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实证基础.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的声明论文独创性的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于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论文内容,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复印件和 电子版本。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3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实证实证基础基础 on the positive basis of moral judgment in moral evaluation 作 者 姓 名: 陈伯阳 指 导 教 师: 李光辉 教授 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实证基础 1 内容摘要 当伦理学被无数伦理学家、学者或者理性存在者推向后现代伦理学时,伦理学的发 展就带有了浓浓的悲情意味。它像一个迟暮归来的武士,拖着满身疲惫,但眼角却留有 一行热泪。今天,伦理学发展已然到了应用伦理学阶段,许多人认为这正是人性新发展 所带来的,但只有真正深爱这门学科的人才明白,这是它满目疮痍后的无奈之举。伦理 学的发展带有浓厚的悲情意味, 而其中的系统理论知识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文的进步 而“灰飞烟灭” ,如何在淡漠的人际社会中找到一息尚存的生存之火,这就是本文的立 足之点。 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国内外对于道德判断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实证 基础的现实意义。第一章,梳理了主要哲学家对于理性思想的观点和看法。其中核心内 容涉及到了康德哲学、斯密哲学以及西蒙理论,对于主要哲学家理性理论的梳理完成了 道德评价平台理论的奠基工作。 第二章, 分析了道德论证在实践中存在的两种推理形式, 包括了西方基督教派的“决疑论”以及中国古代传统的“经权说” ,最后在道德理性理 论的前提下试图建构“科技论说” 。第三章,云道德决策库与伦理委员会在实践层面的 对比表现了云道德决策库的优势。 优良的道德评价平台不仅能够完善人自身的发展同时 也能保证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第四章,对于云道德决策库体现关键作用的地方进行了 论述,并对当前以及未来的道德评价模式进行了大胆展望。 关键词:道德评价;道德判断;实证基础;云道德决策库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abstract when ethics are being pushed to the postmodern ethics by ethicists, scholars or rational existence, the development of ethics with deep sadness. it is like a late returning warrior, dragging tired. but in the eyes of tears is full of the victory desire. today, the development of ethics has to applied ethics, many people think that this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but only true loving this subject people understand that we have no other good ideas except that.the development of ethics with a strong tragic meaning, and the system theory of ethics knowledge which has been disappe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how to find the way in indifferent interpersonal society, this is the base point of the article. the text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on moral judg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combing the views and opinions of the major philosophers of rational thought. and the core contents is related to the philosophy of kant, smiths philosophy, as well as simon theory. the main reason for philosophers theories completed the moral evaluation found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d two kinds of inference form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reasoning, including the west christian casuist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the right ideas. in the last, we found a new the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theory. the third chapter, constructing a new moral evaluation platform is an important choice when we compared the the cloud moral decision base and ethics committee. excellent moral evaluation platform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itself but also to ensure the long-term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fourth chapter, the key role of the cloud database of moral decision in place is discussed and we may imagine how to develop the new platform. key words: moral evaluation; moral judgment; positive basis; the cloud database of moral decision 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实证基础 3 目录 绪绪 论论 .1 (一)选题来源(一)选题来源. 1 1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1 1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2 2 (四)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四)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3 3 一、道德判断中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学理根源 .4 (一)伊曼努尔康德的学说(一)伊曼努尔康德的学说 .4 4 1.“实践理性”概念 .4 2.“实践理性”对评价平台的现实意义 .6 (二)亚当斯密的学说(二)亚当斯密的学说 .6 6 1.斯密对“道德判断”的诠释 .6 2.道德判断的四种源泉 .8 3.关键范畴对于评价平台的意义 8 (三)赫伯特西蒙的学说(三)赫伯特西蒙的学说 .9 9 1.“有限理性”中理性的概念与限定分类 .9 2.有限理性理论的本质. 10 3.西蒙理论中的关键范畴. 11 4.有限理性理论对道德评价平台的启示. 12 二、道德评价平台构建的可能与界域. 13 (一)道德推理相关学说的基本概述(一)道德推理相关学说的基本概述 .1313 1. 决疑论的概念由来 14 2决疑论的实践运用. 14 3. 经权说的概念由来 15 4. 经权说的实践运用 .16 (二)道德评价平台蕴含的时代背景(二)道德评价平台蕴含的时代背景 .1717 (三) “道德理性”支撑下的“科技论说”(三) “道德理性”支撑下的“科技论说”. 1919 三、云道德决策库和伦理委员会的对比 .21 (一)伦理委员会催生的根源与现状(一)伦理委员会催生的根源与现状. 2121 1.伦理委员会的基本特点 22 2.伦理委员会的功能 22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3.各类别伦理委员会的发展现状. 23 (三)云道德决策库的可能与未来(三)云道德决策库的可能与未来 .2626 1.云的概念与应用. 26 2.道德决策的理论与模型. 27 3.云道德决策库的模型图和决策过程 .30 (四)实践层面对方法运用模式的比较(四)实践层面对方法运用模式的比较 .3232 1.依托载体的比较. 32 2.发展趋势的比较 .34 3.运营成本的对比. 35 四、新的视野下的建议与解释. 39 (一)云道德决策库的优势功用(一)云道德决策库的优势功用 .3939 1.扩大了道德评价主体的范围 39 2.庞大的数据库案例对未来的启示 .39 3.智能化的优势决策. 39 (二)云道德决策库的可能实践支撑(二)云道德决策库的可能实践支撑 .4040 (三)道德难题的态度与立场(三)道德难题的态度与立场. 4242 (四)补充说明(四)补充说明 .4343 结束语. 44 致 谢 .44 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实证基础 1 绪绪 论论 (一)选题来源 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或自己的行 为进行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由于牵扯着诸多复杂 的要素,道德评价一直以来是东西方学者广泛争论的理论难题。从理论上来看,道德 评价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道德判断直接影响着道德选择这个实 践环节,而道德选择则依靠道德判断而发挥作用。这样一来,道德判断就成为道德评 价合理性论证所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道德判断必须依照一定 的原则和基础方能普遍有效。但一直以来就道德判断的原则和标准这个问题,学界一 直争论不休,这就导致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屈从 性,进而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和习俗。本文想在人性认识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道德 论证方法的总结和概括,找到一个相比于伦理委员会更为优越的道德评价平台。这样 不仅能在理论研究中论证新型道德平台合理性,同时也能在实践层面让其真正发挥应 有的作用。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自 18 世纪 80 年代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公开发表以来,在西方就掀起了 讨论道德形而上学问题的热潮,随着西方伦理学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广泛研究,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广泛影响我国,并一直成为我国学术界讨论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 此期间,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涌现,相关论文与专著也不计其数。仅就“中国知网”公 开发布论文的不完全统计来看,自 1979 年至 2012 年间,有关道德问题研究的论文就 多达 83479 篇,其中有关道德评价的论文有 461 篇,有关道德判断的论文 225 篇。有 关道德判断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合计达 31 篇。不难发现,在我国道德评价问题一直 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道德评价问题正逐渐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但同时,理论研 究的白热化正反映了道德评价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与解决的困难性,例如像当代学者所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批判的泛道德化现象,价值观的多元化催生出道德评价的相对化现象等,这一系列问 题都反映了道德评价问题的理论观点薄弱且缺乏统一性。这样一来,肃清道德评价的 范围、标准和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对基本问题追根溯源才能在具体问题当 中找到症结及时解决。但仅就理论观点来看,道德评价问题脱离现实基础之后出现了 很多无法解决的荒诞问题,从而导致了理论界众口不一。就道德评价的原则来看,中 西方出现了数十种观点,如何突破这个理论多元化的现实困境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不 仅是对理论界同仁的考验,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普通个体的要求。道德判断如果要 合理有效,让广大的社会成员认可,就必须要对其根源思想进行考察,即对于道德判 断的主体进行考察。本文首要的出发点就是对于个体“理性”原则进行考察。有了原 则这个基石方能从最一般的方法论角度进行切入,最终上升到实践平台云道德决 策库。这一整套过程就是本文所立足的理论基础。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高度迅猛的发展,道德问题曝光度无限扩展,由此而引发了不 合理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的肆意妄为。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的现象成为了舆论最易谈 及的社会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道德怀疑和德真空误区。在现实生活中,某某富 豪高调慈善捐助行为,某某食品企业不正当使用添加剂行为,某某个人见义勇为行为 等等,这些具体的现实问题如何界定其道德价值是摆在我们普通社会成员面前的难题, 我们常常会在这些突出的道德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道德评价 下一步会涉及道德选择,而道德选择作为实践行为的一部分,与道德评价前后相关、 环环相扣。如果道德评价不正确不合理,最终就会导致社会整体风气的下滑与危机的 出现。本文即是想立足现实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与科技发展水平找到一个现实的评价 平台,为道德评价的正确有效与社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这个平台在本文就是所想 要构建的“云道德决策库” ,在理论基石的下面这个平台不但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总趋 势而且能够为当前社会化解矛盾与冲突,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奠立一个扎实的 基础。 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实证基础 3 (四)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 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评价的一部分,近些年被学界广泛系统研究,主要分布在传统 哲学,应用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相关专业领 域。关于道德判断的科学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学科分类研究和交叉研究的局面。在国外, 尤以欧美国家,逐渐形成了两个研究重点方向即理论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在理论哲学 中,康德哲学认为理性是道德判断中的唯一动能,这从纯理论的高度为道德评价找出 形而上学基础。哈耶克和赫伯特西蒙所研究和探讨的“有限理性”为道德判断的理 论依据奠定了坚实基础,迈克尔桑德尔在公正理论中所探讨的道德困境与道德难题 等相关问题, 为道德判断的现实状况寻求解决依据。 其他的诸如阿玛蒂亚 森、 约翰 布 鲁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道德判断的基础寻求客观合理的证据。在认知心理学中, haidt j 等人在 2007 年的一系列研究中发展了社会直觉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道德五基准理论”又称为“道德直觉规范的五种基准”, 用以研究道德判断的发展 过程及认知机制。这是继美国心理学家 kohlberg(1981)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 后关于道德判断生理机制的重要研究与探索。其后又有许多西方认知心理学家从具体 生理活动探求道德判断的生物学机制。 在国内关于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也一直处于“白热化”状态。同国外学者研究方 式相似,我国对于道德判断的研究也呈现两极化趋势,即哲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实验学 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北京大学徐向东教授一直致力于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相关问 题的学理研究,已经先后出版了数十本关于道德哲学理性研究的著作。中南大学曹刚 教授在其 2004 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将道德难题与程序正义作为研究内容,专门探讨 当前中国的道德判断与实践基础。此外数以百计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其学业 论文中探讨道德判断这个学理问题。在应用实验学研究中,我国由于科技水平的发展 相对落后,一直处于被动探索阶段,但近来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 视,应用实验学开始逐渐升温,例如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 室就曾专门撰文发表研究道德判断中的情绪因素,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就在 haidt 的基础研究之上开始梳理厌恶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西南政法大学以李光辉教授为 代表的应用伦理中心在其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 伦理学研究的实证方法探索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中也试图采用建立典型道德心理模型的方法予以探索研究。而本文也正是在这样一种 积极向上的创新背景下开始展开实证研究的。 一、道德判断中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学理根源 在道德实践中,道德评价包含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两个方面。道德判断形上学的 探讨正是其转向实践领域的一个关键步骤。只有理清道德判断中牵扯的诸多理论要素 才能为道德评价平台的构建树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伊曼努尔康德的学说 1.1.“实践理性”概念“实践理性”概念 “道德规律是万物依此而应该产生的规律,它却也兼顾那些令万物应当产生却往 往没有产生的条件” 。 1康德用简单的一句话清楚的告诉我们:道德规律在实践层面有别 于自然规律,它的形式意义正是理性和经验不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进而康德解释说, 作为理性的存在,必定会赋予先天的规律,而这些规律需要通过经验把判断力磨练得 更加敏锐,从而在决断规律应用的场合以及判断者的意志接受和实践层面的改变起到 帮助作用。 2康德哲学对于实践理性的探索不是简单的思辨动机,他认为缺乏正确判断 所需要的最高标准和法则,道德会丧失其普遍必然性而会时常导向不道德的境地。康 德对理性这个哲学范畴有着描述和概念两方面的定义,前者是说理性是所有理性存在 者在自身感受到的能够把自己和其他东西区别开的能力,甚至这种能力能够区分自己 和异化后的自己。后者是一种实践能力,亦即一种能够影响意志的能力而赋予人们的, 也就是说理性就是给出意志的。这样的定义为我们道德判断带来的裨益就是能够排除 经验层面的东西,这里面甚至是摒弃了动机、资格和对象这些在今天看来是道德判断 中最为宝贵的质料因素。 1 德伊曼努尔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孙少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年,第 5 页。 2 同上,第 9 页。 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实证基础 5 之所以在道德判断中能够如此自信,康德认为最重要的是因为我们能够运用理性 推导出这个唯一的道德律令,而这个康德式的定言命令它同时也是一个先天综合实践 命题,它符合我们逻辑的一贯必然性。其次,根据这个道德律令我们能够产生一个对 于自身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必须愿意我们行为的准则成为普遍 的规律” 。 1对于这个道德评价标准,作为一个理智者是无法反驳的,尽管人是不完全理 性存在者,但其依然不会排斥这个标准。最后,责任或义务与评价行为的道德价值之 间是必要条件的关系。按照康德的语言来说,只有行为出于义务,行为才具有道德价 值。在这里完全责任排除了个体的偏好,使得行为具有无上的道德价值,上升为善良 意志。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不在于其欲求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在于意图的结果,而只在 于意图的原则。 在这里还有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这就是实践理性的三个公设,即“意志自 由” 、 “ 上帝存在”和“ 灵魂不朽” 。上帝作为完全理性存在者与人作为不完全理性存 在者而得以区分,而作为和上帝存在相关联的实质,灵魂不朽被认为是道德法则能够 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谢地坤教授更进一步认为,这是道德理念在实际起作用的条 件。因为在他看来道德法则和意志的完全符合本身就是一种神圣性的标志,人作为一 个有限理性存在者在今世是无法达到这个标准,只有进入无限延续的存在才有可能实 现永恒无穷的任务。 2就个人的一点愚见,我认为“灵魂不朽”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在 追求善时,作为实体范畴的善良意志所必须包含的要素,就如同责任或义务与善良意 志的关系。也就是说,善良意志的唯一动机就是为了尽自己的义务而去尽自己的义务, 此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目的或企图。同样,灵魂在这里区别于中国古代传统所讲的 魂魄或者鬼灵,它只是人作为超越性的存在而必须依附的准则,否则人会遁入短期功 利追求或者利益算计的无限深渊。意志自由是康德哲学最为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最 为深奥的范畴。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第三章关于所有实践哲学极限这一节中,康德考 察了自然必然与实践自由的关系,在他看来,就实践的意图上,自由小路是在我们行 为中有可能使用理性的唯一的小路。这就将人的理性与意志自由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按照康德的解释,意志的自律性正是有理性的主体,即人的尊严的基础。 1德伊曼努尔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孙少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年,第 73 页。 2 谢地坤: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从康德到新康德主义, 哲学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2.“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对评价平台对评价平台的现实意义的现实意义 第一, 康德明确批判了道德感这个实践范畴。道德感是我们对于道德规律的利益 关切,我们心中这种对利益偏好的关切绝非是道德判断的基础。 1道德感只是道德规律 对于意志产生的主观效果,只有理性才能给意志提供客观根据。在具体的实践平台中, 康德哲学对道德感作为评价依据有了明确的划分,道德感不能成为道德判断的主要依 据,它只是一定程度下情感的表露。 第二, 康德明确表述了道德判断的标准。道德金律的实践应用就是道德判断的准 则,现实社会中所有的责任就约束力类型来看,都完全依赖于这同一原则。偏好和理 性规范的对抗是道德判断实践当中的难题,在具体的道德评价平台中,我们在道德案 例辩护中所有无谓的解释和托词在这里都有了唯一且公正的审判,看其是否统一于这 个标准。 第三, 康德明确表达了理性存在者的含义。在自然界中,每一件东西都依照规律 而动,唯有理性存在者能够有能力依照原则而行动。 2正是因为人有理性,同时意志作 为实践的理性,才能够使人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能够进行道德评价。道德评价中主 体资格的审定在这里有了明确的划分,每一个道德理性存在者都有权利成为道德评价 的主体。在道德评价平台中,理性不受外在的影响,自身即是自己原则的创造者。理 性存在者属于感性世界服从于自然规律,但同时他又从属于知性世界而服从于以理性 为基础的规律。 (二)亚当斯密的学说 1.斯密对“道德判断”的诠释斯密对“道德判断”的诠释 无论某人被如何视为自私自利,但在他本性中显然还存有某些自然的倾向,使他 能够去关心别人的命运,并且把他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 福而感到快乐外,他别的一无所获。 3斯密用这段话作为道德情操论的开始,不但 1 德伊曼努尔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孙少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年,第 157 页。 2 德伊曼努尔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孙少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年,第 47 页。 3 英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年,第 20 页。 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实证基础 7 为我们讲述了人道德本性的先天成分,同时也给我们讲述了他对复杂人性的看法。斯 密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理论是对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的人格建构。我 们会发现斯密收集了大量的论据既反对利己主义也反对利他主义。他声称,利己主义 和利他主义都不是对伦理学完整的描述,并且这两者都不能作为可行的理论依据。 学界对“斯密问题”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对于道德判断的理解 首先应当追溯到斯密对于人本性的研究上来,这既是斯密研究的重要出发点,也是我 们探索的主线。斯密认为,要把欲望理解为人性的一个要素,将其放在一个包含三个 基础的体系中,这三个基础(斯密认为是人能够体验的三种激情)即社会激情(如慷 慨、尊重等) 、非社会激情(如仇恨、嫉妒等)和自私的激情(如满足的快乐、失望的 悲伤等) 。 1引入三种激情时,斯密解释这是借用沙夫兹伯里所谓的“自然属性” ,而在 阐述如何作为基础的时候,斯密说,人类从本性上就具备了这三种动力。在论述三种 激情的关系时,斯密认为社会激情和非社会激情是一对截然相反的激情,自私的激情 是介乎两者之间的处于中间状态的激情,这种激情成为可能是因为人们交了好运或者 运气不好而抱有的高兴和悲伤的情绪。斯密完全是按照经验论方式阐述三种激情的, 而区分三种激情则是如他标题所阐释的那样,是根据激情对人行为影响的程度来区分 的。 斯密对欲望构成基础的详细阐述所要剖析的重点在于利益并不是人行为的元驱 动力。对此,沃哈恩教授正确地指出,斯密这里着重谈激情而非利益是因为利益来自 于激情,但并不等于激情。人行为的动力因素并不能够用利益就一笔代过,利益更倾 向于聚集在它所依附的利益圈内。沃哈恩教授同时指出,在斯密看来,利益和激情的 区别是它们所要关注的焦点的阈限不同,利益要比激情的焦点更为集中。激情更倾 向于对个体作用后的主观感受。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第二篇中对于激情的阐述多是 在激情确实对人的行为产生效果后而进行的描述,在文中斯密一直秉持的看法是动机 和行动仅在它们企图或确实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影响时才能进行程度划分。并且动机、 行动和后果应该进行分别评价。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具有混合性。最好的动机同时可 以产生最坏的结果,好心亦能办坏事,同样也存在邪恶的动机产生某些善事的案例,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行为进行评价。 1 美帕特里夏沃哈恩: 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第 26,2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2.道德判断的四种源泉道德判断的四种源泉 斯密认为道德判断或道德认可可以建立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理性在其中只是发 挥了作用。斯密说: “虽然理性无疑是道德一般准则的根源,也是我们借以形成所有道 德判断的根据,但是认为有关正确或者错误的最初感觉来自于理性,则是十分可笑和 费解的。 ” 1斯密认为任何东西不直接经过感官或者感觉的影响,都不可能因为自身的缘 故直接的赞成或者反对。也就是说道德判断是一种以认可为基础的有依据且合理的判 断。 为此斯密在第七篇第三章考察了这四个来源。 “第一我们同情行为者的动机; 第二, 我们理解因他的行为而受益的人所表达的感激 ;第三,我们发现他的行为符合那两种 同情据以表现的一般准则;第四,当我们把这类行为看做有助于增进个人或社会幸福 的那种行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时,他们似乎就从这种效用中得到一种美,这种美就 如同设计良好的机器所表现的美” 。 2斯密道德判断的前两个来源建立在我们主观心理感 应基础上,对动机的感觉和对他人的同情是我们道德判断的前提。第三个来源是斯密 谈到了一般准则,这个准则类似于我们讲的道德规范,它的主要形式是通过个体同情 这种主观经验感受作用于社会后,社会反过来又影响个人的一种模式;第四种来源则 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看法,通过算计我们可以对行为的效用产生相应的道德判断。 3.关键范畴对于评价平台关键范畴对于评价平台的意义的意义 斯密的伦理学体系中使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同时也是构成道德判断 重要基础之一。这就是同情,同情这个词在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有多种含义,据 沃哈恩教授统计,斯密的“同情”至少包含有五种意思。其中需要指出的一种意思是 同感。斯密在此突破了传统的意义来使用这一概念。斯密举例来说,他人的手臂或腿 受到外力一击或者绳索上的舞蹈者扭动身体控制平衡时,我们都会本能的采取和当局 者同样的行为,这是因为我们会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 ,也就是“泛 指人与人之间任何激情上的共鸣” 。斯密认为要理解同情必须要知晓想象力的作用,正 是因为人有一种积极的想象力,我们才能通过它再造他人的激情。因此,在道德评价 平台中对于主体评价者主观意愿进行评价的源动力就有了一般意义上解释。正是因为 1 英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年,第七卷第三篇第二章节。 2 英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 ,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年,第七篇第三章节。 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实证基础 9 道德实例中的人与旁观者存在同情,我们才能在道德判断中表示可能的认同与不认同。 因此,同情才能作为道德判断中四大源泉之一。 公正旁观者(impartial spectator)作为斯密伦理学另外一个重要概念,与同情、 认可一起构成道德判断的内在结构。 在道德评价平台中, 道德判断如果能够具有可信性, 就必须有一套严密的评价机制,否则的话道德判断仅仅只是个体的主观感受。按照斯密 的说法,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我们必须使自己从环境中抽出并摆脱自身的情感,否 则这种判断就只是我们主观感受的表达。 沃哈恩教授认为斯密的公正旁观者并不是实体 人而是具有一定条件而能达到的抽象个人。 这些条件能够使得我们摆脱利害关系而进行 公正的道德判断。在这些条件当中,斯密十分看重共有的同情,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道 德规则才能被普遍的接受。沃哈恩教授进一步解释说, “公正的旁观者据以做出自己判 断的道德感情来自于共有的同情。通过对何者应该被赞同建立标准,公正的旁观者既是 道德规则的来源又是道德规则的使用者, 因而公正的旁观者就成为道德评价的源泉” 。 1对 于公正旁观者的意义,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吉尔伯特哈曼认为斯密的公正旁观者有 助于解释道德动机, 沃哈恩教授认为公正的旁观者使得斯密把自利的动机和激情的对象 与道德行动和道德判断区分开来。 我则认为公正旁观者这个概念的使用有助于解释道德 集体评价的机制,只有道德评价上升到集体这个高度,它才能对道德评价个体以及他者 起到一定的现实作用。 (三)赫伯特西蒙的学说 1.“有限理性”“有限理性”中中理性的概念与限定分类理性的概念与限定分类 “不应该因为对人类行为理性层面的特别关注,就断言人类永远或一般都是理性 的。 ” 2西蒙用一句简单的话语就告诉我们他所秉持的有限理性观点。在他看来行为主体 打算做到理性,但在现实中往往只能有限度的实现理性。对于理性的定义,西蒙在管 理行为一书中表述为“理性就是根据评价行为结果的某些价值系统来选择偏好的行 动方案” 。在这里西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理性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依据某些价值系 1 美帕特里夏沃哈恩: 亚当斯密及其留给现代资本主义的遗产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年,第 40 页。 2 美赫伯特西蒙: 管理行为 ,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年,第 6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统,而这些价值系统的构成在西蒙看来又有很大程度是靠潜意识支配的,这就使得西 蒙在分析理性作用机制时不得不与限定词语进行搭配使用。西蒙在人类的认知 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中对于人类思维过程中所进行的搜索模式和处理机制进行了专 门的探讨,其中专门谈到决策的合理性必须依赖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带来 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和它们之间复杂的内部关系。西蒙在探讨理性实践作用的复杂 情况时,对理性的功用进行了复杂的分类与限定。在既定情况下,决策的目标实现利 益最大化时,我们称之为“客观”理性决策;决策者对于主题的实际情况而言就是“主 观”理性决策;手段对目的的适应如果是自发进行的,就是“自觉”理性决策;手段 对目的的适应过程如果是个人或组织刻意而为的,就是“刻意”理性决策;如果决策 是以组织或个人的目标为指导,就分别是“组织”理性决策和“个人”理性决策。 1 西蒙作为经济学的泰斗,他的实用主义理论使得“理性”这一哲学神圣范畴从神 台上走到了人间,他对于理性的判断使得组织行为决策理论所倚靠的理论知识得以深 化和细化。 2.有限理性理论的本质有限理性理论的本质 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大胆使用了“管理人”这个概念,这也使得西蒙的有 限理性理论得以与“经济人”理论相区分,从而另辟蹊径为有限理性理论奠定理论基 础。而究其核心,有限理性理论的本质则在于理性决策模型的建构,即人在有限条件 下所追求的满意方案。西蒙指出, “人类理性是在心理环境的限度内发挥作用的” 。 2对 于心理环境的限度,朱晓平在有限理性的根源探索一文中进行了大致的总结,基 本将环境因素划分为五类,分别是生理限制、不确定性、信息成本、制度和心智成本。 继而她又将以上五个子类合并成两个大方向,分别是约束型有限理性和节约型有限理 性。这样通过一级二级子目的划分就使得心理环境的基本限度得以确立,从而理性在 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就能够明确。正是因为人受制于外界环境与自身环境的限制,理性 在其中并没有全知全能而是部分或一般的发挥作用。对于理性决策模型我将以图示予 以阐述: 1 美赫伯特西蒙: 西蒙选集 ,黄涛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83-299 页。 2 美赫伯特西蒙: 管理行为 ,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年,第 75 页。 论道德评价中道德判断的实证基础 11 图示一:理性决策模型简图 3.西蒙理论中的关键范畴西蒙理论中的关键范畴 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认为理智和情感是相反的两个极端, “你中无我,我中无你” 。 我们判断一件事物价值时一旦过分流露情感,我们的行为就会被冠以感性而丧失理智 的帽子。而一旦我们表现的理智公正时,我们的行为又会被冠以缺乏真情实感而不通 人情的帽子。西蒙认为我们必须认证考察情感的功能以及它在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 西蒙用大量的经验描述告诉我们情感与外部刺激或过去的经历在脑海中所储存的 特定记忆内容有直接关系。 1当出现外部刺激时或者某些思想被唤醒时,我们就会自然 的表现出相应的应激性行为。情感在决策行为的整个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在他看来 正是因为人的情感使得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朝向目标决策,而人的理性则会受到人的情 感牵制对决策目标进行效用预测。但是当人的理性转为具体实践行动时,情感对行为 又会起到阻碍作用,这时理性的再一次唤醒将成为强大的动力来促进目标的实现。进 而西蒙又在文中对于目标进行了范围考察,他得出情感和理智会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 不同的关系状态。由此可见,理智和情感的关系在人的行为表现中总是相得益彰的, 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对于整个决策活动,我们考察它的最好办法是 将整个行为进行划分,以此来判断行为价值。 价值、经验和行为的关系 1 美赫伯特西蒙: 管理行为 ,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年,第 83-10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手段和目的”与“价值和事实”在普通学者看来完全是没有任何关联的理论范 畴,但在西蒙看来虽然它们没有一一对应,但其内部是有一定联系的。西蒙对于二者 关系的考虑是基于决策理论模型建构来的。西蒙认为在手段目的这个关系链中, 如果某个要素要靠近该链条的行为端,该要素的手段特征就占有优势;如果靠近该链 条的目的端,该要素的目的特征就占有优势。于是,按照西蒙自己的话来说,描述行 为结果的术语就成为了行为的价值标记。 西蒙所要指出的实际上就是评价某备选方案时,心理活动所依靠的标准问题。西 蒙认为价值指标与价值本身的实现是存在关联的,价值指标当中包含了事实要素,高 指标的备选方案必定包含高价值这个事实基础。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斜屋面梁板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
- 小学天宫课堂活动方案策划
- 2025年注册设备监理师考试 设备监理实务考点精讲冲刺试卷
- 云计算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 网红推广营销方案策略
- 夜间施工专项安全保障方案
- 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投资分析考试押题卷附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年安徽蚌埠市事业单位招聘154人(市区)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度民政部所属单位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3年度收银审核员考前冲刺练习试题附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手册
- 微生物学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
- YS/T 226.12-2009硒化学分析方法第12部分:硒量的测定硫代硫酸钠容量法
- 雪落在中国土地上
- GB/T 29114-2012燃气轮机液体燃料
- GB/T 18690.1-2009农业灌溉设备微灌用过滤器第1部分:术语、定义和分类
- FCI测试试题附答案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1-8单元课文思维导图
- 耳部解剖及急慢性中耳炎课件
- 【成都】麓湖生态城地产视角分析总结
- 盘扣支模架工程监理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