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米育种问题与对策探讨_第1页
甘肃省玉米育种问题与对策探讨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 题 论 述 寸 田 种 甘肃省玉米育种问题与对策探讨 李志明 寇思荣 何 海军 周玉乾 刘忠祥 王晓娟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兰州 7 3 0 0 7 0 ) 摘要 : 分析了甘肃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种质创新 能力不足、 育种技 术、 育种方法、 抗逆性育种重视不够, 是 目前品 种 产 量 潜 力不 大 、 适 应 性和 抗 逆 性 不 强 的主 要 原 因 提 出 了加 强 协 作 攻 关 、 调 整 育种 目标 、 提 高适 应性 加 强种 质 扩增 、 改 良和 创 新 改进 育种 选 择 方 式 推 进 新技 术 应 用 , 密切 新 品 种 与 栽 培 技 术相结合等对策 育种 思路 以增强玉米品种适应性和高产优质 为 目标 以本土化的种质 为基础 , 构建杂种优势群为核心 , 强化 逆境人工选择 、 采 用密植育种策略 探 索高配合力的玉米生理生 态育 种技 术 关键词 : 玉米 ; 品种 ; 选育; 适应性 ; 对策 1 甘肃玉米 育种现状 玉米是甘肃第 2大作物 1 9 9 3 2 0 0 7年年种植 面 积在 4 5 7 8万 h m 2 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 1 6 6 l 。 占 粮食 总产 的 2 7 4 9 每 h m z 单 产 1 9 9 5年最 低 为 4 5 0 9 3 6 k g 2 0 0 3年 最 高 为 4 9 8 3 5 5 k g 1 5年 平 均 为 4 6 7 3 4 1 k g I l l 1 9 9 4 2 0 0 8年甘肃省共审定普通玉米 品 种 5 5个 , 甜玉米 品种 1 个 , 共 5 6个 1 9 9 4 2 0 0 0年甘肃省共审定普通玉米品种 8个 省 区试 产 量 为 5 9 8 9 0 7 0 2 5 5 k g h m 2 平 均产 量 为 6 3 0 7 7 k g h m2 较对照中单 2号和酒单 3号增产 3 8 1 5 7 2 蛋 白质 含量 为 7 9 8 1 2 4 5 平 均 1 0 4 2 : 淀粉 含量 6 9 1 6 7 4 5 5 平 均 为 7 1 9 5 : 玉 米 脂 肪 含量 为 3 6 6 4 9 7 平均 4 5 5 : 赖 氨酸含 量 0 3 2 通 讯 作者 : 寇思荣 0 5 2 平 均为 0 3 7 5 。 2 0 0 1 2 0 0 5年共审定普通玉米品种 l 9个 省区试 平均产量 6 5 2 5 6 k g h m 2 o 2 0 0 6 2 0 0 8年共审定普通玉米 品种 2 7个 省区试平均产量在 6 8 0 0 k g h m 2 左右。高产 田产量为 8 0 0 0 9 5 0 0 k h m z 省区试产量是在各地中上 等肥力地块上多品种 、 多点次 、 多年份的产量结果 , 可 视为大 田生产近期产量潜力和 目标水平 近两年已审 定玉米品种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 9 8 0 0 k g h m 2 左右 比大 田高 出 3 0 0 0 k g h m 左右 以上 1 5年 、 3个阶段育成的玉米品种数和产量数 据 充分说明了玉米新品种选育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 作用 及重 要性 2 存在 问题 2 1 种 质资 源创 新能 力不足 近年来 选 育 的玉米新 品种 之所 以推广 面积不 大 根 本原 因在于种 质材料 的 创新性不强选育的 自交系适应性不广 究其原因主 要是没有突破性的玉米 自交系。而选育优良的玉米 自 交系是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基础和关键 没有突破性的 玉米 自交系就不会有突破性的玉米杂交种 通过对近年来的国审和各省审定品种的双亲分析 表明: 我 国玉米 自交系选育集中在系谱法 、 二环系或对 已有 自交系 的 回交改 良上 而二 环系选育 占的比重相 当大这些方法短期看无疑对新选育的优 良自交系有 良好的效果 但长期利用会导致遗传基础过于狭窄 、 抗 逆 性减 弱 、 适 应 性 不 强 使 杂交 种 的选 育 难 以实 现 缶 场 乌 不 勿 场 舅 出 i “ 蝴 印 、 、 碲 T、 ,、 v 1 、i 、 、 、 、 v v 、 t 智 、 卵 ! “ T、 T 卵 v 卵 v 绿化 而且观赏梨各品种的植株一般 1 5 2 0年后便可 作为木材用 , 其木材坚硬致密, 供制高级家俱 、 雕刻 、 面 板等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于 2 0 0 1 年引进 了布拉德福 ( B r a d f o r d ) 、 雄鸡 ( C h a n t i c l e e r ) 、 贵族 ( A r i s t o c r a t ) 、 红塔 ( R e d S p i r e ) 、 秋 辉 ( A u t u m n B l a z e ) , 现正 进行 园艺 学性 状观察 参考文献 f I I NN华 , 吴国良, 药文生 果树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山西果树 , 2 0 0 4, 7 ( 4 ) : 3 5 - 3 6 【 2 】 贾敬 贤 , 贾定贤 , 陈竹生 , 等 果树 种质资源 目录 北京 : 农业 出版社 , 1 9 9 3 3 黄礼森 李 树玲 , 蒲 富慎 我 国梨品种 染 色体数 目观察 中 国果树 , 1 9 8 6 1 : 1 21 3 李树玲 , 曹玉 芬, 黄礼森 , 等 大鸭梨 与不同倍 性梨品种杂交后代染色 体数 日鉴定 天津农学院学报 I 9 9 8 , 5 ( 4 ) : 1 7 f 5 】 张鲜鲜 , 赵静 , 李欣 , 等 梨矮 化砧木 选 育研 究进展 河北农业 科学 , 2 0 0 9, l 3 ( 5 ) : 4 2 4 4 6 1 姜 淑玲 贾敬贤 , 马力 适 于中国梨 的梨 属矮化砧木一中矮 2号 中国 南方果树 , 2 0 0 3 3 2( 2 ) : 4 8 7 张文炳 , 张浚如 , 李学林 , 等 云南红皮梨种质资源及其利用 中国南方 果树 1 9 9 7 2 6 ( 5) : 3 8 3 9 f 8 1 曹玉芬我 国的红皮梨种质资源 中国种业, 2 0 0 1 , 1 :2 6 2 7 ( 收稿 日期 : 2 0 0 9 1 2 2 4) 2 0 1 0 年 等 寸 固 舯业 专 题 论 述 更大的突破 只是在抗病育种和子粒品质上得到了一 定的改善 并且及时育成 了较抗病的新品种。 如我们近 几年选育的自交系 l y 3 2 8 、 l y 2 2 1 l等遗传基础材料丰产 性好 、 品质好 、 抗病 。选育出的后代品种陇单 7号等品 种丰产 、 其品质达到了我 国最基础的玉米国标 、 饲料用 玉米国标( G B f r 1 7 8 9 0 1 9 9 9 ) : 品质育种取得 了突破性 进展 抗病性强 特别在抗玉米丝黑穗病方面有 了新 进展 但适应性不广, 抗逆性不强。 遗传基础的狭窄使我 国玉米对病虫害和逆境表现 出脆弱性 同时也难以培育出突破性的新 自交系和新 品种已经成为我省玉米育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 限制因素 狭窄的种质基础育出的杂交种难以对付遗 传基础广泛的多种病害 对地方农 家 种 的改 良 、 利 用认识 不 足 。 利用 我 国地 方 品种种 质 中 的有利 基 因来 改 变现 有 的核 心 种 质 提 高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潜力是巨大的。例如黄野 四是以农 家种野鸡红与墩子黄杂交后再和黄早 4杂 交 经过回交和 自交选育成的 2 2 育种技术、 方法亟需提高 我们选育的玉米新品 种之所 以推广 面积 不大 除 了基 础材 料 的差距外 育种 技术 、 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 现在需要对我们 的育种方法进行反思。 例如组材思路 、 选择压力以及产 量与适应性的认识等, 要借鉴中单 2号 、 郑单 9 5 8和先 玉 3 3 5等优良品种的创新思路 对我们 的技术路线作 出新的选择。 随着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多种分子 标记技术和基因工程已应用于常规育种 中如 R F L P、 R A P D、 R A MP、 S T S 、 S C A P等 分子 标 记有 助 于人们 从 D N A水平认识基因互作和杂种优势的成因 利用分子 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划分杂种优势群以及预测 杂种优势的可能性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无论对 主效 基 因还 是 整个基 因工程选 择 都会 事半功倍 如抗 虫转基因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等 2 - 3 对 适 应 性 育种 重 视 不够 需 要把 适 应 性 育 种 提 到重要 日程。强化逆境人工选择 以适应 自然的选择 提高品种对干旱 、 瘠薄、 高温 、 低温和病虫草等生物与 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性 2 4玉米 育种 实现 商业化 转 移 缺 少 拓宽 遗传 基础 研 究 玉米育种技术实现商业化转移后 育种科研机构 和大小种业公司不是根据拟定的计划来约束育种 目标 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培育适销对路的新品种 追求利润 最大化 育种行为受市场驱动 从而忽略了拓宽遗传基 础研究这一基础性环节 并且一些育种科研机构和大 小种业公司为了审定品种而对新审定品种的亲本 自 交系进行毫无 目的的“ 改良” 后重新报审 这样过分重 视商业化育种 , 就忽略了突破性玉米 自交系的选育 造 成了遗传基础愈来愈狭窄 长此以往 使育种研究失去 了可持续 发展 能力 3对策 3 1 调整育种目标, 增强抗逆性。 提高适应性高产 、 优质 、 多抗和广适是玉米育种永恒的主题。 试验研究发 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产量潜力与试验的地点年份有 密切关系 玉米产量潜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品种、 栽 培技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I l I2 1 在玉米品种选育 方面 , 要强化逆境人工选择 , 以适应 自然选择 , 培育抗 逆 性强 的优 良自交 系 增强 品种 的适应 性 从 而大 幅度 提高甘肃省玉米产量水平 3 2加强种质扩增、 改良和创新种质 的扩增 、 改 良 和创新是玉米育种的重要保障。要培育适应性好的杂 交种 , 要从种质的扩增 、 改 良和创新人手 , 扩增种质遗 传基础 形成本土化的种质材料是关键。 重视甘肃野生 资源 、 地方品种和外源基因的开发利用 , 应用分子生物 学技术进行不同生态型有利基因的创建 、 挖掘与利用 3 3改进育种方法 要以增强玉米品种适应农业 资 源的约束和玉米高产优质为 目标 以本土化的种质为 基础 , 构建杂种优势群为核心 。 强化逆境人工选择 、 采 用密植育种策略探索高配合力的玉米生理生态育种 技术。赵久然【3 1 提出的“ 变换地 、 大群体 、 高密度 、 强胁 迫和严选择” 的玉米 自交系选育方法 值得在适应性育 种实践中应用 3 4 与栽培技术合作 通过遗传改 良和栽 培技术 的 改进 对玉米产量和品质提高都起较大的作用 栽培技 术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利用 当地的生态条件 发挥品 种的遗传潜力 在陇单系列品种 、 中单 2号等品种推广 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值得继续坚持 。总结郑单 9 5 8 、 先玉 3 3 5等优 良品种 之所以表现 出良好 的适应性、 稳 产性 关键是协调了育种 目标与生产栽培条件的相适 应Ira 1 因此 育种工作者与栽培人员除了在以上方面的 合作外 更重要的是在育种 目标 的制定上 , 进行密切的 合作 、 交流 , 探讨对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认识 , 以适应 栽培技术、 生产条件和农 民的需求。 参考文献 【 1 】 张世煌 郑单 9 5 8带给我们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机遇 玉米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