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2 页 共 45 页 提 要 提 要 公司治理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必然产物。而内部审计起源于受托责任关系, 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 而 内部审计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 公司治理是一整套的 制度框架,而内部审计监督则是为捍卫这套制度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机制和手段,内部 审计履行决策监督职能成为公司治理成功的重要保障。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 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公司治理环境下 的内部审计进行深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是采用了文献研究、规范分析的方法,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 理论,把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进行研究。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定义的基础上,参考了中外的研究成果, 对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同时讨论了公司治理环境下 的不同内部审计模式,发现了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 问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设想,借以 帮助企业实现其组织目标,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字:公司治理 环境 内部审计 关键字:公司治理 环境 内部审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3 页 共 45 页 abstract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derived from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operations of a corporation. while internal auditing is deriv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responsibility entrustment between the ownership and operations. the relationship of responsibility entrustment is the necessary means for the owner to guarante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operations. the internal auditing is a kind of tool to guarantee this relationship running smoothly and achieve preset goals.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set of systematic policies framework. internal auditing and monitoring is the necessary procedure to guarantee the policy system works. internal auditors perform audits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policies and processes are designed and operating effectively and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it provides reasonable assurance regarding the achievement of objectives. it is not only theoretically important but very much practical. this article adopted the methods of reference researches and standards anylasises. referenced newest reseach products and leading edge theories from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combined and studied our corporate reorganization and internal auditing practices. this article based upon the analysi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auditing,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and function of our companys internal audit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anwhile, different modules of internal audit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were also discussed.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deficiencies of internal auditing in corpora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proposed some correspondent solutions. furthermore, assumptions of how this would be developed and progressed in the future were made. hope this can help corporations to achieve their objectives, drive their progress and to have a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environment internal auditing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1 页 共 45 页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论文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 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6 页 共 45 页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 选题背景 公司治理是国内外管理、经济、法律等学术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研究的一个世 界性课题。大量的企业兴衰存亡的事实表明,公司治理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的 决定因素之一,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高速成长关键所在。审计 的基本职能就是监督、 评价和鉴证, 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更加体现了这种基本职能。 公司治理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必然产物。而内部审计起源于受托责任关系, 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 而 内部审计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 即审计是作为独立的 第三者依法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证明。因此从起因看,二者有相似之 处,都是由于两权分离而需要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公司治理是一整套的制度框架, 而内部审计监督则是为捍卫这套制度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机制和手段, 内部审计履行决 策监督职能成为公司治理成功的重要保障。 2000 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倒闭事件的发生揭开了董事长、执行长及财务长为了 营业收入的快速成长,为了支撑公司的高股价,满足证券分析师的预期,通过资产负 债表外的关系人交易,虚增赢余;对于会计师所要的重要资讯,则刻意隐瞒等系列造 假内幕。之后,施乐公司、环球电讯(global crossing)及默克制药公司在内的一系 列企业造假案相继曝光,在世界范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在我国证券市场,近 年来也是风波不断、丑闻四起,先后发生了琼民源、郑百文、监田股份、银广夏等一 系列震惊中外的会计信息造假案。对于这些情况,内部审计均未加以关注,从而暴露 了其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内部审计未发挥作用,公司治理机制未发挥监督功能。 随着中外会计造假丑闻越来越多的暴露, 社会各界对现行的企业监管机制提出质 疑。而内部审计在“世通”案中的积极作用,让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对内部审计寄予厚 望,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杜绝假账,美国纽约证券交易 所出台了建立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措施。2001 年 7 月 25 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萨 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4 天以后,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该法案,它从根本上说是会 计行业的监管和公司治理方面一项重大的改革。8 月 1 日,一套新的上市公司治理标 准也由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颁布出台, 新标准强调了要通过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来加强 内部控制。2002 年 4 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对美国国会关于萨班斯一 奥克斯利法案的意见陈述书中表达了其观点:内部审计师、董事会、高层管理者以 及外部审计师的相互合作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的基石。2001 年 1 月,中国证监会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7 页 共 45 页 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规定董事会内部可以设立包括审计委 员会在内的专门委员会,并对审计委员会的构成和职责做了原则性规定。可见,我国 监管机构也逐渐开始认识到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 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有必要 对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进行深入认识。 1.2 研究的范围和意义 1.2.1 研究的范围 1.2 研究的范围和意义 1.2.1 研究的范围 国际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务发展的速度、 深度、 广度比我国要更快、 更深、 更广,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发展不均衡。研究国外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 的发展,在于其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启发和运用。要想学习和借鉴好国际内部审计的先 进经验,必须了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历史发展及其与现实的矛盾。所以,本文的研 究范围包括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成果, 也包括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 题, 同时, 针对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一部分, 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2.2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意义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激励、监督约束方面的制度安排,涉及利益 相关者之间在权利与责任方面的分配、制衡,公司治理目的是实现科学决策、高效经 营和有效控制。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内部治理,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机制来 实施共同治理。内部审计是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 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 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评价、鉴证。通过深入 地研究内部审计理论的产生及发展,认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结合我国的情 况,寻求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一方面,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 控制,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出发,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 的权益。另一方面,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借以提高经营效率防止舞弊行为, 促进公司治理的实现。 1.3 研究的方法、框架及内容 1.3.1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方法、框架及内容 1.3.1 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是采用了文献研究、规范分析的方法,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 理论,对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定义、地位、作用及不同的内部审计模式进行研 李金华,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审计署第 4 号令) ,2003 年 3 月 4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8 页 共 45 页 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3.2 研究框架及内容 1.3.2 研究框架及内容 本文研究的是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通过此项研究,使企业提高内部审计 的运行效率,改进公司治理,促进公司科学决策和高效经营。基于这个目的,本文的 研究分为七章: 第一章是引言。 首先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 其次对研究的范围和意义进行了梳理; 然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方法、框架及内容;最后说明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对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涵义进行了界定, 并分别对公司治理和内部审 计的背景及内部审计的发展做了论述;同时就这两者的关系也做了论述。 第三章是对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从不同的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 层面是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的研究,分别从组织学角度、公司治理角度、信 息披露角度对内部审计研究进行了介绍;第二个层面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目标研 究,分别从财务审计目标和管理审计目标两个方面的研究作了介绍;第三层面是对内 部审计路径的研究。 第四章就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 其地位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进一步强化了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职能;二是内部审计成 为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三是内部审计活动涉及到整个业务与管理流程。其作用 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内部审计在增加公司价值中的作用;二是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 过程中的监督和控制作用;三是内部审计在内控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第五章是对公司治理环境中不同的内部审计模式的论述。 第一种是经理层领导下 的内部审计模式及经理层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和这种模式的利与弊; 第二种是董事会 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及董事会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和这种模式的利与弊, 同时阐述 了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以及其同监事会、内部审计、经理层、董事会 的关系; 第三种是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及监事会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和这种 模式的利与弊。 第六章阐述了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 首先提出了我国 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其次,针 对这些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七章论述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内部审计介入企业风险管理, 以强化公司治理;实施部分内审业务外包,以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对内部审计师的整 体素质要求更高;建立新型的内部审计理念。 1.4 创新和不足 1.4 创新和不足 本文作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 并且学习借鉴了我国公司治理研究方面的一些基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9 页 共 45 页 性研究成果, 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结合起来, 认为内部审计应该是公司治理监督机 制的一部分,应该在促进公司有效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对公司治理环境下的 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地位和作用、审计模式、和内部审计问题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进 行了详细的论述,对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由于作者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本文在深度、广度上还有待 进一步拓展,在逻辑的严密性、实证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应用上也略显欠缺。因此,在 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并把理论同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工作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帮助企业实现其组织目标, 促进企业持续、 健康的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10 页 共 45 页 2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内涵及关系2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内涵及关系 2.1 公司治理的内涵 2.1.1 公司治理的定义 2.1 公司治理的内涵 2.1.1 公司治理的定义 英文 corporate governance,有人把它译成法人治理结构,也有人把它译成公 司治理结构,或者译成公司治理,从其英文原文看,更为严谨的用语是“公司治理” 或“公司治理结构” ,它主要是指公司制企业(即所谓的现代企业)的治理问题,是 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 例如, 董事会、 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 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 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 使所有者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 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 大化为目标。 目前,就公司治理还没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人,对其定义也有所不同。 伦敦商学院院长柯林梅耶认为: “公司治理是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 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 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公司 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 ”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认为: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 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 、经理人员、职 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 (l)如何配置和 行使控制权; (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 (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 励机制。 ”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其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一书中指出: “公司治理 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 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 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 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 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将公司治理结构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 述: “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 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 柯林梅耶, 市场经济和过渡经济的企业治理机制 ,. cn/ theory/zlfz.asp 。 钱颖一, 中国的公司治理改革和融资改革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吴敬琏,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11 页 共 45 页 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这样一些问题。 ”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的多种定义,与它本身包含的多重涵义有关。像公司 治理(公司治理结构)这样复杂的概念,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二句话就给出完 整定义的。通过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的上述定义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结论: (1)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于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 所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 (2)公司治理的目标在于对股东利益负责和对经理进行监控; (3)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明确而合理地配置公司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其 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其有效的制衡关系。 2.1.2 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背景 2.1.2 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背景 公司治理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有着重要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在美国,对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竞争力下降和经理阶 层收入过高是学术界关注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早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现代 公司制度就已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 那时的大公司多是由私人家族控制, 卡内基家族、 福特家族、杜邦家族、梅隆家族、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凭借控股地位对所属财团 实行有力控制,整个财团的运营完全体现大家族股东的意志,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代 理成本”问题。然而随着大公司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股票发行数额的不断增大, 股票持有逐渐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趋势, 以至于许多大私人家族在垄断财团中的持股 比例也大大下降,直至最终丧失了对财团的控制权。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于 1932 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基于对美国大公司权力结构变化的分析,提出 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命题,这一命题由卡内基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摩根 家族的盛衰得到了证明。 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公司运营的高效率和如何处理股东与经理之 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而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关于公司治理的 争论恰恰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80 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相对 地位的显著下降引起了人们对美国公司所有制结构和公司治理方式的反思。 与美国经 济不景气,大量公司亏损甚至倒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大公司经理阶层的收入却 是不断攀升,日益膨胀,并没有因经济增长乏力而有所下降。据统计,美国大公司经 理人员收入的增加与公司绩效之间缺乏正相关性。 对于经理人员收入水平脱离公司实 际经营状况的现象,许多学者认为这与公司治理失效、经理权力失控有直接的关系。 日本经济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末,维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到 80 年代末,日本的人均 gnp 超过了美国,位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首。长期以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12 页 共 45 页 人们一直把以“主银行-相互持股-终身雇佣制” 为主要内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 营模式看作日本“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 90 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 经济陷入长期持续的衰退,人们开始反思日本的经济体制,特别是重新评价日本公司 的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国 际社会关注转型经济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背景。80 年代末,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纷纷 实行“休克疗法” ,以便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迅速过渡。作为改革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这些国家大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企图将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和 治理模式移植过来。 但是事与愿违, 私有化后的企业完全被企业原有管理人员所控制, 股东根本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施加任何影响, 企业自身也难以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营规则 运行,经济效率低下。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内部人控制严重,是转型经济 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也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亏损、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我国学术界关注公 司治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 企业改革的方向,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也按照公司法进行了公司化改制。但从总 体上看,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即企业管理经营效益并没有预想的好。不仅如此,近 年来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大面积滑坡,经营恶化的趋势至今没有缓解。现在,国有企业 改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出现许多有名无实的翻牌公司;企业内部权力分散,多头 领导,难以实现集中统一的指挥;扩大企业自主权过程中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 经理人员的任免沿用旧方法等等。显然,要根本改变国有企业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必 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由公司治理问题提出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可以看出, 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对 公司的经理阶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以便使经理人员为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 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服务。 2.2 内部审计的涵义 2.2.1 内部审计的定义 国际内部审计定义的演变与发展 2.2 内部审计的涵义 2.2.1 内部审计的定义 国际内部审计定义的演变与发展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自其成立以后共发表过 7 个内部审计的定义。 1947 年在 内 部审计职责说明中首次发布了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 计和其他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 它为管理提供保护性和建设性的服务, 处 理财务与会计问题,有时也涉及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这一概念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 围定义为审查财务、 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 将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定义为独立的评价 活动, 同时这一定义还首次提出了内部审计为管理服务的思想。 十年后, 也就是 1957 何自力等著, 公司治理:理论、机制和模式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13 页 共 45 页 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修改,认为“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 财务、会计和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它为管理提供服务,是一种衡量、评 价其他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 ” 新定义删去了第一次定义中不确定的和累赘的内容, 引入了管理控制的概念,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而后,随着经营审计的广泛开展, 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又得到提高。1971 年,协会又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修 改,新的定义为: “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并为管 理提供服务,是一种衡量、评价其他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 ”这一定义最显著的特 点是取消了“建立在财务会计基础上”的表述,预示和反映了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向 经营审计的方向发展。 1978 年,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把内部审计定 义为: “组织机构内部所建立的独立评价职能,它以审查和评价各类活动的形式为该 组织机构服务。 ”1981 年,内部审计师协会在明确内部控制概念之后,为反映不断发 展的内部审计活动,在其修订的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书中,对内部审计的性质作了 进一步的阐述: “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机构内部所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它的 职能是检查和评价其他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1990 年,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内 部审计定义为: “内部审计是一个机构内所建立的独立评价职能,它以审查和评价各 类活动的形式为该组织机构服务。其目标是帮助机构的成员有效地担当起他们的责 任。 在这方面内部审计向他们提供分析、 评价、 介绍、 建议和有关被审查活动的信息。 其审计目标包括在合理的成本内提高控制的效率。 ” 而到了 1999 年, 内部审计师协会 对内部审计给出的最新定义是: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建议活动,旨 在增加机构的价值,改善机构的经营。它通过建立系统、合规的方式进行评价并提倡 机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率,从而帮助一个机构达到其目标” 。 2001 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 (修订本)对内部审 计的定义作了如下描述: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 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 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 ”新定义删除了“组 织内部”和“评价活动”两个词,提出了内部审计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并将内部 审计的工作范围定义为“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反映了内 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应协助管理当局更好地履行管理 责任,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优化利用,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利能力,改善 业务水平的目的,更利于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从以上定义变化可以看出, 国际上关于内部审计服务于公司治理的要求越来越强 烈。 我国对内部审计的相关定义 我国对内部审计的相关定义 在内部审计准则出台以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内部审计定义。理论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14 页 共 45 页 众说纷纭,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内部审计准则的出台为内部审计理论界提供了一个 可以参照的定义。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指出, “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 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 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 内部审计的定义既借鉴了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先进成果, 又充分考虑了我国内部审计 发展的现实状况,具备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务中的适用性。 2.2.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建立的背景和发展情况 2.2.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建立的背景和发展情况 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根据宪法恢复了审计制度。1983 年 8 月 20 日, 国务院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 ,报告提出建立内部审计 监督制度问题。文件指出:建立和健全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是搞好国家审计监督 的基础。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我国的部门和单位开始边组建、边开展内部审计活 动。1983 年 9 月,中国石化总公司率先成立审计部,开展了内部审计监督活动。1985 年 8 月,国务院发布内部审计暂行规定 ,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内部审计 暂行规定要求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实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1985 年 12 月 5 日,审计署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这 是审计署成立后第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文件, 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 规范;1989 年 12 月 5 日审计署重新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废 止 1985 年的规定,此次规定是对 1985 年规定的查缺补漏;1995 年 7 月 14 日,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 1 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取代 1989 年 的规定,这次规定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变,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大多都是照此 进行的; 2003 年 3 月 4 日, 审计长李金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 4 号 审 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要求自 2003 年 5 月 1 日实行新规定,此次规定是在 总结 1995 年规定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而制定的,体现了与时俱进 的时代要求,是我国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蓝图。 随着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内部审计队伍也不断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 和业务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结构也日趋合理。在广泛开展财务审计的同时,不断 拓宽领域,积极开展了效益审计、承包经营审计和其它类型的审计,与国家审计、社 会审计一起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体系。 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作为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 国家审计机关的统一指导下,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加强企业自我约 束机制、维护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及保障企业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3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2.3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15 页 共 45 页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必然影响内部审计的有效性,而 内部审计的健全与发展也会给公司治理的完善提供条件。 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通过一 系列有效运行的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减少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风险,从而提 高企业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因而,公司治理自然也就成为以风险管理和控制为重点 的内部审计关注的新焦点。同时,内部审计独有的对风险管理的实时关注和评估,对 公司治理的健全也至关重要。有些公司的内部审计采取为董事长负责制,不仅确保了 企业内部良好的监督管理, 而且还可以积极向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企业风险 管理的信息,增强他们对企业内部治理的信心,协调他们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关系。可 见,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公司治理的完善处于良好的互动循环中。 内部审计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保证管理当局高度重视内部 审计人员的存在及其职责,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要 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做支撑,而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需内部审计监督作为重要保 证,进而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具体关 系体现如下: 首先,公司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 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公司治理是联系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各利害关系人的正 式的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 以便使各利害关系人在权利、 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 实现企业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公司治理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两个方 面。外部治理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委托人之间和代理人之间激励约束机制,如 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当事人之间的市场竞争是形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 激励约束机制的主要原因。 内部治理机制是通过企业内部决策和执行机制建立委托者 和代理者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中相互联 系、相互依赖的两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可见,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公司的运作 效率,从而有助于公司实现其目标,这一点与内部审计职能类似。 其次,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趋于健全完善的保证,公司治理的完善及其作用的 发挥离不开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监督与评价机制,自然也成为公司治理结构 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中形成权利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 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它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所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 系,代表所有者的利益对经营管理者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但其工作成果 已为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所利用。 它具有经济监督、 经济鉴证、 经济评价等基本职能。 执行这些职能,内部审计评价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公允性;评价财 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评价经营决策、目标、计划的先 进性和可靠性;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等,能规范企业管理者的经济 行为,查处企业行为人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促使企业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16 页 共 45 页 会计信息,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经营管理,保证企业微观经营有序运行。内部 审计虽然无法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是真实、合法、完整的,但能够持独立、客 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公允性与合法性作出判断,从而起到增强会计信息 可信性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成功的公司治理过程中内部审计功不可没,失败的公司 治理必定伴随着内部审计的失败。 所以, 要改变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 完善公司治理, 必须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17 页 共 45 页 3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 3.1 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的研究 3.1.1 从组织学角度研究 3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研究现状 3.1 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的研究 3.1.1 从组织学角度研究 从组织学角度分析,效率并不源于制衡,而是源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公司治理 的目标是为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决策科学性,内部审计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机制之 一。早在 20 世纪初,管理学家韦伯就从组织学角度研究制度的作用,认为组织所依 托的是“非私人联系的” 的抽象准则,这些抽象准则包括独立司法和法庭抗辩制度、 审计制度、 会计制度以及维护自由合约制度有效运行的其他制度等。 如果没有这种 “非 人格化”制度的铁面无私,那种无孔不人的“私人联系”就会侵蚀组织的机能和运行 效率。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在 20 世纪 70 年代对组织内部的协调方式进行研究, 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专业机构。亨利阿尔伯斯(henry albers) 认为,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是从事某些方面管理职能的一组人,其作用是取得信息、 提供咨询、促进协调、控制等。美国管理协会在 20 世纪 80 年代,认为内部审计对于 公司内部协调和控制比较有效。吴先明(2002)分析了超竞争环境下组织效率的重要 性,认为强调制衡的公司,其绩效未必能够得到提高,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在于效率 而不在于制衡,制衡偏离了效率原则就失去了意义。 3.1.2 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 3.1.2 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 英国学者较早从公司治理角度针对经营者控制、董事会职能、责任说明、审计报 告等问题进行研究,从公司内部、外部制度安排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20 世纪 90 年代,对公司治理与审计关系的研究进入实质性阶段。cadbury 报告 (1992)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财务报告和内部审计问题。1992 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 委员会下属的 coso 委员会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框架 ,并于 1994 年修订,认为“一 个客观、能动和富有调查精神的董事会,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经理层违反内部控制的 行为” 。里克(molz riek,1995)建议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引入利益 相关者以减少经营者对公司的控制。 只有董事会(含审计委员会)、 高级财务管理人员、 内部审计师、外部审计师协同,一个适当的、运行良好的财务报告系统才可能形成。 朱元午(1999)从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 认为公司治理模式决 定了审计模式,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又会起到积极作用,健全的审计模式和审计制度 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美国蓝带委员会(1999)关于提高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报 告和建议强调,内部审计必须建立在整个董事会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基础上。如 马克斯韦伯, 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 智库)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第 18 页 共 45 页 果董事会健康运行,内部审计就可以良好运行;如果董事会失效,内部审计就不可能 成功。内部审计执行任务时,必须依靠高级财务经理和外部审计师,该报告反映了反 财务欺诈重心已经开始转向公司治理。 3.1.3 从信息披露角度研究内部审计 3.1.3 从信息披露角度研究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之一,也影响着公司治理效率。信息披露包 括会计信息、管理效率信息和治理信息披露。田昆儒(2001)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会计信 息、审计信息质量及其与审计制度的关系。李维安(2002)指出,信息披露内容、质量 和传递方向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经理层的信息比较充分,而作为治理主体的股东、独 立董事往往不能及时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内部审计制度是问题之一。 3.2 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目标研究 3.2.1 财务审计目标 3.2 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目标研究 3.2.1 财务审计目标 1933 年以前的文献主要是研究舞弊审计,此后的文献主要是研究公允性审计和 舞弊审计及其地位。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46)对“公允性”的解释是,财务 报表符合公认会计原则(gaap)就达到了“公允性”要求, “公允性”依附于对公认会 计原则的判断。莫茨和夏拉夫(1961)指出,审计师必须重视舞弊行为审查,承担舞弊 审计责任。杰恩布朗(gene brown,1962)认为审计目标从揭露舞弊、查找错误逐渐 发展到确定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aicpa(1974)成立的 m.f.科恩(manael f. cohen) 委员会,于 1978 年提交了审计师职责:结论与建议 ,认为: “绝大多数利用和依 靠审计工作的人都将揭露舞弊列为审计的重要目标, 财务审计应考虑被审计客户防止 舞弊的控制是否适当且有责任查找舞弊行为, 并要求揭露出那些通常通过实施应有的 职业关注能予以揭露的舞弊行为。 ” 中国学者关于财务审计目标的研究有:谢荣(1994)认为,我国现阶段独立审计目 标有两个,一是对财务报表真实公允性提出独立、公正的鉴证意见,二是揭露和报告 重大非法行为; 胡春元(1997)指出,有必要把揭露和报告重大的欺诈舞弊和非法行 为列为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而将验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公允性列为次要目标。 3.2.2 管理审计目标 3.2.2 管理审计目标 早期关于内部审计师管理审计目标的研究认为,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目标 分析、评价、建议以及对所检查活动提出中肯意见,帮助管理人员有效解除自己的责 任(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 ,1957)。以后修订为“开展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的 李维安, 公司治理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谢荣, “论审计假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