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小企业产业群的成因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pdf_第1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小企业产业群的成因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pdf_第2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小企业产业群的成因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pdf_第3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小企业产业群的成因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pdf_第4页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中小企业产业群的成因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摘 要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 中国经济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若干经济 区,其中尤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实力最强,也最有特色。而如果考察这两个地区就 会发现,它们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大量的企业围绕一个产业形成了产业集群。 这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浙江的民营中小企业产业群。 其发展模式也被称为 “浙江 发展模式”或“浙江模式” 。 本文希望通过对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成因的分析,解读“浙江现象”背后 的文化、组织、制度原因。为发展经济学、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 区域现代化的有意思的案例。 因为, 浙江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其他地区面临的问 题。而浙江走出来的发展模式也许能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另外, 通过本文对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解析,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 民营中小企业在成长之路上的艰难历程和民营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做大的原因。 在 浙江经济奇迹的背后也有缺乏核心企业的缺憾与不足。 在中国加入 wto 的大背景下, 了解浙江产业集群诞生的原因, 再去回答诸如 如何保持浙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如何解决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 战,一类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有意义。 关键词 产业集群,融资,专业市场 abstract in the twenty year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one big achievement was the founding of the industry clusters, especially in the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s like the yangzi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dustry clusters were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economic booming in these areas. the industry clust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formed by mainly middle and small size private companies are known as the “zhejiang modal”. this paper would analysis the reasons that lead to the zhejiang modal in three aspects: culture,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this study would offer a good modal for the economics and historians as the chance and problems that zhejiang is facing are also chance and problems that other areas will meet, while the modal zhejiang used could also used by other areas. besides, the analysis also showed the hard growing path of the private companies in china. and thi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 why most of the chinese private companies can not grow big and powerful. the study on the industry clust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also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how to keep the core competence of industry clusters and how the private companies to fac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fter chinas entering into wto. 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finance, professional market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特此声明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朱炜骞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朱炜骞 2008 年年 4 月月 17 日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朱炜骞朱炜骞 2008年年 4 月月 17 日日 导师签名:吴革导师签名:吴革 2008 年年 4 月月 1 第 1 章 导言 第 1 章 导言 产业集群是当代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中间组织。甚至有人认为将来国与国之间的 竞争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在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在经济最发 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出现了广东模式、苏南模式和浙江(温州)模式。这 三种模式都存在类似“产业集群”的性质,但是尤以浙江的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 相比广东的外向型企业和苏南的政府主导推动的乡镇企业,浙江的产业集群是 完全内源性的。因此,浙江产业集群的成功不仅更具有代表性,也更具有经验推广 的价值。 而要研究浙江产业集群,追根溯源就必须探究它的成因。本文试图通过对浙江 民营企业融资方式、浙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共生关系这三个 方面的分析阐述为何大量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会在浙江出现,并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形 式。 1.1 浙江现象 近几年,从中央的报告到各新闻媒体,经常提到一个词“浙江现象” 。意即浙江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数字来了解一下浙 江现象。 一、 据初步核算, 2007 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为 18638.4 亿元, 比前年增长 14.5%, 增幅比前年提高 0.6 个百分点,高于预期目标 4.5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025.3 亿元,增长 2.8%,第二产业增加值 10092 亿元,增长 15.4%,第三产业增加 值 7521.1 亿元,增长 15.1%。 二、 人均 gdp 达 4883 美元。 人均 gdp 是衡量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发展的最高 指标之一。据初步核算,2007 年浙江人均生产总值为 37128 元,按 7.604 的年平均 汇率折算为 4883 美元,比上年增长 12.7%,增幅比上年提高 0.8 个百分点。 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574 元 2007 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0574 元,同比增长 12.6%,扣除价格 因素实际增长 8.4%。20%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7924 元,增长 12.5%,增 幅比上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 人均纯收入 4000 元以下的较低收入家庭比重由上年的 22.8%下降到 19%,8000 元以上的家庭比重由 37.9%上升到 45.1%。 去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6214 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2.4%。城乡居 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 14091 元和 6442 元,分别同比增长 5.6%和 11.8%。 四、近 20 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 3,中国为 9,而浙江为 2 13.1。如果说,这年世界向前走了一大步,那么中国则走了三大步,而浙江, 向前跨越了四大步。 五、 改革开放前, 浙江省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 10.1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七 山一水两分田”,却生活着 3700 多万人口(现为 4900 万人)。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 源等要素禀赋供给不足,一次性能源 95%靠外来输入。加上地处海防前线,缺少国 家投资。 六、从 1978 年到 2005 年,浙江省经济总量从 124 亿元增加到 13438 亿元,从 全国第 12 位跃居第 4 位,年均增长率达 13.1%,高出全国 3.5 个百分点。其中“十 五”时期年均增长 12.8%,比全国同期高 4 个百分点;人均 gdp 年均增长 11.8%,高 出全国 3 个百分点。2005 年人均 gdp3382 美元,居全国省区第一位,成为全国各省 区中首个人均 gdp 超 3000 美元的省份。 1978 年浙江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 3.4%,2005 年达到 7.33%;人均 gdp 水平仅为全 国的 0.87 倍,2005 年达到全国的 1.96 倍。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 跨越,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全面进步,成功地走过了发达国家或地区几十 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发展历程,从全国的中游走到了前列,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 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 1.2 浙江经济的特色 那么,是什么让浙江的经济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浙江为 何能够从原来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中等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省区“首富”呢?这主 要得益于浙江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浙江私营经济的最主要模式就是以县、 乡为单位,伴随大型专业市场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1.2.1 私营经济主导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浙江民企蓬勃发展。至今全省已有私营企业达 3 0 万家 (表 1.1) ,个体工商户超过 160 万户,从业人员 700 多万人,经济比重占全省近六 成。与其他省区相比,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总销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 汇额、全国民营企业 500 强企业户数等五项指标均居首位。同时,2001 年,浙江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数量”这两项指标上都居全国首 位。由于一直以来浙江的民间经济都比较发达,加上国家在浙江的投资有限,造成 了目前浙江经济成分中民营经济占高比例的现象。 3 表 1.1 2001 年部分省(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浙江省企业调查队,浙江经济若干问题调查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 495 页) 2005 年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 7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 民间 投资占 54.2%以上,外贸出口中个私经济约占 36%。浙江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 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指标连续 7 年位居全国第一。私营 企业发达,数量众多。而相对浙江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一些垄断行业中。2005 年,省物产、杭钢等 8 家国有集团公司跻身中国企业 500 强行列,在全省电力、 通信、 自来水、 煤气供应等行业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超过 80%, 在化学、 冶金等资本密集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中比重超过 50%, 在电子、 医药等技术含量较 高的新兴产业中超过 40%。国有企业还通过产品、技术和设备的扩散,为个体私 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表 1.2 2001 年部分省(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单位数 增加值 出口交货值 利润总额 绝对数 (家) 占全国比 重(%) 绝对数 (亿元) 占全国 比重(%) 绝对数(亿 元) 占全国 比重(%) 绝对数 (亿元) 占全国 比重(%) 全国 36218 2174.4 1195.0 312.4 浙江 7490 20.7 391.7 18.0 499.5 41.8 85.9 27.6 广东 4430 12.2 287.2 13.2 170.1 14.2 23.8 7.7 江苏 5787 16.0 329.9 15.2 215.9 18.1 34.9 11.2 山东 2952 8.2 210.5 9.7 70.9 5.9 33.7 10.9 上海 1360 3.8 73.0 3.4 26.5 2.3 16.7 5.4 河北 1641 4.5 137.6 6.3 14.4 1.2 24.7 8.0 四川 1211 3.3 79.1 3.6 8.0 0.7 7.7 2.6 湖北 1132 3.1 85.8 4.0 11.5 1.0 9.4 2.9 (资料来源:浙江省企业调查队,浙江经济若干问题调查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 495-496 页) 单位数 增加值 出口交货值 利润总额 绝对数 (家) 占规模以上工业 比重%(下同) 绝 对 数 (亿元) 比重 (%) 绝 对 数 (亿元) 比重 (%) 绝 对 数 (亿元) 比重 (%) 全国 36218 21.1 2174.47.7 1195.07.4 312.4 6.6 浙江 7490 40.2 391.7 20.9499.5 26.185.9 18.7 广东 4430 21.4 287.2 7.7 170.1 3.2 23.8 4.0 江苏 5787 29.4 329.9 11.2215.9 9.6 34.9 8.3 山东 2952 24.1 210.5 7.3 70.9 5.6 33.7 6.0 上海 1360 13.9 73.0 3.7 26.5 1.9 16.7 3.7 河南 1360 14.0 86.6 6.9 5.3 4.2 14.4 10.2 河北 1641 21.3 137.6 11.114.4 6.9 24.7 13.1 四川 1211 26.5 79.1 10.08.0 7.2 7.7 9.1 湖北 1132 18.3 85.8 8.0 11.5 9.6 9.4 7.0 湖南 875 17.6 42.7 7.0 15.1 14.86.1 11.9 4 浙江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浙江私营企业数量全国第一(表 1.3) ,人均 gdp 全国省区第一。但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成立证券市场到新世纪伊始,浙江 始终处在第一轮的上市热潮的边缘,上市公司数量居于辽宁、四川等省份之后, 仅列全国第 12 位。专家指出,无论从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规模看,这都和浙江 gdp 在全国的排位相去甚远。 表 1.3 2001 年全国及部分省规模以下工业单位数 规模以下工业单位(万家) 其中:企业 个体 全国 631.0 97.3 515.9 浙江 68.2 12.2 56.0 广东 36.5 11.2 25.3 江苏 32.3 9.9 22.4 山东 53.5 7.5 46.0 上海 2.5 1.0 1.5 河南 67.2 7.2 60.0 河北 37.6 5.6 32.0 四川 33.7 7.5 26.2 湖北 22.5 2.5 20.0 湖南 45.9 8.9 37.0 (资料来源:浙江省企业调查队,浙江经济若干问题调查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 496 页) 1.2.2 县(区)域中小企业集群特色经济 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达。根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调查,截止到 2001 年,在浙江 88 个县市区中,有 85 个县市区形成了区域块状经济,年产值过亿的 区块 519 个,块状经济总产值 5993 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49%。其中纺 织业工业总产值达 2140 亿, 占总量的 36%。 机械工业占 11.4%, 皮革工业占 4.3%。 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诸暨珍珠和大唐袜业、浦江水晶 工艺品等在全国享有盛誉。 集聚化发展带动块状经济的提升。 民营经济通过集聚 发展, 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块状经济, 有效地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 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据调查,目前全省拥有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群 500 多个, 其中 52 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30%以上。 2001 年浙江有 232 种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而且每一种的年销售收入都在 5000 万元以 上,其中全国市场占有率在 40%以上的产品有 160 个。 在温州,143 个镇中一镇一品产值超 10 亿元的镇 30 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 60%以上;全市有制鞋企业 5000 多家,1999 年产值 250 亿元,相关配套产业产 值达 150 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 20%以上;制笔企业 150 多家,占全国市场份额 的 1/3;打火机 260 多家,占世界市场 70%;柳市镇低压电器企业 1000 多家, 5 国内市场占有率 1/3。又如绍兴已成为全国产量最多、设备最先进、专业市场最 大的化纤纺织产业集聚区。宁波鄞县服装企业 660 多家,从业人员 4 万人。全国 服装企业 8 强中,鄞县占 1/4。此外,大唐的袜业、苍南金乡的标牌包装制作业、 海宁皮革服装业、永康的五金业,这些产业区的业绩是举世瞩目的。 2001 年, 在全省 66 万家工业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 99.9%以上, 产值占 87.8%, 比重在全国各省市中都是最高的。 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受资金、 技术和人才的限 制, 势单力薄, 通常从生产某一产品零部件起步, 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 而生产者之间生产技能的相互模仿, 市场信息的快速传递, 使某类产品的生产像 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个产业集群。温州的皮鞋、绍兴的纺织面 料、宁波的服装、义乌的日用小商品、海宁的皮革制品、永康的五金制品等产业 集群, 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和重要增长点。 从浙江全省 519 个区块的产 业规模看,每个块状经济的平均总产值已达到 11.5 亿元。其中总产值 10 亿到 50 亿元的区块有 118 个,50 亿到 100 亿元的区块有 26 个,100 亿元以上的区块 有 3 个。还有 52 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在 30%以上。 在浙江的产业集群 中, 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扎堆”在一起, 实行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和广泛的社会 化协作, 并依托专业市场形成的共享性营销网络, 使市场优势与产业优势相得益 彰。 1.2.3 专业化市场 浙江专业市场繁荣。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多、规模大、综合能力强、辐射范围 广。 商品交易范围基本覆盖生活、 生产资料的所有领域。 据省工商局统计, 至 “十 五”期末,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 4008 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 556 个, 超 10 亿元 120 个,超 100 亿元 10 个,超亿元市场个数等指标居全国榜首;成交 总额占全省市场成交总额的 84.5%; 全省市场累计成交额 28797 亿元, 比 “九五” 时期增长 49.7%,年均增长约 9%,年成交额连续 14 年位居全国第一。重点市场 发展态势强劲,龙头带动作用凸显,2005 年全省 100 家重点市场成交总额 3838 亿元, 占全省商品市场成交额 54%, 一些省重点市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龙头地 位。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 2005 年成交额分别达 288.5 亿元、276.3 亿元,在同类市场中均居全国第一。 浙 江人还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浙江商城”、“温州街”和其他市场,在俄罗斯、南 非、中东、南美等地也创办了一批市场。 13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 6 他的名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1,但事实上从亚当.斯密讨论分工开始,到马 歇尔提出的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概念。经济学家对这个概念的研究一直没 有停止过。而从 r.科斯提出“交易费用”和“企业的性质”等概念开始,对于 产业群的研究又有了一个新的方法,即企业、市场、经济组织的界限问题。根据 科斯的观点,企业的分工是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考虑。企业边界的大小,即某个 生产环节是否应保留在企业内部, 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多少。 运用这个理论我们可 以认为,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 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同时,集群内企业的地理位置靠近,有利于提 高信息的对成性, 克服交易中机会主义行为, 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的时间和 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费用。这就是产业集群存在的经济学解释。而另一位经济学 家威廉姆森看来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乎纯市场和科层之间的中间性经济组织, 这种 组织必市场更有效、 比企业更灵活的协调生产。 每个企业都根据自身能力从事分 工活动中的某个阶段,因而在生产上存在相互依赖的企业需要进行合作与协调。 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依赖很多的资源, 企业从企业外部获得资源的同时跟企业企业 进行合作和协调, 以降低竞争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而产业集群也不是唯一有效或 者总是效率最高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某些情况下, 大型企业的层级组织有着更高 的效率。而在某些情况下,分散的中小企业网络(产业集群)可能是最有效的。 其次,我们用交易费用这个概念来分析产业集群就可以看到。第一,产业内 企业的聚集意味着集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制度、 文化和社会环境。 这可以有效降 低知识和经验的差异。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其次,企业的聚集意味着因距离、运 输、沟通等原因引起的交易费用。第三,企业集群同时也是信息的聚集。并有力 信息的传播。可以明显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成本。最后,集群内企业的长 期合作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欺诈等道德风险,降低签约、履约的成本。 产业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关系, 彼此之间因为长期正式合作 以及非正式交流而形成的信任, 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纯粹市场关系中的道德风 险和交易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形式。 其市场通常有 两个含义,一是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集群内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没有 支配或依附关系的平等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的写作与竞争都受价格机制的制约。 二是集群内企业和集群外经济组织的交易。集群内部企业既是集群网络的一员, 又是独立的个体而存在, 无论是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的需要, 还是自身发展的需 要, 都不可避免地与外界发生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在一系列与集群外经济行为主 体的市场交易中。 1 陈平、盛亚等,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68 页 7 1.4 代表案例:嵊州领带业集群 嵊州位于浙江省东部,1995 年撤县设市,面积仅 1784 平方公里,人口 74 万。在这个县级市里却集中了中国 90%,世界 33%的领带产业。 嵊州的领带产业聚集了 1000 多家领带企业,10 万多专业熟练的技术工人。 形成了原辅料、缫丝、打捻、染色、设计、织布、制作、后整理、包装等一系列 分工协作的生产链, 构成了完整的生产系统。 年产领带 3 亿条。 从绝对量上来看, 已经超过了意大利的科莫(como)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领带生产基地2。 1.4.1 嵊州领带产业的发展历史 1、1984 年 9 月,嵊州县委、县政府在深圳召开了嵊籍港胞乡情座谈会。会 上, 港胞卢陆先生出于回报家乡的愿望, 愿意出资 9 台平车支持嵊县 (嵊州前称) 华丽服装厂扩大生产。 当时与会的县领导提出支援不如合作, 建议卢先生在家乡 新办一家合资企业。于是 1984 年底,卢陆与嵊县绸厂、嵊县华丽服装厂合资创 办了“浙江佳友领呔有限公司” ,这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领带企业。 15 187 503 351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企业家数 1984- 1990 1990- 1995 1995- 1998 1998- 2003 创建时间 系列1 图 1.1 嵊州新建领带企业的数量 (资料来源:姚向军,集群的力量,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年,数据整理) 2、从 1984 年到 1990 年,继卢先生创办佳友之后,童贞茂、卢时新等一批 嵊籍港商陆续来嵊创办领带企业。 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领带生产在嵊州得到了快 速的发展。从 1987 年开始,原佳友公司的胡士良、钱国仁、高喜军等一批公司 技术、销售骨干离职自办企业,全市形成了最初的领带产业团队。 3、从 90 年到 95 年,以石璜、城关、黄泽为代表的乡镇,出现了大量生产 领带的私营企业和家庭作坊, 并成为当地一种特色的块状经济。 全市共有领带企 业 200 余家。 当时的私营企业和家庭作坊大都是小规模生产, 但它们运转机制灵 2 姚向军、钟朋荣,集群的力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年,第 11 页 8 活,生产成本很低,顺应了领带产业要素低成本、高效能的聚集方向,为整个领 带产业奠定了基础。 4、95 到 98 年是嵊州领带行业的一个大规模扩张时期。一是市政府决定将 浙东领带服装城改名为中国领带城, 成为专门销售领带的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的 建立吸引了领带企业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迁徙。97 年一年时间,领导企业从 200 多家发展到 680 家。二是随着专业市场的建立。深圳、福建、成都、香港、 韩国、日本的领带企业开始向嵊州转移。98 年嵊州的领带产量达到 2 亿条。 5、从 98 年到 03 年,整个领带产业已经形成。领带企业发展到近千家,多 数企业已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开拓国际市场。港、 日、韩的领带产业加速向嵊州转移。03 年嵊州的领带工业总产值从 97 年的 25 亿元猛增到 100 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领带制造基地。 (图 1.1) 1.4.2 嵊州领带产业的特色 一、中小企业的集群 到目前为止, 嵊州领带集群的企业都属于中小规模的企业, 最大的也只不过 几亿资产(见图 1.2) ,大多数成员都是小规模企业或家庭作坊。成千上万的小规 模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生产组织。 企业数(单位:个) 6 112 326 69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一亿以上 一千万以上 一百万以上 一百万以下 企业数(单位: 个) 图 1.2 2002 年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企业规模结构 (资料来源:姚向军,集群的力量,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年数据整理) 二、专业化的分工 嵊州的领带产业聚集了上千家企业, 但是这些企业有着具体的分工。 这即不 是由专业设计的, 也不是由政府安排的。 而是这些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自发 形成。一条领带可能涉及原料生产、面料生产、花型涉及、印花后整、辅料生产、 9 领带制作、 领带销售等等企业。 这样专业化的分工使得领带生产的整体成本大大 降低。 三、以市场为依托 专业市场是地方产业集群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为厂商也厂商间、 厂商和客户 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易平台。 嵊州的中国领带城是全国最大的领带批发专业市场。 它在本地的产业中具有 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既是本地网络中的一个结点,连接着行业内的企业,同时其 内部也包含着众多复杂的网络关系。其中既有垂直联系也有平面联系。1999 年 嵊州领带产业集群生产领带 2 亿条, 同时中国领带城当年的销售量是 1 亿条。 这 就意味着当年嵊州生产的领带有一半是在这里交易的。 1.4.3 一个问题 事实上, 和嵊州领带业一样的集群产业在浙江还有很多, 仅年产值上亿的集 群就有 519 个,总产值 5993 亿,占全省工业产值的 49%。平均每个集群的总产 值已经达到了 11.5 亿元。看了这些数据,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浙江会有如此 多的产业集群, 甚至成为了全省经济的主力军?为什么这些产业集群内都是大量 的中小企业占主导?为何浙江的中小企业会选择聚集的方式形成产业集群? 要回答这个问题, 本文需要从浙江的历史文化、 浙江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以 及浙江数量众多的大型专业市场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它们各自对于产业集 群形成的促进作用揭示出浙江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本文的逻辑结构如下: 图 1.3 文章逻辑结构图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一 现象:浙江经济现状和特点 二 理论:产业集群理论 三 案例: 浙江嵊州产业集群案例 浙江中小企业 产业集群形成 的原因 融资方式 历史文化 专业市场 组织因素 精神因素 制度因素 集群发展 落户浙江 中小企业 浙江产业集群 为何没有成为 集团企业 轻商文化 文化因素 融资限制 组织因素 家族企业 制度因素 人才缺乏 路径依赖 制度限制 文章逻辑结构图文章逻辑结构图 10 第 2 章 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第 2 章 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对于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已经有不少学者专家做过分析了。 本章从另一个角度,就“浙江” 、 “中小企业”和“集群”这三个概念进行分析。 试图揭示出文化、融资和专业市场跟产业集群形成的关系。 2.1 从融资方式看浙江中小企业产业群形成的原因 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及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 说, 是否能够融到资本是决定企业规模和企业未来的重要因素。 但是对于国内的 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来说, 融资一直是一个难题。 不管是正规渠道的银行间接融 资还是通过上市或发行债券直接融资, 都面临着重重困难。 相对于广东的外来资 本投资和苏南地区的乡镇集资 3(政府投资) ,浙江凭借其相对丰富的民间资本作 为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主渠道。同时,这种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融资方 式也促成了浙江大量中小企业的聚集生存。 2.1.1 中小企业普遍的融资难问题 一、 正规银行渠道融资难。 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小型家电、电子、五金等。 普遍赢利水平偏低, 无法满足银行规定的贷款或担保条件。 虽然各级政府也努力 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但迄今为止中小企业信贷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大量民营企业无法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特别是长期的信贷资 金。从 2004 年贷款增长情况来看,新增中长期贷款 11764 亿元,但大部分非公 用制中小企业难获此贷款。 2004 年全国非国有部门(乡镇、私营和三资企业) 的短期贷款增长-4.1%,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短期贷款都是负增长。在全 国短期款占有比率中,非国有部门 14.3%,其中乡镇企业 9.2%,个体私营企业 1.2%,三资企业占 3.9%。小企业能从商业银行中取得的贷款极其微少。 以浙江嘉兴的抽样调查为例, 银行贷款为企业主要资金来源的仅占 37 86%, 远低于平均水平。有 30%的小规模(500 万元以下)企业没有银行贷款。其原因 包括:1 企业赢利水平低。一般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包括 五金件和电子元件等)等行业,平均的毛利率 3%-5%。2 银行难以了解企业真 实的财务情况。根据调查,在回收的 337 份问卷中,已经建立基本财务制度的仅 占 161 户。 而根据实际情况是相当多的企业无法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报表。 大多 数企业倾向于现金结算,经营性资金通过储蓄帐户周转,报表上反映的资产、销 3 也有学者认为苏南模式是“乡村基层政府的公司化” ,所以其资本来源更接近政府投资。 11 售额、 利润等指标低于实际情况。 而报表反映的资产负债率也往往高于企业实际 的负债率。所以银行也很难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更无法发放贷款。3 中小企业 可抵押资产少。一般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有限,资产总量较小,能够用于抵押的财 产就更少。而一般金融机构看好的抵押品,如固定资产,尤其是房地产等往往是 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土地、房地产为 70%,机器设备 为 50%,动产为 25%-30%。可见中小企业获得抵押贷款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二、直接融资困难重重 股票市场是一般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一个重要选择。 但是对于众多的中小企 业来说,上市融资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近期准备推出的创业板,对于处于 发展初期, 资本容量和技术含量都不高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难以企及 的高度。 而且高额的佣金和代理成本也会让这些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最近将要推 出的创业板块能否可以成为广大中小企业融资的一条重要通道, 还需要市场和时 间的考验。 就债券融资而言,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必须是股份有 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国有企业或国有投资主体组建的有限责任公 司;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得低于 3000 万元,有限责任公司不得低于 6000 万元; 企业债券必须由前三年连续盈利的记录等。 法律制度的约束加之中小企业 资信不足,致使中小企业很少有获得债券发行的额度。 2.1.2 浙江中小企业独特的融资方式 所以当正规的直接融资和银行贷款大门向广大中小企业关上之时, 另一扇窗 户却向他们敞开了。 据浙江有关部门统计, 从 1978 年到 1998 年, 浙江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 的 56%。其后的 2003 年,浙江民间资本的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 据调查,2004 年浙江的民间融资规模为 550 亿元,占当年浙江省贷款增量 的 20%。和正规的贷款相比。民间借贷有数额小、期限灵活、手续简便等特点。 根据翁振荣对浙江嘉兴的企业调查发现4一般小规模企业 (50 万元以下资产规模) 从事区域特色行业生产经营的较多,且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不高, 所需资金量也不大, 所以往往通过内部集资、 亲友借贷等民间借贷方式解决资金 问题。根据问卷反应一般的贷款利率在 10%左右,虽比银行借贷(加上手续费等 其他费用)要高一些,但其优势使它仍然成为小企业获得周转资金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 有内部集资或民间借贷行为的企业中, 这些小企业占了 77%左右。 4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对浙江嘉兴市企业的调查,开放导报 2007 年月第三期 12 而根据浙江温州地区的调查显示,小规模企业(年销售额低于 100 万元)需 要民间融资的比例为 31%,曾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占 1.5%。对民间融资存在显著 需求的是中等规模(年销售额在 100 万到 1000 万元)的企业,需要民间融资的 比例分别高达 64%和 55%,曾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占 23%和 43.6%。 从以上情况看,年销售额在 100 万元以下的企业,对资金需要规模小,容易 通过内部融资(集资)和民间借贷来解决。中等规模的企业对资金需求量大,风 险也很高,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所以通过民间借贷的金额也很大。 通过嘉兴和温州的情况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浙江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 民间 借贷的依赖性很强5。这即是因为浙江较为充裕的民间资本为其提供了条件,也 是因为正常融资渠道的不通畅所导致的。 而存在于浙江产业集群内的民间融资又 有其特殊性: 一、产业集群产生的特殊环境给业内企业增加了违规风险 一般中小企业难以融资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信用记录。 这是由中小企业 的规模、 抗风险能力等要素决定的。 所以一旦企业在经营中出现问题就容易造成 违规失信问题, 并形成不良贷款。 而处于产业群中的企业往往通过专业化的分工 和市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上下游产业关系。 这使得企业对所处的环境有很 强的依赖性。 如果一家企业有违反信用的问题, 这些信息会在最短时间内在整个 行业内传播。而结果必然使得该企业很难在行业内生存。因此,产业群内较高的 违规成本就迫使业内企业守信重约。 而同时也为这些企业获得贷款打下较好的信 用基础。 二、产业群内的信息对称性 处于产业群内的中小企业, 大都是围绕某些终端产品形成的一个产业链。 其 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密切联系的社会网络使得集群内的企业信息,比如企业的规 模、资金情况、发展情况包括信誉度等等都是半公开的。虽然没有诸如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一类的正规信息发布方式。但是基于长期合作和血缘、亲缘、上下游等 网络关系, 往往使得单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容易和更真实的为大家所了解。 这种 相对真实、迅速的信息披露方式往往使得业内的贷款机构更容易获得企业的信 息,增加了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2.1.3 和国外企业的比较 5 根据王晓毅、朱成堡(王晓毅、朱成堡,中国乡村的民营企业与家族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第 83 页)对温州苍南项东村的调查,在被问及“如需要钱会向什么人去借”时,26 人中有 5 人回答会向兄弟 姐妹借,13 人回答会向亲戚借,有 8 人回答会向朋友借。可见民间借贷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筹集 资金最有效的途径。 13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这 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改善了中小企业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宏观环境。 在 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又陆续出台了许多专门法律,并不断修改补充。通过健全的 法律体系,发达国家逐渐建立了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 例如美国的资本市场包括 7 个层次:全国性证交所、地方证交所、第三市场 (上市股票的交易场所) 、第四市场(大机构和投资家之间的直接交易) 、纳斯达 克全国市场、小额股票挂牌系统、粉红单市场等,其中后三个层次的市场是专门 为中小企业的资本交易提供服务的。 入市标准也逐层降低, 在最低层的粉红单市 场, 企业原则上不需要任何条件即可上市。 美国最具成长性的企业中有 90%以上 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 其次, 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 知名度不高, 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发行债券、 股票融资一般比较困难, 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比大企业更加依赖于 金融机构。因此,在国外,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他们一般都成立相应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商业信贷资金的对口银行, 如德 国、法国、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都设立有中小企业银行,专业地为中小企业融资 提供服务,日本的地方银行、美国的社区银行等,更是立足当地,主要作为当地 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开展业务。 2.1.4 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 获得必要的融资是企业 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浙江省企业调查队 2004 年对于浙江私营企业专项调 查显示,有 45.7%企业认为制约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融资困难,有 66.4%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6相比国外企业的发展,中国的民 营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正规渠道的贷款。 从而被迫寻找另外的融资方式。 其中有的 企业因为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而破产倒闭, 或者难以做大做强。 从浙江民营 企业的发展情况看, 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却使民营企业走上了产业集群的发 展道路。 一般认为, 充裕的民间资本和发达的民间借贷为产业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 必要的资金支持。 而我们根据分析业可以看出。 民间借贷是基于对受贷企业的了 解的基础上的。 而这个 “了解” 决定于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 企业主的个人信用、 社会关系等等。可以说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决定了这种融资方式。 一旦企业离开所在地区(这里可能是乡也可能是县) ,那么企业的情况就无 法通过民间披露的方式为债权人(一般为他的亲戚、朋友、同乡等)所了解,这 6 浙江省企业调查队,浙江经济若干问题调查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497 页) 14 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就再次出现了。这时企业想获得民间贷款就会变得很困难。 因为它又不得不面对道德约束、信息对称等一系列问题。 而如果某企业想获得民间的贷款, 它最好加入到当地产业群内的生产。 因为 这是让大家,包括债权人了解自己最好的方法。同时,在这样的关系网内,自己 和身边的人都从事同样的行当, 自己效仿人家或者被人家效仿, 都会增加群体各 成员的生业安全感7。这不仅对于投资者是如此,对于债权人也是一样。如此, 民间借贷其实就有了自己的“选择偏好” 。即:贷款给产业群内的与该产业相关 的企业。而这个偏好又促进了产业群的做大,做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民间 资本将大大小小的企业绑在了一起。 使得这些企业抱在一起成为了产业集群。 产 业群内的民间资本既是血,又是粘合剂。 从更大角度看,正规贷款渠道的不畅通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转向了民间资本。 而民间资本的“选择偏好”又促使中小民营企业“抱团” ,形成了产业集群。 2.2 产业集群兴起的历史文化原因 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诞生在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大背景下, 由内 源性民间力量推动形成和发展起来,必然与浙江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 有紧密而有机的联系。除了组织、制度、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