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病变 ppt课件.pptx_第1页
脊柱病变 ppt课件.pptx_第2页
脊柱病变 ppt课件.pptx_第3页
脊柱病变 ppt课件.pptx_第4页
脊柱病变 ppt课件.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柱病变,1,脊柱病变,脊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2,脊椎退行性变,多为生理性老化过程,一般不引起明显症状。遗传性、自身免疫性、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也可促使脊椎发生退行性变。,3,【临床与病理】临床一般无明显症状,或只有颈、腰背部僵硬或(和)疼痛。并发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脊椎滑脱等病变时,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病理上,该病包括椎间盘、椎间关节、韧带和椎体等的退行性变,以下位颈椎和下位腰椎最易受累及。,4,主要病变包括: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退变;软骨终板退行性变;髓核退变。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多为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后导致的椎间关节异常活动和失稳所致。韧带退行性变:脊椎失稳引起周围韧带受力增加,出现纤维增生、硬化、钙化或骨化,多见于前、后纵韧带和黄韧带。脊椎骨骼改变:椎间盘变性可引起相邻椎体发生骨髓水肿、脂肪沉积、骨质增生肥大等。继发性改变:上述退变可引起椎管、椎间孔及侧隐窝的继发性狭窄,甚至脊椎滑脱等。,5,【影像学表现】X线、CT:脊柱生理弯曲变直、侧弯,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肥大、硬化或骨赘、骨桥形成;椎间盘内真空征;髓核钙化;椎间盘膨出;后纵韧带肥厚、钙化或骨化;黄韧带肥厚、钙化;椎间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骨性关节面下方可见囊变影,关节突变尖及脊椎前移或异常旋转,椎间关节内可见真空征。,6,MRI:能较好显示椎间盘、椎体骨髓、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改变;是显示椎间盘改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椎间盘变性;椎间盘内积气和钙化;椎间盘膨出;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后纵韧带肥厚、钙化或骨化;黄韧带肥厚、钙化;椎间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不光整,关节面边缘部骨质增生、肥大或骨赘形成,关节面下囊变。,7,椎体终板及终板下区骨髓表现按Modic法可分三型:-Modic型:长T1长T2信号,病理基础为血管组织增生-Modic型:短T1长T2信号,病理基础为骨髓脂肪沉积-Modic型:长T1短T2信号,病理基础为骨质硬化,8,脊椎退行性骨关节病,9,10,11,髓核钙化,椎间盘内真空征,12,13,14,15,16,椎间盘突出,【临床与病理】多发生于3050岁,男女。多见于活动度较大的部位,腰椎多见,其次为颈椎,胸椎少见。主要为局部刺激症状及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内因:退行性改变:随年龄增长,髓核出现脱水、变性、弹性减低,纤维环出现裂隙,周围韧带发生松弛等。外因:急性或慢性损伤造成椎间盘内压增高,致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17,髓核游离:突出的髓核可与椎间盘髓核本体分离,多位于硬脊膜外间隙、神经根管内,少数可疝入硬脊膜囊内。Schmorl结节:髓核经相邻上下椎体软骨终板的薄弱区突入椎体骨松质内,形成压迹。,18,【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表现无特异性有些征象可提示诊断:椎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椎体后缘唇样肥大增生、骨桥形成或游离骨块;脊柱生理曲度异常或侧弯。,19,CT:直接征象:椎间盘向周围呈局限性膨隆。突出的椎间盘可有钙化。髓核游离碎片多位于硬膜外,密度高于硬膜囊。间接征象: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移位或消失。硬膜囊前缘或侧方及神经根受压移位。,20,Schmorl结节:表现为椎体上或下缘、边缘清楚的隐窝状压迹,多位于椎体上下缘的中后1/3交界部,常上下对称出现,其中心密度低为突出的髓核及软骨板,外周为反应性骨硬化带。椎间盘突出的CT类型:后正中型;后外侧型;外侧型;韧带下型:游离型;硬膜囊内型,21,MRI:直接征象:髓核突出;髓核游离;Schmorl结节间接征象: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局部硬膜外脂肪间隙变窄、移位或消失;受压节段脊髓内等或长T1长T2异常信号(脊髓内水肿或缺血改变);硬膜外静脉丛受压、迂曲,表现为突出层面椎间盘后缘与硬膜囊之间出现短条或弧状高信号;相邻骨结构及脊髓改变。,22,23,24,25,26,27,28,29,椎管狭窄,指构成椎管的脊椎、软骨和软组织异常,引起椎管有效容积减少,压迫脊髓、神经和血管等结构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与病理】临床: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但呈进行性进展,多于5060岁出现症状,男女。狭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30,分先天性、获得性和混合性三类,以获得性者居多。-先天性:主要表现为椎弓根增粗、变短,椎板增厚,椎管经线变小。-获得性:以退变性变多见,椎骨肥大增生、软组织增厚。-混合性:在先天性异常基础上并有获得性疾患所致,依狭窄部位分:中心型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孔狭窄。,31,【影像学表现】X线和CT:X线侧位平片椎管矢状径(椎体后缘至棘突前缘之间的距离)测量参考:-颈椎管:正常13mm,1013mm为相对狭窄,10mm为狭窄-腰椎管:正常18mm,1518mm为相对狭窄,15mm为狭窄,32,CT上径线测量较X线平片更为准确,测量方法同平片。-椎弓根间距(双侧椎弓根内缘间距)20mm为狭窄;-侧隐窝矢状径2mm为狭窄;-椎间孔宽度2mm为狭窄。-Jones-Thompson公式法:椎管最大矢状径最大横径/同水平椎体最大矢状径最大横径=1/21/4.5,若比值1/4.5,说明椎管有狭窄。,33,由于不同节段椎管经线变化较大,且椎管经线测量准确性有一定局限性,目前临床上多依据CT和MRI上椎管变形、硬膜囊和脊神经根受压等来判定有无椎管狭窄。,34,MRI:多平面成像显示椎管狭窄更明确,能更清楚显示:椎体、椎间关节增生及黄韧带、后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椎管、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变形;硬膜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