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摘 要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经历了从纯公益性管理到政府专营、企业经营,再到现代企业制度经营四个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着所有权主体缺位、高负债下的债权治理软约束、行政性治理色彩鲜明等问题,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公司治理理论对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改造和创新具有较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为景区管理模式提供了参照模板,其中的利益相关者治理为景区管理主体多元化提供了直接的指导。 要用公司治理理论对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就必须使旅游景区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明确的产权关系以及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进行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时必须坚持保护旅游景区所有者利益原则、保护旅游景区相关利益主体权利原则、信息公开化原则、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原则、社区参与原则。选择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实施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有利于旅游景区内部制衡和约束、有利于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有效保护,也有利于旅游区社会责任的实现。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的实现途径包括正确界定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 合理重构旅游景区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旅游景区外部治理环境。旅游景区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社区、股东/债权人、雇员、旅游者、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等。旅游景区内部治理结构的重构可以通过强化董事会监督职能、建立共同治理的监事会制度、塑造高效的经理人激励和约束机制、选派职工参与景区治理、引入治理咨询委员会、 提供社区参与机会来实现。 只有通过金融市场、 需求市场、竞争、国家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对旅游景区的外部治理,才能不断优化旅游景区的外部治理环境。 关键词:景区管理;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经济型治理 ii abstract the chinese scenic area management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the pure public welfare management,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management. the questions of proprietary right governances mainly absence, soft restrain under high liabilities creditors rights governance and bright-colored administrative governance existing in our countrys scenic area management pattern has gravely hinde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cenic area, so the innovation is needed imminently.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gives a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in scenic area management pattern. the structure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vides a model for the scenic area management pattern, and the government by the benefit correlates gives a direct instruction for the main body multiplication of the scenic area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nnovate the chinese scenic area management pattern, the independent legal personality, the explicit property right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reasonable legal person governs the structure is integrant. the rules of protection of the owners benefit, the correlates mainly right, the information opening and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scenic area should be obeyed when innovating. implying the economy government pattern of the scenic area governed by the benefit correlates, is advantageous to the interior restraint of the scenic area, is advantageous to forms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the benefits correlates, also is advantageous to realiz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scenic area. the realizing way of this pattern includes confirming the benefit correlation correctly, reconstructing the interior government structure in reason and. the benefit correlates of the scenic area including government, community, shareholder/creditor, employee, tourist, travel agency, hotel, traveling transportation and so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ior government structure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se ways: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e function of directorate, establishing supervisory system of government together, shaping highly effective managers mechanism about prompting and restriction, asking the staff to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ment of scenic area, establishing the government inquiry committee, providing the chances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nly through the exterior government of the money market, the demand market, the competition, the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exterior government environment can be optimized continuously. keywords:scenic area manage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benefit correlates; economy government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中国国土辽阔、山川锦绣、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中对中国旅游资源的分类,中国旅游资源的类型共计 8 大类、31 亚类、155 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类型的丰富多样造成了旅游景区类型的多样性, 旅游景区类型的多样性造成中国旅游景区的管理涉及部门较多,管理体制也多种多样。目前中国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33 家1,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87 家2,国家级森林公园 627 处3,国家地质公园 138 个4, 还有为数众多的省级及省级以下的各类风景名胜区、 文物保护单位、度假区。这些景区景点从隶属关系上涉及到了建设、林业、环保、地质、文物、宗教、科技、教育、农业、水利、体育等多个部门。同时,旅游景区的微观管理机制也是各种类型兼有,绝大部分属事业单位编制,有的则属企业运营。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旅游景区中,国营、合资、股份制、私有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中国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 从建国至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沿用的前苏联的管理模式,采用纯公益性的管理体制。近年来,中国旅游景区(点)在全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总体形势推动下,其开发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旅游景区已成为中国旅游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及旅游创收创汇的重要来源。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大部分旅游景区存在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的宏观格局,景区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旅游区的整体服务功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资源保护力度都与中国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国家投入的严重不足,使景区管理雪上加霜,甚至有些景区管理机构自身生存都受到威胁。 客观地说,这些旅游景区是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强大拉力下开发建设起来的,经营管理粗放型特征明显,随着旅游业经营环境的市场化和法制化,初创时期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 在市场竞争压力和内部利益驱动的双重刺激下,这些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成为历史必然。目前, 许多旅游景区也尝试着以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来改善资源的保护和自身的生存条件,尤其一些资源品位高、环境条件好、交通便利的景区凭借制度创新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新的景区管理模式正在各地探索、酝酿和创新。特别是在改革中创新而形成的旅游景区整体租赁经营模式、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上市公 2司经营模式、整体开发经营模式以及兼具旅游行政职能的网络复合治理模式等 5种模式,都是近年各地为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当地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进行的有益探索。5 1.1.2 选题意义 作为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 现阶段却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其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快速扩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期望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假日旅游发展的强劲势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对旅游景区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 许多景区已在管理模式自主创新上迈开了实践的步伐。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对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理论创新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实践迫切地需要科学理论来进行指导。 本论文力图导入公司治理理论, 探索出一个适合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旅游景区管理新模式,为中国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指导社会实践,从而改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高旅游竞争力、推动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因此,论文的选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关于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是全球现代公司治理运动的主要发源地。以三个相继成立的非官方委员会的主席名字命名的研究报告,即凯德伯瑞报告、格林伯瑞报告和汉姆玻勒报告,成为迄今为止英国现代公司治理改革过程的三部曲。1985 年英国 公司法 把公司治理制度描述为由董事、 股东和审计员三方面构成的制度。1991 年世界上第一个公司治理委员会成立,其主席安得仁凯德伯瑞爵士认为,公司治理是一个指导和控制公司的制度过程。 公司治理包括董事和董事会的思维方式、理论和做法。1998 年召开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制定了公司治理原则 ,该原则指出,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应明确规定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清楚地说明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创建决策机制说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d. hart)认为治理结构是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合约中没有明确地设定。迈耶(mayer,1994)把各国公司治理机制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种类型。美国著名公司法学者 robert hamilton 教授是这样描述公司治理的:通常是指上市公司的职业经理、公司董事会以及公司股东之间的关系。6 3目前国内流行的是把公司治理模式分为三种:英美市场导向模式、日德银行导向模式和东亚家族控制模式。 南开大学的李维安教授长期从事公司治理与企业集团管理等科研,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组织制定了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 ,并著有公司治理 、 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 、 现代公司治理研究等多本著作。他所认为的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是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7 关于公司治理应用的研究 伴随美国安然、世通等公司丑闻和中国上市公司频发损害股东权益事件,公司治理问题强烈地聚焦了人们的视听,成为了世界性的话题。 “公司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世界范围公司治理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 “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与投资者关系” 、 “内部治理机制:董事会治理与经营者激励” 、 “资本市场、企业并购与投资绩效” 、 “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 、 “公司治理评价与企业绩效” 、 “新型企业治理” 、 “治理模式与国际比较”等一系列问题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魏国强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与股权成本:亚洲新兴市场的证据报告中,通过对 9个国家的 545 家公司的数据分析,指出在亚洲新兴市场上,信息披露可以降低资金成本,非信息披露的公司治理强化也可以降低资金成本;而且公司治理比信息披露更有效。张俊喜、张华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和治理结构研究认为造成民营企业在运营状况、赢利、资本结构和市场评价这四大方面的绩效表现均优于非民营企业的原因,在于两者在公司治理机制效率上的差异。8于立、马丽波等在题为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三环模式报告中,以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为研究对象,对现实中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了实际调查,分析了家族治理模式的优劣势,总结出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具有“三环”模式的普遍现象和规律。9程新生在公司绩效与公司治理效率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报告中指出公司治理涉及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机制包括监事会监控、董事会监控、内部审计等,外部机制包括独立审计师对公司财务审计及内部控制鉴证、 政府监管等。10马俊驹,聂德宗给予其所谓“以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重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指导思想的认识,提出重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国有股权的法人化,允许银行参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行职工董事制度。11另一公司法学者刘俊海博士以强化公司社会责任为立论基础, 提出各利害关系人均应参与公司机关,包括建立职工董事制度,消费者董事制度,环保董事制度和其他公共利益代表董事制度。12湘潭大学的刘巨钦教授对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也颇为深入,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益相关者联合监督的模型,并总结出完善中 4国公司治理结构应处理好的十大辨证关系。 1.2.2 关于旅游景区管理的研究 学术界一直在对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到目前为止,陆续发表的学术论文已有数十篇。在这数十篇论文中,各位作者对“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这一名词的提法不太一致, 如有的称作 “自然风景区管理” 、“风景区管理” 、“风景名胜区管理” 、“公共景区管理” 等等。 但由于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最实质、最根本的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只是旅游景区的一种类型,风景区与旅游景区只是对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称谓,所以,这数十篇论文从不同角度研究的都是同一对象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按其研究内容的不同大致分为三个方向: 关于中国旅游景区现行管理模式的研究 陆琳,林刚(2003)认为中国现行对自然风景区的管理是分级管理,具体包括 4 种模式:设立一级政府,下设机构完全按照政府架构进行设置;政府代理管理,由一级政府的一名负责人兼任旅游区主要负责人进行管理;垂直管理,归一个上级政府部门管理;混合管理,具有地区管理和垂直管理的双重性质,存在多个管理部门。13吴耀宇(2004)认为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总体上分为企业化管理和非企业化管理。他将中国旅游景区企业化管理模式类型概括为:整体租赁经营(碧峰峡模式) 、股份制企业经营(非上市公司经营,柯岩模式;上市公司经营,黄山模式) 、国有企业经营(陕西模式) 。14黄建新(2003)对江西主要旅游景区的四种管理模式及其优劣势都进行了阐述,包括分而治之模式,即一个旅游区由两家以上单位共同管理,如庐山;县(市)直管模式,即一个旅游区由所在地的县、市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如井冈山;管理局管理模式,即一个旅游区由上级政府设立的风景区管理局进行统一管理,如三清山;乡镇管理模式,即一个旅游景区由一个乡镇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如吉安青原山风景区。15于德珍,聂绍芳,李核隆(2000)认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采取的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天子山、索溪峪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由武陵源区政府直接管理。16 关于中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比较的研究 王莹(1996)认为中美风景区管理存在管理体系差异、规划设计差异、人事管理差异和风景资源保护差异。17于德珍,聂绍芳,李核隆认为国外对国家公园的管理是国家管理、 地区管理、 基层管理的管理体系, 实行管理机构的垂直领导,地方政府没有直接参与国家公园的管理。16寇敏,马波(2004)认为中国公共景区的制度的演进没有正式的制度安排,而是一种自发的制度变迁过程。18 5 关于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研究 学者们最为关注的是这一部分的研究, 但可惜大部分学者并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模式,而仅仅是提出一些改善现有管理模式的对策。如王莹建议理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系,强调规划工作与基层相结合,加强管理、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设计、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视觉识别系统,强化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意识。17黄建新认为应该从协调发展、开发保护、经营管理三个角度来分析现有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问题。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具备地方立法权、行政执法权,还应拥有一定的人、财、物调配权的组织机构来实行统一管理,成立一个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 全面负责所在地旅游景区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管理问题,以资产重组的方式组建旅游企业集团,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旅游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15张昕竹(2000)认为应该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 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益权一体化。马波(1999)认为政府应将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业务范围进行大幅度的拓展,把旅游景区作为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张凌云(2000)主张在有条件的地区,组建旅游景区上市公司。魏小安(1999)认为寻求市场化的投入途径,对景区资源进行企业化经营,才是最有效的发展方式。张吉林(2001)认为就当前的制度环境和旅游景区开发现状, 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寇敏,马波提出了建立规范的公共景区经营性管理制度的构想, 包括产权创新: 把公共景区所在地的政府界定为公共景区的所有者代表,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作为所有者代表的责任和义务,将所有权、经营权进行不同程度的分离;景区管理组织制度创新,即景区管理机构设置为政府的派出机关型,具有政府职能的事业型和纯事业型, 所有与景区有关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对景区管理的指导必须通过景区管理机构这一接口来实现。18 不少学者针对个别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如武燕玲 (2004)针对安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建立完备的职能部门负责工作;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 )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接待管理和市场营销。19吴声怡,任志翔(2004)针对武夷山风景区管理体制现状提出建议: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政府主导就是营造环境”的观念;以改革促进发展,推动机制创新;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设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体系;营造最佳旅游环境。20 虽然目前理论上还不存在一个成熟的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模式, 但部分学者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于德珍,聂绍芳,李核隆对武陵源管 6理体制改革的构想为:将现有的管理体制转变为调节、规范、指导、服务为主的旅游行业管理,保留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作为森林公园的管理主体,具体机构包括:行政管理、资源保护规划管理、旅游服务管理、观光游憩管理、科研建设管理。撤销武陵源区人民政府,成立武陵源风景管理局(处级) ,使武陵源风景管理局的管辖范围不与森林公园的区域发生冲突,在大庸市(现张家界市)设置旅游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直属部门。16邹统钎(2003)提出“快乐剧场”为体验经济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在总体管理上,注意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在项目配置上,注意差异性、参与性和挑战性;资源和环境管理方式上,实行梯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社区参与与旅游扶贫,景区服务上加强亲切感。21钟泓(2004)提出了一个政府、旅游经营公司、志愿者共同参与景区的经营与管理的模式构想,即 g.c.v 模式。他认为采取 g.c.v 模式经营风景名胜区,可以加快旅游业产业化进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22牟红(2004)认为在条件具备的发展中地区, 可以采用新的旅游投资模式即货币资源知识产权三位一体旅游资本整合:以投资方控股,资源地以资源经营权入股,旅游项目开发商以规划设计、项目策划等知识产权入股,三者以股份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23 另外,寇敏,马波认为公共景区的产权不完备、公共景区资源的价值难以量化、 对公共景区及其门票性质的认识混乱是中国公共景区管理制度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18 1.2.3 目前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学者们已看到中国旅游景区管理落后的现状,并针对中国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与国外进行了比较,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研究也已经深入到一定层次,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目前对旅游景区管理新模式的研究仅停留在概念性探讨阶段,没有提出一种针对实际切实可行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及操作细则, 其论述缺乏深度与科学性,其思路与建议对基层来说缺乏可操作性。 其次,在对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模式进行研究时,较少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视野比较狭窄,就旅游谈旅游使研究所得的景区管理新模式具有明显的学科局限性。 最后, 旅游专家们在对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进行研究时对公司治理仅仅是从概念上提到或涉及,没有深入开展研究,更没有依托公司治理理论创造出一套符合旅游景区发展的模式, 这对于在工业生产及企业经营中大显身手的公司治理理论而言是个遗憾, 对于急需引进先进理论来指导发展的旅游景区来说更是个损失。 7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分析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历程与现状,引入公司治理理论,探索出一个适合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模式, 即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分析其前提条件和创新原则,找出实践中这一模式的具体实现途径。 1.3.2 研究框架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共分为五章,具体框架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相关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评述关于公司治理理论和旅游景区管理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全文的分析思路、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基本观点及主要创新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第二章,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历程与和现状分析。分析中国旅游景区管理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和现状,客观评价现有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弊端的深层原因,阐述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公司治理理论及其对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介绍公司治理理论的兴起、主要思想及新进展,分析公司治理理论对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以此作为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 第四章,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分析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原则, 着力从公司治理理论视角选择一个适应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模式,即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 第五章,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实现途径。提出该模式的实现途径,具体包括正确界定旅游景区相关利益主体,合理重构旅游景区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旅游景区管理外部环境。 1.4 主要创新点 在借鉴和吸收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力求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有所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4.1 将公司治理理论引入旅游景区管理 本文引入公司治理理论,将旅游景区看作一个公司来进行治理,证明公司治理的原则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旅游景区管理。 1.4.2 提出了旅游景区管理新模式 8借鉴公司治理理论,提出了一个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旅游景区管理新模式,使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分而治之,相互制约均衡,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景区的治理,促进旅游景区和谐发展。 9第二章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历程 和现状分析 2.1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历程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旅游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旅游消费面的吸引中心,旅游产业面的辐射中心。本文所称的旅游景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cb/t1 77752003)中旅游区(点)的含义相同,即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有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伴随着旅游景区的不断发展经历了从纯公益性管理到政府专营、企业经营再到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对旅游景区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2.1.1 旅游景区管理的萌芽阶段纯公益性管理 建国至改革开放以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 也是旅游景区管理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旅游活动主要是外事活动的补充,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旅游业完全没有发挥经济产业的功能优势,仅仅被定性为“外事接待型”行业。这一阶段的旅游景区管理基本上也是沿用前苏联管理模式, 采用纯公益性的管理体制。旅游景区为国家所有,由政府某一部门或一级政府直接领导的管理机构来直接经营和管理。在此前提下,旅游景区作为事业机构,景区管理只被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谈不上任何科学先进管理理念。 2.1.2 旅游景区管理的兴起阶段政府专营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脱离了“外事接待型”行业的形象,重新定位为重要创汇行业。在这一阶段,旅游景区仍是政府部门的事业机构,但是主要目标已经由政治接待变成了创汇,追求的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旅游资源国有的前提下,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的土地都是通过无偿划拨的方式获得的,“旅游资源的无成本”使旅游业被笼统地认为“投资少、见效快”,旅游景区大批量发展,导致了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主义。另外,将旅游业当作无烟工业的错误理念导致人们忽视了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对资源与环境进行必要保护,这种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没有高质量旅游开发规划来支撑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以对资源与环境进行掠夺式开发实现了这一时期旅游景区的大发展。由于调控能力的缺失,出现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102.1.3 旅游景区管理的转型阶段企业经营管理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日益明显,带来了中国新的经济基础与计划经济下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经营管理, 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旅游景区发展的需要,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因此进入了一个转型阶段。一些以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为特点的新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开始出现,具体方式有租赁、承包、卖断等,其核心是“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这种新的模式实现了国有资源与企业资本的优化组合,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低估国有资源价格、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与各利益相关主体协调不够等。 2.1.4 旅游景区管理的综合发展阶段现代企业管理 我国旅游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一个综合的发展, 一些其他学科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被纷纷引入到这一领域,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对旅游景区管理的创新。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宏观大局中,要求旅游景区必须真正面向市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实行企业化经营,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这种模式具体体现为景区以经营性资产作价,吸收其它经营成份,组成多元化经济成份的股份公司。与此同时,股份制经营、一体化经营等概念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旅游景区管理的实现而得到认同,并逐渐改造着人们对于旅游景区管理的认识。现代企业制度的引进为旅游开发和景区保护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的制度保证。 2.2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现状分析 2.2.1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开发、建设、保护和管理等各项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批高品位、高质量、形象鲜明的旅游景区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生力军和国际旅游形象的着力点。这些旅游景区构筑了遍布全国的旅游产业网络,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形式和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 旅游景区已成为中国旅游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及旅游创收创汇的重要来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主要场所。 目前中国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33家1,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家2,国家级森林公园627处3,国家地质公园138个4,还有为数众多的省级及省级以下的各类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度假区。这些景区景点从隶属关系上涉及到了 11建设、林业、环保、地质、文物、宗教、科技、教育、农业、水利、体育等多个部门。同时,旅游景区的微观管理机制也是各种类型兼有,绝大部分属事业单位编制,有的则属企业运营。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旅游景区中,国营、合资、股份制、私有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国有景区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实行“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通过设立旅游景区管委会来行使所有权和经营权,旅游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费用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收入上缴国家。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集经济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所有者双重职能于一身。 从旅游景区的治理手段来看, 国内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共分为企业化治理和非企业治理两大类型,前者包括整体租赁经营、委托经营、买断经营、股份制企业经营和国有企业经营等多种治理手段, 后者分为具有行政职能的治理与不具有行政职能的治理两种类型。 在实行企业化治理的旅游景区中,其经理一般由管理委员会任命,多数情况下由景区管理委员会成员兼任。在实行股份制企业经营的旅游景区中,经理由董事会聘任。目前中国旅游景区经营企业的经理人员“官员化”情况较为严重,直接从经理人市场上雇佣景区经营管理人才的并不多。 2.2.2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管理却明显滞后,所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 所有权主体缺位 旅游景区在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和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往往在同一个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达12 个不同的部门均可插手管理,真正的产权主体缺位,经营权和管理权主体多元化,收益分配无章法。由于旅游景区所有权主体的长期缺位,景区治理主体实际上也长期不明确。旅游景区(点)的管理缺乏自上而下的、直属的、系统的、实质性的上级权力部门和务实的基层管理机构,而是产生了多个利益主体,政出多门,管理混乱。景区虽然受到来自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但这种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行政化治理行为并不能有效解决景区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冲突; 约束和激励等治理机制的不健全,最终导致经营者失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出现。旅游景区的实际经营管理实体管委会一方面代表国家无偿使用资源,另一方面,却没有独立经营、自主决策的权利,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直接导致旅游景区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利益存在不对称性,即将利益留给自己,把风险留给国家,形成了利益强驱动、风险弱约束的机制,导致无人对景区经营效益负责、人浮于事、效益 12低下,造成旅游资源保护不得当、管理水平粗放等弊端。 高负债下的债权治理软约束 旅游景区开发资金来源有国家的财政拨款、国际援助、社会赞助等。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社会上积累的大量闲散资金开始投向旅游景区开发,一些行业管理部门下设的公司也向银行寻求贷款资助。对于财政拨款、国际援助、社会赞助等资金投入,景区可以无偿使用这些资源,无须承担任何的经济责任,资金的供需双方都不存在效益与自身利益挂钩的问题,景区缺乏追求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即使是最具约束力的债务也同样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景区对银行的负债所反映的是同一利益主体下的不同经营单位之间的借贷关系, 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即使在某些方面的利益不一致,也可以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协调。因此,这种债权、债务只是形式上的和虚拟的,对景区管理者而言没有任何约束能力。 行政性治理色彩鲜明 旅游景区行政性治理色彩鲜明集中表现在:景区经营失控、在职消费、严重的腐败等内部人控制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领导任用选拔机制行政化。景区管理者除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压力外,不存在其他任何经济上的有效约束。 这种现象最终与我国景区产权主体的单一性和景区治理主体的不明确有关。因此,改变旅游景区现状,对旅游景区管理进行创新迫在眉睫,对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3.1 旅游景区管理落后现状亟待改变 作为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 现阶段却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其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快速扩张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景区的发展要求和期望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假日旅游发展的强劲势头,对旅游景区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上所述,中国旅游景区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是所有权治理主体缺位、行政性治理色彩鲜明、经营机制不活、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实。解决旅游景区管理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理顺体制、活化机制,创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景区长远发展的景区治理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旅游景区管理落后现状。 2.3.2 旅游景区发展质量瓶颈亟待突破 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 入境旅游市场的超常发展使饭店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产 13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吸收外商投资建设饭店进程的加快,饭店瓶颈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改革开放后,国内旅游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假日旅游的火爆,使旅游交通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新瓶颈, 但随着近年来交通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瓶颈也已基本消除。 饭店、交通这些数量上的制约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来突破,旅游景区发展这一质量瓶颈便显得越来越突出。随着旅游业与国际的接轨,旅游者意识与品位逐渐提高,但作为旅游产业链上中心环节的旅游景区,其体制复杂、专业化经营水平低、市场经济适应性差的局面难以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旅游景区的质量瓶颈不能仅仅靠大规模发展、投资建设的方法来解决,而必须创造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从质上对旅游景区发展进行突破,缓解其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保障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4第三章 公司治理理论及其对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创新的启示 3.1 公司治理理论的兴起 现代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日益分散、 经营管理的复杂性与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公司的所有者股东通常不再作为公司的经营者,而是作为委托人,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使他们代为经营企业。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此而产生, 公司治理问题正是伴随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而出现。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是全球现代公司治理运动的主要发源地。以三个相继成立的非官方委员会的主席名字命名的研究报告,即凯德伯瑞报告、格林伯瑞报告和汉姆玻勒报告,成为迄今为止英国现代公司治理改革过程的三部曲。1985 年英国 公司法 把公司治理制度描述为由董事、 股东和审计员三方面构成的制度。1991 年世界上第一个公司治理委员会成立,其主席安得仁凯德伯瑞爵士认为,公司治理是一个指导和控制公司的制度过程。 公司治理包括董事和董事会的思维方式、理论和做法。1998 年召开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制定了公司治理原则 ,该原则指出,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应明确规定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清楚地说明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地规则和程序。创建决策机制说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d. hart)认为治理结构是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合约中没有明确地设定。 3.2 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人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关注与研究的时间还不长,也由于各国不同传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各国公司治理问题的影响,加之每个人分析和强调问题的角度不同,目前人们在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尚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标准。 3.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公司治理的的定义是:根据契约理论,所谓公司治理就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涉及指挥、控制、激励等方面的活动内容。换言之,就是借以处理(治理)企业各种契约的那些制度。 15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公司董事会的结构与功能、董事会与经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聘选、激励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等内容。狭义的公司治理是一种指导和控制公司的体系,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明确公司的不同参与者(如董事会、经理、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并清楚说明就公司事务进行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同时也提供公司目标的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和业绩监控的结构。 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仅包括狭义的公司治理的若干方面, 还包括公司的人力资本管理、收益分配激励制度、财务制度、企业战略发展决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和一切与企业高层管理控制有关的其他制度, 或者说是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股东、职员、顾客、供应商及提供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的利益而管理与控制公司的制度或方法,即公司治理涵盖了企业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如何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它所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企业与其他所有利益相关者(如雇员、顾客、供货商、所在社区等)的关系。 3.2.2 公司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公司治理主体是指公司由谁治理、谁参与治理的问题。现代公司的治理主体从过去的股东,扩展到了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劳动者在内的全体企业成员,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 公司治理客体是指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公司的治理客体从如何保护股东利益,演变到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机制设计、机构设置,维护企业内部成员、外部成员的合法权益。 3.2.3 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 公司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治理制度,正在成为影响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划分。 按公司治理涉及范围分 根据公司治理所涉及的范围, 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模式两种类型。 内部治理模式是以公司内部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司内部的利益协调问题, 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公司内部的机构设置和权利安排来解决有关的效率问题。 外部治理模式是以外部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是通过公司外部的因素和手段,如利用竞争、并购、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等对公司进行控制,解决公司的治理问题。 16 在很大程度上,这两种模式相辅相成,其区别在于它们对不同治理手段的利用程度不同,而不是对两种不同手段的取舍。 按国家分 另一种流行的关于公司治理模式的划分把各国公司治理机制分为四类。 英美市场导向模式。其最大特点是股权分散,银行只是资金的提供者,公司治理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框架。现代公司中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使分散的股东不能有效地监控管理层的行为,即所谓“弱所有者(股东) 、强管理者(内部人) ” ,由此产生代理问题。 日德银行导向模式。其特点是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商业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在融资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导致公司之间的紧密关系,具有严密的股东监控机制。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协调银行、供应商、关联企业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东亚家族控制模式。在大部分东亚国家(地区) ,存在着大量的家族控制的企业。公司股权集中在家族手中,一般控制性家族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因此,公司治理的核心从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转变为控股大股东、经理层和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转轨经济模式。主要存在于苏联和中东欧等转轨经济国家,他们都存在着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需要进行重组,同时又继承了原有较为混乱的法律体系。 青木昌彦和钱颖一指出, 国有企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24即在体系缺乏和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公司经营跨国化、资本市场全球化,以及证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各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呈现出强烈的趋同模式。由于近年来英美市场导向模式的公司治理效果比较而言更好些,因此英美模式日益为各国所仿效,股东利益更受重视。 3.3 公司治理理论的新进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黑龙江绥化市中医医院招聘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杭州市上城区采荷街道办事处编外招聘1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广泛性焦虑症课件
- 2025湖南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招聘1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招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广播系统喇叭接线课件
- 广播体操课件
- 2025福建厦门鼓浪湾大酒店有限公司(第二批)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HW201877-生命科学试剂-MCE
- HSD17B13-IN-105-生命科学试剂-MCE
- 学校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清单
-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逆境生理
-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质量效率辩证关系
- 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表
- 设计思维方法与表达(高职艺术设计)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金融随机分析2课后答案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海姆立克评分标准
- RB/T 040-2020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 GB/T 1871.1-1995磷矿石和磷精矿中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重量法和容量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