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汽车制造商采购与供应管理改进策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本文立足我国汽车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 研究国内汽车制造商采购与供应管理 的主要战略与方法。得到如下研究发现: 对我国汽车企业的调研访谈发现,内资汽车企业在建立有竞争力的采购体系、 采购成本控制管理以及供应流程的改善上与合资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内资整车企业 对价格的控制是以多家零部件竞价为基础的,我国内资整车企业与主要供应商未形 成稳定的关系;内资企业中主要的产品开发方式仍以图纸委托为主,整车厂与供应 商的协作关系相对较弱,合资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对本土零部件企业产生较大冲 击。 国际汽车制造企业已形成欧美、日韩两种具有明显特色的供应配套模式, 日韩 模式通过资本等纽带强化整车企业和供应商的关系,更偏向独家长期采购模式。建 模分析发现, 当供应商具有完全不同的成本时, 采用独家采购策略有可能是最优的。 针对优化采购体系,论文提出汽车制造企业企业应该降低自制比例,着重模块 化、系统化供应商战略。战略供应商的培育模式应根据自身市场规模与发展预期进 行抉择,并提出了国内汽车制造商供应商关系的相机抉择模型。针对控制采购成 本问题,论文提出汽车企业可以通过成本信息共享、提携和发展供应商、共同应对 价格变化等方法同供应商一道建立合作性的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针对供 应协同和流程管理问题,论文提出在整车企业和供应商内部实施混合延迟策略方 法,即区分不同产品的供应链需求波动来设置不同的备货订货分离点,将需求相对 稳定,波动较少的一种类型产品的 codp 置于成品库存,而不够稳定产品的 codp 放在装配线之前。最后,论文对一家汽车企业实施基于供应链目标成本法的采购变 革管理和电子化采购协同的过程进行了案例研究。 关键词:汽车供应链 采购管理 供应协同 配套体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w a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automotive supply chain in china and offered some innovativ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the procurement management and supply coordination between vehicle manufactures and suppliers. some contribtutions were developed, such as: the dissertation found that domestic- funded vehiecle manufacures was lagging behind in suppliers system, procurement cost management and supply process management. they had not maintained stable relationships with major suppliers and often set a procurement price by the quotes competition among suppliers. domestic- funded vehiecle manufacures maintained weak links with supplier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compared with joint ventures. domestic- funded suppliers faced many challedges when the vehiecle replaced the older generations. there were two different supplier system- european and american, as well as japanese and korean in the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industry, the latter of which maintained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suppliers by capital ties and usually adopted one sourcing mode. through modeling analysis, the dissertation found that one sourcing strategy is possibly the optimum where suppliers had different product costs. for the challenge of supplier system, the dissertation found that the domestic- funded vehicle manufacture should reduce the self- making ratio and cultivate modular and systematic suppli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decis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rategic supplier should be made based on their production scale, and a corresponding model was offer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procurement cost,vehiecle manufactures could adopt collaborative targeting- cos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ethods through the sharing of costs information, instructing and supporting supplier, and jointly dealing with rise in price with suppliers. for the challenge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and supply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coordination, the dissertation offered a strategy of hybrid postponement. vehiecle manufacturers could locate codp in the painted vehiecle bodies to cope with the uncertaintis. for relatively uncertain demands, it is suggested that codp is located in the downstream of supply chain, while relatively stable demand located in the frontstream of supply chain. finally, this dissertation made a case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target- costing approach and the supply coordination process in a domestic- funded auto enterprise. key words: automotive supply chain procurement management supply coordination supplier syste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不保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的汽车工业自2000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2008年,我国汽车销售达到938 万辆,2009年预计将超过10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09)。而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汽车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不断加剧。但在这 一背景下,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了过剩产能所追逐的重要对象。国内的汽车市场己经 成为跨国企业竞争的战场,而这些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为中国汽车 产业带来了全球化的竞争,国内汽车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汽车企业的 销售几乎每年都在增加,但我国汽车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急剧下降,轿车企业的平均 利润率从2002年的平均14%降到2008年的6%左右(morgan stanley,2009),有些企 业,特别是国内内资企业出现了亏损。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汽车企业需要从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两方面来 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需要对现有的运作管理流程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在汽车 制造业,采购比重已经达到了70%80%,采购环节对整车成本和竞争力影响巨大。 此外,采购环节运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效果,最终 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汽车产品的装配完成过程,涉及的零部件数量大、种类多, 也决定了汽车行业零部件采购的复杂性;从整车制造企业的成本角度看,因为销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不太容易控制;生产环节通过应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 其成本己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可供进一步挖潜的空间有限;而通过优化采购与供应 管理流程,改善采购供应管理,还具有较大的空间,是大有潜力可挖的降低成本途 径。据有关统计资料,如果采购成本降低1%,利润将会增加5%10%,而增加销售 额1%,利润仅能提高l%,因此,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来增加利润更为容易(李志学,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2 2008)。从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角度看,整车制造商要更好的适应汽车市场需求变化 和满足汽车生产的柔性需要,科学、高效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供应链对企业生产运营的影响日益深化。 国际上很多公 司,如丰田、戴尔等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取得卓越的业绩。日本的汽车企业很早就 意识到同供应商合作,加强采购供应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鼓励供应商提早参与产 品开发,提升了产品开发能力、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日本汽车制造商通过与供应商 的信息共享,大幅降低了产品成本,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沟通更是大大降低了库存成 本与物流成本,最终成就了日本汽车企业的总体供应链的竞争力。但国内企业,特 别是内资自主品牌汽车在供应链的管理技术、意识与管理方法上,同跨国汽车企业 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尚处于从传统的供应采购关系向采购供应协同的转型过程。 我国汽车产业中应当如何发展发展整车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怎样进行 零部件供应商的管理,采购成本管理和优化供应流程的重点在哪里?这些是本文研 究的线索和着眼点。 2)研究意义 (1)理论研究价值 汽车行业一直处于管理创新前沿研究关注的重点行业。在制造业的众多领域 中,还没有哪一个比得上汽车行业对科学管理的发展有汽车行业对科学管理的发展 有如此重大的贡献。如从上世纪的“ 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通用的组织架构、到 上世纪后半叶的沃尔沃的团队工作法,以及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都是来自对汽车 制造业的观察与理论研究。汽车零部件以万计、供应商以千计,汽车企业的采购和 供应管理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因此研究采购与供应管理具 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汽车企业正处于追赶跨国汽车企业的发展阶段, 本土汽车企业在尚未 拥有技术优势与品牌优势的时候,目前的竞争主要依赖于成本和价格上的竞争。对 汽车企业采购和供应管理进行研究,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尤其是供应链协同管理 水平,从而促进供应链成本的降低,是汽车企业不断追求的课题。结合国际上先进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3 的汽车企业采购与供应管理模式,研究国内汽车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提出国内 汽车企业供应链协同战略与方法,对国内汽车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物流成本等供应 链成本,帮助这些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将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汽车企业采购策略分析 国际汽车供应体系中存在欧美、日韩两种不同的配套模式,这两种模式各自的 特点和区别在哪里是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相关,论文还将研究汽车制造商 在何种情况下对零部件供应商适合采取独家采购策略,在何种情况下适合采取两家 (多家)供货策略。 2)汽车采购和供应协同体系模型 供应商与制造商的协同过程, 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jagdev and browne, 1998) 。论文将研究汽车工业中,制造商与供应商可以构建的采购和供应协同体系, 包括其合作理念、协同内容和协同效果等。 3)我国汽车企业采购和供应管理现状 通过企业调查, 研究我国汽车企业采购和供应管理、 供应商和制造商合作关系、 供应配套体系等现状,对内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采购供应管理进行比较分析。 4)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采购配套模式选择 供应商与制造商的紧密合作体系是日本汽车制造商竞争力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laming,2003) 。我国汽车供应链体系目前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之中,内资企业发 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汽车企业应该选择建立有竞争力的配 套体系是本论文关注的一个具体研究内容。 5)汽车采购成本优化方法 采购成本是汽车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能否有效控制供应链成本是实现国 内汽车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国内汽车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实现采购成本 优化的主要方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4 6)实现供应协同的流程再造方法 订单信息和供应商信息在供应链上的有效流动与转化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论 文将针对我国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运营管理的现状, 研究提升供应商与制造商协同 效率的流程再造方法。 1.3 创新之处 本文结合理论研究成果, 立足国内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中国汽车制 造商与供应商实现采购优化和供应协同的具体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1)提出了汽车制造商选择独家采购策略或者多家采购策略的判断模式。在 对比分析汽车制造业的两种供应配套模式欧美模式与日韩模式的基础上, 讨论 了独家采购策略和两家采购策略。当供应商具有完全不同的成本时,采用独家采购 策略有可能是最优的。但当供应商具有相同的成本结构时,采用多家(两家)供货 的方式是最优的。 (2)提出国内汽车制造商实现供应商合作、构建供应链配套体系的方法。内 资汽车制造企业应着重模块化、系统化供应商战略,对其采取内部培育还是外部采 购模式应根据自身市场规模与发展预期进行相机抉择。 (3)提出通过成本信息共享、提携和发展供应商、共同应对价格变化等方法 同供应商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合作性的供应链目标成本管理优化体系。 (4)在深入研究整车和零部件生产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整车企业和零 部件企业应用混合延迟策略,实现流程优化的方法。混合延迟方法是指通过区分不 同产品的供应链需求波动来设置不同的备货订货分离点。 此外,在汽车供应协同的基本体系模型构建,以及内资与合资企业采购供应管 理实证分析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创新成果。 1.4 研究方法 本项目将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5 (1)企业调研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汽车企业、零部件企业,对其生产、采购、物流部门的管 理人员访谈,获得国内企业采购、管理的实际数据和资料。 (2)比较研究方法 对国内外汽车企业、合资与内资汽车企业的采购管理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3)模型分析方法 对独家采购、多家采购、协同伙伴分配机制等问题进行数量建模,通过模 型分析,得到一般性的管理结论。 (4)案例分析方法 针对典型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并根据企业运作变革的过程,进行跟踪研究, 考察其在一个较长时间的管理变革,而不是一个历史片段,在案例研究基础上 获得理论认识。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论文主体部分由七章内容构成(图 1.1) 。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 景、研究的主要问题、创新之处以及论文基本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对与 论文相关的大量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三章,研究分析了我国汽车制造商采购与供应 管理现状和问题,提出待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第四章,对国际汽车制造商采购与 供应管理策略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汽车制造商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提出借鉴;第五章 研究分析了如何构建有竞争力的汽车协同采购体系以及运用供应链目标成本优化 采购成本管理的方法,主要讨论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和供应商实施流程变革,实现 生产供应协同的方法;第六章,对国内某汽车企业采购成本的管理优化与建立电子 协同采购进行案例研究。第七章是论文总结。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6 图 1.1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2 文献综述 1 绪论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4 国际汽车制造商采购与供应管理 策略分析与借鉴 5 我国汽车制造商采购与供 应管理策略改进研究 3 我国汽车制造商采购与供应管理 现状分析 6 我国汽车制造商采购与供应管理 案例研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7 2 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管理 在过去几十年间,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内部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转变。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其一系列各自为政的职能化或 者区域性的条框为特征。80 年代和 90 年代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制造业开始广泛 应用制造资源计划(mrpii) 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来提高企业管理整体效率。 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市场中真正的竞争已经从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 链与供应链的竞争(christopher,1992) 。 供应链管理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热点,商业竞争的主要特征是供应链的竞争 而非单个公司的竞争,供应链成败取决于最终的顾客。美国生产与库存协会定义供 应链管理为: 计划、 组织与控制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其消费的整个业务流程, 这些流程连接了从供应商到顾客的所有企业。供应链为“ 与产品从原材料到最终顾 客的流动与转换过程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信息流等” ( handfield 和 nichols, 1999)。sahin and robinson(2003)将供应链定义“为顾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由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与顾客通过运输、信息与其它设施相互连接的网络” 。成 功的供应链管理要求相互独立的公司通过合作为最终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 (anderson,1998)。 现在供应链的制造和物流活动越来越为顾客需求所驱动,增加了需求和库存信 息可视化的重要性 (gunasekaran, 2005)。然而,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系统,假设所有 供应链组织像一个整体一样行动存在很多的困难 (choi et al., 2001)。因此,目前对于 供应链协同和整合的研究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ye and farley, 2006)。 2.2 供应链协同 1)供应链协同的概念与提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8 供应链协同(scc)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由咨询界和学术界正式提出来的。 从企业实践看, 1995 年沃尔马等五家公司联合提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有效策略 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但斌,张旭梅,2000) 。1999 年 ibm 建立了自己的协同供 应链,研究开发了 ibm 供应链解决方案。 不同的学者对供应链协同从不同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定义与说明。john langley(2002)认为供应链协同是与供应商、顾客、物流公司合作,真正享有有利于 参与者的信息。供应链协同是一种以协同商务、互相信任和双赢机制为商业运作模 式,运用现代研发技术、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将客户、 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结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战略联盟(韩龙士,2003) 。张 敏与吴美安(2003)从供应链合作形成的网络来定义供应链协同,认为供应链协同 是通过供应链中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创造出大于个体环节价值简单综合的供应链总 体价值。arc(2002)提出了协同制造战略,建立了协同制造管理模型,对制造型 企业提出了如何以现有投资为基础,以流程管理为中心,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协 同。 供应链协同整合的驱动因素包括:信息技术的发展、复杂的客户需求以及激烈 的市场竞争(yusef et al,2004) 。ginenez and loureno(2004)认为速度、敏捷性与 创新性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部分,发展有效供应链的第一步就是改善企 业各自系统的效率管理流程以及价值链协同。有效创造价值的供应链管理核心成为 构建一个面向过程的组织,其基本目标是更好地服务客户、更快地响应、更低的成 本和更高的柔性(andrews et al,2007)。供应链协同需要在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 (holweg and pil,2008) 。 2)供应链协同战略与策略 整个协同供应链分为三个层次:一为战略层次,体现供应链协同的基本战略; 二为战术层,这一层次的协同,表明了协同供应链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三为操作 技术层,说明协同供应链的基础技术支撑体系(马士华,2006) 。lee and anderson (1999)分析了协同供应链具备的基础条件、面临的挑战和价值收益等问题;2002 年美国著名咨询公司 arc 提出了基于协同价值网络的协同制造管理 (cmm) 战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 对供应链战略层次的研究说明了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崭新和最为现实的 模式,只有战略高度确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才能按供应链协同模型改进供应链 管理,来优化供应链协同中各类问题(任金玉,2005)。策略层协同包括生产协同 策略、设计协同策略、物流协同策略以及采购协同等策略。马士华(2003)研究了 市场需求波动下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模型,研究得出符合企业平等合作、风险 共担的“ 时间- 价格” 模型。chandra and fisher(1994)重点考察了协调生产与销售计 划对整个企业的收益产生的影响, 研究了生产与销售协同的整合计划问题,提出生 产与销售协同整合计划问题的解决方案。马士华与杨文胜(2005)运用二层规划作 为供应链响应时间协同计划的建模方法,具体描述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分配响应时间 以及在各节点企业内部分配生产时间与物流时间的计划过程。 供应链协同理论与方法在供应链采购、生产和分销系统的成功整合上起着重要 作用。整合供应链战略目标是实现生产制造流程和企业物流的无缝连接,成为竞争 对手难以复制的竞争武器(lee and billington, 1995,towill,1997)。整合的的供应 链能够协调好供应商、制造商和顾客之间物流和信息流(white,1999),降低供应链 的“ 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lee,1997)。供应链内部企业有效的协调协作机制, 促进各相关企业的总体效率(pardoe and stone,2007) 。 2.3 采购策略与供应管理研究 最近三十年,采购已经由传统的服务角色发展成为企业间信息交换的管理者和 整个供应价值链的选择者和维护者(卢蓉,2006) 。一些更具战略性的决策,如供 应商群体结构设计、自制- 外购决策、发展长期合作交易关系和买方企业与供应商整 合等,出现在采购领域(gadde and hakassson,1994; cvainato,1999, sardinha, et al,2009)。 1)自制与外包决策 对企业来说,零部件与原材料在企业内自制,还是从供应商那里购买是一个战 略决策。战略采购重视自制和外包决策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业务被外包出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0 (cvainato,1999)。很多研究者认为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即把涉及企业发展的核 心业务掌握在自己手中,将自己不擅长、没有优势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在此基 础上, 通过与供应商联盟, 达到资源整合、 弥补自身劣势的目的。 humpherys 等(2000) 认为,在战略采购理念的指导下,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外包部分业务。有一些研究考 虑了生产成本、 交易成本等因素, 提出了自制- 外购决策模型 (humpherys 等, 2002) 。 gottrfedson等(2005)认为企业要在竞争中赢得优势,不仅仅只能凭借已有核心能 力,也要依赖其控制和创造关键能力的能力,不管这一能力是否属于公司内部。企 业要保持价值链的更具弹性和组织更具灵活性,需要借助于外部能力。 也有研究对外包有一定的担心。外包会让制造商从供应商的竞争中获益,并且 减少产品开发过程中与供应商进行协调的成本。但如果长期依赖于外部的供应商提 供复杂的部件,会受制于供应商,从而减少产品开发的收益(fine,1998) 。外包会 将制造商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中扩散,并且制造商不得不整合和 协调非常零散的知识(becker and zirpoli,2000) 。可见,不同研究者对模块外包的看 法并未不一致,这与外包的模块特征或者运作环境有关。研究适合外包的模块或者 部件特征变得很有必要。 2)供应商结构 采购向单一供应商购买还是多个供应商购买的观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 了一定转变。传统观点认为,保留多个供应商,使得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令买方企业 渔翁得利。失去客户的威胁迫使供应商致力于不断地降低报价,提高服务质量(卢 蓉,2006) 。而新兴的观点推崇单一来源(single sourcing)采购理念,认为削减供应商 数量为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发展长期合作交易关系奠定了基础。在减少供应商数目 的同时,一些企业实现了优化供应商结构。例如日本汽车企业一般选择较少的供应 商,减少了企业与供应商网络的节点,实现对供应商的高效管理 (mclvor and humphery,1996)。 也有很多的研究 (agrawal and nahmias, 1997, treece,1997; burke et al,2007)对采用一个还是多个供应源进行了建模研究。这些研究基于不同的假设, 研究了适合单一供应商和多个供应商的情景。 3)供应商伙伴关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1 传统采购理念下买方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进行的是对抗性“零和博弈” ,双方重 点关注的是交易价格和边际利润的分配。制造商利用多家供应迫使供应商降低价 格,制造商不承担相应的风险。削减供应商数量和外包使得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发 展长期合作的交易关系成为可能(benisch et al,2008),并能降低交易成本 (laaksonen,2009) 。日本汽车企业所建立的伙伴关系史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必须 承担更合理、明显的责任(laming,2003) 。克莱斯勒公司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 系带来可观的成本节约,使得公司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摆脱了一场危机。 4)采购整合 战略采购强调供应商和制造商、采购部门和其它职能部门间的整合。采购整合 有三个方面:供应商和制造战略目标整合、采购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战略整合、供 应商、采购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间努力最优化(卢蓉,2006) 。 在对抗性的交易关系中,交易双方的沟通大都由制造商主导,信息流基本是单 向的,双方都不愿意共享信息。在合作性的交易关系中,双向信息交流非常频繁, 双方经常就产品设计、技术可行性交换意见,并相互公开成本信息。供应商参与产 品设计,使得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沟通的增加,促成了供应商参与企业产品开发。 在日本,主要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过程,包括计划制定、产品设计和制造等各个 环节。采购整合和合作可以帮助供应商发展能力,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顾客/供应商 伙伴关系的五阶段模型, 明确了企业如何根据自己的要求, 帮助发现供应商的弱项, 并就这些弱项加以改进(moody,1992)。koufteros 等(2007)研究了产品开发中整 合供应商的效果。 2.4 汽车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1)汽车供应链管理 汽车供应链包括从零部件供应到整车交付的所有流程,包括运输、储存、加工、 整车制造、车辆配送和备件供应等流程。是最复杂的供应链系统之一,通常为一个 整车厂配套的供应商多达上百家,如此庞大的供应链群体与相应的运输与配送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2 节, 构成了层次繁多、 结构复杂的供应链体系 (holeweg and pil,2004; 彭俊松, 2006) 。 近年来汽车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研究是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在日本丰田汽车公 司(ohno,1988)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精益生产的水平是决定不同企业竞争力的 最重要影响因素(womack et al,1990) 。精益生产与精益思想是一套理论体系,其 中也包含供应链管理的原始思想, 比如看板拉动、 同步生产、 供应商开发等 (wouters 等,2007) 。 2)汽车供应链协同 汽车整合供应链的思想,目的是实现汽车供应链的理想物料流,实现供应链的 整合(trappey,2008) ,使得供应链的成员能够像一个整体一样思考与行动(towill, 1997)。汽车产业供应链协同最终使得整个价值链上的新产品研发、生产运营、市 场营销、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 等支持部门,能够协同一致(王宁等,2006)。汽车供应链协同包括三个方面:外 部协同、采购协同以及设计协同(陈思云等,2006) 。 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共享是实现按订单供应链生产的重要手段(holweg and pil,2001)。是支撑大规模定制的核心it 平台(孙鸿广,2003)。王青等(2006)对汽 车工业扩展企业的协同运作管理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总结出在这样的扩展企 业中的两种协同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即汽车生产商- oem 厂商协同生产运作管理模 式和 oem 厂商- 供应商协同生产运作管理模式。 同时,总结了这两种模式对以 it 技 术为支撑的信息管理需求。对第 2 种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一种 基于关键性能指标(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的协同生产运作管理框架。 一些研究者在比较各种供应链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中国汽车企业供应链协 同性的具体方法(刘喜鲁等,2005) 。包括与重要的制造商或零售商建立电子数据 交换系统(edi) ,运用精益生产的理念,成本竞争与时间竞争并重,改造汽车供应 链业务流程,实现采购及项目管理工程自动化等建议。王平该等(2005)发现在准 时采购方式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库存成本向供应商转移的现象,提出需要设计准时 采购方式带来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供应商能够和主机厂实现双赢。马士华、刘小 群 (2007) 提出根据汽车零部件配送数量和频率, 结合供应商的地理分布,通过集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3 milkrun 和同步供应等方法的整合实现供应物流集成。针对汽车产业供应特点及其 信息化现状, 杨沅钊(2008)提出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asp) 模式的汽车产业供应 商关系管理平台,加强信息共享。 3)汽车企业采购管理 dyer and ouhci(1993)、kim and michell(1999)研究了日本汽车企业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率先运用战略采购工具取得了成功的基本原因。 他们认为汽车生产是一项及 其复杂的制造活动,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上万个零部件, 几百家供应商为其提供配件, 而日本汽车制造企业通过专注核心竞争力;缩减和优化供应商群体;同供应商建立 以信息共享、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合作关系三个方面实施战略采购,获得竞争力的大 幅提升和持续增强。日本汽车公司通过加强同供应商的交流和协作,降低了汽车的 开品开发周期(laming,2003)。日本汽车制造厂商在他们供应商处对比美国厂商有 更多工程师。美国和欧洲的汽车制造厂商在认识到日本式供应商参与开发的优点开 始学习借鉴日本的供应管理方法。推行具有战略意义的供应商基础结构的变化,包 括供应商数量的减少,以及供应商群体结构的优化。例如克莱斯勒公司将其供应商 从原有的 3000 个减少到 1000 个(raia,1993)。在克莱斯勒公司,随着供应链伙伴 关系的建立有效帮助了企业的成长(liker 1995)。 国家信息中心(2009年)对我国零部件的调研报告中,发现国内供应商与制造 商的伙伴关系尚未真正构建起来,在相关指标与跨国公司存在较大差距。美国汽车 工业行动组(aiag)曾发布中国汽车供应商调查报告 。报告围绕汽车产业供应链内 的原材料、质量、信息化和物流方面等问题对营业额靠前的299家汽车业供应商进行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合作关键环节存在基础共性问题。比如:信息 化投入费用低,零部件物流配送多数企业不能达到整车制造商要求。调查显示,整车 制造商对整个汽车供应链的供应商环节,强烈要求在原料、质量、it和物流方面采取 更好的措施(aiag,2004) 。 我国零部件在配套体系、采购成本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张正智(2004)认 为中国汽车整车与供应商关系管理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车型多,供应商 难以适应。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的难度增大。二是几家采购的模式,使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4 得零部件的竞争力低下。三是独资、合资零部件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张正智, 2004) 。 谢和业等(2008)认为国内企业采购成本较高。造成采购成本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 小批量多批次的配送,造成了配送车辆空载率过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实现规 模效益;这部分成本被供应商附加在零部件的价格中,从而导致采购价格的升高, 从而提高采购成本。国内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还彼此存在对立的关系,汽车 制造商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往往采用压榨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利润的做法(耿宏静, 2008) 。 2.5 研究评述 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在实践中证明了其效应与价值, 其理论研究在近些年也取 得了很多成果。但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目前的很多研究都 是围绕制造商展开,侧重于单面研究的较多,而供应链协同的另一面 上游的供 应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因此开展供应驱动的供应链协同研究是需要开展 的一项重要研究(马士华,2006) 。二是,大多数文献还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上, 而对于具体行业、具体企业的深入研究与案例研究相对较少。汽车行业虽然有一些 关于采购和供应管理的分析与讨论,但结合国内汽车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 研究不多。而且中国汽车市场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其他环境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别,例 如,我国汽车企业包括自主品牌企业与合资企业,他们在供应链协同关系的管理存 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中国市场是一个不成 熟的市场,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和流程管理方法在中国推行还存在很多的障 碍。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确定研究的着力点,即针对我国汽车制造商采购和供应管 理实际问题,开展理论和实际结合的研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5 3 我国汽车制造商采购与供应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汽车制造商的发展主要采取同跨国公司合作建立合资企业, 学习国外先进 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壮大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道路。近些 年来,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包括采购和供应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相对国外企业仍存在明显差距,本章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国汽车制造商采购和 供应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我国汽车制造商采购与供应管理概况 3.1.1 我国汽车企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品系 列和生产布局,拥有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等 大型企业、一批合资合作整车企业以及新兴的民营企业。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 众多跨国汽车集团正在把中国纳入其全球供应 链。世界上最大的汽车跨国公司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在加入 wto 之后,我国轿车 企业数量大量增加,到了 2008 年末我国已有汽车轿车生产企业约 35 个,形成了欧 系、日系、美系与中系等共同竞争的整车产业格局。 在零部件企业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零部件企业主要为载货汽车,尤 其是中型载货汽车配套为主。这一时期零部件产业相对弱小。 1983 年上汽集团开始 引进德国大众公司设备组装桑塔纳轿车并为其配套发动机,组织以上海、江浙等为 核心遍及全国 20 多个省市的 100 多家零部件企业,开始培养了一批本土零部件企 业。 跨国公司进入对东道国的零部件产业有深远的影响(demeter,2006) 。跨国汽 车公司逐步进入中国,跨国零部件大企业也纷纷跟随整车企业进入中国,建设本土 化配套能力,带动了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民营、国有、外资零部件企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共同竞争的局面。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地位逐步提升, 2007 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占 gdp 的比重达到了 1.1%,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加强。 在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中,存在欧、美、日、韩、中等多国企业,其中中国企业、 日本企业和欧洲企业国内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从供应链配套模式来看,目 前我国存在三种典型的供应与采购配套体系:一是欧美企业的配套体系;二是日韩 企业的配套体系;三是我国本土整车企业形成的配套体系。 3.1.2 我国汽车制造商采购与供应管理水平 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和中国融入国际竞争体系, 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等 开始进入国内,一些合资工厂在中外双方的推动下,开展了精益生产方式的培训, 并应用到自己的生产过程当中去。通过学习精益生产和精益供应体系方法,逐步改 进和提高了我国的汽车企业管理水平。 从商业模式上看,我国汽车公司目前仍以预测型的商业模式为主导,从趋势上 看,处于从预测型的商业模式向反应型的商业模式过度的状态,与订单式生产相配 合的管理信息系统都处于引进、开发和完善当中,相对而言我国上海通用汽车公司 的电子商务工作处于领先地位。以前,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全世界都是生产在主 导着消费。但如今在美国,供应链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美国有若干进入世界500 强的消费品生产商,它们产品总量的80%都是被排名前十位的零售商买走的;也就是 说,前十大的零售商已经控制了生产商。消费已经反过来主导生产,这是和过去完 全不同的供应链现实。而中国的汽车市场一直处于生产主导消费的局面,然而随着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以及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汽车市场的增速放缓,甚至2008年 某些月份同比实现了负增长,汽车市场的生产供应能力已远超过现实的需求能力, 我国汽车企业都遇到了相当的挑战。2005年,汽车进口配额制度取消,关税进一步 下降,一个开放的买方汽车市场完全形成。目前,我国汽车公司都已经意识到预测 型的商务模式已经成为历史,都在积极进行营销变革,通过建立反应型的商务模式 来适应我国汽车市场的变化。 从供应商体系结构的角度看,我国汽车企业大都有自成体系的供应商系统,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17 然有一定的交叉,但以集团行政势力为主导的垄断竞争状态很难打破。我国汽车企 业在历史上都有一些汽车零部件公司,这些零部件公司也在自己的体系范围内形成 了配套能力,在这个基础上组建了零部件集团公司。我国汽车企业为了发展自己的 零部件体系,从配套份额及奖励和扶持政策上均对自己的零部件体系有相当的倾斜。 这种保护出现了明显的副作用,一方面全球采购和开放的合作体系很难发展,另一 方面汽车零部件的成本和质量的改善速度都适应不了竞争的需要。 从信息化的发展来看,在加入 wto 之前,我国汽车市场规模较小,轿车企业 不超过 10 家,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信息化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武 汉神龙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企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建厂后,神龙公司主要推行以 mrpii 为主要管理思想指导企业的资源计划,在生产现场推行准时化生产方式。当 时信息系统主要是服务生产管理,目标是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企业提供的准确 及时的信息。其中生产领域涉及到的应用系统有:生产管理明细表,其中包含工厂 制造明细表、整车流、零件流(1995- 1996 年);1997 年- 1998 年才逐步建立完善 整车生产跟踪管理系统和零部件生产跟踪管理系统、汽车零件及仓库管理系统、按 件采购系统、非生产物料管理系统等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在 2002 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后,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防雷与接地技术升级报告
- 新能源行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报告:2025年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 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川教版
- 餐饮口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 农产品质检工作操作流程
- 欧莱雅活动方案策划
- 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家庭保险箱安装与维护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分析
- 全国上海科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活动一《构思作品并准备视频素材》说课稿
- 剪映入门培训课件
- 中学生网络安全培训大纲
- 2025年中国内衣裤洗衣机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程物资供应措施
- 基于大数据的国际广播媒体发展模式比较分析-洞察阐释
- 税务教育培训经费管理制度
- 心血管考试试题及答案
- DB32-T 5108-2025 科技服务机构星级评定规范
- 医保卫生室管理制度
- 公安计算机试题及答案
- 保安服务台账资料相关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