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粤西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粤西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粤西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粤西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粤西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竖 摘要 本论文所指古高凉的地理范围,系指汉高凉县之辖境,包括今之阳江、阳春、电自、 高州、化州、吴川等县及茂名市一带,从自然地理角度主要是指现今的漠阳江流域和鉴 江流域。就目莳学界研究状况而言,对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研究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 节,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过程做一个全面、客观、准 确的评价。 本论文选取时域是从东汉初年俚称出现至唐初俚汉民族融合完成,在论文结构安排 上,试图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论述。首先对古高凉地区俚人进行了介绍 和分析,阐明了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端倪的形成;其次从镇压与羁縻政策的客观影响, 冼夫人与俚汉民族融合两个角度阐明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的发展;再次分析了占高凉俚 汉民族融合的完成情况。 得出的结论是: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受到古高凉的自然环境、俚人民族结构、 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冼夫人的历史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自己的地域特点,走了 一条俚人汉化的道路;在俚人汉化的同时,俚文化底蕴有所保留:冼夫人采取的俚人汉 化的政簧,加速了俚人汉化的进程。 关键词:古高凉:俚人;汉化:冼夫人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l yd i v i d e d ,g a o l i a n gi na n c i e n t t i m e sw a st h ea r e au n d e r g a o l i a n g c o u n t y sj u r i s d i c t i o n i nh a nd y n a s t y , c o v e r i n gt h ed i s t r i c tw h e r ep r e s e n ty a n g j i a n g , y a n g c h u n ,d i a n b a i ,g a o z h o u ,h u a z h o u ,w u c h u a n a n d m a o m i n g a r el o c a t e d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l y i ti st h e e x p a n s i o n o ft h em o y a n g j i a n gb a s i na n dt h e j i a n j i n gb a s i n s o f a rt h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t o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l i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h a sb e e n p o o r l yd i s c u s s e di n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t h ep r e s e n tt h e s i sh a sm e a n t t oc o n d u c t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o b j e c t i v ea n d a c c u r a t ej u d g m e n to nt h i si s s u eb a s e do n t h ef o r m e rs t u d i e s t h et h e s i sh a sf o c u s e do nt h ep e r i o df r o m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l ia sn a t i o n a l i t yi n e a r l ye a s th a nd y n a s t yt ot h ec o m p l e t i o no fi n t e g r a t i o no fl ia n dh a ni ne a r l yt a n g d y n a s t y s t r u c t u r a l l y , i ta t t e m p t st of o l l o wt h eo b j e c t i v ei a w so ft h i n g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f i r s t l y , i th a si n t r o d u c e d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l i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e l u c i d a t e d 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i n t e g r a t i o no fl ia n d h a n s e c o n d l y , i th a si l l u s t r a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l ia n dh a nf r o mt w o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n a m e l y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so f s u p p r e s s i o na n dt o l e r a n c ep o l i c i e s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a d a mx i a n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l ia n dh a n l a s t l y , i th a se x p l o r e dt h ec o m p l e t i o no fi n t e g r a t i o no fl ia n d h a ni nt h i sp e r i o d i th a sb e e nc o n c l u d e dt h a t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h a sb e e ni n f l u e n c e db ym a n y f a c t o r ss u c ha s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 g a o l i a n g 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 ,s t r u c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n a t i o n a l i t y , r u l e r s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c i e s ,m a d a mx i a n sh i s t o r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t h u sp o s s e s s e s i t so w n r e g i o n a l f e a t u r e sa sl i n a t i o n a l i t y b e c a m e d o m e s t i c a t e db y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 m e a n w h i l e ,d u r i n gt h eh a n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 , l ic u l t u r eh a sb e e nm a i n t a i n e dt os o m ee x t e n t m o r e o v e r , t h e p o l i c i e sa d o p t e db y m a d a mx i a nh a v ea c c e l e r a t e dt h i sp r o c e s s k e yw o r d s :g a o l i a n g 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 :l i n a t i o n a l i t y :h a n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 m a d a mx i a n 广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 后果由本人承担。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琢之日期:2 。绰朔厶日 广州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授权广州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广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函救日期:_ 2 口,2 年厂月垆日 导师签名:、刍翰,伊 日期:苫。_ ;f 年月,闺 墨二雯量童一 1 1 选题意义 第一章导言 本论文所擐古高凉的地理范围,系指汉离凉县之辖境,包括今之阳江、阳春、电白、 高州、化州、吴川等县及茂名市带,从自然地理角度主要是指现今的漠阳江流域和鉴 江流域。古高凉历史上曾是俚人的聚居地,自唐以后,俚称在该地消失,但由于地处偏 僻,民族融台的特征在古高凉地区保留比较明显。纵观学界,有关研究成果不断发表、 出版,但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研究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有些问题尚存在争议。如 俚人是否是百越后裔;六世纪前后古高凉俚人的社会性质,是处于原始社会还是处于奴 隶社会;冼夫人的族属是越人还是汉人等,这些闯题都是在研究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时 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力图求证,以图对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 过程做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本论文选取时域是从东汉初年古高凉俚称出现至唐初俚汉民族融合完成,在研究过 程中,力图对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包括俚入所处的自然地 理环境、俚人的民族结构变迁、统治者民族政策的影响、冼夫人的历史作用等不同的角 度,力求还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台历史原貌的同时,阐明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所走的历史 道路,在地域民族史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另外,本论文的写作还以有利于深化对 岭南地区民族史的研究及对岭南文化的研究为目的,岭南文化具有移民文化和土著文化 相结合的特征,即中原文化与越蛮文化相结合构成了多元性的岭南文化,这一特征于本 命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对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台的研究,除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之外,同时还 需综合运用人类学( 人种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 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兼需实 地考察,又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及个人知识所限,具有一定的难度,本人涉足该 领域,完全出于对岭南文化研究的热爱之心,迎难而上,以对岭南文化研究尽微薄之力。 1 2 学术回顾 对岭南越人比较早进行研究的应推徐松石,被誉为研究岭南民族历史文化的著名先 驱之一,早在1 9 3 8 年和1 9 4 7 年先后出版了蜚声学界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僮 族粤族考,在族源辨识、族属分布和音义探源诸方面。创获良多。1 9 9 3 年,广东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徐松石民族学研究著作五融,除上述两秘著作外,还包括日本民族 1 第一章导言 的渊源、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百粤雄风岭南铜鼓三种。 俚人属于百越后裔,近年来对百越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陆续有专著出版, 因书目较多,在此不详列,详见注释部分1 。其中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编百越民族史资 料选编较多的汇聚了对俚人的研究资料。 + 除关于百越的研究成果之外,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2 ,第二 章介绍了远古、先秦、秦汉时期的华南族群,第三章介绍了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 唐、宋元、明清时期汉族向华南的迁徙与发展。第四至六章分别介绍了华南汉族的方言、 族群、文化,对了解华南少数民族概况及汉族的迁徙与发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张雄著 中国中南民族史,垛索了我国古代南方“百越”、“苗蛮”、“巴”、“濮”等几大族系 的发展、演变及其同现代中南各少数民族的渊源关系。 广东方面与越族( 或俚人) 相关的著作有: 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编写组广东少数民族4 ;刘耀荃主编、练铭 志校补( 明实录 广东少数民族资料摘编) 5 ;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 所编广东民族研究论丛( 第1 9 辑) 6 :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广东省志一 少数民族志7 等书。 对冼夫人的研究也是俚人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近年有专著问世。 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要编纂委员会编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要,是一部关于冼太 夫人的史料集8 。卢方圆、叶春生主编岭南圣母的文化信仰冼夫人与高州9 共分 为三编,依次为冼夫人的重要历史文献辑录,诗文、戏曲与民间传说中的冼夫人,冼夫 人信仰及其研究。张磊主编冼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冼夫入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 0 收录了2 0 0 1 年5 月2 5 2 8 日召开的“首届中国边境城市文化经贸旅游艺术节冼夫人文 1 包括:宋蜀华著;百越 吉林教育出版杜1 9 9 1 年7 月 陈国强等著:百越民族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年5 月;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编: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敝社,1 9 8 5 年5 月;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编;百越民 族史论集t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2 年2 月;蒋炳钊等著:( 百越民族文化, 学林出版社,1 9 8 8 年1 月;彭适凡 主编: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编:百越民族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0 年7 月;罗香林著:百越源流与文化, 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 9 7 8 年2 月;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编:百越民族史资辩选编) ,广西人民出版杜1 9 8 8 年2 月等书, 2 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杜,1 9 9 9 年8 月第1 版。 3 张雄著:中国南方民族史,( 南宁) 广西入民出版社,1 9 8 9 年5 月版。 4 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编写组:广东少数民族,(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1 月版。 刘格荃编,练铭志拉补:明实录 广东少数民族资料摘编。广东人民出舨社,1 9 8 8 年1 0 月敝。 6 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广东民族研究论丛( 第1 9 辑) 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1 2 月版。 7 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一少数民族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版。 4 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茂名市历史学会等合编( 冼太夫人史抖文物辑要,中华书局2 0 0 1 年5 月第一版 卢方圆、叶春生主编:岭商圣母的文化信仰冼夫人与高州) 。黑龙江人民出版挂,2 0 0 1 年1 2 月第版。 张磊主编:冼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冼夫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1 1 月第一版。 2 第一章导言 化研讨会”的论文3 2 篇。蔡智文主编冼太夫人研究1 ,收录了部分关于冼夫人生平 及功绩、挠太夫人文化及作用等方面的论文。 与广东俚汉民族关系相关的论文有: 岭南文史1 9 8 4 年第1 期w 载了1 9 8 3 年1 2 月举办的冼夫人学术研究交流会的论 文1 0 余篇。包括周宗贤:冯冼夫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和睦的贡献;于城:对冼夫 人的历史评价;潘雄、蔡理才:冼夫人的族属及俚人遗裔考;钟绍益:冯冼氏的地 望州郡沿革及其故址调查等文章。 练铭志( 1 i t 论广东粤民的形成2 ,梳理出粤民形成的脉络,认为粤地土著是粤民 核心的胚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南播是粤民诞生、形成的决定条件。将粤民的形成分 为孕育、诞生、发展及形成四阶段,对粤西俚汉民族关系研究有参考价值。 练铭志试论广东俚汉民族关系3 ,从封建统治者与俚人的关系,俚汉两族经济 文化交流与融合两个角度去分析,揭示俚人和汉族对开发和建设广东的贡献及两族间的 融合关系。 练铭志试论广东汉族的形成及其与瑶、壮、畲等族的融合关系,4 整体上概括了 广东汉族的形成过程及广东汉族与上述三族的融合关系。 陈水润俚人文化概论5 叙述了俚人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语言文字、信仰 等方面的文化特征。这些文章都对我们了解和分析粤西地区包括古高凉的俚人及俚汉民 族关系有很大帮助。 张均绍高州地区古代铜鼓的产生、发展与消亡6 一文也涉及到俚汉民族融合的问 题: 许培栋阳江俚族、瑶族的活动概况与汉化7 一文涉及阳江俚族的活动概况与汉 化过程。 由上可见对广东越汉( 或俚汉) 民族关系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粤西 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的研究尚需深入化、系统化,本文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蔡智文主编: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茂名市历史学会等合编:冼太夫人研究,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第一版。 2 练铭志:试论广东粤民的形成,广西民族研究1 9 9 4 年第1 期。 练铭志:试论广东俚汉民族关系) ,中国民族关系史论集 青海人民出版杜1 9 8 8 年版。 4 练铭志:试论广东汉族的形成及其与瑶、壮、畲等族的融合关系,民族研究,2 0 0 0 年第5 期。 5 陈水润:俚人文化概论湛江师院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 6 张均绍:高州地区古代铜鼓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高州文史1 9 9 2 年总第期。 许培拣:阳江悝族、瑶族的活动概况与汉化,( 上) ,阳江文史1 9 8 8 年第2 期( 总第18 期) 。 3 第一苹导言 1 3 资料来源 资料收集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学术回顾部分所记著作及论文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 借鉴,本论文的原始资料部分,主要是依据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正史的记载,明清时期所修粤西地区的地方志如( 明) 万历高州府志、( 清) 康熙新 会县志、( 清) 光绪茂名县志、( 清) 光绪高州府志中也有关于俚汉关系的记载, 另外诸如广东新语等史志要籍中也有记述。 以上资料可在广州大学学校图书馆、广州大学历史系资料室、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中山文献馆、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资料室、广州市地方志馆等地查询, 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丰富资源,补充了广东本 地所藏资料的不足。另外导师私人藏书也为本文写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广东省民 族研究所练铭志研究员也提供了相关资料。在写作本论文的过程中。亲自到茂名当地实 地考察、收集资料,茂名学院李爵勋教授及电白冼太夫人研究会提供了部分资料,以上 资料来源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苎三皇直壹堕堡堡垦些壁垒堕堡一 第二章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端倪 耍了解粤西古高凉地区的俚汉民族融合,首先必须对该地区俚入的基本状况进行探 析,对汉人迁入该地区的状况有所了解,对该地区的行政管辖概况有所认识,由于古高 凉俚汉杂居局面的形成,行政建制的完善,使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初露端倪。 2 1 俚的出现 “俚”是东汉至宋时期对岭南地区百越后裔一支的称呼。“俚”的全部分布地域包 括广东大部、桂东、桂南及越南北部。俚人后来西迁到达云南向南渡海进入海南岛, 逐渐演化为壮人和黎人,俚人之称在宋代消失。关于“俚”人的出现,要简单回顾一 下秦汉时期越汉之间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秦始皇为平岭南,“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三年不 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1 ,这些军士除战死外,全部留戍岭南。统一岭南后,秦 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违亡人、赘婿、贾入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 遗戍”;2 “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3 “秦民见行先发吏有 谪及赘婿、贾人其后,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问,取 其左”。4 秦始皇后来又应带兵官赵佗之诸,将1 5 0 0 0 名“无夫家”之女子徙至岭南,“以 为士卒衣补”。5 汉武帝平南越后,效仿秦始皇,“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6 新莽时期, 也曾下令将各式罪人“投四裔”,7 其中发配岭南的恐怕也不在少数。 从这些谪戍、徙民的身份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劳动者,因此或者身怀先进技术,或 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化素养,所以秦以后的汉越杂处,为越汉民族间的自然同化创造条 件,再加上朝廷所委派的官吏,注意发展生产,教民耕稼,导民以礼,化民以乐,自秦 以后,揭开了越汉融合的新的一页,越入开始演化为粤民。时间从南海郡设置起至东汉 初年俚人出现止,以粤地封建编民成批出现和粤方言萌芽、个别词语见于记载为标志, 大略可分为两个时期:秦南越国时期和南越归汉东汉时期。鉴于南越国时期在 越汉民族融合上所起的历史作用,故简介于下: 人间训,淮南子集解卷十八,第1 3 2 1 3 3 页。 t 赛始皇本纪,史记卷六。岳麓书牡2 0 0 2 年6 月版,第4 7 页。 秦始皇车纪,( 史记卷六岳麓书牡。2 0 0 2 年6 月舨。第4 7 页。 晁锗传,( 汉书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 9 7 5 年4 月版,第2 2 8 4 页。 淮南衡山列传,史记卷一百十八,岳麓书社,2 0 0 2 年6 月版,第6 7 3 页。 薛综传三国志l 卷五十三,上海古藉出舨挂。2 0 0 2 年6 月菇一版,第1 1 5 5 页 食货志下 。汉书 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 9 7 5 年4 月版,第1 1 8 4 页。 5 第二章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端倪 汉初,岭南为赵佗所建南越国统治,这是越汉融合的重要时期。赵佗政权为维护统 治,一方面大力推广中原汉族的先进技术,引进金、铁、田器、马、牛、羊1 ;同时又 大力推广汉文化。南粤从录引粤纪云:“广东之文始尉佗”,从南越国时期的墓 葬中出土有“文帝行玺”、“泰子”、“赵昧”、“帝印”、“左夫人印”、“右夫人玺”等1 9 枚印章,可作为实例,更重要的是,南越国还用汉字发布命令,“下令国中日”,2 可见 汉字的使用已较广泛。另一方面赵佗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大量任用百越人为官, 提倡和鼓励越汉联姻,赵氏王族和南越国相吕嘉( 越人) 建立家族婚姻,史载“其相吕 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 及苍梧秦王有连”。3 赵佗亦尊重甚至仿效越人风俗,自称“蛮夷大长”,4 甚至“弃冠带” 而用越服,史记陆贾列传云“尉佗椎结箕倨见陆生”。赵氏王室既遵从越俗,亦劝 导改变其陋俗,如越俗“好相攻击”,赵佗劝而导之。汉高祖评论赵佗的统治时说:“甚 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5 三国吴薛综评价赵佗 时说:“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官之南是也”,6 其功不可没。南越国时期越汉 之间出现和睦、团结的局面,这对于发展经济、提高文化和促进越汉融合起到了良好的 作用。考古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墓葬虽然还保留一些战国遗风和秦文物,但与岭北汉 墓渐趋一致,7 反映了越人迅速融合于汉族的事实。 秦汉时期的越汉融合,在广东主要发生在珠江三角洲以及西江流域一些交通条件较 好的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越人因与汉族接触不多,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少,仍然保持原 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留原来的语言和习俗,这些人史籍不再称之为越,而称之为 “俚”,或“俚僚”、“夷僚”并称,有时统称为“蛮夷”,分布几遍全省。 以上是对秦汉时期越汉民族融合过程的简介,由此过程可见,“俚”与百越有直接 的关系,“俚”是百越后裔一支,应无疑义,故史书有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日 蜒、日馕、日俚、日僚。,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一 2 2 俚称解析与俚人居住环境特点 史籍关于俚人活动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初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汉书卷九十五,中华书局,1 9 7 5 年4 月版,第3 8 5 1 页。 南越列传)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岳麓书社2 0 0 2 年6 月版第6 4 7 页。 南越列传,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4 月第一版第3 7 页。 2 陈寅恪:魏书司马窖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十一本。第一、- 期# g j 1 9 4 9 年 m o 3 南蛮西南夷传后汉书 卷一百十六,中州古藉出版社,1 9 9 6 年1 0 月第一版,第8 2 2 页。 西夷部六侄t 太平御览卷七八五,文澜阁四库全书第9 0 0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民国七十二年( 1 9 3 8 年) 。 5 谯国夫人佳) ,隋书,卷八十中华书局,1 9 7 3 年8b 第- - t i 第1 8 0 0 页 8 苎三兰直塞堕堡堡壁鉴壁鱼堕堡 包围,既不便于与西江交通,反而易成孤立形势。如西有云开大山与广西南流、北流河, 南通合浦,北通广信、梧州的交通大道相隔,东北云雾大山与罗定南江水系盆地分开, 因此只沿海岸得以沟通,这样虽处在汉人入侵的要道包围之下却容易形成封闭的土邦 这种地形和环境容易造成封闭性和落后性,致使古高凉俚人到晋代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 态,足可见古高凉俚人是僻居山区后进者的一支。 2 4 汉族移民的迁入 汉族何时迁入古高凉呢? 早期入粤汉人主要定居在珠江三角洲、东江、北江和桂江 沿岸的河谷平原和连接中原的交通线上,西部还是土著的聚居地。据史记南越列传 载秦末南海尉任嚣分析形势时所言:“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 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可以立国”,2 也可得到佐证,秦汉时期古高凉并未有汉人大规 模入内。而汉武帝平南越设置高凉县,以后随着郡县的增加,与封建王朝的关系日益密 切,南来到古高凉的汉人才不断增多。汉人较多进入这一地区应是魏晋南北朝,这一时 期,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中原难民纷纷南徙,涌入岭南,流落各地。进入古 高凉地的汉人应以流民为主,流民,即难民。“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逃逸渐多”。3 由于俚人占人口的太多数,而且从历史上说,俚汉有主客之分,因此,俚汉关系中, 俚人居于主导地位,而汉族则处于受支配地位,在整个社会中,俚人的意愿或者代表俚 人利益的“俚帅”的意愿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俚汉杂居局面的形成,汉 人所具有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必然对古高凉俚人逐渐产生影响,为俚汉民族融合局面的形 成奠定基础。 2 5 古高凉行政建制沿革 本小节拟从统治者对古高凉地区统治的介入这一角度进一步分析古高凉俚汉民族 融合端倪的形成,分析的出发点就是古高凉行政建制的沿革。迄今对古高凉行政建制沿 革并无列表,故首先对古高凉行政建制沿革进行了列表分析,以取得一目了然之功效, 另外从该列表也能进一步反映古高凉行政建制沿革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进一步 理解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端倪的形成,故在列表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 表2 - 1 古高凉州郡县的沿革( 西汉唐) 1 葛剑雄著: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7 月,第7 3 页。 2 南越歹n 传,史记 卷一百一十三,岳麓书社,2 0 0 2 年6 月艋,第“6 页。 3 庾翼传晋书卷七十三,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1 月第一版,第1 9 3 1 页 本表空白处无内容 星三堡查塞堕堡堡垦堕壁鱼塑堡 地区 年代属州属郡( 县)郡( 县) 治址所辖古今市县 今恩平、阳江、阳春、电白、茂名、高州、 西汉高寂县 今阳江县北 化州、吴川等地 高凉郡思平思平( 今恩平北) 、安宁( 夸阳江西) 、高凉 三国( 昊)广州 高* 郡广化县海安( 今开平、恩平) 、西平( 今阳江北) 安宁、思平、高凉、广化、莫阳( 今阳春) 、 东晋广州高凉郡安宁县 石门、长度 思平、莫阳、安宁、罗州( 今廉江) 、西巩、 高凉郡思平县 平定、禽乡( 后三县不知所在) 广州束康郡广化县 广化、单城、运度、海邻、化隆、开宁、绥 南朝( 宋) 定、石门、成覃,九县均在夸陬江一带 宁化 宁化、威宁、永建、招怀、兴定,四县在夸 海昌郡 ( 今电白地)信宜、化州等地 高凉郡高凉高凉、务德 阳春郡( 粱置)阳春 阳春、甘泉( 陈设二县) 广化、单城、逐度、海邻、化隆、开宁、石 宋康郡广化县 门、威覃、绥定、舆定 永宁郡 古 电自郡( 粱置)电白县电自 高州 高 ( 粱置) 杜陵郡( 粱置)牡陵县杜陵县( 今阳江地) 南朝( 陈) 齐安郡齐安县 齐安县 掠 连江郡( 粱置) 连江县粱封县( 夸电白地) 地 海昌郡海昌县 海昌、宁化、永建、化召、熙潭 南巴郡( 粱置) 南八县南巴( 今茂名) 石龙郡 石龙县石龙县 罗州 高兴郡 宋和、宁单、高兴、威成、夫罗、南安、归 安、陈莲、高城、新建 高凉郡( 大业三 聃 高州年,高封 复称高 高凉 高凉、连江、电白、杜原、海安、阳春、石 龙、吴ir l c 睛置) 、茂名( 隋置) 凉郡) 播州 茂名茂名、潘水、南巴 春州 阳春、罗水( 均在今阳春县地) 辩州 石龙石龙、陵罗 腐 高,+ | 电白电白、良德、保宁 恩州 恩平、杜睦、阳江 勤州 富林 富林,铜陵( 均在今化州县地) 苎三兰立鲢堡堡墨堕竺全堕堡一 注:本表参考潘理性、曹洪斌、余永哲编著;广东政区演变 ,广东省遗固出版社1 9 9 1 年i i 月第1 敝:陈祖辉; 高凉史略) 。茂名文史 第3 辑( 1 9 8 4 年1 2 月) 。茂名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犏 结合列表及史实对行政建制沿革的简单分析。 i 、古高凉地区进入行政管辖。 古高凉地区进入行政管辖,有史可稽是从汉高凉县设置开始的。此后,古高凉地区 州郡县的设置,历代不断,由于行政管辖的介入,客观上给古高凉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 度和先进的文化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及当地的民族融 合,但同时也会给俚人先民套上封建统治的枷锁,造成俚民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 2 、古高凉地的行政建制是个历史的动态沿革的过程。 汉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1 1 1 年) ,设置高凉县,今辖境表内已列出。东汉沿其制, 前后历时3 3 0 年,高凉县不变。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 0 0 年) 分高凉县为安宁、西平、 广化等数县。魏黄初元年又分高凉县置高凉、高兴两郡,高兴郡辖地,在今阳江西部地 区。晋承吴制,后把高兴郡并入高凉郡,因郡县范围过大,不能达到对俚人的有效控制。 为了加强统治,宋、齐、梁三代,在高凉郡境内,先后分置了一批郡县,特点是郡县小 而多,并时常改变。商州政区,梁大同中( 公元5 2 7 至5 2 9 年) 置,统高凉、宋康等郡 ( 见表) ,梁代的地方政区设置,与前代不同,特点是把带有监察性质的州级行政区置 于郡之上,形成州、郡、县三级。陈沿梁制,高州政区不变。罗州政区,粱大同中升罗 州县置,与商州政区平行,是梁在漠、鉴两江流域设置的第二大行政区,陈因梁制。隋 初。并省郡县,废郡留州,实行州管县。地方政区实行州、县两级。大业初,改高州为 高凉郡,以郡管县,郡县两级政区直至隋亡不变。唐代又改郡为州。 3 、羁縻方式的命名 魏黄初元年,吴分高凉县置高凉郡。高凉郡仅是高凉县的一小部分,但吴国的有效 统治权力和地方却稍有扩大。这时除在原高凉县治置高凉县( 今阳江北) 外,还增加 了安宁县( 今阳江西三十里) ,原高凉县其他地区,应还是俚人首领的势力范围。过了 十八年,由于高凉县巩固了,才在郡的东北、北、西北原高凉古县的地区置高兴郡。领 广化、海安、西平等县。从安宁、广化、海安、西平等县的名称可以看出是一种羁縻方 式的命名,或许与当地俚人的顺化有关。晋时,高兴郡并入高凉郡。刘宋时,高凉郡领 七县,化平没有了而增加平定、西巩、禽乡等县,宋元嘉九年,在高凉郡的西南( 今 阳江县境的西南) 置宋康郡,可见其用怀柔政策取得安乐的愿望,宋康郡领九县,除原 高兴郡治及因地命名的单城、石门、海邻等县外,其余如化隆、开宁、绥定、威覃、逐 第二章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端倪 度等县,其名称标示着这些县是用威力或怀柔手段从酋帅手中取来的a 及梁出兵“征俚 洞而置高州”于高凉郡,战事一直延至大同元年( 5 3 5 年) ,高州才正式建制,同时增置 杜陵( 阳江西部) 、阳春、连江、电自等郡,可是许多郡的权力仍很薄弱,交动频繁, 以适应朝廷权力薄弱而地方民族复杂和好攻略的情况。南朝时期以羁縻方式命名的郡县 很多,这些郡县,原是俚人首领,洞主名义上归顺朝廷,领兵将军“承制”呈报中央, 中央颁给郡守,县令诰赦,其实户口不多,可见朝廷用怀柔政策,将酋帅所统治的地方, 置为郡县。 2 6 小结 综上所述,“俚”是秦汉时期未融合于汉族的百越后裔一支,也是汉化较迟的一支。 究其原因,与俚人的居住环境不无关系,由于俚人僻居山地,造成了其封闭性和落后性。 随着汉人的不断迁入,古高凉地区也开始出现汉俚杂居局面,文明程度低的民族被文明 程度高的民族所涵化作为一条“铁律”也必将在古高凉俚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但由于 古高凉地区俚人的人多势众,俚人的意愿会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决定作用,这是古高凉地 区俚汉民族关系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中国南方的民族行政管理制度上就出现了这样 一种有趣的现象:汉族政权征服到哪里,汉族就扩张到哪里,中央政权就把郡县统治的 触角伸到哪里。”1 古高凉郡县的设置,说明统治者的势力范围已经抵达这里,郡县的不 断变更反映了对古高凉地的统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为古高凉地是俚人的聚居 区,所以在郡县实施的同时又伴随着羁縻政策的施行,从深层次的文化角度来讲,汉俚 之问的文化涵化的过程从古高凉郡县制与羁縻制的实施过程中的相互依靠、互为补充体 现了出来。f l t - - j = 汉族移民的进入及中央政权统治的不断强化,古高凉地区必然会跟上历 史前进的脚步,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初露端倪。 。整爱耋:历史圭南方民族区域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深屡文化分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1 年第 1 期第9 2 9 5 页 1 2 第三章古高凉俚汉民族融合的发展 3 1 镇压与羁縻政策的客观影晌 上文已提,汉朝时期,古高凉地区属于合浦郡高凉县,就是说汉朝的统治范围已经 延伸到古高凉地区,但统治者能真正实行权力的地方,只能集中于郡县的治所,古高凉 辽阔的地域,依然是俚人的势力范围,俚人的反抗活动一直不断。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 公元2 1 1 年) ,孙权派步骘为交州刺史,尚要统兵二万人南下, 可见当年对郡、县的统治还要依靠带来的兵力。当时的交州刺史治广信( 今封开) ,这 两万人到了苍梧郡的高要峡口,即受到苍梧人衡毅和钱博的袭击,两军交战,衡毅投水 死,钱博败走高凉,继续反抗,延康元年( 公元2 2 0 年) ,吕岱代步骘为交州刺史,到 州,钱博才乞降,岱因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1 始立高凉郡以加强统治。但在吴大 帝( 孙权) 赤乌年间( 2 3 8 - - 2 4 9 年) ,仍频频发生“高凉贼帅仍弩等破略百姓,残 害吏民”2 ,及“九真夷贼及高凉渠党煽乱,有赵妪者,年长不嫁,入山聚众为盗,攻劫 郡邑”3 等事。正因为高凉难治,所以当吕岱从交州刺史任上被召还时,薛综上书言事, 特别反映这种情况,并提醒孙吴统治者特加注意。疏云: 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 亡叛逋逃之薮。若岱不复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 能) 治高凉者, 假其威宠,借之形势,责其成效,庶几可补复。如但中人,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求者,则群恶日滋, 久远成害。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 这种情况直到西晋初年仍是如此,晋朝,“广州南岸,周旋六千余里,不宾属者乃五 万余户,及桂林不羁之辈,复当万户。至于服从官役,才五千余家”5 。“广州南岸” 系指广州辖区南边,古高凉当在其中。 南朝时,俚人的反抗仍不断,宋书记载:“广州诸山并俚、獠,种类繁炽,前后 屡为侵暴,历世患苦之”6 ,南史也记载,梁朝时“俚人不宾,多为海暴”,7 白宋至 吕岱传,三国志卷六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6 月第一版,第1 2 8 0 页。 会稽典录见 吴书钟离牧传 ,三国志卷六o 岳麓书杜,2 0 0 2 年6 月版。第1 2 8 9 页。 光绪 高州府志卷五四,清光绪十六年( 1 8 9 0 ) 高州富文楼刻本。 薛综传r 三国志卷五三岳麓书社,2 0 0 2 年6 月版,第1 1 5 6 页。 陶璜传) 晋书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1 月第一版,第1 5 6 0 页。 1 9 舳年第1 期。 1 5 第三章古高凉埋汉民族融合的发展 3 2 1 俚人首领冼夫人 冼夫人约生于粱五帝普通( 5 2 0 一5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