能全面地 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我国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后上市公司的应对行为。 基于上述原因,论文在借鉴中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强 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后的一系列应对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论文希 望通过分析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后企业的应对行为,揭示企业对强制性会计 政策变更的反应,为监管机构科学地制定会计政策、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完善会 计信息披露体系提供依据,推动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会计政策问题研究的深 入,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论文利用 1998- 2003 年度我国上市公司年报附注中披露的真实数据, 对我国强 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简单样本统计得出我国上市公司 在 1999 年和 2001 年受到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影响最大,而且上市公司倾向于将 变更影响数报告为对期初留存收益的影响;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得出上市公司强 制性会计政策变更以及它的应对措施(即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线下项目和当年 会计差错)的综合影响在 1999 年与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 2001 年有显著差 异,说明上市公司在 1999 年有“对冲”行为,而在 2001 年有“大冲洗”行为; 通过建立路径分析模型, 并用 amos 软件计算分析得出: 上市公司利用了自愿性会 计政策变更和线下项目这两种手段来应对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带来的负影响,而 且这种应对行为的结果与独立样本 t 检验的结果相一致。会计差错在 1999 年和 2001 年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上市公司没有利用会计差错应对强制性会计政 策变更的行为。 关键词: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线下项目,会计差错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mandatory accounting changes is among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of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lots of fruitful studies have been made by local and overseas accounting scholars. but these researches have not been able comprehensively to study the companys response to mac in our country. the paper examined how managers use accounting means to response to the imposition of mandatory accounting changes. then, theoretic support and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supervision of stock market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and for scientifically constituting fiscal criterion, and for consummating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ing system. furthermore, the paper hope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the object of accounting policy . the paper uses the real data disclosed in listed companiesannual report between 1998 and 2003, to research the companys response to mac empirically. the simple sample statistics indicate that listed companies are more influenced by mac in the year of 1999 and 2001 than in other years, moreover, the companies preferred adjusting equity to adjusting current income; univariate t test indicate that it has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synthesis influence of mac and its responses(including voluntary accounting changes, items below the line and accounting error) in the year of 1999, comparatively, it has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the year of 2001.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listed companies have offset behavior in 1999,but have write- down behavior in 2001; path analyzing model indicate that: listed companies have used the voluntary accounting changesand items blow the lineto response to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mac, which consistent with the findings of univariate t test. the variable of accounting error haven t pass the significant examination, which means that listed companies haven t used it to reply the imposition of mac. keywords:mandatoryaccounting changes , voluntaryaccounting changes,items below the line, accounting error.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1 1绪论 1.1 论文选题意义 股票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市场经济国家主要的资源配置手段,股市的发展 程度已成为一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得到了迅速 发展,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 由于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分离,会 计信息提供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不对称性 的存在决定了上市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提供不可能是完全自觉行为。会计信息是 企业各契约执行所必不可少的共同知识,不同的会计信息影响着各个利益主体的 利益分享。由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每个主体都希望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促使各个主体对会计信息展开博弈。作为提供会计信息的经理人员相对于企业的 股东等其它主体具有信息优势,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经理人员掌握了公司的主导权 和控制权,就会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向股东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而隐 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政府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自 1993 年的新会计制度改革以来, 进行了一系列的会计制度变革。无论是从市场监管、准则建设,还是企业内部的 制度建设,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来,新的准则、新的监管条例不断 出台,企业内部的公司治理也在不断变化,总体趋势是上市公司不断向规范化制 度化的方向发展。 企业在政府的监管下强制性地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转而采用新颁布的会计 政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然而,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本身 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离发达国家 相差甚远,而且投资者投机心理严重,使得上市公司有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报告 盈余。于是,在发生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后,采取应对措施来削弱这种强制性会 计政策变更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利用这种机会来操纵财务信息。 本文在借鉴中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性会计政策 变更后的一系列应对行为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笔者希望通过分 析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后企业的应对行为,揭示上市公司对强制性会计政策 变更的反应,有助于科学地制定会计准则、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完善会计信息披 露体系,进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推动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 会计政策问题研究的深入,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2 1.2 基本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后上市公司的应对行为。以盈余管理 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详见论文 3.2) ,将应对行为确定为以下三项:自愿 性会计政策变更、线下项目和会计差错。在此,有必要将相关概念界定清楚。 1.2.1 会计政策变更 所谓会计政策变更 1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变 更为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即追溯 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追溯调整法是指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 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期初留存收益或会计 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未来适用法,指对某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 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必调整变更当年年 初的留存收益,只计算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数。 会计政策变更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mandatory accounting change,简称 mac)和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voluntary accounting changes,简称 vac)两类。所谓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是由于国家会计制度的制订者 强制性要求企业所作出的会计政策变更,如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机构的行政指 令要求企业所作出的变更,该会计政策变更无论企业管理当局是否愿意均必须执 行;所谓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其生产经营的环境变化和 经营目标的要求而作出的会计政策变更,该会计政策变更既可能是由于客观环境 的变化而作出的适应性调整,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为粉饰会计报表的需要 而作出的随意性调整。 论文旨在通过经验数据揭示出上市公司对强制性会计政策的执行情况,特别 是变更后的各种应对行为。因此,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即模 型中的自变量;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方式之一,即本 文研究模型中的因变量。 1.2.2 线下项目 线下项目(items blow the line,简称 ibtl)是指在利润表中处于营业利润 以下的项目,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其中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 益来自于非经常项目。不经常发生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会重复发生的事项,称之 为非经常项目。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偶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上市公司常 常将它用作盈余管理手段。 补贴收入指地方政府补贴和税收返还等。由于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往往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同时许多省分和地区也将上市公司看作地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3 方的“门面”和“窗口”。因此,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壁垒成为影响上市公 司经营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补贴、税收返还成为上市公司改善经营业绩、避免 上市公司年报出现亏损的“救火队”。 1.2.3 会计差错 所谓会计差错(accounting error,简称 ae) 1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 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通常情况下,企业可能由于以下原因发生会计差 错:会计政策使用上的差错;会计估计上的差错;其他差错,例如错计借贷方向、 错计账户、遗漏交易事项等等。 本文所指的会计差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计量或估计错误,还可能是企业 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利润操纵行为。企业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精确的技术规范, 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 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失。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为不同的 利益集团争取于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和政治利益提供了可能。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企 业为了当前的经济利益进行盈余操纵,滥用会计政策,把目的达到之后,又在以 后的会计期间通过会计差错更正的方式再将会计政策恢复过来的做法;或者通过 有意混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概念达到盈余管理目的, 然后在被发现时,采取追溯调整法来改变公司的期初留存收益和当期净利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文献综述 西方关于强制性会计政策的变更的研究已经出现了大量成果。笔者根据收集 的相关文献,将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类: mac 采纳时机选择 gazzar 和 jaggi(1997)2研究发现推迟采纳 sfas no.13 的公司,其债务契 约大都以 gaap 为计量标准,如果他们及早采纳 sfas no.13,都将遭遇显著的债 务条款冲突。该结论为监管者评价新的强制性会计准则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gujarathi 和 hoskin(1992) 3研究表明采纳时间和转换方法的选择被用作了盈 余管理的手段。文中提出的政治成本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报酬假设都得到了显 著性结果。 costigan 和 simon(1996) 4通过研究 sfas 96 发现, 与那些未较早采纳政策的 公司相比,较早采纳的公司变更累计影响显著为正。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检验发 现较早采纳的公司有利润减少趋向,且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较多递延税款。 sami 和 welsh(1992)5通过研究 sfas.87 发现,较早采纳的公司是有大量养老 金基金负债的大型企业。他们与那些没有较早采纳的公司比,受到更多的债务约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4 束,特别是关于营运资本的,再有就是更多的受到利息所占百分比的约束。在较 早采纳的公司中,管理层和董事比外部投资者持有更少的股份。 mac 的经济后果 larcker、reder 和 simon(1983) 6研究以 fasb 第 19 号公告前后的内部交易 为调查对象,研究结论指出,使用完全成本法的内部人士在当期的行为是卖出(与 这些内部人士的历史行为和使用成功法的内部人士行为相比) 。根据这一结论,推 断出这次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对使用完全成本法的公司来说可能存在着负面的经 济影响。 ricks 和 hughes(1985)7以对长期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核算为例,研 究了市场对强制性变更的反映。研究结论是,变更引起的收益调整数包含有新的 市场信息。不过,在公告日前和会计原则委员会采纳该变更的几周内,没有发现 有市场反映。 dharan 和 lev(1993) 8发现在强制性会计变更后 5 年中,利润调减式会计变 更公司的超常收益明显高于利润调增式会计变更公司,后者在变更后的回报通常 为负。 balsam 对采用 fasb 自 1973 年成立以来至 1989 年末 17 年中所颁布的主要条 例的公司进行了取样检验,发现在执行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当年前后 12 个月的非 正常报酬与利润表中所报告的强制性变更对利润的影响显著正相关。相反,如果 将强制性变更作为对前期股东权益项目的调整饶过利润表直接报告在资产负债表 中的话,则该强制性变更的影响与这 12 个月的非正常报酬之间就不存在相关性。 mac 累积影响数调整期间选择 balsam、 haw 和 lilien (1995) 9研究检查了自 fasb1973 年成立以来至 sfas 86 所有主要颁布条款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以及公司经理对采纳 mac 的时间 选择。样本选择为财富 500 家公司,发现这些公司都倾向于将增加权益的变更报 告为收益, 而将减少权益的变更报告为股东权益的减少。 因此, 初次采纳 mac 时, 往往会使公司收益剧增。 这与 fasb 为减少其政治成本, 尽力减小公司的准则应用 成本是相符合的。同时,本文还检验了经理们对 mac 采纳时间的选择是否出与同 一类经济动机,发现,对增加利润的 mac 来说,经理们会在 roa 变动最小的时 选择采纳。 thornton(1992) 10通过研究加拿大公司对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要求对租赁 资本化采用未来适用法还是追溯调整法得出结论:如果债务契约受 gaap 约束的 话(即会计数字) ,则公司倾向于选择未来适用法。 此外,与本文研究紧密相关的关于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的研究如下: pincus 和 wasley(1994)12分析了 1969- 1988 年间 6920 种自愿性和强制性会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5 计政策变更的时间序列和全部方式。研究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vac)和强制 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种类、频率、对利润的影响,以及进行该变更的公司特征。并 且统计了在一年中同时采取 mac 和 vac 的政策对盈利的影响, 得出了以下结论: 发生有利润增加影响的 mac 时,mac 和 vac 的综合影响的平均值都大于零;有 利润减少影响的 mac 时,mac 和 vac 的综合影响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小于零,并 且显著小于零。可见,此文只研究了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措施中的自愿性会 计政策变更,而且关于 mac 应对行为的研究并非此文的重点,所以研究只是停留 在对 mac 和 vac 综合影响的均值检验上。 soo(1999)13研究了公司在采纳 sfas 2 和 34 前后 3 年的操控性应计项目 (discretionary accruals)与管理人员薪酬之间的关系。如果 mac 所带来的成本不 是足够大的话,经理们可以重新谈判合约或者干脆被动地接受 mac 的影响。只有 当 mac 的影响足够大时,经理们才可能考虑通过应计项目的调整等等来推迟 mac 的影响。此文主要研究了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后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变化,然 而并未进一步研究具体的应对措施。采用 jones 模型计算操控性应计项目时,用了 预测数据,计算结果与实际发生额之间往往存在较大误差,而以此所作研究的结 论值得怀疑。所以,本文不打算研究操控性应计项目在采纳 mac 前后的变化,而 直接研究应对措施影响数额变化。 综上,国外没有关于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方向。 1.3.2 国内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文献综述 以 1992 年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企业会计政策的起点,其后陆续 出台了一系列影响报告盈余的强制性会计政策, 但是影响甚微。 直到 1998 年之后, 一系列资产减值制度陆续出台,大范围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报告盈余,才引起学 者们注意,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文章。 首先是李玉荣(2003)14、孟宪伟与刘波(2004)15和杜兴强(2003)16等以 规范研究的方式对我国强制会计政策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关建 议。 而更多的是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 结果如下: 王跃堂(2000) 17针对上市公司自愿执行 a 股公司三大减值政策(短期投资减 值、存货减值和长期投资减值)的情况,从契约理论的角度,结合我国政治和经济 环境的特殊性,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及其经济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选择与未选择三大减值政策的两类公司的特征有系统偏差;决定上市公 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不是西方所谓的“三大假设” ,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6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然而,此文存在时间 群集现象,样本集中在 98 年。 李增泉(2001) 18发现当给予上市公司自愿减值选择权时(1998 年度) ,上市 公司一般选择不予提取,即使提取的公司,计提比例也比较低。对于强制性减值 (1999 年度) ,则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是影响其资产减值政策的重要因 素,其中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和临界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 减少)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对于具有亏损动机、变更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 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未来期间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 刘云中(2002)19研究了企业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效应后得出:关于 同一会计政策变更的不同事件的信息含量是不一样的;关于契约成本的规模假设 和代理成本假设得到了部分检验;变更提取四项资产准备方法所产生的效应与企 业管理效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蔡祥和张海燕(2004) 20研究了我国 a 股公司 1999 年强制性资产减值准备计 提政策过程中的选择性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市场影响。上市公司利用追溯 调整尽量降低了资产减值的不利影响,甚至以过度追溯的方式调高了当期利润。 在进行减值政策公告时,高追溯比例的公司不仅在总体上受到了投资者的积极评 价,而且更高的资产减值程度将导致更高的股票回报。 上述文献中,王跃堂和李增泉的研究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 只是针对上市公司具有减值选择权时政策变更的研究。刘云中和蔡祥等都研究了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市场反应,后者还研究了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时追溯调整 的选择性行为。 而真正对于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的研究只有刘斌等人的强制性会 计政策变更对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研究一文。刘斌等(2005)21从实证 的角度探讨在中国的特殊经济背景下,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 更之间的关系。利用 1998- 2002 年度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强制性 会计政策变更与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尤其是当企业 受到减少当期利润的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影响后,更倾向于用减少当期利润的自 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来加深这种影响。此文主要研究了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后自愿 性会计政策变更影响数额的变化。然而,上市公司往往不是采用了自愿性会计政 策变更这一种方式来应对,更有可能采用多种方式的综合影响来应对。所以,此 文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一因多果”的方式,对强制性会计政策变 更后上市公司一系列应对行为进行全面的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7 1.4 本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将沿着理论分析到实证检验再到研究结论的技术路 线。其理论分析部分将首先分别通过机会主义学说和盈余管理学说来分析强制性 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的原因和方式。实证研究部分将利用上市公司数据,选择 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 t 检验、单样本 t 检验以及路径分析的方式,来深入分析 上市公司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最后,在上述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得出 研究结论并提出后续研究设想。本论文共包括五章,相关内容如下: 绪论 绪论针对转型经济时期中国上市公司的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选题,论述本选 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在简要陈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本论文 的内容框架。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研究背景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是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变更,即, 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或修订了原有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后,发生 的会计政策变更。所以,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的背景实际上就是会计政 策的发展变更历程。本章首先描述我国会计政策的发展历程,最后结合实际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我国会计政策发展变更所作的贡献。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特征分析及理论借鉴 本文在对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后企业行为分析的过程中借鉴了机会主义学说 和盈余管理学说。首先将以机会主义学说为依据分析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中机会 主义存在的前提,并描述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以此说明为什 么上市公司存在应对行为;然后,以盈余管理学说为依据分析强制性会计政策变 更后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的方式。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实证研究 本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包括研究数据来源及样本的选取、概况描述、 实证模型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结论这几部份。其中用到一般统计分析、单样本 t 检 验、独立样本 t 检验和 amos 路径分析等手段。 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设想 本部分将在前述实证研究基础上,总结本文研究结论。针对本文已完成的研 究,提出后续研究设想。 1.5 本文研究框架 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 8 国 内 为什么怎么样 国 外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应对行为研研 究背景究背景: 我国会计政策的发展变更: 我国会计政策的发展变更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应对行为特行为特 征分析及征分析及理论借鉴理论借鉴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应对行行为实为实 证研究证研究 实证研究结论实证研究结论 mac 调整数额选择 mac 采纳时机选择 mac 的经济后果 mac影响数调整期间选择 mac 与 vac 的关系 机会主义学说盈余管理学说 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 (by spss) 单样本 t 检验(by spss)路径分析(by amos)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应对行为研研 究现状究现状 mac 的应对行为 mac 采纳时机选择 mac 的经济后果 mac影响数调整期间选择 图 1.1 基于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应对行为研究框架图 fig.1.1 the basic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mac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研究背景 9 2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研究背景 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是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变更,即, 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或修订了原有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后,发生 的会计政策变更。所以,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研究背景实际上就是我国 会计政策的发展变更历程。本章主要论述我国会计政策的发展变更以及盈余管理 对会计政策发展变更的影响。 2.1 我国会计政策的发展变更 最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证券市场日趋繁荣,监管机构为了规范 会计信息披露,保障各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一系列会计政策陆续出台。 1985 年 3 月 4 日,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财政部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 业会计制度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借鉴国际惯例制订的全新会计制度,他摆 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第一次改变沿用了 30 多年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 会计等式,引入国际通行的核算方式。成本会计政策中变完全成本法为制造成本 法;坏账损失明确规定只能采用直接注销法而不准采用备抵法,不得提取坏账准 备;存货计价可选择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有限 度的采用加速折旧法;开办费的资本化等会计政策;实施期间费用确认计量政策; 所得税作为利润分配的政策等等。这些会计政策许多是首次出现在我国的会计制 度中。它为我国后来一系列会计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 中外 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使用的范围仅仅是中外合资企业。 到 1990 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但股份公司的会计制度依然沿袭着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最先上市的八家公司,分别执行六种会计制度, 其中必然存在会计政策的差异。这八家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报表依然是“资金平 衡表” ,而不是“资产负债表” ,因此,作为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股东权 益无法揭示,资本保全无从谈起。 1991 年 7 月 3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大大促进了会计政策的发展。因 为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有权进行会计改革的探索。因此,深圳本地的五家上市公 司从成立之日起就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了适合股份公司的会计制度。这个制度中已 经包含了“提取坏账准备” 、 “存货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 “提取商品削 价准备金” 和“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按重估成本计价” 等当时在国内首次采用 的会计政策。 1992 年 6 月 25 日,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颁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研究背景 10 度 。该制度继承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精神,使我国上市公司的第 一个会计制度走上了一个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道路。 1992 年 11 月 30 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正式发布了中国 的第一个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 ,并于 1993 年 7 月 1 日起与相配套的行业会 计制度一起施行。此后,财政部就着手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从 1997 年到 2002 年 11 月我国正式出台了 16 个具体会计准则,并对 5 项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初步 形成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我国财政部最近表示,从 2007 年起要求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上市的企业在编 制财务报表时必须大量采用“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有关部门很快将颁布新会计准则的细节。 会计准则的不断推出与修改是中国会计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也是规 范企业行为的重要方式。对上市公司而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将使得其信息披露 更加充分和规范,更有利于监管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2 盈余管理对会计政策发展变更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颁布的 16 个会计准则中, 非货币性交易 、 债务重组 、 收 入 、 建造合同 、 借款费用 、 租赁 、 投资 、 无形资产 、 存货 、 固定 资产以及或有事项是涉及到会计核算的,而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 现金流量表 、 中期财务报告 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主要针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所提出的。鉴于本文主要研 究企业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后的盈余管理行为,所以,以下这部分主要探讨影响 报告盈余的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和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证券市场成为企业融资 的主要手段之一。回顾我国具体准则制定的背景,我们发现,如果没有不当盈余 管理等行为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危机,许多会计准则将不会出台。实际上,从 1996 年初财政部会计司完成了准则征求意见工作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会计准则制定工作 没有进展,直至 1997 年财政部才颁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 其交易的披露 ,而此准则之所以能公布,与证券市场危机不无关联。 琼民源自 1993 年在深圳上市以来,经营业绩一直不佳,1995 年年报中,其每 股收益不足 1 厘。1996 年 4 月公布的股价仅为 3.65 元,但琼民源利用关联交易虚 增收入 5.66 亿,虚增利润 5.4 亿,虚增资本公积 6.57 亿,并以此作为利好消息进 行自我炒作。1996 年 7 月 1 日起,琼民源股价以 4.45 元起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 股价窜升至 20 元。琼民源成为创造 1996 年中国股市神话中的一匹“大黑马” 。当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研究背景 11 时证监会在进行查处时,并没有相关的准则禁止关联交易。面对这种情况,我国 证监会认识到规范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信息披露对于保护投资者与债权人利益的重 要性与迫切性,加强证券市场监管与促进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势在必行。1997 年 1 月正式公布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 从理论上讲,该准则的发布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关 联方及其交易的信息,了解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以及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非公允的关联交易,但是实际情 况并非如此。据统计,1997 年,深沪两市 719 家上市公司中有 609 家披露存在不 同程度的关联交易,占上市公司总家数的 84.6%,1998 年这一比例为 80%,2000 年这一比例达到 93.2%,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中: st 粤海发在 1998 年通过与大股东的一项资产置换,净赚 3500 多万元,构成 了当年的全部利润。但后来中国证监会公布上述资产置换行为不能成立的结论, 该公司将 1998 年由盈利 2469 万元调整为亏损 2000 多万元。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 也从原来的 42.1%降为负值,有可能失去近两年的配股资格。 st 黄河科以往几年都是依靠关联交易而涉险过关。97 年在摘牌威胁面前,st 黄河科凭着与母公司长岭黄河集团有限公司的巨额关联交易度过难关,99 年公司 再次用关联交易的手法,将 1.1 亿元的库存和债务一起划转给母公司,其实转出去 的存货市值早就低于账面值,此外,母公司还免了 st 黄河科 5000 多万元的债务。 就凭着这些,st 黄河科 99 年实现了 0.35 元的每股收益,步入绩优股的行列。 诚成文化最先披露的 99 年报表明,99 年公司共实现净利润 4922 万元,净资 产收益率 12.09%,而大部分的利润来自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即去年与大股东资 产置换产生的 5658 万元投资收益。 上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通过观察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的上市公司可以发现, 他们主要通过关联方之间的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来达到目的。所以,规范上 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实际上就是规范上市公司的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于是, 1999 年财政部发布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1和债务重组准则2。 1999 年颁布的这两个准则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 的入账价值并以此为基础确认损益。但正是这个“公允价值” ,出台后却变成了上 1 1999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核心思想:将非货币性交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另 一类是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 的入账价值,不确认损益;对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应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 1999 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 金资产价值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 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研究背景 12 市公司救命的稻草。2000 年,许多上市公司就是在与关联方的非货币性交易和债 务重组中,通过随意高估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以低值资产抵偿债务甚至关联方 豁免债务等方式实现了巨额收益。 现实的扭曲,促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者重新考虑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业务 的会计处理方法。2001 年 1 月,财政部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3和债务重组准 则4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的核心内容是以可靠性较强的“账面价值”取代主管 性较强的“公允价值” ,并且一般情况下不确认交易损益,并且将收益计入“资本 公积” 。 上述两个准则修订后,大大缩小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置换和债务重组调节利 润的空间。但是,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上市公司很快就找到了能够规避 准则约束的交易方式。对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首先,将价值较低的资产换入 价值较高的资产,价值较高的换入资产便以换出资产的较低的账面价值入账,然 后再以正常的市场价格将其售出,从而实现收益。其次,将原本一步完成的非货 币性交易转换成两步完成的货币性交易;再有,上市公司与关联方把支付或者收 到的款项在整个交易价款中的比例增加到 25%以上,名正言顺地将非货币性交易 变成货币性交易,规避了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约束。对于债务重组准则 , 出现了将债务重组形成的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现象,这就相当于将那些为了防止 利润操纵而计入资本公积的损益再度利润化。 面对上市公司这种利用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行为,为了真实反映 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交易的经济实质,财政部于 2001 年 12 月 21 日出台了暂 行规定 。其核心内容是: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证明 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应当作 为资本公积处理,且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 暂行规定的出台,使得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来进行利润操纵的难度大 大提高,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这些公司的造假行为。但是,在此后上市公司发生的 关联交易中,又出现了关联方“非关联化”的现象。许多上市公司解除了与关联 方之间的股权关系,由关联方变为非关联方,相应地,关联交易也变为非关联交 易,绕过暂行规定的约束,使原本来自关联方的利润变为了来自非关联方的, 从而达到了扭亏等目的。 2003 年 8 月 28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 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 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 ,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 3 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一 般情况下不确认损益,将确认的收益控制在补价范围内。 4 2001 年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人产生的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 的差额不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列为资本公积。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研究背景 13 的资金往来并严格控制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风险。通知规定:控股股东及其他关 联方与上市公司发生的经营性资金往来中,应当严格限制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控 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不得要求上市公司为其垫支工资、福利、保险、广告等费用, 也不得互相代为承担成本和其他支出;同时规定上市公司不得将资金直接或间接 地提供给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使用的具体方式;并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对象、 金额等作出了规定。该通知同时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针对历史形成的资金 占用、对外担保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保证违反规定的资金占用量、 对外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在每个会计年度至少下降 30%。针对不少上市公司采 用非现金的“以资抵债”的偿还方式,该通知明确指出,上市公司被关联方占用 的资金,原则上应当以现金清偿。对于关联方拟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占用上市公司 资金的,该通知给出了诸如“独立董事应当就上市公司关联方以资抵债方案发表 独立意见 上市公司关联方的以资抵债方案应当报中国证监会批准 ”等严 格的限制性规定。 综上所述,关联交易准则对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作出了 规范,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债务重组准则以及暂行规定从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着 手,尽量减少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会计处理空间, 通知则规范具 体关联交易行为。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 债务重 组准则 、 暂行规定以及通知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关联交易会计规范体系。 1998 年初,财政部又颁布了现金流量表这项具体会计准则。由于中国证 监会 1996 年 1 月修改了配股条件, 要求最近三年净资产每年都在 10%以上方可取 得配股资格。这使得从 1996 年起,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取得配股资格,进行各种类 型的关联交易,如关联方之间的资产置换等,以虚增利润,实现净资产收益率高 10%的配股生命线要求。由于上述各种关联关系在虚增利润的同时,通常不会增加 现金。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保护投资者利益,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现 金流量表准则。与之相联系,主要用于充分披露公司通过各种手段粉饰利润的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先后 出台。至于收入 建造合同 投资准则,是针对上市公司进行各种虚增利 润的交易,如委托投资、售后回租与回购等手段而发布的。 2001 年 2 月,财政部新颁布了无形资产 、 借款费用 、 租赁三项具体 准则,同时根据准则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还对以前发布的债务重组 、 现金流 量表 、 投资非货币性交易和会计政策变更5 项具体会计准则作了修订。修 订后的准则着重对影响企业当期损益的一些非经常性项目进行了规范,对于防范 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新准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利用 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可能, 这在 2001 中报中就可以看出:有 116 家公司的盈利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研究背景 14 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受影响最大的轻骑海药(000566)净利润从- 2188 万元下降到 - 1.27 亿元,降幅达 480.55。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进 行不当盈余管理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2001 年 11 月,为规范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核算,财政部颁布了固定资产和存货两个 会计准则。 总之,具体准则被认为是救火式的,证券市场出了问题,会计准则就出来救 火。几乎每个具体准则背后都有一段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故事,一旦上市公司利 用制度真空去进行数字游戏,粉饰报表,会计准则就出来堵漏洞,其他各项准则 的出台,几乎有着相同的背景。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变更过程,实际上是市场 监管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推动了政策的变更。 2.3 近期颁布的会计政策 笔者根据收集样本的情况,将财政部分期颁布的影响上市公司期初留存收益 或当期净利润的会计政策总结成表 2.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应对行为研究背景 15 在表中所列每一项会计政策颁布后,相关企业都要作一次强制性的会计政策 变更,调整期初留存收益或当期净利润。在执行这种强制性的变更后,以利益最 大化为目的的上市公司将会采取怎么样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特征是什么,是下一 章将要讨论的问题。 表 2.1 1998- 2003 年间发生的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类型统计 table 2.1 mac occurred between 1998 and 2003 年份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类型 部分公司强制计提四项减值准备(坏账、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 19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