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i -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以常州为例 摘 要 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或相近产业的一批企业和相关机构为共享资 源、降低成本而形成的网络化分工,从而在同一区域集中达到规模经济 的现代经济现象,它是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也是提 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早已是一个非常 普遍的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数采用了集群的模式,而国内 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体,以专业化为纽带的产业集群也已经成为推动我 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问题受到政 府和产学界的高度重视,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来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 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本文正是以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为出发点,以产 业集群发展为立足点,以政府治理为着眼点,来论述地方政府在产业集 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在绪论部分,文章从产业层面上和区域经济的层面上阐述了本文研 究的意义,在回顾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历程的基础上,确立了通过理论 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 理学等理论,来探讨产业集群发展与地方政府治理问题的研究思路。 在理论分析部分,首先,本文理清了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指出产 业集群的形成是诱因、条件和主体这三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在实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ii - 施产业集群战略的过程中, 必须对不同主体的作用加以区别分析, 以 “自 上而下”方式形成的产业集群,政府作用的发挥对其他主体而言是重要 的引导。接下来文章触及了本文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即政府治理与产业 集群发展关系问题。在简要概述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分析产业集群发展中 的“市场失灵”现象之后,文章提出了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八大原则, 并从政府制度的供给、公共品的供给、市场环境的维护和经济指导这四 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政府治理产业集群的内容。本章节明确了产业集群政 策的实施基础就是弥补“市场失灵” ,因此政府最好是间接参与到产业集 群的创建过程中而不是主导集群发展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从一而终贯 穿于整个文章。其次,本文研究了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在分析当 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际,指出政府行为存在误区, 并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同时本章节又通过阐述区 域竞争力的内涵、分析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和列举产业集群提升 区域竞争力的机制这种层层剥茧的论证方式,做出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这一重要论断,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种下 了理论的种子。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常州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 处于“标兵渐远,追兵愈近”的不利局面中,并分析了其间原因,进而 以上一章节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常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 题和发展目标的研究,对常州市政府在培育产业集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 用和存在的误区的分析,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常州区域竞争力的战 略选择以及常州市政府治理产业集群的五大对策与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iii - 本文的创新点即在于以层层递进的形式较为系统地论证了政府应如 何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从制度的供给、 公共物品的供给、市场环境的维护、经济指导这四个角度来研究常州市 政府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方法与举措,进而实现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由于本文形成时间短,作者水平有限,因此对 于本课题尽管提出了思路和观点,但总体上还较为单薄和肤浅,需要在 今后的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政府治理,常州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iv - the research of governance under the local government development ofindustrial clusters - as an example to changzhou abstract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same industry or similar industry in a number of enterprises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to share resources, reduce costs and form a network of division of labor, which in the same region to achieve economies of scale focu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modern economy, it i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mbination of forms of organization, is to enhance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strategie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clustering has long been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industry clusters, the majority of models used,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domestic smes as the main body, as a link to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industry cluster also to promote chinas econom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sustained growth.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n the issue of mode of production by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circl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nurturing industrial clusters to enhanc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local governments. this article is to enhance the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v -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industr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foothold, as the focus of government to local governments in industrial clusters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y a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ow to achieve regional economic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part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rticle from the industry level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on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n reviewing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f a combination of using industry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theorie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research ideas. part i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irst of all, the paper clarified the basic concep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pointing out that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s the incentive conditions and the main common elements of these three play a role in the outcome of the strateg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 it is essential to differen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role of the main analysis, in order to top-down way of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government role in terms of other subjects is an important guide. the next article should be addressed in this article touched on the core content, that is, govern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governments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vi - economic functions and analysi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failure phenomenon,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the eight principles of policy formulation, and from the system supply,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the market environment to maintain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these four specific guidance on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of the cont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is chapter define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policy is to make up the basis of market failure and therefore the best government is in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rather than leading the process of the core idea of cluster development, this thinking single throughout the article. secondly, this paper, the domestic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occasion, pointing out that there is mis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ac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s bring a serious threa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is se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of the impact factors and cited the main industrial clusters to enhanc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levels the mechanism of reasoning cocoon shell, ma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o enhanc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sis of this important strategic move, for the next phase of empirical research planted the seeds of the seeds of the theory. in some empirical studies, this article came straight out of changzhou in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vii - the new round of regional competition in the model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the more nearly driven into a tight place, the adverse situation, and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ich, in turn a section of the above theoretical study, based on changzhou through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re is the issu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bjectives of ch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nurt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rol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errors of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o enhanc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changzhou strategic choice and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ch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top five. this article is the innovation that is progressive in the form of layers of more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s how the government shoul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process rather than a guiding role t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supply from the system,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the market environment maintenance and economic point of view to guide the four ch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to study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f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achiev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o enhance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a short time as a result of the formation, the authors limited, so even though this subject put forward ideas and views, but on the whole they are more thin and shallow, the need to work in the future to make further in-depth study.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viii - keywords: industrial clusters,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governa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zhou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吴骏 日期:2009 年 5 月 10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 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吴骏 指导教师签名:唐兴霖 日期:2009 年 5 月 10 日 日期:2009 年 5 月 10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1 -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很有趣的寓言:在非洲的大草原上,当你看到羚羊在亡命奔跑,那一定是 狮子在后面追,当你看到有狮子在亡命奔跑,那一定是大象发怒了,当你看到狮子和大象都在亡 命奔跑,那一定是蚂蚁兵团来了。寓言并非真实,但我们在动物世界里却经常可以看到蚂蚁兵团 所向披靡的惊人威力,蚂蚁虽小,但蚂蚁集体的力量却异常强大。在经济界,也有这么一批“蚂 蚁”中小企业,他们群而为之,开创了产业经济的奇迹,学界将这一现象称为“产业集群” 。 关于产业集群,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有一个更为形象的比喻“小狗经济” ,据说,他 有一个真实的观察,在动物世界中,三条小狗能打败一匹大斑马,过程是这样的:3 条小狗一起 扑上去,第一条小狗咬住斑马的鼻子,无论斑马怎么撞它,都死死不放;第二条小狗咬住斑马的 尾巴,无论斑马怎么踢它,照样死死地不放。斑马前后无比疼痛,已经丧失了自卫能力,第三条 小狗则咬斑马的腿,很久之后,斑马已经站不住了,猛地倒下。 不难看出,小狗打败斑马的秘诀在于“分工明确、协作紧密” ,这也是产业集群最为突出的 特点。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和世界性的现象。在国外,19 世纪末英国经济 学家马歇尔以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打开了产业集聚研究之门后,各国经济学者开始对产业集群进行 系统的理论研究,并不断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 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还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江“板块经济” ,或是以高技术企业 为主体的中关村现象,无不闪烁着产业集群优势竞争力的熠熠光辉,产业集群已日益成为区域制 造业兴起的重要载体。以常州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形成了以机械、电 子、冶金、纺织、化工等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发达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对全市 gdp 的平均 贡献率高达 56.5。近年来,常州紧紧围绕“两率先,两步走”的目标要求,以“打造现代化制 造业基地”的城市定位为契机,为实现“工业强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 优势,把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振兴区域经济、提升竞争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使常州产业 集群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并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笔者也注意到,进入 新世纪,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常州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 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不利于常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将影响常州推进新型 工业化的进程。 二、研究的意义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 发展的规模效益已是其他产业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从世界范围看,集群化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 现象,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数采用了集群模式,而在国内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体、以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2 - 化为纽带的产业集群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产业集群发展 模式的问题深受各级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来增强区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 成为政府、产学研界的共识。本研究具有两个层级的意义:首先,研究中国特别是沿海区域的典 型制造业产业集群成长历程,有助于把握产业集群演化规律,有助于理清产业集群发展思路,有 助于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和现实指导意义。其次,本研究在区域经济的层面上,通过研究常州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 存在的问题,对地方政府明确影响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有哪些主要因素,明确集 群中有哪些参与主体及各自的作用,明确面对现有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对企业集群扶 持政策,找准推进制造业集群持续竞争力的道路和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 西方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 ,他在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描写到:“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剪毛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 品,是由家庭坊和手工业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群联合劳动完成的。 ” 1在这里,他虽未给出 关于产业群的明确的概念, 却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 只是由于当时产业集群现象并没有受到重视, 因此没有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第 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马歇尔发现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有着的密切关 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他在经济学原理中以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 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这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集聚作出了解释。后人在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的起 源时,总是把马歇尔的三要素学说当作经典来论述。 继马歇尔之后,阿尔弗雷德韦伯又从工业区位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提 出了集聚经济概念。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对聚集经济的形成、分类及其 生产优势做了详尽的分析。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自身的简单规模 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 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 的地方性集聚效应。 2但是,在此之后,产业集群理论却有相当长的时间里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 外。 1990 年和 1991 年两篇重要文献的刊出,改变了产业集群理论在经济学界处于边缘的状态, 并逐渐引发了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 第一篇重要文献是迈克尔 波特的 论国家的竞争优势 ( 哈 佛商业评论1990 年第 2 期) 。在该文中,波特指出: “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 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往 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首先是提高该区域企业的生产率;其次是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 第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 。 3在其后的 10 多年中,无论是经济理论 研究,还是经济地理方面的比较研究,很多学者都将波特的这一理论当作重要的引用成果。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78 2 阿尔弗雷德.韦伯德,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理论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78 3 迈克尔波特. 论国家的竞争优势j.哈佛商业评论,1990 年,第 2 期:187-192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3 - 第二篇重要文献是保罗克鲁格曼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 ,在这篇论文中,克鲁格 曼设计了一个模型,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一个 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1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 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 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力。现实中的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 我延续下去。克鲁格曼的模型为人为的产业政策扶持提供了理论依据,产业政策有可能成为地方 产业集聚诞生和不断自我强化的促成因素。可以说,克鲁格曼是继马歇尔之后,第一位开始把区 位问题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问题结合在一起,并对产业集群给予高度关注的主流经济学家。 二 、国内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 90 年代初,几乎与开发区同时发展起 来,成为了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直到 90 年代中期,随着江浙经济的快速 增长,国内学者发现一种名曰“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其实就是国际上已盛行多年的产业集群, 才开始对产业集群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 仇保兴用永康保温杯产业集群内信用制度不健全为例,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和危害条 件作过深刻的研究,特别提出集群过度竞争的“柠檬”问题。 2徐康宁详细的分析了产业集群发 展的市场环境,论述了产业集群发展与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相互封锁的相关性,指出产业集群的 形成要有便于要素流动的环境,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由过去 计划经济进一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并特别提出地区的经济制度虽然不会对产业集群发挥直接影 响,但地方政府的行为却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3 王缉慈研究了我国个人计算机(pc)相关产业群。对比分析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三大 区域性个人计算机相关产业群的空间演变和区域间的产业联系。她还分析了东莞和苏州个人电脑 台商产业群的差异,通过比较两个产业群,发现台商网络根植在当地网络中的程度不同,认为东 莞在台商采购和人才本地化方面比较薄弱,政府行为也不很规范,而苏州由于较优的人力资源和 政府行为,台商采购和人才本地化较强,使其能够吸引和形成台商集群。 4 周兵、蒲勇键以索罗的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原因,运用定量分析 的方法从理论上解释了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通过数学推导发现:区域产业群形成的 无形资产总量与区域资本存量的比例越大,则稳态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也越来越大,在一 定的产业集聚程度范围内,区域产业群形成的无形资产大小与产业的集聚规模成正比例,因此稳 态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也与产业的集聚规模成正比例,即区域产业的集聚规模大,稳态时 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也越高,反之,区域产业的集聚规模小,稳态时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 出也越低。 5 孙艳萍、胡开顺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集聚多动态联盟体系的产业集群模式,并从制造业全球 化、制造模式敏捷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这种产业集群模式的经济、技术背景及其形成机理,指 出区域产业集群过程是一个区域比较优势不断强化的过程。 6 陈剑锋在基于知识的企业能力的相关理论和基于集体效率的产业集群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 出了基于知识的产业集群能力。他认为产业集群知识存量和知识增量决定集群能力的大小。集群 知识存量作为集群能力的初始条件,决定集群的初始能力。而知识增量则是集群生产和获取知识 1 保罗克鲁格曼. 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j. 政治经济学杂志,1991 年,第 5 期:87-99 2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7. 3 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 年,第 3 期:49-51. 4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 年,第 3.期:47-54. 5 周兵,蒲勇键. 产业集群的增长经济学解释j. 中国软科学.,2003 年,第 5 期:147-152. 6 孙艳萍,胡开顺.基于区域集聚多动态联盟体系的产业集群模式 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 年,第 2 期:23-25.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4 - 能力的数量表现,决定集群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而产业集群能力反过来又提高知识生产、 获取和利用的效率。集体效率、关联、社会资本和空间距离等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产业集群知识 的生产、获取和利用过程。 更高的集体效率、更大的关联强度、更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空间接近 程度使产业集群知识的生产、获取和利用更有效率,加速集群知识积累,提高基于知识的产业集 群能力,形成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 1 吴勤堂(2004 年) 以人口集聚为出发点,指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产业集 聚必然带来人口的空间集中,这在为产业集聚提供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使集聚区的居民和 企业均能从中获益。更为重要的是,人口的集聚又引起生活消费、住宅、能源、交通、通讯、文 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物流、咨询等基础产业的新需求与发展。所以产业集群带来了城区规 模的扩大,城区规划的扩大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的集聚功能,使城区、产业不断地高级化。产业 的高级化必然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从整体实践效果来看成功地解释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现象,但也 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少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足够重视,对产业集群的升级和科技创新没有完 整的理论体系,在如何把产业集群理论运用于区域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方面还有待进一 步的深入研究。 关于今后一段时期产集群研究的区域和产业方向,有学者认为:应在过去研究较多的 90 年 代以来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之外,还需结合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的发展、纺织 服装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传统重化工业和机械工业区的升级改造等现实问题,进行 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拓宽集群研究的产业部门。集群研究不但局限在制造业、重化工业、采掘 业等工业部门,而且可以拓展到农业、建筑业、运输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尤其是所 谓“创意型产业(creative industry) ”的集群形态、发展趋势和对策,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集群研 究的重点之一,它在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也十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3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至今为止,研究产业集群的学术文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性的,研究内容包括产业 集群的概念、产生原因、决定性因素、识别以及产业集群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均衡等;一类为实证 性或案例性的,主要是对某个国家和某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集群的强度有多高,以及从实证 分析的角度确定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等。但是,对地方政府在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该 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还是较少。因此,本文将尝试用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理 论,结合常州市政府培育地方产业集群的实践来探讨产业集群发展与地方政府的治理问题。 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 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分析国内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 础上,深入剖析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的深层次原因。本研究力求从产业集群与政府之 间的相互关系角度进行研究。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将把理论演绎与实证归纳分析结合起来,并尽 可能使理论阐述与实证归纳分析与较全面的最新统计资料、图表结合起来,以避免造成脱离实际 状况的主观推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地方政府的治理角度出发,提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促进我国和常州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1 陈剑锋.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管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3 年,第 4 期:23-24. 2 吴勤堂.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 管理世界,2004 年,第 4 期:49-50. 3 王缉慈.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j.经济经纬,2004 年,第 2 期:5357.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5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 一、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是一群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个地理区域紧密地聚集在一起的现象。按照美国 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的观点: “产业集群是处于同一产业领域的、相互 联系的公司和相关组织的地理集中现象” 。 1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及相近产业的一批企业 和相关机构为共享资源、降低成本而形成的网络性专业化分工,从而在同一区域集中达到规模经 济的现代产业经济现象。 从目前关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最新研究看,一般认为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以专 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的一个生态化网络。产业集 群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本地化网络。产业集群必须具备三个属性:一是规模,二是产业链,三是 空间集聚。集群不单是企业在一定地域上的的地理集中,而是基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产业集群 不等于产业集聚,大量企业在空间上表现出的集聚状态,只是产业集群的一种空间特征。集群的 生命力在于产业链, 即产业之间的实质性关联, 只有基于产业链的空间集聚, 才能形成产业集群。 但产业集群也不等于产业链,产业链只是产业集群的内在机构和基础,产业集群的形成还要结合 本地的创新机构、辅助性产业、甚至文化等因素,共同形成根植于本地特点的网络机构。 二、产业集群的特征 1、地理集中性。这是产业集群最为直观的特征,即大量的企业或相关产业集中在一个特定 的区域内。 2、互动性。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 互动性的关联, 由于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 潜在压力有利于形成集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 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这种既竞争又协作的企业关系是产业集群 模式的核心特征。 3、专业弹性化。随着外部市场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在专业化基础上集聚的大量中小企业的 生产经营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这一特征也称为柔性专精。 4、学习和创新性。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侧向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 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大学或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 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 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 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 5、根植性。这是产业集群的社会文化特征。集群内企业家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 和制度环境,以此为基础,人们之间在经常联系、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 1 poter, m. 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j.harvand business review, 1998, no.ll:page5.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6 - 大家所熟悉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因而具有可靠性和预见性,并避免彼此陌生的人 进行交易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既有效地防止 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又促进知识的流通和扩散。相互信任和满意成为区内最有价值的资源。这为 集群提供了一种“胶” ,使众多企业黏结在一起,既营造了区域创新环境,又使企业深深扎根于 当地。 (六)自组织性。也就是产业集群的自我增强特征。这种特征源于外部经济的正反馈机制。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弥漫 的“产业空气” ,既促进集群内部新企业的衍生,又增强对集群外部企业进入的吸引力,从而使 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续积累,体现出一种”路径依赖“和”积累因果“的自我加强过程。 1 很好地理解产业集群的概念能够给我们下一步研究产业集群提供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产 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其二, 产 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相 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能够使研究者从一个区域整体来系统思考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来考察可能构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考虑临近地区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不仅仅 局限于考虑一些个别产业和狭小地理空间的利益。其三, 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 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 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类型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 (一)形成产业集群的诱因 促使产业集群发育和成长的潜在诱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原材料、设备供应商或最 终市场的接近促使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特殊智力起源或自然资源吸引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靠 拢,大学和科研机构周围通常形成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三是专业化劳动力的存在,以劳动密 集型生产方式为主的企业自然会选择低成本劳动力易获得的地区;四是大型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分 拆或者外包,也会吸引和衍生出众多的专业化企业在此集聚;五是对公共物品的便利获得也会形 成产业集群。 (二)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 一个地区也许已经具备了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但是企业并未在该地区集聚,或者在早期集 聚之后又很快分解掉了,其原因就在于缺少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集群的产生需要许多相应的条 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供求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利益。 1、供求条件。供求条件主要有:一是集群产品应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并且存在着技术可分性, 这是中间产品市场存在、企业进入壁垒降低、集聚规模扩大的关键条件;二是集群产品存在着产 品差异化的可能,只有差异化才能造就企业空间上的合作和创新,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境地;三 是集群产品的易运输性,集中进行生产的集群内企业对集群外市场份额的争夺多采用贸易途径, 如果其最终产品对运输方式要求过高或是运输成本过高,都将使得这种集聚没有效率:四是创新 所需知识的隐含性,要求只能通过合作、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基于这类知识的技术创新对区位选 1 聂华林,王成永.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6.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下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常州为例 - 7 - 择的要求相当严格, 而这类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